即使在老舍戏剧创作中,1941年的《大地龙蛇》也不是一部多么重要的作品。它被研究界冷落,也在情理之中。但无论怎么说它都不是可以随意忽视的作品,因为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作家创作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在创作道路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更因为它是老舍苦心经营的一部作品,尽管成就不很突出,却对梳理老舍思想和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论从逻辑上说还是从事实上看,都是如此。在文化研究热潮兴起,审视传统文化、清理文化杂质、营造民族精神家园的社会语境中,纪念老舍诞辰110周年,研究老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应该重视《大地龙蛇》的创作。 一、《大地龙蛇》为表现“东方文化”而写,对于认识老舍文化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大地龙蛇》应东方文化协会之邀而创作:“东方文化协会以‘东方文化’为题,托我写一本话剧”。“[1]命题作文”对于1941年的老舍来说,已经不是稀罕和唐突的事情,因为处在全民抗战的特殊时代,作家也是为民族生存而战的战士,为民族需要而竭尽全力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老舍有这种自觉,也有这种热情。而“文化”是老舍长期关注的话题,经过几年的抗战生活,老舍更深切地感觉到,我们有“很高的文化”,“我们的不大识字的军民,敢与敌人的机械化部队硬碰,而且碰了四年有余,碰得暴敌手足无措”,就在于我们“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力量”[2]。但1941年的老舍是清醒的,他没有忘记我们的文化中有杂质癌变,因此觉得在抗战中检讨文化,给文化照“爱克斯光”,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在老舍看来“,一个文化的生存,必赖它有自我的批判,时时矫正自己,充实自己;以老牌号自夸自傲,固执地拒绝更进一步,是自取灭亡。在抗战中,我们认识了固有文化的力量,可也看见了我们的缺欠———抗战给文化照了‘爱克斯光’。”[3]关纪新说全凭着对这个题目“偏爱”,老舍吃力地写完了《大地龙蛇》这个剧本。[4]这是很到位的话。 这是一个极有难度的题目。文化的内容深广驳杂,包罗万象,且不确定。老舍虽然偏爱文化,被视为“文化型”作家,虽然从创作开始就习惯于从文化角度把握社会和人生,也曾对文化进行过系统的批判,但那是根据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而做出的艺术审视,现在要他正面表现“东方文化”这一包罗万象的问题,既对问题本身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也缺乏艺术表现的准备和经验,接受任务之后就感觉到它的难度。事后老舍回顾这段写作经历说: 想了很多日子,我想不出办法来。一个剧本,尽管可以不要完密的穿插,可多少总得有个故事;我找不到足以表现“东方文化”的故事。即使用象征法,以人物代表抽象观念“,文化”中所含的事项也太多,没法一网打尽。再退一步,只捡几件重要的事项代表文化,也似乎走不通,因为哪个算重要,哪个不重要,正自难以决定。况且,大家认为重要者,我未必懂得;我懂得的,又未必重要。这个困难若不能克服,则事未集中,剧无从写。[5] 困难还在于,“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东方文化?东方文化将来是什么样子?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圆满地答出!一人群单位,有它的古往今来的精神的与物质的生活方式;假如我们把这方式叫作文化,则教育、伦理、宗教、礼仪,与衣食住行,都在其中,所蕴至广,而且变化万端。特重精神,便忽略了物质;偏重物质,则失其精神。泥古则失今,执今则阻来。简直无从下手!”[6] 这段文字对于认识《大地龙蛇》的创作及老舍的文化思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老舍艺术构思的过程,其实也是全面思考“东方文化”的过程。他的思考,横向地说,涉及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包括印度、日本、朝鲜、新加坡等东方诸国的文化,主要构成是儒家文化、老庄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等;纵向地说,是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东方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固不能说老舍创作《大地龙蛇》对于这些文化都做了深入的思考,但既然要表现这些文化,凭着老舍创作的严谨风格,就要对其有所考虑,考虑各种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考虑各种文化的优劣特点,考虑诸种文化在“东方文化”这一大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考虑诸种文化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即使创作中无法表现,也要作些思考;虽不能说《大地龙蛇》全面地表现了老舍的文化思想和思考,但与过去的创作相比,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老舍的文化思想和思考,尤其是对于作为“东方文化”中心的中国文化的思考,是认识老舍文化思想及老舍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重要文本。 从题目上看,作品主要是表现和审视龙文化和蛇文化。“龙文化”是以龙的传人为主体形成的文化即中华民族文化,也涵盖了与中国文化密切相关的印度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其要义是和平文化“;蛇文化”是以日本军阀为代表的战争文化,是发动侵略、破坏和平、制造灾难的文化。作品写“龙文化”抗击“蛇文化”所发动的侵略战争,保卫和平。 但龙蛇战争只是“背景”,主要表现东方各民族团结起来,维护和平,建设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表现和平文化在血与火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得到更新、获得发展的美好愿望。“和平”是作品的主要基调,争取和平、保卫和平、和平建设是贯穿作品始终的主题线索。这是老舍对于“东方文化”的认识,也是他的文化思想和理想。 为更好地表现上述思想和理想,老舍作了精心的艺术设计。《大地龙蛇》是个三幕剧,每一幕都负载着表现和检讨文化的内容。第一幕第一节,交待人物及其文化属性,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表现各自所属的文化冲突,对各种文化作初步介绍。赵庠琛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他恪守修身齐家的古训,持家教子,“以诗书自娱”,他关心民族抗战,然而也仅仅是“关心”;赵太太吃斋拜佛,她有足够的善心,但这善心只用在家庭和儿女上,淡漠国家和民族大事;赵立真立志献身科学事业,战火烧焦了国土,仍侍弄动物标本,从事科学研究,幻想用科学消灭战争;赵素渊在战争开始就被父母困在家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人生坐标,只能寻求无聊的刺激打发日子。对于这些人及其所代表的文化,老舍或者欣赏,或者理解,或者无奈,都有所保留,甚至批判,因为是战争期间,民族生死存亡在即,他们有意无意地放弃了抗战的责任。相比之下,老舍把热情送给了代表现代文化的赵兴邦,他在民族危难关头勇敢地走出家门,投身民族抗战洪流,老舍通过众人的态度及其作为对他所代表的“刚性文化”给予高度赞扬。作品还写了封海云,他是个投机商人,自私自利,爱钱如命,缺乏信仰,没有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满身铜臭气,是否定的对象。第一节主要介绍人物的文化属性及其在战争中的态度,矛盾没有充分展示,对于他们及其所代表的文化也没有深入检讨。第二节,老舍扩大了文化视野和表现范围,故事发生地点设在绥西,人物来自东方几个国家,情节发生在战场上,在硝烟弥漫的战争中表现汉满蒙回藏团结一心,为中华复兴而浴血奋战的感人情景和美好愿望,同时也表现了印度、朝鲜、新加坡、日本等东方各族人民无私地支援中国抗战的英勇表现和美好愿望,展现了赵兴邦杀敌报国的英雄场面,也为第二幕表现龙蛇之战奠定了基础。 第二幕,写赵家“文化上的变动”。赵兴邦回家只几天时间,其杀敌报国的英雄精神和“刚性文化”[7]宣传产生了很大影响。赵庠琛在生物进化论启发下接受了赵兴邦的刚性文化,放弃了和气生财、以柔克刚、在抗战中无所作为的迂腐的“柔性文化”,欲走出家门,为民族抗战贡献才智。赵老太太虽然还是吃斋念佛,但已不再坚持把儿女留在家里,对于丈夫和孩子们的选择表示理解甚至支持。赵立真的思想也有所变动,虽然仍在坚持科学救国的信念,但羡慕并赞赏赵兴邦为民族生存而奔赴战场英勇杀敌的选择。赵素渊改变了寻求刺激的生活态度,彻底远离投机商人封海云,要跟父亲一起走出家门、投身社会,为民族抗战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本幕还出现了赵家的族人赵明德,通过他反映沦陷区农民的悲惨生活,用惨痛的事实教育赵家上下,同时扩及到对于农民文化的审视。在赵兴邦“刚性文化”思想影响下,赵家上下增强了民族意识,以不同的方式承担“救国责任”,由时代引起的矛盾得到解决,家庭气氛为之一新。 这说明,东方文化在抗战洪流中输入了新质,发生了蜕变和更新。第二节用舞蹈的形式表现代表中华民族和平文化观念的龙文化与代表日本军阀战争文化观念的蛇文化进行交战,龙文化获得胜利,大地呈现出和平景象。这反映了老舍对于抗战的必胜信心,也表现出老舍的文化理想。 如果说第一幕通过介绍人物及其文化属性侧重于表现东方文化之“过去”影响下的“现在”,第二幕主要表现“现在”即各种文化在战时的表现及蜕变、更新,那么第三幕则着眼于东方文化的“未来”。十多年之后,中国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在纪念世界“和平节”的日子里,赵立真的水族馆举行开馆典礼,他的科学研究得到重视,用科学改变中国沙漠、黄河泛滥、日本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思想成为东方各族人民的共识,坚持和平建设、科学发展、征服自然成为人们共同的愿望。赵兴邦弃武从文,办报纸,进行文化和学术宣传。赵素渊从事教育工作,赵明德弃甲归田。印度独立,竺法救驾自造的船只来青岛进行友谊交流。 新加坡的林祖荣帮助赵兴邦办报。日本的马志雄已经加入中国国籍,他关心日本大地震,也得到中国人民的深切关怀。“东方的义气,西方的爽直,农民的厚道,士兵的纪律”,融为一体“,科学和人生打成一片”,世界和平,政治清明。这是老舍的文化理想。本幕,赵立真成为主要人物,他的科学建设、和平发展思想得到大家的赞赏。重视科学,追求真理,维护和平“,全人类同舟共济的征服自然,开发自然”,是东方各国人民的心声。这说明在老舍的文化思想中,科学与和平占据重要位置。最后,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人们共同歌唱“,佛的慈悲,庄老的清静,孔孟的仁义,总理的大同,光芒万丈,照明了亚东!”东方各族人民携起手来,建设幸福生活,引领世界和平。理念多于事实,抒情大于描写,从艺术上看,第三幕明显显得单薄,但集中而直接地表现了老舍的文化思想。就像《大地龙蛇》在老舍创作中的意义一样,本幕也是认识1941年老舍文化思想的重要文本。 二、《大地龙蛇》是老舍创作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一头连着老舍创作的过去,一头连着未来,对认识老舍创作文化主题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如前面引文所示,老舍在构思和创作过程中对于东方文化作了深入思考。思考是运用知识对某问题进行分析判断,重要思考是前思考的汇集和深化,它折射着过去,也预示着未来。从考察老舍创作及文化思想的角度看,1941年的《大地龙蛇》在如下方面显示出不可忽视的意义。 《大地龙蛇》汇集了老舍创作的文化主题,也预示着这一主题将要发生的变化。老舍一走上文坛就表现出从文化角度切入社会、反映人生、塑造人物的鲜明特点。《老张的哲学》中几个重要人物都属于一定的文化,老张代表“18世纪文化”,蓝小山代表“20世纪文化”,赵姑母是老派市民,代表传统文化,虽然这种代表并不确切,文化归属也显得草率,却反映了老舍的创作倾向和文化自觉。老舍创作《赵子曰》是“轻挠新人物的痒痒肉”,在对失去文化根基的新派人物进行热讽的同时,也对旧式的学校教育进行了文化批判。《二马》的创作意图十分明确:比较中英两国文化和国民性格,批判衰老的传统文化和国民劣根性。《猫城记》通过猫国的灭亡批判国民劣根性,对国民性格背后的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离婚》借助于财政所公务员的灰色性格展示灰色的市民文化。《牛天赐传》探讨灰色性格形成的原因,批判了腐朽的官贵文化和混沌的弱商文化。《骆驼祥子》通过祥子的堕落批判了沙漠般的北京市民文化和狭隘愚昧的农民文化。某些杂感文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于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要而言之,老舍的创作执着于文化批判,其批判涉及传统文化的很多方面,有时批判中包含着理解与惋惜,有时予以宽恕和幽默,有时表现得无可奈何,有时表现得决绝毫不顾惜,有时讽刺得淋漓痛快,有时否定得干净彻底……《大地龙蛇》沿袭了以往创作的批判倾向,保持了过去的批判特点和批判基调,如对于赵庠琛所代表的以修身齐家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文化的欣赏和批判,对于赵老太太慈善爱心的理解和批判,对于赵立真科学救国主义的赞赏和批判,对于封海云投机商人文化的批判和否定等等,都与以往的创作没有太多区别。就此而言,1941年的《大地龙蛇》汇集了老舍文化批判的主题,是老舍创作道路的自然延伸。 但《大地龙蛇》又不同于过去的创作。相对于过去的文化批判而言,老舍看到了文化的价值和力量,并且予以热情赞美。他赞美赵兴邦的“刚性文化”和英雄精神,赞美各民族志士团结奋战杀敌报国的热情,而在集中表现文化思想的两首歌曲中,除赞美印度的佛法、西域可兰的清静之外,对中国文化的很多内容进行热情歌颂。如最后的歌曲中就歌颂了“忠恕的德行”“,礼仪的长城”,“礼教与和平”“,恭俭温良”“,孔孟的仁义”等内容。这些内容很大也很空泛,只是点到为止的心仪和文化概念,远不能说老舍的思考有多深入,却透露出老舍创作文化主题的新增信息。 老舍创作文化主题变化的重要标识在于,由过去的失望、绝望而开始寄予希望和厚望。如对于赵庠琛这样秉持修身齐家洁身自好的老书生,孔孟的忠实信徒,他不仅是批判和赞赏,同时也指出受严峻的现实和科学真理的影响,他会放弃所秉持的人生态度,改变文化理念,走进民族抗战洪流,获得新的生命。在赵明德这样憨厚朴实的农民身上,他看到他们朴素的爱国热情和勇敢的战斗精神。在赵素渊这样的时髦女性身上,他看到了新变的潜质,认为如果得到正确思想的引导,她会走出家庭,为国家和民族做些有益的事情。对于赵兴邦这样具有新知识的现代青年,老舍更是寄予热切的希望,危难时刻,他们挺身而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这都说明,1941年创作《大地龙蛇》时期的老舍,虽然保留着《二马》、《离婚》时候的影子,但更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 这种变化为以后的创作开启了道路,奠定了基础,并且在其后不久创作的《四世同堂》中得到具体形象的说明。《四世同堂》承袭并丰富了《大地龙蛇》的文化批判,也承袭并丰富了《大地龙蛇》的文化歌颂,其中有很多内容如对于儒家文化的希望与肯定,对于弃家报国战场杀敌的“刚性文化”的歌颂,对于朴实憨厚的农民文化的歌颂,对于科学文化的赞扬,都与《大地龙蛇》一脉相承。关于二者的承袭关系,我们将结合人物塑造加以说明,在此要说的是,没有《大地龙蛇》创作所进行的文化思考,就没有《四世同堂》这部全面检讨民族文化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现在我们看《大地龙蛇》的人物塑造对于认识老舍创作的意义。《大地龙蛇》中的人物在老舍过去创作中均有影子。如赵立真与铁牛(《铁牛与病鸭》),赵素渊与张秀真(《离婚》),封海云与老张(《老张的哲学》),赵太太与赵姑母(《老张的哲学》)。当然,影子仅仅是影子,且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鲁迅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可以用在这里,说明《大地龙蛇》中的人物“杂取”了以前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元素。与过去创作中的人物相比,有些属于思想倾向相近,有些属于性格经历相似,有些只是枝节局部的相仿,有些只是在某场合扮演相同的角色。过去创作中的人物,属于特定的人事环境,服从特定的创作需要。《大地龙蛇》中的人物尽管缺少鲜明的性格特征,但同样具有明确的文化属性和特定的文化内涵。我们寻找《大地龙蛇》的人物“原型”也只是勾勒老舍创作发展的轮廓,说明老舍创作的系统性特征,捎带着说明《大地龙蛇》在系统性创作中的位置。 比较起来,我们更看重作品人物塑造对其后创作的作用。在《大地龙蛇》中,赵兴邦等重要人物只是一些“雏形”,有性格骨架而缺少血肉,但到了《四世同堂》则成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换句话说就是,有些人物“走出”《大地龙蛇》“来到”《四世同堂》成为重要角色。如赵庠琛与钱默吟,他们都是修身养性、与世无争的饱学之士,限于体裁和整体构思,赵庠琛走出家门投身社会只是愿望,作品没写他蜕变后的作为,性格缺乏厚度。而钱默吟则经过生死考验由隐士成为实实在在的战士,一双写诗绘画的手拿起刀枪向着敌人报仇雪恨,作品写实了他蜕变后的经历,也丰富了他的战士性格特征。赵立真与祁瑞宣,一个是科学家,一个是教育工作者,身份不同,但都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都明白大敌当前应该走出家门为国尽忠,却始终走不出家庭。他们的知识教养使他们心存矛盾,在家与国之间痛苦地徘徊。赵立真知道“:国家要咱作战士,家庭要咱作孝子;时代迫不及待的要咱负起大任,而礼教又死不放松地要咱们注意小节!”他意识到这种矛盾,但《大地龙蛇》没有展开表现,因而人物性格受到很大影响,这与体裁有关,与老舍的创作准备和思想认识等有关。在《四世同堂》中,祁瑞宣成为主要人物而重点刻画,上述矛盾在祁瑞宣身上得到充分表现,他在矛盾煎熬中惶惑偷生的心理得到细致刻画,因而人物性格鲜明,内涵丰富。从另一方面说,尽管祁瑞宣的性格非常丰富,其内核却源于国与家的矛盾,是当战士还是做孝子的矛盾。赵立真是祁瑞宣的“原型”和“雏形”,祁瑞宣是赵立真的丰富和发展。封海云与祁瑞丰、蓝东阳的社会身份不同,但性格却有若干相似,都是一些无信仰、无廉耻、只认钱、无良知的社会渣滓,相比而言,祁瑞丰、蓝东阳出现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中,有较多的描写机会,因而性格较之封海云要突出一些。赵兴邦与祁瑞全有更多的相同,他们在战争到来的时候义无反顾地走出家门投身民族抗战洪流,在战场经历了血与火的锻炼,成为民族英雄。明德和常二爷、赵老太太与祁天佑太太在年龄经历等很多方面或许有些区别,但也存在某些相似的地方。两部作品中的人物虽然有成功与否、性格丰富与否等等的差异,但文化属性以及老舍借助于他们进行文化检讨的意图,却是相似的。因此,固然不能说没有《大地龙蛇》就没有《四世同堂》,没有赵立真就没有祁瑞宣……但可以说,《大地龙蛇》为《四世同堂》的人物塑造打下基础,定了基调,也为《四世同堂》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总之,1941年的《大地龙蛇》并不是一部成功的作品,用三幕剧表现“东方文化”这样博大精深的内容“,仿佛一块手帕要包起五斗米似的”,很多问题不能深入表现,只能“点到为止”。但它是老舍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作品,在老舍文学创作道路上具有重要位置,对于认识老舍创作文化主题的发展变化、梳理老舍创作嬗变的轨迹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从1939年创作第一部话剧《残雾》到1941年创作《大地龙蛇》,老舍在戏剧创作道路上走了两年多的时间,有几次较大的艺术实践。 综合各种信息,至此,老舍已经能够较好地运用戏剧艺术的创作规律,用以表现复杂的主题,这为新中国成立后他主要从事戏剧创作、推出《龙须沟》、《茶馆》这些优秀的戏剧,为创作《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这样虽不成功但颇有难度的作品,为他的艺术探索、成为著名的剧作家,奠定了坚实基础。试想:连“东方文化”这复杂的主题都敢装在三幕话剧之中,还有什么高难度的动作不敢做、做不好呢? 注释: [1][2][3][5][6]《老舍全集》第九卷,第375、376、377、376、37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关纪新:《老舍评传》,第334页,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 [7]所谓“刚性文化”,按剧中人物赵兴邦的话说就是“为我们的抗战胜利,我们必须消灭国内的败类分子,像封海云这种人。为世界新文化的树立,我们必须打倒日本军阀。为和平而反抗,因反抗而和平,我管这个叫作刚性的和平!只有刚性的和平,才是真正的和平!”老舍在此前后的创作中也表示了对于软弱妥协的不满,对于敢于坚持正义、勇于反抗邪恶势力的推崇。见《老舍全集》第九卷,第414页。 (作者单位:山东聊城大学文学院) 原载:《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02期 原载:《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0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