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美,从训练开始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刘晓丽 参加讨论

    我们是怎么学会识认美的呢?
    一个可能的回答是把这个问题反弹回去,“我并不认得美”。是呀,我们都不想做自以为是的希庇阿斯,而想学习苏格拉底,说“美是难的”。苏格拉底都不知道美是什么,我怎能识得美。是这样吗?我们看见你买衣服时特别有主见,不为旁人的意见所左右;你一看见漂亮女生眼睛就发亮,还会评头论足,说周迅的眼睛非常美——杏仁形状、长长的睫毛、精细的眼睑;你的家居装修得非常有品位,你还说如果有足够的银子,你可以装饰得更优雅……如此这般的你,怎么能说自己不识得美呢?想一想,似乎三四岁的孩子也能识认美,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他/她会说某某阿姨漂亮,他/她会自己挑衣服和选玩具。
    那么,一个孩子是怎么学会识认美的呢?一个孩子经由训练——例如,不断地被告知玫瑰花是美的、星空是美的——学会了识认美。
    指着玫瑰花,我们学会了识认美。这其中发生了什么? 仅仅指着玫瑰花,指着繁星满天,告诉孩子这是美的?训练本身不能达到识认美的目的。我们从训练开始,但训练并不等于识认美。要学会识认美,还要包括孩子本身有这种理解的能力。我们教不会一头公牛识认美。“朱庇特能做的事情,一头公牛无法去做。”一个孩子学会识认美这一事实,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世界,这也就等于说在孩子的本性中有这种能力,这种能力是人类亿万年来经过无数次的微调一点点演化而来的。还有,孩子是这样学会识认美的玫瑰花、漂亮的衣服、美丽的星空,通过指物学会识认这些美的事物,但是他/她对这之外的美的事物又是如何识认的呢?诸如漂亮的裙子,波光粼粼的湖水,挺拔俊美的白杨树,杏花春雨江南的况味,还有心灵美、悲剧美,我们不可能把世上所有的美都指给孩子看,而且有些美是指不出的,比如说某人心灵美,我们指他们的胸口说心灵美吗?孩子通过指物、通过训练的方式,学会了玫瑰花是美的,他/她还学会了更多,学会了孔子说的“举一反三”,一开始是把一个东西和美联系在一起,最终带来的是理解。我们说一个孩子理解了美,是从他/她的行为来判断的,他/她能识认出陌生事物的美,第一次见到的事物的美。
    但是如果说我们识认美是从训练开始的,最后达到的是理解。这就会有一个危险:我们今后的一系列的理解,从最简单的理解到高妙的理解,如果是从训练开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开始接受什么样的训练,而接受什么训练是没有客观标准的。你碰巧从一支玫瑰花开始识认美,她碰巧从一个黑色芭比娃娃开始识认美,他碰巧从一个设计精巧的来复枪开始识认美,最后都可能变得很有审美能力。但如果你居然从训练开始的话,最后就找不到一个真正美的东西,因为你的理解和训练始终连在一起,你的理解永远带有你训练的痕迹。如果我们是从给定的东西开始训练,谁来保证给定的东西是美的?
    如果我们的美感是从训练开始,这里有“谁训练我们”、“如何训练我们”的问题?如果法西斯训练我们,会不会把我们的趣味训练坏了?训练,按照我们所说的,是一种不可少的东西。由于我们的理解是从训练开始的,那么我们的理解多多少少会受到原始训练的影响,但我们既不能说理解可以还原为训练,也不能说训练决定了理解。如果说训练决定了理解,我们就没有理解了。我们从玫瑰花开始识认美,如果你识认的美就是玫瑰花,或者你识认的美都是各种花朵的美,我们会说你没有理解美。如果你从一朵开得正艳的玫瑰花那里识认了美,最后你能从一朵衰败的菊花那里体悟到一种美,从一个老人那里体会到一种生命的灿烂?这叫做理解。从训练开始的理解却能生出自由,极端一点儿,我们通过训练达到的理解可能会让我们反对我们的训练过程,抛弃原初教会我们的东西。从哪里出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是否达到理解。鲁迅那一代的很多文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训练中长大的,最后他们却成了反中国传统文化最激烈的一代。训练类似刺激反应,背后没有为什么。当孩子通过玫瑰花学会了识认美,当他/她面对百花园中的其他小花时,不是还原到玫瑰花才能识认出这些花的美。从训练开始达到理解,但是理解不可能被还原为训练。我们经由不同的事物开始学会识认美,但开始仅仅是个开始,是我们的出发处,不是识认美的根据,更不是识认美的标准。
    指着玫瑰花,我们开始了识认美的过程,我们称为从训练到理解。我们告诉孩子,玫瑰花是美的,星空是美的,他/她理解了美,可以在美丑杂陈的世界中识认出美的事物。他/她学会的不是把美和具体的美好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训练到理解,孩子学会了认识美,是连着某种生活形式一道学会的,最终他/她把握了生活世界的形式结构。人类生活在一个有美有丑的世界中,人们喜爱美、追求美,美可以为个人和世界带来荣光,追求美是人类生活的目标。当然这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生活经验,需要远远近近、深深浅浅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2-28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12-2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