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文化的新自觉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韩永进 参加讨论

    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们党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根据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实践,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判断,形成了新的认识,特别是提出“文化支撑论”、“文化强国论”、“文化道路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一、“文化支撑论”。关于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三个越来越”的判断:“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随着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我们对文化作用和规律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我们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看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的影响力更深刻、更具渗透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我们看到,在现代经济中,文化因素越来越重要,经济与文化越来越融为一体。一个国家,当文化表现出比物质和货币资本更强大力量的时候,当经济、产业和产品体现出文化品格的时候,这个国家的经济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我们看到,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是在这样认识的基础上,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的新论断,强调“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今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公报,由以前“三个越来越”发展为“四个越来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二、“文化强国论”。先进文化是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根据时代条件与任务,提出了自己的文化纲领与目标。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系统地提出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文化纲领与目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建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又提出了新中国文化建设的任务和目标:“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祝辞》中,提出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任务和目标,“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必将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创造出更加灿烂的先进文化”;2007年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判断,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两大一新”任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文化目标: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在今年“七一”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今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公报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文化道路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这条道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揭示这条道路的特点与要求,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的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实践,在以下几个方面更加丰富了这条道路的内涵与要求。
    我们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的路。这条路要求以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世界有益文化成果,推出更多深受群众喜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我们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路。这条路要求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强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文化产业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们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我国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文化消费巨大,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我们必须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强调必须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打造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场影响的文化品牌,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骨干企业和一批战略投资者,着力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壮大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要加快开拓文化市场,培育各类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培育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完善现代流通体制,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贸易,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拓展国际文化市场,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我们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以坚持改革创新为动力的路。这条路要求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要求推进文化创新,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强调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我们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一条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领导的路。这条路强调,“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要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新期待,深入研究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证和人才保障。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原载:《文艺报》2011年10月14日
    
    原载:《文艺报》2011年10月1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