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我看老舍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独特存在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恩平 参加讨论

    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从新文化革命以来中国的文学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直以旧文学占据文坛的局面在瞬间变成了新文学为主导的格局。由于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加上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及文学的大量引入,中国政府派遣的大量留学生等因素,使得中国的文学格局在20世纪20、30年代形成了以纯文学为主流,各种流派共存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今天。与此相应,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作家,但是老舍似乎不属于任何一类型,又具有每一类型的某些特征,因此,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作家。
    一、多产且创作面广
    老舍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作了1000多篇(部)作品,字数达700万至800万并且他的创作面很广。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童话《小坡的生日》,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杂文和文艺短论集《福星集》、《小花朵集》、《出口成章》等。从老舍创作的数量上,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几乎无人能及。再看其创作涉猎的范围有长中短篇小说、戏剧、童话、散文小品、新旧体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相互融合,因此他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创作体裁形式最多的一个作家。
    
    二、老舍———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结合
    (一)从生活创作经历来看老舍。老舍是一个出身于城市平民阶层的作家,他自小长在北京的贫困的大杂院中,饱受了生活的艰辛和困苦。由于生活的磨难,加上从小受到的教育,在他从师范毕业后,把自己的人生信条定为“兢兢业业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但是师范毕业后的经历使老舍发生了巨变,他既是很传统的,也受到了现代性环境的影响,对自己原有的传统气质产生了厌弃之感。在社会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成了一个极其矛盾的人物。
    在旅居英国期间,他写了奠定其文学生涯的三部作品《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描写市民生活的讽刺长篇小说,从此他走上了创作道路。在全民族抗战的热潮中,老舍舍妻弃子跟随革命政府,组织抗敌救亡协会,在创作反映时代背景的作品的同时,也创作了一些传统的文艺形式的作品。他先后在济南、武汉、重庆等地,与演唱曲艺的艺人讨论编写抗战鼓词的问题,自己也利用各种旧形式写了不少宣传抗战的通俗作品,包括京剧、鼓词、相声、数来宝、坠子等,供艺人演出。能让老百姓听懂看懂的作品,从而有利于抗日救亡的宣传。在国家进入火热的建设氛围中,老舍也没有步人后尘,他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结合新时代的新景象,他更加勤奋地写作,不断有新作问世。
    (二)与其他类型作家的比较来看老舍。从老舍一生的创作来看,他始终处于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不管哪一方面居主流,或在不同时间里它们较量的结果不一样,但他从未脱离这两方面。他没有如鲁迅、茅盾、巴金等启蒙救世型作家那样激烈的豪情,极力从大到国家小到人性问题的深刻挖掘、揭露,创作了一系列可以警醒人们“疗救”国民性并引起注意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中塑造了旧社会礼教压制下脆弱无力的国民性格,同时也有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的不朽的典型。 但是他的作品中确实有挖掘国民性的思想,但是只是不知专注于这一方面而已。
    他没有自由主义作家那样的“自由”,自由主义作家可以不顾国家危难与民族兴亡,他们是“为艺术而艺术”,艺术就是他们创作的生命,如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等在混乱的社会里仍能吟诗作小品,他们关注的是艺术能给人的修身养性带来的好处,是世外桃源般的感觉。在20世纪20、30年代,这一群作家与启蒙救世型作家的争论一直不停息。虽然自由主义作家们有些反应时代背景的作品,但是那几乎都是富豪子弟的婚恋悲剧,对于处于苦难中的人们似乎是一种无聊之谈。而老舍虽然在这种特殊的时代里没有加入任何一派别的论争,似乎也不属于任何一派别。他也有很艺术的追求,但他似乎不那么执着,没有“为艺术而艺术”,他更多关注了他生活的那个环境里的社会与人们。
    纵观老舍的所有作品,可以说他是一个全才作家。几乎能被现代人用的艺术形式他都尝试了。老舍的语言多是北京人特有的通俗浅白之语,在他的小说和戏剧里体现最明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老舍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通俗性的,但是也有更多的雅艺术在里面。因此他既是一个纯文学作家,也是一个特殊的通俗文学家。
    (三)从老舍创造的人物形象看老舍。老舍的作品几乎全是关注北京人的,其中大多数是写生活在北京的北京人。 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市民是作为古都北京的象征,他们既有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的根基,自然传统的东西是很根深蒂固的在他们思想观念里的;但是作为古都也有他现代性的一面,北京自古就是政治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政治文化交流的枢纽,很自然地会吸收一些新鲜的东西进来。这些宏观上的传统的、现代的政治文化反映在老舍的作品中,就是他塑造的林林总总的“北京人”。“老舍的作品中塑造的最成功的一类人物就是北京的老派市民,”[1](P244)他们真正的北京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传统北京的象征,这些人物形象既非常执着地保守,也以北京人特有的传统保持其气派。像《离婚》中的张大哥、《我这一辈子》中的“我”、最显著的还数《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当民族这战火烧到家门口时,他还认为“日本人爱占小便宜,说不定这回看上了炉沟桥”。[3](P4)老舍在这些人物身上赋予了他最多的心血,也是他最熟悉最拿手的做法。另外,也许是老舍对洋玩意在某种程度上排斥的原因,他笔下的新派市民形象几乎没什么好人,他们崇洋媚外,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吃着中国却最瞧不起中国的一类人,老舍对这类人主要是用讽刺挖苦的笔调来描绘的;还有在崇洋媚外的基础上更加变本加厉的汉奸。
    老舍塑造的女性形象在现当代作家中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在老舍的所有作品中女性形象几乎没有完美的,“他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仍然是安分守己,恪守妇道,温柔善良的贤妻良母”。[2](P1)因为有这样一种观念在脑海里,而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却与之相反,所以反映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虎妞”、“胖墩”、“大赤包”、“妓女”等都是女性中的次品,且人性中具有某种恶劣的气质。以上所举的女性形象都是与传统的女人有很大不同,而这些形象也的确代表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一些人的生活状况,对于那个时代有一定的警醒作用。
    三、老舍———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特殊存在
    不管别人是怎么定位老舍的,但我觉得他是现当代文化中的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与现当代文学中的众多作家相比,老舍是一个特殊的作家,他不仅创作的作品数量最多,而且创作的艺术形式也首屈一指;他不仅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小说家,为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创作出了不朽的篇章,而且也是著名的戏剧家,他后期的戏剧创作在当代中国戏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引领当代戏剧潮流,是当代戏剧的中流砥柱。在各种文学流派中,他既不属于某一派别,不像某一特定的文学流派执着于他们的某种观念、旗帜而奋斗;但是他有启蒙救世、挖掘国民劣根性的创作实践,也有自由主义作家们所谓的“自由”与“艺术”,他的创作不受文学中党派之争的影响,执着地坚持自己的个性,为后世留下了幽默风趣的艺术欣赏品———许多优秀的小说和戏剧。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直存在着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矛盾对立交织的局面,纯文学对于通俗文学有着固有的偏见与歧视;而通俗文学在与纯文学争夺领地———读者数量上,占了很大的优势,它有纯文学所不屑关注的“大众接受”,所以自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纯文学与通俗文学始终没有长久地融洽互益地并存过。在现当代文学中似乎除了纯文学就是通俗文学,它们似乎视彼此为敌,长久地分裂着。老舍的作品在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很难划分的很清楚,因为他的作品既有纯文学作品的特质,也有通俗文学作品的优点;他的作品既让一般人看得懂,也不会降低知识分子的品位;既有适合各个阶层艺术欣赏水平的艺术形式,也有以这些艺术形式创作的精品。
    总之,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老舍是一个独特的作家,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石兴泽.从女性形象塑造看老舍文化心理的传统走向[J.]聊城大学学报,2002,(5):1-7.
    [3]老舍.四世同堂[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张恩平(1980-),女,山东济宁人,聊城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原载:《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
    
    原载:《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