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的《寻根》故事并不复杂。一个美女在地震中神秘地失去了记忆,失去了籍贯、身份证明和亲朋好友。由此她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寻根、寻找未来。在平原上广阔的城市和乡村出入穿梭,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中浮沉和迷失,以白纸般的履历重构人生,经历苦痛、撕裂、重组和新生。在成熟的心智下,以婴儿般的目光见证着城乡土地的嬗变、农民市民的流转,经历着急剧变革的壮阔时代中一个普通人物所有的迷茫、战栗、欣悦和幸福。在寻找过程之中,个人的过往历史与浩大的土地上民族的文化记忆巧妙穿插,个人的前途命运与高歌猛进的城乡进程浑然一体,个人的生命密码与传统文化基因的流失和存续环环相扣。 《寻根》的叙述是沉静的、缓慢的,但文字却是明亮的、轻快的。通览全篇,不论情节如何变化,场景如何转换,那淡淡的诗意,那氤氲的芬芳,始终让人如同沐浴在森林里,呼吸的是草木精华,获得的是朗朗乾坤。作者用一个简单、轻松但是充满悬念的故事,把读者吸引进去,然后使用了大量充满隐喻和象征意味的道具、情节、人物、场景,在帮读者追问和解答主人公个人命运的同时,让读者领略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魅力,感知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的剥蚀和追挽。 《寻根》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大量四川元素、成都元素的涌现,比如宽窄巷子啊、琴台路啊、五朵金花啊,密布字里行间,总让人想起李劼人和巴金的作品。在大师们生活过的土地上,在现今这样高速工业化、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死水微澜”之后,新的“大波”必然骇浪喧天。记录当下,描绘新“家”,启迪未来,新一代的作家责无旁贷。 总的来看,《寻根》这本有着重大时代背景、满怀文化担当使命、充满浓郁成都地域风情的作品,故事性很强,画面感十足,很适合改编成影视作品。在我看来,也很有可能成为四川或者成都的一张新的文化名片。如果外地读者能通过阅读这部作品认识四川、走进四川,进一步了解和喜欢成都,并且能够心怀文化、有所颖悟,我想,这应该是作者最期望看到的事情吧。 原载:《文艺报》2013年05月22日 原载:《文艺报》2013年05月22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