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揭密黛玉结局 林黛玉的眼泪为谁飞?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汪宏华 参加讨论

    关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结局,有人说她焚稿绝食,或者沉湖自尽,或者上吊身亡,或者更悲更惨……但笔者以为这些说法都是段章取义、滥杀无辜,缺乏对小说人物的整体把握,缺乏对曹雪芹婚恋观的正确认识,黛玉的结局相对于其他裙钗并不算太坏,所有“金陵十二钗”也无一例自杀。
    首先,两则神话故事“木石前盟”和“金玉良姻”都不是具体指代某几个人的婚约关系,而是曹雪芹总结的封建社会的两种主流婚姻模式。不过他认为这两种观念都背离了人性本质,矛盾不可调和,便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新的梦幻组合——并蒂夫妻。第一对成功的范例就是宝玉与英莲(象征物是“并蒂菱”和“夫妻蕙”)。
    其次我们应看到,宝玉的气性曾经历过从对立到统一、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初始阶段,他“正邪两赋”中的正气倾向于木石前盟,精神深爱着黛玉;邪气又倾向于金玉良缘,肉体对宝钗“羡慕在心”。此时,黛玉和宝钗也都没有意识到宝玉是个矛盾体。黛玉以为喜“水”厌“泥”的宝玉必是超凡脱俗的神瑛侍者,应早些与他培养儿女真情;宝钗则以为爱好“脂粉钗环”的宝玉必是求功名、求“善价”的“椟中”之玉,应提前鞭策他读书进学。于是二人就各怀憧憬来到了贾府,来到了宝玉的身边。——此所谓“三角恋”阶段。这一阶段宝玉几乎被自己的正邪二气或者说黛钗二人折磨得精神崩溃,直到第25回“逢五鬼”。但宝玉在病中积极反思,终于感悟到须当跳出情感旋涡,寻找新的心灵归属。很快,他便发现了综合素质更高的史湘云(“雌雄麒麟”是宝玉经历的第三种过渡模式,湘云亦存正邪矛盾)。
    就在宝玉思想演变的同时,黛、钗也意识到自己的判断出了偏差,内心开始质疑、疏远宝玉。只是由于受到更多礼数的约束,她们没有像宝玉一样马上“换人”。这就是说,宝、黛、钗的“三角恋”不但得到了化解,而且化解的力量来自于他们内心的决定。既没有受到外界逼迫,也不存在谁负谁的问题。宝玉在移情别恋于湘云、英莲之前早已将黛玉和宝钗的视线分别引向了北静王和贾环。而“才貌双全,风流潇洒,每不以官俗国体所缚”的贤王才符合黛玉梦中标准的“神瑛侍者”;具有“时飞”前途的八股高手贾环才属于宝钗冥冥中的等待。可谓心想事成。
    此前很多人受高鹗影响,以为神瑛侍者就是宝玉,绛珠仙子就是黛玉,宝玉一见钟情痴心于黛玉,家长们又趋炎附势看好宝钗,宝玉拗不过世俗的力量,最后只好无可奈何接受宝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这种棒打鸳鸯、玉石俱焚的俗套有什么新意和价值?值得大文豪曹雪芹花十年工夫吗?《红楼梦》高明之处就在于每个人物的身心都是发展变化的,像自然万物一样分合、代谢。宝、黛、钗之间的情感纠葛是先合后分;宝玉的情感指向则是先分后合,从泛爱到专情。
    曹雪芹之所以要将宝玉设定在有贾母溺爱、撑腰的家庭环境之下,就是要证明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世俗外因,而是自身的善恶的矛盾。在曹雪芹的哲学中,人是独立于天、地之外的第三种高级存在,起始于人的胚胎形成;爱情是独立于亲情、友情之外的第三种高级存在,起始于人的青春期。青春期之前,宝玉与黛玉是因为血缘相近而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应,与宝钗则是因为性格都很随和,所以玩到了一处。然而,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情,爱情天生拒绝近亲与嘻随,天生不属于情窦未开的幼儿。所以当宝玉第5回一跨入青春期,便与黛玉产生了“求全之毁,不虞之隙”;梦见的可卿也是“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由于现实中的黛玉和宝钗无从合并,所以宝玉的花季注定坎坷、危险。好在大观园里不缺好女子,只缺一双发现的眼睛。宝玉历经多次试错之后,终于达到情感自觉,以自己的一小步完成了人类的一大步。黛、钗则一直没有从心理上迈出童年,没有体验过真爱的滋味。
    那么,小说为什么要反复提到“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呢?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宝玉的气性虽然是理、欲同赋,但萌发的时间顺序是,理在前,欲在后。黛玉也比宝钗更早进入宝玉的生活,先入为主。二是在晴雯、黛玉、袭人、宝钗四人中,黛玉与袭人的气性相对居中。黛玉偏正,宝钗极邪,所以宝玉更倾向于黛玉(见汪宏华上一篇解读宝钗结局的文章——编者注)。三是宝玉在没有确定新的人选时,故意先以黛玉抵御宝钗,让宝钗没有机会像袭人一样蓄意制造事实婚姻(第6回“初试云雨情”)。袭人作为丫鬟比较容易打发,宝钗就不好甩了。例如第36回当宝钗趁袭人走后,坐在正在午睡的宝玉床边,替袭人代绣白绫红里的兜肚时,宝玉就佯装说梦话,“喊骂说‘和尚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兴致全无。
    至于宝玉听到紫鹃谎称黛玉将回扬州之后痰迷心窍,也主要是刻骨铭心的亲情难舍,加之为她的性格和未来担忧。由于宝钗比黛玉强势,宝玉对她搬出大观园的反应也就不是那么强烈。
    不仅黛玉、宝钗八十回之后的生命还会出现转机,顺心出嫁,所有“金陵十二钗”也没有一人走途无路到自杀。原因一方面是《红楼梦》将贾府的盛衰轮回分成了四个阶段,宝玉这一代处于第三阶段,还没有进入劫终之日(贾兰及其后代属于第四阶段)。从空间上说,贾府也不是整个国家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有“飞鸟各投林”的余地。再者,“十二钗”中个性最极端的晴雯和秦可卿都是病死,其他人就更不可能寻短见了。另一方面是宝玉为她们作了积极的干预。自从金钏投井自尽后,宝玉便知耻而后勇,不但找机会安抚玉钏,还悄悄担当起了所有女子的心理医生。比如他曾探访过袭人一家,抚慰过鸳鸯、平儿,给病中的晴雯送过一件红绫袄。他在给黛玉介绍北静王时更是远远道来,先后用“念珠”、“蓑衣斗笠”试探。这些举动看上去微不足道,却及时熨贴了裙钗们受伤的心,使她们对人世间多了几分留恋,对生命多了几分珍爱。包括宝玉在可卿面前“婆婆妈妈”地洒下的泪。
    谁说宝玉只擅儿女私情,他分明是在用情修身,用情救人,用情劝世。如此另类的“情种”难怪同性都恋他,难怪带发修行的妙玉都爱他,难怪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读者都痴迷他。笔者相信,经过重新解读的宝玉还将温暖全世界。
    最后再来看看黛玉嫁水溶之后的状况。从扬州到贾府,再到北静王府,黛玉已经历了憧憬——失望——惊喜的心境起落,但谁料她与北静王琴瑟和谐的好景也不长。为人正直、清廉的北静王后来遭到奸臣诬陷,一落千丈。更糟糕的是他的气性也和黛玉一样十分脆弱,经不起风浪打击。失去官爵之后的他就像甄士隐丢了女儿一样自暴自弃,“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黛玉也无力规劝,终日陪着他以泪洗面。
    “木石前盟”式的婚姻就是只能存在于仙境和春季,无法面对逆境和冬天。所以判词“玉带林中挂”的配画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即预谶水溶和黛玉最终将双双颓堕成神情木然、形容枯槁的人,与梦见过“木石前盟”的甄士隐及其封氏相近。或者也可以理解为水溶“甘露”洒尽之后复还了“三生石”的冥顽本质,黛玉眼泪流尽之后复还了“绛珠草”的草木本质,失去了人的凡心、灵性。
    值得说明的是,“两株枯木”既是“林”字的分拆,也是预示黛玉夫妇两人将遭遇相同的结局。娇嫩脆弱之“林木”既指代黛玉,也是指代水溶。就像冷酷寡情之“雪”既象征宝钗,也象征贾环一样。“玉带林中挂”和“金簪雪里埋”两句判词实际上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气性偏执一端的人纵然找到了情意相投、志同道合的配偶也得不到幸福,只会是冤家路窄、自相伤害。关键还在于自觉纠正偏倚的气性,达到正邪均衡、统一。即性格比志趣更能决定命运!
    由于黛玉的气性稍许居中,所以她的身体和境遇比晴雯、宝钗稍好一些,寿命也稍长一些(前期宝钗的身体是依靠冷香丸等维系)。
    既然说金陵十二钗无一人自杀,那么其他人的结局怎样呢?笔者将陆续为您解读。
    原载:中国网
    
    原载:中国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