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先生积半生半世研红成果,汇校而成的八十回本《红楼梦》摆上了新华书店的柜台。封套的盒子上有很精彩动人的广告词:迄今为止最接近曹雪芹原笔原貌的版本,红迷必读必藏的中国宝盒——真《石头记》(全二册)。封盒背面的广告词更为动人:世上流行的《红楼梦》早已不再是曹雪芹的真文原句,让人妄改、乱篡、偷删、硬加的回、字、句,无计其数!红学泰斗周汝昌胸怀“涤荡尘埃”、“斥伪返本”的宏愿,历时五十六个春秋,寻访古抄珍本,研究领会曹雪芹真文笔意,陆续细校了十一个古本,完成了八十回巨帙的大业,穷经皓首,沧浪淘金,这部传世经典的原笔原貌终于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 因为周汝昌是红学大家,又有刘心武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专门为周老的这套《红楼梦》作了揭秘演讲,按捺不住崇拜期盼的心情,就到书店里掏腰包买了一套,购买时间是2007年1月2日。在这一年时间里,周老的这部古本《红楼梦》我看了不下四遍,又与红学所1982年出版的本子、与岳麓书社、齐鲁书社以及霍国玲出的脂批本进行了详细的比勘校对。我发现周老的这个本子,自有它的特点,就是较多的保留了一些方言词语和方言口语习惯,虽然有些方言词语在现在的汉语词典上查不到了。同时保留了周老对主要人物命运的揭密观点。作为自称为“耳聋眼盲”的老人来说,实属不易。但我在校勘中发现,周老在书中有五处用“蠲”字的地方,有三处是不正确的,例句如下: 1、若问那赦公,也有二子,长子名贾琏,今已二十来往了,亲上作亲,娶的就是政老爹夫人王氏之内侄女,今已娶了二年。这位琏爷身上现蠲的是个同知,也是不喜读书,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的,所以如今只在乃叔政老爷家住着,帮着料理些家务。谁知自娶了他令夫人之后,到上下无一人不称颂他夫人的,琏爷到退了一射之地。(见周汇本《红楼梦》P22) 此段下有周老注解:“据此,琏是长子,其称二爷,因排行珠为大哥,琏居次也,非谓是赦之第二子。”此处周老的解释,是否正确呢?果如此,宝二爷又将置于何处?两个“到”字,是否雪芹先生撰作此书之时即没有“倒”字,只有“到”字,不得而知。反正各本上都是“倒”字。无“她”是肯定的,因为“她”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刘半农创造的。“的、地、得”的分别好像在曹雪芹时期也不严格。 2、凤姐听了满脸是笑,不由的便止了步,问道:“怎么好好的,你娘儿两个在背地里嚼起我来?”贾芸道:“有个原故,只因我有个极好的朋友,家里有几个钱,现开香铺,只因他身上蠲着个通判,前儿选了云南不知那一处,连家眷一齐去,他这香铺也不在这里开了,便把帐物攒了一攒,该给人的给人,该贱发的贱发了,像这细贵的货,都分着送与亲友,他就一共送了我些冰片、麝香……(见周汇本二十四回P233) 3、贾府大总管赖大母亲赖嬷嬷因孙子赖尚荣得官,要去上任,进贾府邀请贾母等赴宴,并矫情地述说自己对孙子的教育: 我说,哥哥儿,你别说你是官儿了,就横行霸道起来。你今年活了三十岁,虽然是人家奴才,一落娘胎胞,主子恩典,放你出来,上托着主子的洪福,下托着你老子娘,也是公子哥儿似的读书识字,也是丫头、老婆、奶子捧凤凰似的长了这么大。你那里知道那奴才两字是怎么写!只知道享福,也不知你爷爷和你老子受的那苦恼。熬了三辈子,好容易挣出你这么个东西来。从小儿三灾八难,花的银子也照样打出你这么个银人儿来了。到二十岁上,有蒙主子的恩典,许你蠲个前程在身上,你看那正根正苗忍饥挨饿的要多少?你一个奴才秧子,仔细折了福……(见周汇本四十五回P448) 4、四十一回贾母携刘姥姥、宝钗、黛玉等来到栊翠庵妙玉住处,宝玉留神看她是怎么行事: 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了一个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奉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接来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只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与众人都笑起来……(见周汇本P411) 5、五十八回写一个老太妃已薨,凡诰命等皆每日入朝随班,按爵守制。敕谕天下: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许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许婚嫁。贾母、邢、王、尤、许婆媳祖孙等皆每日入朝随祭,至未正已后方回。(贾珍妻子尤氏在家主持两府内务)又见各官宦家凡有优伶男女者,一概蠲免遣发。尤氏等便议定,待王夫人回家回明,也欲遣发十二个女孩子……(见周汇本P596) 以上便是五个“蠲”字在周汇本中的出处。在现代文学作品中,这个“蠲”字是个生僻字了,很少用到了。查“蠲”字,有三个基本的含义:1、除去,免除。《史记·太史公自序》:“蠲除肉刑”。《周书·武帝记》:“逋(bu,拖欠)租悬调,兵役残功,并宜蠲免”。以及第五个例句中“凡有优伶男女者,一概蠲免遣发”,都是这个意思。2、清洁、干净。这是个通假字,通“涓”字。《墨子·节用中》:“其中蠲洁”,即此义。第四个例句,写贾母问茶,又问妙玉烹茶用的什么水,妙玉答是“旧年蠲的雨水”,这都是中国茶文化中很讲究的。妙玉回答就是将旧年接下的沉淀澄清好的雨水来烹茶的意思。这里“蠲”即同“涓”,有使之清洁干净的意思。3、显明、显示。《左传·襄公十四年》:“惠公(指晋惠公)蠲其大德”,就是这个意思。应该说,在这三个意义中,第一个是主要的。 查遍手头的几个《红楼梦》版本,在这五个例句中,涉及到清代买官卖官社会现实的时候,都是“捐官”。这个“捐”字也有三层含义:1、除去。《史记·吴起传》:“捐不急之官”,“不急之官”是指那些无关紧要的官员。2、抛弃,放弃。屈原《九歌·湘君》:“捐余珏(环形有缺口的佩玉称珏)兮江中”。《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3、捐献,捐助。《汉书·货殖传》:“唯毋盐氏(毋盐氏是个人名)出捐千金贷。”不过,这个捐献的意义在上古时很少用。在清代的文学作品和口语中,捐官就是拿银子花钱买官的意思。象贾琏捐的“同知”,是知府的属官,正五品官员,职级是不低的,贾琏虽非实职,但见了州县正堂官员,可以只拜不跪。象贾芸假托的开香料铺子的老板朋友捐了个云南“通判”,是次于同知的正六品府级副职,职级也不低。但捐官的“捐”字,并不与“蠲”字通假。周老这种用法,大概是在标新立异,认为“蠲”字笔画多,就是个古字,用以突出其古本的本来面目。殊不知显然是出自己意,并非原笔。曹雪芹抑或是脂砚斋先生也不会如此混淆这么两个在当时是很平常使用的字眼的。 周老此本中舛错并非一处一字,在方言词语的使用与注音、解读中就有很多错误。如:1、五十八回的“花掰”,读hua bei ,是长辈指责批评晚辈的意思。周本写成了“花辩”(见周本P601)。红学所本注音hua bai ,解释为瞎编乱造的意思,也是错误的。2、五十七回薛宝钗告诉邢岫烟:“你已后也不用白给那些人东西吃,他尖剌让他尖剌,很听不过去了,各人走开。”这个“尖剌”是个方言词语,是发牢骚、嘟囔着泄愤的意思。周本作“尖刺”,实难让人理解。(见周本P591)3、五十四:“这抬爆仗的人抱怨卖爆仗的人擀的不结实,怎么没等放就散了?”“擀爆仗”、“擀鞭”,是土法生产鞭炮时使用一种叫“悠子”的工具搓捻纸张,使之成筒状然后装药的生产工艺。周老显然不懂这种工艺,没见过擀鞭的(也叫捻鞭的),误作了“捍的爆仗”(见周本P555)4、五十回写湘云联诗:“龙斗阵云销,野岸回孤棹。”“孤棹”就是一条孤独的小船,周本作“孤桌”,不得而解。(见周本P499)5、四十七回贾母批评邢夫人:“你一个媳妇虽然帮着,也是天天丢了耙儿弄扫帚。”读过《齐民要术》的人或下过庄户地的人,谁不认识“耙儿”是什么农具,但周老硬是搞成“爬儿”,大概曹雪芹先生不会如此“奔茨”吧?(见周本P462)6、四十二回:“那雪浪纸写字画写意儿,或是会山水的画南宗山水,托墨,禁得住皴搜”。“皴”是中国画的一种重要技法,有斧劈皴、披麻皴等等,山水大家在这方面是很重视创新的。周老对曹雪芹先生无比崇拜,也深知曹先生不仅能文,而且会画画、会扎风筝,还懂戏曲医术,是个通才多面手。但到了这里,就把人家曹先生的“皴搜”搞成了“皱搜”了(见周本P423),这是古本上的字吗?恐怕是周老在忽悠我们做晚辈的吧?7、二十三回写“后街上住的贾芹之母周氏正盘算着也要到贾政这边谋一个大小事务与儿子管管,也好弄些银钱使用,可巧听见这件事出来,便坐轿子来求凤姐。凤姐因见他素日不大拿班做势的,便依允了。”有的本子上写作“拿腔作势”,也能说的过去。这里,“班”是个儿化韵的方言词语,即“一班儿”的意思,同辈分的人称为“一班儿”,也就是“一辈儿”的一个方音读法。这里就是说贾芹他娘平时见了凤姐时并不拿做嫂子的辈分儿来跟凤姐要规矩,而是低声下气的接近凤姐,凤姐因而对她有很不错的印象。五十三回中“只见贾府诸人分昭穆,排班立定”;五十四回“贾珍在前捧杯,贾琏在后捧壶,虽止二人奉酒,那贾环兄弟等,也是随班按序,一溜随着他二人进来,见他二人跪下,也都一溜跪下,宝玉也忙跪了……”这两处“班”也是“班次辈分”的意思。这个章回写贾府祭宗祠、大拜年的情景,是很注重礼仪描写的。湘云打趣宝玉赶快“帮跪”也是另有含义的风趣话。但周老对自己老本家周嫂子使用的却是“拿糖作势”(见周本P546)。我读到这里,怎么也搞不明白,莫非那周嫂子是个傻婆子,整天里拿着个扭股糖哄凤姐玩?玩得凤姐高兴了才给她儿子贾芹一个管采买苏州演员兼管剧务的差使?8、七十一回写邢夫人为费婆子向凤姐求情,当着众下人的面称她“二奶奶”,言带尖酸的数落了凤姐一顿,“凤姐听了这话,又当着许多人,又羞又气,一时抓寻不着头脑,憋的脸紫涨起来。”周老将“憋”改作“鳖”,又是认为甲鱼的“鳖”就比“憋气”的“憋”好多了?(见周本P741)大概人家曹雪芹先生不会这么不识字吧! 周老对《红楼梦》中几个主要人物命运结局的解释,是牵强附会的。如对贾琏排行班次的解释,就很难让人信服。对元春判词中“榴花开处照宫闱”的解释是:“元春之死,亦与懑愤云云大有干连。(见周本172)二十三回:“夏忠、夏守忠、夏秉忠各本多有不合,应是一人之异名误写。事涉元妃,太监必用夏姓,与元妃之死于夏日有连,所谓‘榴花开处照宫闱’是也,特标忠字,隐伏诬其不忠也。”周老很崇拜美籍华人张爱玲女士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看法,说后四十回是“跗骨之疽,狗尾续貂”,必欲夺而撕碎以火焚之。后四十回不管是高鄂续作还是脂砚斋续作,也有人论定是开篇中讲到的“东鲁孔梅溪”,虽然主要人物命运结局以及宝黛爱情结局与开篇判词预示不尽一致,但自有它存在的必要。现世之人要再续后回文字,不要说语言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就是礼仪制度、诗词格律等就有了很大的时代差距。更不要说对主要人物命运结局的解读是否正确了。象刘心武撑天耙地的要续《红楼梦》,你单看他写的提纲就破绽百出。一个四川的小才女胡楠的《梦续红楼》,写得实在不错。但有红学大家仍指出诗词功底尚欠火候。在后四十回中,惟独对元妃之死,时间和起因都交代的清清楚楚,就是“无奈王家制度”、“本无所出”,死在腊月十九,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这一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很明显的交代了元春系按照满族无子之妾从殉的殉葬制度而死的。这里明确照应着关于元春判词的“虎兔相逢大梦归”,是确凿无疑的纪录!这在《红楼梦》中时间的交代上是很少见的。你周老一会儿说元妃系“懑愤而死”,一会儿又说“系另妃所诬”,又说元妃死时二十岁,死于夏日。元妃在宫中“二十年来辨是非”,难道元春自襁褓中就被送入宫中为妃,岂非奇谈怪论? 《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在秦可卿房中入睡,梦中听山后有人作歌:“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这本是一首提纲携领、点醒主题的引言诗,与篇首“盛席华筵终散场”以及书中脂砚反复感叹的“盛宴必散”一样。周本中解释为:“春梦随云,隐谓湘云;飞花逐水,则黛玉之结局。皆非泛文闲句。”(周本P46)怪不得刘心武胡诌林黛玉是“沉塘而死”,原来总根子在这里。说真的,周老晚年的研红观点,既影响了刘心武的解读,也有向刘心武扯淡观点的靠拢合流。这也许是周老作为一代红学大家的悲哀。 周老激赏张爱玲之阅《红楼》“字比笆斗大”的论点,但使我们阅读研究《红楼梦》的后生很感困惑的倒是周老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论点,他在自己新出的这本名为“古本《红楼梦》”的周汇本中加入了很多私货。二百多年前几乎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人续作的后回文字都不可信,那什么可信?难道让我们来信您周老这些自己都圆不起来的结论?我们现代人读《红楼梦》,一个最基本的知识,就是作者在结尾处理主要人物命运结局的时候,是最困难的。因为那时严酷的文字狱把人们整惨了,哪个不是噤若寒蝉?!此即蔡元培先生说的“虑触文网,故加数层障幕”。大家可以深思之。 我感觉周汇本还有一个很大的漏洞,就是在贾敬葬礼上突然出现的贾政(此时,贾母率贾府有官爵之人都在老太妃的葬礼上,得信以后贾珍、贾蓉父子先回,贾琏又同贾母等赶回来): 只见有人回道:“琏二爷回来了,适才外间传说往东府里去了好一会了,想必就回来的。”……至次日饭时前后,果见贾母、王夫人等到来。众人接见已毕,略坐了一坐,吃了一杯茶,便领王夫人等过宁府中来。只听里面哭声振天,却是贾赦、贾政送贾母到家,即过这边来了。当下贾母进入里面,早有贾赦、贾政率领族中人哭着迎了出来。赦、政一边一个挽了贾母,走至灵前,又有贾珍、贾蓉跪着扑入贾母怀中痛哭。贾母暮年之人,见此光景,亦搂了珍、蓉等痛哭不已。贾赦、贾政在傍苦劝,方略略的止住。又转至灵右,见了尤氏婆媳,不免又相持大痛一场。哭毕,众人方上前一一请安问好。(见周汇本P667-668) 心武同志说贾政是贾母过继的儿子,为了考证这个结论在文本中的反映,我将贾政的活动情节细细地捋了一遍,特别关注他在几个重大礼仪活动中的出场。元妃归省前后,是贾政出场的主要章回。此后,二十二回写“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二十三回写贾政遵元妃之命在大观园命人勒石刻碑,并命宝玉同众姐妹入居大观园;二十五回凤姐、宝玉遭到赵姨娘、马道婆魇魔法,贾政无奈之下请入疯僧跛道护持;三十二回写贾雨村来访,贾政命宝玉出面迎见;三十三回即写贾政狠揍贾宝玉;三十七回写“这年贾政又点了学差,择于八月二十日起身。是日拜过宗祠及贾母,起身诸事,宝玉诸子弟等送至洒泪亭。”(见周汇本P361)也就是说,此时贾政由京官外放为提督学政一类的教育主管官员了,下乡去了。四十三回又写到王夫人命凤姐预备给贾政带去的东西;此后,陆续写到贾赦强娶、强索石呆子古扇、贾府祭宗祠等;六十回又写到贾政不在家,贾环逃学;六十九回写贾琏偷娶尤二姐,王熙凤设计逼死尤二姐,贾琏还说到:“家叔家兄皆在外”;七十一回才写到:“话说贾政回京之后,诸事完毕,赐假一月,在家歇息,因年景渐老,事重身衰,又近因在外几年,骨肉离异,今得晏然复聚于庭室,自觉喜幸不尽。一应大小事务一概付之于度外,只是看书,闷了便与清客们下棋吃酒,或日间在里面母子夫妻共叙天伦之乐。”这里明确点明了贾政在外几年,并无回京过程情节。贾府发生的种种重大变故,都隐伏着后来遭到查抄的发端,而这一切都是贾政“不在”的时候发生的,耐人寻味。查遍各个版本,贾敬丧礼上出现的都是贾赦、贾琏父子,并无贾政的身影,而且由贾赦、贾琏作为长子、长孙搀扶贾母凭吊贾敬,不必下跪哭拜,这都是很合古制礼仪的。某人汇校的脂批本出现贾光、贾扁搀扶贾母的情节是不合礼制的。周汇本中忽然出现贾政出现在贾敬丧礼上并搀扶贾母的情节,前回无交代来,后回无交代去,贾政岂是坐直升飞机空降下来的? 应当说,在周汇本红楼梦中,早已不再是曹雪芹的真文原句,让周老妄改、乱篡、偷删、硬加的回、字、句,无计其数!不过,我倒要问一句:对于这些谬论谬误,周老老矣,尚能贩否? 周老作为一代红学大家,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这种地位。我们自然应该加以崇敬。但我觉得,目前中国的学术界、红学界,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就是对大专家的盲从和过度崇拜。文革期间,由于国人对于领袖的盲从和神圣崇拜,导致了中国十多年的大动乱,真是祸国殃民。现在的红学界依然存在着这种盲从和崇拜。大名头的话就是千真万确?大专家的论证就无纰漏?魏晋南北朝时期阮籍感叹“世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改革开放以来,邓公反复告诫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陈云同志也谆谆教导我们“不唯上,不唯书,唯实”。中国中央电视台盲从于周汝昌、刘心武的大名头,依然在制造传播着红学的混乱,岂非怪事?当然,中央台并非学术机构,也无学术裁判的职责,但有传播正确学术、弘扬社会主旋律的职能。温家宝总理在探望钱学森老人时,钱老语重心长的告诉总理,目前中国的教育制度、学术制度不利于产生大师啊!我对其中深层次的东西也说不明白。只能借此机会,刊发这些我读周汇本时发现和思考的浅见,以期抛砖引玉,与有识之士商榷。“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希望能得到同道的理解和支持! 2008年元月7日 原载:原创《〈红楼梦〉新解》 原载:原创《〈红楼梦〉新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