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红楼梦》开篇引用了古老的“女娲补天”神话,以说明书中的故事发端于一块被女娲皇遗弃在“大荒山”上“青埂峰”下的顽石,故《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初一看似乎很寻常,就像现当代作家题写的声明——“本故事纯属荒诞无稽的虚构”。但笔者以为在曹雪芹“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太虚宝鉴外面确实存在一座“大荒山”和一块“灵性稍通”的石头。它们比《红楼梦》本身的历史都要长得多。 此前我在北京交大的学术讲座“从神话寓意探寻贾宝玉的人生轨迹”中曾说过,曹雪芹之所以改编《三海经》中的“天倾西北”、“女娲补天”,有三层用意;一是从哲学层面揭示整个人类的起源,说明人是来自于原本矛盾对立的“天”与“地”的一次偶然、微小的统一。新生物就是这块不被天与地认可的人性化的石头。二是从生理层面揭示个体人的起源,说明所有人都是男女灵肉交合之后的结晶。所谓“青埂峰”即是生殖器官的象征(谐音“情根”);灵石即是“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中唯一着床成活的受精卵,其它都已归天死去,故而成了“补天之材”;三是从文学层面揭示主人公贾宝玉生命的产生。一般传记体小说都是从人“呱呱”坠地起笔,但《红楼梦》却从人的胚胎形成开始,而作者朴素的“发生学”理念更是对“人”认识上的显著超越。 不过,这个故事除了解答“我是谁”,“我来自哪里”等形而上的疑问之外,还应当存在形而下的对应,也就是说书中的大荒山和石头至少有50%的真实原型——第四层寓意。所以我在做完理论研究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实地搜寻梦中的“大荒山”。去年年底来到了位于湖南省岳阳县和临湘市交界处的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此山海拔不到一千米,但云山雾海,寺庙林立,自古为江南名胜,常年吸引着无数善男信女进香许愿。尤为著名的是山中兀地冒出的一块白色鸡蛋形的石峰,巍然耸立、直冲云霄,天气晴好的时候方圆几十里都能用肉眼望到。它名为“鸡子石”,取意于张衡《浑仪注》“浑天如鸡子(鸡蛋)。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很显然,鸡子石的名字和尺度比《红楼梦》中“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的补天石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而,小说中描写的明明是一块被女娲抛弃的外表“粗蠢”的石头,它对自己的形象终日“自怨自叹”、“悲号惭愧”,不可能像鸡子石般高昂。此前人们比拟的飞来石、雨花石,或者长白山上的石头,也都太伟岸或者太漂亮了。说他们是炼石台或者未来的补天石或许还有可能。 在与当地人闲聊时我意外得知在大云山对面还有一座山,它实名就叫“大荒山”。几经周折,他在大荒山的最高处找到了一个名为“荒山岭组”的小村落,共住着十多户人家。村里一位六十八岁的夏老爹说,大荒山的山名在“地方志”和他们家的祖谱上早就有记载了,而且山上也有一块与大云山上的鸡子石遥相呼应的石头。大云山上的个头大而圆溜,俗称“鸡婆石”,这块个头小而犀利,俗称“叫鸡石”。每当刮大风时,石缝里就会传出像公鸡一样的啼叫声,有时又像小孩的哭声。 说着,夏老爹就带我去见识这块石头。走了半小时山路之后,夏老爹停下来指着山上说,叫鸡石就藏在此处往上三十多米的陡坡间,由于这些年没人砍柴,灌木丛生,所以站在山下已经望不见了。我决定爬上去看个究竟。 上去之后发现山崖上确实有一块其貌不扬的石头,呈楔形,长约6米,宽约4米,最厚处约3米。它就像鸭舌帽一样扣在另一块圆石之上,前端1/3的部分悬挑,飘飘欲飞。夏老爹告诉我说,这块石头虽然有几十吨重,但粗而不笨,只要三四个人站在上面就能翘动它,以前经常有好奇的过路人爬上去体验。所以它别名又叫“荒山磨”。从前他还听长辈们说,如果悄悄走近,甚至只需一个指头就能拨动它,很通人性呢! 如此看来这块石头真是属于1/36501的小概率事件,试想,在无数年前的某次造山运动中,一块巨石被抛到另一块石头上,而接触点正好位于它的重心附近。所谓生命不就是矛盾统一、平衡之后的产物吗? 由于天色已晚,加之地势陡峭、树木遮蔽,所以我只好近距离拍完几张照片就下山了,留着它在山崖上独自等待。也不知何日能再次遇见“一僧一道”,幻化成一块鲜明美玉,开始新的投胎轮回? 或许这就是《红楼梦》中受到僧、道高亢的说笑声振动而口吐人言的通灵石头吧;或许曹雪芹的确游历过他频频提到的“湘江水逝楚云飞”的湘楚之地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