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曹雪芹的心灵世界--宗教观、佛家思想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登儒 参加讨论

    六祖惠能的偈核心是一个"无"字,万念俱空,脱离尘世,一心向佛。而上座神秀的偈核心是一个"有"字,心中有是非,要识别真善美、假丑恶,要普渡众生,关心世人。二人谁是"悟彻"呢?大多数人(包括五祖)都认为是六祖惠能,因而五祖便将衣钵传他。
    曹雪芹则主张:"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就把上座神秀的"有"和六祖惠能的"无"对立统一起来。因而曹雪芹并没有象六祖惠能那样一切虚无、脱离凡尘,而是象上座神秀那样有感情,因而被称为一名"情僧",《石头记》曾被提名《情僧录》。对于"情僧",不能仅理解为宝黛爱情,应理解为他的全部爱、憎、是非观念、民主思想、宗教观、女儿观、人生观、社会观。他要"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原文),"以警觉世人"(批语)。因此说曹雪芹虽然身在佛门,却关心门外。这是他总的宗教观。
    一、作者的宗教观总论
    据曹雪芹介绍,想当年,五祖弘忍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六祖惠能,当时是一名火头僧,正在厨房碓米,听后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惠能的偈核心是一个"无"字,万念俱空,脱离尘世,一心向佛。而上座神秀的偈核心是一个"有"字,心中有是非,要识别真善美、假丑恶,要普渡众生,关心世人。二人谁是"悟彻"呢?大多数人(包括五祖)都认为是六祖惠能,因而五祖便将衣钵传他。
    曹雪芹则主张:"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就把上座神秀的"有"和六祖惠能的"无"对立统一起来。因而曹雪芹并没有象六祖惠能那样一切虚无、脱离凡尘,而是象上座神秀那样有感情,因而被称为一名"情僧",《石头记》曾被提名《情僧录》。对于"情僧",不能仅理解为宝黛爱情,应理解为他的全部爱、憎、是非观念、民主思想、宗教观、女儿观、人生观、社会观。他要"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原文),"以警觉世人"(批语)。因此说曹雪芹虽然身在佛门,却关心门外。这是他总的宗教观。
    戚总评写得好:作者具菩提心,捉笔现身说法,每于言外警人再三再四。而读者但以小说古词目之,则大罪过。其先以庄子为引,及偈曲句作醒悟之语,以警觉世人。犹恐不入,再以灯谜伸词致意,自解自叹,以不成寐为言,其用心之切之诚,读者忍不留心而慢忽之耶?
    《红楼梦》与僧、道有不解之缘。为了探索曹雪芹的宗教观,以上为总论,以下为细谈。
    二、《红楼梦》中的佛事活动、佛家思想
    《红楼梦》中出家的男女共有九位:甄士隐,贾敬,妙玉,柳湘莲,惜春,宝玉,芳官,蕊官,藕官。
    《红楼梦》中出现的僧道共有二十位:五祖弘忍,上座神秀,六祖惠能,太虚幻境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空空道人,警幻仙姑,痴梦仙姑,钟情大士,引愁金女,度恨菩提,智通寺的聋肿老僧,清虚观的张道士,天齐庙王道士,地藏庵的圆信,馒头庵的姑子净虚(净虚带领智善、智能两个徒弟,水月庵的智通、智能),妙玉的师父无名氏。
    《大观园》中的寺庙共有四个:栊翠庵,玉皇庙,丹房,达摩庵。
    《红楼梦》中的其它庙宇共有九个:太虚幻境,智通寺,天齐庙,西门外牟尼院,清虚观,地藏庵,铁槛寺,馒头庵(就是水月寺,水月庵),善才庵。
    从以上这些数字,足以看出僧道在作者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红楼梦》中的佛事活动和佛家思想比比皆是,下面仅选出一部分。
    (1)宝玉两次"还愿"
    《石头记》在开头和结尾处,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都在"还愿"。
    在第3回,宝黛初次见面之前写道:王夫人说宝玉"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可见,"还愿"的事情比宝黛初次见面更重要,要在宝黛初次见面之前先"还愿",先祈祷。
    在第80回写道:"明儿一早往天齐庙还愿。"可见,结尾之前,还要祈祷。可谓,《红楼梦》始于"还愿",终于"还愿"。
    警幻仙宫是十二钗下凡的地方,而天齐庙是十二钗会齐返回天宫的地方。下凡的时候,是由癞头和尚一手策划的,返回的时候是由王道士一手策划的。那么,癞头和尚与王道士有什么关系呢?
    癞和尚传给宝钗的冷香丸是一个"海上方"(7回),而"这老王道士专意在江湖上卖药,弄些海上方治人射利(80回)",可见癞和尚、老王道士都会"海上方","海上方"三个字,在全书中只有这两处提到,这就暗老王道士实为疯跛道人,与癞和尚一伙,共同负责开场和收场。
    (2)王夫人抄经书
    王夫人一心向佛,"王夫人见贾环下了学,便命他来抄个《金刚咒》。"书中还提到《血盆经》。批语中还提到《往生咒》。
    (3)超度秦氏亡魂
    原文:"请钦天监阴阳司来择日,择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讣闻。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前亡后化诸魂,以免亡者之罪;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是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业醮。然后停灵于会芳园中,灵前另有五十众高僧、五十众高道,对坛按七作好事。"
    原文:"......总理虚无寂静教门僧录司正堂万虚、总理元始三一教门道录司正堂叶生等,敬谨修斋,朝天叩佛。以及恭请诸伽蓝、揭谛、功曹等神,圣恩普锡,神威远镇,四十九日消灾洗业平安水陆道场。诸如等语,馀者亦不消烦记。"
    原文:"这日正五七正五日上,那应(佛)[赴]僧正开方破狱,传灯照亡,参阎君,拘都鬼,延请地藏王,开金桥,引幢幡;那道士们正伏章申表,朝三清,叩玉帝;禅僧们行香,放焰口,拜水忏;又有十三众青年尼僧,
    搭绣衣,靸红鞋,在灵前默诵接引诸咒,十分热闹。庚眉:如此写得可叹可笑。"
    对接灵的描述:"......跟上了大殡。早有前面法鼓金铙,幢幡宝盖,铁槛寺接灵众僧齐至。少时,到入寺中,另演佛事,重设香坛。安灵于内殿偏室之中,宝珠安理寝室相伴。"
    从这些原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佛学、道学实际水平,即业务能力。是算初出茅庐,还是算行家里手、炉火纯青,还是算老外,还是水平一般,还是纯系胡诌八咧,我不懂。但我分析,作者长期独自住在一个废寺中,以写作为主,他的佛事水平最多只能一般。批语所评"庚眉:如此写得可叹可笑。"我以为,"可叹可笑"的是贾珍的铺张浪费,并不是耻笑作者的佛事水平低。真正科学、准确的评价,应由一位老明公作出,我没有发言权。
    (4)贾母打醮
    元春的主意,让贾母"在清虚观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唱戏献供,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等跪香拜佛呢。"
    (5)宝玉续《庄子因》
    续《庄子因》。虽谈不上"超凡入圣大觉大悟(批语)",但已小觉小悟,为出家做好思想准备。
    (6)宝玉两次说出家
    A、林黛玉道:"我回家去。"宝玉笑道:"我跟了你去。"林黛玉道:"我死了。"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
    B、袭人笑道:"林姑娘,你不知道我的心事,除非一口气不来死了倒也罢了。"林黛玉笑道:"你死了,别人不知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宝玉笑道:"你死了,我作和尚去。"袭人笑道:"你老实些罢,何苦还说这些话。"林黛玉将两个指头一伸,抿嘴笑道:"作了两个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作和尚的遭数儿。"
    这两次说出家,虽然带有玩笑性质,但"假作真时真亦假","假作"是会向"真"转化的。最后宝玉真的实践诺言,出家了。
    (7)宝玉真出家,阶级地位改变,思想飞跃
    宝玉出家的事,在《红楼梦》中是提前完成的。"智通寺"中"翻过筋斗来的""聋肿老僧"就是宝玉出家后的形象,就是曹雪芹。(关于这一点,《红楼梦》原文、批语,张宜泉、敦敏的诗,都可作证,笔者以前曾在《两个曹雪芹》、《曹雪芹"春夜即事"诗作于破庙中!》......等文中写明,此处不再重复。)
    宝玉出家的原因,是由于被抄家,在他手里丢掉了祖辈的百年家业,自己只好承认"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他受到家族和"世人诽谤!"脸上无光,只好遁入空门。
    宝玉出家以后,离开了温柔富贵乡,他的生活条件、社会地位、精神面貌都变了:
    以前是饭来张口、衣来张手,吃的是"饫甘餍肥",现在他吃的和绛珠草类似,"饥则食密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以前穿的是"雀金裘",现在的衣着应和一僧一道类似,是"浑身带水又拖泥","破衲芒鞋无住迹,腌臜更有满头疮。";以前住在大观园怡红院,现在住在大荒山废寺中,自称"智通寺",又名"悼红轩";以前骑马、坐骄,现在是"有谁拽杖过烟林";以前睡在"套间暖阁儿里面、碧纱橱里",现在睡在大自然赋予的"霞绡云幄"之中,夜晚由听"自鸣钟" 报时,变成了听"蟆更";以前他接触的是北静王、三公、四侯子弟,现在接触的是张宜泉、敦敏、樵夫、村姑等穷人;以前他是贵族公子哥、官僚,现在他是癞头和尚。他的阶级地位,由"贵族"变成贫困的市民。他的思想也随之升华了。
    他的思想变化是经过一个过程的,他自己写道:"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煆炼之后,灵性已通,"
    批语也证实:"甲侧:煆炼后性方通,甚哉!人生不能[不]学也。"这段批语赞扬了曹雪芹思想的煆炼、转变过程。
    出家后经过若干年的反思,他的思想升华了,他对社会、人生,都看的更深更透了,终于写出了伟大的《红楼梦》。特别是在"叔嫂逢五鬼"一回里,反省了自己的过错,对自己和凤姐作出了正确评价,对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警告。
    (8)我佛慈悲,宽大为怀
    A、比如贾环抄《金刚咒》时,故意用灯油烫伤宝玉,而宝玉对外人却说自己烫伤的。对贾环毫不记仇。
    B、再如贾家的衰败,本来是"家事消亡首罪宁",贾珍有一定责任,可是作者宽大为怀,没有写。批语评为:是作者具菩萨之心,......
    (9)"烧纸钱"和"焚香"的学问
    宝玉道:"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的遗训。以后逢时按节,只备一个炉,到日随便焚香,一心诚虔,就可感格了。愚人原不知,无论神佛死人,必要分出等例,各式各例的。殊不知只一'诚心'二字为主。即值仓皇流离之日,虽连香亦无,随便有土有草,只以洁净,便可为祭,不独死者享祭,便是神鬼也来享的。你瞧瞧我那案上,只设一炉,不论日期,时常焚香。他们皆不知原故,我心里却各有所因。随便有清茶便供一钟茶,有新水就供一盏水,或有鲜花,或有鲜果,甚至荤羹腥菜,只要心诚意洁,便是佛也都可来享,所以说,只在敬不在虚名。以后快命他不可再烧纸。
    我以前认为:"烧纸钱"是民间习俗,活人愿意有钱花,死人也愿意有钱花,因此每年要"烧纸钱",不能让死去的亲属当穷鬼,手头拮据。读了曹雪芹的这番话,我觉得神鬼更注重"虔诚"。主张焚香,大概体现佛家轻视金钱的思想吧。但佛家也需要金钱,重修庙宇、吃饱肚子都需要金钱。另外,据我考察,曹雪芹是生活在荒山上的一个"废寺"中,限于条件,他可能没有香,只能供一钟清茶,甚至供一盏水、一束野花,做到心到佛知。俗话说"撮土为香",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10)借用神话曲子《赏花时》比喻自己
    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芳官唱了一支《赏花时》。其内容如下。
    原文:翠凤毛翎扎帚*,闲踏天门扫落花。您看那风起玉尘沙。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您与俺眼向云霞。洞宾呵,您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教人留恨碧桃花。
    关于《赏花时》,蔡义江先生解释很好,是借汤显祖《邯郸记》中吕洞宾的神话故事来映射宝玉的。
    我觉得,"风起玉尘沙"一句,用于宝玉非常恰当,宝玉被抄家以后,白茫茫大地,正如尘沙,而抄家正如"风起"("一夜北风紧"),所沉之人正是"玉"。而" 剑斩黄龙"四字,具有刺杀皇帝的意思,正符合曹家愤恨、报复的心理。但前面有"休要"二字,后面有"一线儿差"字样,表明曹家并不能莽撞胡来,仅仅是口头上发泄一下而已。绝不会冒灭族的危险去办傻事。况且曹雪芹能正确认识抄家事件,认为名利不值钱。(钟山怀古: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11)佛法平等
    作者主张用佛法平等、世法平等的口号,作为官民关系、主奴关系、一切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具有进步意义。
    (12)用癞头和尚、跛足道人点化世人
    关键时刻总有二仙出场,批语曾指出,"通部中假借癞僧、跛道二人点明迷情幻海中有数之人也。"重要人物的故事中,都有癞头和尚的点化。
    A、用癞头和尚、跛足道人负责十二钗下凡,统领全书。
    B、点化黛玉。
    黛玉笑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才
    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
    确实如此,黛玉死于自己的"情痴"。如果能听癞僧警告,去掉"情痴",则一生平安。世间女子不必学黛玉。不可"情痴抱恨长"。
    C、点化宝钗。
    宝钗的"冷香丸"是癞和尚给的"海上方"。金锁也是个和尚给的。
    原文:"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
    宝钗听了癞和尚的话,嫁给宝玉,一生痛苦。
    D、"叔嫂逢五鬼"时,点化宝玉、凤姐。
    表面上看,"叔嫂逢五鬼"一回,封建迷信色彩较浓,但寓意却较深刻。宝玉、凤姐中魔法,*癞和尚点化,才转危为安。
    癞和尚明确指出:宝玉、凤姐病根是"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怎样才能治好呢?需要"沉酣一梦终须醒",不要执迷不悟,需要摆脱"被声色货利所迷"的状态,不要追求声色货利,如能按"好了歌"生活,则一生平安。不作亏心事,不怕鬼叫门。
    E、点化柳湘莲
    原文:柳湘莲见尤三姐身亡,迷性不悟,尚有痴情眷恋,却被道人数句偈言打破迷关,竟自削发出家,跟随疯道人飘然而去,不知何往。
    [即警告了柳湘莲的愚蠢,也警告了尤三姐的痴情。后人,不可学尤三姐、柳湘莲。]
    F、点化贾瑞
    如果贾瑞不照"风月宝鉴正面",则可一生平安。警告贾瑞之流,不要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可学贾瑞。
    (13)戏谈金刚菩萨
    王夫人信佛,有一次想不起来一个药名,宝玉开玩笑说叫"金刚菩萨散",虽是一句戏谈,却说明作者心中非常熟悉佛祖,脱口而出。还有一次,宝玉说王夫人叫"金刚菩萨指使糊涂了"。两次拿"金刚菩萨"开玩笑,说明作者对佛祖并不是一本正经的,有点象《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孙悟空对佛祖也敢逗趣。孙悟空是石头逢中蹦出来的石候,作者也自比顽石。
    三、作者是否迷信
    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A、凤姐不迷信:"凤姐听了这话,便发了兴头,说道:"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庚侧:批书人深知卿有是心,叹叹!"
    B、贾雨春不迷信,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
    C、湘云不怕鬼。湘云笑道:"可是又见鬼了。我是不怕鬼的,等我打他一下。"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
    D、秦钟之死。借鬼判的话,揭露人间的丑恶现象:"我们阴间,上下都是铁面无私的,不比你们阳间,瞻情顾意"。可见,作者描写鬼,但不迷信,反用来说明人间事理。
    E、把"通灵宝玉"称为"劳什子",有时摔,有时砸,不愿意要,就是不迷信的证据。
    四、对渡人、出家的看法
    (1)芳官、蕊官、藕官出家经过
    水月庵的智通与地藏庵的圆信,口里如何说?
    原文:因都向王夫人道:"咱们府上到底是善人家。因太太好善,所以感应得这些小姑娘们皆如此。虽说佛门轻易难入,也要知道佛法平等。我佛立愿,原是一切众生无论鸡犬皆要度他,无奈迷人不醒。若果有善根能醒悟,即可以超脱轮回。所以经上现有虎狼蛇虫得道者就不少。如今这两三个姑娘既然无父无母,家乡又远,他们既经了这富贵,又想从小儿命苦入了这风流行次,将来知道终身怎么样,所以苦海回头,出家修修来世,也是他们的高意。太太倒不要限了善念。"
    再看看心里如何想?
    原文:听得此信,巴不得又拐两个女孩子去作活使唤。
    [原来目的如此,作者早就称呼馒头庵的姑子净虚为"秃歪剌",对他没有好印象,竟用了"拐"字。]
    (2)甄士隐出家经过
    甄士隐出家是由于隐去的"南直召祸"事件,烧光了家产,为了减轻岳父家负担,半自愿半逼上梁山的。
    (3)对贾敬出家的评论
    贾敬出家目的是想借炼丹术求得长生不老,梦想"升天"。贾家庆生日、孙媳妇葬礼都不参加,家里任贾珍横行霸道,胡作非为。结果自作自受,中毒而亡。作者描写的有声有色,其观点都在原文中。
    原文:......素知贾敬导气之术总属虚诞,更至参星礼斗,守庚申,服灵砂,妄作虚为,过于劳神费力,反因此伤了性命的。如今虽死,肚中坚硬似铁,面皮嘴唇烧的紫绛皱裂。便向媳妇回说:"系玄教中吞金服砂,烧胀而殁。"众道士慌的回说:"原是老爷秘法新制的丹砂吃坏事,小道们也曾劝说'功行未到且服不得 ',不承望老爷于今夜守庚申时悄悄的服了下去,便升仙了。这恐是虔心得道,已出苦海,脱去皮囊,自了去也。
    [写得滑稽可笑。也是对后人的警告:不可学贾敬。]
    (4)对妙玉出家的评论
    妙玉出家原因,原文: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足的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己夹:因此方使妙卿入都。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
    [从《红楼梦》支曲看,作者对妙玉出家态度是叹息。]
    [妙玉之谜,众说纷纭,我也想别开生面,另立一说,不知"圆否"?一直没敢写,以后见。]
    (5)对惜春出家的评论
    惜春的判词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判词中包含她出家的原因——"顿悟",作者对惜春出家也持叹息态度。]
    此外,柳湘莲、宝玉出家,前面已说明,不再重复。总的看,出家的缘由是多方面的,多属于半自愿、半无奈、半顿悟性质,都属于"情僧",作者对青年女子出家持同情、叹息态度,而对贾敬的出家,则给予嘲笑。
    五、小结
    我作了一个小统计,"神仙"二字,在80回脂本《红楼梦》中至少出现25次。作者对"神仙"二字持歌颂态度。比如对一僧一道的描写:"......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戚夹:这是真像,非幻像也。]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后来又夸奖这僧"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这一僧一道,应该是作者的师傅。作者对僧道持尊重态度,但也有时拿金刚菩萨开个玩笑,并不很严肃。对青年女子的出家持惋惜态度,而对贾敬的炼丹术持嘲笑态度。对鬼神持否定态度。总的来说,曹雪芹并不是一心念佛颂经的虔诚的佛教信徒,而是一名是非观念明确,爱憎分明,对社会、人生有洞察力的"情僧"。
    作者在前半生,接触的社会面较广,对小姐、丫环、王公贵族、官僚、公子、戏子、佣人、**都较多,因而人物描写的有声有色,对社会的揭露深刻。后半生,作者晚年,主要生活在佛、道圈子里,思想属于佛家,坐在寺庙中,闭门写书,接触的社会面小了,因而他的思想虽然有许多"民主性精华",但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局限。
    时势造英雄,屈原的《楚辞》是他流荡生活的产物。同样的,曹雪芹如果不被抄家,如果没有出家,也就不会写出《红楼梦》。他的民主思想、宗教观、女儿观、人生观、社会观搅合在一起。《红楼梦》被题名《情僧录》是有道理的,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思想。
    以上,粗略地谈了作者的宗教观、佛家思想,所举的例子,难免挂一漏十,深度也有限。
    原载:红楼艺苑
    
    原载:红楼艺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