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金玉缘》和《红楼梦》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明华 参加讨论

    和许多红楼爱好者一样,我一听说《金玉缘》这本书,就发生了极大的兴趣,立即从网上搜了这本书来看。一看之下,最初我感到了很大的震动,也以为金玉缘是红楼梦的一个初稿,但是再读一遍,怎么都觉得不对劲。
    一个原因是书中人物的命名方式和红楼梦很不搭调,甚至也不象一般的明清时代的小说。例如"韩玖丽"(红楼梦中的刑岫烟),"茗筠"(黛玉),"权欣萍"(贾迎春),"曼萍"(贾探春),"茹萍"(贾惜春),"钟青"(秦可卿,钟青是钟情的意思,把红楼梦里秦钟的名字掉过来用。秦钟在金玉缘中没有出现),"钟丝"(钟丝的妹妹,较接近尤三姐)等。连丫鬟们的名字也几乎字字珠玑:"贺燕"(花袭人),"黎芙","黎琳"(傻大姐),"贞镜"(麝月),"秀婷","佳玲"等。更罕见的是,丫鬟用的似乎都是自己的本姓本名。这些名字倒更象是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小说中人物的名字。
    红楼梦中丫鬟的名字是和她们主人的情趣修养相符的,例如跟着老太太的大多较为平实甚至"乡土",例如"鸳鸯","琥珀"等,凤姐的丫鬟叫"平儿""丰儿"等,而宝玉和小姐们的丫鬟的名字则确实不俗,例如"鹦哥"从贾母处到了黛玉那里便成了"紫鹃","珍珠"在宝玉那里变成了"袭人"。然而《金玉缘》中的丫鬟的名字则有点过了,简直到了香艳的地步,倒让人疑心后面有一份和张恨水秦瘦鸥一般的绮丽心思。
    更重要的原因却是书中开篇时的一段:
    后来,不知经了几次沧海桑田。有一个却尘和尚到这蓬莱仙岛寻药觅草,偶至飘渺峰镜面石前,见那块"灵玉麒麟"镶嵌在上面,旁边又有几句话道是:
    真如六窟枉吟哦,幻幻真真须琢磨。
    一段奇传志此处,子虚乌有唏嘘多!
    后面密密麻麻的字迹,细述的便是那"灵玉麒麟"所经历的一番痴情逸事。却尘和尚见上面所叙,虽时序官职混乱,又有情极之毒,然为稗官野史(10),倒还有趣可读,便抄了下来,付梓问世,题名曰《子虚乌有记》。西楼居士则题为《麟茗金》。司笔狂生又题为《麒麟传》。庄之梦再题为《镜面石》。后经程小泉、高兰墅于月小山房书斋中一番细加厘剔、截长补短,定名为《金玉缘》。
    看这一段文字,更觉得金玉缘绝不可能是曹雪芹或曹家人的旧作,不然又怎会以如此接近红楼梦中曹雪芹得到石头记文的方式,来写程高得到了这本书呢?这分明是模仿红楼梦。而模仿者的用意,倒有点调侃程伟元和高鹗。
    因此我猜测,这是民国时代,多半是在胡适等定论红楼梦后四十回为程高所续以后,另外有人根据程高所续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缩写并修改了红楼梦的前八十回,生成金玉缘的前三回,然后对后四十回略加以修改,把后四十回和红楼梦分开,同金玉缘的前三回合并起来,另成为一本书,取名为《金玉缘》。
    而这个改写的人,绝对是个高手,因为:
    1.贾宝玉形象得到统一。他所塑造的吴麒麟在前三回中的形象,和后四十回中的吴麒麟(红楼梦续书中的贾宝玉),在艺术形象上统一得让人几乎看不出破绽。我读金玉缘时,从吴麒麟出场,就不由点头,这果然象红楼梦后四十回中贾宝玉。《金玉缘》的作者根据现存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中的贾宝玉的形象,将前八十回的情节缩写而成的,并修改了前八十回中的贾宝玉形象,使之和程高续书中的宝玉更接近。
    2.情节完整。《金》的作者对《红》前八十回情节的缩写,一来把很多暗示后四十回的线索去掉了,二来把某些线索改掉了,例如几乎所有的判词都重写了。这样一来,从情节本身,《金玉缘》也达到了完整流畅。
    值得注意的是,金玉缘的开篇将红楼梦的两个神话元素--女娲补天多余的石头和神瑛灌溉绛珠因而绛珠需要报恩--合而为一。它首先将石头和神瑛合而为一,简化为净心菩萨遗落的玉石麒麟,然后直接让这块玉麒麟通灵后救活了一株百合花(即红楼梦中的绛珠草)。然后双双遇上八仙,被引入凡尘,让百合花用泪水报答玉麒麟的恩情(这个神话故事想来由于凄婉动人而让《金玉缘》的作者难以割舍)。
    对于神话因素的简化我猜测有两个原因:
    往简单里说,金玉缘的作者象许多读者一样(包括我自己),觉得两个神话因素几乎累赘。似乎无此必要,甚至于粗心的读者会一时搞不清石头和神瑛和宝玉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个人猜测红楼梦之所以会有两个神话因素是因为它是在《风月宝鉴》的基础上发展一来的,而两个神话故事中的一个,我猜是女娲的石头,应该是风月宝鉴的一部分,依据是宝玉凤姐被魔魇后和尚拿着通灵玉念念有词,因为这一情节更象是风月宝鉴旧有的内容。而神瑛绛珠的故事是曹雪芹为了纪念自己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和逝去的恋人而添加的,连同一起加入还有宝黛钗的故事,还有湘芸的故事,而添着添着,添加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完整,甚至远远超过了风月宝鉴原有的内容,因此不得不改名,最后成了红楼梦。)而对于金玉缘,由于是缩写,两段神话因素就更显得没有必要,对于这个简单故事反而会显得头重脚轻,因此这一改写是必要也是合适的。
    另外,往复杂里说,如果金玉缘的作者更深沉点,更接近现代红学家的思维方式,那么把女娲补天一段简化掉,反而说明他很理解女娲补天的遗石在红楼梦中体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因而更觉续书配不上这一神话底蕴,而金玉缘是为着替狗尾续貂的程高续书接一个相称的"狗头",只能把神话也简化掉,一只通灵的玉石麒麟对于金玉缘真的是足够了。
    3.艺术价值统一和谐。这个改写者,为程高对红楼梦所续的部分,制造出了一个简洁的前传。至于情节上的简单化,我认为这个改写者是为了让整本书在艺术价值上更为统一和谐而特意为之,因为现存红楼梦的前后两部分的艺术价值差别太明显了。
    金玉缘前三回和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相似处
    这个其他评论金玉缘的文章已仔细列举过,我只略加描述:
    1.主要人物呈一一对应关系。当然因为金玉缘本身的篇幅,很多次要人物被删除了。
    2.主要人物姓氏对应。《金玉缘》和《红楼梦》中人物的姓氏都是从"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句对联中化出来的。红楼梦中有贾家和甄家,而相对应的《金玉缘》中是吴家和尤家。然而,除了姓氏的出处有着相对应的关系外,人物的名字中的艺术性则红楼梦要强多了。"林黛玉"所对应的"岳茗筠"也罢了,而"薛宝钗"所对应的"董如金"则实在不登大雅之堂,不象世代皇商家的小姐,倒像暴发户家的小家碧玉的名字了。又,"史太君"成了"权太君",也许是比喻权势?也太过直露了。
    3.故事主线同今本高鹗续书的红楼梦一致。由于金玉缘的后四十回内容和今本高鹗所续的几乎一模一样,而它的前3回可以说是红楼梦前80回故事情节的浓缩,因此故事主线是一致的,主要人物宝黛钗的关系是一致的。
    金玉缘前三回和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不同
    1. 最明显的首先是诗词。早已有人指出,金玉缘前三回的诗词通红楼梦前八十回相比,无论是量还是质,都相距甚远。这说明了两点。一是金玉缘的作者觉得在3回中没有必要放那么多与情节的发展本身并无太多关联的诗词。红楼梦前八十回有那么多的诗词曲赋,一方面是因为红楼梦本来就有传诗之意,二来作者在这些诗词中作了很多对人物命运的暗示。而金玉缘的作者则只是要还程高续书以其本来面目,因此情节简洁直白,无需藏神弄鬼,因而也无需这些诗词了。而是金玉缘的作者也确实不善诗词,至少其诗才和曹雪芹相比是一目了然的,从有限的几首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2.宝玉形象的改变。前面已经说过,贾宝玉的形象在金玉缘中得到了统一。我原先一直觉得贾宝玉从八十一回开始仿佛变了个人,从前八十回那个聪灵特立的、世界文学中独一无二的形象,变成了一个只知道哭泣,确实有点痴傻的公子哥儿了,但是在看《金玉缘》的前三回时,发现吴麒麟和红楼梦后40回中的贾宝玉几乎完全是同一个人。从他出场后的言行举止,我立刻就认出了红楼梦中的"后贾宝玉"。然而这个宝玉却也不再是红楼梦中原先的宝玉了,除了喜欢在女孩子中间混和厌恶仕途经济以外,两者间几乎别无所似,金玉缘中的吴麒麟甚至没有说过"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番话。
    3. 林黛玉。岳茗筠(林黛玉)总体而言只保留了黛玉容易悲秋感伤,小性儿这些特点,却没有黛玉诗词上的才华,以及言词上的诙谐伶俐了。同贾宝玉一样,她同样少了不少灵气,甚至还劝麒麟去看仕途经济的书,也许这是为了照应后《红》40回中黛玉劝宝玉仕途经济的话。
    4.薛宝钗。董如金(薛宝钗)在金玉缘的前三回和吴麒麟、岳茗筠等几乎很少互动交流的情节,她的戏分大多集中在自家内部和哥哥嫂嫂之间了。她变得更端庄了,也更干巴巴了。
    5. 史湘云。由于红楼梦续书中史湘云的"戏分"相比前80回少得不相称,因此金玉缘中"权仙蓉"在前3回的"戏分"也相应地减少了很多,几乎完全体现不出史湘云的诗词的造诣,豪爽的性格,和名士般的气质了。
    6.元妃在《金玉缘》中是渊妃(这个名字似乎要暗示她的冤死),变成了吴麒麟(贾宝玉)的姑妈,而贾氏四姐妹则成了吴氏三姐妹。之所以有这个改动,说明金的作者是个十分细心的红楼爱好者,他注意到了元妃年龄与宝玉相差太大,尤其是高鹗的续书中明确写明元妃薨逝时42岁。为了不触动如此明确写出的数字,金玉缘的作者只好将两者的关系作一变动,同时渊妃的身份事实上也更符合了曹家的原型。
    7. 在丫鬟的境遇上,好象"阶级斗争"的味道更浓了。
    例如绣翠(晴雯)是在给吴麒麟补完衣服后第二天正病在床上就被韩夫人(王夫人)赶出去的。而"绣翠一步一步捱回来,想道:'自己又没有父母亲人,配了人又不知什么样人家,倒没的受苦!且撵出去又遭人闲话白眼,不如死也不出这府。双眼一闭,何管身后之事。'拿定主意,便躲开众人,来至屋后那白莲池边,又流了一回泪,便咬牙跳进去了。立时,一命呜呼!丫头撞见,报给董夫人。董夫人(王夫人)即命人打捞出来埋了。还命人传话出去,以后凡妖精似的丫头,一个不许进麒麟的屋子。"
    另外,傻大姐多了个名叫"黎芙"的姐姐。她的结局就更惨了。"却说慧兰(凤姐)听见绣翠死了,便令银杏将黎芙叫到跟前说:'听见了么,象绣翠这样的,太太都撵了去。我瞧你这样懒,又什么都不会做的,留着无益。我回了老太太,你也出去罢。'黎芙道:'我是府里的家生子儿(20),父母前年都已病死了,如今只剩下我和妹妹两个人。老太太、太太和奶奶,都一向是慈悲的,叫我到那里去?'慧兰道:'你又不是瞎子和瘸子,整日不做活儿,老太太和太太也不会留你在这里。'黎芙道:'是瞎子瘸子就好么?'慧兰怔了怔,道:'是呀。'黎芙道:'奶奶等着。'说完出去了。一时小丫头慌忙来回:'黎芙姐姐用剪子将自己的左眼刺瞎了!'说着,黎芙满脸是血的进来。慧兰摆摆手道:'你既成了这样,更加做不得活儿了,这留着何用。府里不养闲人!'黎芙叫道:'奶奶好狠的心肠!'说着一头撞来。慧兰吃了一惊,忙起身躲了。黎芙收不住身竟撞在墙壁上,立时晕倒。慧兰便命人拖了出去。银杏见了不忍,早使人告诉他妹子。原来黎芙的妹子叫黎琳,人都叫他'傻妮',是董夫人处做粗活儿的。这黎琳见了他姐姐,吓得只是哭个不住。黎芙醒来道:'妹妹,咱两个都是傻子!以后你要小心自己。'说着,便推开人,向更道的墙壁上撞去,立时一命归天。丫头报与慧兰,慧兰不过命人掩埋不必细述。"
    "统治阶级"在这里远比红楼梦中的残酷,脸谱化,缺少人情味,
    8.钟青(秦可卿)的死因。因为高鹗续书中有鸳鸯死前看见秦可卿上吊的样子,因此这个作者领会了这一暗示,或者他从其他途径得知可卿的死另有文章,因此钟青在这里是由于妹妹钟丝不堪吴家公子哥儿侮辱而挥剑自尽后,觉得对不起父母和妹妹,因此上吊自尽了。
    9.董如红(薛宝琴)成了董如金(薛宝钗)的亲妹妹,并且从书中一开场就和如虎如金兄妹俩共同出场了。而金莺微露意的台词则由如红说了出来。难道是金的作者觉得这样重要敏感的话由一个丫鬟的口中说出不合适?
    其他还有很多次要人物的变化,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结
    从艺术角度上看,《金玉缘》比《红楼梦》弱了不少。故事情节不用说是薄弱了不少,红楼梦的80回在这里只是3回而已。相应的,少了故事情节的烘托,人物形象也单薄了很多,比如权太君几乎没有什么戏分,而董夫人(王夫人)除了干过撵绣翠(晴雯)一项外,也几乎没怎么出过场。其他人就更不用提了,权仙蓉(史湘云)也几乎没怎么出场,更不用说其豪放的个性和诗才了,然而正因为此,这个形象才和红楼梦后40回中的湘芸是相符的。
    同样的,《金玉缘》更象民国时代的小说,因为它的戏剧性更强,这我在少年时代读红楼梦时就觉得了,因为我第一次完整底地读真正的红楼梦(原先只是看越剧红楼而已)是初中一年级,那个时候只知道看热闹,看繁华,看冲突,正象后人改编的戏剧一样,通常会保留掉包婚姻这场戏,因为它的戏剧冲突强,让一个千金小姐冒名顶替别人去成亲,也只有戏剧里才会有,而且一边在办喜事,一边魂归离恨天,临行前还念叨"宝玉,你好。。。",这样的戏剧性场面,是少年时的我所感动并且印象深刻的。另外,当年初看红楼梦时唯一让我落泪的,是最后贾政在雪中看见身披猩红斗篷的宝玉的向他跪拜而别,被一僧一道挟持而去,并且歌曰"我所居兮,青埂之峰(《金》作"飘渺仙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彼归大荒(《金》作"归彼真宫")"。少年时代的我,对这几句歌词和这一场景,唏嘘不已。
    然而,随着读红楼梦的次数越多,也随着自己的阅历和知识的积累,就越觉得真正的大手笔,不是靠几个戏剧冲突能形成的,而是在象红楼梦前80回中,在点点滴滴的造词遣句,在琐碎的人物言行和情节的看似自然的发展中体现出来了。而金玉缘整体上人物形象的单薄,情节的单调,不是个别戏剧冲突能提升其艺术性的,所幸的是,它自成一书,因此读来并不让人厌弃,甚至如果没有红楼梦,就金玉缘本身而言,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在明清小说中也绝对是出类拔萃的。当然,作为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因为前面有了这么精彩的开篇和铺展,到了八十一回,让所有有点文学兴趣的人都是一愣,没来由地仿佛由大观园走进了小胡同,一下子变得局限且局促了。
    从思想性看,金玉缘中的吴麒麟还远不如贾宝玉。两人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对于仕途经济的厌恶。还有一点是相似的,即对于女孩子的喜爱,但是这一点,麒麟的表现比宝玉差之甚远,因此才会在后来理解了判词的含义后,对会对"翠丽"(莺儿)说"你贺燕(袭人)姐姐是靠不住的"这样的话了。曹雪芹笔下的宝玉是不会因为袭人在他出家后另行嫁人而说出这种话的。
    另外,金玉缘对于出家还是抱有幻想的,以为出了家便真的可以逃离浊世了,但红楼梦的前八十回,作者已多次流露对于僧尼世界是否真的干净,真的超脱尘世的怀疑了,甚至好几处还颇毁僧谤道的。无疑,红楼梦的作者比金玉缘的作者对于人生对于世道都有着更深刻更广博的体验和理解。
    总而言之,《金玉缘》的作者是一个真正的红迷。正是因为爱红,他才写了《金玉缘》这本书,并把程伟元和高鹗奉为作者,为的是把今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分开,让后四十回和与之更为相配的《金玉缘》的前三回一起,构成另外一本书,那本书仅仅是得红楼梦之形而不得其魂而已,正如同程高的续书一样。
    可以通过电子邮件 minghua04@yahoo.com 与本文作者 明华 取得联系。
    原载:惠稿
    
    原载:惠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