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对《红楼梦》的“原稿回数“与集合段落的讨论(上)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童力群 参加讨论


    目录
    一、解题
    二、 “《红楼梦》应写”多少回?
    三、本讲座的意义
    四、脂批的提示
    五、周汝昌先生看重有关“后百十回”的脂批
    六、蔡义江先生认为对“原稿回数”不容易得出确切结论
    七、周汝昌先生主张“原本”是108回及
    全书均分为十二个段落
    八、“第一个段落”里有两副笔墨
    (一)周汝昌先生对“第一个段落”的叙述
    (二)张锦池先生认为前五回是个相对自足的单元
    (三)孙福轩先生认为《红楼梦》的纲领
    在第一回、第五回
    (四)前五回定下了全书的基调
    (五)对第六回的评论
    (六)有两副笔墨
    九、周汝昌先生主张《红楼梦》原著
    有大对称结构
    十、根据第五回的提示来看《红楼梦》后半部
    必须写出哪些内容
    (一)第五回的提示
    又副册之二:袭人
    副册之一:香菱
    正册之一:黛玉
    正册之二:宝钗
    正册之三:元春
    正册之四:探春
    正册之五:湘云
    正册之六:妙玉
    正册之七:迎春
    正册之八:惜春
    正册之九:凤姐
    正册之十:巧姐
    正册之十一:李纨
    (二)简要的叙述
    十一、白首双星
    (一)后半部至少要写二十四年的故事情节
    (二)多种抄本及程甲本都有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回目
    十二、假设按照“108回”来构思,只剩下25回
    写逐年推进的故事情节
    十三、元春去世是后半部的关键
    十四、《红楼梦》故事情节的推进之进度
    (一)前八十回的推进之进度
    (二)程高本后四十回的推进之进度
    (三)张之先生的推进之进度
    (四)周玉清女士的推进之进度
    十五、缓慢推进故事情节是《红楼梦》
    的基本写作方法之一
    十六、依“缓慢推进”之法,《红楼梦》至少“应写”118回
    十七、“娓娓言之”,“至少不止一百二十回”
    十八、用“元春去世”情节来衡量三种续书的篇幅
    十九、后半部内容的不确定性
    否定了大对称模式
    一、解题
    集合段落——多少回集合成一段。
    本文讨论《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是否计划写作108回,《红楼梦》是否应该逢九回集合成一段,是否应该正好分成十二段,《红楼梦》“原著”是否有大对称结构。
    二、“《红楼梦》应写”多少回?
    如果老天爷让前八十回的作者将《红楼梦》定稿(人们常说的“写完”),该作者将会写多少回?
    可将此问题简化为“《红楼梦》应写”多少回?
    三、本文的意义
    1、阅读《红楼梦》,必然面对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不一致的情况。由对后四十回的不满意,必然引发对前八十回的作者将会怎样构思后半部内容的思考。
    2、对《红楼梦》结构的讨论,对《红楼梦》后半部内容的探佚,对《红楼梦》续书的研究,将会促进我们对前八十回的阅读与欣赏,乃至于促进我们对后四十回的阅读与欣赏,从而更有利于我们对《红楼梦》的整体理解。
    3、对《红楼梦》后半部内容的现代构思(这种构思,又必须受到《红楼梦》文本的制约),已经严重的影响到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后半部的重拍。87版《红楼梦》的后半部采用了部分红学家的观点,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和争论。如果严格按照后四十回来拍摄,又必将引起许多人的不满和争论。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红楼梦》后半部内容的研究,以求逐步接近前八十回作者的构想。
    4、对“《红楼梦》应写”多少回的讨论,能直接影响对《红楼梦》后半部内容的现代构思。
    5、《红楼梦》是否存在一条神秘的“逢九归一”的大对称结构的规律?
    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也直接对《红楼梦》后半部的现代构思。
    四、脂批的提示
     一、戚序本第二回的回前批写道:“以百回之大文,先以此回作两大笔以冒之,诚是大观。”
    此批提示《红楼梦》有一百回。
    二、戚序本第二十一回的回前批写道:“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之三十回,犹不见此之妙。”
    庚辰本第二十一回的回前批写道:“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卅回,犹不见此之妙。”
    怎样理解“后之三十回”?一般的理解是:在八十回后还有三十回,即共有一百一十回。
    三、庚辰本第二十五回的眉批写道:“通灵玉除邪,全部百回只此一见。”
    其落款是“壬午孟夏雨窗”。这落款应是畸笏叟的。
    “壬午”即壬午年。此壬午年指的是乾隆二十七年。
    畸笏叟是与前八十回作者关系密切的某人的号。
    畸笏叟的这条批语,以及他所有的署有“壬午”年的批语,是否一定就写于乾隆二十七年?我正在深入研究。
    此批提示全部《红楼梦》有一百回。
    四、蒙府本第三回之回末,袭人看望黛玉处有侧批写道:“后百十回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
    此批提示《红楼梦》有一百一十回。
    五、周汝昌先生看重有关“后百十回”的脂批
    自1978年以来,周汝昌先生极力主张和宣扬“《红楼梦》应写”180回。
    周汝昌先生作出如此重要的结论,第一大依据就是脂批有关“百回”、“百十回”的几条批语,即“大局”不会超过一百一十回。
    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原本是多少回?》里针对脂批“以百回之大文”、“全部百回”写道:“只消这两条,可说‘大局已定’,——《红楼梦》原本主体是一百回书文。”
    又针对脂批“后百十回”写道:“这句话的出现,毕竟证明了‘百回之大文’、‘全部百回’是约举成数,实际上并不是一百回整数的。这就重要的很了。上述的这个‘大局’定了之后,就可以回过头来对八十回原书深入研究,以求解决全部回数问题了。”
    六、蔡义江先生认为对“原稿回数” 不容易得出确切结论
    蔡义江先生针对蒙府本第三回侧批“后百十回”写道:
    “小说原稿究竟有几回,是一个值得探讨却不容易得出确切结论来的问题。脂批有时说‘百回大书’,有时则提到‘后三十回’或‘后数十回’。而这里说‘后百十回’。所以一般研究者认为是一百十回,因为80+30=110.。
    但问题并不如此简单,其中最关键的是‘前’‘后’之分该从第几回算起呢?因为现存的80回(其实并不到80回:17、18回原稿是一回,未分开;19回虽分开,却未必是作者所为,且无回目,故庚辰本11—20回十回开头只抄8个回目;
    79、80回原来也是一回,故列藏本只79回,却包括了80回内容)并非作者原定的前半部,而是因为后面的书稿有缺失未能抄出才造成的。……加之后面也许也还有像前面那样的大回未分定……看来我们要弄清原稿准确的回数就更难了。”
    七、周汝昌先生主张“原本”是108回及 全书均分为十二个段落
    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原本是多少回?》里写道:“曹雪芹于开卷不久就大笔特书: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两句诗恐怕有三、四层寓意,闲闲提起,遥遥照映全部后文。
    曹雪芹在结构设计上,是以第五十四回、五十五回之间为‘分水岭’,前半后半,正好是‘盛’‘衰’两大部分,全书一写到‘除夕祭宗祠’、‘元宵开夜宴’,就已达‘盛限’。往下看,从五十五回起,迥然另一副笔墨了。”
    周先生又写道:“原来,按照雪芹本意:全书结构设计,非常严整,回目进展,情节演变,布置安排,称量分配,至为精密。他是将全书分为十二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是九回。换言之,他以‘九’为‘单位’数,书的前半后半,各占六个单位数,六乘九,各得五十四回,合计共为一百零八回。”
    八、“第一个段落”里有两副笔墨
    (一)周汝昌先生对“第一个段落”的叙述
    由于多年阅读、研究《红楼梦》,我头脑里已形成一个思维定势:第一回至第五回是总纲。
    今拜读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原本是多少回?》,我怀着浓厚的兴趣,看看周汝昌先生是如何将第一回至第五回与第六回至第九回捆在一起的。
    周先生写道:“(一)第一回——第九回:此九回是引子序幕性质,诸如背景的介绍,人物的出场,各种后来事故的伏线,皆属于此。以贾雨村为线,引起林、薛之进京;以刘姥姥为线,展出凤、琏之家政;以会芳小宴为线,始入东府秦、尤婆媳;以家塾闹学为线,牵动亲戚金荣母子;以梨香院为线,既写黛、钗。又传晴、袭……。
    从意义讲,以‘护官符’为四大家族兴衰之总纲;以梦警幻为人物命运之预示;以刘姥姥‘一进’为全部‘归结’之远源;以顽童闹学为‘不消’种种之提引……。一句话,这头九回在故事上都只是春云乍展,初看意似散漫无稽杂乱无致,实则用笔上却是极紧凑、极细密地逐一为后文铺基筑路。此九回以闹家塾截住。下回即另起秦氏病重一大波澜,似连而实断,首尾判然。”
    周先生这一段论述中有牵强之处,如“牵动亲戚金荣母子”。纵观前八十回,金荣母子始终成不了主要人物,此“牵动”实在是无足轻重。
    (二)张锦池先生认为前五回是个相对自足的单元
    张锦池先生也是主张“《红楼梦》原著实为一百零八回”的。
    张锦池先生在《红楼梦考论》里写道:“俞平伯先生曾经指出第五十四回与第五十五回之间是一部《红楼梦》‘盛’境与‘衰’境的转折点。周汝昌先生的‘折缝’说乃是对俞先生这一看法的发展。需要补充说的是两点:一是这个‘折缝’当是小说正文的折缝,具有自序性质的前五回不在此界内。……”
    张先生又写道:“将第五十四回与第五十五回之间看作是通部的‘折缝’,当是一种失误。因为,前五回带有自序性,是个相对‘自足’的‘单元’。作者在这五回书中,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口吻,反复申述了创作本旨:一是要为‘怡红公子’作传,写贾宝玉的人生悲剧;二是要为‘金陵十二钗’作传,写一群青年女子的命运悲剧;三是要为‘诗礼簪缨族’作传,写一个贵族世家的历史悲剧。从而,也就使它对一部大书具有敷陈大义、隐括全文的作用;当你看了那后头,也将识得了这前头。”
    (三)孙福轩先生认为《红楼梦》的纲领
    在第一回、第五回
    孙福轩先生在《生存的关注——从〈红楼梦〉的人物与结构谈起》中写道:
    “由此说来,红楼梦的纲领便是两个层次构成,一是第一回的神话系统,它引领着小说的精神和审美层面,规定着小说的对生存的哲学思考;二是第五回的谶言形式,它指向小说的世俗层面,即宝黛之间的生死恋情与真假无二的现实世界。在这两个层面上,构成了小说的双重互动,体现着作者对人性的思索,对人之所以为人的生存关注。”
    (四)前五回定下了全书的基调
    第一回、第五回建立的神话系统,第一回、第五回前后照应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对联及太虚幻境;第一回的《好了歌》及《好了歌注》;第二回冷子兴对贾府的演说,贾雨村对三类人物的评论;第三回宝玉、黛玉的会面,批宝玉的两首《西江月》,王熙凤的出场;第四回的“护官符”;第一回至第四回,甄士隐家的命运;第五回的判词及《红楼梦》曲;都具有纲领性质。这都是第六回至第九回的内容不可比拟的。
    (五)对第六回的评论
    周汝昌先生写的“以刘姥姥‘一进’为全部‘归结’之远源”,是不大好懂的。
    我今帮助周先生将这一句展开一下。
    刘姥姥进荣国府,应该共有三进。
    第六回为第一进,刘姥姥来打抽丰,与叫化要饭差不多。
    第三十九回为第二进,刘姥姥在第四十回、第四十一回里扮演了女清客的角色。
    在下半部,如果由前八十回的作者来写,应该有个第三进,刘姥姥看到了彻底衰败的荣国府,承担起拯救巧姐的重任。
    第六回的确不同凡响。
    但现在的问题是:第六回的内容是不是为全书的展开定下了基调?
    贾府衰败的基调,在第一回、第五回已经定下了。
    第一回的《好了歌注》写道:“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
    第五回的【收尾·飞鸟各投林】写道: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高密度的对《红楼梦》人物命运的预言,对四大家族命运的预言,对全书基调的铺陈,到第五回结束时戛然而止。
    从第六回开始,全书显然呈现出另外一副笔墨,即流畅的故事情节的全面展开。
    第六回开头的第三段写道:
     “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你道这一家姓甚名谁,又与荣府有甚瓜葛?诸公若嫌琐碎粗鄙呢,则快掷下此书,另觅好书去醒目;若谓聊可破闷时,待蠢物逐细言来。”
    第六回的“纲领”作用,就是流畅的故事情节的开头的作用。
    这个开头,是神来之笔!是天才之笔!
    作为节奏来说,第五回的结尾猛然一停顿。
    从第一回到第五回,主要写的是命运的预言、基调的渲染和哲理的提示。
    真正属于正文的故事情节,还是从第六回开始的。
    (六)有两副笔墨
    由上述分析可以肯定,在周汝昌先生所说的“第一个段落”里,有两副笔墨。
    周汝昌先生划分段落时,特别讲究“称量分配”。然而,第一回至第五回,与第六回至第九回相比,显然重量迥然不同。
    既然第一回至第五回因其重要性而必须独立出来,那么。就动摇了“逢九回划分一个阶段”的部分根基。
    九、周汝昌先生主张《红楼梦》“原著” 有大对称结构
    周汝昌先生在《〈红楼梦〉笔法结构新思议》中写道:
    “《红楼梦》(指雪芹原著,后同)笔法结构的初步思议,略见于拙著《红楼梦与中华文化》下编,其中提出了几个要点:
    即(一)全书每九回为一大段落,共计12个9回合,为108回书文;
    (二)108回分为两大扇,前后扇各为54回(6个9回),而以54、55两回之间为“中界”,前扇写“盛”,后扇写“衰”,笔调气氛,截然显异;
    (三)由此大格局法则即产生了大对称的情节结构与文笔手法的艺术特点特色,与世上所有小说不相雷同;……“
    原载:惠稿
    
    原载:惠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