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吴语方为大问题之三:秦一民先生的《〈红楼梦〉里吴语多》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童力群引用 参加讨论


    《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四辑,载有秦一民先生的《〈红楼梦〉里吴语多》。其文云:
    ……因为语言学上的分类不是单以古时的地理区划(如曾有过吴县、吴郡、吴会郡、吴国、东吴等名称)或者词汇、腔调为标准,主要是根据声母、韵母、声调、语法结构、语音清浊、唇音齿音以及发声时的送气不送气等等许多因素为依据。譬如最常见的一个例子就是“不”字称为“勿”,北方人说“不知道”,吴地人谓“勿晓得”,从字形到读音都起了“质”的变化,这是北方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只是目见其文也能领会其义罢了。
    按照上述标准确定的吴语区很大,它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海门、启东、南通和靖江的部分地区,江南是西起丹阳、金坛、高淳一线,向东直到东海之滨。浙江省的绝大部分(只建德、淳安除外)。江西省的上饶市、上饶县、玉山县、广丰县。福建省浦城县及其以北地区。安徽省长江以南黄山、九华山以北之青弋江秋浦河流域。讲吴语的人口据1989年的统计约6975万,涉及到128个县市,是我国普通话以外的第一大语系(参见颜逸明著《吴语概说》,钱乃荣著《当代吴语研究》).
    ……《红楼梦》里的吴语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吴语词汇不少。如将头皮说“油皮”,砚台是“砚瓦”(砚砖),姨父叫“姨爹”,姑妈唤“姑娘”,开水谓“滚水”,蔬菜曰“菜蔬”,去年说“旧年”,“本处”指原籍,捉弄人为“使促狭”或“促狭鬼”、“促狭嘴”,父母称呼“老子娘”,舒服(享受)说成“很受用”,大便具有“大秽”之名。又说翻跟头是“翻筋斗”,喝茶喝酒常言“吃”,纺织转音读“纺绩”。还将筷子写“箸子”,马桶为“杩子”,衙役成“门子”。若从前三回中取例,计有:事体、那厢、越发、作甚、作速、疗治、这等、本贯、些须、展眼、旧日、端的、物事、今岁、去岁、岁底、那等、休、老爹、方才、习学、吃疼不过、台矶、匙箸、茗碗、榻、不解、劳什子、这们。我粗略统计书中的这些词汇至少在八百个以上,若细查定会达到千余。常说吴语的人有数十名之多。
    ……五、让不识字的人说出吴地成语和俗语。秦氏说过“树倒猢狲散”(十三回),袭人说的“君子防不然”(三十四回),平儿劝人们“得饶人处且饶人”,马道婆和王夫人都说过“不当家花花的”(指不应该,罪过之意,见二十五、二十八回)。这些话皆源自吴境,可是秦氏、袭人等既不识字又未说过他们系吴地人,她们的吴语从何而来?这均是作者的精心安排。
    ……二、书中有些讲吴语的人与吴地根本无关,作者让他们讲吴语,似要暗示其与吴地确实有关系。如第九回顽童闹学堂时就冒出不少吴语词汇,应是他们的父母或者丫鬟、嬷嬤等常年接触的人中有吴地人,否则这群生在京都长在京都的学童的吴语从何而来?那么作者又为何要通过这种迂回曲折的方式反映吴地风情?应有其一定的目的。
    ……五、我们至今尚不知第一评书人脂砚斋是何人,不料他的评语从词汇到语法都具有吴语特征。他还能看出谐音字的含义,又用吴语标音。倘能仔细分析那些评语,或许能有所发现。若能确认他的话属于哪个“片”或哪个“小片”,他无疑就是那个“片”上的人了——我初步感觉他的语言像太湖片中的杭州小片(主要根据有阿凤、痛杀、愧杀、展眼、书音“虚”、秦谐“情”、猴子谓“猢狲”等等),但无绝对把握,这应由深谙杭州方言的同志做出定论。
    ……如北方没有正月十五以后还请亲友来家“吃年茶”的风俗,也不会将北方话中的“喝茶”说成“吃茶”,袭人却被请回家去“吃”年茶了,她的母亲定是南方人。还有一些小厮也到亲友家去吃年茶了(均见十九回),这些小厮的亲友也应是吴地人。浙江省是梅子的主要产区,故袭人知道酸梅有收敛的功效(三十四回),她若是土生土长的北方姑娘就难以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按照古俗应该在元旦的早晨喝屠苏酒,贾府竟是除夕祭宗祠时就献了屠苏酒(五十三回)。北方的新娘子才开始“挽髟赞”,少女是不挽髟赞的,可是宝钗和丫鬟却都爱“挽着髟赞儿”(七回、六十三回)
    ……又因北方的水堤到浙江称做“埭”,蘅芜苑外的那条翠樾埭应该是借用的浙江景(七十八回)。一是翠樾埭与杭州的著名风景区“柳浪闻莺”有相似之处(五十九回),而宝钗的丫鬟又叫莺儿。二是另一著名景点虎跑寺的正厅即名“翠樾”,再加上那个“埭”字,一条杭州风景线就全部呈现出来了。
    ……袭人还批评宝玉“拿起脚来走了”(三十二回)。她若是个北方姑娘就应该说“抬起脚”,因北方人的观念是脚只可“抬”起来走,很少有人说“拿”着脚走路的。但南方人的语言习惯爱说“拿”,于是袭人也就“拿”起了宝玉的脚。
    ……“色”字又是浙江各种文化艺术团体的单位名称,如有杂剧色、歌板色、龙笛色、琵琶色、笙色等等,各色都有“色长”领队督导。他们演技不凡,非常活跃。若遇各色节目同时出巡献艺,人们就称为“色色”、“诸色”或者“各色”。宝玉赞宝钗“色色都知道”(三十回),这是句吴语,并隶属杭州小片。
    ……更为重要的是,作者为什么要精心安排那么多吴语?属于哪一个“片”?也都需要查个明白。鉴于以上种种原因,不管从哪一个角度考虑,都应该重视对吴语的研究。
    注:本文应用原著的文字取自82年出版的“脂评庚辰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