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原定导演胡玫的退出,新版《红楼梦》的筹备几乎是被推向了一个死胡同。随后,同为女导演的李少红仓促上阵,接过了这个被人摒弃的烂摊子。 说实在的,即便是胡玫不退出红楼这个大秀场,我也没觉得她能把这个烂熟的经典大戏拍得让人信服。女性导演,不一定就是婉约派,也不一定就是什么女性艺术的行家。反之,她们经营男人戏的劲头往往要足得多。胡玫就是这么一个人,从《雍正王朝》到《汉武大帝》,甚至是言商的《乔家大院》,基本都是围绕着一群爷们打转,走的是阳性路数,所谓纯正的女人戏,她根本就没碰过。1984年的电影《女儿楼》,反映的虽然是一群部队女兵的生活,但谁又能说那些被军旅生涯打磨得像男爷们的一群人,无时不在展现阳刚与坚韧个性的个体,又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视角呢?她之所以能够在近些年连连以男人大戏为银屏带来惊喜,也是有赖于她对阳性视觉的纯熟拿捏与取舍。假若以你的观念来衡量,你能想象胡玫版的《红楼梦》是个什么样子吗? 再说李少红。她的履历与胡玫也太相像了些,都是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又都是搞电影起家,后来却凭借电视剧名扬天下。但是与胡导演不太相像的是,李少红多年以来确实是从事女性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无论是《大明宫词》还是《橘子红了》,都可以拿来当作女性心理窥伺的范本来看待。不过,细心的人不难看出,她虽然大做女人文章,但骨子里却无时不透着一种不安分的因素。她的创作态度是极端的,基本不四平八稳地讲故事。很多人说,李少红的影视作品中,对女性心理的刻画都过于歹毒了些,甚至是有些诡异。她在作品中以心理对心理,为人带来了某些心理恐惧,让人领略到太多可怕甚至可怖的精神蜕变。更有评论者说,李少红很容易沦为一个心理剥皮者,而不是一个讴歌主义者。这个评价放到现如今以歌颂女性为题旨的《红楼梦》中,你可以设想一下即将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1987年版本的《红楼梦》之所以经典,除了演员气质与表现比较贴合之外,就是对细节的拿捏很见功底。无论是葬花、补袄、烧绢等戏,都能在一个稳定的调子里发挥戏剧的魅力。这些活计,是李少红作品中不多见或者说根本就看不见的。让她来做这样的情感主旋律,显然是有点勉为其难了。 胡玫走,李少红入。《红楼梦》突然从一群红男绿女的概念中跳脱出来,成为了两个势均力敌的女导演之间的PK。冷静一想,其实两位女导演的功力与素质都与我们心目中所期待的红楼相去甚远。无论她们之间谁弄出了这台大戏,都难免成为挨骂的替罪羊,谁都不太靠谱。 原载:《大众电影》 2007年第20期 原载:《大众电影》2007年第20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