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儿,刘姥姥的外孙,曾跟随刘姥姥两次到贾府。 实际上,刘姥姥第一次本来可以独自一人去贾府讨要点好处。但是,尽管她老人家有智(能够想到到贾府)有勇(在女婿的怂恿下敢于去贾府),却也不是什么孤胆英雄,于是领了一个随从——板儿。 刘姥姥领着板儿去,主要是她老人家对这次前去能否达到目的,心中并不是十分拿得准的。板儿对于刘姥姥,一方面是一个精神支柱,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手段或者道具。一句话,对于刘姥姥来说,板儿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他是一个有使命的人。 说板儿是一个精神支柱,原因是刘姥姥本来是一个少见寡识的乡野老妇。她老人家也知道侯门深似海,到了贾府,能不能找到北还说不定。于是领上一个板儿,尽管板儿年岁还小,但是也可以为刘姥姥壮壮胆子撑撑腰。最起码说话办事有一个所指,有一个由头,有一个支持。而且,从遥远的乡村来到都市,假如来去只有刘姥姥孤零零的一个人,我们也会觉得凄惨了点。 板儿更是刘姥姥的一个手段。刘姥姥到贾府前后,曾几次三番地嘱咐板儿。“次日天未明,刘姥姥便起来梳洗了,又将板儿教训了几句。”“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说着一齐下了炕,打扫打扫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随着周瑞家的,逶迤往贾琏的住处来。”教了几句什么话,曹雪芹没有明写,我们也不好补得很具体,但是其主要意思肯定是让板儿陈述自家生活的艰辛,对贾府的人们说些求情的话。果不其然,等到见到了王熙凤,刘姥姥就开始打板儿这张牌:“这里刘姥姥心神方定,才又说道:‘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说着又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煞事来?只顾吃果子咧。’”首先是套近乎,拉关系。套完近乎拉完关系就诉苦。诉完苦就隐隐约约地提要求。自己不好说便让板儿说。 板儿毕竟是板儿,他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实在,朴素,率直。他对自己的使命并不自觉,所以只顾吃果子而没有将刘姥姥教的几句话说出来。板儿两次来到贾府,首先是由于没见过世面而显得胆怯。“板儿便躲在背后,百般的哄他出来作揖,他死也不肯。”“那板儿仍是怯人,不知问候。”“板儿见人多了,又不敢吃。”而且作为一个“才五六岁的孩子,一无所知”,所以,只要是他感兴趣的东西,他就会忘记自己的使命而流露出少儿所特有的天性。板儿首先对吃的东西比较关注:“半日鸦雀不闻之后,忽见二人抬了一张炕桌来,放在这边炕上,桌上碗盘森列,仍是满满的鱼肉在内,不过略动了几样。板儿一见了,便吵着要肉吃,刘姥姥一巴掌打了他去。”其次,板儿对他在农村常见的东西感兴趣,如第二次到贾府,他看见纱帐上有他熟悉的小动物时就忘记了害怕。“东边便设着卧榻,拔步床上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板儿又跑过来看,说‘这是蝈蝈,这是蚂蚱’。刘姥姥忙打了他一巴掌,骂道:‘下作黄子,没干没净的乱闹。倒叫你进来瞧瞧,就上脸了。’打的板儿哭起来,众人忙劝解方罢。”第三,板儿是刘姥姥的精神支柱,刘姥姥也是板儿的精神支柱,板儿对自己的姥姥还是比较关注的。“且说众人等他不见,板儿见没了他姥姥,急的哭了。” 从《红楼梦》这部小说来看,板儿也有其一定的意义。《红楼梦》中地道的农村孩子应当说除了那个二丫头外,就数板儿了。二丫头出场很少,仅仅一次,说话不多,行动也不多。板儿就不一样,他出场次数多,而且又说话,又行动,多少让我们认识了一下村里的孩子,认识了一下不读书不写诗不拿捏本色的孩子。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板儿也是个小说的独特的这一个,扩展了小说的涉及范围。 至于按照作者的长久构想,伏线千里地让板儿和巧姐成婚,则更显出板儿的意义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