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楼梦》中的“绝底谜”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黄砚堂 参加讨论

     
    于这些"无底"之谜,本人在《石头印红楼》中已做过初步的解读,这里再做些补充与修改。
    一、第五十回春灯谜
    1、湘云《点绛唇》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谜底:(1)(耍的)猴儿 (2)杨宛叔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介绍,杨宛叔即杨宛,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杨宛"条:
    
"杨宛,字宛叔,金陵名妓也。能诗,有丽句。善草书。归苕上茅止生。止生重其才,以殊礼遇之。宛多外遇,心叛止生。止生以豪杰自命,知之而弗禁也。止生殁,国戚田弘遇奉诏进香浦陀,还京道白门,谋取宛而篡其赀。宛欲背茅氏他适,以为国戚可假道也。尽槖装奔焉。戚以老婢子畜之,俾教其幼女。戚死复谋奔刘东平。将行,而城陷,乃为丐妇装,间行还金陵,盗杀之于野。宛与草衣道人为女兄弟。道人屡规切之,宛不能从。道人皎洁如青莲花,亭亭出尘,而宛终堕落淤泥,为人所姗笑,不亦伤乎!"
    

    作者在这里将"妓"之"金陵"比喻为"猴"之"溪壑",湘云的《点绛唇》显然来源于钱谦益笔下的杨宛叔的故事。
    关于两个谜底的问题,其实《红楼梦》作者在第二十二回"制灯迷贾政悲谶语"中,已经为我们做过示范,即贾环之灯谜。而且这不仅是本回的第一个灯谜,还是《红楼梦》的第一个灯语。谜面:"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谜底:①"枕头"②"兽头"。这里就出现了两个谜底,而且必须是两个谜底才能全面解释谜面,一个谜底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红楼梦》中的"绝底谜"之谜底大都如此。(至于贾环灯谜之解读,见《石头印红楼》)。
    关于谜语中暗藏人名的问题,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说:"明末人作诗词,往往喜用本人或对方或有关之他人姓氏,明著或暗藏于字句之中。斯殆当时之风气如此,后来不甚多见者也。"所以在谜语中出现人名,应该不是什么不可思议之事。
    2、宝钗春灯谜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谜底:(1)蓑衣 (2)王修微
    本人在写《石头印红楼》时,曾在"稻草人"和"蓑衣"之间长久徘徊,最后确定了"稻草人",但今天本人要将谜底更改为"蓑衣"。
    蓑衣是我国传统的防雨用具,用茅草或棕毛一缕挨一缕,一层压一层,密密匝匝编制而成。
    "镂檀锲梓一层层","镂檀锲梓",指从棕榈树上用镰刀等工具割取"棕衣"(又叫"棕榈布")。方法为:用镰刀等在棕榈树周围割一圈,再竖着割一刀,轻轻掰开取下。"檀"、"梓",代指棕榈树。"锲",本义镰刀,《说文》:"锲,镰也。"又意为用刀子刻、截断。"镂",雕刻。
    "一层层",指用晒干并经过处理的"棕片",一层层地编织蓑衣。
    "岂系良工堆砌成",编织蓑衣并不需要什么"能工巧匠"。
    "虽是半天风雨过",点明蓑衣的使用场合。
    王修微,名微,明末清初江南名妓。王修微在问法高僧憨山德清师之后,在杭州建"生圹"(生前预造的坟墓,又称寿域、寿坟),并自号"草衣道人",表明了自己从此皈依佛道之决心。陈继儒作《王修微生圹记》记之。
    "草衣道人"之"草衣",既指道士的所谓"黄冠草服",又指蓑衣。(唐)景云《溪叟》:"潇洒尘埃外,扁舟一草衣。"这里的"草衣"即蓑衣。再比如,(元)吴镇《渔父图》自题:"洞庭湖上晚风生,风搅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清)李宪乔《归顺书感》:"胡不自引退,草衣归田畴。"
    但王修微自号"草衣道人"之后,并未"长斋绣佛"、持戒诵经,而是"红尘游戏"依旧,并先后做了名流茅元仪、许誉卿的家姬。这就是"何曾闻得梵铃声"这一句的来历。
    3、宝玉春灯谜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隄防。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谜底:(1)彩虹 (2)洪昇
    破解此谜的关键,在于怎么理解"琅玕节"。
    "琅玕",竹也。"琅玕节",竹节也,即竹日,即竹生日。(宋)赞宁《笋谱》:"竹有生日即五月十三日也。移竹栽取宜此日。"关于五月十三日为"竹生日"或"竹日"的记载,最早见于北魏刘勰的《文心雕龙》。唐以后则称五月十三日为"竹醉日"、"竹迷日"或"竹神日"。
    竹醉日,栽竹之日。(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五月十三日谓之龙生日,可种竹,《齐民要术》所谓竹醉日也。"(宋)陆游《葺圃》诗:"曾求竹醉日,更问柳眠时。"(清)杜浚《后快哉行》:"今年竹醉之日得好雨,原田水深非小补。"亦称竹迷日,《岁时广记.夏.竹迷日》引(宋)刘延世《竹迷日种竹》诗:" 梅蒸方过有余润,竹醉由来自古云;掘地聊栽数竿竹,开帘还当一溪云。"
    农历五月十三日不仅是我国传统的竹醉日,还是我国传统的雨节或下雨节。如上《岳阳风土记》所记:"五月十三日谓之龙生日。"俗以为是日必雨,民谚云:"大旱不过五月十三。"(明)《五杂俎》卷二天部二:"五月十三是龙生日,栽竹多茂盛。一云是竹醉日。"
    "竹醉日"曾传往日本,松尾芭蕉《季夏》:"降らずとも 竹植うる日は 蓑と笠"。意思为:"种竹日/不下雨/也要蓑和笠。"因为五月十三日既是竹醉日,也是雨节,所以必须随时做好准备。同时竹醉日正值我国南方梅雨季节,日本亦同。
    "琅玕节"即竹醉日,即五月十三日,即雨节。"琅玕节过谨隄防",即雨下过以后要好好注意。在夏天的雨后要注意什么呢?"鸾音鹤信须凝睇",所谓"鸾音鹤信"指彩虹,这应该已毫无疑问。
    4、黛玉春灯谜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
    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谜底:(1)云 (2)林天素
    林天素,名雪,字天素,福建三山人,寓居西湖,工书善画,有"三山才女"之称。
    林天素之"素",本义为没有染色的丝绸,转指白色、雪白。"天素",天上白色的(东西),可以指"雪",这也是林天素的名与字之间的关联处。陈寅恪《柳如是别传》:"吾国人之名与字,其意义多相关联,古人固如此,今人亦莫不然。此世所习知,不待例证。"
    当然,"天素"也可以指"云",这也是本谜的两个谜底之间的关联处。
    "三山",福州之别名,因福州城内有于山、乌石山、屏山三山鼎立而得名。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四》记"河东君尺牍首载三山林雪天素书于翠雨阁之小引"云:"余昔寄迹西湖......再十年,余归三山......"
    二、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1、赤壁怀古 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谜底:(1)"明史" (2)清朝文字狱
    2、交趾怀古 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谜底:(1)钟鼓(或钲鼓) (2)黄皆令
    "镛",古乐器,奏乐时表示节拍的大钟;"铁笛",铁做的笛子,金属乐器;"铜铸金镛",用铜做的大钟;"纪纲",法度,从下两句提到"马援"和"子房"来看,应指军队的法度。与军事有关的金属古乐器是什么呢?金鼓也,即钟鼓,古代用来节制军队的进退,击鼓则进,鸣金则退。《吕氏春秋.不二》:"有金鼓,所以一耳。""一",指统一军队的行动。汉代高诱注:"金,钟也。击金则退,击鼓则进。"
    谜面可以解读为:用钟鼓号令全军健全了军队的法度,钟鼓的声音也随着法度严谨的军队传播到海外戎羌。马援这样冲锋陷阵的武将功劳当然很大,但别忘了张子房这样制定军队法度的运筹帷幄者。
    或为钲鼓:钲,中国古代打击乐器,铜制。钲为军中发布信号、约束步伐之用。《诗经.小雅.采岂》曰:"钲以静之,鼓以动之。"后来亦出现编钲,可以演奏音乐或发出比较明确的信号,当与近代军号的意义近似,但也可用于祭祀和宴乐。(南朝)沈约《宋书.乐四.仲秋狝田》:"雷霆震威曜,进退由钲鼓。"后汉李尤《钲铭》:"申严号令,誓饬师旅;以肃纪律,万众是听。"后用钲鼓代称军事。
    钟、钲、铜鼓均为铜制,黄色;"申严号令,誓饬师旅;以肃纪律,万众是听",即皆令。黄皆令,明末清初江南名妓。
    3、钟山怀古 其三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谜底:(1)傀儡 (2)陈圆圆
    4、淮阴怀古 其四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谜底:(1)大解 (2)杨云友
    太平闲人释曰"此是打狗棒,诸恶业,死有余恐。北俗,人死则以饭一碗,插三秫桿,煨面为槌供之,槌名打狗棒,供亡者过恶狗村用之。"
    "过恶狗村"并非只有"打狗棒"可以"防恶犬欺","蹲下"也是一绝招,此乡间小童皆知也。当恶犬扑过来时,万不可仓惶逃遁,应迅速蹲下,手在地上做抓拣砖头瓦片状,恶犬见之则扭头逃之夭夭也。
    5、广陵怀古 其五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谜底:(1)柳 (2)柳如是
    6、桃叶渡怀古 其六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谜底:(1)对联 (2)卞玉京
    此处的"桃"指"总把新桃换旧符"之"桃",即春联。
    "衰草闲花映浅池","衰草闲花",指已经变色和破损耷拉着的春联;"映"为映衬、映照;"浅池",指门、窗等。
    "桃枝桃叶"指上联和下联,故"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梁栋",本指屋宇的大梁,这里代指房屋。比如成语"雕梁画栋",指有彩绘装饰的十分华丽的房屋,其中"梁""栋"便代指房屋。房屋正是贴春联的地方。
    "小照",画像,这里指画在桃木板上的神像,代指上联和下联。"小照空悬",意指只有上联和下联,没有横批;"空",徒然。那么"衰草闲花"中的"闲花"(横批)呢?"壁上题",即"避上题",逃避被题写在上面,也就是"桃之夭夭"了。
    7、青冢怀古 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谜底:(1)墨斗 (2)马湘兰
    马湘兰善画兰,所绘墨兰为各地青楼人所效仿。后来被推为南曲第一的顾横波也善画兰,时人以为其画风追步马守真(即马湘兰)。日本东京博物馆藏有马湘兰的"墨兰图"。墨兰是中国兰的一种。
    "兰",繁体为"蘭",古时假借为"籣",指盛弩矢的一种器具,可背负,形如木桶。《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负籣夫为公子先引。"
    那么墨兰即墨籣,可以理解为像木桶形状装"墨"的器具,也可以别解为墨斗。
    8、马嵬怀古 其八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谜底:(1)扇子 (2)李香君(李香)
    李香君以死拒婚,血溅娟扇,有人就斑斑血迹点染出了一幅桃花图("只因遗得风流迹"),"桃花扇"的故事一直流传("此日衣衾尚有香")。
    (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在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完成,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当时清初正是考据学极盛时期,影响了作者忠于历史的态度,剧本中绝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这说明桃花扇的故事早已流传。)
    在这个谜语中,谜底李香君之"香"与谜面"此日衣衾尚有香"之"香"相犯,这有两种可能:①当时制谜与猜谜,要求没有后来那么严格。谜语从清朝中后期开始,才逐渐有了许多规定。②属于"露春格",作者有意为之,并在前面做了示范。第二十二回探春的"风筝谜"之"风"与谜面"莫向东风怨别离"之"风"相犯;惜春的"海灯谜"之"海"与谜面"莫道此生沉黑海"之"海"相犯。本人倾向于二者兼而有之。
    9、蒲东寺怀古 其九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谜底:(1)眉 (2)寇白门
    "小红",可以理解为"小的、红的(东西)",但不可以拘泥。作为谜语,谜面的表面故事有时可以置之不理,故也可以将"小红"理解为一个单纯的人名,不具有特殊的意义。
    10、梅花观怀古 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谜底:(1)莲 (2)董小宛
    "不在梅边在柳边",柳多依水而种,故"在柳边"表示在水里。"个中谁拾画婵娟",其中有谁用它来画月亮。圆形,和月亮差不多大小,并生长在水中,此乃荷叶也。"个中",此中,这当中。"婵娟"指月亮。
    "团圆莫忆春香到","团圆",指圆貌。如(唐)元稹《高荷》诗:"种藕百余根,高荷才四叶。颭(zhǎn)闪碧云扇,团圆青玉叠。"其中"团圆"指荷叶的圆形形状。又如(元)曾瑞《哨遍.古镜》套曲:"寒光皎洁明盈室,素魄团圆照满天。"此处"团圆"则指月之园。所以这一句的意思为:看到和月亮一样圆的荷叶,不要想起春天的花香。即所谓"花好月圆",看到"月圆"不免想到"花好"。但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团圆"的"青玉"(莲叶)当然也有莲花香了。莲,又称荷、菡萏、水芙蓉等。
    "一别西风又一年",西风一吹,莲就只有明年再见了。
    董小宛,名白,号青莲。青莲,本指青色莲花,但也可以别解为"青色的莲",即莲。
    在"薛小妹新编怀古诗"之后,因"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大家唇枪舌剑地讨论了一番,从而也引出了红学研究者们的各种推测。其实,这段文字只是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为自己作了两首"无考"的"怀古诗"而辩解罢了,不必过分解读。在《石头记》中,作者经常采用这一手法。
    最后还有一句:"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有人因此认定这些谜语有无谜底并不重要。在猜出谜底之前就下这种结论,也许需要相当的天赋和勇气,因为空口无凭地断定谜底不重要,只会暴露自己的心虚与无奈。只有猜出谜底,才有资格和权力做判断、下结论。其实这一句话正是作者在告诉我们:谜底不能明说,自己猜去!
    也有人以宝琴之"暗隐俗物"为由,拒绝谜底中的人物,殊不知"世间万物皆俗物"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