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士隐,不仅仅是“真事隐”,而且是“真士隐”。 我以为:甄士隐的原型至少有二: 刘名芳、某隐士。 我以为,贾雨村的原型至少有五: 之一是董邦达,之二是刘名芳,之三是何廷模,之四是畸笏叟,之五是某官员。 一、 解开《石头记》成书时间之谜的 总钥匙——“大如州” 甲戌本第一回写道: 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变了,便携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 他岳丈名唤封肃,本贯大如州人氏,虽是务农,家中都还殷实。 甄士隐是一个“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的乡宦,妻室娘家离“姑苏”必定不远,因此,“大如州”应在江浙的某地。 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清时期)的“地名索引”里,没有“大如州”;“如”字开头的地名只有“如皋”。 清代没有“大如州”。 江苏省通州府有如皋县(今为江苏省南通市之如皋市)。 如果我们将目光注视到如皋市,《石头记》成书时间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雨香庵与贾雨村,隐玉斋与甄士隐 如皋党建网2007年7月10日发表了《如皋乡贤名宦补遗》。 该文写道:“今雨香庵内存有‘宋曾文昭公隐玉斋故址’刻石……(刘名芳)寄居雨香庵三十年。” “雨香庵”内有“雨”字,“隐玉斋”内有“隐”字。 “雨香庵”与“隐玉斋”这两个名词紧密的连在一起,令我们极自然的想到了贾雨村与甄士隐。 雨香庵在如皋城外,紧邻东北角城墙。 葫芦庙在姑苏城“阊门”(西北门)外的十里街的仁清巷里。 雨香庵与葫芦庙可相对应。 雨香庵的隔壁(东侧)是水绘园,水绘园中有水明楼。 葫芦庙的隔壁是甄士隐家,娇杏的房间就是贾雨村心中的“玉人楼”。 水明楼与“玉人楼”可相对应。 三、刘名芳 如皋党建网2007年7月10日发表了《如皋乡贤名宦补遗》。该文写道: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1019——1083),字子开,江西南丰人,少年时代曾求学如皋。1932-1034年,曾巩之父曾易占任泰州如皋县县令(如皋文庙“名宦祠”有祀),因如皋学风淳正,胡瑗、王惟熙、王观、王觌、王俊乂等皆学有大成,故曾易占将14岁的曾巩带来如皋,寄读于中禅寺东厢房。曾巩在“隐玉斋”度过了两个寒暑,“洗缽池”即因曾巩洗涤笔砚而得名。景祐元年(1034)曾易占调任江西玉山县令,16岁的曾巩离别如皋随父迁赣。后曾巩进士及第,为官40年,多有政绩。绍圣四年(1097年)其弟曾肇知泰州,亦于中禅寺读书阅文,并为东厢房题名“隐玉斋”,寄托对亡父亡兄的哀思,今雨香庵内存有“宋曾文昭公隐玉斋故址”刻石。如皋两年多的“高中”季节是曾巩学术思想最为重要的“灌浆”期,如皋的水土和如皋的文化滋润过这位中国文学巨匠,应当是如皋历史的一大荣耀。 ……清方志宗师刘名芳(?-1759),字南庐,号七山外史,又号十六洞山人,闽人,寄居雨香庵三十年。曾编《宝华山志》、《金山志》、《焦山志》,乾隆三年间抵通居军山“水云窝”,搜漏访缺,精其图绘,壮其云物,最后完成了《南通州五山全志》。同期,他出力移葬整修骆宾王墓,在军山典衣倡造了刘郎路,在马鞍山修造了有有亭和彩虹桥。 刘名芳主要学术成果均是在雨香庵内所成,乾隆二十四年病死于如皋“雨香庵”,如皋县令何廷模将其葬于狼山骆宾王墓侧。 新浪爱游网写道: 诗人袁枚与刘名芳亦有交游,其《小仓山房诗集》有《过诗人刘南庐墓工作》一首,诗前有序:“南庐名名芳,福建布衣,诗工七律,遨游四方,所到皆群僧供养。问何不归家,笑而不答,卒于通州,州人葬狼山骆古丞墓侧。”其诗云: 衰年旧雨意难忘,凭吊诗人到紫琅。 一榻昔曾留稚子,九原今喜傍宾王。 闲云踪迹人难问,断碣欹斜冢渐荒。 深庭鲍家诗再唱,天风海水应宫商。 四、刘名芳既是甄士隐又是贾雨村 (一)刘名芳是甄士隐原型之一 刘名芳以“布衣”之身,“遨游四方,所到皆群僧供养”,“编《宝华山志》、《金山志》、《焦山志》。” 刘名芳以他乡(江苏)为故乡(福建),“乾隆三年间抵通居军山‘水云窝’,搜漏访缺,精其图绘,壮其云物,最后完成了《南通州五山全志》。” 后来,人们赞刘名芳是“方志大师”。 刘名芳以“布衣”微薄之力,“出力移葬整修骆宾王墓,在军山典衣倡造了刘郎路,在马鞍山修造了有有亭和彩虹桥。” 显然,刘名芳是一位隐于山林、庙宇的高士。 (二)刘名芳是贾雨村原型之二 甲戌本第一回写道: 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字表时飞,别号雨村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原系诗书仕宦之族,因他出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一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 甲戌本第二回写道:“(贾雨村)却是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 刘名芳“寄居雨香庵三十年”,可与贾雨村寄居葫芦庙相对应。 刘名芳“遨游四方”,可与贾雨村“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相对应。 五、安葬刘名芳的如皋县令是何廷模 如皋党建网2007年7月10日发表了《如皋乡贤名宦补遗》。该文写道: 刘名芳主要学术成果均是在雨香庵内所成,乾隆二十四年病死于如皋“雨香庵”,如皋县令何廷模将其葬于狼山骆宾王墓侧。 六 、贾雨村是“大如州”的“知府” 甲戌本第一回写道: 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变了,便携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 他岳丈名唤封肃,本贯大如州人氏,虽是务农,家中都还殷实。今见女婿这等狼狈而来,心中便有些不乐。…… 士隐便笑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当下烘动街坊,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封氏闻得此信,哭个死去活来,只得与父亲商议,遣人各处访寻,那讨音信?无奈何,少不得依靠着他父母度日。幸而身边还有两个旧日的丫鬟伏侍,主仆三人,日夜作些针线发卖,帮着父亲用度。 那封肃虽然日日抱怨,也无可奈何了。 这日,那甄家大丫鬟在门前买线,忽听得街上喝道之声,众人都说新太爷到任。丫鬟于是隐在门内看时,只见军牢快手,一对一对的过去,俄而大轿抬着一个乌帽猩袍的官府过去。丫鬟倒发了个怔,自思这官好面善,倒象在那里见过的。于是进入房中,也就丢过不在心上。 至晚间,正待歇息之时,忽听一片声打的门响,许多人乱嚷,说:“本府太爷差人来传人问话。” 封肃听了,唬得目瞪口呆,不知有何祸事。 甲戌本第二回写道: 却说封肃因听见公差传唤,忙出来陪笑启问。 那些人只嚷:“快请出甄爷来!” 封肃忙陪笑道:“小人姓封,并不姓甄。只有当日小婿姓甄,今已出家一二年了,不知可是问他?” 那些公人道:“我们也不知什么‘真’‘假’,因奉太爷之命来问。他既是你女婿,便带了你去亲见太爷面禀,省得乱跑。” 说着,不容封肃多言,大家推拥他去了。 封家人个个都惊慌,不知何兆。 那天约二更时,只见封肃方回来,欢天喜地。众人忙问端的。 他乃说道:“原来本府新升的太爷姓贾名化,本贯胡州人氏,曾与女婿旧日相交。方才在咱门前过去,因见娇杏那丫头买线,所以他只当女婿移住于此。我一一将原故回明,那太爷倒伤感叹息了一回,又问外孙女儿,我说看灯丢了。太爷说:‘不妨,我自使番役,务必探访回来。’说了一回话,临走倒送了我二两银子。” 甄家娘子听了,不免心中伤感。一宿无话。 至次日,早有雨村遣人送了两封银子、四匹锦缎,答谢甄家娘子,又寄一封密书与封肃,转托问甄家娘子要那娇杏作二房。 封肃喜的屁滚尿流,巴不得去奉承,便在女儿前一力撺掇成了,乘夜只用一乘小轿,便把娇杏送进去了。 雨村欢喜,自不必说,乃封百金赠封肃,外谢甄家娘子许多物事,令其好生养赡,以待寻访女儿下落。封肃回家无话。 却说娇杏这丫鬟,便是那年回顾雨村者。因偶然一顾,便弄出这段事来,亦是自己意料不到之奇缘。 谁想他命运两济,不承望自到雨村身边,只一年便生了一子,又半载,雨村嫡妻忽染疾下世,雨村便将他扶册作正室夫人了。正是: 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 原来,雨村因那年士隐赠银之后,他于十六日便起身入都。至大比之期,不料他十分得意,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 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 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 龙颜大怒,即批革职。该部文书一到,本府官员无不喜悦。 那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交代过公事,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安排妥协,却是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 七、贾雨村是县令 贾雨村在大如州见到娇杏时,到底是县令还是知府? 甲戌本第二回写道:“封肃忙陪笑道:‘小人姓封,并不姓甄。只有当日小婿姓甄,今已出家一二年了,不知可是问他?’” 甄士隐与贾雨村分别,至多三年。(从两人分别到甄士隐出家,时间跨度至多约大半年) 甲戌本第二回写道:“原来,雨村因那年士隐赠银之后,他于十六日便起身入都。至大比之期,不料他十分得意,已会了进士,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 显然,贾雨村只是个很快“选入外班”的“进士”,即三甲进士。这种资历,不可能在三年之内升为知府。(三年一考核,即使非常顺利,也得三年开外) 因此,贾雨村在大如州见到娇杏时,是县令,而不是知府。 八、贾雨村是举人 (一)小说的叙述 甲戌本第一回写道: 一日,早又中秋佳节。士隐家宴已毕,乃又另具一席于书房,却自己步月至庙中来邀雨村。……雨村因干过,叹道:“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是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者。”士隐不待说完,便道:“兄何不早言。愚每有此心,但每遇兄时,兄并未谈及,愚故未敢唐突。今既及此,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一战,方不负兄之所学也。其盘费余事,弟自代为处置尔,不枉兄之谬识矣!”当下即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又云:“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那天已交三更,二人方散。 士隐送雨村去后,回房一觉,直至红日三竿方醒。因思昨夜之事,意欲再写两封荐书与雨村带至神都,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因使人过去请时,那家人去了回来说:“和尚说,贾爷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也曾留下话与和尚转达老爷,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士隐听了,也只得罢了。 (二)贾雨村是举人 以上叙述,略有矛盾。 文中写了“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春闱一战”,看来贾雨村赶的考是会试。 但是,贾雨村寄居的葫芦庙在“姑苏”(苏州),贾雨村从苏州到北京,应是“北上”,而不应“买舟西上”。(尽管从苏州到镇江的大运河是西北向,但从苏州到北京的大方向是北方。 再者,贾雨村走得非常匆忙。从苏州到北京,沿大运河乘舟北上,至多一个月足够,即九月十六日可到北京,而会试在明年的春三月,用不着这么匆忙。 当然有许多解释说贾雨村匆忙赶路的合理性。 但是,我们将“买舟西上”理解成贾雨村从扬州匆忙赶到南京参加秋天的乡试,岂不是更加顺理成章吗? 因此,贾雨村参加的是乡试,考中的是举人。 (当然,细究时间,贾雨村八月十六日五更动身,是赶不上乡试的。乡试的头场是八月初九。但小说必须写他八月十六日动身,否则,那些八月十五日的故事及吟诗就不好写了,同时,还怕写“露馅”了。 如果提前十天,写八月六日五更动身,贾雨村就正好赶得上乡试【从扬州到南京200华里,逆水行舟三天】) 九、《海州知州何君墓志铭》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了袁枚的《小仓山房诗文集》。 在该书的1870页有袁枚亲撰的《海州知州何君墓志铭》。 该文属《《小仓山房续文集·卷三十二》。 该文写道: 乾隆庚戌八月,老友何君献葵临终,以莅官事状蝇头书,付其家人云:“为我交随园,当必有以报我。”其时君长子承燕作天台校官,次子承薰需次秦中,三子承福尚幼。余皆妇女,治丧倥偬,遗失其状。今年将卜葬矣,承燕来乞志墓。……谨就所知闻为之铭曰: 君讳廷模,字献葵,号西舫,杭州丁卯举人。分发江苏,知如皋县,调沛县,迁牧高邮,再迁海州。俸满引见,丁母忧归,服阕不起,终于如皋。君清癯萼立,皙而髯,目睒睒有光,聪强详审,颇晓干略。常爱余所撰《州县心书》,手抄以去。莅官时,试而行之,所到豪暴屏迹,胥役肃然。如皋素称难治,君初临,投牒者如麻,一二年后,讼庭如水。以其暇修冒辟疆故址,建水明楼,与绅士咏歌其间。在高邮,重到如皋修城,乡邑父老,扶杖携幼而迎者,遮马首不前。君爱其风俗之淳,遂卜宅焉。 嗟乎,古之贤人,往往乐居旧治,孔僖之于临晋,卢悊之于灵昌,莫不皆然。其故何哉?盖当其做官时,视官如家,视其民如隶子弟;及其去也,民之奉其官,亦如父如主人。居他乡转胜故乡也。奈今士大夫作官如作贾,虐取诸民,在官时莫敢谁何,一旦解印归,瓦砾争投者如云而起,尚敢缓须出境哉?君能安居如皋,是即循良之明效,胜行状一篇矣。 ……君行义敦笃,性殊潇洒。在江宁小住,辄来山中,佐余疏流泉,莳花竹,登天风阁看江,相约结邻,萧然有出世之想。厥后急流勇退,乐志林泉者十余年。在当时亦预觇梗概云。 先娶□氏,再娶□氏。女二人,孙五人。葬某。 铭曰:……然长余一岁,而竟泉路之先驱!…… 十、何廷模生平 1、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 2、乾隆十二年(1747年)中举 3、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任如皋县县令。 4、乾隆二十六年之后的乾隆某年至乾隆某年,任沛县县令。 (乾隆二十六年沛县县令是李棠) 5、乾隆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三十四年,任高邮州知州。 6、乾隆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十七年任海州知州。 7、乾隆三十七年、三十八年、三十九年,守制服阕。 8、乾隆四十年,辞官归隐,定居如皋。 9、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八月去世。 十一、乾隆三十二年何廷模任高邮州知州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吴平先生在《〈淮海集〉版本源流考》里写道: 秦观是北宋著名作家之一,于诗、文、词、赋旨擅长。他的作品多收入《淮海集》,由于蜚声文坛,故自宋、元、明、清以来。多次刊行,版刻不一。本文拟就《淮海集》的版本辨其同异。考其源流,以求教于海内外专家学者。 ……清乾隆三十二(1767)年。又有高邮州守何廷模补刊本,前有何廷模序曰:“有所刻《淮海集》者,板藏学中,又皆残缺漫漶,不可复读。呜呼!世复有斯人也耶?无是人而有是集,犹可以少见其志。因与诸生吴全宏、陈观文,沈锋别求善本,补其缺失,付之梨枣”。可见此本是在康熙年间余恭补刻本的基础上再进行补刻。 十二、乾隆三十三年何廷模“以高邮州知州”修如皋城 如皋论坛网2004年1月5 日发表了《如皋古城漫话》。该文写道: 到了清朝雍正十三年夏天,一场暴雨,冲毁了城垣,共十六段,坍塌八十五丈有余。在这以后的二、三十年间,历任知县丁元正、邹廷模、汪亮卿、郑见龙,先后奏本,请求修复城垣,均未获恩准。直到乾隆三十三年,知县崔正音及高邮州知州何廷模(曾任如皋知县)奉命修城。何廷模承办西南二门,崔正音承办东北二门,到乾隆三十五年竣工。此次修复城垣共领银三万二千二百一十七两。 十三、乾隆三十五年何廷模任海州知州 (一)某网友在百度网上提问:“乾隆三十五年海州知府是谁?” 某“匿名”者在《百度知道》回答: 海州不是知府,而是知州。乾隆三十五年的海州知州是何廷模。他是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由慧贤皇贵妃的堂兄、两江总督高晋保举成为海州知州的。 (二)此条信息虽由于答者“匿名”而不可能继续追溯下去,但与袁枚的《海州知州何君墓志铭》相对照,“何廷模乾隆三十五年任海州知州”是可信的。 “俸满引见”。 俸满——《清会典·吏部七·文选清吏司四》:“京官以历俸二年为俸满,外官以历俸三年为俸满,未俸满者不入俸深班推升。” 引见——清制特指京官五品以下、外官四品以下,授官时文官由吏部,武官由兵部带领朝见皇帝。 “丁母忧归,服阕不起”。清代官员为父母服阕守制,时间三年(实为两年七月)。 从乾隆三十五年算起,何廷模俸满得三年,服阕得三年,这就到了乾隆四十年。 “厥后急流勇退,乐志林泉者十余年。”将这“十余年”作十四年计,就到了何廷模去世之年月——乾隆五十五年八月。 (三)由于修筑如皋县城事的牵挂,我估计何廷模于乾隆三十五年夏季到海州上任。 十四、知州的品级 张德泽先生在《清代国家机关考略》第222页写道:“直隶州与散州的长官,都叫知州,别称‘刺史’,一为正五品,一为从五品。” 高邮州是散州,其知州是从五品。 海州是直隶州,其知州是正五品。 十五、高晋 《清史稿三百十卷·高晋传》写道: (乾隆)三十年,(高晋)迁两江总督,仍统理南河事务。……三十三年,署湖广总督,兼摄荆州将军事。三十四年,回任,兼署江苏巡抚。…… 《清史稿第一百九十八卷·表三十八》写道: 乾隆三十年三月至乾隆三十六年八月,高晋两江总督。 乾隆三十七年至乾隆四十四年三月,高晋两江总督。 十六、高佳氏 《清史稿二百十四卷》写道: 慧贤皇贵妃,高佳氏,大学士高斌女。事高宗潜邸,为侧室福晋。乾隆初,封贵妃。薨,谥曰慧贤皇贵妃。葬胜水峪。 十七、贾政题奏为贾雨村谋得应天府知府 甲戌本第三回写道: 有日到了都中,进入神京,雨村先整了衣冠,带了小童,拿着宗侄的名帖,至荣府门前投了。彼时贾政已看了妹丈之书,即忙请入会。见雨村相貌魁伟,言语不俗,且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拯弱扶危,大有祖风,况又系妹丈致意,因此优待雨村,更又不同,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到任去了。不在话下。 十八、何廷模是贾雨村原型之三 (一)何廷模是如皋县县令,与《石头记》隐写的“贾雨村在大如州见到娇杏时是县令”相对应。 (二)何廷模是举人,与《石头记》隐写的“贾雨村参加的是乡试,考中的是举人”相对应。 (三)何廷模“知如皋县,调沛县”,皆为正七品。 何廷模“迁牧高邮,再迁海州”,即由沛县县令(正七品)升为高邮州知州(从五品),由高邮州知州升为海州知州(正五品)。 乾隆三十二年至乾隆三十七年,何廷模任高邮州知州及海州知州。 乾隆三十年至乾隆四十四年,高晋任两江总督。 何廷模的升迁,皆在高晋任两江总督期间。 可以说,何廷模的升迁,与高晋的赏识、保举、提拔有极大的直接的关系。 (四)贾雨村原任官职是“大如州”知州,经贾政“竭力内中协助”,补了“金陵应天府”知府之缺。这不仅仅是补缺,更重要的是升迁了。 (五)在《石头记》中,贾政保举贾雨村升迁。贾政之女贾元春是“贤德皇贵妃”。 在现实生活中,高晋保举何廷模升迁。高晋的堂妹高佳氏是“慧贤皇贵妃”。 显然,“贾政保举贾雨村升迁”与“高晋保举何廷模升迁”可相对应! (六)综上所述,何廷模是贾雨村的原型之三。 十九、“贾政保举贾雨村升迁”之构思在乾隆三十二年之后 因为“贾政保举贾雨村升迁”构思的本事是“高晋保举何廷模升迁”,因为何廷模升迁高邮州的时间是乾隆三十二年,所以,“贾政保举贾雨村升迁”之构思在乾隆三十二年之后。 我曾经论证了无名氏甲(扬州高士,程日兴)“第四次增删”《石头记》的时间段是乾隆三十三年至乾隆三十五年,今天,本文强有力的支持了这一论证! 可以说,我的《石头记》作者课题研究体系已经自圆其说了! 可以说,我的《石头记》成书课题研究体系已经自圆其说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