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中写曹宣的皇七子身份的内容是大量的,这一点我们在后面的讨论中还会不断地论及,下面先来揭开贾母灯谜的谜底。 贾母这个人物形象,是曹宣根据自己的养母孙氏塑造出来的。贾母在贾府的权威性地位,与孙氏在曹家的身份是相符的。由于孙氏曾是当今皇上康熙的保姆的缘故,她在曹家自然就具有了众星捧月般的地位。当然这与顺治在皇宫中的地位也是一致的。贾母的这个称呼多少有点奇怪,不知道在古代的大家庭中,有称地位最高的女性为“母”的习俗否?但从作品的谜底来看,这个称呼的寓意就是很明显的了:孙氏是曹宣的养母即“假母”;顺治与曹宣父子的缘分是二人都被当成了死人之后的缘分即“阴缘”,在这个意义上,顺治就是曹宣的“真父假母”了。这就是说,作者塑造贾母这个人物形象时所依据和参考的生活原型虽然是孙氏,但通过她,作者更多地写出了顺治没有死的历史隐秘。用脂批的话来说,就是“写一人便作此一人看,先生便呆了”。 比如作品为什么浓墨重彩地来写贾母的80岁生日呢?李治死于683年12月4日,活了56岁。在史书的记载中,顺治死于1661年1月7日夜子刻,活了24岁,二人年龄之和为80岁。曹宣的真实生日即1660年2月6日的干支是辛卯,而从此年开始,2月6日的干支也是辛卯的头一个年份,就是1717年,于是1717年就好比1660年了;而顺治实际上在1661年1月5日立春前即1660时就已经抛弃皇位了,顺治80岁的时候就是1717年。所以,写贾母80岁生日,就是在与1660年顺治还活着的联系中,来写顺治在1717年时仍然活着。作品中排场最大的场面只有两个,一是秦可卿之死,二是贾母生日,因为它们都是在写顺治没有死却被当成了死人之事的。 又如贾母为什么非要活到83岁呢?这个年龄与作品前后的情节有着明显的矛盾:就算宝玉19岁出家时和贾母之死在同一年,则贾母大宝玉64岁,作品交代刘姥姥第二次进荣国府时75岁,并且比贾母“大好几岁呢”。就算此时贾母72岁,则宝玉才8岁,这怎么可能?往前推宝玉入太虚幻境的时候就不可能大于6岁,怎么能有男女之事?贾母死于83岁的真正内涵是:李显死于55岁,此时李治若活着,就是83岁了。故贾母83岁之死,只是通过李显死时李治与李显年龄上的关系,来暗示曹宣和顺治的父子情缘。 作品有一个重要细节,在贾母死时,凤姐看花名册上,男仆21人,女仆19人。这是因为:在顺治83岁即1720年的时候,康熙的35个儿子已经出生了34个,其中活着的为19人,算上曹宣和康熙这两个顺治的儿子,就好比顺治有了21个男仆了。而清代从太祖到乾隆止的帝王中,只有顺治一个人有19个后妃:太祖14个、太宗15个、康熙38个、雍正9个,乾隆28个。故这里的19个女仆是顺治有19个后妃这一点的隐语。在贾母生日时,说她各房的孙女共有20来人,这是指康熙生有20个女儿。顺治的另三个有可能生有女儿的儿子是七子曹宣、五子常宁和二子福全,但他们的女儿都不是皇女,无法载入正史,故说贾母各房共有20来个孙女是暗示顺治身份的精确之笔。 由此才能发现戚序本54回回前诗的内涵:“积德于今到子孙,都中望族首吾门。可怜立业英雄辈,遗脉谁知祖父恩。”这是说,由顺治积下的阴德,使得康熙共生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成为京城中的首门望族。但可怜入主中原、定鼎燕京的顺治皇帝,康熙的子女们又有谁知道他这个祖父所积下的恩德呢(因为在他们出生前,顺治早就成了“死人”了)。由此我们自然不难发现贾敬生日时他自己不回家,却告诉儿孙们印制《阴鸷文》散发的内涵了:顺治出家五台山,自然不能在皇宫中让儿孙们给他过生日了。而《阴鸷文》的主旨就是劝告人们要作善事,积阴德。这也是指代了顺治的李纨曲辞中出现了“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需要阴鸷积儿孙”的内涵:顺治孙子和孙女众多,是个积有阴德之人。 现在我们看看贾母的灯谜如何巧妙地同时写出了孙氏、顺治和董鄂妃三人的身份的。贾母的灯谜是: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品名。谜底是荔枝,意谓猴子身轻就能站立在树梢上即“立枝”,谐音就是荔枝了。此处庚辰本有夹批:“的是贾母之谜。”这个批语意在强调,这个谜语与贾母这个人物的身份是非常符合的。 先说孙氏。有确凿的史料记载证明,孙氏的生日是1632年12月1日,这个日子年月日的干支是壬申、癸丑、甲子,但她出生的时辰我们无从知晓。但我们可以把顺治出生的时辰戌时借用过来,就好比现在扩大生产常常需要融资一样。顺治的生日是1638年1月30日甲戌时。据此,孙氏的生辰八字为:壬申年、癸丑月、甲子日、甲戌时(由于孙氏生日干支为甲子,顺治生日干支为甲午,故这两个日子的戌时就都是甲戌时)。这就是说,孙氏十二生肖属猴,故把她比喻成猴子就再恰当不过了。 古代有一种秤骨算命术,即把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换算成一定的银子数量,以此来推算一个人的一生命运。这当然是落后迷信,不足为凭。但这种知识的落后性,并不妨碍作者以此为工具,来写出作品中的人物的真实身份。因为这样做,既保证了谜底不容易被发现(谁能想到作者会用这种方法来写小说呢),又加强了作品的史书品格。 由此查出,壬申年为0:7两,12月为0:5两,1日为0:5两,戌时为0:6两。 故孙氏生日的秤骨重量为:0:7+0:5+0:5+0:6=2.3两。 二两三钱这个重量的秤骨歌为:“此命推来骨自轻,求谋作事事难成。妻儿兄弟应难许,别处它乡作散人。”其中“此命推来骨自轻”的说法,就是“猴子身轻”之说的依据了。 古人把一年中的24个节气分成72物候,用坎震离兑四卦中的24爻分值24个节气,用其余的60卦来具体分值这一年的365.25天,称为卦气图。具体做法是从冬至开始排算,每卦相当六日七分。七分为126分钟,由六日平分,所以每一爻为一日零21分钟。所以,只要知道了任何一年的冬至交节的时间,就可以推算出任何一年中的任何一天属于哪一卦中的哪一爻了。 而在卦气图中,颐卦所分值的物候为“荔挺生”之候,此卦之后就是冬至了,即颐卦止于冬至交节时间,其后就是中孚卦了。就是说,“荔枝”的谜底就是颐卦上九爻之后也就是中孚卦的开始,其实也就是冬至日的隐语。荔是一种草名,形似蒲而小,根可为刷。所以,如果能把孙氏的生日变成冬至日,就处在“荔挺生”之候之后,此时出生的孙氏也就好比站在荔草枝之上的猴子了;由于她“身轻”,就是“猴子身轻站树梢”了。“站树梢”的谜底“荔(立)枝”,实际上只是“站在荔草枝之上”的谜面,而“荔枝”的谜底,则是颐卦结束后即冬至日,站树梢的猴子,则是猴年中,某个特殊意义上的颐卦的上九爻之后也就是冬至交节之后。在此就是孙氏生日的隐语。 当然,荔草枝上无论如何也是站不住任何一只小猴子的。但这只是谜语,也是一种比喻,并不是科学实验,是合乎谜语逻辑的。 所以作品才设计了11月30日冬至这个在一部红楼中处在头等地位的日子用来隐写孙氏的生日:孙氏出生之年的11月为小月,为29天,所以从该年的11月29日继续数下去的话,12月1日即孙氏生日就变成了11月30日了! 上面只是贾母灯谜的表层寓意,用脂批中的话来讲,“此书表里皆有寓也”。这个灯谜的里层寓意,则是在写顺治。把李治死日即683年12月4日和武则天死日即705年11月26日连在一起计算一下: 1、12-11=1月,4+26=30日,结果就是1月30日。 2、12+11=23月=11月,即23月的余数为11月,也就是从任何一年的1月开始数,数到23月,都是次年的11月。日子的计算方法不变,还是30日。 借用魔术师刘谦的话来讲,你已经看到,奇迹就在这里发生:在与李治和武则天死日的联系中,顺治的1月30日生日就变成了11月30日!这就是作品中11月30日冬至的本义,至于上面所说的把孙氏生日也变成11月30日,则是这个日子的引申义了,自然是作者所常采用的“一击两鸣法”的一个具体体现了。 我们不妨继续做个智力游戏,看看换一种方法,能不能把顺治生日也变成11月30日:反看年历,即把12月的最后一天即晦日当成1月1日往回数,则11月的晦日就变成了2月1日……2月的晦日就变成了11月1日,如果2月是小月,2月1日就变成了11月29日,然后继续数下去,1月的晦日就变成了11月30日了。顺治出生的1638年的2月正是小月即29天,故通过这种谜语方法,顺治生日就变成11月30日了!这就是说,无论是通过“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的方法,还是借助特殊的谜语方法,顺治生日都能变成11月30日。而1661年的2月也是小月,故此年的1月30日即顺治的24岁生日也能变成11月30日。 但顺治属虎,他并不属猴哇,你可能一定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据《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记载,死于705年的武则天活了82岁,逆推她应该生于624年,该年干支甲申,甲五行为木,故用正五行来看她就是一只“木猴”了(因为纳音五行甲申为井泉水,故在这个意义上武则天就成了“水猴”了)。而站在树枝上的猴子正可以会意成“木猴”。这就是说,顺治虽然不是“猴子”,但通过以古喻今法,以武则天为中介,他就是一只名副其实的猴子了。这就是散花菩萨被得道的老猢狲抱回洞中抚养的内涵:散花菩萨即曹宣后来离开曹家,到五台山和亲生父亲顺治团聚了,就好比被得道的老猢狲即顺治抱回洞中抚养一样了:因为二人就好比生活在远离人世的仙洞中一样。 但顺治生日的秤骨分量为2.7两,与“身轻”没有什么关系。但我们不要忘记,作品写贾母8月3日生日。8月的秤骨数量是1.5两,3日是8钱,加起来就是2.3两了,也就符合了“猴子身轻”的说法了。 那贾母为什么会是8月3日生日呢? 先介绍一下作者记载具体日子的一个重要的谜语方法:把“……日1月5日1月6日……”的正读顺序,改成反向去读,即用古代的一种回文法去读,这两个日子就变成了“6月1日5月1日”了。我把这种方法称为回文法中的日月交换法,即正读顺序中的月份和日子,在反读顺序中就颠倒了过来:月份变成了日子,日子变成了月份。 现在把顺治被记成死人的日子即1661年1月7日和他24岁生日即1661年1月30日连在一起计算一下,月日均相加,就是2月37日了。2月是大月即是30天,2月37日就是2月30日零7天,即3月7日了。若2月是小月即29天,2月37日就是2月29日零8天,结果就是3月8日了。1661年的2月为小月,所以,1661年1月7日和1月30日变成2月37日后就是3月8日了。死的反面即生,3月8日的反面即回文为8月3日,故贾母生日其实就是顺治死日和24岁生日也就是他并没有死的隐语!此其一。把1月8日作为顺治没有死的标志,用周历纪年(况且武则天称帝后就革唐命建国号为周,并改夏历为周历,这也是指代了顺治的贾政字存周的部分内涵),即以夏历的11月1日为岁首,夏历的1月8日就成了周历的3月8日了,回文就是8月3日了。此其二。作品交代贾母的丈夫为代善,这是因为,李治生年即628年的干支是戊子,李治死年即683年的干支为癸未,而太祖二子代善出生年份即1583的干支为癸未,死年即1648年的干支是戊子,两者正好相反。而且李治字为善。故说贾母丈夫为代善,是将以古喻今法和以今喻今法两者结合起来的产物。代善的生日是7月3日,死日是10月11日,把两个日子连在一起计算一下:10-7=3月,11-3=8日,结果是3月8日,回文就是8月3日了,此其三。 那为什么作品还写贾母和宝钗同一天生日即1月21日生日呢?所谓“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娘儿两个遇的巧”(62回)。 前面我们交代过了,石敬瑭叔侄是作者用来隐写顺治父子关系的重要人物。石敬瑭的生日是892年2月28日。把他的生日和顺治被记成死人的日子即1661年1月7日连在一起计算一下:月份是2-1=1月,日子是28-7=21日。结果就是1月21日。按照易学中的原理,阳尽阴生,阴尽阳生:顺治为男为阳,贾母为女为阴,则顺治之死即“阳尽”,就是贾母之生即“阴生”了。为什么“娘儿两个遇的巧”呢?用武则天来指代顺治,用李显来指代曹宣,李显生日是656年11月5日,武则天死日是705年11月26日,把两个日子连在一起计算一下:月份是11÷11=1月,日子是26-5=21日,结果就是1月21日了。 以上就是贾母灯谜的主要内涵,我为什么说这个谜语还兼及董鄂妃呢?在有限的故事情节中,尽量容纳丰富的史实内涵,是作者所惯用的谜语手法,所谓“一石二鸟”、“一石数鸟”,也就是与分写法(即把生活中的某个人或者某件事,分写到不同的人物身上和情节中)对应的合写法(即把生活中的几个人或几件事,合写到某个人或者某个情节中),贾母的灯谜也是这样。董鄂妃死日是1660年8月19日,这个日子的干支是壬寅日。在《推背图》中,壬寅这个干支所配之卦,就是颐卦。所以与“荔枝”也就发生了关联。而且顺治对董鄂妃的宠爱,也不亚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而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又可以用荔枝来影射,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事荔枝来”,据此,荔枝也就与董鄂妃有了关系。那么董鄂妃的死日与11月30日冬至又有什么关系呢?正如我在前面《残唐五代故事》中所说的那样,隋炀帝的生母独孤皇后死日可以采用《资治通鉴》中8月19日的记载,而隋炀帝死于618年3月11日,现在通过以古喻今法,用独孤皇后指代董鄂妃,用隋炀帝来指代曹宣(这就是十首怀古诗中的《广陵怀古》用了隋炀帝的典故的原因),把隋炀帝死日和董鄂妃死日连在一起计算一下:月份是3+8=11,日子是11+19=30日,结果就是11月30日。这就是11月30日冬至的四分之三内涵:孙氏、顺治、董鄂妃和曹宣的关系。还有四分之一内涵是:通过以今喻今法,胤礽就是隐写曹宣的皇七子和皇太子身份的最佳人选,因为胤礽虽然被序齿为皇二子,但他实际上是康熙的皇七子。如果说康熙是大清朝的第一位皇太子,胤礽就是大清朝第一位具有皇七子身份的皇太子,而实际上,清朝第一位具有皇七子身份的皇太子却是曹宣,在这个意义上,胤礽就是影射曹宣真实身份的最佳人选了。而胤礽第一次被废的日子是1708年9月18日,第二次被废的日子是1712年10月1日,把这两个日子和曹宣在曹家的花朝日假生日2月12日联系在一起计算一下:1、月份是2+9=11月,日子是12+18=30日,结果就是11月30日。2、月份是2+10=12月,日子是12+1=13日,结果就是12月13日,而胤礽被立为太子日就是1675年的12月13日。据此,11月30日通过曹宣与胤礽的联系,就极其巧妙和准确地传达了如下信息:曹宣实际上是位被废掉了太子身份的皇七子。 在历法中,冬至是居于第一位的,因为其他节气交节的时间,都是在先确定了冬至日交节的时间后才推算出来的。而《红楼梦》作者根据这种知识,为了确保作品在时间上的史书品格(因为史书的首要要素就是人物和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就精心设计了11月30日冬至这个细节。现在我们发现了它的如上内涵后,就不难明白这个日子的寓意了:她囊括了一部红楼所涉及到的最主要的四个历史人物:顺治、董鄂妃、孙氏和曹宣。 怎么样?茶喝到现在,多少喝出点味了吧。现在再来品味脂批“的是贾母之谜”的说法,是不是有点如同咀嚼橄榄一样即越品越有味的感觉?贾政的灯谜也不比贾母的灯谜逊色,我们下次再接着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