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我对掉包计的评说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童力群 参加讨论

    我评说“掉包计”,内心颇为踌躇、颇为矛盾。
    “钗嫁黛死”是后四十回的核心与精华。
    “掉包计”与“钗嫁黛死”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我想把两者分开来说。我想多说“掉包计”,少说“钗嫁黛死”。本书主要由于篇幅所限,基本上回避对“钗嫁黛死”的深入讨论。
    对于“掉包计”问题,我想分成两部分来说。
    一是“掉包计”是否符合前八十回的作者的原意?前八十回的作者是否会写出“掉包计”?
    二是在后四十回里,“掉包计”产生后,后续的叙述及描写是否成功?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些“后续的叙述及描写”?
    我的回答是:
    “掉包计”不符合前八十回的作者的原意。前八十回的作者不会写出“掉包计”。
    本书(《漫谈〈红楼梦〉里的掉包计》的重点就是讨论后四十回里的“掉包计”是不是前八十回的作者写的?
    在后四十回里,“掉包计”产生后,后续的叙述及描写比较成功。这些“后续的叙述及描写”,自有其高明之处。
    我们对后四十回的研究,是比较滞后的。后四十回虽然比不上前八十回,但有许多“闪光点”令人叹服。
    一、“掉包计”的形成是一个
    完整的故事情节
    关于“掉包计”,可能许多人以为讨论得够多了。
    其实,这种看法是对有关的研究状况的一种误解。
    人们多半讨论的是“钗嫁黛死”的悲剧意义、人物塑造、细节描写、心理刻画、艺术效果……。再延伸下去,就是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的比较,两者谁优谁劣?两者是否整体?……
    我以为,这些讨论,对于“掉包计”的讨论来说,只不过是打了个擦边球。
    表面看来,“掉包计”从属于“钗嫁黛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从故事情节来看,“掉包计”是可以独立出来的。
    “掉包计”。其起因开始于第八十四回的“贾母又道:‘提起宝玉,我还有一件事和你商量。’”其议定结束于第九十六回的“贾母笑道:‘这么着也好,可就只忒苦了宝丫头了。倘或吵嚷出来,林丫头又怎么样呢?’”我以为,这是“掉包计”形成的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至于“掉包计”的实施,被包含于“钗嫁黛死”的故事情节里。
    把“掉包计”的形成与“掉包计”的实施这两个部分捆在一起,不利于对后四十回的褒扬。因为两者的水准相差实在太大!
    “掉包计”的形成就是一种近似于“上错花轿嫁错郎”的戏剧情节,而“掉包计”的实施却表现出精彩的艺术水平和伟大的悲剧意义!
    (有些红学家认为后四十回集中精力写出“钗嫁黛死“的悲剧,得不偿失,失去了前八十回全方位多角度高品位写出多种悲剧的意蕴。我以为,前八十回是“阳春白雪”,后四十回是“下里巴人”中的精品,各得所宜。)
    二、第八十四回的模仿
    

“掉包计”的起因一段,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
    

第八十四回写道:“贾母又道:‘提起宝玉,我还有一件事和你商量.如今他也大了,你们也该留神看一个好孩子给他定下。这也是他终身的大事。也别论远近亲戚,什么穷啊富的,只要深知那姑娘的脾性儿好模样儿周正的就好。’贾政道:‘老太太吩咐的很是。……’”
    

第二十九回写道:“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第八十四回的这一片断,明显的模仿了第二十九回的有关片断。
    三、“等他们再念一二年书”
    不过,第八十四回的,比起第二十九回的,又有明显的倒退。
    第二十九回写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和尚说宝玉“命里不该早娶”,必有其事。但宝玉婚姻的决定权在贾政而不在贾母,贾母在张道士面前当然不能明说,只能含糊其辞。
    第七十二回写道:“贾政因说道:‘且忙什么,等他们再念一二年书再放人不迟。……’”贾政这里说的是为宝玉娶妾之事,实际上与为宝玉娶妻有关,因为荣国府对宝玉实行的“规矩”是先娶妾后娶妻。
    第七十二回的时间是某年的八月初,第八十回的时间是当年的年底,时隔四月多。
    第八十一回的时间是八月初。
    应该从“当年的年底”接起,或者从第二年的正月写起,怎么来了个“八月初”呢?我说,这就是后四十回的作者的重大失误!
    还是先谈谈我为什么写“第八十一回的时间是八月初。”
    首先,得找一个时间标尺。
    第八十七回写道:“探春笑道:“林姐姐终不脱南边人的话。这大九月里的,那里还有桂花呢?”时间标尺就是“这大九月里的”。
    从第八十一回到第八十七回,只写了一个半月。因此,第八十一回是从八月初写起的。
    从第八十一回到第八十四回,时间相隔十天——这是按具体的故事衔接统计的。(第八十四回写道:“贾政问道:‘这几日我心上有事, 也忘了问你.那一日你说你师父叫你讲一个月的书就要给你开笔,如今算来将两个月了, 你到底开了笔了没有?’”这时间相隔,可多至“将两个月”。)
    从第七十二回到第八十四回,时间相隔仅五个月,充其量只有七个月。
    贾政在第七十二回说“等他们再念一二年书”,时间是“一二年”,与“五个月”,相差两倍以上。这还不算“为宝玉娶妾”到“为宝玉娶妻”相隔的时间。
    总之,在后四十回里,为宝玉“始提亲”的时间,比起前八十回的作者设计的时间,大为提前!
    更重要的是,在“贾政是宝玉婚姻的决定者”上,后四十回的作者倒退了。
    四、“老太太有话只管吩咐”
    第九十六回写道:“贾政忙站起来说道:‘老太太有话只管吩咐,儿子怎敢不遵命呢。’”
    紧接着就是贾母决定娶宝钗为宝玉“冲喜”,贾政“遵命”照办。
    贾母真的能决定孙辈的婚姻吗?当初她为什么不阻拦迎春嫁给孙绍祖之事?她的决定权到哪里去了?
    第七十九回写道:“(贾赦)亦曾回明贾母。贾母心中却不十分称意,想来拦阻亦恐不听,儿女之事自有天意前因,况且他是亲父主张,何必出头多事,为此只说‘知道了’三字,余不多及。”
    第七十九回写的是“亲父主张”的权威性,丝毫没有“老太太有话只管吩咐,儿子怎敢不遵命呢。”的权威性。
    纵观前八十回,老太太贾母的权威几乎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唯独在孙辈的婚姻问题上没有权威。
    五、人物简评
    在“掉包计”产生的过程中,前八十回里一直宠爱黛玉的贾母,虑事周到的贾母,变成了一个毫不顾念黛玉的贾母,一个全力促成“钗嫁黛死”的贾母。
    在“掉包计”产生的过程中,前八十回里对宝玉婚姻具有决定权的贾政,变成了一个只会对贾母唯唯诺诺的人。
    在“掉包计”产生的过程中,前八十回里的慈祥的薛姨妈,已经认了黛玉为女儿的薛姨妈,已经长时间亲自照料黛玉的薛姨妈,多次表现出非常妥当的处理薛家与贾府的关系的薛姨妈,变成了一个只会对贾母唯唯诺诺的人,变成了一个对黛玉毫不关心的人。
    在“掉包计”产生的过程中,前八十回里的友爱、呵护黛玉的凤姐,变成了一个专门出坏点子坑害黛玉的人。
    在“掉包计”产生的过程中,前八十回里的真心诚意帮助黛玉的“高士”宝钗,已经与黛玉结成“金兰契”的宝钗,实实在在的长期帮助黛玉的宝钗,与黛玉已经情同手足的宝钗,遇事非常有主见的宝钗,变成了一个完全不顾虑黛玉和宝玉相恋之事实的宝钗,在黛玉还健在的情况下木然的一味“三从”听任家长摆布的宝钗,冒充黛玉而毫不顾忌黛玉死活的宝钗。
    六、结束语
    我选择了一个好像早被说透实则远没说透的课题,想到哪就写到哪,献丑了。
    我被湖北省孝感学院中文系的苏建新君号为“新考证派”。自1979年秋季以来,我的确是以考证为主。我想,负责任的考证总是为阅读服务的。
    我的红学之路是:考证——应用——阅读——批评——欣赏。
    “前八十回是最伟大的,后四十回是伟大的”,这是我的信条。
    我担心朋友们因本书(《漫谈〈红楼梦〉里的掉包计》)而误会了我。
    参考文献
    [1] 徐文凯。论《红楼梦》的戏曲改编[J]。红楼梦学刊,2006(2)。
    [2] 肖建华。审美训练[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3] 刘叔成。文艺学概论[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
    [4] 金元浦、王军、邢建昌。美学与艺术鉴赏[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论剧作[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6] 徐扶明。红楼梦与戏曲比较研究[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7]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修订本)[M]。
    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
    [8] 霍国玲、霍纪平。红楼解梦[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
    [9] 曹雪芹、高鹗(著)。王志武(评点)。红楼梦[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0] 张锦池。论林黛玉性格及其爱情悲剧[J]。红楼梦学刊,1980(2)。
    [11] 童力群。《聊斋志异》的《香玉》篇是《石头记》许多重要构思的源泉[J]。
    河西学院学报,2005(1)。
    [12] 徐乃为。黛玉初名代玉考辨[J]。红楼艺苑-学术研究,2006(4)。
    [13] 朱一玄。红楼梦人物谱[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
    [14] 一粟(编)。红楼梦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5]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中国文学史(第三册)[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6] 李修生。中国文学史纲要(第三册)[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7] 曹雪芹、高鹗(著)。荣宪宾、孙艾琳(校注)。红楼梦[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