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大观园与天下第一闲人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张炳新 参加讨论

    大观园不是任何一个园林模仿物,首先是基于作者要保护文本及与己相关人员的安全,不会留个大尾巴让人抓住。再者也没有、也不可能有个园林恰好与作者的意图会相合。我们实际上只有通过对大观园景观、名称、诗文及题匾时的众人语言评判,对其特征规律做个综合分析,对其诗文与第一闲人做个比对,寻找出那个园林。文本中对这个园林及主题都有明确地表述,只是我们把写实误当夸张来看待。怡红院、蘅芜、潇湘和杏花是四位一体,共同组成了“遗红院”,也组成了圆明园。但是,这一切与雍正的诗词密不可分,与雍正的著作密不可分。雁过尚留痕迹,创作了一部伟大作品《红楼梦》作者,岂会无声无息。
    


    

  一 圆明园才是大观
    


    

  有人说大观园是随园,有人道为北京的恭王府,这些舍本逐末考证出来的结果不但毫无意义,而且对《红楼梦》的研究有极大的危害,造成视听混淆。他们不顾一个基本的逻辑,文本中作者是很想说出名字,可却不敢署名,作者在自己的名字上设置了层层障碍,证明确实犯了大忌,可作者既要说出自己的人身故事,又要毁灭了一切不利于自己、不利于与己有关联之人,不利于书地传世地一切容易让人捉到的表象,所以把自己经历的人生事件用虚幻的故事来表达,用虚幻来叙述着已成虚幻的过去经历。
    


    

  现在我们不知当时谁家的园林怎么样,可象大观园这么大的园林建筑,在当时能拥有它的人,非富则贵,在清政府中有很多达官贵人们是知道的,如果模仿了当时那家园林,马上会有人将其对号入座,矛头指向园林的主人和与其有密切关系之人,作者及其有关人员则会暴露无疑,也轮不到现在的红学家去考证了。再者大观园的景观还承载着作者写书的意图、配合表达那些隐藏着人物故事等,天下有这等好事?有个园林与作者想要表达内容正相符,所以大观园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文本中的园林确实很美丽壮观,用地十三公顷,在民间也很难见到,只比最初的圆明园小一百亩左右,可同雍正年代圆明园相比就显得有名无实。圆明园集天下园林之大观,如将“大观园”之名戴在“圆明园”上则实至名归,因为只有它才具备了天上人间最美的景观。
    


    

  大观到底是不是指圆明园?最重要在于文本怎么叙述。当贵妃省亲时,宝玉和众姐妹写了很多首应景之诗,却只有宝玉的诗是园内景观之作,元春与众姐妹的七首诗都是对整个园林的描写与吟颂。她们详细描述了这个园林方位、地理、特色建筑物等,这些描写和大观园本身却不相衬,偏离主题甚远。可她们的叙述却都符合紫禁城西边的皇家园林;
    


    

  第一、大观园位置是在紫禁城的西边:宝钗的诗句“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那个芳菲华丽的花园是建在紫禁城的西边,在光辉的太阳普照下,祥和的云雾缭绕着,这是个多么神奇的花园。在太阳照射下出现云雾笼罩的地方,必是青山秀水,特别要有大量的山泉水或者是地下水,当地表温度下降后,地下水温度升高形成云雾,在冬天的早上特别容易见到。这在死水孤山的大观园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景色素描和西边这个方向都与圆明园当时的环境吻合。
    


    

  第二、在地理上,大观园的背后是由横跨百里的群山主成,与北京西郊的香山,玉泉山等走向相合:元春:“衔山秀水建来精。”“天上人间诸景备。”李纨:“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惜春:“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出五云中。”加上前面宝钗的“华日祥云笼罩奇”。这些描述出一个什么样的地理气象环境景观?天上人间景观在这里都齐备,那蓝蓝的水面上含着小山岛,上面的建筑精美绝伦,巧夺天工,堪比蓬莱和天上的瑶台,水边的山峦绕水起伏迂回,在太阳照射下,云蒸雾绕,楼台若隐若现,高处的楼台从云中露出,背后的大山横跨百里,眼前的湖水开阔。这些描写勾画岂是大观园之景?
    


    

  宝玉对园中景观有个评判:“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按照宝玉之言,此园不属大观之园,真正大观应具备的条件就要背靠露塔藏寺大山,前面湖水荡漾,视野开阔,可见到远处村庄,景观的建设要因地制宜,与自然浑然一体。
    


    

  第三、园中在建筑、题匾和拟题中,有六大处明显的与圆明园相同。在宝玉题匾大观园中,提出与圆明园相合的景观名称,潇湘馆为“竹子园”,雍正四年改称“天然图画”,这天蓝图画之名文本中也都有提到;稻香村有个杏帘在望的匾,望去就是圆明园的“杏花春馆”,再看就是田字房、多稼轩边的稻花香,不论是叫武陵还是后来改称花溆都与“桃花邬”相关,“桃花邬”后来被乾隆改叫“武陵春色”。在雍正《园景十二咏》中有六个景观明确相同,稻香村的杏帘在望对应“杏花春色、田字房、多稼轩和菜圃,”桐剪秋风对应梧桐院,潇湘馆对应“竹子院”,牡丹亭对应“镂云开月”(原来叫牡丹亭后乾隆改),栊翠庵的苦海慈航匾对应“普云慈护”匾额。花溆对应“桃花邬”。
    


    

  第四、园中有后宫。黛玉:“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在大观园元妃省亲一次,宫车就一辆,按照既定的路线一来一去就了事,可黛玉却说宫车不断的来来去去,那宫车就多了,这只有在皇宫大内才有之景象。这样‘何幸’之句只有解释为“能得到皇上的恩宠是何等地幸运。” 李纨:“不许凡人到此来。”凡人是指普通人吗,显然不是,这里是瑶台仙境,属于天庭,人间就是宫廷,只有仙子,得道成仙的人才可来,可刘姥姥这么普通的百姓却来了,可见刘姥姥真实身份不是凡人,却是兼妃刘氏。
    


    

  第五、名叫圆明园。元春的诗:“天上人间诸景备,”这集天上地下的大成也只有圆明园,也只有圆明园有蓬莱瑶台的景观。再看惜春的诗:“园修日月光辉里,日月为明,光辉也是明,园建在明明之中,不就是“圆(园)明”吗。而且这句话用了“修”字,有点不通,只要将园读为“圆”,“圆修日月光辉里”,完全变成佛教禅语“圆明”。如果解释为“园沐浴于日月光辉中”,不但“修”无解,而且是废话,世界上的园林无不在太阳照射之下。
    


    

  以上一些环境描写,也符合于雍正在《小园三字经》中的叙述:“圆明园,真妙好。如佛地,同仙岛。青山环,绿水抱...种桑麻,植粳稻...”
    


    

  把圆明园叫大观这是《圆明园四十景图》,由乾隆所题这也不是巧合之事,圆明园从雍正时代那些文人墨客早都称为大观。按宝玉的观点,大观之名也最切合圆明园建筑主题。
    


    

  元春与众姐妹写的诗是叙述大观园真实的背影。宝玉作了四首景观诗(包括黛玉代写一首);有凤来仪;怡红快绿;蘅芷清芳还有杏帘在望,这四个景观合在一起就是“皇帝治国”:贾政评论其中三个地方最适合的功能用处:“潇湘读书,蘅芜弹琴,杏花耕织。”潇湘馆是读书之处,代表诗书,选才明理之道;蘅芜苑是弹琴之所,代表礼乐,等级制度,教化之道;还有杏花村是耕田之处,代表农桑经济,强国富民之道;怡红院住着那个青年时自称天下第一闲人雍正皇帝【《雍邸集》序:朕昔在雍邸,自谓为天下第一闲人】。
    


    

  二 《雍邸集》与四大景观
    


    

  蘅芜是香草美人,花草是红色,潇湘为竹君子,一年常青是绿色。这两种颜色组成了怡红快绿的“怡红院”,怡红院实际就是遗红院,留下了美人的一颦一笑,留下了美人芳香,于是雍正就效仿汉武帝把其改为“遗红院”。据晋-王嘉《拾遗记-前汉上》记载:“汉武帝晚上在延凉室睡觉,梦见逝去的李夫人给他蘅芜香,武帝在睡梦中惊醒发现被子枕头都是香气扑鼻,此香气数月不散,武帝盼望能再梦见到李夫人,最终没有出现,武帝的思念的泪水湿透了草席,后来将延凉室改称遗梦室。”宝钗的别号蘅芜君也源与此,蘅芜君就是指汉武帝。黛玉的潇湘馆和其别号湘妃的传说,是娥皇女英思念逝去的皇帝舜泪洒竹子,也就有了湘妃竹。这两个典故要么说妃子对仙逝皇帝的思念,要么就是皇帝对离去的妃子的思恋。他们共同点都是表达了对逝去的一方思恋。在“遗红院”中毫无疑问是雍正皇帝对爱妃的思念。这才是恨无缘(蘅芜苑)消香(潇湘)埙玉于遗红院(怡红院)。
    


    

  宝玉题的“红香绿玉”包含三个人名:红玉、香玉和青玉;红玉不仅是小红,还暗藏着抗金女杰梁红玉;香玉是宝玉杜撰的其实就是黛玉,指其身上有香气;青玉就是宝玉的原型清凉石。后来元春将红香绿玉改成怡红快绿,改正后,语气变得大方豪爽,也体现出雍正对红绿地喜悦之情:在《雍邸集》诗句中,雍正用颜色词最多的是“红”字,总共出现六十九次,其次是“绿”字出现六十一次。
    


    

  宝玉用绿玉来写竹叶:雍正在其《竹子院》咏中就是用碎玉来喻竹叶,原句是:
    

  深院溪流转,回廊竹径通。
    

  珊珊鸣碎玉,袅袅弄清风。
    

  香气侵书帙,凉阴护绮栊。
    

  便娟苍秀色,偏茂岁寒中。
    


    

  宝玉:有凤来仪;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这里不仅用“玉”来比竹相同,碎玉又与宝玉的“碎影”相合,都是描写竹、水、风和香,其景、色、味俱同。雍正的《竹子院》还和贾政说得潇湘馆是个最好的读书之处吻合,香气侵入了书套:“说明竹子院是雍正读书之所。”可雍正又和“有凤来仪”暗合,在“有凤来仪”后有脂批:“妙在双关暗合。”有凤来仪引用于《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箫韶”是舜制作的音乐。第一、这里的斑竹湘妃与舜相合;第二、这里只取凤不要凰,凤却是雄鸟,这就与皇帝相合,因此有凤来仪完全可以解释为“有雍正皇帝来仪”。
    


    

  黛玉的“杏帘在望”最后一句:“盛世无饥馁,何必耕织忙。”这句话看似颂圣,可却有问号,是问雍正:雍正的《多稼轩劝农诗》就回答了黛玉的问题:“克尽农桑力,方无饥冻虞。”雍正很注重农业的发展,不但上台后极力推行“摊丁入亩”的政策。而且每年都要在多稼轩举行开耕仪式,亲自开犁。他还写了很多耕织的诗,其中《耕图二十三首》,从浸种、耕、耙写到入仓祭神,《织图二十三首》,从浴蚕、二眠、三眠写到裁衣,每一道工序写一首,可见雍正对农桑非常了解、极其重视,所以黛玉问雍正何必耕织忙是问到点上,“多稼轩”本身就是杏花村景观相似。贾政说的杏花村耕种和这里又相合。
    


    

  蘅芷清芬:典出王夫之的湘西草堂楹联“芷香水沅三吕国,芜绿湘西一草堂。”这与作者是否有关不得而知,可从环境的形象上看,蘅芜苑却是个草堂净苑,外面是奇花异草,里头如雪洞般的素装,突出显示了净苑的肃穆。
    


    

  宝玉的“蘅芷清芬”诗作,前三句描写的是柔弱碧草含着草香、带出花香:如“萝薜助芬芳,柔拖一缕香。”最后一句梦话最重要:“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据说谢灵运写《登池上楼》中,梦中得佳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宝玉末句意思是:谢灵运的池塘在冬天干枯,初春时才长满青草,这是地理、时节和气象造就,谢是看在眼里,写在梦中,那就让他的梦在这里继续伸长,“园柳变鸣禽”已经入梦到《深柳读书堂》;
    


    

  蘅芜苑是圆明园“深柳读书堂”化身。《雍邸集-园景十二咏-深柳读书堂》:“郁郁千株柳,阴阴覆草堂。飘丝拂砚石,飞絮点琴床,莺啭春枝暖,蝉鸣秋叶凉......”从这里可以看出读书堂实际是个草堂,砚石正好与清凉石为砚石暗合,柳絮点琴床,也正好验证了贾政之言,蘅芜苑最好的用处就是“烹茶抚琴”。雍正写的“莺开始欢唱就知道柳枝要发芽,蝉鸣叫就知道天气要转凉,柳叶要飘落,”这是对谢灵运“园柳变鸣禽”原封不动的阐释,也把柳树加蘅芜变为深柳读书堂的景观。
    


    

  对于圆明园草堂的存在,在《御制语录》,也有首《闲》是写草堂景色:其中有“草堂空寂寂,檐鹊演摩诃......”之句。草堂在佛教上深有渊源,结庐为庵,草堂礼佛悟道,这在《御制语录》多有叙述,这里本应叫草堂的景观却被称苑,实际就是皇宫里的草堂净苑,是修身礼佛之处。虽然名字有所变更,其形却是草堂。正如宝玉所说:由于时间远了,现在香草的名字同以前叫法不一样,有的只是以其形状来叫。
    


    

  《红楼梦》的诗词等描写,看似属于修辞上的夸张,实际都是写实。只是这些描写与文本中人物故事、环境不相符,出现了矛盾,我们误当夸张来解读,实际上这些夸张是背后故事的写真。一些表面看似合理地描写,其实不合情理。如沁芳泉是因有落花在中,水带花香,取名为沁芳泉还说的过去,但是,将外河流入的闸口命名为沁芳闸就无理,河水会甜美芳香是不可能,如与其叙述的地理环境衔接,是玉泉山水入口,沁芳闸之名也就合情合理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