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问道叹红楼(十)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蒋锦 参加讨论

    芦雪庵即景联诗(第五十回)
     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入泥怜洁白,匝地惜琼瑶。
       有意荣枯草,无心饰萎苕。价高村酿熟,年稔府梁饶。
       葭动灰飞管,阳回斗转杓。寒山已失翠,冻浦不闻潮。
    易桂疏枝柳,难堆破叶蕉。麝煤融宝鼎,绮袖笼金貂。
    光夺窗前镜,香粘壁上椒。斜风仍故故,清梦转卿卿。
       何处梅花笛?谁家碧玉箫?鳌愁坤轴陷,龙斗阵云销。
       野岸回孤棹,吟鞭指灞桥。赐裘怜抚戍,加絮念征徭。
       坳垤审夷险,枝柯怕动摇。皑皑轻趁步,翦翦舞随腰。
    煮芋成新赏,撒盐是旧谣。苇蓑犹泊钓,林斧不问樵。
       伏象千峰凸,盘蛇一径遥。花缘经冷结,色岂畏霜凋。
     深院惊寒雀,空山泣老鹗。阶墀随上下,池水任浮漂。
    照耀临清晓,缤纷入永宵。诚忘三尺冷,瑞释九重焦。
     僵卧谁相问,狂游客喜招。天机断缟带,海市失鲛绡。
    寂寞对台榭,清贫怀箪瓢。烹茶冰渐沸,煮酒叶难烧。
    没帚山僧扫,埋琴稚子挑。石楼闲睡鹤,锦罽暖亲猫。
    月窟翻银浪,霞城隐赤标。沁梅香可嚼,淋竹醉堪调。
       或湿鸳鸯带,时凝翡翠翘。无风仍脉脉,不雨亦潇潇。
    欲志今朝乐,凭诗祝尧舜。
    【评点与赏析】芦雪庵即景联诗是大观园诗社中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吟咏,其主题是彻彻底底的丹道思想。像对额、七言律等只是基本反映丹道中的阴阳而已,而这首即景联诗则大致反映了一个较详细的丹道过程。在“寒山已失翠,冻浦不闻潮”的前提下,也即“阴”方面失翠,“阳”方面“无潮”的前提下,开始进入丹道过程。从“野岸回孤棹,吟鞭指灞桥”至中间的“伏象千峰凸,盘蛇一径遥”等,最后“月窟翻银浪,霞城隐赤标。沁梅香可嚼,淋竹醉堪调”则丹道修成。若要说这首联诗的警句,我想“月窟翻银浪,霞城隐赤标”即是,典型的虚实相对。尧舜者,圣人之代称,圣人之乐者,丹道也。至于中间一些具体的隐寓。恕不一一展开了。
    同时,《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中“中秋夜凹晶馆即景联诗”,虽是三人联诗,其主题亦是丹道思想。从佛教徒妙玉口中说出的“本来面目”,稍有佛学知识的人自不会不知。“秋湍泻石髓”当是其中的警句之一。“斗”、“箕斗”等在丹道上的隐寓,有心人自去看丹道方面的书了解。
    咏红梅花 得“花”字(第五十回) 薛宝琴
    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
       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
    访妙玉乞红梅 (第五十回) 贾宝玉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土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评点与赏析】首先必须明确的是,红梅花隐寓丹道上的“阴”、“木母”,即佛道上的“月”、“本性”,若不知这样的隐寓而谈赏析,则皆是李纹诗中的“蜂蝶疑猜”而已。这两首诗皆揉合了仙道佛道思想。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槎”字,张三丰《无根树词》中“槎影横空斡斗梢”,槎即妙心也,无此妙心,要成佛成仙绝无可能。诗中“红袖笛”、“绛河槎“、“红雪”、“紫云”皆一义也。
      五美吟   (第六十四回) 林黛玉
    西 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虞 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明  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绿  珠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前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寥。
    红  拂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评点与赏析】首先林黛玉的《五美吟》隐寓大道思想,但“命意新奇,别开生面”,必须有一定的佛道造诣方能理解透彻。说老实话,我是读了好几遍,并结合上下文方悟解。特别是“可欣、可羡、可悲、可叹”八字值得回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施设,无论是诗词曲赋等,还是什么“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蟾宫折桂”、“仇十洲”、“米襄阳”、“食谷者生”、“六安茶”、“老君眉”、“宝玉是个丈八的台灯——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的”等等皆可一眼洞穿,但《五美吟》着实让我费了一些心思。
    另外,第五十回中薛宝钗、贾宝玉、林黛玉三人的“灯谜诗”及第五十一回中“薛小妹新编怀古诗”也需细心体会,我无意要去一一说穿,有相当大道学问的人自可悟解。但第五十二回中薛宝琴的“真真女儿国诗”则是太浅近直白了。不过的确比我们中国人强!看了中国文化人的注解,几欲呕吐。上两联显然是讲丹道,下二联显然是讲佛道,仅此而已。至于薛小妹十首怀古诗文中提到“暗隐俗物十件”及“内隐十物”,以及第五十回中提到的“仇十洲”、第七十四回中提到的“十锦春意香袋”等,看官若不知“十”字含义,别怪曹雪芹、脂研斋骂得难听,“真是个狗不识呢!”;看官若知晓“十”字含义,则薛小妹的怀古诗可洞然而解。否则皆是“蜂蝶疑猜”而已。事实上以林、薛等人的冰雪聪明,真的猜不着吗?这不过是曹雪芹的艺术手法、艺术噱头及狡猾之笔而已。
    还值得提起的是,第六十二回中史湘云的酒令,宝玉宝钗的射覆,第六十三回中花名签酒令中薛宝钗得的“牡丹花”及芳官唱的《赏花时》皆隐寓大道思想。第七十回中的柳絮词、第七十八回中贾宝玉的姽婳词亦复如是。虽然曹雪芹以高超的艺术才华作不同形式的表现,其主题始终是大道。
    芙蓉女儿诔 (第七十八回) 贾宝玉
    诔文(略)
    【评点与赏析】贾宝玉的这篇诔文由于远师楚人之法,有较多的典故与设譬,读来颇感晦涩。这篇诔文之  后,贾宝玉与林黛玉有一番对话,脂研斋也作了较多的批语。其中一条是:“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又当知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奇幻至此。若云必因晴雯诔,则呆之至也。”可知:若认为这篇诔文是诔晴雯,大呆也;是诔黛玉,小呆也;诔“林妹妹”的文化内涵——大道,方是巨眼、正见。贾宝玉诔文实是为大道而作的诔文。诔文之前贾宝文有一段想法,值得细读参究。其中一段“奈今人全惑于功名二字,尚古之风一洗皆尽,恐不合时宜,于功名有碍之故”。何为尚古之风?实乃羲皇古风也,大道也。
    这篇诔文中,警句大致有:一是“洲迷聚窟,何来却死之香?海失灵槎,不获回生之药。”洲者,海者,中国也。聚窟者,玄牝也,俗称丹田也。灵槎者,妙心也,心法也。这句话意译为:国中已失道,何来大药之用? 
    二是“楼空鳷鹊,徒悬七夕之针;带断鸳鸯,谁续五丝之缕?”鳷鹊楼,汉武帝所建楼观名,七夕者,农历七月初七,丹家常拿来说法。如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双七聚,辅翼人。”五丝者,五行也。这句话的含义意译为:国人已不知丹道养生真理,谁来续之?
    三是“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垄中,女儿命薄!”脂研斋评之为“一篇诔文总因此二句而有”。何也?大道命薄,谁来怀悼?谁来诔之?
    四是“望繖盖之陆离兮,抑箕尾之光耶?列羽葆而为前导兮,卫危虚于傍耶?”这样的文句是楚辞中浪漫主义的文法。箕尾、危虚是二十八星宿名。丹家亦常拿来说法。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始于东北,箕斗之乡。”又有“含元虚危,播精于子。”“善子夜”的含义亦可从此句而明。
    五是“发轫乎霞城,返旌乎玄圃。”霞城者,心地也。玄圃者,玄牝也。丹道上的含义很是明显。
    上述七大方面综述后,大体已明,然意犹未尽,意犹未尽……。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云:“托号诸名,覆谬众文。学者得之,韫椟终身。子继父业,孙踵祖先。传世迷惑,竟无见闻,”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以来,何尝不曾风靡一时?“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及“开谈不说《红楼梦》,此公缺典定糊涂”便是真实写照。然而,《红楼梦》中托号诸名的“大道”竟迷惑了世人二百多年。“风靡一时”又能怎样呢?一点也不影响大清被人家扁得满地找牙直至灭亡。今天,红学已成为当世之显学,但又有什么了期?何安萍《红楼梦研究ABC》文中写道:“从王国维的叔本华悲剧观,到胡适的杜威实验主义,到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等,再到……,无不试图用西方理论这把钥匙打开《红楼梦》这一宝库大门的巨锁,但是中华民族的这把钥匙在哪里呢?”是啊,在哪里呢?到底在哪里呢?吴承恩《西游记》文中亦写道:“道也者,本安中国,反来求证西方。空费了个草鞋,不知寻个甚么?”吴承恩是个罕见的明白人,而曹雪芹对“大道”的悟解要高于吴承恩,吴承恩主要偏重于个人大道;《红楼梦》的立意、思想与艺术也高于《西游记》。然而,“高”又能怎样呢?一代又一代的世人还不是把《西游记》当作神魔故事来读,把《红楼梦》当作风月故事来读,千年一叹!当年欧洲文艺复兴是从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开始的,今天我们文明的断裂又该如何呢?又该如何重整国故,建设新文化呢?……
    至此可以得出如下看法:曹雪芹通过《红楼梦》一是抒发自己虽具圣人情怀、悟彻大道却“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而沉沦于浊世的极深沉感慨。脂批: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
    二是对中国几千年来在荒唐世道中沉沦的高洁之士等“红”、“芳”抱以深深的理解和同情。《红楼梦》第一回“有命无运,累及爹娘”文后脂研斋批道:“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豪杰)?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衩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红楼梦》第二回脂批:“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戚,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我特举二个“有命无运”的倒霉家伙为例。一个是唐朝“诗圣”杜甫,年轻时写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果呢?困守长安十年,漂泊西南十一年,还不是困顿在社会底层,仅活了五十八岁。一个是明朝的唐伯虎,年轻时写过“举头红日白云底,五湖四海皆一望”。结果呢?落魄潦倒,生活有时候需要朋友接济,还不是在社会底层扎挣,仅活了五十四岁。顺便一提,阮籍活了五十四岁,曹寅活了五十四岁。中国历史上三个“凌绝顶”、“举头红日白云底”的名相诸葛亮、王猛、耶律楚材也活了五十四岁,不是劳累而病死就是忧愤而病死。皆为报知遇之恩。
    三是深刻表达对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大道不倡而沉沦消寂的凄楚忧伤。《红楼梦》第五回中“故遗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文后脂批: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泪。”林黛玉的《葬花吟》亦当为《红楼梦》的主题曲也。
    四是在批判现实社会腐朽东西的基础上强烈阐发希望大道流世,从而人人平等,社会大同的美好愿望。
    五是警示统治者如果不以大道治世,到头亦不过是红楼一梦!
    五、结束语
    诗云:养生妙药,治世忠言。羲皇古风,红楼大旨。
    哀曹孤鸾,音彻九天。问道烛隐,请君阅思。
    英国二战首相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大陆,也不原失去一位莎士比亚。”何也?因为莎士比亚的身上,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凝结着英国的民族灵魂、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粹。而且我相信,英国的国民身上一定或多或少凝聚着这样的文化精神。同样,曹雪芹《红楼梦》也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大道思想。但是必须沉重指出,炎黄子孙的血脉中已基本没有大道文化因子(历史上曾有),我们并不生活在大道文化氛围的浸淫中。即使今天,我们还基本生活在曹雪芹所批驳诮谤的文化氛围中,仍然是“仇十洲”。当然有些有所改观,有些甚至更恶劣,只是科技文明日新月异而已。但绝对不会“雪芹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使得《红楼梦》的问世,反而是国家的悲剧,民族的悲剧,甚至如王国维所评说,是“悲剧中的悲剧”。王国维又言:“《红楼梦》——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唤醒了吗?
    今天世人阅读《红楼梦》极大的遗憾是看不到曹雪芹完整的一百零八回版本(我认可周汝昌老先生的说法)。但是即使有这样的完整版本流世,如果国人不能识取大旨,使闺阁昭传,那么说《红楼梦》的价值等于一整个欧洲有什么意义呢?《红楼梦》诞生约百年后,中国不是被欧洲列强侵略瓜分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吗?如果国人不能明了大旨,不能树立“大道”这一标杆,那么红学研究永远是一笔自说自话的糊涂帐,红学研究必然是“打架打得最多的领域”!
    当年达摩祖师西来赢得一场怪诞(高僧语),我看《红楼梦》已赢得并还在赢得另一场怪诞。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上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起码还要100年。我想这是“另一场怪诞”的最好注脚。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晋国重耳公子从四十三岁至六十二岁国外流亡十九年,历尽磨难,但明白了很多事理,增长了才干。六十二岁回国执政至七十岁去世,用了仅仅八年时间,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末期,越王句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用了二十二年,打败吴国(亦是春秋五霸之一),成功复仇。外国历史上,日本从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1894年通过军事冒险,在甲午战争中击败GDP是自己9倍的大清,用了二十六年(我们抛开其军国扩张侵略性不谈);德国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而割地赔款到1939年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打遍欧洲,用了二十一年(我们抛开其法西斯反动性不谈)。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发愤图强,励精图治,一代人的努力也够了!这也是我问道的本义。
    六、附录一
    附录一主要是一些闺阁笔墨,春秋末期老子《道德经》自然是祖经;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主要讲内丹,也涉及治世大道,如君臣御政章。魏晋后,闺阁文章已不再论及治世大道,原因前文已论述。同时,历史上中国内丹各派多以钟(离权)、吕(洞宾)为开山祖师。我只列出一些大致目录,具体内容则略,有心人自去百度、谷歌等搜索后,学习参悟。
    (一)、唐·钟离权真人《破迷正道歌》(略)
    (二)、唐·菏泽神会禅师《证道歌》(略)
    (三)、唐·吕洞宾真人《敲爻歌》(略)
    (四)、唐·石头希迁禅师《参同契》(略)
    (五)、唐·崔希范真人《入药镜》(略)
    (六)、唐·钟离权真人《赠吕洞宾歌》(略)
    (七)、宋·张紫阳真人《悟真篇》(略)
     七、附录二
    附录二主要是对《问道叹红楼》正文中的一些论题作进一步的阐述,以说明问题  ,避免误解。具体见本人新浪博客(blog.sina.com.cn/j1231j70)
     (一)、《两位真正拳家的一些往事及启示》 
     (二)、《现代人对“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误读》  
    (全文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