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0年10月写读书笔记以来,在经典文学的殿堂里我徘徊四顾,愈发感到文化知识的匮乏。所幸文思与《红楼梦》相通,重读《红楼梦》屡屡有新的收获。边读边写笔记,所见的风景愈来愈丰富。写笔记做记录的辛苦无形中烟消云散,只剩余阅读的快乐。 在2010 年寒假期间为了研读《红楼梦》,我放弃了回故乡与父母团聚的机会,潜下心来仔细审读《红楼梦》,从几日一惊到一日数惊。我几乎无法抗拒《红楼梦》的强大吸引力,不停地翻检查找、条分缕析,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勤扒苦做的辛劳。这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啊!书里面藏有多少文化的技巧;藏有多少人生的感悟和情感的冲突、情绪的激变;藏有多少刀光剑影的文争武斗;藏有多少宗教的智慧和伦理的冲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部经啊!怪不得近三百年来《红楼梦》研究者络绎不绝,多少高才卓见积慧所至,高耸巍峨,我们今天就沐浴在他们的慧光灵思之中,只是没有觉悟而已。 《红楼梦》原书之上另有一座七层玲珑宝塔。其文外之义,隐晦曲折地分为七个层次叙述事情的本末。它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从不同的角度来叙述同一件事情。由于文字交织在一起,读者不明就里,解读起来前后矛盾,千头万绪,极易迷失方向,同样也难以认同别人的解释。每个人如同盲人摸象一样,认识的只是整体的一小部分。其实这部宏大的著作比众人臆料的还要驳杂。 以《红楼梦》的原书名《石头记》为例,除其本义之外,可以理解为《拾头记》,是针对社会上受到雍正迫害的读者群,可以谶愿泄恨;《史偷记》是针对御史、学者读者群,向后世流传一段隐秘的历史;《事偷记》是一般表白,表达书的内容不可张扬,满足普通人群猎奇心理;《十头记》是针对康熙的十四子的拥护者群体,由于康熙废太子之后十年,尚未立嗣,而他又对十四子颇为器重,朝野上下对十四字报以厚望,最后却被四皇子用手段轻易赚了去等等。 十年前我仿写过回文——四个字“做好人难”,顺序可以读为“好人难做”、“人难做好”、“难做好人”;逆序可以读为“做男人好”、“男人好作”、“人好做男”、“好作男人”。这种玩味品咏的小技巧,如果用来记录国家大事,才算好钢用到了刀刃上,《红楼梦》便是如此。这种春秋笔法的运用和识别,就是古书所记载的刘累所学的“屠龙之技”。 《红楼梦》全书只有八十回,情节是完整的,只是借用了回文手段,不断复写加密多达七层,这层层涂抹,只有按照时间空间顺序层层分检,一一读来,才能读出七段隐秘的故事来。髙鄂所补续的后四十回故事,确属多余,它只会干扰人们对真相的认识。《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清朝大儒,是师徒长幼数人合力接力,私下融经铸史,呕心沥血所完成,他们有超强的忍耐力和非凡的生存技能,书中同样有他们的身影,而且多次渲染。 曾经我也自诩是个懂文化的人,见识了《红楼梦》玄妙的文化手段,再不敢说自己是个有文化的人。因为古文的作法、师古传经的道理,我从《红楼梦》中领悟很多,有价值的古文所记录的都是凝炼的社会经验、智慧,沙里淘金洗练获得的菁华! 如今,通过研读《红楼梦》我能够翻译、还原清朝的那一段历史,填补数项清史研究空白;可以虔敬地为《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拭去尘沙,还他们那份迟到的厚重的尊敬;能够揭示并理解近三百年来中国人的许多民俗习惯、生存状态;甚至我可以解释一些行业的兴起、发展、消失的过程。 解读《红楼梦》这项偶然接触到的业余任务,调动了我多年的社会阅历、学养积蓄,激发了我不断进取的热情。今天,思考成为了我的生活习惯;学习成为了我生活的需要;写作则成为了生活的乐趣。相信,读书所带给我的这一片天地,明天会更加晴朗、绚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