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读儿子初一语文课本,发现有《咏雪》一文,心下失惊。本文自唐迄今,从未进入官选之列,此文不入雅堂,是典型的移情之文。深叹:清季民国,内外交困,百年屈辱,文丛失径,千载以下,当面不识,贻笑大方,窘传后世。膺古昭今,愚下难辞,今作揭如下:俗谓客厅驴棚,场地不同,本文亦然,场景是洞房,非为雪坞。原为才子拽文试才之作,逗趣娱目,聊作一笑。李贽曾评:真堪笑乐。清代知情者大有人在,不会闹出现在这样的文柄笑话。 原文:《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悫文:富汉学日内记——傅寒雪日内集 富汉困惑发问“把穴分分何所是?”(谢安——安哪儿呢?) 粗心人回答“仨眼孔中插腚口呢!”(可——丁口、腚口) 女曰“为汝流絮淫缝启!”(那个才是呢!谁说的?谢道韫——亵道润)无奕女:无疑,此女所说的肯定对。望一望(王凝之)那涌絮有白色的凝脂(王凝之)可证。 试想:谢道韫咏絮为何牵动千古人心?荣膺千古第一才女?击节叹赏的都是意中人!哪个读者会忘记这样的女人!这样的女人谁不稀罕!何况人家自己承认“未若柳絮因风起”,都是为了你呢。千古才女,非她莫属!相信,谁争,你也不会让的!毕竟“匹夫不可夺志也”。 《红楼梦》描摹林黛玉“堪怜咏絮才”,此即“咏絮才”的真正意境。文章善用移情魔术,改换场景,将读者引领到新的情境中,茫然自失而不觉。刘某攒眉而惑:其谁知之? 本文文法精妙,孔子“述而不作”;老子“玄之又玄”;方苞谓诵悫,袁枚称耳食者,词家有名倚声的,民间叫才子(猜字也),都是此文法。 文法: 1、拆分句读。 2、借助谐音。 3、使用拆字法。 4、文内文外皆有字。如谢太傅,隐谢安;兄女隐谢道韫。以藏文眼。 5、玄文写作。《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文法之密,老子称“言者不智”;孔子称“勿施于人”;庄子称“吾知吾不言”;刘勰称“明者弗授,学者弗师”,可见圣贤均深讳之。宗玉不腆,召垢贷辱,非不知义,传我华夏文法,振我华夏文明,摇唇鼓舌,责无旁贷。 本文作为研究文学的入门读物,倒也可以;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教科书,有失雅致。老师是无法开口讲到极致的,建议初中教材删掉该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