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水西弱 参加讨论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第一回抛出这首寓意深刻、极富悬念的诗,引起了不少读者寻根究底的兴趣,不吝耗费心机,寻觅破解之术。有人自诩为解味道人或探佚居士。可惜解来探去,终解不出什么味道,探不明什么究竟,到头来都不能自圆其说。谜团仍是谜团,悬念还是悬念。不仅这首诗,书中尚有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迷雾重重,令人百思不解,但却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心,教人欲罢不能,追索不已。这或许就是作品魅力之所在,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看来,悬念是《红楼梦》一大艺术特色,下面兹举数例,以证言之不谬。
    一、秦可卿是“病亡”抑是“淫丧”?
    有迹象表明,秦可卿是因疾病而亡故的。中秋后不久,她就得了“奇”病。“一日比一日懒”,两个月没有经来,似怀有喜而实不是喜。常来家走动的几个庸医断不了症,胡乱给药,自然不见效,反把治病的良机耽搁了。等到贾珍请到冯紫英推荐的张太医,病情已很严重了。张太医医术高明,号了脉,断了症,论准了病源,开了药方,但为时已晚。病情太重,非药石所能挽回的了。当贾蓉问及:“这病与性命终久有妨无妨?”张太医只能答道:“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他还说:“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痊愈了。”这话恰象今天医院发的病危通知书,连时限都点明了。“医缘”怎样呢?吃了药,“秦氏也有几日好些,也有几日仍是那样。”如此反反复复,日渐沉疴,连凤姐也感到绝望,提醒尤氏准备料理后事。可见,秦氏久病不治而亡当在情理之中。
    也有人另持异议,总觉得事发突然,内有蹊跷。她的突然离世,众人“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疑心”什么呢?书中没有明说。在以后治丧过程中,人们却依稀觉察到一些蜘丝马迹。可卿是贾蓉之妻。她既然亡故,竟不见贾蓉泣妻,反倒见贾珍哭媳。“哭的泪人一般”。因过于悲痛,行动起来,变了个柱杖叟。他要尽其所有,搞风光大葬,极尽哀荣。为了脸面好看,替贾蓉捐了个龙禁尉。看寿板时,不惜耗费巨资,挑选名贵的“樯木”。此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恰因尤氏旧病复发,他不惜降低身份央求凤姐过府操持丧事。这些奢华挥霍和出格举止,让人朦胧感到其对死者有着一种超乎常理的感情和非同一般的关系。更令人惊骇的,秦氏的了环瑞珠,见秦氏死了,她也触柱而亡。小丫环宝珠,“因见秦氏无所出,乃甘心愿为义女,誓任捧丧驾灵之任”。而真实原因终究成谜。同样令人费解的还有“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是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业醮。”天香楼不是秦氏居所,在此打醮究竟是什么缘故?有什么冤业需要解洗?
    读者会联想起宝玉在梦游太虚幻境中,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册》的一幅画:“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治。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后面演唱的《好事终》曲中有“画梁春尽落香尘”的句子。莫非这些图谶皆应在秦氏身上。于是,有人依据这些疑点,推定是悬梁自缢而死,是“淫丧”。
    到底是“病亡”还是“淫丧”?作者把这个偌大的悬念抛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思索,推敲,追寻结论。读者虽然在文中对两种可能的结果都找到好些“证据”,但是,翻遍全书,都没有真正明确的答案。巧设悬念,只给出几种可能结果,却始终不给明确答案,让人欲解无法,欲罢不能,在思索过程中,领略人物鲜明独特的个性,神秘绚丽的人生,复杂变幻的人情世态。这正是作品的魅力所在,是《红楼梦》一大艺术特色。
    有些手抄本的批者不了解作者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认为这回的回目原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迷失的“靖本”还说原有“遗簪”、“更衣”情节。这些都是虚话。作者根本不会构思这样的情节,不会明明白白地点出“淫丧”。倘若如此,秦氏岂不是成了有“聚麀之诮”之荡妇。这怎教王公侯爵的亲属如何前来祭奠送殡,东平郡王·南安郡王,北静郡王如何搭棚路祭?“贾宝玉路竭北静王”的情节将如此展开?
    二、贾宝玉和谁初试云雨情?
    咋看起来,初试情人究为谁?这根本不成问题。第六回回目是:“贾宝玉初试云雨情”。文中叙述袭人替宝玉换中衣,宝玉给她细说睡晌觉梦中情形,说至警幻所授云雨之情,强与袭人“偷试”一番。宝玉与袭人发生了性关系,十分确实。但稍一思量,对于是否“初试”,却引起思疑。偷试时,宝玉似乎驾轻就熟,三下五落二就搞掂了,完全不象是个手足无措的“初哥”。事毕,毫无新鲜感觉,也无柔情缱绻,竟象根本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情一般。反倒袭人对自己的“越礼”行为,内心有一种自我解嘲式的愧疚。
    宝玉虽有爱红痴性,爱吃丫环嘴唇上的胭脂。但年纪尚小,不知淫为何物?云雨之事是警幻仙子传授的,并令他与其的妹妹领略一番。于是,宝玉破了童贞,沾湿了大腿。事情发生在宝玉在秦氏卧室床榻上睡响觉之时。当时的梦中情人也叫可卿,与秦氏的小名一致。耐人寻味的是,秦氏的小名在贾府“这里是没人知道的”,如果不是秦氏亲口告诉,宝玉何以知之?并会在梦中叫唤出来,不难想象,这种小名当是两人在亲密接触或切切私语时使用的。
    宝玉和秦氏素无交往,但经此响觉之后,心灵牵挂则大不相同,秦氏病了,他跟凤姐前去探望。听了秦氏病重时日无多,他顿觉“万箭攒心”,不知不觉流下泪来。半夜里,突然听说秦氏没了,“只觉得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立即换衣服过府,“忙忙奔至停灵之室,痛哭一番”。治丧期间,给贾珍出主意请凤姐协理宁国府,还与凤姐一直送殡至铁槛寺。
    读到这里,人们不禁会回头思量,梦中情人可卿与现实生活可卿会否是同一个人?这一回有两句回末诗云:一场幽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的确,除了作者,别人是无法知之。对于读者只能是平添一个引起无边遐想的艳谜。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寥寥数语,既没有任何肉体暴露,也没有赤裸裸的性爱描写,作者摒弃只图赚取读者眼球的低俗技俩,而是通过营造“初试情人究竟是谁?”这一悬念,撩动读者寻根究底的兴趣,在脑海里泛起波澜。可见作者的艺术造诣确有其过人之处。
    三、井台默祭悼何人?
    九月初二,乃是凤姐生日,也是诗社头一社正日子,大家早早齐集,独不见宝玉,众人诧异,都说没道理。原来宝玉心里有件私事,头一日即吩咐茗烟备马。天亮了,遍体纯素,策马飞奔出城去了。在荒效野外没命的加鞭狂奔起来,借以排解长期压抑在心头的郁闷。
    宝玉想起祭奠亡魂需要炉炭,茗烟提议到水仙庵找姑子借。他们到了水仙庵,借了香炉。到了后院的井台上,将炉放下,宝玉把自己亲身带来的沉香掏出来焚上,“含泪施了半礼,回身即命收了去。”知情识趣精乖伶俐的茗烟只答应,且不收。“忙爬下磕了几个头,口内祝道:‘我茗烟跟二爷这几年,二爷的心事,我没有不知道的,只有今儿这一祭祀没有告诉我,我也不敢问。只是这受祭的阴魂虽不知名姓,想来自然是那人间有一,天上无双,极总明极俊雅的一位姐姐妹妹了。二爷心事不能出口,让我代祝:‘若芳魂有感,香魂多情,虽然阴阳间隔,既是知己之交,时常来望候二爷,未尝不可。你在阴间保佑二爷来生也变个女孩子,和你们一处相伴,再不可又托生这鬚眉浊物了。’”
    受祭的阴魂是谁?宝玉无言,茗烟不肯说,读者无奈只能自己思考。井台默拜很可能是祭奠井底幽魂。第三十二回写道,金钏儿不甘辱被逐,性情刚烈的她愤然投井而亡。莫非是祭奠她吗?她的被逐和宝玉有关系吗?
    那天在王夫人房内,宝玉以为王夫人睡着了,和金钏儿说了句顽话。谁料王夫人并没睡熟,她听到后,翻身向金钏儿打了个嘴吧子,并撵出贾府。这下子,宝玉的一句顽话惹了大祸,而且是人命关天的大祸。金钏儿投井自尽,宝玉五内摧伤,暗自垂泪,懊悔不已。虽然逼死金钏儿罪责主要在王夫人。他却是始作俑者,深感难辞其咎。他深知对不起这个美丽情烈的丫环,竟也无处申诉,只能深深地压抑在心底里。
    这一天,机会来了,捱了毒打卧床的宝玉自然食什么都没胃口。忽然,他想起了美味可口平时难得一尝的莲叶羹。贾母知道了,一叠声叫人做去。几经周折,凤姐才叫人弄好了,端来进羹给宝玉的恰是金钏儿的妹妹玉钏儿。宝玉见了玉钏儿,“便想到她姐姐金钏儿身上,又是伤心,又是惭愧。”便和玉钏儿说话。“玉钏儿满脸怒色,正眼儿也不看宝玉。”宝玉便知她是为金钏儿的原故,便虚心下气,变尽法子,又陪笑问长问短。玉钏儿“脸上方有三分喜色。”后来,宝玉又连哄带骗要玉钏儿来尝莲叶羹,玉钏儿吃了一口,方解过意来,体谅到宝玉的良苦用心。宝玉这一戏剧性的曲折委婉示好,获得了玉钏儿的一点点谅解。他的纳闷心情也稍稍舒缓一些。然而,沉重压抑在心头的负疚自责的郁忿是未能如此轻易地消除的。
    到了凤姐生日那天,埋藏在心底的炸弹终于爆破了。宝玉甘冒贾家之大不韪,逃出家门,在荒郊野外策马狂奔,纵情发泄心头的忿怨。后来,在水月庵后院的井台上,撮土为香,遥拜那位井底幽魂,以独特的空绝千古的默祭方式,抒发了长期郁闷的不了情。有此一祭,恰满足了他的痴情呆性,觉得尽礼了,遂放下了心头的大石。
    回到府上,他的心情轻松多了。见了玉钏儿就说:“你猜我往哪里去了?”玉钏儿不答,只管擦泪。宝玉到底拜祭谁?这里露了些眉目,但并未挑明。后来又发生了贾琏嫖娼,凤姐泼醋,平儿无端捱打,宝玉尽心替她理妆。这时才不经意地添上一笔:“今日是金钏儿的生日。”这轻轻一语,却是大关键。凤姐和金钏儿是同一天生日。此时不祭,更待何时?难怪宝玉迫不及待地抓住时机,有此出格的举动!
    这一切都是读者追踪蹑迹的结果,然而,事情要复杂得多,远非如此简单,井台默祭发生在第四十三回:“不了情暂撮土为香”。源头却要上潮到第三十二回:“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中间穿越了宝玉大受笞挞,贾母溺孙责子,海棠结社,秋菊赋诗,刘姥姥二进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正是:草蛇灰线蜿延千里。需要读者经过反复翻阅,细心寻觅,分出枝蔓,厘清脉络,才能觅到自己信服也可令别人认可的结果。
    读罢红楼,掩卷沉思,几多悬念涌上心头,何止上述区区三例。宝钗上京名义上是待选才人,却长期滞留荣国府,始终未见有任何行动;而且早已预置金锁,分明示意借金玉良缘之旧俗,专钓宝玉上钩。“比通灵金鶯微露意”是否故意泄露天机?秦可卿亡故,尤氏恰巧犯了胃痛旧疾,不能料理丧事,贾政不得已延请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可是,无论事前或事后,从未看到过尤氏有什么胃疼症状。相反,竟然发现尤氏的处事能力并不低下。在操办凤姐生日,处置李纨,平儿和鸳鸯份子钱时,更加园通世故。贾珍父子并贾琏等人因国丧随驾不在家中,贾敬却吞吃金丹在玄真观宾天。尤氏临事不乱,独承大任,杀伐决断,井井有条,中规中矩,拘和尚,请太医,查死因,移灵铁槛寺,开丧破孝,静候贾珍等回来,其管理能力并不逊于凤姐。但她对可卿的丧事却撒手不管,内里恐怕另有隐衷?俏丫环晴雯蒙冤被逐,祸起萧墙。王夫人对怡红院一举一动十分清楚,复述他们平日说话,一字不爽,显然怡红院里有内鬼。告密者是否袭人?连宝玉也有怀疑。她也曾在王夫人面前打过黛玉和宝钗的小报告。但终究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又成疑案。再说袭人,她确实与宝玉偷试过云雨情,如今宝玉离家出走当和尚去了,王夫人作主把她嫁与蒋家,她自觉有违心愿,几度意欲寻死,但总有借口拖延下来。及后过了门,见了玉函,见了松花汗巾,她还会干那千古艰难事么?只有天知道。
    悬念艺术表现手法通常惯用于中国古代公案传奇和西方侦探推理小说。例如:高罗佩(1910—1967)的《大唐狄公全传》和亚瑟·柯南道尔(1859—1930)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大唐狄公全传》包括16个中篇和8个短篇。各篇开卷便展示案情,布下悬念。故事情节曲折奇特,扑朔迷离。一代名相狄仁杰睿智机敏,断案如神。他重调查,重证据,经常走出公堂作深入细致的明查暗访,抽丝剥茧,去伪存真,终于令案犯暴露,全案结具。《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堪称西方侦探小说的经典之作,书中主人公福尔摩斯是个私家侦探。他足智多谋,善于乔装打扮,深入案发现场,凭借高超的侦察技巧和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勘破离奇怪案,是个妇孺皆知的传奇式人物。每个故事开头,作者都抛出一个或几个悬念,然后在悬念迭起中进入高潮,再在高潮中揭开谜底,最后真相大白,全案告破。这两类小说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故事和破案紧密联系在一起。案发伊始,提出悬念,借以吸引读者眼球,引起兴趣,紧追不舍,直到案破为止,疑虑消除。
    《红楼梦》是一部反映我国古代现实生活的通俗小说。它主要描述金陵十二钗这些小才微善的女子,她们历尽世态炎凉悲欢离合的故事。其中大旨谈情,毫不干涉时世,更无杀人越货凶残血案。作者在讲述这群普通女子的闺阁绣围的日常生活琐事中,别出心裁地植入悬念手法,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在运用技巧上,较之公案传奇和侦探推理小说,有着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作者从未直捷了当地提出悬念,而是在谋篇布局时,营造悬念,巧设疑问。读者在读完故事后,掩卷沉思时,悬念才从心中升起。例如:秦可卿,只写她生病,就医,病危,突然亡故,贾蓉异常冷漠,贾珍极度悲伤,葬礼超级奢华。这些反常现象让人纳罕,对其死因顿起疑心。于是逆向溯源,反复翻阅文本,追寻事迹原委。这么一番思索,一阵折腾,在读者心灵上卷起旋涡,故事人物和情节就会悄然地牢记于心,收到非比寻常的艺术效果。(二)作者自始至终都没有对这些悬念给出清晰明确的答案,仅只提供各种结果的可能性,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甚之乎,派生出稀奇古怪的问题,如: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秦可卿的生活原型是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皙的妹妹?她可能死于政治谋杀?等等。还有一些悬念成为永远不解之谜。由于每个读者思想倾向不同,文化素养不同,感情偏爱不同,各人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同意见的碰撞势必擦出火花。《红楼梦》问世以来,红学论争不断,聚讼不已,至今无有竞时。这和作者把悬念手法运用到炉火纯青程度有密切关系。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是艺术皇冠上一颗璀灿的明珠,其独特的构思和精湛的技巧,值得人们去探索、发掘和研究。
    2012年5月2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