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真言》之说明 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古今风月鉴,多少泣黄泉! 说明 1、本书是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一书的逐回解读,请与原著对照着读。 2、解读版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 3、参考版本:《石头记》戚序本、蒙府本(七十三回)、列藏本、《红楼梦》靖藏本(脂批)、甲辰本 目录 1、红楼玄关:(一)至(四) 2、石头真言:(一)至(八十) 红楼玄关(一)《石头记》即“明史”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石头记》开卷就借远古传说讲了两个神话故事,一个是“天倾西北”、“女娲补天”之神话,一个是“地陷东南”、“三生石畔”之神话。但这两个神话已与上古传说无关,而是两个关于“传国玺”之历史故事。 一、“女娲补天”之神话即“王莽篡汉” 第一回原文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甲戌侧批: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于大荒山【甲戌侧批:荒唐也。】无稽崖【甲戌侧批:无稽也。】练成高经十二丈、【甲戌侧批:总应十二钗。】方经二十四丈【甲戌侧批:照应副十二钗。】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甲戌侧批:合周天之数。蒙侧批:数足,偏遗我。“不堪入选”句中透出心眼。】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甲戌侧批: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甲戌眉批: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甲戌侧批:煅炼后性方通,甚哉!人生不能学也。】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蒙双行夹批:这是真像,非幻像也。靖本批:作者自己形容。】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要到人间去享一享这荣华富贵,但自恨粗蠢,不得已,便口吐人言,【甲戌侧批:竟有人问口生于何处,其无心肝,可笑可恨之极。】向那僧道说道:“大师,弟子蠢物,【甲戌侧批:岂敢岂敢。】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弟子质虽粗蠢,【甲戌侧批:岂敢岂敢。】性却稍通,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自当永佩洪恩,万劫不忘也。”二仙师听毕,齐憨笑道:“善哉,善哉!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甲戌侧批:四句乃一部之总纲。】倒不如不去的好。”这石凡心已炽,那里听得进这话去,乃复苦求再四。二仙知不可强制,乃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也。既如此,我们便携你去受享受享,只是到不得意时,切莫后悔。”石道:“自然,自然。”那僧又道:“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并更无奇贵之处,如此也只好踮脚而已。【甲戌侧批:煅炼过尚与人踮脚,不学者又当如何?】也罢,我如今大施佛法助你助,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甲戌侧批:妙!佛法亦须偿还,况世人之债乎?近之赖债者来看此句。所谓游戏笔墨也。】你道好否?”石头听了,感谢不尽。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甲戌侧批:明点“幻”字。好!】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甲戌侧批:奇诡险怪之文,有如髯苏《石钟》《赤壁》用幻处。】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甲戌侧批:自愧之语。蒙双行夹批:世上人原自据看得见处为凭。】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甲戌侧批:好极!今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见此大不欢喜。】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甲戌侧批:世上原宜假,不宜真也。谚云:“一日卖了三千假,三日卖不出一个真。”信哉!】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甲戌侧批:伏长安大都。】诗礼簪缨之族,【甲戌侧批:伏荣国府。】花柳繁华地,【甲戌侧批:伏大观园。】温柔富贵乡【甲戌侧批:伏紫(绛)芸轩。】去安身乐业。”【甲戌侧批:何不再添一句“择个绝世情痴作主人”?甲戌眉批:昔子房后谒黄石公,惟见一石。子房当时恨不能随此石去。余亦恨不能随此石去也。聊供阅者一笑。】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那几件奇处,【甲戌侧批:可知若果有奇贵之处,自己亦不知者。若自以奇贵而居,究竟是无真奇贵之人。】又不知携了弟子到何地方?望乞明示,使弟子不惑。”那僧笑道:“你且莫问,日后自然明白的。”说着,便袖了这石,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奔何方何舍。 此处之所谓补天顽石“高十二丈”,代指一年十二个月;“方二十四丈”,代指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三万六千五百块”,代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故脂批道:“合周天之数。”而一年实际上平均约有365.2425天,所以女娲补天单单弃下未用的那块“青埂顽石”,相当于小数点后的约1/4天。对于这少算的约1/4天,中外历法均采用置闰之法来补足。也就是说这少算的约1/4天会经常被用来补“天”,这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补天”。所以《石头记》开篇实际上为我们讲了两个关于“补天”的故事,一个为“女娲补天”,一个为历法上的“置闰补天”。 而“那僧”将“青埂顽石”幻化为“美玉”并“镌上数字”之过程,与传国玺之来历一致。 我们先了解一下传国玺。 先秦时代,玺和印是一回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皇权,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叫“玺”,这才有了玺印之分。“天子之所佩曰玺,臣下之所佩曰印。无玺书,则九重之号令不能达之於四海;无印章,则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於所属。”(《文献通考·圭璧符节玺印》)传国玺即秦玺,一说由陕西蓝田玉制成,一说由和氏壁磨琢而成。 关于和氏壁,《韩非子·和氏》道:“楚卞和往荆山,见石中有璞玉,抱献楚历王。厉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怪其诈,刖其左足。历王卒,子武王立,和又献之。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王又怪其诈,刖其右足。武王卒,子文王立,和欲献之,恐王见害,乃抱其璞哭三日夜,泪尽继之以血。文王知之,使谓之曰:‘天下刖者多,子独泣之悲,何也?’和曰:‘吾非泣足也,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而名之曰诈,是以泣也。’王取璞,命玉人琢之,果得美玉,厚赏而归。世传和氏璧,以为至宝。”“刖 (yuè)”,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 “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史记》)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得到和氏璧,命令咸阳一个叫孙寿的玉工将其磨平,雕琢为玺,并刻上丞相李斯用篆文书写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张怀瓘《书断列传·李斯》)后汉高祖刘邦得到秦玺,建立汉朝,号之为“汉传国玺”(汉代班固《汉书·元后传》)。西汉末年(公元8年),王莽篡汉,派人向其姑母孝元太后索要玉玺,太后怒骂,并投玺于地,传国玺被崩缺一角(《文献通考·圭璧符节玺印》),后王莽以金镶之。至东汉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城南一井中有五彩云气,“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裴注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三国演义》道:“此传国玺也。此玉是昔日卞和于荆山之下,见凤凰栖于石上,载而进之楚文王。解之,果得玉。秦二十六年,令良工琢为玺,李斯篆此八字于其上……后来子婴将玉玺献与汉高祖。后至王莽篡逆,孝元皇太后将玺打王寻、苏献,崩其一角,以金镶之。”(第六回“匿玉玺孙坚背约”) 传国玺又称传国宝,是皇帝的信物、封建皇权的象征。后来历代皇帝,都用它来证明自己“皇权神授”、地位正统,得到它就表示“受命于天”,是“真命天子”,失去它就表示“气数已尽”。南迁后的东晋朝廷起初没有传国玺,“北方人呼晋家为‘白板天子’”(萧子显《南齐书》)。孙悟空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所以想当皇帝的人们为得到传国玺,两千年来一直大打出手,你争我夺。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也可以说是争夺象征皇权的传国玺的历史。 我们来将传国玺之来历与《石头记》原文对看: 和氏璞——“一块大石” 和氏璧——“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 传国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镌上数字”之“美玉” 此处演示了传国玺从璞玉到秦玺之过程,从而将“补天石”、“青埂顽石”、“通灵宝玉”与传国玺联系起来。 《石头记》将代表封建皇权之传国玺比作封建朝廷之“天”,并用“女娲补天”之神话演绎了“传国玺”之历史。女娲所练之所谓“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365.2425天),相当于“传国玺”(秦玺、汉传国玺);女娲补天所用之所谓“三万六千五百块”(365天),相当于王莽篡汉时被崩缺了一角之“缺角传国玺”;女娲单单弃下之所谓“青埂顽石”(约1/4天),相当于王莽篡汉时被崩掉之“传国玺之玉角”。 “王莽篡汉”发生在长安(西安),故谓“天倾西北”。王莽篡汉崩掉了汉传国玺之一角,并以金镶之,从而形成了“金镶玉之传国玺”(新朝之传国玺)。而被崩掉之“传国玺之玉角”(青埂顽石),“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于是一僧一道将其幻化为“镌上数字”之“美玉”,并携往“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从而翻开“传国玺”之新篇章。 二、“三生石畔”之神话即“朱棣篡位” 第一回原文 一日,炎夏永昼。【甲戌侧批:热日无多。】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抛书,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甲戌侧批:是方从青埂峰袖石而来也,接得无痕。】且行且谈。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蒙侧批:苦恼是“造劫历世”,又不能不“造劫历世”,悲夫!】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甲戌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甲戌眉批:全用幻。情之至,莫如此。今采来压卷,其后可知。】有绛【甲戌侧批:点“红”字。】珠【甲戌侧批: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时有赤瑕【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神瑛【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侍者,日以甘 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甲戌侧批:饮食之名奇甚,出身履历更奇甚,写黛玉来历自与别个不同。】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甲戌侧批:妙极!恩怨不清,西方尚如此,况世之人乎?趣甚警甚!甲戌眉批: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蒙侧批:点题处,清雅。】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甲戌侧批:总悔轻举妄动之意。】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甲戌侧批:点“幻”字。】缘,已在警幻【甲戌侧批:又出一警幻,皆大关键处。】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甲戌侧批:观者至此请掩卷思想,历来小说中可曾有此句?千古未闻之奇文。甲戌眉批: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蒙侧批:恩情山海债,唯有泪堪还。】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甲戌侧批: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陪他们去了结此案。”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蒙侧批:作想得奇!】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事故更加琐碎细腻了。” “西方”,指佛教发源地天竺国(古代印度)。“灵河”,指恒河。 “三生石”,在杭州天竺寺外。“三生”即前生、今生、来生。 脂批道:“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此句典出唐代袁郊《甘泽谣·园观》:李源与洛阳慧林寺僧园观为忘言交,约游蜀川。圆观欲游长安,岀斜谷,李源欲上荆州三峡。李源强之,园观乃从。行至南浦,见妇人数人汲水,园观泣下说:“某不欲至此,恐见其妇人也。其中孕妇姓王者,是某托身之所。逾三载尚未娩懐(怀),以某未来之故也。今既见矣,即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环也……更后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与公相见之期。”是夕,圆观亡,而孕妇产矣。后十二年秋八月,李源直指余杭,赴其所约。在天竺寺外葛洪川畔见一牧童乘牛叩角,歌竹枝词而去。牧童乃园观也,其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1、“赤瑕宫神瑛侍者”即“衔赤玉之玉” “赤瑕【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甲戌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宫神瑛【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侍者” “瑕”,脂批道:“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 《说文》:“瑕,玉小赤也。”《说文·瑕·义证》:“玉尚洁白,故谓小赤为瑕。”所以所谓“瑕”,是指玉上的红色小斑点。所谓“玉有病”,即指玉有瑕疵。《礼·聘义》:“瑕不揜(掩)瑜。”《注》:“瑕,玉之病也。” “赤瑕”,脂批道:“点‘红’字‘玉’字二。”意谓点出两个“红”字,两个“玉”字。“瑕”即“玉小赤”,点出一个“红”字和一个“玉”字。“赤瑕”又指赤玉,《前汉·司马相如传》:“赤瑕驳荦(luò)。”《注》:“赤瑕,赤玉也。”“赤玉”,又点出一个“红”字和一个“玉”字。 “赤瑕宫神瑛”,脂批道:“单点‘玉’字二。”点出“赤瑕宫神瑛”里含有两个“玉”字。“瑛”,似玉的美石,此一“玉”也。(《说文》:“玉,石之美者。”)另一个“玉”则指“赤瑕”之“赤玉”。所以所谓“赤瑕宫神瑛”实际上是含有赤玉之神玉,即“衔赤玉之神玉”。 而所谓“赤瑕宫神瑛侍者”即“‘衔赤玉之神玉是也’者”;“侍”隐“是”。 玉之所以有小红斑点,是因为其中含有硫化汞,即朱砂。朱砂又称丹砂(丹沙)、辰砂、赤丹、汞沙。所以所谓“小红斑点”和“赤玉”即朱砂,所谓“赤瑕宫神瑛侍者”即含有朱砂之神玉。 2、“绛珠草”即丹沙草 “绛珠”,脂批道:“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所谓“血泪”即“赤瑕宫神瑛”之“瑕”,即小红斑点;玉上的红斑正如“血泪”。而玉上的小红斑点即朱砂,所以所谓“绛珠草”即丹沙草;丹沙即朱砂。 丹沙草,本名石长生,又名丹草、长生草、丹沙草、石中珠。《本草纲目》:“四时不雕(凋),故曰长生。又多生石岩上,而名石长生。丹草、丹沙草,皆因叶背生有红褐色孢子囊。” 丹沙草多生于石岩上,又名石长生,故谓“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丹沙草(石长生)“四时不凋”,又称长生草,故“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 3、“绛珠仙子”即水印(“血泪”) 朱砂,又为古代方士炼丹之主要原料,丹即道家之所谓长生不老药,服之可以羽化成仙。晋代葛洪《抱朴子·黄白》:“朱砂为金(金丹),服之升仙者上士也。”《石头记》中之贾敬便“只爱烧丹炼汞”,“自为早晚就要飞升”。 所谓“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意谓绛珠草也因朱砂(丹)而脱胎换骨、成仙升天;其朱砂即丹沙草之“丹沙”。 但绛珠草之所谓“脱却草胎木质”,实际上是指去掉“丹沙草”之“草”字,剩下“丹沙”(朱砂)二字。所谓“得换人形”、“修成个女体”,则指朱砂被用水调制成了早期的印泥——水印。“天地精华”即指朱砂;“雨露”即水,指“神瑛”之“甘露”。 所谓“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蜜青果”点出一个“蜜”字,“灌愁海水”则点出一个“水”字,水印即用蜜或水调朱砂而成。 所以所谓“绛珠仙子”即水印(“血泪”),由“绛珠草”之朱砂(赤玉)和“赤瑕宫神瑛”之“甘露”构成。 所谓“赤瑕宫神瑛”在三生石畔灌溉“绛珠草”之神话,实际上是指“赤瑕宫神瑛”在自己的“赤瑕”(赤玉)上不断加入水,将其制成了水印(“绛珠仙子”)。那么失去“赤瑕”(赤玉)之“神瑛”,也就变成了“缺角之神玉”。 所谓“神玉”即指传国玺,所以所谓“神瑛”即缺角传国玺;所谓“赤玉”即传国玺之玉角,后幻化为水印(“绛珠仙子”)。而《石头记》第一男主人公“贾宝玉”即来自“神瑛”,所以贾宝玉即“缺角传国玺”;《石头记》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即来自“绛珠仙子”,所以林黛玉即水印(“血泪”),其前生为“赤玉”(传国玺之玉角)。 “三生石畔”之所谓“衔赤玉之神玉”即“朱明传国玺”,所谓“赤玉”即朱明之玉角;“赤”隐“朱”。所谓“绛珠草”因“赤瑕宫神瑛”灌溉而修成“绛珠仙子”,即指朱棣篡位崩掉了朱元璋所建南京朱明之玉角。“朱棣篡位”发生在南京,故谓“地陷东南”,从而引出所谓“还泪”。 三、《石头记》即“明史” “女娲补天”之神话用“王莽篡汉”演绎了“传国玺”之历史,“三生石畔”之神话则用“朱棣篡位”翻开“传国玺”之新篇章。 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建年号为“洪武”。朱元璋将其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为藩王,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以屏藩王室。后藩王势力逐渐膨胀,对明廷构成威胁。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崩,其孙朱允炆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建文元年(1399)。建文帝继位后即着手削藩,建文元年(1399)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朝廷,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率军攻入京城,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在群臣拥戴下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永乐元年(1403)。永乐帝登基后随即着手迁都北京。永乐元年(1403)改北平为顺天府称北京。四年(1406)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七年(1409)北巡,皇太子监国。至北京,营山陵于昌平,封其山曰天寿。八年(1410)还京师。十一年(1413)北巡。十四年(1416)自北京还,决定开始迁都。十五年(1417)北巡至北京。十八年(1420)诏令:“自明年正月初一始,正北京为京师。” “三生石畔”之所谓“赤瑕宫神瑛”即“衔赤玉之神玉”,乃朱元璋所建朱明之“传国玺”;所谓“赤玉”即朱元璋为缺角传国玺所镶之“朱明之玉角”,后传于建文帝。 所谓“赤瑕宫神瑛”灌溉“绛珠草”使其变为“绛珠仙子”,即指朱棣篡位崩掉了“朱明传国玺”之赤玉。“赤瑕宫神瑛”遂变为“神瑛”,即朱明之“缺角传国玺”;建文朝之赤玉则化为“水印”(“血泪”)。 甄士隐在梦中所见之“通灵宝玉”即朱棣篡位后为“朱明缺角传国玺”所镶之玉角,即永乐朝之玉角。第二回贾宝玉“衔玉而生”,则指朱棣迁都北京,“通灵宝玉”遂为北京朱明之玉角;“贾家”代表北京朱明,即朱明之“假家”。 所谓“通灵宝玉”,乃“同另宝玉”也,即“与‘另外的宝玉’相同”。通灵宝玉乃由青埂顽石幻化而来,而“青埂顽石”即“王莽篡汉”所崩掉之“汉传国玺之玉角”,那么所谓“另外的宝玉”即“缺角之汉传国玺”。所以所谓贾宝玉“衔玉而生”,表明宝玉即“缺角传国玺”,而传国玺之“缺角”即宝玉之“嘴”。 所谓“贾宝玉”即“贾家之宝玉”,即北京朱明之“缺角传国玺”。 相对而言,《石头记》称南京为朱明之“真家”,即“甄家”;“甄家”代表南京朱明,所谓“乡宦甄家”之“甄士隐”即建文帝(详见《石头真言》第一回)。所以所谓“甄宝玉”即“甄家之宝玉”,即南京朱明之“缺角传国玺”。那么朱元璋为缺角传国玺所镶之“赤玉”即南京朱明之玉角;赤玉后化为“绛珠仙子”,那么“绛珠仙子”即朱棣篡位后南京朱明之“血泪”(水印)。“绛珠仙子”下世后即林黛玉,所以林黛玉即南京朱明之“血泪”(水印),原本为南京朱明之玉角。 “三生石畔”之所谓“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即指朱棣篡位后决定迁都北京。 “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绛珠仙子”即水印,水印本就供印玺蘸来蘸去。“绛珠仙子”即南京朱明之“血泪”(水印),所以所谓“还泪”实际上即用水印供奉传国玺,从而使水印中的朱砂在传国玺上逐渐凝聚,再次形成赤玉并占据传国玺之缺角,即恢复南京朱明。但这只有在北京朱明之通灵宝玉被崩掉(北京朱明灭亡)后才有可能。 北京朱明灭亡后南明建立,南明要将南京朱明之玉角重新镶补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即恢复南京朱明。也就是指林黛玉(“绛珠仙子”)洒泪成斑,要用“血泪”(水印)在传国玺(宝玉)上再次形成“赤玉”,占据传国玺之缺角。此即所谓“木石姻缘”,即“二玉姻缘”,意指恢复到“三生石畔”“绛珠草”和“赤瑕宫神瑛侍者”之关系,即“衔赤玉之传国玺”;“绛珠”即“赤瑕宫神瑛”之“赤瑕”。 但南明建立之时,清朝(后金)也入主北京。薛宝钗即清朝之金角(详见《石头真言》第八回“金璎珞”),相当于王莽篡汉后为传国玺镶补上的新朝之金角。清朝也要将其金角(“薛宝钗”)镶补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使其再次变为“金镶玉之传国玺”。此即所谓“金玉良姻”,即“二宝姻缘”。 传国玺又称传国宝。《旧唐书·志第二十三·职官二》记载:“天后恶玺字,改为宝。”《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初,太宗刻受命玄玺……至武后改诸玺皆为宝。中宗即位复为玺,开元六年,复为宝。” “宝”即“玺”,所以“宝钗”即“玺之金”,即“金镶玉之传国玺”之金角。而“宝玉”即“玺之玉”,即“金镶玉之传国玺”之缺角传国玺。 清朝入主北京后南下消灭南明,林黛玉直至泪尽而亡,也没能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再次形成“赤玉”。清朝则一统大陆,取代朱明,将清朝之金角(薛宝钗)镶补在了缺角传国玺(宝玉)上,即让“二宝”结合,从而又形成“金镶玉之传国玺”。 后吴三桂打着“复明”的旗号起兵反清,想将清朝之金角(薛宝钗)崩掉,再次将北京朱明之通灵宝玉镶嵌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即让宝玉再次“衔玉”。此即所谓“三藩之乱”。奉朱明为正朔之台湾郑氏集团也登陆参战,事败后退回台湾,不久降清,朱明王朝至此彻底灭亡。于是北京朱明之通灵宝玉便“复还本质”,回到大荒山下。 第一回原文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甲戌侧批: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 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甲戌侧批:书之本旨。】 枉入红尘若许年。【甲戌侧批:惭愧之言,呜咽如闻。】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 通灵宝玉即朱棣篡位后镶补在缺角传国玺上之玉角,其“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当然就是“明史”。所以《石头记》即“明史”,其所记之事即从朱棣篡位到台湾郑氏集团降清之历史。 “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那些陪“神瑛”(宝玉)和“绛珠仙子”(林黛玉)一起下世历劫之“风流冤家”,则指明(清)朝历史人物。脂批道:“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点出宝玉和林黛玉即《石头记》之第一男女主人公。所谓“二玉”,即指三生石畔之“神瑛”(缺角传国玺、宝玉)和“赤玉”(玉角、林黛玉)。 三、《石头记》即“传国玺传”之“明史” 《石头记》即“明史”。《石头记》以家喻天下,将明朝(汉族)和清朝(满族、蒙古族)比作一母同胞之兄弟,将明清嬗代比作一家兄弟间的皇权之争;传国玺代表皇权。《石头记》用传国玺金角、玉角之转换更替,代指封建时代之改朝换代。又用“金”代表北方游牧民族及其政权,“玉”代表汉族及其政权。《石头记》共涉及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其代表人物为妙玉、史湘云、林黛玉、薛宝钗,而宝玉是其核心。(详见《石头真言》) 宝玉即缺角传国玺。 妙玉即宋朝之玉角。(详见《石头真言》第四十一回“妙玉”) 史湘云即元朝之金角。元朝将宋朝之玉角(妙玉)从传国玺(宝玉)上崩掉,镶补上了元朝之金角(史湘云);史湘云之“金麒麟”即代指元朝之金角。(详见《石头真言》第三十一回“金麒麟”) 林黛玉即南京朱明之玉角。朱元璋将元朝之金角(史湘云)崩掉,镶补上了南京朱明之玉角(“赤玉”)。 后朱棣篡位,将“赤玉”崩掉,在宝玉(缺角传国玺)“嘴”上镶补上了“通灵宝玉”。(详见《石头真言》第一回“英莲被拐”、第二回“衔玉而生”)林黛玉(赤玉)则化为“血泪”(水印)。 薛宝钗即清朝之金角(“金璎珞”)(详见《石头真言》第八回“金璎珞”)。李自成将北京朱明之通灵宝玉崩掉,清朝则乘机入关,打破了南明要让南京朱明之“血泪”(林黛玉)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重新形成赤玉之美梦,将清朝之金角镶补在了传国玺之缺角上,即将“宝钗”镶补在了宝玉之“嘴”上(“二宝结合”)。林黛玉则泪尽而亡,即南明灭亡。 后“三藩”和台湾郑氏集团想将清朝之金角(“薛宝钗”)崩掉,将通灵宝玉再次镶补在缺角传国玺上,即让宝玉再次“衔玉”。但“三藩”事败、郑氏降清,朱明王朝彻底灭亡,通灵宝玉便“复还本质”,归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其上之“字迹”即《石头记》。 所以《石头记》既是“明史”,又是“传国玺传”。“传国玺传”包括中国历朝历代之历史(相当于“二十四史”),《石头记》则是“传国玺传”之“明史”部分(第二十四史)。通灵宝玉是为传国玺补缺之“北京朱明之玉角”,《石头记》则是为“传国玺传”补缺之“明史”。“明史”即“朱明之梦”,即《红楼梦》。 红楼玄关(二)曹雪芹即万斯同(上) 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 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 一、“布衣太史”万斯同 万斯同(1638—1702),字季野,号石园,浙江宁波府鄞县人。清初著名学者、史学家。其先祖万斌从朱元璋起兵,大明建国时因功授武略将军,赐封世袭将军。自万斌始,万氏家族凡九代男儿皆有一人为世袭武官,其中前四代祖先为国捐躯,称“四忠”;凡九代妇女皆有一人敕封为“夫人”或“恭人”。因从万斌之子万钟开始“赐第于鄞”,万氏便世代居住在宁波城内,成为宁波显赫的望族,一直延续到明末。万氏家族是大明王朝享祚最长和最为标准的“世家”之一,经历了明朝从洪武建国到崇祯登基的全部历史,且世袭封爵,代有功勋,是明朝历史大事的当事人或见证人。正如黄宗羲所说:“有明大事,如北征,如逊国,如征交趾,如东南倭乱,如救朝鲜,皆牵连万氏。后之君子而有考故实者,万氏其不为杞、宋乎?” 顺治二年(1645),清军铁蹄南下,破扬州,陷南京。顺治三年(1646),清军占领宁波。康熙元年(1662),清军强行征用万氏故第,万家只能抱着祖先牌位移居城外。万斯同自幼亲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变、亲人死伤的悲怆、四处逃难的痛苦、庐墓尽墟的苍凉,目睹了征服者对故乡的践踏,经历了“异朝”和“异族”入主中原给自己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苦难,从而奠定了他以明朝遗民自许和终身不仕清廷的思想基础。 万斯同师从黄宗羲,受其影响,决定放弃“古文词诗歌”之学,转向“经国有用之学”。 万斯同道:“吾窃怪今之学者,其下者既溺志于诗文,而不知经济为何事;其稍知振拔者则以古文为极轨,而未尝以天下为念;其为圣贤之子者又往往疏于经世,意以为粗迹而不欲为。于是学术与经济遂判然分为两途,而天下始无真儒矣,而天下始无善治矣。”“夫吾之所为经世者,非因时补救,如今所谓经济云尔也。将尽取古今经国之大猷,而一一详究其始末,斟酌其确当,定为一代之规模,使今日坐而言者,他日可以作而行耳。”“愿辍古文之学而专意从事于此,使古今之典章法制灿然于胸中,而经纬条贯实可建万世之长策,他日用则为帝王师,不用则著书名山,为后世法,始为儒者之实学,而吾亦俯仰于天地之间而无愧矣。”(万斯同《石园文集》卷七《与从子贞一书》)后万斯同研读《明实录》,决心专攻有明一代历史。清初著名学者钱大昕评论万斯同道:“专意古学,博通诸史”,熟于明朝掌故,对自洪武至天启之“实录”皆“能暗诵”,了如指掌。 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帝下令诏举博学鸿儒特科,万斯同和恩师黄宗羲一起谢绝了浙江巡道的推荐。康熙十八年(1679)九月,万斯同受《明史》监修官昆山徐元文之邀,抵京修《明史》。他向徐元文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不署衙”(不到清廷衙门上班),二是“不受俸”(不领清廷俸禄)。他私下表示:“吾此行无他志,显亲扬名非吾愿也,但愿纂成一代之史,可藉手以报先朝矣!”万斯同的主要工作是在其他史官草拟史稿的基础上,协助监修徐元文等对其进行审订、刊改、补充和通纂,充当实际上的“主编”。康熙廿九年(1690),主持修史的昆山“二徐”(徐乾学、徐元文)因党争离京回籍,万斯同应《明史》监修官张玉书和诸总裁之请继续留京修史。康熙三十三年(1694),史馆旧人王鸿绪奉诏回京,重领史局之事。史馆还特地为万斯同配备了一个助手钱名世。 万斯同先后编写和审定两种明史稿,各有三百和四百多卷。虽然《明史》最终定稿于乾隆初年,但可以说《明史》的初稿,在万斯同时代已基本上完成。 康熙四十一年(1702)二月,时任《明史》监修官熊赐履径自向康熙帝进呈《明史》全稿416卷,共34函。不但无一字提到万斯同等朝野史家对《明史》修纂的贡献,甚至连当时《明史》修纂的其他总裁如王鸿绪等人的名字也未提及。 这年四月初八日,万斯同病逝在王鸿绪为他安排的宾馆中,享年65岁。丧事由王鸿绪经办,钱名世以“弟子”主丧,他取走了万斯同的藏书,论者薄之。王鸿绪未等万斯同的儿子等人来到北京,就派人把万斯同的灵柩运回了宁波故里,先暂时安放在白云庄万氏祖墓旁边。 从康熙十八年(1679)九月抵京到康熙四十一年(1702)四月客死京师,万斯同只短暂返乡三次。他为修《明史》抛妻弃子,隐忍史局二十余载,耗尽心血。 早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三月,万斯同从故里返京,黄宗羲赋诗为弟子壮行曰:“四方身价归明水,一代贤奸托布衣。”万斯同魂归故里后,名士裘琏题写墓联道:“班马(班固、司马迁)三椽笔,乾坤一布衣。”(朱端强《布衣史官—— 万斯同》) 二、万斯同撰写《石头记》端倪 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命资深监修官徐元文回《明史》馆,专心负责修史之事。徐元文之兄徐乾学也新任《明史》总裁。这一时期,《明史》修纂实际上主要由昆山“二徐”主持。 康熙二十三年(1684),在昆山“二徐”的主持下,终于形成了一个指导修史的重要文献《修史条议》。万斯同参与制定的《修史条议》《条议》共61条,其中有如下几条: 1、强调明太祖曾为(韩)宋臣子,曾奉“龙凤”正朔,而《明实录》讳之,主张据实改正。建议其《本纪》纪年干支之后当大书“龙凤”年号。由于《元史》没为元末韩林儿、徐寿辉等群雄立《传》,建议《明史》仿《后汉书》、《三国志》之例,将元末群雄《传》“置于亲王之后,开国将相之前”,显然大书之。 2、明太祖兴“胡蓝之狱”,杀戮公侯大臣甚众。对此,《明实录》则隐讳过多,而野史又往往诬谤失真。建议详加考核,据实直书。 3、关于建文皇帝逊国出亡,“野史有之,恐未足信”。主张辨证史实,以存其说。同时指出,明成祖也曾残酷迫害建文忠臣及其亲属。意有谴责朱棣之“篡”。 4、建议仿《宋史》例,将南明福、唐、鲁、桂四王附入崇祯《本纪》之后,“以不泯一时事迹,且见本朝创业之隆”。 《修史条议》公布后,立即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争议的焦点又主要集中在几个历史与现实密切相关的问题上。 其一,关于明太祖曾奉(韩)宋正朔问题。这个问题表面看来只是涉及新修《明史》中《太祖本纪》的纪年是否应当使用“龙凤”年号,但深层的问题就不免涉及当年建州三卫和明朝政权的历史关系,涉及后来清政府以“小藩入主大统”等封建君臣伦理问题。对于清政府说来,当然不愿意重提明太祖这段“不光荣”的历史,甚至有的史家也从“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立场反对这种写法。例如当时参修《明史》的王源就曾致书指责万斯同说:“奉一未成事之贼子牧竖为正统,与太祖正君臣之分……收取莫须有之说,显然大书,比太祖于刘裕、肖道成,而自以为《实录》所不载者吾能知之而直书之,是无论非天下后世人心之公……即足下异日见先人于地下,孝廉公(按:指万斯同之父万泰)以足下此举为安乎?” 其二,关于明太祖杀戮功臣问题。明太祖朱元璋因猜忌和专权而惨杀功臣本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诚如《修史条议》所称,《明实录》对此多有隐讳。如果完全按照《明实录》修史,则无疑不能反映这段真实的历史。尽管《条议》的作者们提出,在必须如实表暴明太祖杀戮功臣的前提下,适当注意排除野史对此的过度夸张。但是,清政府仍然对此心存“忌讳”,因为类似杀戮功臣的事不唯出现在明初,也同样出现在清初。 其三,关于建文逊国和明成祖残害建文忠臣问题。这个问题自修史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争论的焦点一方面确实出于对史实本身的辨析,由于资料缺乏,关于建文皇帝的下落究竟如何的确难于断定。但另一方面则明显出于“书法”问题,这就难免与明清易代的历史有着某些明显的类比关系。如果强调“建文逊国”,在清政府看来就含有咏叹明祚不绝、正统永在的味道,而谴责朱棣以“靖难”为名兴师篡夺大位,这和谴责明朝建州军卫之后公然篡夺主权,假“为明廷报君父之仇”而入主天下,自有同工异曲之妙。须知“篡国”二字正是当时清政权最害怕的字眼。 其四,关于南明历史地位和清初反清志士的评价问题。这也是自《明史》开修以来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按当时的统治者看来,明朝历史的句号就应当打在顺治元年,此后的南明诸君和抗清死节之士不过是“跳梁小丑”。他们当然不愿意将这段悲壮的历史书之汗青。这与其说是一个“历史”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敏感的现实问题。如果承认南明三王还再继续保持大明王朝的“正朔”,那么,清初顺治入关以来政权的“合法”性就值得怀疑,如果大张旗鼓地表彰清初反清志士,那么那些投降和归顺清廷而在朝为官者的道德行为就值得批判。 康熙二十六年(1687),昆山“二徐”代表史馆第一次进呈《明史》稿《本纪》7卷,《列传》15卷。这也是《明史》自修纂以来的第一次正式进稿。进呈史稿的同时,徐元文还向康熙帝提出了五点要求,其中后两条为: 1、请按《宋史》例,将晚明福、唐、桂三王附于《愍帝(崇祯)本纪》之后。 2、请按《宋史》、《元史》例,准将清初抗节人臣载入《明史》。强调了“各为其主,尽忠所事”的“忠义”原则。 这两条已经见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的《修史条议》,为何三年之后又重新提出?足证当时清政府并不同意这一原则。在昆山“二徐”进呈史稿后,康熙帝传谕大学士,强调纂修《明史》要以《明实录》为准,不可空言文饰,以防议论不公。康熙帝告诫说:“从来论人甚易,自处则难。若不审己之所行而徒轻议古人,虽文词可观,亦何足道?朕尝博览群书,于古之圣君哲后未敢漫加评骘(zhì排定)也。”同时,还指斥当年《元史》修纂“议论偏,殊乖公正”。同年五月,康熙帝在召见《明史》监修、总裁陈廷敬、汤斌、徐乾学等大臣后,又再次提到修史问题说:“朕从来不轻评论古人,即如《明史》一书,朕亦不遽加论断。然评论古人犹易,若评论时人更难……总之,人之学问原有一定分量,真伪易明。若徒肆议论,则不自量矣!” 康熙帝虽然没有正面回答昆山“二徐”所进《明史》稿究竟如何,也没有对徐元文疏请有关南明和清初抗节人臣书法的话题表态。但是,只要熟悉康熙帝对《明史》修纂的话语,就不难从字里行间看出,他对这时进呈的《明史》稿,对昆山“二徐”等关于清初抗节人臣和南明历史的建议,是非常不满的!康熙帝所谓不敢对“圣君哲后”“漫加评骘”,显然有指责《明史·太祖本纪》稿关于朱元璋诛杀功臣之意;康熙帝反复强调《明史》修纂要以《明实录》为准,“不可空言文饰”,显然与南明历史的书写有关。众所周知,南明诸朝本无《实录》可据,尔等又如何道来?康熙帝所谓“论人甚易,自处则难”说的不是别人,正是指当时主持修史的昆山“二徐”兄弟,特别是锋芒毕露的徐乾学。 《修史条议》公布后引起的争议,康熙帝对昆山“二徐”的批评,万斯同当然不会不知道。他深知当时清政府对于明朝历史的断限原则意在崇祯一朝,而南明福王、唐王、鲁王和桂王的历史,最多不过会如史馆之请勉强附在崇祯《本纪》之后。这样一来,不但整个明朝历史有失完整,而且南明时期无数忠臣义士可歌可泣的事迹也将付诸东流。对于以世代忠节著称的万氏家族的子孙,对于亲身经历过南明历史的明史专家来说,这当然是一个难以接受的事实。但以他编外“史官”的身份,或即便他就是监修、总裁,也不可能“成一代之史以报先朝”。万斯同逐渐明白,要靠官修《明史》来全面、公正地记载大明王朝的历史是不现实的。于是他想让温睿临来完成记述南明历史的任务,以补正官修《明史》的不足。温睿临虽然接受了万斯同的建议,但直到万斯同去世后,他才发凡起例,将这部著作完成,题为《南疆逸史》。 据温睿临后来回忆,当时万斯同和他有如下一段关于编写南明历史的对话: 昔吾友四明万子季野方辑《明史》,语余曰:“鼎革之际,事变繁多,金陵、闽、粤,播迁三所,历年二十,遗事零落,子盍辑而志之,成一书乎?”余曰:“是《明史》之所赅也,予何事焉?”万子曰:“不然。《明史》以福、唐、桂、鲁附入怀宗,记载寥寥,遗缺者多。倘专取三朝,成一外史,及今时故老犹存,遗文尚在,可网罗也。逡巡数十年,遗老尽矣,野史无刊本,日就零落,后之人有举隆(隆武)、永(永历)之号而茫然者矣。我侪可听之乎?”余曰:“是则然矣,其间固有抗颜逆行,伏尸都市,非令甲之罪人乎?取之似涉忌讳也,删之则曷以成是书?”万子曰:“不然。国家兴废,何代无之,人各为其主,凡在兴朝,必不怒也。不得已而遂其志尔,褒与诛可并行也。且方开史局时,已奉有各种野史悉行送部,不必以忌讳为嫌之令矣。采而辑之,何伤?”余因曰:“诺。”(温睿临《南疆逸史•凡例》) 从温睿临以上记载,我们不难看出万斯同当时的思想变化和矛盾的心情。时间是医治心灵创痛极好的良药。随着岁月的推移,无情的事实告诉万斯同,哪怕是长达20多年的南明历史也已经逝去,再也不可挽回了。三藩之乱平定之后,清政权进一步巩固,百业正兴,社会安定,历史分明已翻开了新的一页。与此同时,清政府的立国思想其实也并没有大异于往代,而是日益回到千年不变的儒家正统原则上来了。从顺治到康熙朝的所谓“褒忠表节”就是一个良好的信号和导向。作为一个聪明的读书人,他不难理解,如果这时还继续抱定“反清复明”的观念,非但是不可能,而且多少有些不识时务了。但是,作为一个深爱自己民族的史学家,作为一个洞悉官修《明史》内幕的参与者,他又不能不对所谓新朝保持高度的警惕。他深知,历史不可以挽回,但史学却可以留住历史!历史必须由后人来书写,但绝不可全由胜利者来任意书写! 万斯同私撰《明史》的念头可能最早萌生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前后。这段时期,万斯同周围有几位身世和思想大体相同的朋友,如刘献廷、杨宾、王源、刘坊、戴名世等。他们眼看《明史》,特别是南明历史不可能按他们的历史观和史学思想修纂成书,于是便有了私修《明史》的计划。据刘坊记载,康熙二十九年(1690),昆山“二徐”被劾归里,刘献廷通过万斯同从史馆中抄出不少史料,准备带回太湖东山,邀约王源、戴名世等友人,“为一代不朽之业”。可惜刘献廷南归后不久就因病去世,万斯同和刘坊不禁扼腕叹息!据杨宾记载,昆山“二徐”走后,“(万斯同)卒留三年。启、祯两朝《列传》竟。又私撰宏光、监国、隆武、永历四朝《纪》、《传》,未成而病作,遂殁。”杨无咎后来根据万斯同之子提供的材料为他作《墓志铭》,也明确肯定这一事实说:“惟国史《列传》有以直笔,恐触时讳,乃别构一书,凡崇祯后监国功臣咸削而不书。”万斯同之所以在晚年才开始私撰《明史》,首先缘于他日益对官修《明史》稿的不满。尽管他一直参与了这些史稿的修订,但是全书的体例、内容并不能完全按他的思想裁决。特别是王鸿绪等人接管修史工作以来,官方对《明史》修纂的政治压力越来越大,所谓“一代信史”只能按最高统治者的意思成书,这使万斯同倍感压抑和郁闷!但他越是看出官修《明史》可能出现的弊端,他就越是不能轻易离开史馆。因为当时再也没有谁比他更深入具体地掌握《明史》修纂的资讯。充分利用史馆资料和旧稿“别构一书”,全面公正地书写有明一代历史,既是他自从研治明史以来的心愿,也是他离乡背井、隐忍史局的最大和最后一个愿望。(朱端强《布衣史官—— 万斯同》) 万斯同曾“别构一书”,私撰《明史》。本人则据此推断万斯同在修纂《明史》的同时,还将清廷所忌讳之“明史”改写成了《石头记》,以作为官修《明史》之补正。有两处可以略窥端倪: 1、“未了之事” 康熙三十七年(1698)春,万斯同南还故里。本想说服黄百家(黄宗羲之子)北上修史,但黄百家以整理父亲遗著为由婉拒。非但如此,黄百家还反劝万斯同留下和他共同私修一部《明史》。临行,万斯同在黄百家那里看到黄宗羲晚年所著《明三史钞》,大喜过望。他对黄百家说:“这是关系到一代是非的书啊!等我此番回去‘了事归来’,再与你一起依照老师的史书,另外修一部《明朝大事记》吧!”(黄百家《万季野先生斯同墓志铭》)我们注意到,万斯同这里所说的“了事”,也许指的是官修《明史》;但更有可能指的是他晚年开始私撰的另一部《明史》之事。因为仅就资料而言,即便是私修《明史》,在北京史馆也无疑比故乡要丰富得多。(朱端强《布衣史官—— 万斯同》) 2、“未白之衷” 康熙三十七年(1698),万斯同再次向好友刘坊倾诉了自己心中的秘密。他首先详细向刘坊谈起了万氏家族与明朝相终始的光荣历史,谈到了万氏先人忠孝传家的故事。既而谈到了他自己读书和治学宗旨的三次变化。最后,他毅然向刘坊表示,万氏祖先先后四代人为国捐躯,他身为明朝忠烈世家的子孙,既然以研究明史为己任,就应当“以文史代驱驰”,尽心网罗史事,备残辑略,修好《明史》。否则,死后无颜见先人之面!他希望刘坊今后能把他的这一愿望写进自己的碑状:“昔吾先世四代死王事,今此非王事乎?祖不难以身殉,为其曾玄乃不能尽心网罗以备残略,死尚可以见吾先人地下乎?故自己未(康熙十八年1679)以来,迄今二十年间,隐忍史局,弃妻子兄弟不顾,诚欲有所冀也。凡此皆仆未白之衷。君深知我,故为君详之。他日身后之《状》,君岂得委哉?”(刘坊《天潮阁集》卷一《万季野先生行状》)不难看出,万斯同的“希冀”和“未白之衷”,多半指的就是他私撰《明史》之事。(朱端强《布衣史官—— 万斯同》) 尽管《明史》修纂是政府行为,但是自顺、康以来,其修史制度其实非常松散。清廷只严禁《明史》内容犯忌,并未禁止私撰《明史》。不管是官修《明史》还是私撰《明史》,在朋友之间尽可直言,也可以记载其事。例如,顺治朝史官傅维麟曾即馆私撰《明书》。康熙朝不少史官也都纷纷将自己所拟史稿刻入私人文集。后来的王鸿绪将《明史》全稿刻为《横云山人明史稿》等等。又如,万斯同曾建议温睿临私撰《南疆逸史》。黄百家在《万季野斯同墓志铭》中记载其劝万斯同一起私修《明史》,万斯同也答应“了事归来”后另修《明朝大事记》。杨宾记载万斯同“又私撰宏光、监国、隆武、永历四朝《纪》、《传》,未成而病作,遂殁”。杨无咎在《墓志铭》中也道:“惟国史《列传》有以直笔,恐触时讳,乃别构一书,凡崇祯后监国功臣咸削而不书。”等等。 那么黄百家和刘坊为什么要将万斯同所“所冀”之事记载为“未了之事”、“未白之衷”呢?再根据《石头记》内容及脂批进行分析(详见《石头真言》),本人认为万斯同之所谓“未了之事”、“未白之衷”,实际上即指撰写《石头记》,《石头记》即万斯同所私撰之《明史》。 《中国通史》(白寿彝):清初所修《明史》,隐没了不少历史事实,其所隐没者有二:一是隐没清未建国前曾臣于明之事实,二是隐没清入关后南明诸朝廷存在之事实。除此之外谢国桢还列出了四大点:一是于明初事实记载不翔实。因清廷讳言明朝驱逐蒙古于漠北,亦犹如讳言建州女真于东北臣于明。又因史官为明末降清人士,对明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尽略而不愿详记。二是记建文之事,讳言建文出亡,主张焚于火,以示亡国之君无生之理。此亦出清廷之需。三是除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外,其余农民起义,均只见于有关官员列传之中,且极尽歪曲之能事。四是《明史》出于东南文人之手,于江浙文人尤其是东林党人多立佳传。 关于谢国桢所列第四点,早在康熙三十年(1691)方苞就曾当面提出过,万斯同解释道:“我岂敢如此!这是因为江浙人素有重视文辞和名声的习惯。士大夫死后,很少没有各种碑铭行状的。自《明史》开局以来,就不断有人把它们送进史馆,加上当朝不少要人也不断为他们说情。所以,江浙人立《传》的确太多。而他省远方却极少送来碑铭行状,他们先人的事迹只能见载于历朝《实录》。但《实录》中也是人不过一二事,事不过一二语。检索地方志,也都记载简括,有头无尾。我们虽然知道他们的名字,但对于他们的生平事迹却不可以凭空写出。所以,想为他们特立一《传》就实在难于成文!现在采取的方法是把他们的事迹附在与之相关的大《传》后边。实在无法附入的,只好据《实录》勾出,散记于诸《志》之中。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啊!” 而《中国通史》指出的《明史》所隐没的两大事实,即清未建国前曾臣于明和清入关后南明诸朝廷之存在,以及谢国桢所列第一点、第二点,则正是《石头记》所记载的主要内容。(详见《石头真言》) 至于谢国桢所列第三点,《石头记》则与《明史》不同,《石头记》区别对待明末农民军及其在不同时期的表现。《石头记》也极端蔑视推翻北京朱明的李自成农民军,并极力丑化贬低之。但对张献忠大西军余部李定国等在南明抗清斗争中的表现,则给予充分肯定和颂扬。(详见《石头真言》相关章回) 所以《石头记》是对清初官修《明史》所讳言部分的修正、所隐没部分的补写,将《石头记》与《明史》合在一起,才是一部完整的“明史”,即《红楼梦》(“朱明之梦”)。 万斯同逝世后留在史馆的“原本”,凡“涉忌讳者”先后经钱名世、熊赐履、王鸿绪等人继续改削后,整合为官修《明史》稿系列。据钱大昕《万先生斯同传》云:“乾隆初,大学士张公廷玉等奉诏刊定《明史》,以王公鸿绪《史稿》为本而增损之,王氏稿本大半出先生手也。”而《明史》中不能正确记载或没有记载的部分,万斯同则将其主要内容写入了《石头记》,作为对官修《明史》的补正。也就是说万斯同最后用《明史》和《石头记》这两部史书,全面、公正地记载了大明王朝的历史,实现了“藉手以报先朝”的夙愿。 三、《石头记》作者即万斯同 第五十三回原文 李纨因笑向众人道:“让他自己想去,咱们且说话儿。昨儿老太太只叫作灯谜,回家和绮儿纹儿睡不着,我就编了两个‘四书’的。他两个每人也编了两个。”众人听了,都笑道:“这倒该作的。先说了,我们猜猜。”李纨笑道:“‘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湘云接着就说:“在止于至善。”宝钗笑道:“你也想一想‘世家传’三个字的意思再猜。”李纨笑道:“再想。”黛玉笑道:“哦,是了。是‘虽善无征’。”众人都笑道:“这句是了。”李纨又道:“一池青草草何名。”湘云忙道:“这一定是‘蒲芦也’。再不是不成?”李纨笑道:“这难为你猜。纹儿的是‘水向石边流出冷’,打一古人名。”探春笑问道:“可是山涛?”李纹笑道:“是。”李纨又道:“绮儿的是个‘萤’字,打一个字。”众人猜了半日,宝琴笑道:“这个意思却深,不知可是花草的‘花’字?”李绮笑道:“恰是了。”众人道:“萤与花何干?”黛玉笑道:“妙得很!萤可不是草化的?”众人会意,都笑了,说:“好!” 李纨三姐妹之“春灯谜”共有四个谜语,这四个谜语单独各自成谜,串起来后又构成另外一个谜语。就是这个连环谜语,道出了有关《石头记》作者之莫大秘密。 1、谜面: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 谜底:虽善无征 原文先指出谜底不是“在止于至善”,宝钗又提醒“想一想‘世家传’三个字的意思再猜”,于是黛玉猜出谜底为“虽善无征”。谜底出自《礼记·中庸》:“上焉者虽善无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云:“上焉者,谓时王以前,如夏、商之礼虽善,而皆不可考。”此谜则意为:观音虽善,但没有“世家”、“传”,无从征考。 “世家”,《史记》中用以记载侯王家世的一种传记。“世家”之体古已有之,司马迁撰《史记》时以之记王侯诸国之事,著《世家》三十篇;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亦著《列国世家》十篇。因王侯开国,子孙世代承袭,故称世家。“传(zhuàn)”,传记,这里指史书“纪传表志”之“传”。“征”,证明,验证。 2、谜面:一池青草草何名? 谜底:蒲芦 “蒲芦”出自《四书》《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芦也。” 东汉郑玄注曰:“蒲芦,蜾蠃(guǒluǒ),谓土蜂也,诗曰: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桑虫也。蒲芦取桑虫之子去而变化之,以成为己子。政之于百姓若蒲芦之于桑虫也”。 蜾蠃(蒲芦、土蜂)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古人误以为蜾蠃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用“螟蛉”比喻义子。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蒲芦,说者以为蜾赢,疑不然。蒲芦,即蒲、苇耳。故曰:‘人道敏政,地道敏艺’。夫政犹蒲芦也,人之为政,犹地之艺蒲苇,遂之而已,亦行其所无事也。” 所以“蒲芦”既指蜂,又指蒲苇。 3、谜面:水向石边流出冷 打一古人名 谜底:山涛 谜面出自宋代苏洵“冷香联句”:“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此谜隐着一个“涔(cén)”字。如果没有这个“涔”字,此谜便不成立。“涔”之“山”即“石”;“岑(cén)”亦指小而高的山。所谓“水向石边流出冷”,意指“涔”字之“水”从“石”(山)边流出一个“汵(gàn)”字,“涔”字则因此被分拆为“山”和“汵”两字。而“汵”同“淦(gàn)”,是河工术语,指起伏很大的激浪,所以“山汵”即“山涛”;“涛”即大波浪。“向”,从;在。谜面之“冷”字则是因水之流动从“汵”字转化而来。 此谜所隐之“涔(cén)”字,点出此谜是个字谜,“冷”即“汵”。所以我们按照字谜再来解读此谜。 “山涛”即“山汵”,“山汵”亦“石汵”。谜面之所谓“水向石边流出冷”即“水向石边流出(于)汵”,意思为:水从“汵”字向着“石”字之边流出;“向”,向着,朝着。“石”字之边即“石”字上面的一横一撇,可称之为“石”字之“头”,但“汵”字之“水”要从“石”字之“头”流出,只有将“石”字之“头”冲开才有可能。这样在“汵”字之“水”流出后,“石”字便被分拆为“石”之“头”和“石”之“口”。而“石汵”二字则变为三个部分,即“石”之“头”、“石”之“口”、“汵”之“今”。而“石”之“口”和“汵”之“今”又可以组成一个“吟”字(或“唫”,吟之本字)。所以在“汵”字之“水”流出后,“石汵”二字实际上变为了两个部分,即“石”之“头”和“吟”,即“石头吟”,亦即《石头记》,这就是此谜之谜底。“吟”,古典诗词的一种名称,如《秦妇吟》;“记”,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章。 4、谜面:萤 谜底:花 萤在夏季多就水草产卵,化蛹成长,古人误以为萤是由腐草本身变化而来。《礼记·月令·季夏》:“腐草为萤。”故黛玉道:“‘萤’可不是草化的?”“草化”为“花”字之分拆。 此谜中之所谓“萤”,又指第3个谜语中的“吟”,即“石头吟”之“吟”;所谓“草化”之“草”,又指第2个谜语中的“蒲芦”。所以所谓“草化萤”即“蒲芦化吟”。 “蒲芦”既指蒲苇,又指蜂,而“蜂”又名“万”。 《说文》:“万,虫也。”《埤雅》:“蜂一名万。盖蜂类众多,动以万计。”《字汇》:“万,蜂也,今借作数。”《正字通》:“万,蜂王也。” “蜂”即“万”,“万”即指万斯同。所以所谓“蒲芦化吟”即“万化吟”,意指万斯同像蒲芦“化桑虫之子为己子”一样,将“明史”化为了“石头吟”,即《石头记》。“万斯同”即“万与此相同”之意;“斯”,此也;“同”,一样,没有差异。所以《石头记》作者即万斯同。 这个由四个谜语构成的连环谜语之谜底为:观音虽善,但没有“世家”、“传”可以征考;石头虽蠢,却有万斯同像蒲芦“化桑虫之子为己子”一样为其作《石头记》。“石头”即“青埂顽石”,茫茫大士屡称其“蠢”。而《石头记》即青埂顽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即“明史”。 红楼玄关(二)曹雪芹即万斯同(下) 四、《石头记》创作手法 第五十回李纨三姐妹之“春灯谜”,不仅道出了《石头记》作者即万斯同,还道出了《石头记》之创作手法,即像蒲芦“化桑虫之子为己子”一样,将“明史”“草化”为《石头记》。那么万斯同究竟是怎么草化“明史”的呢? 《石头记》第一回原文 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甲戌侧批: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空空道人)将《石头记》【甲戌侧批:本名。】再检阅一遍……因毫不干涉时世,【甲戌侧批:要紧句。】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万斯同草化“明史”之法,就在“空空道人”四字之上。所谓“空”,同“控”,人的头部朝下。 第二十八回原文 宝玉进来,只见地下一个丫头吹熨斗,炕上两个丫头打粉线,黛玉弯着腰拿着剪子裁什么呢。宝玉走进来笑道:“哦,这是作什么呢?才吃了饭,这么空着头,一会子又头疼了。”黛玉并不理,只管裁他的。 “这么空着头”之“空”,即“控”,低下头。那么所谓“空空道人”,乃“控控倒认”也,意思为:低下头,再低下头,倒着认字。这就是“空空道人”读抄“石头故事”之法,具体为:背对着“石头”,叉开双腿,低下头,再低下头,低之再低,直低至裤裆之下,然后睁眼瞧去,果然“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从裤裆底下倒读“石头故事”,结果读出了《石头记》,于是“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古文书籍排版与现在不同,是从右往左。而治印则刚好相反,须从左往右。不仅如此,图章上的每一个字,其笔画都须左右相反。如果要读图章上的文字,必须左右反着读。“青埂石头”(通灵宝玉)即传国玺之玉角,空空道人以为要读“石头故事”也必须像读图章上的文字一样反着读,于是效仿玩童从裤裆底下倒着读;所谓“倒读”即反读。“石头故事”即“明史”,但空空道人“再检阅一遍”,仍判定其“毫不干涉时世”,此乃“倒读”之故也。 这也是万斯同草化“明史”之法,即反抄“明史”。所以“明史”(“石头故事”)=“反文《石头记》”。 万斯同草化“明史”之法,其实也是一种“为政之道”。《中庸》道:“夫政也者,蒲芦也。”郑玄注曰:“政之于百姓若蒲芦之于桑虫也。” “政”,亦“正反文”也。“攵(pū)”,古同“攴”,轻轻地击打。《正字通》:“九经字样作攴,今依石经作攵,与文别。”“攵”字在字义上与“文”字无关,但字形上与“文”字之反文相似,故俗称“反文”。 所谓“夫政也者,蒲芦也”,也指“正反文”是被万斯同像蒲芦“化桑虫之子为己子”一样草化而来。那么《石头记》即“正反文”。 “政”亦贾政之名,贾政字“存周”,即“纯诌”,意谓“正反文”纯属虚构,即“满纸荒唐言”。 那么贾赦之“赦”,“赤反文”也。贾赦字“恩侯”,即“纫后”,意指缝缀在后。所以《石头记》=正反文+赤反文。这和荣国府一样,荣国府=“正院”(贾政)+“东大院”(贾赦)。那么“石头故事”(“明史”)=正文+赤文。“赤文”指粘在“传国玺”上的朱砂。 所以《石头记》不仅在内容上是“传国玺传”,在形式上也是“传国玺传”。“传国玺”上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所以万斯同将《石头记》设计为八十回。印玺上的文字与钤盖出来的印文上的文字左右相反,所以将“明史”设计为正文,将《石头记》设计为反文。而林黛玉本是为“宝玉”(缺角传国玺)补缺之玉角(赤玉),所以又为《石头记》之正反文设计了补缺之赤反文,“正反文+赤反文”才是一部完整的《石头记》,《石头记》亦即“衔赤玉之传国玺”。也就是说八十回《石头记》虽然看起来是未完成之作,但再加上“赤反文”就是完璧。赤反文属于《石头记》本文,是《石头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要解读《石头记》,必须反读《石头记》,即将其“正反文+赤反文”还原为“石头故事”(“明史”)之正文和赤文。 “赤反文”虽然属于《石头记》本文,但其表现形式实际上即朱笔批语,即“脂批”。那么脂批之作者脂砚斋也是万斯同。所谓“脂砚”即朱砚,指研磨朱墨的砚台;“脂”指胭脂,可代朱砂。而“朱砂”即“衔赤玉之传国玺”之赤玉,所以脂批即《石头记》之赤反文。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第一个“空”即“控”,指倒读。第二个“空”乃佛教语,指万物从因缘生,没有固定,虚幻不实。“色”,指“红楼人”,即空空道人从裤裆底下倒读《石头记》所见之美色。“情”,情欲。 所谓“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意谓空空道人因倒读“石头故事”看到了《石头记》中的美色,因美色产生了情欲,再将情欲传入美色(详见《红楼玄关》之四),从而悟出“色即是空”之佛理,于是改做了和尚,“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所谓“情僧录”即空空道人由“道”而“僧”之记载。 五、《石头记》创作过程 1、《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 甲戌本第一回原文 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这段文字记载了《石头记》早期创作背景及有关情况。此处之批语当为王源所写(详见下文“畸笏叟即王源”)。 “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 “吴玉峰”,指昆山“二徐”徐乾学、徐元文。苏州昆山古为吴地。昆山“二徐”之遂园在玉峰(马鞍山)北麓,故用玉峰代指“二徐”。康熙十八年(1679)康熙皇帝任命内阁学士徐元文为《明史》监修官,重启《明史》修纂,万斯同受徐元文之邀赴京修史。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命资深监修官徐元文回《明史》馆,专心负责修史之事。徐元文之兄徐乾学也新任《明史》总裁。昆山“二徐”开始主持《明史》修纂。 此处点出《石头记》即“明史”;《红楼梦》即“朱明之梦”。同时点出《石头记》创作时间,即清朝组织纂修《明史》之时。 “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 “东鲁孔梅溪”,指再现南明历史之《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号东堂,又号岸堂,孔夫子第六十四代嫡孙。康熙二十三年(1684)冬天,康熙皇帝南巡归来,路经山东曲阜,前往孔庙祭奠先圣。皇帝临时诏孔尚任为他和大家讲经,并充当“导游”。孔尚任因为讲解“称旨”,被特授予“国子监博士”的官衔。次年春天,孔尚任调到北京,在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继续为官绅士人讲经。此后,又从博士升任户部主事、户部员外郎。以孔尚任“圣裔”的身份和特殊的入仕渠道而论,他堪称“天子门生”。如果按部就班地往前走,官运亨通和飞黄腾达是毫无问题的。但是孔孔尚任的兴趣却偏偏不在仕途而在文学,偏偏不在现实而在“历史”。他虽然是顺治二年(1645)新朝出生的读书人,但却对忠奸并存、可歌可泣的南明历史非常感兴趣。很早以前,他就打算写一部反映南明历史的文学作品。进入北京当官之后,他又曾利用工作之便,南下江淮访寻南明故迹和人物,搜集素材。经过10多年的努力创作,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天,《桃花扇》终于脱颖而出。剧本一出,索观传抄,不胫而走。好事者为之搭班集伶,很快就粉墨登场了。孔尚任明确表示:“《桃花扇》一剧,皆南(明)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今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也就是说,该剧的创作有两个目的,一是如实再现南明历史;二是总结明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这里,孔尚任以“三百年之基业”称明朝,显然是将南明历史作为全明历史的组成部分。为了强调该剧内容的真实性,该剧开锣《试一出·先声》,借剧中人老赞礼之口再次强调说:“《桃花扇》就是明朝末年南京近事。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人实事,有凭有据。老夫不但耳闻,皆曾眼见……”值得注意的是,孔尚任自己未曾亲历南明历史,该剧的内容和思想主要在调查研究中形成。但全剧对南明历史和忠奸人物的评判,其基本观点与万斯同、温睿临等又如此相同。因此,不排除孔尚任在创作过程中很可能和万斯同等朋友一起讨论过有关问题。《桃花扇》惊动了康熙皇帝!康熙三十八年(1699)秋天的某一天,康熙帝命令内廷连夜调阅了该戏的一个抄本。次年(1700)春天,孔尚任突然被罢去了他刚刚升任的户部广东司员外郎的官职,从此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孔尚任是否因为《桃花扇》罢官,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就孔尚任的身世和该剧的表面文字也的确找不出“反清复明”的罪名。但是除了《桃花扇》,我们也同样找不出孔尚任被罢官的任何理由!罢官后的孔尚任并没有马上离开北京,《桃花扇》也没有明令禁演,而且在某些圈子里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每次演出,名公巨卿,骚人墨客,骈集评说,座无虚席。特别是一些出身“故国”的遗老们,看完戏后,往往“掩袂独坐……灯酒阑,唏嘘而散”!平地掀起了一股思念“故国”的情结。这对于大清王朝当然不利,对滞留京城的孔尚任就更不安全了。康熙四十年(1701)正月,孔尚任在北京私邸岸堂设宴,万斯同、李塨等人与会。曾以“元”字为韵,各人赋诗一章。李塨在诗中对孔尚任因表彰忠烈而罢官表示同情,劝告他不必因官场升沉而伤精费神。同时也暗示朋友,希望孔尚任尽快离开北京,回到他早年隐居读书的石门山。这段时期,孔尚任有《赠万季野》一诗云:“菡初折风,桃花晓露逼。清流泛红霞,难比仙人色。欲求驻颜方,毛孔尘难拭。药物在何山,俗眼未一识。拜问商大夫,所阅几荆棘。丰颊若乳婴,必借大丹力。举掌拍我肩,负屈莫留臆。大丹亦易成,行吟须早息。抑郁伤气神,不啻金火。吾读古史多,荣辱殆千亿。”我们从诗中看到了他们之间的一次有趣的对话。当孔尚任看到万斯同总是身体健康、面色红润,便戏问万斯同是否吃了某种“大力丹”之类的灵丹妙药,向他请教“驻颜”之方。万斯同举手拍着孔尚任的肩膀说:“我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只是对横加而来的委屈全不在意罢了。所谓‘大力丹’也不难炼成,那就是停止我们的牢骚与吟哦。至于忧郁更伤神气,不亚于金火相克!我不过是读史书太多,世上的荣辱之变又何止见过成千上万呢?”这也许就是史学家和文学家之间的区别所在。《桃花扇》对南明历史的演绎,对忠奸人物的评判,万斯同无疑非常赞同,非常高兴,所以他们两人才建立了特别深厚的友谊。惟其如此,李塨万斯同也不得不为“负屈”罢官后的孔尚任多一分担心和劝诫。但孔尚任并没有离开北京,他一直待到万斯同去世那年,才离开喧嚣的帝都,回到自己的老家。(朱端强《布衣史官—— 万斯同》) 《风月宝鉴》即“风月鉴”,正反两面皆可照人,点出《石头记》分正反两面(详见《红楼玄关》之四)。 脂批道:“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因《石头记》中也有“风月宝鉴”之章回,所以所谓“《风月宝鉴》一书”当为《石头记》之前身。“棠村”当指万斯同之侄万言。 万言(1637-1705),字贞一,号管村,万斯年子。康熙十八年(1679)受《明史》监修官徐元文之邀,与万斯同一起赴京修《明史》。康熙二十七年(1688),万言被令离开史局,出任安徽凤阳府五河县知县。到任之后,当局又进一步设计,想置他于死地。后来家人用重金才算赎回一条老命。万言在近十年的修史工作中为《明史》修纂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主要负责《明史》诸《表》和《烈女传》等。现存《诸王世表叙》、《内阁部院大臣年表叙》、《功臣世表叙》等可供参考。关于万言被祸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他因为性格刚直,触怒了史馆某个监修官;一种说法是因为他主修《崇祯长编》,崇祯朝相国杨嗣昌之孙以贿入京,要求史馆诸总裁在《明史》中降减其先人的罪恶,遭到万言的坚决抵制!两种说法都明确表示,万言被害直接和《明史》修纂有关。著有《管村集》。 (所谓“吴玉峰”、“孔梅溪”和“棠村”,都不可能是真实名号,即不可能是当时之同名、同字、同号者,我们只能从万斯同修史时的相关人员中推断。)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句,化自元代吴昌龄《张天师》第一折:“雪案萤窗,辛勤十载,淹通诸史,贯串百家。”“雪案萤窗”,比喻勤学苦读,同“雪窗萤几”。 所谓“曹雪芹”即万斯同。“曹”谐音“草”;“雪”,替换为“雪案萤窗”中之“萤”;“芹”,水草,代指“一池青草”之“蒲芦”。所以所谓“曹雪芹”即李纨三姐妹灯谜之所谓“草化萤之蒲芦”。而“萤”即《石头吟》之“吟”;“蒲芦”又指蜂,即“万”。所以所谓“曹雪芹”即“草化吟之万”,即创作《石头记》之万斯同。 所谓“悼红轩”即“明史馆”。因《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所以这里说万斯同在明史馆只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脂批道:“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此批则明点曹雪芹(万斯同)即《石头记》作者。 脂批道:“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所谓“壬午”,指康熙四十一年(1702),这年四月八日万斯同耗尽心血而亡,即“芹为泪尽而逝”;“芹”即“蒲芦”即“万”。所谓“除夕”,乃第一回脂批之所谓“讳知者”也。 至于所谓“甲午八日”之“日”,一般认为乃“月”之误抄。其实所谓“甲午八日”,当是在暗写万斯同的辞世时间,万斯同逝世于壬午年(1702)甲辰月(四月)初八日。 万斯同辞世时《石头记》已定稿,但万斯同仿照传国玺将《石头记》设计为未完成之作,故此批之所谓“书未成”等等,乃第七十八回脂批之所谓“为混人也”。 《金陵十二钗》之名取自第五十回“春灯谜”和第五十一回“怀古诗”之“十二江南名妓”,点出《石头记》主要为“明末清初史”(详见《红楼玄关》之三)。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甲戌本”因此句而得名。甲戌本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每页版心上部题“石头记卷(几)”,下部署名脂砚斋。这显然是万斯同的精心设计。万斯同将《石头记》设计为“石头所记之事”,由空空道人抄录传世,后经曹雪芹增删,“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脂砚斋则抄录批评,但实际上曹雪芹和脂砚斋都是万斯同。 康熙四十一年(1702)万斯同逝世,《明史》尚未修改成书。康熙四十八年(1709)王鸿绪解任回籍,将《明史》稿带回故乡继续修订。康熙五十四年(1715)王鸿绪奉特旨起复来京,又进一步对《明史》全稿进行了通纂和修订。雍正元年(1723)王鸿绪终于完成了《明史》全稿310 卷的修订,进呈皇帝御览。王鸿绪自康熙十八年(1679)以来一直断续参加和主持过《明史》修纂,尤其是在万斯同等修史者辞世之后,他坚持完成了同人未竟的事业。《明史》王稿无疑有他辛勤的劳作,但更是万斯同和康熙朝无数修纂者们心血和汗水的结晶。然而,王鸿绪却径自将这部史稿的副本刊刻行世,版心书以鸿绪之号,赫然题为《横云山人明史稿》,且书前书后绝无一字提到万斯同或别的史官,这就难免引起论者关于王氏“窃攘”万氏史稿之说了。(朱端强《布衣史官—— 万斯同》) 与王鸿绪在版心题“横云山人”一样,甲戌本版心所题之“脂砚斋”,也可视作曹雪芹之号。 所谓“抄阅再评”,是因为《石头记》=正反文+赤反文,本来就带有以朱批形式出现的赤反文,所以这里脂砚斋只能是“再评”。但“再评”之批与“赤反文”不同,是真正的批语,而“赤反文”则属于《石头记》本文。所以脂批实际上分为两种,即“赤反文”和“重评”。但“重评”本就是“正文”,用不着反读。 所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石头记》(正反文+赤反文)+“重评”。所谓“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一句,已将此书定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不仅点出此书由本文和脂批两部分构成,而且还点出批语也由赤反文和“重评”两部分构成。而版心上题“石头记”,下署“脂砚斋”,并在第二回一眉批中自称“脂斋”,正是为了呼应此书之名。 所谓“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也表明甲戌本是《石头记》之初稿,稿成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年即康熙三十三年(1694)。 脂批谓“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而“甲戌本凡例”中也有“十年辛苦不寻常”之诗句,所以万斯同开始撰写《石头记》的时间,当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修史条议》公布之后。其时万斯同已知清廷不同意“将晚明福、唐、桂三王附于《愍帝(崇祯)本纪》之后”,不同意“按《宋史》、《元史》例将清初抗节人臣载入《明史》”。 2、《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庚辰本 己卯本又称脂怡本,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二册总目书名下注云“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第三册总目书名下复注云“己卯冬月定本”,故名己卯本。己卯年即康熙三十八年(1699)。 庚辰本又称脂京本。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各册卷首标明“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第五至八册封面书名下注云“庚辰秋月定本”或“庚辰秋定本”,故名庚辰本。庚辰年即康熙三十九年(1700)。 己卯本、庚辰本与甲戌本不同,不是在版心题“脂砚斋”,而是将“脂砚”(或脂砚斋)之名直接署在书中的一部分批语之后。这仍是在呼应《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书名,表明《石头记》由本文和批语(含赤反文)两部分构成。而甲戌本中的另一真正批书人则在庚辰本中署名“畸笏叟”,露出庐山真面目。所以《石头记》中的批书人主要有两人,一为署名“脂砚斋”之万斯同,一为署名“畸笏叟”之王源。 所谓“脂砚斋凡四阅评过”,表明己卯本和庚辰本之祖本已是修改三四次之稿,书名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所谓“己卯冬月定本”和“庚辰秋月定本”,表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最后定稿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 至于《石头记》戚序本、蒙府本(七十三回)、列藏本、《红楼梦》甲辰本等,应都是辗转抄录自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及其修改、加批之后的版本。因为甲戌本、庚辰本以及靖藏本上都有畸笏叟在万斯同逝世后所写的批语,所以这些版本有可能都源自王源之手。后人改书名为《石头记》,进而改为《红楼梦》,并将书中批语之署名删除,是因为不理解作者将此书定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用心。 甲戌本第十三回之“天香楼”,在《红楼梦》靖本中作“西帆楼”,并有眉批云:“何必定用‘西’字?读之令人酸鼻!”而甲戌本第二回也有批语云:“‘后’字何不直用‘西’字?恐先生堕泪,故不敢用‘西’字。”此批显然与靖本之“西帆楼”有关,所以靖本至少有部分内容要早于甲戌本。靖本第四十一回又有眉批云:“尚记丁巳春日谢园送茶乎?展眼二十年矣!丁丑仲春,畸笏。”“丁丑”即康熙三十六年(1697),所以靖本也至少有部分内容要早于己卯本(1699)和庚辰本(1700)。 靖本已经遗失,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也都是不知转抄了多少遍的抄本,又都残缺不全。但好在参考其它各种转抄版本,仍能从中看出万斯同撰写《石头记》过程之大概。 六、畸笏叟即王源 《石头记》作者即万斯同。万斯同将《石头记》设计为“石头所记之事”,将作者设计为“青埂顽石”,即曾被镶补在缺角传国玺上的北京朱明之通灵宝玉,畸笏叟称其为“石兄”。又将曹雪芹设计为披阅增删者,将脂砚斋设计为批书人。 “曹雪芹”即万斯同,将“明史”草化成了《石头记》之“正反文”。 “脂砚斋”亦万斯同,“脂批”= “赤反文”+“重评”。 “畸笏叟”之名,也因《石头记》而有。“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所执之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借以指可以向清廷进呈之官修《明史》(万氏稿)。“畸”,数的零头,余数。所以“畸笏”代指未能记入《明史》之“明史”,相当于“无材补天,幻形入世”之“青埂顽石”(通灵宝玉)(或约1/4天),而青埂顽石“所记之事”即《石头记》,即“明史”。“玉笏”则相当于“三万六千五百块补天石”(或365天),即缺角传国玺(宝玉)。所以所谓“补天”也指万斯同用《石头记》补全《明史》。 “畸笏叟”究系何人?其人必须符合以下5个基本条件: 1、是《石头记》早期创作参与者 甲戌本第十三回有眉批云:“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庚辰本接批道:“可从此批。”靖本也有眉批道:“可从此批。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余大发慈悲也。叹叹!壬午季春。笏叟。” 靖本“眉批”虽然写于“壬午”,即康熙四十一年(1702),但道出了畸笏叟曾参与创作《石头记》第十三回“可卿之死”。而甲戌本是《石头记》初稿,稿成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所以畸笏叟必然是《石头记》早期创作参与者。 2、康熙丁丑年仍在参与创作 靖本第四十一回有眉批云:“尚记丁巳春日谢园送茶乎?展眼二十年矣!丁丑仲春,畸笏。” “丁丑”即康熙三十六年(1697)。 至于批语中的“丁巳”,是畸笏叟在点出书中的时代背景。(详见《石头真言》第四十一回“茶品梅花雪”) 3、康熙丁亥年仍在北京 庚辰本有眉批云:“丁亥春间,偶识一浙省新发,其白描美人,真神品物,甚合余意。奈彼因宦缘所缠无暇,且不能久留都下,未几南行矣。余至今耿耿,怅然之至。恨与阿颦结一笔墨之难若此!叹叹!丁亥夏。笏叟。” “丁亥”即康熙四十六年(1707)。 4、与万斯同学识地位不相上下 靖本第十三回有一长批云:“此回可卿梦阿凤,作者大有深意,惜已为末世,奈何奈何!贾珍虽奢淫,岂能逆父哉?特因敬老不管,然后恣意,足为世家之戒。“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者?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诸文,是以此回只十页,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 靖本第十三回又有眉批道:“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余大发慈悲也。叹叹!壬午季春。笏叟。” 眉批之所谓“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显然即指“长批”之所谓“删去天香楼一节”。而眉批署名“笏叟”,所以“长批”也当为畸笏叟所写。所谓“姑赦之”、“命芹溪删去”等语,表明此人与万斯同关系非同一般,并受到万斯同尊重。 5、至康熙乙酉、丁亥年已入暮年 庚辰本第二十五回有眉批云:“二宝答言是补出诸艳俱领过之文。乙酉冬,雪窗。畸笏老人。” “乙酉”即康熙四十四年(1705),畸笏叟自称“老人”。(王源58岁) 庚辰本第二十二回回后有附批云:“此回未补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靖本又有眉批云:“前批‘知者寥寥’,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此处之“芹溪、脂砚、杏斋”实际上都指万斯同,“杏斋”即“脂斋”) 这两个批语显系一人所写。“丁亥”即康熙四十六年(1707),畸笏叟自称“朽物”。(王源60岁) 符合这5条者,只有一人,即王源。 王源(1648—1710),字昆绳,一字或庵,顺天大兴(今北京市)人。其父为崇祯朝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国变”后曾逃禅为僧。王源性格豪迈,交游甚广。早年师从魏僖习古文。康熙四十二年(1703)拜颜元为师,成为颜(元)李(塨)学派的重要人物。著有《平书》、《居业堂文集》等。梁启超称清初散文最为可观者为魏僖与王源,并称王源为同阎若璩、胡谓、万斯同等人。章太炎也将王源与颜元、李塨、刘继庄并称为北方四大学者。 康熙二十四年(1685),王源至京上乃父所著《崇祯遗录》副本于史馆。万斯同觉得他“有磊落英杰之气,余爱而友之”,遂与之订交,并推荐他参修《明史》。据载,《明史·兵志》稿多出其手。康熙三十二年(1693)王源考中举人后,就弃绝科举。他长期待在北京,先后为昆山“二徐”和王鸿绪的幕友。由于他和万斯同皆为前明故家子弟,且同馆修史,所以尽管裁决明史的观点不尽相同,但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康熙三十一年(1692)王源的父亲80寿辰,万斯同赠《序》祝贺,表示对这位前明遗老的敬重。王源也曾先后为万斯同的多种著作作《序》。万斯同晚年常常和他在一起讨论学问,谋划私修《明史》之事,直到去世。(朱端强《布衣史官—— 万斯同》) 康熙年间修明史,像万斯同一样始终隐忍史局的史官很少。史官毛奇龄曾如实记载当时情况:数年之间,(史官)即有告归者;有死者;有充试差者;有出使外国者;有作督学院使者;且有破格内升京堂,并外转藩臬及州府者。自康熙己未(1679)至(康熙)辛未(1691),在馆者不过一二人。余或升侍郎;或转阁学;或改通政使,全不与史事。而旧同馆官亦俱阑散。向之争进者今亦告退。不惟史不得成,即史馆亦枵然无或至者在。五十人多处士,难进易退,且又老迈。十余年间,不禄者已三十人矣,第不知同馆多人并不限此数。何以一任其兴辍若此!(朱端强《布衣史官—— 万斯同》) 而王源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即与万斯同“订交”,交往密切,且长期同馆修史,并曾一起谋划私修《明史》。王源和万斯同皆为前明故家子弟,又都是一代大家,具备一起创作《石头记》的动机和学识。在《石头记》创作时间上,在年龄上,王源也无不吻合。 畸笏叟即王源,王源是《石头记》创作之重要参与者。其他参与者上面已经提到,即昆山“二徐”(徐乾学、徐元文)、孔尚任、万言等。 《石头记》中的批语大致可分为以下5种: 1、赤反文 是以批语形式出现的《石头记》之本文,为万斯同所写,是《石头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比如甲戌本第一回对“三万六千五百块(补天石)”批道:“合周天之数。”对“绛珠”批道:“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对“赤瑕”批道:“点‘红’字‘玉’字二。”又对“神瑛”批道:“单点‘玉’字二。”等等。这些批语都属于赤反文,是《石头记》之本文。 还有些赤反文是《石头记》行文脉络之节点。 比如,庚辰本第二十三回有批云:“妙!这便是凤姐扫雪拾玉之处,一丝不乱。”又比如,第三十一回庚辰本有批云:“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详见相关章回) 2、“重评” 也为万斯同所作。甲戌本和庚辰本中的大部分批语都属于赤反文或“重评“。因“脂砚”之“胭”即胭脂,又来自“衔赤玉之传国玺”之赤玉,而缺角传国玺即宝玉,赤玉即林黛玉,所以在“重评”中有些批语带有女性口吻。 “重评”是万斯同以批者口吻所作之批,具有介绍、引导的功能,为读者点出《石头记》之关键,揭开《石头记》相关部分的奥秘。 比如,甲戌本第一回有批云:“是方从青埂峰袖石而来也,接得无痕。”第五回有眉批云:“菩萨天尊皆因僧道而有,以点俗人,独不许幻造太虚幻境以警情者乎?观者恶其荒唐,余则喜其新鲜。有修庙造塔祈福者,余今意欲起太虚幻境以较修七十二司更有功德。”等等。 3、参与者之批 即王源、“二徐”、孔尚任、万言之批。 其中王源(畸笏叟)之批最多,也最重要。因为王源是创作参与者,所以其批在赞赏万斯同之笔法的同时,也点出其相关部分的秘密,与“重评”有异曲同工之妙。 甲戌本、庚辰本第十三回有批语署名“梅溪”,当为孔尚任所作。靖本第十三回还有批语署名“常村”,而这条批语也出现在甲戌本中,故当为万言所作;“常村”应为“棠村”之误抄。至于“二徐”之批,已不好判断。 4、参与者与脂砚斋同批 比如甲戌本第一回有眉批云:“开卷一篇立意,真打破历来小说巢臼,阅其笔则是《庄子》《离骚》之亚。斯亦太过。” 又如甲戌本第二回有批云:“‘后’字何不直用‘西’字?恐先生堕泪,故不敢用‘西’字。” 这两个批语的前半部分显然为参与者所作,当为王源或徐元文所写;后半部分也显然为万斯同所写。 5、他人之批 包括当时人和后来人之批。 比如靖本第十八回回前有署“戊子孟夏”之长批。但将第十七回和第十八回合为一回是万斯同的精心设计,既然此长批写在第十八回回前,表明第十七回和第十八回已被传抄者分开,此批也属于他人之批。“戊子”即康熙四十七年(1708),表明批者系当时人。 又如第七十五回有批云:“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此批显系后人所作。 (注:为方便起见,我们在解读《石头记》时将赤反文、“重评”、畸笏之批和参与者之批,都称作“脂批”。) 红楼玄关(三)《石头记》即《明史》之“副史”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隄防。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第五十回李纨姐妹之连环灯谜,道出了万斯同即《石头记》作者及其创作手法。第五十回“灯谜诗”和第五十一回“怀古诗”,则道出了《石头记》创作背景、创作内容以及创作目的。 一、《石头记》创作背景 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赤壁怀古 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谜底:(1)“明史” (2)清初文字狱 解读: “赤壁沉埋水不流”:明朝已成为历史。“赤壁”,可以别解为“朱姓王朝”,即明朝;“沉埋”,入土,成为历史;“水不流”,不再延续。(“赤壁”也可以别解为“朱家墙垣”,即明长城;代指明朝。明时长城称“边墙”、“边垣”。) “徒留名姓载空舟”:只留下名姓记载在“明史”里。“空舟”,指“书”;“载”,记载;记载明朝“名姓”之书即“明史”。 “喧阗一炬悲风冷”:“明史”被清廷在冷风中付之一炬。“喧阗一炬”,借“火烧赤壁”代指清廷禁焚“明史”,即清初文字狱。“喧阗”,喧哗,热闹。 “无限英魂在内游”:“明史”记载着无数历史人物。“英魂”,指明朝历史上的忠臣义士。 “庄氏明史案”:明熹宗天启朝内阁首辅朱国祯告病返乡后,编有《皇明史概》和《列朝诸臣传》。明亡后,浙江湖州富户庄廷鑨从朱国祯后人处购得部分史稿,延揽江南一带才子加以修订,并补写了崇祯朝和南明史事。书成不久,庄廷鑨去世,其父庄允城将书刻印行世,书名《明史辑略》。该书对清室并没有过分讪谤之语,只是对清兵入关之事,直书为“夷氛”、“夷寇”,对“奴酋(努儿哈赤)”名号,也没有加以避讳。在李成梁传中,称努尔哈赤为李成梁所豢养。这是清廷最忌讳之事,被归安知县吴知荣告发,清廷派人查究。庄允城被逮捕上京,惨死狱中,庄廷鑨被毁棺戮尸。康熙二年(1663)凡作序者、校阅者及刻书、卖书、藏书者均被处死。此案被处死刑者70多人,其中18人被凌迟处死,入狱者2000余人。“庄氏明史案”被史家称为“清初文字狱第一案”。 此灯谜诗点出万斯同是在清廷因“明史”大兴文字狱,部分明史可能因此而湮灭的情况下,才私撰明史,将清廷所忌讳之“明史”写成了“反文”,即《石头记》。 二、《石头记》即“明末清初史” 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九首和第五十回湘、钗、黛灯谜诗三首。 1、交趾怀古 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谜底:(1)鼓 (2)黄皆令 解读: (1)鼓 “铜铸金镛振纪纲”:“铜铸(的乐器)”与大钟节制军队。“金镛”即大钟;“钟”,古乐器。“纪纲”,法度,这里指指挥军队。《吕氏春秋·不二》:“有金鼓,所以一耳。”汉代高诱注:“金,钟也。击金则退,击鼓则进。”所以所谓“铜制(的乐器)”代指鼓。 “声传海外播戎羌”:战鼓声传遍了海外绒羌。“戎羌”,指周边少数民族。 “马援自是功劳大”:“马援”,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大将,封伏波将军,曾带兵西击羌族,南征交趾,北逐匈奴。所以其在战鼓声的传播中自然是功劳很大。 “铁笛无烦说子房”:金属乐器就不用说张良了(因为张良用“笛”)。传说项羽被围垓下时,张良命军士用笛吹楚歌,瓦解楚军军心。明代沈采《千金记》:“听楚歌叫人悲伤,思亲泪汪汪,品梅花铁笛断人肠……我和伊把铁衣卸却早还乡,早离了战场。”“铁笛”,代指金属乐器。“无烦”,不需烦劳,不用。 (2)黄皆令 鼓为“铜铸”,色乃“黄”;鼓用以号令全军,即“皆令”。黄皆令,明末清初江南名妓。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二):“黄媛介,字皆令,嘉兴人,儒家女也,能诗善画。其夫杨兴公,聘后贫不能娶,流落吴门。媛介寺名日高,有以千金聘为名人妾者,其兄坚持不肯。……” 附 (1)关于两个谜底的问题:其实万斯同曾在第二十二回“灯迷”中做过示范,即贾环灯谜:“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谜底:①“枕头”②“兽头”。 (2)关于谜语中暗藏人名的问题: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说:“明末人作诗词,往往喜用本人或对方或有关之他人姓氏,明著或暗藏于字句之中。斯殆当时之风气如此,后来不甚多见者也。” 2、钟山怀古 其三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谜底:(1)傀儡(木偶) (2)陈圆圆 解读: (1)傀儡(木偶) “名利何曾伴汝身”:受人操纵的木偶谈不上什么名利。 “无端被诏出凡尘”:“出凡尘”,应理解为“出到”或“去到”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傀儡戏有多种,这里指演员拉动丝线操纵木偶(提线木偶)进 行表演。 “莫怨他人嘲笑频”:“嘲笑”,戏谑,开玩笑。 (2)陈圆圆 陈圆圆,明末清初江南名妓,“擅梨园之胜”(冒襄《影梅庵忆语》)。陈圆圆被国戚田畹带进京城,准备献给崇祯帝,正所谓“无端被诏出凡尘”。其时崇祯焦虑国事,无心逸乐,陈圆圆被转送给吴三桂。(清代邹枢《十美词纪》:“陈圆,女优也……后为田皇亲以二千金酬其母,挈去京师。闻又属之某王,宠冠后宫,入滇南终焉。”)后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煤山自经。因陈圆圆被李部所掠,镇守山海关之吴三桂降而复叛,引清兵入关,打败李自成,中国历史因此改写。吴三桂道:“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见人耶?”(《庭闻录》卷一)此即所谓“牵连大抵难休绝”。但陈圆圆只不过是身不由己之木偶,故谓“名利何曾伴汝身”。后吴梅村之《圆圆曲》道:“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正所谓“莫怨他人嘲笑频”。 3、淮阴怀古 其四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谜底:(1)大便 (2)杨云友 解读: (1)大便 “壮士须防恶犬欺”:太平闲人释此谜曰:“此是打狗棒,诸恶业,死有余恐。北俗,人死则以饭一碗,插三秫桿,煨面为槌供之,槌名打狗棒,供亡者过恶狗村用之。”但并非只有“打狗棒”可以“防恶犬欺”,“蹲下”也是一招,此乡间小童皆知也。当恶犬扑来,万不可仓惶逃遁,应速蹲下,手在地上做抓拣瓦砾状,恶犬见之则扭头逃之夭夭矣。所以此句意指“蹲下”。 “三齐位定盖棺时”:两条腿及屁股各就各位,事后盖上马桶盖之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告诉世间不要轻视它。“轻鄙”,小看,轻视。 “一饭之恩死也知”:“(化为)屎”了也不要忘记一“饭”之恩(意指屎由饭化)。“死”谐音“屎”。 (2)杨云友 杨云友,明末清初江南名妓。《杨云友三嫁董其昌》(改编自李渔传奇《意中缘》):明时钱塘女子杨云友擅丹青,善摹董其昌之画,并在是空和尚画肆出售,以资家用。董其昌与陈眉公到画肆见杨云友之画,赏其才。是空和尚于是假董其昌之名妄图自娶杨云友,以阉人黄天监扮董其昌骗娶杨云友。杨云友识破,将是空沉于江。杨父嫁女多日,未见归来,寻至华亭董府,董其昌言无娶亲事,只得回转钱塘。杨云友回家不见父亲,追到华亭。时董其昌已赴京,遇陈眉公。陈眉公命妾林天素易男装代董其昌娶杨云友,又为杨云友识破。陈眉公于是携杨云友入京,杨云友始获见董其昌,终成婚姻。 “杨云友三嫁董其昌”,正所谓“三齐位定”。“恶犬”指“是空和尚”。杨云友擅长模仿董其昌之画,靠卖模仿之画养家,正所谓“一饭之恩”。 4、广陵怀古 其五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谜底:(1)柳 (2)柳如是 解读: (1)柳 “蝉噪鸦栖转眼过”:点出“树”。 “隋堤风景近如何”:点出“柳”。“隋堤”,隋炀帝时沿通济渠、邗沟河岸修筑的御道,道旁植杨柳,后人谓之隋堤。 “只缘占得风流号”:“风流号”指“柳眉”、“柳腰”、“花街柳巷”、“花柳病”等等。 “惹得纷纷口舌多”:意谓柳树之“风流号”容易引起口舌是非。 (2)柳如是 此灯谜诗第一联点出“柳”,第二联则意为:“柳”正“如是”,即柳如是。 柳是,字如是,号河东君,又号蘼芜君,明末清初江南名妓。“河东君柳如是,……丰姿逸丽,翩若惊鸿。性狷慧,赋诗辄工,尤长近体七言,作书得虞、褚法。年二十余,归虞山蒙叟钱宗伯,而河东君始着。”(清初钮琇《觚剩·吴觚下》) 柳如是“丰姿逸丽,翩若惊鸿”,又工诗善书,是秦淮名妓。又多与当世名士交往,其与南明复社领袖陈子龙、东林领袖钱谦益之间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世人褒之者有之,贬之者亦有之。正所谓“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5、桃叶渡怀古 其六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谜底:(1)春联 (2)卞玉京 解读: (1)春联 宋代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古时挂在大门上的两块画着门神或写着门神名字,用于避邪的桃木板。后在其上贴春联,故又代指春联。春联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上联、下联、横批。横批是对联的题目或对联的中心,可以起到画龙点睛、补充内容的作用。 “衰草闲花映浅池”:秋天门窗上的春联已残破下垂。“衰草闲花”点出秋天,又比喻秋天残破下垂的春联。“映”,照。“浅池”,比喻门、窗。 “桃枝桃叶总分离”:上联和下联总是从门窗边上脱落而去。“桃枝”,指桃符,代指贴上下联的地方;桃叶代指上下联。 “六朝梁栋多如许”:南京的屋宇有那么多横梁。“六朝”,指六朝古都南京。“梁栋”,屋宇的大梁。 “小照空悬壁上题”:只有横批徒然吊挂在墙壁顶端。“小照”,画像,代指横批。“悬”,吊挂;表明横批也已下垂。“题”,额头;代指物品的顶端。 (2)卞玉京 卞玉京,名赛,后为女道士,自称玉京道人,明末清初江南名妓。清初余怀《板桥杂记》:“知书,工小楷,善画兰、鼓琴,喜作风枝袅娜,一落笔,画十余纸。”卞玉京对才子吴梅村一见钟情。“与鹿樵生(吴梅村)一见,遂欲以身许。酒酣,拊几而顾曰:‘亦有意乎?’生固为若弗解者。长叹凝睇,后亦竟弗复言。”(吴梅村《过锦树林玉京道人墓并序》)后有人为吴梅村邀请卞玉京,卞玉京虽至但“终不肯出”相见。吴梅村叹曰:“吾自负之,可奈何!”归而作《琴河感怀》四首。数月后,卞玉京携琴而至,“梅村学士作《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赠之”。卞玉京后来“归于东中(会稽)一诸侯,不得意”,“复归吴……长斋绣佛,持戒律甚严……又十余年而卒,葬于惠山只陀庵锦树林。”(清代余怀《板桥杂记》)吴梅村“为诗吊之”。 此灯谜诗意谓卞玉京和吴梅村虽然互相倾慕(横批),但最终没能结合在一起(上联和下联一起贴于横批下,组成春联)。 6、青冢怀古 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谜底:(1)墨斗 (2)马湘兰 解读: (1)墨斗 “黑水茫茫咽不流”:“黑水”,指蘸斗中的墨汁,渍在棉子中,所以“不流”。“茫茫”,模糊不清楚。“黑水茫茫”,墨汁渍在棉子中的样子。“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这里指拽动墨线使木轮转动时发出的声音。 “冰弦拨尽曲中愁”:指用墨斗画直线。“冰弦”,琴弦的美称,代指墨线。“曲”,指曲直之“曲(qū)”。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意谓墨斗真值得赞叹,臭椿杂木应作万古羞。“樗栎”,臭椿杂木,指不能成器的东西。 (2)马湘兰 马湘兰,名守真,号湘兰,明末清初江南名妓。马湘兰擅画兰竹,尤擅墨兰。清初徐沁《明画录》道:“其墨兰一派,潇洒恬雅,极有风韵。”清代姜绍书《无声诗史》:“兰仿赵子固(赵孟坚),竹法管夫人(管道升),俱能袭其余韵。其画不惟为风雅者所珍,且名闻海外,暹罗国使者亦知购其画扇藏之。”马湘兰所绘墨兰为各地青楼人所效仿,以其名义流传的伪作,数量、影响均大,见于史籍。 “兰”,繁体为“蘭”,古时假借为“籣”,所以墨兰即墨籣。“籣”是指盛弩矢的一种器具,所以“墨籣”可以别解为盛墨之器,即墨斗。(籣从竹,墨斗则木制) 7、马嵬怀古 其八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谜底:(1)扇子 (2)李香(李香君) 解读:(1)扇子 “寂寞脂痕渍汗光”:因天热胭脂浸在汗水里。 “温柔一旦付东洋”:用扇子一扇就干了。“温柔”指风,代指扇子。“旦”,谐音“掸”, 用掸子轻轻拂打或抽,借指“扇”。“付东洋”,付之东流,消失。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因为衣衾上已经留下了随汗流淌的胭脂,所以这天还有香味。 (2)李香 李香君,又名李香,明末清初江南名妓。清初余怀《板桥杂记》:“李香,身躯短小,肤理玉色,慧俊宛转,调笑无双,人题之为‘香扇坠’。”李香君与复社领袖侯方域一见倾心,嫁与侯方域作妾。阉党阮大铖得知侯方域拮据,暗送妆奁,以拉拢侯方域。李香君得知,让侯方域退还,因此得罪阮大铖,侯方域逃走。阮大铖又强逼李香君嫁人作妾,李香君以死抗争,头撞栏杆,额血溅于侯方域送她的宫扇上(“寂寞脂痕渍汗光”,有如用水调朱砂,指“血”)。友人杨龙友就斑斑血迹,点染出一幅桃花图(“只因遗得风流迹”),桃花扇因此得名。此时正值马士英、阮大铖大肆迫害东林党人,侯方域也被捕入狱,李香君则被阮大铖送入宫中。后清军南下,侯方域降清。李香君趁乱从宫中逃出,下落不明(“温柔一旦付东洋”)。李香君的故事流传至今(“此日衣衾尚有香”)。后孔尚任据此作《桃花扇》。 在这个谜语中,谜底李香之“香”与谜面“此日衣衾尚有香”之“香”相犯,这有两种可能:①当时制谜与猜谜,要求没有后来那么严格。谜语从清朝中后期开始,才逐渐有了许多规定。②属于“露春格”,作者有意为之。比如第二十二回探春“风筝谜”之“风”与谜面“莫向东风怨别离”之“风”相犯;惜春“海灯谜”之“海”与谜面“莫道此生沉黑海”之“海”相犯。本人倾向于二者兼而有之。 8、蒲东寺怀古 其九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谜底:(1)眉 (2)寇白门 解读: (1)眉 “小红骨贱最身轻”:“眉(媚)骨”贱,眉毛最轻。“眉”,常借指美女,故谓“小红”。 “私掖偷携强撮成”:“私掖偷携”,指皱眉。“掖”,挟扶。“强撮成”,指哭时用力皱眉。“撮”,聚合,聚拢。 “虽被夫人时吊起”:人笑时眉自然吊起。 “已经勾引彼同行”:已经勾引眼泪流出。“彼”,指眼泪。“同行”,谓哭时皱眉与流泪同时进行。 (2)寇白门 皱眉加上泪水,即“眉”加“水,便为“湄”,乃寇白门之名也。寇湄,字白门,明末清初江南名妓。清初余怀《板桥杂记》:“白门娟娟静美,跌宕风流,能度曲,善画兰……十八、九时,为保国公购之,贮以金屋……甲申三月,京师陷,保国公生降,家口没入官。白门以千金予保国赎身,匹马短衣,从一婢南归,归为女侠……” “小红”即小朱,小朱即保国公朱国弼,后叛明投清,故谓其“骨贱最身轻”。朱国弼曾花重金赎娶寇白门。按当时风俗,金陵妓女脱籍从良或婚娶都必须在夜间进行,即所谓“私掖偷携”。“强撮成”,指朱国弼位高权重,强势娶妾。清代陈维崧《妇人集》:“朱保国公娶姬时,令甲士五十,俱执绛纱灯,照耀如同白昼。”“虽被夫人时吊起”,指朱国弼之所作所为遭人议论。“已经勾引彼同行”之“勾”,亦“购”也。 9、梅花观怀古 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谜底:(1)荷叶 (2)董小宛 (1)荷叶 “不在梅边在柳边”:与梅树不同,垂柳耐水性强,多依水而种,可用于防浪护堤。如“广陵怀古”中的隋堤之柳;又如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所谓“在柳边”表示在水里。此句点出荷叶生长于水中。 “个中谁拾画婵娟”:此中是谁拾取荷叶比对着画月亮呢?意指荷叶与月亮皆圆形。“个中”,此中,这当中。“婵娟”指月亮。 “团圆莫忆春香到”:不要把圆形荷叶当做中秋圆月而思念春天的到来。“团圆”指圆貌。唐代元稹《高荷》诗:“种藕百余根,高荷才四叶。颭(zhǎn)闪碧云扇,团圆青玉叠。”此处之“团圆”即指荷叶的圆形形状。元代曾瑞《哨遍·古镜》套曲:“寒光皎洁明盈室,素魄团圆照满天。”此处之“团圆”则指月之园。“春香”,代指春天。 “一别西风又一年”:因为西风一吹,就只有明年再见了。(荷叶生于夏天,西风起在秋天) (2)董小宛 董白,字小宛,一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明末清初江南名妓。清初余怀《板桥杂记》:“天姿巧慧,容貌娟妍……少长顾影自怜,针神曲圣,食谱茶经,莫不精晓。”其名之“白”与字之“青莲”,皆因仰慕诗仙李白而取。青莲,本指青色莲花,也可以别解为“青(绿)色的莲(不含荷花)”,即荷叶。 10、史湘云《点绛唇》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谜底:(1)(耍的)猴儿 (2)杨宛叔 解读: (1)(耍的)猴儿(此谜底已由宝玉猜出)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猴儿离开自己的栖息之地,到人间耍猴把戏,这难道真的很有趣吗? “名利犹虚”:被耍的猴儿谈不上什么“名”和“利”。 “后事终难继”:湘云亲自对这一句作了解释:“哪一个耍的猴子不是剁了尾巴去的?” (2)杨宛叔 杨宛叔,明末清初江南名妓。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杨宛”条:“杨宛,字宛叔,金陵名妓也。能诗,有丽句。善草书。归苕上(浙江湖州)茅止生。止生重其才,以殊礼遇之。宛多外遇,心叛止生。止生以豪杰自命,知之而弗禁也。止生殁,国戚田弘遇奉诏进香浦陀,还京道白门(旧时南京别称),谋取宛而篡其赀(zī同“资”)。宛欲背茅氏他适,以为国戚可假道也。尽槖(tuó囊也)装奔焉。戚以老婢子畜之,俾教其幼女。戚死复谋奔刘东平。将行,而城陷,乃为丐妇装,间行还金陵,盗杀之于野。宛与草衣道人为女兄弟。道人屡规切之,宛不能从。道人皎洁如青莲花,亭亭出尘,而宛终堕落淤泥,为人所姗笑,不亦伤乎!”(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此谜将“名妓”之“金陵”比喻为“猴儿”之“溪壑”。而离开金陵之杨宛叔正是为国戚田弘遇所耍之“猴儿”。“盗杀之于野”,亦正所谓“后事终难继”也。 11、薛宝钗灯谜诗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谜底:(1)蓑衣 (2)王修微 解读: (1)蓑衣 蓑衣是我国农村传统的防雨用具,用茅草或棕毛一缕挨一缕,一层压一层,密密匝匝编制而成。 “镂檀锲梓一层层”:此句写蓑衣的制作过程。“镂檀锲梓”,指从棕榈树上用镰刀等工具割取“棕衣”(又叫“棕榈布”)。“檀”、“梓”,代指棕榈树。“锲”,本义镰刀,《说文》:“锲,镰也。”“镂”,雕刻。“一层层”,指用晒干并经过处理的“棕衣片”,一层一层地编织蓑衣。 “岂系良工堆砌成”:编制蓑衣并不需要什么能工巧匠。“良工”,古代泛称技艺高超的人。“堆砌”,垒积砖石并用泥灰黏合。此处之“堆”则指层层叠叠地拼接棕衣片;“砌”指缝制。 “虽是半天风雨过”:点明蓑衣的使用场合。 “何曾闻得梵铃声”:蓑衣又称草衣,唐代景云《溪叟》:“潇洒尘埃外,扁舟一草衣。”草衣又指草服,草编的衣服。《书·禹贡》:“岛夷卉服。”唐代孔颖达疏:“凡百草一名卉,知卉服是草服。”草服又指黄冠。《礼记·郊特牲》:“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孔颖达疏:“黄冠是季秋之后草色之服,故息田夫而服之也。”而黄冠又指道士之冠,代指道士。唐代唐求《题青城山范贤观》诗:“数里缘山不厌难,为寻真诀问黄冠。”所以此处之蓑衣已转而代指道士,故有所谓“梵铃”之说。“梵铃”,佛寺或佛塔檐角上所悬的铃铎。 (2)王修微 蓑衣(草衣)转而指黄冠,代指道士,从而引出此灯谜诗的另一个谜底“草衣道人”,即王修微。 王微,字修微,号“草衣道人”,明末清初江南名妓。王修微才情殊众,明末钟惺《名媛诗归》:“其诗娟秀幽妍,与李清照、朱淑贞相上下。”早年“扁舟载书,往来吴会间”,“所与游,皆胜流名士”。又曾“布袍竹杖,游历江楚”。王修微在问法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师(名德清、号憨山)后,在杭州建“生圹”(生前预造的坟墓,又称寿域、寿坟),并自号“草衣道人”,以示从此皈依佛道。(陈继儒《王修微生圹记》)但王修微并未从此“长斋绣佛”、持戒诵经,而是“红尘游戏”依旧,并先后做了名流茅止生、许霞城的家姬。此即所谓“何曾闻得梵铃声”。陈寅恪《柳如是别传》:“(钱谦益)谓天下风流佳丽,独王修微杨宛如与君(柳如是)鼎足而三。何可使许霞城茅止生专国士名姝之目。” 12、林黛玉灯谜诗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 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谜底:(1)云 (2)林天素 解读: (1)云 “騄駬何劳缚紫绳”:云如良马,何劳系上“闪电”之缰绳。“騄駬”(lù ěr),良马名,周穆王八骏之一。“紫”,与天帝、仙人有关的颜色;“紫绳”指闪电。 “驰城逐堑势狰狞”:云之势。 “主人指示风雷动”:“风雷”之“主人”即天,表示在天上。 “鳌背三山独立名”:“鳌背三山”,云之形。 (2)林天素 林雪,字天素,福建三山人,明末清初江南名妓,寓居西湖,工书善画,有“三山才女”之称。 林天素之“素”,本义为没有染色的丝绸,借指白色、雪白。“天素”,天上白色的(东西),可以指“雪”,这也是林天素的名与字之间的关联处。陈寅恪《柳如是别传》:“吾国人之名与字,其意义多相关联,古人固如此,今人亦莫不然。此世所习知,不待例证。”“天素”也可指“云”,这也是此谜语诗两个谜底之间的关联处。 “三山”,福州之别名,因福州城内有于山、乌石山、屏山三山鼎立而得名。陈寅恪《柳如是别传四》记“河东君尺牍首载三山林雪天素书于翠雨阁之小引”云:“余昔寄迹西湖……再十年,余归三山……” “三山才女”之称,可谓“鳌背三山独立名”。 第五十一回“怀古诗”九首和第五十回“灯谜诗”三首,都有两个谜底,其中第二个谜底都是明末清初江南名妓,可谓“金陵十二钗”。以柳如是为代表的明末清初之江南名妓,都色艺双全,“所与游,皆胜流名士”,又见证了明清之交替,所以她们的经历也是明末清初历史的一部分。正如清初余怀《板桥杂记》之序所说:“此即一代之兴衰,千秋之感慨所系,而非徒狭邪之是述,艳冶之是传也。” 所谓“金陵十二钗”,点出了《石头记》之“明史”范围。其中马湘兰为明万历年间人(努尔哈赤即兴起于万历年间),所以《石头记》是一部主要记载从万历朝到南明之历史的“明末清初史”。 三、《石头记》即《明史》之“副史” 第五十回宝玉灯谜诗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隄防。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谜底:(1)虹霓() (2)《明史》与《石头记》 解读: (1)虹霓 “天上人间两渺茫”:“天上人间”之间模糊一片,指雨天。“渺茫”,时地远隔,模糊不清。 “琅玕节过谨隄防”:谓雨后就要注意。“琅玕”,形容竹之青翠,亦指竹。“琅玕节”即“竹节”,也可以别解为“竹的节日”,即“竹日”、“竹生日”,又称“竹醉日”。清吴雷发《香天谈薮》:“《文心雕龙》:‘竹有生日,即五月十三日。’《四民月令》:‘是日谓之竹醉,栽竹多盛。’”宋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五月十三日谓之龙生日,可种竹,《齐民要术》所谓竹醉日也。”五月十三日既是竹醉日,又是龙生日(或雨节、下雨节),民间以为是日必雨,民谚云:“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倘若不雨,求之关帝则必验,故是日又为“关帝诞”(关帝生日)。所以琅玕节即雨节(五月十三日)。“隄防”,小心防备。 “鸾音鹤信须凝睇”:要注视天上的彩虹(虹霓)。“鸾音鹤信”,比喻从仙界来的音信,此处指夏天雨后之彩虹。“凝睇”,凝视,注视。 “好把唏嘘答上苍”:以便用惊叹来报答“上苍”的神奇。“唏嘘”,叹息。 (2)《明史》与《石头记》 彩虹即虹霓,雨后天空出现的弧形彩晕,主虹称虹,副虹称霓。《尔雅·释天》疏:“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暗者为雌,雌曰霓。” 《明史》与《石头记》正如虹霓,一主(主体)一副(补充),一明(官修)一暗(私撰)。 所以《石头记》即《明史》之“副史”,是一部清初官修《明史》所讳言和隐没之“明末清初史”。正如为“宝玉”(缺角传国玺)补缺之通灵宝玉,《石头记》是为官修《明史》补缺之反文“明史”。《石头记》和《明史》(万氏稿)一起全面公正地记载了大明王朝的历史,即“朱明之梦”,即《红楼梦》。 《石头记》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明史》与《石头记》就像雨后挂在天空之虹霓,我们必须凝睇注目,感叹万斯同之神奇。 红楼玄关(四)《石头记》解读方法 反正从来总一心,镜光至意两相寻。有朝敲破蒙头瓮,绿水青山任好春。 《石头记》=反文“明史”=正反文+赤反文,那么所谓“正反文”和“赤反文”究竟应该怎么读呢? 一、“解谜”、“还讳” 《石头记》第二回原文 子兴道:“不然,只因现今大小姐是正月初一日所生,故名元春,余者方从了‘春’字。上一辈的,却也是从兄弟而来的。现有对证:目今你贵东家林公之夫人,即荣府中赦、政二公之胞妹,在家时名唤贾敏。不信时,你回去细访可知。”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的,是为此无疑矣。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矣。可伤上月竟亡故了。” “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 贾雨村在得知林黛玉之母“名唤贾敏”时,才明白林黛玉是在“避讳”。 所谓避讳,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指古人说话和写文章时,必须回避当时帝王、圣人和本人祖上之名讳。若违反,轻者为人耻笑,重者杀身灭族。清朝曾因此大兴文字狱。 陈垣《史讳举例》:“避讳常用之法有三:曰改字,曰空字,曰缺笔。” (1)缺笔法:用本字而省缺笔划。如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于志宁碑》为避讳,书“世”作“卅”。 (2)改字法:用同义或同音字代替本字,以同义字为多。比如,阴历一月本叫“政月”,因秦始皇叫“嬴政”,于是将“政月”改为了“正月”,“正”的读音也变为了“征”。汉时吕后叫“雉”,当时文书上凡遇“雉”字,均用“野鸡”二字代替。李世民时,将朝廷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宋高宗名“构”,不仅必须回避“构”字,而且与“构”同音乃至音近、形似之字,也要避讳,如够、媾、沟、购、勾等,居然多达50多字。于是“勾”姓人家只好改姓,有的加个“金”字旁,改为“钩”,有的加个“绞丝”旁,改为“绚”,有的改变“勾”的读音。 (3)空字法:是将本字空而不写,或画以“□”,或书以“某”字,或直书以“讳”字。 林黛玉之所谓“避讳”,实际上是《石头记》写作之法;反其道而行之,即可得出《石头记》解读之法。 1、“解谜” “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 这是改字法。黄现璠《古书解读入门》:“敏,《毛诗古音考》读如米。”“密”和“敏”谐音,故用“密”字代替“敏”。 林黛玉之母单名一个“敏”字,是“赦”、“政”之胞妹。所谓“赦”、“政”即“赤反文”、“正反文”,其解读之法就在这个“敏”字上。 “敏”,“每反文”也;“每”,常常,往往,即“每每如是”之“每每”。“密”者“谜”也(改字法)。 此句意思为:凡书中“反文”,皆是“谜语”,“每每如是”。即每每“反文”即“谜”。 既然每每“反文”即“谜”,那么解读“正反文”与“赤反文”之法,先“解谜”也。《石头记》中的“谜语”,是万斯同为《石头记》精心打造的入门钥匙。 2、“还讳” “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 此句意思为:每每“反文”又是“避讳”。所谓“减一二笔”即缺笔法,代指避讳。 既然每每“反文”又是“避讳”,那么除“解谜”之外还须“还讳”。所谓“还讳”,即“缺笔”添之,“改字”正之,“空字”补之。 万斯同借“避讳之法”将“明史”写作“反文《石头记》”(正反文+赤反文),《石头记》所避之“讳”即清廷之“讳”。如果用姑苏慕容氏“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之法,将清廷之“讳”还原出来,就能从《石头记》中读出正文“明史”。 二、“意淫”、“谋局”、“会诗” 《石头记》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只看回目便知此回是在教授《石头记》之读法。 脂批道:“菩萨天尊皆因僧道而有,以点俗人,独不许幻造太虚幻境以警情者乎?观者恶其荒唐,余则喜其新鲜。有修庙造塔祈福者,余今意欲起太虚幻境以较修七十二司更有功德。” “太虚幻境”之原型为北京东岳庙。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邓云乡就指出此点。周汝昌道:“‘太虚幻境’也有它的‘原型’,就是北京朝阳门外的东岳庙。”“北京元代古庙即东岳庙,供奉天齐大帝与碧霞元君,庙前一座石牌坊,正殿旁两厢环抱‘七十二司’,后有元君的寝宫专殿,内塑百多位侍女,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一切又是曹雪芹创造‘太虚幻境’的蓝本草图。” 东岳泰山是道教的冥府,佛教传入后的地狱,是中国人信仰中的阴曹地府,“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泰山也。”(《后汉书乌桓传》)东岳大帝(天齐大帝)主掌人之生死寿夭(《云笈七签》),奉祀东岳大帝的东岳庙大多设有管理人仙命籍的七十二司或七十五司,如速报司、催行司、福寿司等等,分别司理人的生死贵贱。 太虚幻境中的“痴情司”、“结怨司”、“薄命司”等,就相当于东岳庙之七十二司;“孽海情天”宫中的“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相当于泰岳阴司之“人仙命籍”;“迷津”则相当于阴间之“奈河”(原型为发源于泰山的泰安奈河)(周郢《<红楼梦>与泰山文化》)。 碧霞元君全称为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奶奶、泰山老母等,受玉帝之命,统率泰山岳府之天将神兵,照察人间一切善恶生死之事。 泰山娘娘就是警幻仙姑之原型,警幻仙姑“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详见第八十回“天齐庙”) 世间俗人多多,于是有人“修庙造塔”“以点俗人”;世间“情者”亦多多,于是《石头记》“幻造太虚幻境”“以警情者”。此回之警幻仙姑相当于作者,宝玉相当于读者。 1、“意淫” 第五回原文 警幻忙携住宝玉的手,【甲戌侧批:妙!警幻自是个多情种子。】向众姊妹道:“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甲戌侧批: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泪。】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甲戌侧批:二公真无可奈何,开一觉世觉人之路也。】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如此嘱吾,故发慈心,引彼至此。先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令彼熟玩,尚未觉悟。故引彼再至此处,令其再历饮馔声色之幻,或冀将来一悟,亦未可知也。”【甲戌侧批:一段叙出宁、荣二公,足见作者深意。】 警幻仙姑“指迷”的方式非常奇特,“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具体步骤为: (1)“先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令彼熟玩。” (2)“令其再历饮馔声色之幻”。 在《石头记》中,无论是“青埂顽石”、“神瑛侍者”、“绛珠仙子”,还是陪他们一起入世的“一干风流孽鬼”,在下世之前都汇聚到了太虚幻境警幻仙姑的帐下,由警幻仙姑派遣下凡。不仅如此,下世历劫后还得再回到警幻仙姑处。《石头记》第六十九回,尤三姐死后托梦给尤二姐,劝其斩杀王熙凤后,“一同归至警幻案下,听其发落”。 警幻仙姑掌管着《红楼梦》中所有人物的一切。警幻仙姑还把她们一一登记在册,存储在“孽海情天”宫中。所谓“孽海情天”宫,就是一个档案馆,《石头记》人物的“终身册籍”都存放在其中。所以要了解《石头记》人物的前世今生,最好的方法就是查阅他们的“终身册籍”。警幻仙姑亦如是也,“先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令彼熟玩”。 引宝玉入梦的是“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的秦氏。秦氏引宝玉先到一间上房,房内有一幅画,叫“燃藜图”,这副画讲的是神仙劝人勤学苦读的故事。又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脂批道:“看此联极俗,用于此则极妙。”因为此联说的也是“仕途经济”。但宝玉“断断不肯在这里”午睡,脂批道:“如此画联,焉能入梦?” “不入梦”,焉能指迷?于是秦氏道:“不然往我屋里去吧。”“叔叔往侄儿房里睡觉”,这已有点暧昧。秦氏房中也有一幅画,叫“海棠春睡图”,画的是杨贵妃醉酒的睡姿,这又往“情色”上靠近了一点。也有一副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这正是做“春梦”的氛围,脂批道:“艳极,淫极!”进门时还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脂批道:“此香名‘引梦香’。”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高宗时武则天曾造了一座四壁都安着镜子的镜殿,后与男宠在此宣淫。脂批道:“设譬调侃耳,若真以为然,则又被作者瞒过。” “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太真外传》引《汉成帝内传》:“汉成帝获飞燕,身轻欲不胜风,恐其飘翥,帝为造水晶盘,令宫人掌之而歌舞。” “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太真”即杨贵妃。唐玄宗宠信安禄山,杨贵妃曾认安禄山为养子,关系暧昧。北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三“诃子”条:“本自唐明皇杨贵妃作之,以为饰物。贵妃私安禄山,以后颇无礼,因狂悖,指爪伤贵妃胸乳间,遂作诃子之饰以蔽之,事见《唐宋遗史》。”因“掷”、“指”音同,“瓜”、“爪”形近,讹传为“掷瓜伤乳”。 “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寿昌公主”应为寿阳公主,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宋代李瓘等撰《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十五·人日》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旧历正月初七)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妆是也。” “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同昌公主”,唐懿宗之长女。唐代苏鹗《杜阳杂编》:“咸通九年,同昌公主出降,宅于广化裏……堂中设连珠之帐,却寒之帘,犀簟牙席。龙凤绣连珠帐,续真珠以成也。” 脂批道:“一路设譬之文,迥非《石头记》大笔所屑,别有他属,余所不知。” 宝玉道:“这里好!”脂批道:“摆设就合着他的意。” 秦氏又“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西子”即西施。“红娘抱过的鸳枕”:出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写莺莺到西厢与张生幽会,红娘送衾枕。 宝玉睡下后,秦氏还“吩咐小丫鬟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如此一番折腾,宝玉终于入梦。 “(宝玉)刚合上眼,便惚惚的睡去,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于是警幻仙姑唱着“春歌”登场了:“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脂批道:“开口拿‘春’字,最紧要!”点出警幻是为吸引宝玉而歌。 “宝玉听了是女子的声音”,又见一人“蹁跹袅娜”“与人不同”,何以见得?有《警幻赋》为证。而《警幻赋》脱胎于《洛神赋》,于是宝玉脱口叫道:“神仙姐姐。” 警幻仙姑介绍自己“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而且正“访察机会,布散相思”。“此离吾境不远,别无他物,仅有自采仙茗一盏,亲酿美酒一瓮,素练魔舞歌姬数人,新填《红楼梦》仙曲十二支,试随吾一游否?”谁能抗拒如此诱惑呢?于是宝玉早“忘了秦氏在何处”,“竟随了仙姑去了”。 警幻仙姑终于将宝玉引到存放“终身册籍”的“孽海情天”宫,又进入了“薄命司”。这里的对联也无非是“痴怨情债,春秋花月”,继续投宝玉之所好。宝玉自思道:“何为‘古今之情’,何为‘风月之债’?”兴趣果然被调动了起来,于是翻看起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及“副册”、“又副册”。 脂批道:“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说,亦非常人供谈之物。此回悉借其法,为众女子数运之机。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亦无干涉政事,真奇想奇笔。” 《推背图》,唐初预言后世兴衰治乱之书。《石头记》“此回悉借其法,为众女子数运之机”。《推背图》凡六十图像,每幅图像下均有谶语,并附有“颂曰”诗四句。而所谓“金陵十二钗”之“终身册籍”上,则每一页也有一幅画,下有“判词”,后又有“红楼梦曲”十二支。所谓“判词”相当于《推背图》之“谶语”,“红楼梦曲”则相当于《推背图》之“颂曰”。 “金陵十二钗”之“终身册籍”,也是万斯同为《石头记》精心打造的入门钥匙。且先将册中人物简单列举一下(详见《石头真言》第五回“金陵十二钗”): “又副册”:晴雯、花袭人; “副册”:香菱; “正册”依次为:薛宝钗和林黛玉、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巧姐、李纨、秦可卿。 (第十七回至第十八回有脂批云:“妙卿出现。至此细数十二钗,以贾家四艳再加薛林二冠有六,添秦可卿有七,熙凤有八,李纨有九,今又加妙玉仅得十人矣。后有史湘云与熙凤之女巧姐儿者共十二人,雪芹题曰“金陵十二钗”是本宗“红楼梦”十二曲之意。后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皆陪客也,“红楼梦”中所谓副十二钗是也。又有又副册三断词乃晴雯、袭人、香菱三人,余未多及,想为金钏、玉钏、鸳鸯、苗云、平儿等人无疑矣。观者不待言可知,故不必多费笔墨。”“苗云”,书中不见此人,当为彩云) 宝玉“还欲看”,乃稍有所悟之兆也。于是警幻仙姑给了他“天分高明,性情颖慧”的八字评语,并引其“再历饮馔声色之幻”。 所谓“饮馔声色”之“饮馔”,香是“群芳髓”,茶是“千红一窟”,脂批道:“隐‘哭’字。”酒是“万艳同杯”,脂砚道:“隐‘悲’字。”显然,这是在营造一种末世氛围。 “因看房内,瑶琴、宝鼎、古画、新诗,无所不有,更喜窗下亦有唾绒,奁间时渍粉污。”此语何出?乃从宝玉眼中心中而来也。这是在暗示仙境即人间,与宝玉在荣国府的生活环境相同。对联中“地”与“天”相对,也正是此意。脂批道:“撰通部大书不难,最难是此等处,可知皆从无可奈何而有。”意谓作者撰写此书,只能暗写,不能明言,岂不是无可奈何? 警幻仙姑还介绍了其帐下的“四大将”:一名痴梦仙姑(黛玉),一名钟情大士(宝钗),一名引愁金女(湘云),一名度恨菩提(妙玉)。 所谓“饮馔声色”之“声”,即指“红楼梦曲”十二支。“红楼梦曲”是对“金陵十二钗”更进一步的逗露。警幻仙姑细心之极,还让宝玉一边看原稿,一边听“红楼梦”仙曲,是希望宝玉能将“红楼梦曲”与“终身册籍”联系起来。但“痴儿竟尚未悟”!警幻仙姑无奈使出撒手锏,即“饮馔声色”之“色”。 第五回原文 警幻便命撤去残席,送宝玉至一香闺绣阁之中,其间铺陈之盛,乃素所未见之物。更可骇者,早有一位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甲戌侧批:难得双兼,妙极!】正不知何意。忽警幻道:“尘世中多少富贵之家,那些绿窗风月,绣阁烟霞,皆被淫污纨绔与那些流荡女子悉皆玷辱。【甲戌侧批:真极!】更可恨者,自古来多少轻薄浪子,皆以‘好色不淫’为饰,又以‘情而不淫’作案,此皆饰非掩丑之语也。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也。【甲戌侧批:“好色而不淫”,今翻案,奇甚!】吾所爱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甲戌侧批:多大胆量敢作如此之文!甲戌眉批:绛芸轩中诸事情景由此而生。】宝玉听了,唬的忙答道:“仙姑差了。我因懒于读书,家父母尚每垂训饬,岂敢再冒‘淫’字?况且年纪尚小。不知‘淫’字为何物。”警幻道:“非也。淫虽一理。意则有别。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甲戌侧批:说得恳切恰当之至!】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甲戌侧批:二字新雅。】‘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甲戌侧批:按宝玉一生心性,只不过是体贴二字,故曰“意淫”。】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今既遇令祖宁荣二公剖腹深嘱,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是特引前来,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甲戌侧批:妙!盖指薛林而言也。】字可卿者,许配于汝。今夕良时,即可成姻。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而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说毕便秘授以云雨之事,推宝玉入房,将门掩上自去。那宝玉恍恍惚惚,依警幻所嘱之言,未免有儿女之事,难以尽述。至次日,便柔情缱绻,软语温存,与可卿难解难分。 “兼美”登场了。脂批道:“妙!盖指薛林而言也。”“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意谓其“兼”着薛宝钗和林黛玉之“美”。“可卿”,可以像互称“卿”的夫妻那样亲密无间;“卿”,古代夫妻互称。 警幻“秘授以云雨之事,推宝玉入房,将门掩上自去”,让宝玉尽情地“兼美”“红楼人”之精华。(其实所谓“兼美”,指宝玉在梦中将秦氏想象成了“兼”有薛林之“美”的仙子,并非真指秦氏兼有薛林之美。) 警幻仙姑之所以让宝玉“兼美”钗黛双姝,是因为宝玉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传国玺)。并道:“淫虽一理,意则有别。” “淫”,本指“皮肤淫滥”。警幻道:“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所谓“好色不淫”、“情而不淫”,“皆饰非掩丑之语”,“好色即淫,知情更淫。是以巫山之会,云雨之欢,皆由既悦其色,复恋其情所致也”。 “意淫”则指“天分中生成(的)一段痴情”。警幻道:“‘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意淫”,表面意思是指在想象(意念)中淫滥,与“皮肤淫滥”相对。如果跳出狭义之“淫”广而言之,实际上“意淫”就是所谓“心会”与“神通”,与“口传”、“语达”相对。也就是说“意淫”是精神活动,与“淫”之肉体活动相对。 警幻仙姑让宝玉“兼美”红楼人,目的是为了让宝玉“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而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也就是说,警幻仙姑让读者随宝玉一起充分领略《石头记》之“情欲声色”,希望读者今后“改悟前情”,开始“意淫”《石头记》,即心会、神通《石头记》。并须“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即经纶济世之道)”,即在“孔孟之间”心会,从“经济之道”神通。 警幻仙姑“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开一觉世觉人之路”。唐代元稹有诗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警幻仙姑正效其法也,先让读者经沧海、登巫山,以收“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效。警幻仙姑已让读者随宝玉领略了“仙闺幻境之风光”,又通过宝玉“兼美”了薛林,那么读者还会迷恋“红楼人”吗? 第六回宝玉梦醒后,“把梦中之事细说与袭人听”,并“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翻“曾经沧海难为水”一句筋斗。 2、“谋局”、“会诗” 第五回原文 因二人携手出去游顽之时,忽至一个所在,但见荆榛遍地,【戚夹:略露心迹。】狼虎同群。【戚夹:凶极!试问观者此系何处。】忽而,大河阻路,黑水淌洋,又无桥梁可通。【甲侧:若有桥梁可通,则世路人情犹不算艰难。】宝玉正自徬徨,只听警幻道:“宝玉休前进,作速回头要紧!”【甲侧:机锋。点醒世人。】宝玉忙止步问道:“此系何处?”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戚夹:可思。】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尔今偶游至此,设如堕落其中,则深负我从前一番以情悟道、守理衷情之言矣。”【戚夹:看他忽转笔作此语,则知此后皆是自悔。】话犹未了,只听迷津内水响如雷,竟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吓得宝玉汗下如雨,一面失声喊叫:“可卿救我!”吓得袭人辈众丫鬟忙上来搂住,叫:“宝玉别怕,我们在这里!”却说秦氏正在房外嘱咐小丫头们好生看着猫儿狗儿打架,忽听宝玉在梦中唤他的小名,【甲戌侧批:云龙作雨,不知何为龙,何为云,何为雨。】因纳闷道:“我的小名这里从没人知道的,他如何知道,在梦里叫出来?” “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 所谓“木居士”,“谋局之士”也。“木”者“牟(mù/móu)”也,即“谋”;“居”者“局”也。 所谓“灰侍者”,“会诗之人”也。“灰侍”,“会诗”也。 意谓要渡过《石头记》之“迷津”,必须“谋局之士”掌舵,“会诗之人”撑篙。不仅如此,还必须是“有缘者”。 如果既不是“谋局之士”,又不是“会诗之人”,那就听从警幻劝告:“休前进,作速回头要紧!”脂批道:“机锋。点醒世人。”意谓干脆连《石头记》也别读了,以免堕于“情欲声色”之“迷津”。然吾辈既非“谋局之士”,亦非“会诗之人”,得渡迷津者,但有缘耳。 秦氏是宝玉之引梦出梦人。脂批道:“此梦文情固佳,然必用秦氏引梦,又用秦氏出梦,竟不知立意何属?惟批书人知之。”这可能与一个传说有关,据说东岳庙七十六司之催行司神即明朝崇祯皇帝(Anne Swann Goodrich 夫人《北京东岳庙及传说》)。所谓“用秦氏引梦,又用秦氏出梦”,意谓只有从秦可卿(崇祯帝)入手才能进入《石头记》之“明史”,才能避免堕入“情欲声色”之“迷津”。而将堕迷津之时,也当效仿宝玉大喊:“可卿救我!” 三、反照“风月鉴” 《石头记》第十二回“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贾瑞迷恋“红楼人”凤姐,于是“迩来想着凤姐时,未免有那指头告了消乏等事”。“指头告了消乏”,指手淫。“告”,“膏”(gào)也,把毛笔蘸上墨汁在砚台边上掭匀。 贾瑞得不到凤姐的垂青,不能与“红楼人”作“巫山之会,云雨之欢”;又“尚未娶亲”,且无丫鬟,不能效仿宝玉“强试云雨”,只能“手淫”。 贾瑞因“指头告了消乏”而伤身,各种病症“不上一年,都添全了”。到了这个时候,便只有吃“独参汤”。 所谓“独参”,“独慎”,“慎独”也,即圣人之所谓“君子慎独”。贾瑞做不到“慎独”,只能继续“指头告了消乏”。到了“无药不吃,只是白花钱不见效”的时候,便只有世外高人能救命。 跛足道人送来一个“风月宝鉴”,“两面皆可照人”,并叮嘱道:“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脂批道:“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又道:“此书表里皆有喻也。”明点“风月宝鉴”即《石头记》。《石头记》和“风月宝鉴”一样,也分正反两面,也只可“反照”,即“反读”。 贾瑞反照“风月鉴”看到“骷髅”,大骂道士“混账”。脂批道:“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点出“红楼人”就是“骷髅”,就是历史人物。而贾瑞只迷恋“红楼人”,又正照“风月鉴”。“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凤姐仍送他出来。”此时镜子掉过来,反面仍是“骷髅”。贾瑞已无力“指头告了消乏”,只“遗了一滩精”。“如此三四次,只见两个人走来,拿铁锁把他套住,拉了就走。”脂批道:“所谓醉生梦死也。”又道:“这是作书者之立意,要写情种,故于此试一深写之。在贾瑞则是求仁而得仁,未尝不含笑九泉,虽死亦不解脱者,悲矣!” 贾瑞正照“风月鉴”,从而“求仁得仁”,“含笑九泉”。与此相同,如果正读《石头记》,也将堕入“情欲声色”之迷津 贾代儒也大骂道士道:“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脂批道:“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再次明点“风月宝鉴”即《石头记》。“(贾代儒)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脂批道:“观者记之。”再次告诫读者不要“瞧正面”,不要“以假为真”。 《石头记》=正反文+赤反文=反文“明史”,反读《石头记》即将其“正反文”和“赤反文”还原为正文“明史”。所谓反照“风月鉴”即指反读《石头记》。 四、《红楼梦》=《明史》(万氏稿)+《石头记》 甲戌本在第一回回目之前有凡例5条,属于赤反文,为万斯同所作,意在介绍《石头记》。 1、“《红楼梦》旨意” 原文 《红楼梦》旨意。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则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做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又如道人亲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处。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及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 《红楼梦》即“朱明之梦”,即“明史”。而《石头记》即《明史》之“副史”,是对清初官修《明史》(万氏稿)之补正,《石头记》和《明史》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明史”。所以《红楼梦》=《明史》(万氏稿)+《石头记》(主要为明末清初史)。所谓“《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即是此意。万斯同用《石头记》为《明史》补缺,完成了有明一代之“信史”,即《红楼梦》。 万斯同将《石头记》设计为“石头所记之事”。“石头”即青埂顽石,幻化为通灵宝玉下世历劫。而通灵宝玉即北京朱明之玉角,《石头记》是其“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所以《石头记》即“明史”。通灵宝玉之主人即宝玉,即缺角传国玺,从而引出“传国玺传”,《石头记》也是为“传国玺传”补缺之“明史”。 《石头记》又名《风月宝鉴》。“风月宝鉴”分正反两面,点出《石头记》也分正反两面。万斯同因反抄“明史”而有《石头记》,《石头记》是一部反文“明史”,《石头记》=反文“明史”=正反文+赤反文。所谓反照“风月鉴”即反读《石头记》,即将《石头记》之“正反文”和“赤反文”还原为“明史”。 《石头记》又名《金陵十二钗》,取自第五十回“春灯谜”和第五十一回“怀古诗”之十二位明末清初江南名妓。《金陵十二钗》即“明末清初史”;所谓“金陵十二钗”代指明(清)朝及其历史人物,故第五回警幻仙姑道:“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 此条“赤反文”介绍了此书的各种书名及其出处。我们来归纳一下其书名: 《红楼梦》=《明史》(万氏稿)+《石头记》 《金陵十二钗》=明末清初史 《石头记》=反文“明史”=正反文+赤反文 《风月宝鉴》=正面(《石头记》)+反面(“明史”)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石头记》(正反文+赤反文)+“重评”。 2、原文 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 此条点出书中之所谓“长安”、“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并非本就没有“东南西北”之分。 3、原文 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故叙闺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者则简,不得谓其不均也。 4、原文 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 这两条是对《石头记》表面文字之解释,以避文字狱。正如第一回空空道人所言:“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空空道人“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 5、“作者自云” 原文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诗曰: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此条相当于《石头记》之自序。万斯同将《石头记》设计为“石头所记之事”,即通灵宝玉“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即“明史”。 所谓“曾历过一番梦幻”,表面上是指青埂顽石被幻化为通灵宝玉下世历劫,实际上是指万斯同亲身见证了明清易代。 所谓“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演”,即指万斯同反抄“明史”。 所谓“当日所有之女子”,代指明(清)朝历史人物。 所谓“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乃万斯同之自况,指万斯同以布衣身份隐忍史馆之状况。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此联写朱明之亡。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此联意谓朱明之亡与历代王朝之亡一样。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此联谓明朝遗民为朱明之亡而哭泣,万斯同则抱着“国可亡而史不可灭”之信念撰写《石头记》。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此处之“十年”是指甲戌本定稿前之十年,即康熙三十三年(1694)前之十年。但《石头记》直到康熙三十九年(1700)才正式定稿(庚辰本),所以《石头记》实际上历时十六年左右。 庚辰本将此条做了些文字修改,置于第一回回目之后,作为正文的开头。但将此条移至第一回回目之后,当是传抄者所为。因为“作者自云”相当于《石头记》之自序,还是放在卷首为妥。 石头真言(一)甄英莲代表南京朱明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一、“女娲补天”之神话 通灵宝玉即“汉传国玺”之玉角。(详见《红楼玄关》之一) 二、“三生石畔”之神话 1、“赤瑕宫神瑛侍者”即“衔赤玉之玉” 2、“绛珠草”即丹沙草 3、“绛珠仙子”即水印 4、“还泪”真相 (详见《红楼玄关》之一) 5、北邙山 一僧一道在青埂峰下将青埂顽石幻化为美玉,镌上数字,携往太虚幻境交割。途中在甄士隐梦中讲了一个“三生石畔”的故事,说绛珠仙子追随神瑛下世还泪,“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一僧一道决定“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在向警幻交割完毕后,一僧一道便幻形入世,“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一僧一道一入世,癞僧便要甄士隐舍英莲,并留下“四句言词”。跛道道:“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 北邙山,又称“北芒山”,即邙山,位于古都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自古被视为殡葬安冢的风水宝地,这里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十几个帝王的陵墓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总数在千座以上。古人云:“生在苏杭,葬在北邙。” 僧道从杭州“三生石畔”而来,三劫后到洛阳北邙山会齐。“劫”,佛教名词,“劫波”(或“劫簸”)的略称,意为极久远的时节。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重新再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叫做一“劫”。此处之“三劫”代指朱明的三个时期,即南京朱明、北京朱明、南明。所谓“三劫后”即指朱明王朝彻底灭亡之后。所以从“三生石畔”到北邙山,其实就是朱明从建立到灭亡的过程,即所谓“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 宝玉即缺角传国玺;林黛玉即南京朱明之赤玉,在朱棣篡位后化为水印(血泪)。林黛玉之所谓“还泪”,是想用水印中的朱砂重新占据传国玺(宝玉)之缺角,形成赤玉,即恢复南京朱明。而陪其下世历劫之“一干风流孽鬼”,即明朝历史人物。一僧一道入世后“各干营生去”,即指僧道不断度脱明(清)朝历史人物。三劫后到北邙山会齐,即在朱明灭亡后,将朱明之玉角(赤玉和通灵宝玉)以及明(清)朝历史人物,再次携往太虚幻境销号。 三、《石头记》创作过程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成稿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曹雪芹、脂砚斋即万斯同;畸笏叟即王源;其他参与者有徐乾学、徐元文、孔尚任、万言等。(详见《红楼玄关》之二) 四、《石头记》创作手法(一) 《石头记》=反文“明史”。(详见《红楼玄关》之二) 五、甲戌本凡例 《红楼梦》=《明史》(万氏稿)+《石头记》 《金陵十二钗》=明末清初史 《石头记》=反文“明史”=正反文+赤反文 《风月宝鉴》=正面(《石头记》)+反面(“明史”)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石头记》(正反文+赤反文)+“重评” (详见《红楼玄关》之四) 六、甄英莲代表南京朱明建文朝 1、甄士隐即建文帝朱允炆 第一回原文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甲戌侧批:是金陵。】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甲戌侧批:妙极!是石头口气,惜米颠不遇此石。】这阊门外有个十里【甲戌侧批:开口先云势利,是伏甄、封二姓之事。】街,街内有个仁清【甲戌侧批:又言人情,总为士隐火后伏笔。】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甲戌侧批:世路宽平者甚少。亦凿。】人皆呼作葫芦【甲戌侧批:糊涂也,故假语从此具焉。】庙。【蒙侧批:画的虽不依样,却是葫芦。】 “当日地陷东南”,接续“女娲补天”之神话(“王莽篡汉”),讲述“三生石畔”之神话(“朱棣篡位”)。 “姑苏”,苏州之别称,因其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阊门”,苏州靠北的西门,始建于春秋时期,阖闾大城的八门之一,是明清时期全国最繁盛的商业街区。“阊门”,来自于传说中的“阊阖”;“阊阖”,神话传说中的天门,又指宫门。 “十里街”,指苏州山塘街。山塘街据说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建。公元825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在虎丘山环山开河筑路,并从虎丘望山桥至阊门渡僧桥开凿一条山塘河,与运河相连。在河塘旁筑堤,形成山塘街,长约七里,故俗谓“七里山塘到虎丘”。山塘街是一条典型的水巷,河上货船、游船来来往往。山塘街则紧傍山塘河北侧,通过一座座石桥与另一侧的街道连接,街上店铺、住家鳞次栉比。山塘街一头连接苏州的繁华商业区阊门,一头连着花农聚集的虎丘镇和名胜虎丘山,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商品的集散之地,南北商人的聚集之处,有“姑苏第一名街”之称。 “姑苏”,脂批道:“是金陵。”假托姑苏,实指金陵。金陵之“十里街”则指十里秦淮河。秦淮河是古老南京文化的渊源之地,内秦淮河两岸从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素有“六朝金粉”之誉。 “葫芦庙”,代指南京朱明都城南京城。脂批道:“画的虽不依样,却是葫芦。”明代南京城像一只向西北倾斜的宝葫芦,细腰在秦淮河凹陷处与玄武湖之间,葫芦嘴在狮子山。 第一回原文 庙旁住着一家乡宦,【甲戌侧批:不出荣国大族,先写乡宦小家,从小至大,是此书章法。】姓甄,【甲戌眉批: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名费,【甲戌侧批:废。】字士隐。【甲戌侧批:托言将真事隐去也。】嫡妻封【甲戌侧批:风。因风俗来。】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甲戌侧批:八字正是写日后之香菱,见其根源不凡。】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甲戌侧批:本地推为望族,宁、荣则天下推为望族,叙事有层落。】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甲戌侧批:自是羲皇上人,便可作是书之朝代年纪矣。总写香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蒙侧批:伏笔。】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甲戌侧批:所谓“美中不足”也。】只有一女,乳名英莲,【甲戌侧批:设云“应怜”也。】年方三岁。 “甄”,脂批道:“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石头记》将朱元璋所建之南京朱明称为朱明之“真家”,即“甄家”;将朱棣篡位迁都北京后之北京朱明称为朱明之“假家”,即“贾家”。所谓“宝玉”即缺角传国玺;“甄宝玉”即“甄家之宝玉”,即南京朱明(南明)之缺角传国玺;“贾宝玉”即“贾家之宝玉”,即北京朱明之缺角传国玺。(详见《红楼玄关》之一、《石头真言》第二回“甄贾宝玉”) “费”,脂批道:“废。”“甄费”,意指南京朱明被废之皇帝,即建文帝。 “甄士隐”,脂批道:“托言将真事隐去也。”点出《石头记》之创作手法。同时“甄士隐”也点出“逊国”之建文帝。 “乡宦甄家”在南京朱明首善之区的南京城首推“望族”,代指朱明朝廷之建文朝。 建文帝,名朱允炆,朱元璋长子朱标之次子,被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洪武帝崩,朱允炆即位。朱元璋在遗诏中称赞朱允炆“仁明孝友”,但外表仁弱的建文帝继位伊始,就着手改革朱元璋时的弊政,他自己确定新年号为“建文”,与乃祖父“洪武”刚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史称“建文新政”。①建文帝有意结束明初的尚武政风,大力加强文官在国家政事中的作用,被称作“秀才朝廷”。②宽刑省狱:建国之初,朱元璋以刚猛治国,乱世用重典,法外用刑情况严重,建文帝在当皇太孙时就已经意识到太祖用刑过猛,因此登基后力图改变这种情况。③减轻赋税。④锐意削藩:朱元璋将他的众多儿子都封为藩王,镇守各地,以确保大明江山,第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北京。没想到的是,后来各藩王都拥兵自重,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因此建文帝决定削藩。建文元年(1399)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起事,从而拉开了长达四年的叔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建文三年(1401)十二月,燕王朱棣率军直趋南京。建文四年(1402)六月,建文帝将领李景隆打开南京金川门迎降,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最终胜利。建文帝则不知所终,一说皇宫自焚;一说出亡隐居;一说出家为僧;一说亡命海外。朱棣篡位称帝后,将建文年号(建文元年至建文四年,即1399—1402)从历史上抹去,将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年号人为地延长了四年,即从洪武三十二年(1399)延长到洪武三十五年(1402),改次年(1403)为永乐元年。并下令销毁建文时期的历史档案,严禁记载和评论建文朝之事。 甄士隐之所谓“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意指建文朝廷乃“秀才朝廷”。 “英莲”,脂批道:“设云‘应怜’也。”意指被朱棣篡夺之建文朝“真应怜”。所谓“年方三岁”,即指建文三年(1401)。 第二年元霄节,“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英莲被拐子抱走。甄英莲四岁被拐,即指建文四年(1402)朱棣攻入南京称帝。“霍启”,脂批道:“妙!祸起也。此因事而命名。”意指朱棣举兵起事,发动“靖难之役”。所以所谓“拐子”即朱棣;甄英莲即建文朝。 第一回原文 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甲戌侧批:所谓“万境都如梦境看”也。】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甲戌侧批:此则是幻像。】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甲戌侧批:奇怪!所谓情僧也。】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甲戌眉批: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女儿撤身要进去,【蒙侧批:如果舍出,则不成幻境矣。行文至此,又不得不有此一语。】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甲戌侧批:为天下父母痴心一哭。】 菱花空对雪澌澌。【甲戌侧批:生不遇时。遇又非偶。】 好防佳节元宵后,【甲戌侧批:前后一样,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 便是烟消火灭时。【甲戌侧批:伏后文。】 “惯养娇生笑你痴”:意谓建文帝“惯养娇生”建文朝廷。 “菱花空对雪澌澌”:“英莲”实际上即“莲英”,指莲花,代指南京朱明;“英”,花。“菱花”,指香菱,代指南明。“雪”,谐音“薛”,指薛蟠,代指清朝(详见第四回“葫芦案”)。“澌澌”,象声词,形容风雪雨水声。此句意指后来之南明将面对清朝之打击。(详见第五回香菱之“判词”) “好防佳节元宵后”:建文朝廷灭亡于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本回则将甄英莲被拐设计在正月十五日,又将“甄家被火”设计在三月十五日,这是为了点出南明灭亡在四月十五日。永历十六年(1662)四月十五日,南明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杀于昆明,朱明灭亡。 关于永历帝死亡时间,各书记载不一。一说四月二十五日(《庭闻录》、《狩缅纪事》、《皇明末造录》,卷下、《爝火录》、《求野录》等);一说四月十五日(《小腆纪传》、《小腆纪年附考》、《南疆逸史》);一说为四月八日,(《也是录》)。还有的只书月而不记日期的(《清史稿·吴三桂传》);也有的不知或不书永历“崩日崩所”的(《永历纪年》、《明末滇南纪略》),等等。(李治廷《吴三桂大传》) 从此诗可以看出,《石头记》认为永历帝遇难于四月十五日。 “便是烟消火灭时”:代指朱明灭亡之日。 所以癞僧之“言词”实际上道出了朱明将灭亡于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四月十五日。此诗点出了《石头记》所记之“明史”的主要历史时段,即从南京朱明之建文朝一直到南明之亡,具体时间为从建文三年(1401)到永历十六年(1662)。《石头记》第一回开篇即点出建文三年(1401),即“英莲三岁”;第八十回则结束于永历十六年(1662)四月十五日,即香菱“酿成干血之症”(详见第八十回之“屈受贪夫棒”)。 甄士隐第一次请贾雨村“入斋一谈”时,家人来报:“严老爷来拜。”脂批道:“‘炎’也。炎既来,火将至矣。”后甄家果然毁于一场大火。“严”亦“燕”也;“严老爷”即燕王朱棣。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也引来一场大火。《明史·本纪第四》:“(建文元年)秋七月,燕王棣举兵反……(四年)六月,燕兵渡江……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脂批道:“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南直”即南直隶。明洪武初年建都南京应天府,将应天、苏州、凤阳等14个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六部,称为直隶,区域大致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上海等省市。永乐初年迁都北京后,撤消北平布政使司,将北平布政使司所辖府和州直隶州也直隶中央六部,遂称北直隶,简称北直,区域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河北等市省;原直隶区域遂改称南直隶,简称南直。 “乡宦甄家”即建文朝廷,而祸及“甄家”之大火起自“葫芦庙”,即南京城。所以所谓“甄家被火”,是关于建文帝下落的第一种说法,即“皇宫自焚”。 第一回原文 他岳丈名唤封肃,【蒙双行夹批:风俗。】本贯大如州人氏,【甲戌眉批:托言大概如此之风俗也。】虽是务农,家中都还殷实。今见女婿这等狼狈而来,心中便有些不乐。【甲戌侧批:所以大概之人情如是,风俗如是也。蒙侧批:大都不过如此。】幸而【蒙侧批:若非“幸而”,则有不留之意。】士隐还有折变田地的银子未曾用完,拿出来托他随分就价薄置些须房地,为后日衣食之计。那封肃便半哄半赚,些须与他些薄田朽屋。士隐乃读书之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觉穷了下去。封肃每见面时,便说些现成话,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们不善过活,只一味好吃懒作【甲戌侧批:此等人何多之极。】等语。士隐知投人不着,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惊唬,急忿怨痛,已有积伤,暮年之人,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 “封肃”,脂批道:“风俗。”“大如州”,脂批道:“托言大概如此之风俗也。”又道:“所以大概之人情如是,风俗如是也。” 前文也有关于所谓“风俗”之脂批。“十里街”之“十里”,脂批道:“开口先云势利,是伏甄、封二姓之事。”“仁清巷”之“仁清”,脂批道:“又言人情,总为士隐火后伏笔。”“嫡妻封氏”之“封”,脂批:“风。因风俗来。” “封”,本意疆界,借指朱明王朝,这里代指朱明文武官员。“靖难之役”本是叔侄之争,是一家一姓内部之争。所谓“大概之人情如是,风俗如是”,意指朱明文武官员只尊奉“赢家”朱棣,对“输家”建文帝则正如封肃对待甄士隐。 所谓“甄士隐投封肃”,是关于建文帝下落的第二种说法,即“出亡隐居”。后甄士隐随跛道“飘飘而去”,则是关于建文帝下落的第三种说法,即“出家为僧”。 本回之所以将“三生石畔的故事”写在甄士隐的梦境之中,是因为所谓“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与“三生石畔的故事”讲的是同一历史事件,即朱棣篡位。“那僧”说甄士隐与通灵宝玉“有一面之缘”,而通灵宝玉是朱棣篡位后镶补在缺角传国玺上的玉角,所以此处已点出甄士隐即建文帝。 本回通过“乡宦甄家”(南京朱明建文朝)之“小枯荣”,从而引出“贾家”(北京朱明)和“江南甄家”(南明)之“大枯荣”。(详见第二回“贾家甄家”)。 2、《好了歌》及其解注 (1)《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甄士隐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跛足道人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 甄士隐即建文帝,是亡国之君,故谓其“有宿慧”,“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并将《好了歌》解注出来。 (2)《好了歌注》 《好了歌注》则写建文帝“逊国”后之朱明,脂批已点出这一点。我们且解注于此,请与后文对照着看。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脂批道:“宁、荣未有之先。”宁国府和荣国府都代指末世朱明,所谓“宁、荣未有之先”,即指南京朱明。所谓“陋室空堂”,指朱棣篡位并迁都北京后之南京明皇宫;所谓“当年笏满床”,意指南京朱明当年之盛况。“笏满床”,出自《旧唐书·崔神庆传》:“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每岁时家宴,组珮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后误传为唐代汾阳郡王郭子仪家事,并演绎出《满床笏》(一名《打金枝》)一剧。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脂批道:“宁、荣既败之后。”意指北京朱明和南明灭亡之后。 “蛛丝儿结满雕梁”:脂批道:“潇湘馆、紫(绛)芸轩等处。”“潇湘馆”代指朱明,主要代指南明。“绛芸轩”代指朱明朝廷。 “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脂批道:“雨村等一干新荣暴发之家。”又道:“先说场面,忽新忽败,忽丽忽朽,已见得反覆不了。”贾雨村本指天命汗努尔哈赤,这里代指清朝。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脂批道:“宝钗、湘云一干人。”薛宝钗、史湘云也代表清朝。其中薛宝钗代表满族;史湘云代表蒙古族。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脂批道:“黛玉、晴雯一干人。”林黛玉代表朱明,主要代表南明;晴雯代表朱明之抗清(金)大臣,主要代表袁崇焕、张煌言等。“黄土陇头”,指坟墓。“陇”通“垄”,本义指坟墓。 “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脂批道:“一段妻妾迎新送死,倏恩倏爱,倏痛倏悲,缠绵不了。”意指清朝一统中国,即指清朝将“薛宝钗”(金角)镶补在“宝玉”(缺角传国玺)之“嘴”(缺角)上,从而形成“金镶玉之传国玺”,即所谓“金玉良姻”。 “金满箱,银满箱”:脂批道:“熙凤一干人。”王熙凤之原型为孝庄皇太后,代表清朝。 “展眼乞丐人皆谤”:脂批道:“甄玉、贾玉一干人。”甄宝玉即南京朱明(南明)之缺角传国玺,贾宝玉即北京朱明之缺角传国玺,这里代指朱明皇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脂批道:“一段石火光阴,悲喜不了。风露草霜,富贵嗜欲,贪婪不了。”意指北京朱明灭亡后,南明也仅仅存续二十来年即灭亡。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脂批道:“言父母死后之日。”意指南明灭亡之后。脂批道:“柳湘莲一干人。”柳湘莲代表台湾郑氏集团,主要指郑成功和郑经父子。“强梁”,指勇武有力之人。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脂批道:“一段儿女死后无凭,生前空为筹划计算,痴心不了。”意指降清明臣。“择膏粱”,本指挑选富贵人家子弟作女婿;这里指“择主而事”,即选择明主为其效劳。“膏粱”,肥肉和细粮;借指富贵人家子弟。“烟花巷”,指古代的青楼妓院,烟花柳巷之地;“烟花”,指妓女或艺妓。《石头记》借“妓女”指贰臣,代指降清者。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脂批道:“贾赦、雨村一干人。”贾赦主要代指皇太极,贾雨村主要代指努尔哈赤。“锁枷”,指旧时的两种刑具;比喻所受的压迫和束缚。此句意谓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等称汗称帝,反受其累,为其而亡。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脂批道:“贾兰、贾菌一干人。”又道:“一段功名升黜无时,强夺苦争,喜惧不了。”意指“三藩”起兵反清。贾兰、贾菌(jùn)代表降清之明臣,主要代指“三藩”,其中贾兰代指吴三桂等。“紫蟒”,紫色的蟒袍;古代按官阶等级穿不同颜色的公服;唐制,亲王及三品服用紫色。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脂批道:“总收。”又道:“总收古今亿兆痴人,共历幻场,此幻事扰扰纷纷,无日可了。”意指朱棣篡位建立北京朱明;李自成推翻北京朱明后,清朝乘机入主中原并消灭南明;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则又起兵想推翻清朝。 “反认他乡是故乡”:脂批道:“太虚幻境青埂峰一并结住。”佛教谓死为“归真”,即还其本来的状态。所以所谓“故乡”指死,“他乡”则指生。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脂批道:“语虽旧句,用于此妥极是极。苟能如此,便能了得。”又道:“此等歌谣原不宜太雅,恐其不能通俗,故只此便妙极。其说得痛切处,又非一味俗语可到。”“谁不解得世事如此,有龙象力者方能放得下。”意谓“明史”中的各方争来夺去,最后都是为他人白忙活一场。即所谓“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为他人作嫁衣裳”,出自唐代秦韬玉《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喻白白为他人奔忙,死后一切皆空。 七、贾雨村代表后金(清朝) 1、贾雨村即天命汗努尔哈赤 第一回原文 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甲戌侧批:“隔壁”二字极细极险,记清。】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甲戌侧批:假话。妙!】表字时飞,【甲戌侧批:实非。妙!】别号雨村【甲戌侧批:雨村者,村言粗语也。言以村粗之言演出一段假话也。】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胡州【甲戌侧批:胡诌也。】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甲戌侧批:又写一末世男子。】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蒙侧批:形容落破诗书子弟,逼真。】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蒙侧批:“庙中安身”、“卖字为生”,想是过午不食的了。】故士隐常与他交接。【甲戌侧批:又夹写士隐实是翰林文苑,非守钱虏也,直灌入“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一回。】 “葫芦庙”,不仅南京朱明之南京城形似葫芦,北京朱明中期以后的版图也形似葫芦,所以“葫芦”也代指明朝。脂批道:“画的虽不依样,却是葫芦。”虽不十分形象,但明朝的国土形状确实有如葫芦,大小葫芦肚分别为山海关内和关外,其狭窄细小处即山海关至锦州之间的辽西走廊一带。 “隔壁”之“壁”,长城也。“葫芦”,亦“胡虏”也。 “贾化”,脂批道:“假话。”“时飞”,脂批道:“实非。”“雨村”,脂批道:“雨村者,村言粗语也。言以村粗之言演出一段假话也。”贾雨村之名和号,是“言以村粗之言演出一段假话”,其字则点出“实非”,谓实际上并非如此。 所谓“贾化”,“假华”也。古时有“华夷”之分,“华”指汉族,“夷”指非汉族的其他少数名族。“假华”即“夷”,与“胡虏”一致。所谓“时飞”,亦“是非”也。 “胡州”,脂批道:“胡诌也。”其实指“胡虏之州”。“胡”,古代用以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 在山海关外“惹是生非”的“胡虏之州”又何指呢?乃努尔哈赤之建州女真也。 明代在辽东实行军卫制。明初,洪武帝朱元璋在辽阳设辽东都司,管辖辽东二十五卫,一百三十八所,建州卫就是其中之一。永乐七年(1409)永乐帝朱棣设奴儿干都司,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有卫、所四百余。辖区东至海,东北包有库页岛,西至斡难河(鄂嫩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八年,设建州左卫,以猛哥帖木儿为指挥使。所谓“卫所”不仅是军事机构,还是行政机构。 女真族之祖曾建立金朝,即所谓“诗书仕宦之族”。金亡以后,女真族各部纷争不已,强凌弱,众暴寡,元、明300年来,未能实现统一。此即努尔哈赤之所谓“生于末世”。 努尔哈赤幼年丧母,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又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被明将李成梁误杀。努尔哈赤质问道:“我祖、父为何被害?你们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明朝派官员谢过说:“非有意也,是误杀耳!”明军送还觉昌安和塔克世的遗体,朝廷赏给努尔哈赤“敕(chì)书三十道,马三十匹”,还封他为建州卫指挥使。据《明神宗实录》所载,努尔哈赤曾先后八次亲自入京进贡。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之前的二十余年间,平均每三年到北京进贡一次。他一面向明廷朝贡称臣,表示忠顺;一面又兴兵统一女真各部,称王称汗。特别是他多次到京师,“往来窥探,夷险熟知”,亲见明朝政局虚实,熟悉明代典章制度,了解中原经济文化,察访辽东明军戍守,为实现其对明廷的两面政策而往来奔走。努尔哈赤对明廷的两面政策,蒙住了明朝昏主庸臣的眼睛,不仅使明军二十余年未对建州军进行过一次“围剿”,而且连蓟辽督抚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还奏称他“惟命是从”。努尔哈赤对明朝采取两面政策的成功,为他在赫图阿拉称汗做了重要准备。(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下同) 此即努尔哈赤之所谓“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所谓“再整基业”,意指再次一统女真族。 贾雨村第一次被请到甄家时,甄士隐因“严老爷来拜”出去应酬,贾雨村“打听得前面留饭,不可久待,遂从夹道中自便出门去了”。“夹道”,辽西走廊也,形象之至。(参见第四回“梨香院”) 贾雨村在中秋之夜第二次被请到甄家时,得到了甄士隐的银衣资助,并在酒后口号一绝《咏月》诗: 时逢三五便团圆, 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 首联,脂批道:“是将发之机。” 颔联,脂批道:“奸雄心事,不觉露出。” 据宋代陈师道《后山诗话》记载,宋太祖赵匡胤也曾作《咏月》诗道:“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时人以为帝王之兆已显。而贾雨村则道:“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所以甄士隐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意指努尔哈赤即将建立后金。 贾雨村还曾高吟一联曰: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脂批道:“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又道:“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 所谓“二玉”即宝玉和黛玉。所谓“二玉合传”,即指“三生石畔”之“赤瑕宫神瑛”,即“衔赤玉之传国玺”。其中宝玉即缺角传国玺,林黛玉即赤玉(南京朱明之玉角)。 所谓“二宝”即宝玉和宝钗。“宝玉”,“玺之玉”也,即缺角传国玺;“宝钗”,“玺之金”也,即传国玺之金角。所谓“二宝合传”,即指清朝(后金)要将“宝钗”(金角)镶补在“宝玉”(缺角传国玺)之上,形成“金镶玉之传国玺”,即取代朱明,一统中国。 此联语含双关,意指努尔哈赤即将在朱明衰落之际建立后金。 “玉在匮中求善价”:《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谓待价而沽。此处之“玉”代指宝玉,即朱明之缺角传国玺。此句意谓朱明之传国玺已在“待价而沽”,意指朱明已显露出灭亡之征兆。 “钗于奁内待时飞”:《洞冥记》曰:“元鼎元年,起招灵閤,有神女留一玉钗与帝,帝以赐赵婕妤。至昭帝元凤中,宫人犹见此钗,共谋欲碎之。明旦视之匣,惟见白燕直升天去。故宫人作玉钗,因改名玉燕钗,言其吉祥。”(宋代李昉《太平御览·服用部二十》)意谓待时而飞。此处之“钗”代指宝钗,即清朝(后金)之金角。而“时飞”即贾雨村之表字。此句意谓清朝(后金)之金角已在等待努尔哈赤,意指努尔哈赤即将建立后金。 甄士隐道:“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 所谓“十九日”,乃北京朱明灭亡之日。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煤山自经,北京朱明灭亡。“十九日”对清朝(后金)来说,是入主中原的最佳时机,后来多尔衮也正是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打败李自成,入主北京(详见第四回“葫芦案”)。既然将来有如此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努尔哈赤也就不管什么“黄道黑道”,连夜起身入都去了,即建立后金去了。 第二回贾雨村“升了本府知府”,即指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成为后金汗。“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这是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之后的写照。 万历十一年(1583)五月,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经过十二次大的战役,统一女真各部。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万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1618)四月,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师伐明,第一大恨即“害我祖、父”。尔后克沈阳、占辽阳、夺广宁、据义州。都城先迁辽阳,继迁沈阳。 天启六年(1626),袁崇焕大败努尔哈赤,取得“宁远大捷”。努尔哈赤一生经历过许多重大战役,所向告捷,攻无不克。宁远之败,是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所遭遇到的最重大挫折,努尔哈赤因此忧愤而死。此即贾雨村之所谓“心中十分惭恨”。至于所谓“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是作者顺便用贾雨村引出后文,脂批道:“已伏下至金陵一节矣。” 本回和第二回通过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并迁都沈阳,从而引出清朝入主中原。第二回后之贾雨村,除代指努尔哈赤之外,还代表清朝(后金)。 贾雨村“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脂批道:“是莽操遗容。”又有脂批多次道:“奸雄。”(参见第四回)脂批之所以将贾雨村比作王莽与曹操,是因为他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那就是“篡汉”。王莽篡西汉,曹操篡东汉,而努尔哈赤之“篡汉”则指后金(清朝)取朱明而代之,意指“篡夺汉族政权”。“汉”由汉朝转而代指汉族及其政权。 2、娇杏即沈阳 贾雨村第一次到甄家时,还得到了甄家之婢“娇杏”的两次回顾,“自为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娇杏代指沈阳,努尔哈赤既然视其为“知己”,则早晚必取之。贾雨村还为娇杏(沈阳)口占五言一律云: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敛额”,皱眉头。“俦”,伴侣。“蟾光”,月光。 贾雨村升了本府知府(后金汗)后,随即纳娇杏为妾,即指努尔哈赤占领沈阳。 “娇杏”,脂批道:“侥幸也。”意指努尔哈赤侥幸地占领沈阳,割据东北。 第二回又道:“谁想他命运两济,不承望自到雨村身边,只一年便生了一子,又半载,雨村嫡妻忽染疾下世,雨村便将他扶册作正室夫人了。雨村便将他(娇杏)扶册作正室夫人了。” “嫡妻”,代指后金原来的都城赫图阿拉(兴京)。所谓“扶册作正室夫人”,即指努尔哈赤从赫图阿拉迁都沈阳(盛京)。“娇杏”代指沈阳及其所代表之东北。 正是: 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 “偶因一着错”,脂批道:“盖女儿原不应私顾外人之谓。”表面上是指贾雨村偷窥娇杏,而娇杏发现后虽然“转身回避”,却“又回头两次”。实际上是指努尔哈赤早已看中沈阳。“便为人上人”,表面上是指“娇杏”成为了贾雨村的“正室夫人”,实际上是指努尔哈赤侥幸地占领并迁都沈阳。 娇杏不“守礼俟命”,却“命运两济”。英莲则“有命无运”,应了癞僧“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语。脂批道:“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 所谓“二贤之恨”,是指诸葛亮和岳飞未能恢复“汉家”天下之遗恨,从此批可知《石头记》“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 石头真言(二)贾府代表末世朱明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本回之“林家”接第一回之“乡宦甄家”,继续介绍南京朱明,从而引出所谓“贾家”(北京朱明)。 一、贾敏即永乐帝朱棣 第二回原文 那日,偶又游至淮扬地面,因闻得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甲戌侧批:盖云"学海文林"也。总是暗写黛玉。】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甲戌眉批:官制半遵古名亦好。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本贯姑苏【甲戌侧批:十二钗正出之地,故用真。】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 “鹾(cuó)政”,盐务,指经管有关食盐的事务。 “兰台寺大夫”,脂批道:“官制半遵古名亦好。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兰台”,原为汉代宫廷藏书之所,由御史中丞主管。御史中丞兼任纠察,故后世又称主管纠察、弹劾官吏的御史府为兰台寺。“大夫”,是古代高级文职官阶。兰台寺大夫相当于秦汉间职掌纠察弹劾的御史大夫。 “巡盐御史”,巡盐御史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官职,都察院监察御史奉命出巡盐务时即称为巡盐御史。 “林如海”,“如”,“前往”之意;“如海”,到海外。这是关于建文帝下落的第四种说法,即“逃往海外”。这里将本回之“林家”与第一回之“乡宦甄家”(建文朝)联系起来,继续讲述南京朱明之历史。 “前科的探花”,意指建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是朱明第三代。建文帝是洪武帝朱元璋长子朱标的次子,由于朱标及其长子早死,被立为皇太孙,后即皇帝位。 “淮扬地面”,属于南京朱明应天府,代指都城南京。“姑苏”,脂批道:“十二钗正出之地,故用真。”第一回脂批已点出所谓“姑苏”实指“金陵”。所谓“鹾(cuó)政”、“巡盐御史”,也是为了呼应“淮扬地面”。巡盐御史一般派往主要盐产区,据《明史》记载,朝廷通常在两淮、两浙、长芦、河东等地各派巡盐御史一人。 第二回原文 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甲戌眉批:可笑近时小说中,无故极力称扬浪子淫女,临收结时,还必致感动朝廷,使君父同入其情欲之界,明遂其意,何无人心之至!不知彼作者有何好处,有何谢报到朝廷廊庙之上,直将半生淫污,秽渎睿聪,又苦拉君父作一干证护身符,强媒硬保,得遂其淫欲哉!】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甲戌侧批:要紧二字,盖钟鼎亦必有书香方至美。】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甲戌侧批:总为黛玉极力一写。】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甲戌侧批:带写贤妻。】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甲戌侧批:看他写黛玉,只用此四字。可笑近来小说中,满纸“天下无二”“古今无双”等字。】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甲戌眉批:如此叙法,方是至情至理之妙文。最可笑者,近小说中满纸班昭蔡琰、文君道韫。】……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 明太祖朱元璋曾追尊四世先祖为帝,而明朝功臣武将最多只追封三代。明代王世贞《皇明异典述》:“ 洪武三年追封鄂国公遇春为开平王,十六年曹国公文忠为歧阳王,十八年魏国公达为中山王,二十五年西平侯英为黔宁王;俱追封其三代曾祖、祖、父为王。鄂、魏、曹以勋,西平兼以戚也。洪熙初,追封东平、河间亦三代王,后无之。”所以所谓“只封袭三世”、“又袭了一代”,是为了点出“林家”即南京朱明。所谓“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实指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 所谓“今如海年已四十”,意指南京朱明共存续了四十年,即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建立明朝到永乐七年(1409)朱棣第一次北巡之间的四十年。 所谓“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意指朱元璋之孙建文帝“逊国”。明太祖朱元璋从洪武元年(1368)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在位,建文帝从建文元年(1399)至建文四年(1402)在位。朱棣篡位称帝后将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年号延长四年,以取代建文年号,即从洪武三十二年(建文元年1399)延长至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改次年(1403)为永乐元年。 所谓“嫡妻贾氏”,代指篡位称帝之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而贾敏也行四。本回冷子兴道:“老姊妹四个,这一个是极小的。” 林黛玉即南京朱明之玉角(“赤玉”)。朱棣篡位等于将“林黛玉”从朱明传国玺上崩了下来,镶补上了“通灵宝玉”,林黛玉自此成为“绛珠仙子”,即南京朱明之“血泪”,即水印(详见《红楼玄关》之一)。故谓林黛玉乃“嫡妻贾氏”所生。所谓林黛玉“年方五岁”,代指永乐五年(1407)。 朱棣登基后随即着手迁都北京。永乐元年(1403),改北平为顺天府称北京。四年(1406),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七年(1409),北巡,皇太子监国。至北京,营山陵于昌平,封其山曰天寿。八年(1410),还京师。十一年(1413),北巡。十四年(1416),自北京还,决定开始迁都。十五年(1417),北巡至北京。十八年(1420),诏令:“自明年正月初一始,正北京为京师。” “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其时林黛玉六岁,即永乐六年(1408)。朱棣虽然迟至永乐十八年(1420)才诏令“正北京为京师”,但从永乐七年(1409)朱棣登基后第一次北巡起,明朝的重心实际上已经转移到了北京,因为朱棣已经开始在北京为自己建造陵寝。所以所谓“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即指朱棣决定北巡北京;“扬州城”代指南京。 林如海代表南京朱明,贾敏即朱棣;林黛玉即南京朱明之“血泪”(水印),代表南京朱明。 朱棣篡位迁都,从而引出贾家和甄家、贾宝玉和甄宝玉。 二、“智通寺” 第二回原文 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甲戌眉批:大都世人意料此,终不能此;不及彼者,而反及彼。故特书意在村野风光,却忽遇见子兴一篇荣国繁华气象。】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甲戌侧批:谁为智者?又谁能通?一叹。】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甲夹批:先为宁、荣诸人当头一喝,却是为余一喝。】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甲戌侧批:一部书之总批。】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甲戌侧批:随笔带出禅机,又为后文多少语录不落空。】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入,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甲戌侧批:是雨村火气。】雨村见了,便不在意。【甲戌侧批:火气。】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甲戌侧批:是翻过来的。】齿落舌钝,【甲戌侧批:是翻过来的。】所答非所问。雨村不耐烦,便仍出来。【甲戌眉批:毕竟雨村还是俗眼,只能识得阿凤、宝玉、黛玉等未觉之先,却不识得既证之后。甲戌眉批:未出宁、荣繁华盛处,却先写一荒凉之境;未写通部入世迷人,却先写一出世醒人。回风舞雪,倒峡逆波,别小说中所无之法。】 “智通”,脂批道:“谁为智者?又谁能通?”点出此寺之名意谓唯智者能通。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意谓在尚有回旋余地之时忘了收手,直到陷入走投无路之境才想起回头。 “龙钟”隐“龙种”;“煮粥”隐“朱胄”。此处之所谓“翻过筋斗来的”“老僧”即“逊位”出家之建文帝。所谓“身后有余忘缩手”,意指建文帝即位后“锐意削藩”,从而引发“靖难之役”;所谓“眼前无路想回头”,意指建文四年(1402)朱棣率军逼近南京时,建文帝曾想以割地分南北朝为条件同燕王朱棣议和,遭拒绝。 此处之所谓“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代指南京。所谓“门巷倾颓,墙垣朽败”之“庙宇”,代指南京明皇宫,从而点出此处之时代背景在朱棣迁都北京之后,明朝历史也由南京朱明进入北京朱明,为下文“演说荣国府”做好铺垫。 “文虽浅近,其意则深”,脂批道:“一部书之总批。”意谓《石头记》与“智通寺”之对联一样,“文虽浅近,其意则深”。 贾雨村即努尔哈赤。此处贾雨村之所谓“不在意”、“ 不耐烦”,则暗伏北京朱明之亡。 三、贾府代表末世朱明 本回回首诗云:“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脂批道:“故用冷子兴演说。”所谓“冷子”即“旁观冷眼人”;“兴(xìng)”,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以他事引起此事叫起兴,简称兴。第七回道出冷子兴为周瑞女婿,表明这个“旁观冷眼人”是与荣国府有利害关系的知情人。 冷子兴说贾雨村与荣国府(贾府)是“同宗一族”,点出努尔哈赤所代表之女真族本臣属于朱明。 第二回原文 子兴叹【甲戌侧批:叹得怪。】道:“老先生休如此说。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甲戌侧批:记清此句。可知书中之荣府已是末世了。】雨村道:“当日宁荣两宅的人口也极多,如何就萧疏了?”【甲戌侧批:作者之意原只写末世,此已是贾府之末世了。】冷子兴道:“正是,说来也话长。”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甲戌侧批:点睛神妙。】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大门前虽冷落无人,【甲戌侧批:好!写出空宅。】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甲戌侧批:“后”字何不直用“西”字?甲戌侧批:恐先生堕泪,故不敢用“西”字。】一带花园子里面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那里象个衰败之家?” 冷子兴笑道:“亏你是进士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甲戌侧批:二语乃今古富贵世家之大病。】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甲戌侧批:“甚”字好!盖已半倒矣。】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甲戌侧批:两句写出荣府。】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甲戌眉批:文是极好之文,理是必有之理,话则极痛极悲之话。】 冷子兴之所谓“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意指“贾家”所代表之北京朱明已到末世。脂批道:“记清此句。可知书中之荣府已是末世了。”所谓“荣府末世”即指北京朱明之末世。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意指朱明已“半倒”。 贾雨村之所谓“金陵”、“六朝”、“石头城”,本指南京,这里代指北京。所谓“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代指北京明皇宫和西苑三海;还有“蓊蔚洇润之气”的“后一带花园子”,则代指万岁山(又称大内“镇山”、煤山,后清顺治帝改名为景山)。(至于脂批之所谓“‘后’字何不直用‘西’字?”,详见第十三回“天香楼”) 1、宁国府代表明朝(不含清朝) 第二回原文 当日宁国公【甲戌侧批:演。】与荣国公【甲戌侧批:源。】是一母同胞弟兄两个。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甲戌侧批:贾蔷、贾菌之祖,不言可知矣。】宁公死后,贾代化袭了官,【甲戌侧批:第二代。】也养了两个儿子。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甲戌侧批:第三代。】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甲戌侧批:亦是大族末世常有之事。叹叹!】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幸而早年留下一子,名唤贾珍,【甲戌侧批:第四代。】因他父亲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他父亲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这位珍爷倒生了一个儿子,今年才十六岁,名叫贾蓉。【甲戌侧批:至蓉五代。】如今敬老爹一概不管。这珍爷那里肯读书,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人敢来管他。【甲戌侧批:伏后文。】 “宁国公”,脂批道:“演。”“演”,本义为水长流;《说文》:“长流也。”点出此处是在介绍朱明历史。 “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脂批道:“贾蔷、贾菌之祖,不言可知矣。”“贾蔷”代表清朝(后金),“贾菌”代表降清之明臣(详见第九回“闹学堂”)。 “贾代化”,“化”即华,“代化”即代表汉族。所谓“贾代化袭了官”,意指朱明是汉族政权。 “贾敬”即“嘉靖”,即明朝嘉靖帝。 明世宗朱厚熜(cōng)(1507-1567),明朝第十一代皇帝,年号嘉靖。嘉靖帝在道士邵元节和陶仲文的蛊惑之下,酷好修道,不住皇宫住西苑。在位四十五年,大部分时间不上朝、不理国事。据《明史·列传·海瑞》记载:“……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齐醮。督抚大吏上符瑞,礼官则表贺。”后因误服丹药中毒,才“自西苑还乾清宫,是日崩”。(《明史·本纪·世宗》)嘉靖帝崇信道教,宠信严嵩,酿成了“壬寅宫变”和“庚戌之变”。时人讥之曰:“嘉靖者,家尽也。” 贾敬是嘉靖之翻版,也一味好道,家事一概不管,即所谓“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最后也死于吞金服砂,死后才被抬回宁国府。第六十三回:“系玄教中吞金服砂,烧胀而殁。”第六十四回:“择于初四日卯时请灵柩进城,一面使人知会诸位亲友。”“胡羼(chàn)”,犹鬼混。 嘉靖帝本是明朝第十一代皇帝,但北京朱明有一个废帝(景帝),所以嘉靖帝实际上是明朝第十代皇帝。废帝即景帝朱祁钰,《明史·本纪第十一》:“废帝为郕王,迁西内……薨于西宫……以亲王礼葬西山。”故北京朱明虽有十四帝,却只有十三陵。所以所谓“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意指“贾敷”代指嘉靖帝之前的九个朱明皇帝。“敷”,古文作“旉”,《五经文字》:“经典相承,隶省(篆字简省后的隶定称‘隶省’)作敷。” 贾敬之原型虽然为嘉靖帝,但实际上代指明朝万历帝。 明神宗朱翊(yì)钧(1563—1620),明朝第十三(十二)代皇帝,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前十年,张居正辅政,更张祖制,社会经济得到发展。20岁时神宗亲政,早期勤政,后期则“怠于临朝,勇于敛财,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孟森《明清史讲义》)“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明史·本纪第二十一》) 与嘉靖帝一样,万历帝也长期不上朝,不见朝臣,导致皇权旁落。“(万历帝)晏处深宫,纲纪废弛,君臣否隔”,“于是小人好权趋利者驰骛追逐,与名节之士为仇雠(chóu chóu 仇人),门户纷然角立。驯(xùn逐渐)至悊(zhé)、愍,邪党滋蔓。在廷正类无深识远虑以折其机牙,而不胜忿激,交相攻讦(jié)。以致人主蓄疑,贤奸杂用,溃败决裂,不可振救。”(《明史·本纪第二十一》) 所谓“袭官”之贾珍及其子贾蓉,代指明朝权臣。“如今敬老爹一概不管。这珍爷那里肯读书,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人敢来管他。” 所谓“贾蓉”之“十六岁”,代指朱明之“十六朝”,即南京朱明三朝(洪武、建文、永乐)和北京朱明十三朝(从永乐至崇祯)。所谓贾蓉“今年才十六岁”,意指朱明已到崇祯朝。贾蓉之妻秦可卿即主要代指崇祯帝。 宁国府代指明朝,主要代指末世之北京朱明。清朝入关后,宁国府人物则代指降清之明臣。 2、荣国府代表明末清初之明朝(含清朝) 第二回原文 自荣公死后,长子贾代善袭了官,【甲戌侧批:第二代。】娶的也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甲戌侧批:因湘云,故及之。】为妻,生了两个儿子:长子贾赦,次子贾政。【甲戌侧批:第三代。】如今代善早已去世,太夫人【甲戌侧批:记真,湘云祖姑史氏太君也。】尚在。长子贾赦袭着官。【甲辰夹批:伏下贾琏凤姐当家之文。】次子贾政,自幼酷喜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不料代善临终时遗本一上,皇上因恤先臣,即时令长子袭官外,问还有几子,立刻引见,遂额外赐了这政老爹一个主事之衔,【甲戌侧批:嫡真实事,非妄拟也。】令其入部习学,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了。【甲戌侧批:总是称功颂德。】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甲戌侧批:记清。】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甲戌侧批:此即贾兰也。至兰第五代。】一病死了。【甲戌侧批:略可望者即死,叹叹!】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甲戌眉批:一部书中第一人却如此淡淡带出,故不见后来玉兄文字繁难。】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甲戌侧批:青埂顽石已得下落。】就取名叫作宝玉。【甲辰夹批:正是宁、荣二处支谱。】 “荣国公”,脂批道:“源。”“源”,《说文》:“水泉本也。”点出此处是在介绍清朝历史,“荣国公”即指建立后金之天命汗努尔哈赤。 “贾代善”,“善”谐音“膻”,代指女真族。“膻”,常作“腥膻”,代指北方游牧民族。所谓“代善”即代表北方游牧民族,这里指女真族(满族)。所谓“贾代善”,意指清朝是游牧民族(女真族)政权。脂批道:“第二代。”“代善”也是努尔哈赤次子之名,这里代指后金第二代汗之天聪汗皇太极。 “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即贾母史氏,其原型为皇太极之妃、顺治帝之母孝庄皇太后,来自漠南蒙古科尔沁部,代表清朝。脂批道:“因湘云,故及之。”史湘云是贾母娘家人,代表漠南蒙古(北元)。 “长子贾赦,次子贾政”,脂批道:“第三代。”“贾赦”代表清朝,主要代指称帝后之崇德帝皇太极;贾赦之荣国府东大院代指北京东面之清朝(后金)。“贾政”代表明朝,主要代指北京朱明天启崇祯朝和南明;贾政之荣国府正院代指失去东北后之北京朱明。 所谓“贾赦袭着官”,代指北京朱明灭亡后清朝入主北京。所谓贾政“原欲以科甲出身”,皇上“额外赐了一个主事之衔”,“如今现已升了员外郎”,与林如海“从科第出身”寓意类似,代指北京朱明灭亡后南明建立。 “政老爹的夫人王氏”即王夫人,代表清朝。(详见第四回“护官符”) “贾珠”代指崇祯帝。崇祯帝,讳由检,光宗第五子也,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二月生。天启二年(1622),封信王。(天启七年1627)八月,即皇帝位。以明年为崇祯元年。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崩于万岁山。(《明史·本纪二十四》 所谓“十四岁进学”,意指崇祯帝在天启二年(1622)封信王。“进学”,中秀才。 所谓“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意指崇祯帝十八岁即皇帝位,在位十七年,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自经殉国。 其妻“李纨”,代表率部降清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其子“贾兰”,代指引清兵入关之吴三桂。脂批道:“至兰第五代。”所谓“五代”,实际上是指北京朱明最后四帝及南明,即明万历朝、泰昌朝、天启朝、崇祯朝、南明。所谓“至兰第五代”,意指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朱明便进入南明时期。 “贾元春”代表朱明。所谓“生在大年初一”,代指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元春”即元旦。 “衔玉而生”之贾宝玉即北京朱明之缺角传国玺,通灵宝玉即北京朱明之玉角。“神瑛”(缺角传国玺)和通灵宝玉一起诞生于贾家,标志着北京朱明之诞生;“贾家”即朱棣篡位迁都后之北京朱明。所谓宝玉“衔玉而生”,也点出北京朱明传国玺之“缺角”即贾宝玉之“嘴”。脂批道:“青埂顽石已得下落。”点出宝玉所衔之玉即由青埂顽石幻化而来之通灵宝玉。通灵宝玉之“五彩晶莹”即来自女娲补天之五彩石。 子兴道:“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独那史老太君还是命根一样。说来又奇,如今长了七八岁,虽然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说起孩子话来也奇怪,他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你道好笑不好笑?将来色鬼无移了!” 贾宝玉也代指北京朱明皇帝。所谓“如今长了七八岁”,意指北京朱明到了第八代皇帝,即嘉靖帝,代指万历帝。 宝玉抓周,“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脂粉”即胭脂,代指朱砂,即“赤玉”,代指玉角;“钗环”即“金”,代指金角。此处意谓缺角传国玺之宝玉只对其玉角和金角感兴趣。 贾政认为宝玉“将来酒色之徒耳”,冷子兴也认为“将来色鬼无移”,贾雨村却罕然厉色道:“非也!可惜你们不知道这人来历。大约政老前辈也错以淫魔色鬼看待了。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不能知也。” 第二回原文 雨村道:“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甲戌侧批:此亦略举大概几人而言。】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今当运隆祚永之朝,太平无为之世,清明灵秀之气所秉者,上至朝廷,下及草野,比比皆是。所余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偶因风荡,或被云催,略有摇动感发之意,一丝半缕误而泄出者,偶值灵秀之气适过,正不容邪,邪复妒正,【甲戌侧批:譬得好。】两不相下,亦如风水雷电,地中既遇,既不能消,又不能让,必至搏击掀发后始尽。故其气亦必赋人,发泄一尽始散。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甲戌侧批:恰极,是确论。】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此皆易地则同之人也。” 子兴道:“依你说,‘成则王侯败则贼’【甲戌侧批:《女仙外史》中论魔道已奇,此又非《外史》之立意,故觉愈奇。】了。”雨村道:“正是这意。” 按照贾雨村之说法,贾宝玉是正邪两赋之人,既不能成“仁人君子”,也不能为“大凶大恶”;既有“聪俊灵秀之气”,又有“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要么是“情痴情种”,要么是“逸士高人”或“奇优名倡”,区别只在于是“生于公侯富贵之家”,还是“生于诗书清贫之族”,或“偶生于薄祚寒门”,“易地则同”。“成则王侯败则贼”,“成”则尊为皇帝,如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等;“败”则卑如妓女,如薛涛(唐代名妓)、朝云(宋代钱塘名妓)等。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南朝》诗序云:“昔人谓陈后主、隋炀帝作翰林,自是当家本色。燮亦谓杜牧之、温飞卿为天子,亦足破国亡身。乃有幸而为才人,不幸而有天位者,其遇不遇,不在寻常眼孔中也。”(郑燮《板桥诗钞》) “青埂顽石”即“情根(脂批)顽石”,幻化为通灵宝玉,被携往“昌明隆盛之邦(长安大都),诗礼簪缨之族(荣国府),花柳繁华地(大观园),温柔富贵乡(绛芸轩)”,“择个绝世情痴作主人”。其主人贾宝玉即“生于公侯富贵之家”,是“情痴情种”,七八岁即有“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之论。此处点出贾宝玉是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之类的人物,意指贾宝玉所代表之明朝万历帝等也是败家亡国之君。《明史·本纪·神宗》:“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帝)。”陈后主,南朝陈末代皇帝陈叔宝。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北宋末代皇帝赵佶。 贾雨村还因此牵连出甄宝玉。 第二回原文 雨村道:“你还不知,我自革职以来,这两年遍游各省,也曾遇见两个异样孩子。【甲戌侧批:先虚陪一个。】所以,方才你一说这宝玉,我就猜着了八九亦是这一派人物。不用远说,只金陵城内,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甲戌侧批:此衔无考,亦因寓怀而设,置而勿论。】甄家,【甲戌眉批:又一真正之家,特与假家遥对,故写假则知真。】你可知么?”子兴道:“谁人不知!这甄府和贾府就是老亲,又系世交。两家来往,极其亲热的。便在下也和他家来往非止一日了。”【甲戌侧批:说大话之走狗,毕真。】雨村笑道:“去岁我在金陵,也曾有人荐我到甄府处馆。我进去看其光景,谁知他家那等显贵,却是个富而好礼之家,【甲戌侧批:如闻其声。甲戌眉批:只一句便是一篇世家传,与子兴口中是两样。】倒是个难得之馆。但这一个学生,虽是启蒙,却比一个举业的还劳神。说起来更可笑,他说:‘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甲戌侧批: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家之宝玉,则正为真宝玉传影。蒙侧批:灵玉却只一块,而宝玉有两个,情性如一,亦如六耳、悟空之意耶?】又常对跟他的小厮们说:‘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甲戌眉批:如何只以释、老二号为譬,略不敢及我先师儒圣等人?余则不敢以顽劣目之。】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甲戌侧批:恭敬。】漱了口才可,设若失错,【甲戌侧批:罪过。】便要凿牙穿腮等事。’其暴虐浮躁,顽劣憨痴,种种异常。只一放了学,进去见了那些女儿们,其温厚和平,聪敏文雅,【甲戌侧批:与前八个字嫡对。】竟又变了一个。因此,他令尊也曾下死笞楚过几次,无奈竟不能改。每打的吃疼不过时,他便‘姐姐’‘妹妹’乱叫起来。【甲戌眉批:以自古未闻之奇语,故写成自古未有之奇文。此是一部书中大调侃寓意处。盖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故撰此闺阁庭帏之传。】后来听得里面女儿们拿他取笑:‘因何打急了只管叫姐妹做甚?莫不是求姐妹去说情讨饶?你岂不愧些!’他回答的最妙。他说:‘急疼之时,只叫姐姐妹妹字样,或可解疼也未可知,因叫了一声,便果觉不疼了,遂得了秘法。每疼痛之极,便连叫姐妹起来了。’你说可笑不可笑?也因祖母溺爱不明,每因孙辱师责子,因此我就辞了馆出来。如今在这巡盐御史林家做馆了。你看,这等子弟,必不能守祖父之根基,从师长之规谏的。” “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脂批道:“又一真正之家,特与假家遥对,故写假则知真。”这个甄家“富而好礼”,脂批道:“只一句便是一篇世家传,与子兴口中是两样。”此处之“甄家”实际上也代指南京朱明建文朝。朱元璋在遗诏中称赞建文帝朱允炆“仁明孝友”,而建文朝被称为“秀才朝廷”。“体仁院总裁”,脂批道:“此衔无考,亦因寓怀而设,置而勿论。”故此衔当因寓“仁”而设。所以贾雨村谓自己先在“甄府处馆”,后在“巡盐御史林家做馆”。“林家”主要代指南京朱明永乐朝。 甄宝玉和贾宝玉一样,也是“情痴情种”,谓“女儿两个字”“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并悟出“叫姐姐妹妹字样可解疼”之秘法。贾宝玉是北京朱明之缺角传国玺,甄宝玉则是南京朱明之缺角传国玺。脂批道:“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家之宝玉,则正为真宝玉传影。”又道:“灵玉却只一块,而宝玉有两个,情性如一,亦如六耳、悟空(真假孙悟空)之意耶?” 此处之甄宝玉也代指建文帝,意指建文帝也是正邪两赋之人,是亡国之君。并为下文继续演说荣国府做好铺垫。 第二回原文 政老爹的长女,名元【甲戌侧批:“原”也。】春,现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史【甲戌侧批:因汉以前例,妙!】去了。二小姐乃赦老爹之妾所出,名迎【甲戌侧批:“应”也。】春,三小姐乃政老爹之庶出,名探【甲戌侧批:“叹”也。】春,四小姐乃宁府珍爷之胞妹,名唤惜【甲戌侧批:“息”也。】春。因史老夫人极爱孙女,都跟在祖母这边一处读书,听得个个不错……政公既有玉儿之后,其妾又生了一个,【甲戌侧批:带出贾环。】倒不知其好歹。只眼前现有二子一孙,却不知将来如何。 元春代表明朝,所谓“选入宫作女史”即指朱棣篡位后迁都北京。第十六回之所谓“贾元春才选凤藻宫”,代指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三日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监国。第十八回之所谓“元妃省亲”,则代指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 迎春代表南明永历朝廷和永历帝朱由榔。贾赦代表清朝;“赦老爹之妾”则代指清朝入关后之南明,意指清朝入关后不承认南明的正统性。所谓“二小姐乃赦老爹之妾所出”,意指南明永历朝廷建立在清朝入关之后。 探春代表南明隆武政权及郑成功。贾政代表朱明,其妻王夫人代表清朝,其妾赵姨娘则代表李自成农民军。所谓“三小姐乃政老爹之庶出”,意谓南明建立在李自成推翻北京朱明之后。赵姨娘之子贾环也代表李自成农民军。 惜春代表南明鲁监国政权及张煌言。宁国府代表明朝,贾珍代表明朝权臣,鲁监国就任监国后并未称帝,故谓惜春乃“宁府珍爷之胞妹”。 脂批谓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其寓意与甄英莲之“应怜”相同。甄英莲代表南京朱明,元、迎、探、惜则代表南明。 第二回原文 若问那赦公,也有二子。长名贾琏,今已二十来往了。亲上作亲,娶的就是政老爹夫人王氏之内侄女,【甲戌侧批:另出熙凤一人。】今已娶了二年。这位琏爷身上现捐的是个同知,也是不肯读书,于世路上好机变,言谈去的,所以如今只在乃叔政老爷家住着,帮着料理些家务。谁知自娶了他令夫人之后,倒上下无一人不称颂他夫人的,琏爷倒退了一射之地。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甲戌侧批:未见其人,先已有照。甲戌眉批:非警幻案下而来为谁?】 贾赦代表清朝,主要代指皇太极。贾琏则代指顺治、康熙二帝,故贾琏虽为长子,却被呼为“琏(连)二爷”。贾琏之妻王熙凤的原型为辅佐顺治、康熙二帝之孝庄皇太后,代表清朝。 孝庄和顺治、康熙二帝来自东北之清朝,却统治着整个中国,所以琏凤虽是荣国府东大院之人,却掌管着整个荣国府。琏凤代表入主中原之清朝。所谓贾琏“今已二十来往”,即指清朝从入关到消灭南明之间的二十来年时间,即从顺治元年(崇祯十七年1644)到康熙元年(南明永历十六年1662)。 贾赦之妻邢氏代表漠南蒙古,贾赦次子贾琮则代表李氏朝鲜。皇太极三征蒙古,将漠南蒙古纳入后金版图,得到传国玉玺,于天聪十年(崇祯九年1636)正式称帝,改“金”为“清”,改元崇德。皇太极两征朝鲜,先结“兄弟之盟”,后定“君臣之盟”。 “说着别人家的闲话,正好下酒”。贾府代表末世朱明,其中宁国府代表明朝(不含清朝),荣国府代表明末清初之明朝(含清朝)。末世朱明从万历朝努尔哈赤起事算起,一直到南明灭亡。《石头记》之“明史”则主要从崇祯帝登基(天启七年1627),一直写到南明永历帝遇难(永历十六年1662),时间跨度约为35年。 本回回首有解题性脂批,有助于解读本回。脂批道:“此回亦非正文本旨,只在冷子兴一人,即俗谓‘冷中出热,无中生有’也。其演说荣府一篇者,盖因族大人多,若从作者笔下一一叙出,尽一二回不能得明,则成何文字?故借用冷子一人,略出其文,使阅者心中,已有一荣府隐隐在心,然后用黛玉、宝钗等两三次皴染,则耀然于心中眼中矣。此即画家三染法也。” 又道:“未写荣府正人,先写外戚,是由远及近,由小至大也。若使先叙出荣府,然后一一叙及外戚,又一一至朋友、至奴仆,其死板拮据之笔,岂作十二钗人手中之物也?今先写外戚者,正是写荣国一府也。故又怕闲文赘累,开笔即写贾夫人已死,是特使黛玉入荣府之速也。” 又道:“通灵宝玉于士隐梦中一出,今又于子兴口中一出,阅者已洞然矣。然后于黛玉、宝钗二人目中极精极细一描,则是文章锁合处。盖不肯一笔直下,有若放闸之水、燃信之爆,使其精华一泄而无馀也。究竟此玉原应出自钗黛目中,方有照应。今预从子兴口中说出,实虽写而却未写。观其后文,可知此一回则是虚敲傍击之文,笔则是反逆隐曲之笔。” 四、《石头记》解读方法(一)“解谜”、“还讳” (详见《红楼玄关》之四“《石头记》解读方法”) 石头真言(三)林黛玉代表南明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本回由第二回之“甄家”(南京朱明)、“贾家”(北京朱明),进而引出“江南甄家”(南明)。 一、《石头记》创作手法(二) 《石头记》=正反文+赤反文。(详见《红楼玄关》之二) 二、林黛玉代表南明 本回回首张如圭告诉贾雨村“都中奏准起复旧员之信”,“冷子兴听得此言,便忙献计,令雨村央烦林如海,转向都中去央烦贾政。”“张如圭”,脂批道:“盖言如鬼如蜮也,亦非正人正言。” 本回林黛玉入京都,贾雨村也“依附而行”,并凭借贾政之力谋补了金陵应天府,择日上任去了。 本回之历史时间在公元1644年,即甲申年。这一年是明朝崇祯十七年,清朝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三种纪年代表三个敌对政权,一场逐鹿中原的斗争就此拉开序幕。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经殉国。李自成招降明辽东统帅平西伯吴三桂,吴三桂降而复叛。四月,李自成率部讨伐吴三桂,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大败李自成。李自成退回北京,匆忙称帝后西撤。五月初三日,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军进入北京。(据李治亭《吴三桂大传》:多尔衮进北京时间,如《国榷》、《明季北略》、《甲申核真略》等书都记为五月三日,惟《清世祖实录》记为五月二日。)同日,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监国,南明建立。 本回之所谓“林黛玉入京都”,即指明福王朱由崧于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初三日在南京就任监国,建立南明;林黛玉代表南明。所谓贾雨村“谋补应天府”、“择日上任”,则指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军入关逐鹿,入主北京,与第一回“黄道吉日”之“十九日”相呼应;贾雨村代表清朝。林如海之所谓“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已伏下“初三日”。 贾雨村拿着“宗侄”之名帖拜访贾政,得到优待。脂批道:“君子可欺其方也,况雨村正在王莽谦恭下士之时,虽政老亦为所惑,在作者系指东说西也。” 此处意指清军打着为明朝“复君父仇”之旗号入关,南明君臣为其所惑。贾雨村借贾政之力谋补金陵应天府,意指多尔衮靠明朝将领吴三桂之接引才得以入关。第四回所谓“薛家进京”即指五月初三日清兵占领北京。本回贾雨村之“择日上任”,为第四回“薛家进京”埋下伏笔。脂批道:“因宝钗故及之,一语过至下回。” 第二回“借用冷子一人,略出其文,使阅者心中,已有一荣府隐隐在心”。本回则通过林黛玉细写荣国府布局及其人物,使阅者“耀然于心中眼中”。 第三回原文 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甲戌侧批:先从街市写来。】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甲戌侧批:先写宁府,这是由东向西而来。】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 “宁国府”代表明朝(不含清朝),“荣国府”代表明末清初之明朝(含清朝)。 第三回原文 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邢氏。】这是你二舅母,【王氏。】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甲戌侧批:声势如现纸上。甲戌眉批:从黛玉眼中写三人。】第一个肌肤微丰,【甲戌侧批:不犯宝钗。】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甲戌侧批:为迎春写照。】第二个削肩细腰,【甲戌侧批:《洛神赋》中云“肩若削成”是也。】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甲戌侧批:为探春写照。】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甲戌眉批:浑写一笔更妙!必个个写去则板矣。可笑近之小说中有一百个女子,皆是如花似玉一副脸面。】其钗环裙袄,【甲戌侧批:是极。】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甲戌侧批:毕肖。】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甲戌侧批:此笔亦不可少。】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 贾母代表清朝,此处贾母之“正房大院”代指入关后之清朝,;“大舅母”邢氏和“二舅母”王氏也代表清朝(详见第四回“护官符”)。“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即李纨,代表从多尔衮入关之“三顺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详见第四回“李纨”)。 此处之林黛玉代表南明和南明弘光朝廷。迎春代表南明永历朝廷;探春代表隆武政权及郑成功;惜春代表鲁监国政权及张煌言(详见第五回“金陵十二钗”)。 第三回原文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甲戌侧批:写美人是如此笔仗,看官怎得不叫绝称赏!】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甲戌侧批:为黛玉写照。众人目中,只此一句足矣。甲戌眉批:从众人目中写黛玉。草胎卉质,岂能胜物耶?想其衣裙皆不得不勉强支持者也。】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甲戌侧批:文字细如牛毛。】来了一个癞头和尚,【甲戌眉批:奇奇怪怪一至于此。通部中假借癞僧、跛道二人点明迷情幻海中有数之人也。非袭《西游》中一味无稽、至不能处便用观世音可比。】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甲戌侧批:是作书者自注。】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甲戌侧批:人生自当自养荣卫。甲戌眉批:甄英莲乃副十二钗之首,却明写癞僧一点。今黛玉为正十二钗之冠,反用暗笔。盖正十二钗人或洞悉可知,副十二钗或恐观者忽略,故写极力一提,使观者万勿稍加玩忽之意耳。】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甲戌侧批:为后菖菱伏脉。】 林黛玉之所谓“不足之症”,意指南明自建立之日起便只拥有南方半壁江山。 所谓“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点出林黛玉即“三生石畔”之绛珠仙子,即南京朱明之“血泪”(水印)。故脂批道:“奇奇怪怪一至于此。通部中假借癞僧、跛道二人点明迷情幻海中有数之人也。非袭《西游》中一味无稽、至不能处便用观世音可比。” 所谓“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暗伏南明之亡。林黛玉“入京都”后所见之“除父母之外”的所谓“外姓亲友之人”,主要为薛宝钗。薛宝钗代表清朝,故林黛玉未能“平安了此一世”。 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脂批道:“为后菖菱伏脉。” 脂批之所谓“菖菱”即“昌平之陵墓”,代指位于北京昌平县之思陵(崇祯帝之陵墓)。此处意指清朝入主北京后为收买人心,“以帝体改葬(崇祯帝),令臣民为服丧三日”,并营建思陵建筑。(详见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脂批道:“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此等文字非仙助即神助,从何而得此机括耶?”又道:“另磨新墨,搦锐笔,特独出熙凤一人。未见其人,先使闻声,所谓‘绣幡开,遥见英雄俺’也。” 王熙凤代表清朝,此处主要代指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凤姐之所谓“我来迟了,意谓清朝入关时北京朱明已经覆亡。 贾母称凤姐为“凤辣子”,王夫人也“深取”凤姐,点出此处之凤姐即多尔衮。 凤姐之所谓林黛玉“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以及早已为林黛玉“预备下了”“裁衣裳”之“缎子”,也意指清朝自称“义师”,打着为明“复君父仇”之旗号入主北京。故脂批道:“余知此缎阿凤并未拿出,此借王夫人之语机变欺人处耳。若信彼果拿出预备,不独被阿凤瞒过,亦且被石头瞒过了。” 林黛玉去见“大舅”贾赦,“入一黑油大门中”,“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 荣国府即明末清初之明朝(含清朝),贾赦之东大院代指东北之清朝,故“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贾赦代表清朝。所谓“黑油大门”之“黑”,取自努尔哈赤所建后金之都城“赫图阿拉”(又称“黑图阿拉”),代指清朝(后金)。(详见第五十三回“黑山村”) 贾政之荣府正院则指失去东北之明朝;贾政代表明朝,此处主要代表南明。 第三回原文 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甲戌侧批:这一个穿堂是贾母正房之南者,凤姐处所通者则是贾母正房之北。】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甲戌侧批:蜼,音垒。周器也。】一边是玻璃海(上台下皿)。【甲戌侧批:海(上台下皿),音海。盛酒之大器也。】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甲戌侧批:雅而丽,富而文。】道是: 座上珠玑昭日月, 堂前黼黻焕烟霞。【甲戌夹批:实贴。】 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甲戌侧批:先虚陪一笔。】 原来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亦不在这正室,【甲戌侧批:黛玉由正室一段而来,是为拜见政老耳,故进东房。】只在这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内。【甲戌侧批:若见王夫人,直写引至东廊小正室内矣。】于是老嬷嬷引黛玉进东房门来。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地下面西一溜四张椅上,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椅之两边,也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其余陈设,自不必细说。【甲戌侧批:此不过略叙荣府家常之礼数,特使黛玉一识阶级座次耳,余则繁。】老嬷嬷们让黛玉炕上坐,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甲戌侧批:写黛玉心意。】本房内的丫鬟忙捧上茶来。黛玉一面吃茶,一面打谅这些丫鬟们,装饰衣裙,举止行动,果亦与别家不同。茶未吃了,只见一个穿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丫鬟【甲戌侧批:金乎?玉乎?】走来笑说道:“太太说,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老嬷嬷听了,于是又引黛玉出来,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甲戌侧批:伤心笔,堕泪笔。】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甲戌侧批:写黛玉心到眼到,伧夫但云为贾府叙坐位,岂不可笑?】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甲戌侧批:三字有神。此处则一色旧的,可知前正室中亦非家常之用度也。可笑近之小说中,不论何处,则曰商彝周鼎、绣幕珠帘、孔雀屏、芙蓉褥等样字眼。甲戌眉批:近闻一俗笑语云:一庄农人进京回家,众人问曰:“你进京去可见些个世面否?”庄人曰:“连皇帝老爷都见了。”众罕然问曰:“皇帝如何景况?”庄人曰:“皇帝左手拿一金元宝,右手拿一银元宝,马上稍着一口袋人参,行动人参不离口。一时要屙屎了,连擦屁股都用的是鹅黄缎子,所以京中掏茅厕的人都富贵无比。”试思凡稗官写富贵字眼者,悉皆庄农进京之一流也。盖此时彼实未身经目睹,所言皆在情理之外焉。又如人嘲作诗者亦往往爱说富丽语,故有“□骨变成金玳瑁,□睛嵌作碧璃琉”之诮。余自是评《石头记》,非鄙弃前人也。】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 此处之所谓荣国府正室“荣禧堂”,代指建立于南京之南明弘光朝廷。 所谓“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意指南明将被清朝消灭。“荣国公贾源”即努尔哈赤,代指清朝(后金)。 所谓“万几宸翰之宝”即御笔。“万几”,指帝王日常处理的纷繁的政务;借指皇帝。“宸翰”,帝王的墨迹。“宸(chén)”,北极星所在,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翰(hàn)”,长而坚硬的羽毛;借指毛笔和文字、书信等。 所谓“大紫檀雕螭案”、“青绿古铜鼎”、“ 待漏随朝墨龙大画”、“金蜼彝”、“玻璃[台皿]”等等,都隐“朝廷”。“螭(chī)”,或螭首,一种没有角的龙,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龙”代指皇帝。“鼎”,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墨龙”,直接点“龙”。“蜼”,脂批道:“音垒。周器也。”“[台皿]”,脂批道:“音海。盛酒之大器也。”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化自刘禹锡《送蕲州李郎中赴任》诗:“楼中饮兴因明月, 江上诗情为晚霞。”此联也隐“朝廷”。“珠玑(zhūjī)”,珠宝,珠玉;借指朝廷和皇帝。“黼黻(fǔfú)”,谓辅佐;借指朝廷大臣。 “东安郡王”,代指南明绍武政权。“穆莳”:代指建立于粤东广州之南明绍武政权,与建立于粤西肇庆之永历朝廷相对。“穆”,古代宗庙次序,父居右为“昭”,子居左为“穆”;又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西为右;此处之“穆”借指粤东。“莳(shì)”,移植,栽种。(详见第十四回“北静王水溶”及“东西南北四王”) 所谓“正室东边的三间耳房”,代指建立于浙东绍兴之鲁监国政权。 “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石青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 “龙”代指皇帝,“蟒”代指大臣。此处点出明鲁王朱以海只是就任监国,没有称帝。 “左边几上文王鼎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 “鼎”,点出政权;“汝窑”点出皇室。“汝窑”,宋代官窑,为宫廷烧御用瓷器。“美人觚(gū)”,一种中间细犹如美人腰身的青花瓷。 所谓“炕沿上却有两个锦褥对设”,点出南明鲁监国政权与隆武政权之并存。(详见第二十一回“四儿”) 所谓“东廊三间小正房”,代指建立于福建之南明隆武政权。 “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 此处用几个“半旧”,点出南明到隆武政权建立之时已属于“残明”。(详见第十七回至第十八回宝玉之“怡红快绿诗”) 所谓“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也点出南明鲁监国政权与隆武政权之并存。 三、《西江月》词二首 《西江月》是“批宝玉”之词,而本回之宝玉实指甄宝玉,即南明之缺角传国玺,代指南明弘光帝。所以所谓“批宝玉”实际上即“批弘光帝朱由崧”。 朱由崧(1607-1646),万历帝之孙,崇祯帝朱由检之堂兄,洛阳福王世子。崇祯十四年(1641)李自成攻克洛阳,老福王被执杀,朱由崧逃出,不久袭封福王。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京师陷,帝崩,南京诸大臣闻变,仓卒议立君。而福王由崧、潞王常淓俱避贼至淮安,伦序当属福王。诸大臣虑福王立,或追怨‘妖书’及‘挺击’、‘移宫’等案;潞王立,则无后患,且可邀功。”(《明史·马士英传》)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与凤阳总督马士英会商,认为“以亲以贤,惟桂(王)乃可”,并指出朱由崧“七不可立”:“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朱由崧“惧不得立”,书召南窜总兵高杰与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协谋拥戴,马士英也转而对朱由崧表示效忠。四月末,福王继统已成定局。五月三日,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监国,十五日正式即皇帝位。高杰等江北四镇以定策功封爵,“人人有门生天子心”,桀骜不驯,尾大不掉。 弘光君臣一味满足于偏安江左,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许多史籍都记载,朱由崧酗酒好色,追欢逐乐,不以国事为念。他说“天下事,有老马在”,把军国重事委托给马士英,自己则同一班佞倖干着昏天黑地的勾当。朱由崧的荒淫在历史上可以同许多亡国之君媲美。他刚刚登上皇帝的宝座就以“大婚”为名派出内官在南京、苏州、杭州等地挑选“淑女”。还派内官捕捉蟾蜍,配制春药;内官们公然打着“奉旨捕蟾”的旗号督促百姓捕捉,被民间称之为“虾蟆天子”。甲申除夕,朱由崧“悄然不乐,亟传各官入见。诸臣皆以兵败地蹙俱叩头谢罪。良久,曰:‘朕未暇虑此,所忧者梨园子弟无一佳者,意欲广选良家,以充掖庭,惟诸卿早行之耳。’或对曰:‘臣以陛下忧敌未宽,或思先帝。岂意思及于此?’遂散出”。 掌握朝廷实权的马士英、阮大铖等人也是醉生梦死,利用手中的权力鬻官肥家。民间有谣云:“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荫起千年尘,拔贡一呈首。扫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姚廷遴记:“弘光即位南京,无一善政。用马士英为相,卖官鬻爵,贿赂公行。民间传诵京中有《西江月》词一阙云:‘弓箭不如私荐,人材怎比钱财?吏兵两部挂招牌,文武官员出卖。四镇按兵不举,东奴西寇齐来。虚传阁部过江淮,天子烧刀醉坏。’”应廷吉也记载:“尔时弊政难以枚举。南都人士复书《西江月》一词于演武场,云:‘有福自然轮着,无钱不用安排,满街都督没人抬,偏地职方无赖。本事何如世事?多才不若多财。门前悬挂虎头牌,大小官儿出卖。’” 弘光朝廷当国的整整一年时间里,正处于内忧外患日益加深之际,君臣上下有可为而不为,朝野人士不仅没有因北都的覆亡而振作起来,反而在腐败、内讧、争权夺利上远远超过了崇祯时期。时人张岱痛骂朱由崧,说:“自古亡国之君,无过吾弘光者,汉献之孱弱、刘禅之痴呆,杨广之荒淫,合并而成一人。王毓蓍曰:‘只要败国亡家,亦不消下此全力也。’”又说:“弘光痴如刘禅,淫过隋炀,更有马士英为之颠覆典型,阮大铖为之掀翻铁案,一年之内贪财好杀,殢(tì)酒宣淫,诸凡亡国之事,真能集其大成。” (顾诚《南明史》) 《西江月》 其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此乃弘光帝朱由崧之写照。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谓朱由崧虽伦序当立,却无才无德。谈迁记载了他亲眼目睹朱由崧进入南京的情况:“初,迁闻王谒陵,出朝阳门外,万众伏候。见王乘辇,角巾半污旧,手摇白竹扇,有陇亩风。窃心幸之。不料淫佚败度,为怀愍之续也。”(顾诚《南明史》)“皮囊”,皮袋,佛教比喻人体驱壳。“草莽”,草丛,比喻平庸。“怀愍”,指西晋怀、愍二帝,皆亡国被俘。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谓朱由崧毫不以国事为念。“潦倒”,举止散漫,不自检束。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意指朱由崧捕蟾配药、“广选良家”等事。“偏僻”,古怪,怪僻。“乖张”,指性情执拗,怪僻。 《西江月》 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前句意指朱由崧在为福王世子时即不安守本分,史可法谓其“七不可立”:“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后句意指朱由崧在避难期间又勾结军阀争立为君。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谓弘光朝廷在朱明内忧外患之际,有可为而不为,一味偏安江左,内讧消耗。“韶光”,美好的时光。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此即张岱之所谓“自古亡国之君,无过吾弘光者,汉献之孱弱、刘禅之痴呆,杨广之荒淫,合并而成一人”。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意谓告诉后来之君,不要效仿弘光帝。“寄言”, 犹寄语、带信。“纨袴”、“膏粱”,代指富贵人家子弟。 三、林黛玉即南京朱明(南明)之“血泪”(水印) 本回之所谓“二玉初会”,代指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 “二玉初会”,“(黛玉)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脂批道:“正是想必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见过。”宝玉则直接说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脂批道:“疯话。与黛玉同心,却是两样笔墨。观此则知玉卿心中有则说出,一毫宿滞皆无。” 此处点出宝玉和黛玉即“三生石畔”之“衔赤玉之传国玺”。其中宝玉即缺角传国玺;林黛玉即赤玉(南京朱明之玉角),后化为绛珠仙子,即南京朱明之“血泪”(水印)。(详见《红楼玄关》之一) 宝玉为黛玉取一妙字曰“颦颦”,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脂批道:“如此等语,焉得怪彼世人谓之怪?只瞒不过批书者。” 所谓“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点出“黛”即“墨”,林黛玉即“林墨玉”。但墨不仅指“画眉之墨”,还指各种颜色的墨。林黛玉代表南京朱明,故此处之“墨”乃指朱墨,即用朱砂制成的墨。所以林黛玉乃朱砂之玉,即南京朱明之玉角。此处借宝玉之所谓“杜撰”,点出了林黛玉之来历,即“三生石畔”之“绛珠”(“赤瑕”)。(详见《红楼玄关》之一) 宝玉问黛玉道:“可也有玉没有?”黛玉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所佩之通灵宝玉即北京朱明之玉角,代表北京朱明皇权。林黛玉本是南京朱明之玉角,现已化为南京朱明之“血泪”(水印)。此处之林黛玉代表南明,故林黛玉说没有。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 通灵宝玉是朱棣篡位后镶补在缺角传国玺(甄宝玉)上的永乐朝之玉角,而林黛玉本代表南京朱明永乐朝,所以贾母说“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贾敏即朱棣,所谓贾敏“去世”即指朱棣迁都北京。朱棣迁都等于将南京朱明永乐朝之通灵宝玉带去了北京,于是贾宝玉便“衔玉而生”。 此处宝玉摔通灵宝玉,代指北京朱明之覆亡。而林黛玉代表南明,正为宝玉之“缺角”而来,即为“还泪”而来,即将南京朱明之“血泪”(水印)洒在传国玺上,在其缺角处再次凝结为赤玉。 此处贾母亲自为宝玉重新戴上通灵宝玉,也指清朝打着为明“复君父仇”之旗号入主北京。 第三回原文 当下,奶娘来请问黛玉之房舍。贾母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宝玉道:“好祖宗,【甲戌侧批:跳出一小儿。】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何必又出来闹的老祖宗不得安静。”贾母想了一想说:“也罢了。”每人一个奶娘并一个丫头照管,余者在外间上夜听唤。一面早有熙凤命人送了一顶藕合色花帐,并几件锦被缎褥之类。 此处林黛玉与宝玉同房,即指南明弘光朝廷已经建立。 本回“(宝玉)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 宝玉辫子上的“四颗大珠”,代指南明四帝,即弘光帝、隆武帝、绍武帝、永历帝。本回南明刚刚建立,故宝玉没有剃发(指降清或灭亡,与第七十八回宝玉之“靛青的头”对看)。 “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 “雪雁”即“雪燕”,“雪”,洗刷,昭雪;“燕”即北京,代指北京朱明;所谓“雪燕”即为北京朱明雪耻,意指南明弘光朝廷要光复北京。故脂批道:“新雅不落套,是黛玉之文章也。”“鹦哥”即鹦鹉;贾母将鹦哥给黛玉,意谓南明弘光朝廷只不过是效仿南宋建立之偏安小朝廷罢了(参见第十七回“妙玉”),所谓收复北方失地只是鹦鹉学舌。脂批道:“妙极!此等名号方是贾母之文章。最厌近之小说中,不论何处,满纸皆是红娘、小玉、娇红、香翠等俗字。”此处之“鹦哥”代指改奉南明之原北京朱明文武大臣。 “宝玉之乳母李嬷嬷”代指南明阉党余孽阮大铖等;李嬷嬷代表明末阉党(详见第八回、第十九回之“李嬷嬷”)。“大丫鬟袭人”则代指南明朝廷大臣;所谓“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服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意指袭人所代表之朱明大臣无论对北京朱明还是对南明都忠心耿耿、尽职尽责(详见第五回“金陵十二钗”)。 是晚,林黛玉为宝玉摔玉“淌眼抹泪”,脂批道:“黛玉第一次哭却如此写来。”又道:“前文反明写宝玉之哭,今却反如此写黛玉,几被作者瞒过。这是第一次算还,不知下剩还该多少?” 石头真言(四)薛宝钗代表清朝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三回回首贾雨村“谋补应天府”、“择日上任”,意指多尔衮将率军入关,入主北京。而第三回回末之所谓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即指多尔衮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所谓王子腾“意欲唤取进京”,则指清朝即将迁都北京。 本回是对多尔衮入主北京之细写。所谓“葫芦案”即指山海关之战;所谓“薛家进京”即指清朝迁都北京。薛蟠即多尔衮,薛宝钗即顺治帝,薛姨妈即孝庄。 一、李纨代表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 第四回原文 原来这李氏即贾珠之妻。【甲戌侧批:起笔写薛家事,他偏写宫裁,是结黛玉,明李纨本末,又在人意料之外。】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甲戌侧批:妙!盖云人能以理自守,安得为情所陷哉!】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甲戌侧批:未出李纨,先伏下李纹、李绮。】至李守中继承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甲戌侧批:“有”字改得好。】德”,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甲戌侧批:一洗小说窠臼俱尽,且命名字,亦不见红香翠玉恶俗。】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甲戌侧批:此时处此境,最能越理生事,彼竟不然,实罕见者。】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甲戌侧批:一段叙出李纨,不犯熙凤。】今黛玉虽客寄于斯,日有这般姐妹相伴,除老父外,余者也都无庸虑及了。【甲戌侧批:仍是从黛玉身上写来,以上了结住黛玉,复找前文。】 李守中认为“女子无才便有德”,故为李氏取名李纨,字宫裁。“女子无才便有德”一句本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出自明代陈继儒(眉公)《安得长者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脂批道:“‘有’字改得好。”所谓“有德”,点出孔有德。 孔有德(约1602-1652),字瑞图,辽东人。崇祯初为登州参将。崇祯四年(1631),率军援辽,至吴桥起兵叛明。旋与耿仲明里应外合陷登州,自称都元帅。六年(1633),与耿仲明渡海降后金,授都元帅。七年(1634),尚可喜降后金。九年(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称帝,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顺治元年(崇祯十七年1644),从多尔衮入关,追击李自成。二年(1645),陕西既定,移师下江南,后还镇辽阳。三年(1646),授平南大将军,率耿仲明、尚可喜南征。六年(1649),清廷改封孔有德为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孔有德进驻桂林。九年(1652),李定国破桂林,孔有德兵败自杀。 贾珠即崇祯帝;李纨即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等是崇祯朝最早率部降金之著名将领。 “李守中”,脂批道:“妙!盖云人能以理自守,安得为情所陷哉!”点出其名与“李纨”一样,皆出自“有德”。 李纨之子贾兰则代指接引清兵入关之吴三桂。所谓“今方五岁”,意指吴三桂登坛拜将已经五年。崇祯十二年(1638)七月,27岁的吴三桂被任命为宁远团练总兵,其友姜新大为感叹:“仁兄廿七登坛,儒门出将,父子元戎,讵谓奇遘哉!”(李治亭《吴三桂大传》)。到崇祯十七年(1644)吴三桂降清,时隔五年。 在《石头记》中,“李氏家族”代表率部降清(金)之明朝将领,即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等。 脂批道:“未出李纨,先伏下李纹、李绮。”李纹、李绮代指“三藩之乱”时之耿精忠、尚之信。(详见第四十九回“李纹李绮”)。 第五回李纨判词第一句为:“桃李春风结子完。”其中“完”谐音“纨”,点出“李纨”即“李完”。李纨字宫裁。“宫”,即“腐”,古代五刑之一。《书·吕刑》:“宫辟疑赦。”孔传:“宫,淫刑也。男子割势,妇人幽闭,次死之刑。”“裁”,杀戮。所谓“李纨宫裁”,意谓李氏家族将亡于灭族和死刑。“宫”代指灭族;“裁”代指死刑。顺治九年(1652)李定国破桂林,孔有德全家自杀,唯有其女孔四贞逃出。“三藩之乱”时孔四贞之子又被吴三桂之孙吴世琮所杀,孔有德一户尽绝。“三藩之乱”后,吴三桂也遭灭族;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被赐死;耿仲明之孙耿精忠被凌迟处死,精忠子也被处斩。(参见第五回“金陵十二钗”) 本回之所谓“薛家进京”,代指多尔衮率军入关,入主北京。而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都从多尔衮入关,吴三桂更是其中关键人物,所以本回一开始必先“明李纨本末”,为“薛蟠进京”做好铺垫。 二、薛蟠即多尔衮 本回由“葫芦庙”小沙弥道出“葫芦案”。“葫芦”既指南京城,又指明朝。“葫芦案”即指发生在明朝之“葫芦”细腰处(辽西走廊)的“山海关之战”。贾雨村“补授了应天府”后,“一下马”就审理“葫芦案”。 门子道:“这一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儿女,养在一个僻静之处,到十一二岁,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当日这英莲,我们天天哄他顽耍,虽隔了七八年,如今十二三岁的光景……” 建文四年(1402)朱棣篡位,永乐七年(1409)朱棣第一次赴北京,等于将明朝的重心转移到了北京。在朱棣北巡前的七年多,即指拐子将甄英莲养在“僻静之处”的“七八年”(南京朱明永乐朝)。所谓“带至他乡转卖”,意指朱棣迁都北京。所谓英莲“如今十二三岁”,意指北京朱明已传到第十三个皇帝,即末代皇帝崇祯帝。崇祯十七年(1644),吴三桂先将北京朱明卖给李自成(大顺),再卖给多尔衮(清朝)。此回中之“拐子”即指北京朱明之吴三桂;“呆霸王”薛蟠即多尔衮;“小乡绅之子”冯渊即李自成。脂批道:“真真是冤孽相逢。”甄英莲本代指南京朱明建文朝,这里代指北京朱明。 在《石头记》中,“冯氏家族”代指朱明之反叛,即农民起义军和清朝(后金)。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逼近北京,崇祯帝飞檄吴三桂入京“勤王”,吴三桂“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经于煤山。二十日,吴三桂才抵达河北丰润,得知北京失陷,遂退回山海关。此时之吴三桂及其关宁军是北京附近唯一有战斗力的明军,北京朱明是改姓李,还是改姓爱新觉罗,就在吴三桂一念之间。 李自成招降了吴三桂,吴三桂准备入京觐见新主,此即所谓冯源之所谓“立意买来作妾”。在入京途中,吴三桂得知爱妾陈圆圆为李自成部所掠,于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率兵重回山海关,改降了清朝多尔衮,此即所谓“这拐子又偷卖与薛家”。四月,李自成亲统大军讨伐吴三桂,吴三桂引多尔衮入关,双方大战于山海关。此即所谓“都不肯收银,只要领人”。 “那薛家公子岂是让人的,便喝着手下人一打,将冯公子打了个稀烂,抬回家去三日死了。” 在李自成将吴三桂打个“臭死”之时,多尔衮率军加入战团,大败李自成。李自成在北京匆忙称帝后撤往陕西。多尔衮和吴三桂穷追猛打,李自成节节败退,次年(1645)死于湖北通城九宫山。此即所谓“这冯公子空喜一场,一念未遂,反花了钱,送了命,岂不可叹”。 “(冯渊)长到十八九岁上”,意指自天启末年爆发农民起义到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已约有“十八九年”。 “酷爱男风,最厌女子”,意指李自成造反。身为明朝的臣民却造反,有违“人伦纲常”,与“酷爱男风,最厌女子”一样。 “立誓再不交结男子”,意指李自成占领北京,着手建立自己的王朝。脂批道:“‘人若改常,非病即亡。’信有之乎?”意谓从造反者一下子变为统治者并非易事。 “他(英莲)自叹道:‘我今日罪孽可满了!’后又听见冯公子令三日之后过门,他又转有忧愁之态。” 甄英莲为什么反而期待着嫁给冯渊呢?李自成入主北京后,当时人们认为明朝天命合终,都纷纷归附李自成。 顾炎武《日知录》中有一段话很值得注意:“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这就是甲申之春汉族军民官绅的心理状态。(顾诚《南明史》) “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记,从胎里带来的。” “胭脂”可代朱砂,代指南京朱明之“赤玉”;点出甄英莲本代表南京朱明建文朝。脂批道:“宝钗之热,黛玉之怯,悉从胎中带来。今英莲有记,其人可知矣。”“记”,皮肤上的生下来就有的深色斑。 “这薛公子原是早已择定日子上京去的,头起身两日前,就偶然遇见这丫头,意欲买了就进京的,谁知闹出这事来既打了冯公子,夺了丫头,他便没事人一般,只管带了家眷走他的路。” 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消息传到沈阳后,多尔衮迅速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倾全国之师,入关逐鹿。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多尔衮在进军途中遇到了吴三桂的信使。吴三桂在信中道:“当开山海关门以迎大王,大王一入关门,则北京指日可定,愿速进兵。”(《沈馆录》)多尔衮趁机迫使吴三桂剃发降清,在山海关内大败李自成,并乘胜进取北京。 所以本回之所谓“葫芦案”,实指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 1644)之“山海关之战”。而“山海关之战”发生在明朝“葫芦”版图之“蜂腰”——辽西走廊。 三、“护官符” 贾雨村听原告说薛家主仆打死人后逃得无影无踪,就要发签拿人。却见案边立的一个门子使眼色不令他发签。 第四回原文 雨村因问方才何故有不令发签之意。这门子道:“老爷既荣任到这一省,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护官符’【甲戌侧批:可对“聚宝盆”,一笑。三字从来未见,奇之至!】来不成?”雨村忙问:“何为‘护官符’?【甲戌侧批:余亦欲问。】我竟不知。”门子道:“这还了得!连这个不知,怎能作得长远!【甲戌侧批:骂得爽快!】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甲戌侧批:可怜可叹,可恨可气,变作一把眼泪也。】所以绰号叫作‘护官符’。【甲戌侧批:奇甚趣甚,如何想来?】方才所说的这薛家,老爷如何惹他!他这件官司并无难断之处,皆因都碍着情分面上,所以如此。”一面说,一面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抄写的‘护官符’来,递与雨村,看时,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谚俗口碑。其口碑排写得明白,下面所注的皆是自始祖官爵并房次。石头亦曾抄写了一张,【甲戌侧批:忙中闲笔用得好。】今据石上所抄云: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甲戌侧批: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甲戌侧批: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居八房。】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甲戌侧批: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馀皆在籍。】 丰年好大雪,【甲夹批:隐“薛”字。】珍珠如土金如铁。【甲戌侧批: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 “口碑”,特指社会上流传的口头熟语。 所谓“护官符”,介绍的是清朝入关后的全国形势。“护官符”中的批语显然属于“赤反文”。 1、“贾家”代表末世朱明(南明)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脂批道:“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 “贾家”,本指北京朱明;这里代指“江南甄家”,即南明,故谓“贾不假(贾)”。第二回有脂批云:“又一真正之家,特与假家遥对,故写假则知真。”“白玉为堂金作马”,旧指富贵之宅;这里代指南明。汉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史记·滑稽列传》:“金马门者,宦﹝者﹞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 “房分”,旧指家族的分支;这里代指明朝省级行政区划。 明初曾沿袭元朝的行省制,后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简称“藩司”,主管一省行政,与中央六部直接联系。明代在全国设置“两京十三布政司”,俗称“十五省”,即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以上为北五省)、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四川(以上为中五省)、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以上为南五省)。 明代一共设置十六个都指挥使司(都司),主管一省军事,统率其所辖卫所,属五军都督府而听从兵部调令。其中十三个与布政使司同名,为非实土都司。其它三个则为实土都司,兼理民事,实际上相当于省级行政单位,其中北直隶境内的大宁都司(治所在今内蒙古宁城西)全为实土,万全都司(治所在今河北宣化)大半是实土,山东省的辽东都司(治所在今辽宁辽阳)全为实土。 大宁都司在永乐元年内迁保定府(今河北保定),变为非实土都司,其下原设卫所改归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奴儿干都司(治所特林)是明朝前期设置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以及嫩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奴儿干都司管辖范围西起斡难河(今鄂嫩河),北至外兴安岭,东抵大海,南接图们江,东北越海而有库页岛。奴儿干都司在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被废除,但原大宁都司辖下的蒙古兀良哈三卫等仍臣属于明朝。 明朝在西藏地区设立乌斯藏、朵甘两个都指挥使司。朵甘都司是明朝对四川省西部、云南省西北部、西藏自治区东部和青海省西南部的最高军政管辖机构。嘉靖时,蒙古人入侵青海地区,史称鞑靼土默特部或西海蒙古部。万历以后,明朝对边疆控制日益松弛,蒙古人攻占了整个青海草原,朵甘都司遂废弃。 乌思藏都司是明朝对今西藏自治区除昌都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锡金、不丹的最高军政管辖机构。明朝政府采取“僧官制度”,封喇嘛教僧人为卫所的指挥使、同知、通判等官。最高僧官为法王,任乌思藏都指挥使,世袭。西藏地区与明朝中央政府的这种隶属关系,一直维持到万历、崇祯时期。 脂批之所谓“宁国、荣国二公之后”,代指末世朱明。所谓“共二十房分”,即指明朝的二十个省级行政区划,即内地“十五省”、辽东都司、万全都司、奴儿干都司(大宁都司)、朵甘都司、乌思藏都司。 本回“冯渊之死”,代指南明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五月李自成被地主武装击杀于湖北通山九宫山,大顺政权灭亡。同月,清军攻陷南京,弘光帝被俘,南明弘光朝廷灭亡。闰六月,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南明隆武政权建立。七月,明鲁王朱以海在绍兴就任监国,鲁监国政权建立。此时只有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江西(赣南)、湖广(湖南)等江南八省在南明控制之下,此即所谓“宁、荣亲派八房在都”。所谓“现原籍住者十二房”,则指朱明其它十二个省级行政区划。其中四川基本上为张献忠所控制;青藏地区在漠西蒙古和硕特部的统治之下;其它九省则都已归属清朝。所以本回“护官符”中的“贾家”实指“江南甄家”,代指南明。贾政是其代表。 2、“史家”代表蒙古族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脂批道:“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居八房。” “阿房宫”,秦代宫殿名。《三辅黄图·阿房宫》:“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 “尚书令”,秦代始置,权限历代有异,秦时掌章奏文书,东汉时为总理政事,魏晋时事实上即为宰相。明清时废。 “史家”代指蒙古。明朝末年,蒙古以大漠为中心分为三大部分。大漠以南各部称漠南蒙古;大漠以北,称喀尔喀蒙古,即漠北蒙古;大漠以西称漠西蒙古,即卫拉特蒙古。 所谓“房分共十八”,代指蒙古主要部落。所谓“都中现住者十房”,代指已降清(金)之漠南蒙古各部,主要包括察哈尔蒙古(八部)、内扎萨克蒙古(八部,以科尔沁为总的部号)、内喀尔喀蒙古(五部)、以及翁牛特部、阿巴噶部、阿巴哈纳尔部、鄂尔多斯部、土默特蒙郭勒津部、阿苏特部、喀喇沁部等。所谓“原籍现居八房”,代指尚未归属清朝之蒙古各部,主要包括漠北蒙古外喀尔喀三部(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漠西蒙古卫拉特四部(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辉特部)、以及乌梁海人。 所以所谓“史家”代指蒙古族,贾母史氏和史湘云是其代表。 3、“王家”代表女真族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脂批道:“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余皆在籍。” “都太尉统制”,此职乃虚拟。“太尉”,秦代设置,为全国军事首脑。“都统制”,官名,北宋在出师作战时选拔一人为都统制,总辖诸将。至南宋建炎初设置御营司都统制,始为职官名。又有统制、同统制、副统制等(《宋史·职官志七》)。元明不置此职。“县伯”,爵位名,北周始置,地位在县侯之下。晋代侯、伯、子、男皆封以县,历代因之。 “王家”代指女真族(满族)。明代女真族分三大部分,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建州女真以原渤海国建州(今黑龙江依兰县)为部名,分布在长白山、牡丹江、绥芬河之间,以今吉林珲春县、黑龙江宁安县为聚居地。海西女真因松花江(原名海西江)而得名,分布在松花江下游的吉林扶余县至黑龙江阿城县一带。野人女真最为落后,故称“野人”,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两岸及乌苏里江以东的沿海一带,故又称“东海女真”。 所谓“共十二房”,代指女真部落,主要包括建州女真八部和海西女真四部。建州女真又分为建州五部和长白三部,建州五部为苏克素护河部、浑河部、完颜部、栋鄂部、哲陈部;长白三部为纳殷部、珠舍里部、鸭绿江部。海西女真又称扈伦四部,包括乌拉、哈达、叶赫、辉发四部。 所谓“都中二房”,代指入主北京后之清朝,以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为主体。所谓“余皆在籍”,则指清朝入关后之东北女真各部。 所以所谓“王家”也代表清朝,王夫人、王熙凤、王子腾是其代表。本回“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之“九省”,即指已归属清朝之原明朝九个省级行政区划。 4、“薛家”代表清朝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脂批道:“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 “雪”,脂批道:“隐‘薛’字。”“紫薇”亦作“紫微”,“紫微舍人”即中书舍人,唐开元元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舍人为紫微舍人。中书舍人之名,始于南朝梁代,其职责为撰拟诏令,并参与机密,权利甚重。“帑银”,国库中的银子;“帑(tǎng)”,古时收藏钱财的府库。 “薛家”代表清朝,所谓“共八房分”即指清朝之“八旗”。八旗制度为努尔哈赤所建,是清朝(后金)的军政组织形式,以旗为号,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后皇太极又增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所谓“现领内府帑银行商”,意指吃饷打仗。 本回“薛家进京”即指清朝入主北京,其中薛蟠代指多尔衮,薛宝钗代指顺治帝,薛姨妈代指孝庄皇太后。 “雨村犹未看完,忽听传点,人报:‘王老爷来拜。’”点出“王家”。“传点”,古代衙门或大官僚们的住宅里二门旁常设有一种铁质打击乐器的“点”,向院内报事时打“点”作为信号。“点”形常做云头形状。 这门子道:“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今告打死人之薛,就系丰年大雪之‘雪’也。也不单靠这三家,他的世交亲友在都在外者,本亦不少。老爷如今拿谁去?”次日坐堂,贾雨村“果见冯家人口稀疏,不过赖此欲多得些烧埋之费”,于是按照“葫芦僧”的注意,“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大顺军余部从此一蹶不振。 “雨村断了此案,急忙作书信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语。” 贾政代表南明,贾雨村修书给贾政意指清朝打着为明“复君父仇”之旗号入关。“王子腾”代表清朝,此处之“京营节度使”则代指初入北京之多尔衮(清朝)。 四、“梨香院”即盛京(沈阳) “薛家”即清朝,薛家当家人之薛蟠,表字文龙,点出薛蟠乃清朝之“蟠龙”,意指薛蟠是清朝未登基之皇帝,即摄政王多尔衮。《方言》第十二:“未升天龙谓之蟠龙。”“龙”,代指皇帝。 “薛宝钗”是清朝用来镶补缺角传国玺(宝玉)的金角;“宝钗”即“玺之金”,即“金镶玉之传国玺”之“金”。“金”也是努尔哈赤所建“大金”之“金”。“薛宝钗”代表清朝,此处代指顺治帝。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薛蟠进京”的目的之一就是“送妹待选”,以“充为才人、赞善之职”,意指清朝将迁都北京,取代朱明(参见第二回元春“选入宫作女史”)。“女史”,古代女官名,以知书妇女充任。掌管有关王后礼仪等事;或为世妇下属,掌管书写文件等事。“才人”,宫中女官名,多为妃嫔的称号,汉置,嗣后历代多曾沿置。“赞善”,官名,“赞善大夫”的省称,始置于唐,设左右赞善大夫,在太子宫中掌侍从、讲授;这里代指宫中女官。 薛姨妈为王夫人之亲姊妹,其原型也是孝庄皇太后,代指清朝。本回薛蟠率全家“一窝一拖”地进京,即指崇祯十七年(1644)清朝迁都北京。 薛家进京后,住进了荣国府“梨香院”。 第四回原文 原来这梨香院即当日荣公暮年养静之所,小小巧巧,约有十余间房屋,前厅后舍俱全。另有一门通街,薛蟠家人就走此门出入。西南有一角门,通一夹道,出夹道便是王夫人正房的东边了。每日或饭后,或晚间,薛姨妈便过来,或与贾母闲谈,或与王夫人相叙。宝钗日与黛玉迎春姊妹等一处,【甲戌眉批:金玉初见,却如此写,虚虚实实,总不相犯。】或看书下棋,或作针黹,倒也十分乐业。【甲戌侧批:这一句衬出后文黛玉之不能乐业,细甚妙甚!】 “梨香院”即清朝都城盛京(沈阳),代指东北之清朝。 贾政道:“咱们东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来间房,白空闲着,打扫了,请姨太太和姐儿哥儿住了甚好。”这里直接点出“东北”。 “原来这梨香院即当日荣公暮年养静之所。”荣国公即天命汗努尔哈赤,于天启五年(天命十年1625)迁都沈阳。 “另有一门通街,薛蟠家人就走此门出入。西南有一角门,通一夹道,出夹道便是王夫人正房的东边了。” “角门”指锦州,位于后金都城盛京的西南。“夹道”即辽西走廊。 辽西走廊,亦称榆(渝)关走廊。位于今辽宁省锦州市与河北省山海关之间,东临辽东湾,西依松岭山,西南东北走向,长约185公里,宽8~15公里。锦州、锦西、兴城、绥中、山海关等城镇是扼守走廊的军事要地。走廊背山面海,丘陵起伏,形势险要,是沟通山海关内外的重要通道,历来为兵家征战必经之地。明天启六年(1626),后金努尔哈赤率兵围攻宁远(今辽宁兴城),企图打通走廊,夺占山海关。明将袁崇焕借城防坚固,挫败后金军,史称“宁远大捷”。次年,皇太极亲率大军围攻锦州、宁远,袁崇焕又依有利地形,凭险据守,重创后金军,史称“宁锦大捷”。明崇祯十三至十五年(1640~1642),松(山)锦(州)一战,明军关外主力丧失殆尽,洪承畴被俘降清,走廊遂被清军占领,成为清朝进图中原的前进基地。 从盛京出发,向西南经锦州入辽西走廊,出山海关就到达北京之“东边”了。山海关正位于北京之正东。“正房”,指北京。 辽西走廊上的山(海关)宁(远)锦(州)防线,本是明朝阻挡清军的屏障,清朝入关后,辽西走廊便成了清朝内部窜门用之“夹道”。 “谁知自从在此住了不上一月的光景,贾宅族中凡有的子侄,俱已认熟了一半,凡是那些纨绔气习者,莫不喜与他来往,今日会酒,明日观花,甚至聚赌嫖娼,渐渐无所不至,引诱的薛蟠比当日更坏了十倍。”脂批道:“虽说为纨绔设鉴,其意原只罪贾宅,故用此等句法写来。此等人家岂必欺霸方始成名耶?总因子弟不肖,招接匪人,一朝生事则百计营求,父为子隐,群小迎合,虽暂时不罹祸,而从此放胆,必破家灭族不已,哀哉!” “贾宅族中”之所谓“纨绔气习者”,代指降清之明臣,他们为清朝出谋划策,“引诱的薛蟠比当日更坏了十倍”。贾珍是宁府长孙、现任族长、又现袭职,本指明朝大臣,这里指降清之明臣。 荣国府之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都代表入关后之清朝,所以虽然所谓“薛家进京”代指清朝迁都北京,本回却让其住进了代表东北之“梨香院”(盛京),此乃为后文写清朝入关前之历史做好铺垫。 石头真言(四)薛宝钗代表清朝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三回回首贾雨村“谋补应天府”、“择日上任”,意指多尔衮将率军入关,入主北京。而第三回回末之所谓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即指多尔衮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所谓王子腾“意欲唤取进京”,则指清朝即将迁都北京。 本回是对多尔衮入主北京之细写。所谓“葫芦案”即指山海关之战;所谓“薛家进京”即指清朝迁都北京。薛蟠即多尔衮,薛宝钗即顺治帝,薛姨妈即孝庄。 一、李纨代表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 第四回原文 原来这李氏即贾珠之妻。【甲戌侧批:起笔写薛家事,他偏写宫裁,是结黛玉,明李纨本末,又在人意料之外。】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甲戌侧批:妙!盖云人能以理自守,安得为情所陷哉!】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甲戌侧批:未出李纨,先伏下李纹、李绮。】至李守中继承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甲戌侧批:“有”字改得好。】德”,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甲戌侧批:一洗小说窠臼俱尽,且命名字,亦不见红香翠玉恶俗。】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甲戌侧批:此时处此境,最能越理生事,彼竟不然,实罕见者。】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甲戌侧批:一段叙出李纨,不犯熙凤。】今黛玉虽客寄于斯,日有这般姐妹相伴,除老父外,余者也都无庸虑及了。【甲戌侧批:仍是从黛玉身上写来,以上了结住黛玉,复找前文。】 李守中认为“女子无才便有德”,故为李氏取名李纨,字宫裁。“女子无才便有德”一句本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出自明代陈继儒(眉公)《安得长者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脂批道:“‘有’字改得好。”所谓“有德”,点出孔有德。 孔有德(约1602-1652),字瑞图,辽东人。崇祯初为登州参将。崇祯四年(1631),率军援辽,至吴桥起兵叛明。旋与耿仲明里应外合陷登州,自称都元帅。六年(1633),与耿仲明渡海降后金,授都元帅。七年(1634),尚可喜降后金。九年(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称帝,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顺治元年(崇祯十七年1644),从多尔衮入关,追击李自成。二年(1645),陕西既定,移师下江南,后还镇辽阳。三年(1646),授平南大将军,率耿仲明、尚可喜南征。六年(1649),清廷改封孔有德为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孔有德进驻桂林。九年(1652),李定国破桂林,孔有德兵败自杀。 贾珠即崇祯帝;李纨即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等是崇祯朝最早率部降金之著名将领。 “李守中”,脂批道:“妙!盖云人能以理自守,安得为情所陷哉!”点出其名与“李纨”一样,皆出自“有德”。 李纨之子贾兰则代指接引清兵入关之吴三桂。所谓“今方五岁”,意指吴三桂登坛拜将已经五年。崇祯十二年(1638)七月,27岁的吴三桂被任命为宁远团练总兵,其友姜新大为感叹:“仁兄廿七登坛,儒门出将,父子元戎,讵谓奇遘哉!”(李治亭《吴三桂大传》)。到崇祯十七年(1644)吴三桂降清,时隔五年。 在《石头记》中,“李氏家族”代表率部降清(金)之明朝将领,即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等。 脂批道:“未出李纨,先伏下李纹、李绮。”李纹、李绮代指“三藩之乱”时之耿精忠、尚之信。(详见第四十九回“李纹李绮”)。 第五回李纨判词第一句为:“桃李春风结子完。”其中“完”谐音“纨”,点出“李纨”即“李完”。李纨字宫裁。“宫”,即“腐”,古代五刑之一。《书·吕刑》:“宫辟疑赦。”孔传:“宫,淫刑也。男子割势,妇人幽闭,次死之刑。”“裁”,杀戮。所谓“李纨宫裁”,意谓李氏家族将亡于灭族和死刑。“宫”代指灭族;“裁”代指死刑。顺治九年(1652)李定国破桂林,孔有德全家自杀,唯有其女孔四贞逃出。“三藩之乱”时孔四贞之子又被吴三桂之孙吴世琮所杀,孔有德一户尽绝。“三藩之乱”后,吴三桂也遭灭族;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被赐死;耿仲明之孙耿精忠被凌迟处死,精忠子也被处斩。(参见第五回“金陵十二钗”) 本回之所谓“薛家进京”,代指多尔衮率军入关,入主北京。而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都从多尔衮入关,吴三桂更是其中关键人物,所以本回一开始必先“明李纨本末”,为“薛蟠进京”做好铺垫。 二、薛蟠即多尔衮 本回由“葫芦庙”小沙弥道出“葫芦案”。“葫芦”既指南京城,又指明朝。“葫芦案”即指发生在明朝之“葫芦”细腰处(辽西走廊)的“山海关之战”。贾雨村“补授了应天府”后,“一下马”就审理“葫芦案”。 门子道:“这一种拐子单管偷拐五六岁的儿女,养在一个僻静之处,到十一二岁,度其容貌,带至他乡转卖。当日这英莲,我们天天哄他顽耍,虽隔了七八年,如今十二三岁的光景……” 建文四年(1402)朱棣篡位,永乐七年(1409)朱棣第一次赴北京,等于将明朝的重心转移到了北京。在朱棣北巡前的七年多,即指拐子将甄英莲养在“僻静之处”的“七八年”(南京朱明永乐朝)。所谓“带至他乡转卖”,意指朱棣迁都北京。所谓英莲“如今十二三岁”,意指北京朱明已传到第十三个皇帝,即末代皇帝崇祯帝。崇祯十七年(1644),吴三桂先将北京朱明卖给李自成(大顺),再卖给多尔衮(清朝)。此回中之“拐子”即指北京朱明之吴三桂;“呆霸王”薛蟠即多尔衮;“小乡绅之子”冯渊即李自成。脂批道:“真真是冤孽相逢。”甄英莲本代指南京朱明建文朝,这里代指北京朱明。 在《石头记》中,“冯氏家族”代指朱明之反叛,即农民起义军和清朝(后金)。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逼近北京,崇祯帝飞檄吴三桂入京“勤王”,吴三桂“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经于煤山。二十日,吴三桂才抵达河北丰润,得知北京失陷,遂退回山海关。此时之吴三桂及其关宁军是北京附近唯一有战斗力的明军,北京朱明是改姓李,还是改姓爱新觉罗,就在吴三桂一念之间。 李自成招降了吴三桂,吴三桂准备入京觐见新主,此即所谓冯源之所谓“立意买来作妾”。在入京途中,吴三桂得知爱妾陈圆圆为李自成部所掠,于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率兵重回山海关,改降了清朝多尔衮,此即所谓“这拐子又偷卖与薛家”。四月,李自成亲统大军讨伐吴三桂,吴三桂引多尔衮入关,双方大战于山海关。此即所谓“都不肯收银,只要领人”。 “那薛家公子岂是让人的,便喝着手下人一打,将冯公子打了个稀烂,抬回家去三日死了。” 在李自成将吴三桂打个“臭死”之时,多尔衮率军加入战团,大败李自成。李自成在北京匆忙称帝后撤往陕西。多尔衮和吴三桂穷追猛打,李自成节节败退,次年(1645)死于湖北通城九宫山。此即所谓“这冯公子空喜一场,一念未遂,反花了钱,送了命,岂不可叹”。 “(冯渊)长到十八九岁上”,意指自天启末年爆发农民起义到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已约有“十八九年”。 “酷爱男风,最厌女子”,意指李自成造反。身为明朝的臣民却造反,有违“人伦纲常”,与“酷爱男风,最厌女子”一样。 “立誓再不交结男子”,意指李自成占领北京,着手建立自己的王朝。脂批道:“‘人若改常,非病即亡。’信有之乎?”意谓从造反者一下子变为统治者并非易事。 “他(英莲)自叹道:‘我今日罪孽可满了!’后又听见冯公子令三日之后过门,他又转有忧愁之态。” 甄英莲为什么反而期待着嫁给冯渊呢?李自成入主北京后,当时人们认为明朝天命合终,都纷纷归附李自成。 顾炎武《日知录》中有一段话很值得注意:“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这就是甲申之春汉族军民官绅的心理状态。(顾诚《南明史》) “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记,从胎里带来的。” “胭脂”可代朱砂,代指南京朱明之“赤玉”;点出甄英莲本代表南京朱明建文朝。脂批道:“宝钗之热,黛玉之怯,悉从胎中带来。今英莲有记,其人可知矣。”“记”,皮肤上的生下来就有的深色斑。 “这薛公子原是早已择定日子上京去的,头起身两日前,就偶然遇见这丫头,意欲买了就进京的,谁知闹出这事来既打了冯公子,夺了丫头,他便没事人一般,只管带了家眷走他的路。” 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消息传到沈阳后,多尔衮迅速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倾全国之师,入关逐鹿。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多尔衮在进军途中遇到了吴三桂的信使。吴三桂在信中道:“当开山海关门以迎大王,大王一入关门,则北京指日可定,愿速进兵。”(《沈馆录》)多尔衮趁机迫使吴三桂剃发降清,在山海关内大败李自成,并乘胜进取北京。 所以本回之所谓“葫芦案”,实指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 1644)之“山海关之战”。而“山海关之战”发生在明朝“葫芦”版图之“蜂腰”——辽西走廊。 三、“护官符” 贾雨村听原告说薛家主仆打死人后逃得无影无踪,就要发签拿人。却见案边立的一个门子使眼色不令他发签。 第四回原文 雨村因问方才何故有不令发签之意。这门子道:“老爷既荣任到这一省,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护官符’【甲戌侧批:可对“聚宝盆”,一笑。三字从来未见,奇之至!】来不成?”雨村忙问:“何为‘护官符’?【甲戌侧批:余亦欲问。】我竟不知。”门子道:“这还了得!连这个不知,怎能作得长远!【甲戌侧批:骂得爽快!】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甲戌侧批:可怜可叹,可恨可气,变作一把眼泪也。】所以绰号叫作‘护官符’。【甲戌侧批:奇甚趣甚,如何想来?】方才所说的这薛家,老爷如何惹他!他这件官司并无难断之处,皆因都碍着情分面上,所以如此。”一面说,一面从顺袋中取出一张抄写的‘护官符’来,递与雨村,看时,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谚俗口碑。其口碑排写得明白,下面所注的皆是自始祖官爵并房次。石头亦曾抄写了一张,【甲戌侧批:忙中闲笔用得好。】今据石上所抄云: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甲戌侧批: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甲戌侧批: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居八房。】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甲戌侧批: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馀皆在籍。】 丰年好大雪,【甲夹批:隐“薛”字。】珍珠如土金如铁。【甲戌侧批: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 “口碑”,特指社会上流传的口头熟语。 所谓“护官符”,介绍的是清朝入关后的全国形势。“护官符”中的批语显然属于“赤反文”。 1、“贾家”代表末世朱明(南明)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脂批道:“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 “贾家”,本指北京朱明;这里代指“江南甄家”,即南明,故谓“贾不假(贾)”。第二回有脂批云:“又一真正之家,特与假家遥对,故写假则知真。”“白玉为堂金作马”,旧指富贵之宅;这里代指南明。汉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史记·滑稽列传》:“金马门者,宦﹝者﹞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 “房分”,旧指家族的分支;这里代指明朝省级行政区划。 明初曾沿袭元朝的行省制,后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简称“藩司”,主管一省行政,与中央六部直接联系。明代在全国设置“两京十三布政司”,俗称“十五省”,即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以上为北五省)、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四川(以上为中五省)、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以上为南五省)。 明代一共设置十六个都指挥使司(都司),主管一省军事,统率其所辖卫所,属五军都督府而听从兵部调令。其中十三个与布政使司同名,为非实土都司。其它三个则为实土都司,兼理民事,实际上相当于省级行政单位,其中北直隶境内的大宁都司(治所在今内蒙古宁城西)全为实土,万全都司(治所在今河北宣化)大半是实土,山东省的辽东都司(治所在今辽宁辽阳)全为实土。 大宁都司在永乐元年内迁保定府(今河北保定),变为非实土都司,其下原设卫所改归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辖。奴儿干都司(治所特林)是明朝前期设置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以及嫩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为明政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奴儿干都司管辖范围西起斡难河(今鄂嫩河),北至外兴安岭,东抵大海,南接图们江,东北越海而有库页岛。奴儿干都司在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被废除,但原大宁都司辖下的蒙古兀良哈三卫等仍臣属于明朝。 明朝在西藏地区设立乌斯藏、朵甘两个都指挥使司。朵甘都司是明朝对四川省西部、云南省西北部、西藏自治区东部和青海省西南部的最高军政管辖机构。嘉靖时,蒙古人入侵青海地区,史称鞑靼土默特部或西海蒙古部。万历以后,明朝对边疆控制日益松弛,蒙古人攻占了整个青海草原,朵甘都司遂废弃。 乌思藏都司是明朝对今西藏自治区除昌都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锡金、不丹的最高军政管辖机构。明朝政府采取“僧官制度”,封喇嘛教僧人为卫所的指挥使、同知、通判等官。最高僧官为法王,任乌思藏都指挥使,世袭。西藏地区与明朝中央政府的这种隶属关系,一直维持到万历、崇祯时期。 脂批之所谓“宁国、荣国二公之后”,代指末世朱明。所谓“共二十房分”,即指明朝的二十个省级行政区划,即内地“十五省”、辽东都司、万全都司、奴儿干都司(大宁都司)、朵甘都司、乌思藏都司。 本回“冯渊之死”,代指南明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五月李自成被地主武装击杀于湖北通山九宫山,大顺政权灭亡。同月,清军攻陷南京,弘光帝被俘,南明弘光朝廷灭亡。闰六月,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南明隆武政权建立。七月,明鲁王朱以海在绍兴就任监国,鲁监国政权建立。此时只有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江西(赣南)、湖广(湖南)等江南八省在南明控制之下,此即所谓“宁、荣亲派八房在都”。所谓“现原籍住者十二房”,则指朱明其它十二个省级行政区划。其中四川基本上为张献忠所控制;青藏地区在漠西蒙古和硕特部的统治之下;其它九省则都已归属清朝。所以本回“护官符”中的“贾家”实指“江南甄家”,代指南明。贾政是其代表。 2、“史家”代表蒙古族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脂批道:“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居八房。” “阿房宫”,秦代宫殿名。《三辅黄图·阿房宫》:“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百余里。” “尚书令”,秦代始置,权限历代有异,秦时掌章奏文书,东汉时为总理政事,魏晋时事实上即为宰相。明清时废。 “史家”代指蒙古。明朝末年,蒙古以大漠为中心分为三大部分。大漠以南各部称漠南蒙古;大漠以北,称喀尔喀蒙古,即漠北蒙古;大漠以西称漠西蒙古,即卫拉特蒙古。 所谓“房分共十八”,代指蒙古主要部落。所谓“都中现住者十房”,代指已降清(金)之漠南蒙古各部,主要包括察哈尔蒙古(八部)、内扎萨克蒙古(八部,以科尔沁为总的部号)、内喀尔喀蒙古(五部)、以及翁牛特部、阿巴噶部、阿巴哈纳尔部、鄂尔多斯部、土默特蒙郭勒津部、阿苏特部、喀喇沁部等。所谓“原籍现居八房”,代指尚未归属清朝之蒙古各部,主要包括漠北蒙古外喀尔喀三部(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漠西蒙古卫拉特四部(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辉特部)、以及乌梁海人。 所以所谓“史家”代指蒙古族,贾母史氏和史湘云是其代表。 3、“王家”代表女真族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脂批道:“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余皆在籍。” “都太尉统制”,此职乃虚拟。“太尉”,秦代设置,为全国军事首脑。“都统制”,官名,北宋在出师作战时选拔一人为都统制,总辖诸将。至南宋建炎初设置御营司都统制,始为职官名。又有统制、同统制、副统制等(《宋史·职官志七》)。元明不置此职。“县伯”,爵位名,北周始置,地位在县侯之下。晋代侯、伯、子、男皆封以县,历代因之。 “王家”代指女真族(满族)。明代女真族分三大部分,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建州女真以原渤海国建州(今黑龙江依兰县)为部名,分布在长白山、牡丹江、绥芬河之间,以今吉林珲春县、黑龙江宁安县为聚居地。海西女真因松花江(原名海西江)而得名,分布在松花江下游的吉林扶余县至黑龙江阿城县一带。野人女真最为落后,故称“野人”,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两岸及乌苏里江以东的沿海一带,故又称“东海女真”。 所谓“共十二房”,代指女真部落,主要包括建州女真八部和海西女真四部。建州女真又分为建州五部和长白三部,建州五部为苏克素护河部、浑河部、完颜部、栋鄂部、哲陈部;长白三部为纳殷部、珠舍里部、鸭绿江部。海西女真又称扈伦四部,包括乌拉、哈达、叶赫、辉发四部。 所谓“都中二房”,代指入主北京后之清朝,以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为主体。所谓“余皆在籍”,则指清朝入关后之东北女真各部。 所以所谓“王家”也代表清朝,王夫人、王熙凤、王子腾是其代表。本回“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之“九省”,即指已归属清朝之原明朝九个省级行政区划。 4、“薛家”代表清朝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脂批道:“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 “雪”,脂批道:“隐‘薛’字。”“紫薇”亦作“紫微”,“紫微舍人”即中书舍人,唐开元元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舍人为紫微舍人。中书舍人之名,始于南朝梁代,其职责为撰拟诏令,并参与机密,权利甚重。“帑银”,国库中的银子;“帑(tǎng)”,古时收藏钱财的府库。 “薛家”代表清朝,所谓“共八房分”即指清朝之“八旗”。八旗制度为努尔哈赤所建,是清朝(后金)的军政组织形式,以旗为号,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后皇太极又增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所谓“现领内府帑银行商”,意指吃饷打仗。 本回“薛家进京”即指清朝入主北京,其中薛蟠代指多尔衮,薛宝钗代指顺治帝,薛姨妈代指孝庄皇太后。 “雨村犹未看完,忽听传点,人报:‘王老爷来拜。’”点出“王家”。“传点”,古代衙门或大官僚们的住宅里二门旁常设有一种铁质打击乐器的“点”,向院内报事时打“点”作为信号。“点”形常做云头形状。 这门子道:“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今告打死人之薛,就系丰年大雪之‘雪’也。也不单靠这三家,他的世交亲友在都在外者,本亦不少。老爷如今拿谁去?”次日坐堂,贾雨村“果见冯家人口稀疏,不过赖此欲多得些烧埋之费”,于是按照“葫芦僧”的注意,“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大顺军余部从此一蹶不振。 “雨村断了此案,急忙作书信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不过说‘令甥之事已完,不必过虑’等语。” 贾政代表南明,贾雨村修书给贾政意指清朝打着为明“复君父仇”之旗号入关。“王子腾”代表清朝,此处之“京营节度使”则代指初入北京之多尔衮(清朝)。 四、“梨香院”即盛京(沈阳) “薛家”即清朝,薛家当家人之薛蟠,表字文龙,点出薛蟠乃清朝之“蟠龙”,意指薛蟠是清朝未登基之皇帝,即摄政王多尔衮。《方言》第十二:“未升天龙谓之蟠龙。”“龙”,代指皇帝。 “薛宝钗”是清朝用来镶补缺角传国玺(宝玉)的金角;“宝钗”即“玺之金”,即“金镶玉之传国玺”之“金”。“金”也是努尔哈赤所建“大金”之“金”。“薛宝钗”代表清朝,此处代指顺治帝。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薛蟠进京”的目的之一就是“送妹待选”,以“充为才人、赞善之职”,意指清朝将迁都北京,取代朱明(参见第二回元春“选入宫作女史”)。“女史”,古代女官名,以知书妇女充任。掌管有关王后礼仪等事;或为世妇下属,掌管书写文件等事。“才人”,宫中女官名,多为妃嫔的称号,汉置,嗣后历代多曾沿置。“赞善”,官名,“赞善大夫”的省称,始置于唐,设左右赞善大夫,在太子宫中掌侍从、讲授;这里代指宫中女官。 薛姨妈为王夫人之亲姊妹,其原型也是孝庄皇太后,代指清朝。本回薛蟠率全家“一窝一拖”地进京,即指崇祯十七年(1644)清朝迁都北京。 薛家进京后,住进了荣国府“梨香院”。 第四回原文 原来这梨香院即当日荣公暮年养静之所,小小巧巧,约有十余间房屋,前厅后舍俱全。另有一门通街,薛蟠家人就走此门出入。西南有一角门,通一夹道,出夹道便是王夫人正房的东边了。每日或饭后,或晚间,薛姨妈便过来,或与贾母闲谈,或与王夫人相叙。宝钗日与黛玉迎春姊妹等一处,【甲戌眉批:金玉初见,却如此写,虚虚实实,总不相犯。】或看书下棋,或作针黹,倒也十分乐业。【甲戌侧批:这一句衬出后文黛玉之不能乐业,细甚妙甚!】 “梨香院”即清朝都城盛京(沈阳),代指东北之清朝。 贾政道:“咱们东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来间房,白空闲着,打扫了,请姨太太和姐儿哥儿住了甚好。”这里直接点出“东北”。 “原来这梨香院即当日荣公暮年养静之所。”荣国公即天命汗努尔哈赤,于天启五年(天命十年1625)迁都沈阳。 “另有一门通街,薛蟠家人就走此门出入。西南有一角门,通一夹道,出夹道便是王夫人正房的东边了。” “角门”指锦州,位于后金都城盛京的西南。“夹道”即辽西走廊。 辽西走廊,亦称榆(渝)关走廊。位于今辽宁省锦州市与河北省山海关之间,东临辽东湾,西依松岭山,西南东北走向,长约185公里,宽8~15公里。锦州、锦西、兴城、绥中、山海关等城镇是扼守走廊的军事要地。走廊背山面海,丘陵起伏,形势险要,是沟通山海关内外的重要通道,历来为兵家征战必经之地。明天启六年(1626),后金努尔哈赤率兵围攻宁远(今辽宁兴城),企图打通走廊,夺占山海关。明将袁崇焕借城防坚固,挫败后金军,史称“宁远大捷”。次年,皇太极亲率大军围攻锦州、宁远,袁崇焕又依有利地形,凭险据守,重创后金军,史称“宁锦大捷”。明崇祯十三至十五年(1640~1642),松(山)锦(州)一战,明军关外主力丧失殆尽,洪承畴被俘降清,走廊遂被清军占领,成为清朝进图中原的前进基地。 从盛京出发,向西南经锦州入辽西走廊,出山海关就到达北京之“东边”了。山海关正位于北京之正东。“正房”,指北京。 辽西走廊上的山(海关)宁(远)锦(州)防线,本是明朝阻挡清军的屏障,清朝入关后,辽西走廊便成了清朝内部窜门用之“夹道”。 “谁知自从在此住了不上一月的光景,贾宅族中凡有的子侄,俱已认熟了一半,凡是那些纨绔气习者,莫不喜与他来往,今日会酒,明日观花,甚至聚赌嫖娼,渐渐无所不至,引诱的薛蟠比当日更坏了十倍。”脂批道:“虽说为纨绔设鉴,其意原只罪贾宅,故用此等句法写来。此等人家岂必欺霸方始成名耶?总因子弟不肖,招接匪人,一朝生事则百计营求,父为子隐,群小迎合,虽暂时不罹祸,而从此放胆,必破家灭族不已,哀哉!” “贾宅族中”之所谓“纨绔气习者”,代指降清之明臣,他们为清朝出谋划策,“引诱的薛蟠比当日更坏了十倍”。贾珍是宁府长孙、现任族长、又现袭职,本指明朝大臣,这里指降清之明臣。 荣国府之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都代表入关后之清朝,所以虽然所谓“薛家进京”代指清朝迁都北京,本回却让其住进了代表东北之“梨香院”(盛京),此乃为后文写清朝入关前之历史做好铺垫。 石头真言(五)“金陵十二钗”(上)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第三回“林黛玉入京都”代指南明弘光朝廷建立,第四回“薛家进京”代指清朝迁都北京,北京之清廷与南京之弘光朝廷处于南北对峙之中。本回则幻造“太虚幻境”,用秦可卿引宝玉入梦,警幻仙姑诱宝玉“游幻境”、“饮仙醪”,借《推背图》之法“指迷十二钗”、“曲演红楼梦”,详细介绍了末世朱明之各方势力及其历史人物,并同时道出了《石头记》的解读之法。“仙醪(láo)”,仙酒。 本回“宁荣二府女眷家宴小集”之宁府“会芳园”即万岁山(煤山),亦即第二回贾雨村之所谓“里面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的“后一带花园子”。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北京朱明末代皇帝崇祯帝自经于万岁山海棠树下,而宝玉之“引梦出梦人”秦可卿即崇祯帝。(详见第十三回“秦可卿即崇祯帝”) 脂批道:“此梦文情固佳,然必用秦氏引梦,又用秦氏出梦,竟不知立意何属?惟批书人知之。”所谓“引梦”,是指秦可卿魂归太虚幻境,即指崇祯帝自经殉国。所谓“出梦”,是重演秦可卿从太虚幻境下世历劫,即指崇祯帝登上历史舞台。 秦可卿在太虚幻境中名“兼美”,“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 脂批道:“妙!盖指薛林而言也。”林黛玉是南京朱明曾镶补在宝玉(缺角传国玺)“嘴”上之“赤玉”,代表南京朱明之“血泪”(水印),南明要用其朱砂重新占据“宝玉”之“嘴”;薛宝钗即清朝之金角,清朝也要将其镶补在宝玉“嘴”上。警幻仙姑让宝玉“兼美”薛林,只能是在清朝入关和南明建立之后,即在崇祯帝自经之后,亦即在本回秦可卿魂归太虚幻境之后。 而本回警幻仙姑前往荣府,本是想去“接绛珠”。所谓“绛珠”即林黛玉,代指南明;所谓“接绛珠”即指林黛玉重归警幻帐下,代指南明之亡。所以这里实际上点出《石头记》之“明史”,主要是从天启七年(1627)信王朱由检(崇祯帝)即皇帝位到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南明永历帝遇难(南明之亡)。 “红楼梦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甲戌侧批:非作者为谁?余又曰:“亦非作者,乃石头耳。”】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甲戌侧批:“愚”字自谦得妙!】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甲戌双行夹批:读此几句,翻厌近之传奇中必用开场副末等套,累赘太甚。甲戌眉批:“怀金悼玉”,大有深意。】 “鸿蒙”,亦作“鸿濛”,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情种”,本指通灵宝玉。脂批道:“非作者为谁?余又曰:‘亦非作者,乃石头耳。’”而第一回脂批谓其主人也为“绝世情痴”,故通灵宝玉也代指宝玉(缺角传国玺)及其所代表之皇帝。 所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代指朱明末世。所谓“怀金悼玉”,脂批道:“‘怀金悼玉’,大有深意。”“金”即清朝之金角(薛宝钗),代指清朝及其历史人物;“玉”即通灵宝玉和“赤玉”(林黛玉),代指朱明及其历史人物。而因此上演之《红楼梦》即“朱明之梦”,即“明史”。不仅如此,“金”还代指北元之金角(史湘云),“玉”还代指南宋之玉角(妙玉),《石头记》还是一部“传国玺传”(详见下文)。 “收尾·飞鸟各投林”: 【甲戌双行夹批:收尾愈觉悲惨可畏。】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甲戌侧批:二句先总宁荣。】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甲戌侧批:将通部女子一总。】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甲夹批:又照看“葫芦庙”。与“树倒猢狲散”反照。】 此曲即写朱明之亡,“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脂批道:“又照看‘葫芦庙’。与‘树倒猢狲散’反照。”“葫芦”,既指南京朱明都城南京,又指朱明(见第一回“葫芦庙”、第四回“葫芦案”)。所谓“树倒猢狲散”即指朱明之亡(参见第二十二回“贾母灯谜”)。 一、第五回之时代背景 第五回原文 如今且说林黛玉【甲戌眉批:不叙宝钗,反仍叙黛玉。盖前回只不过欲出宝钗,非实写之文耳,此回若仍续写,则将二玉高搁矣,故急转笔仍旧至黛玉,使荣府正文方不至于冷落也。今写黛玉神妙之至,何也?因写黛玉实是写宝钗,非真有意去写黛玉,几乎又被作者瞒过。】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甲戌侧批:妙极!所谓一击两鸣法,宝玉身份可知。】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甲戌侧批:此句写贾母。】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甲戌侧批:此句妙,细思有多少文章。】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甲戌侧批:总是奇峻之笔,写来健拔,似新出一人耳。甲戌眉批:此处如此写宝钗,前回中略不一写,可知前回迥非十二钗之正文也。欲出宝钗便不肯从宝钗身上写来,却先款款叙出二玉,陡然转出宝钗,三人方可鼎立。行文之法又一变体。】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甲戌侧批:此句定评,想世人目中各有所取也。按黛玉宝钗二人,一如姣花,一如纤柳,各极其妙者,然世人性分甘苦不同之故耳。】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甲戌侧批:将两个行止摄总一写,实是难写,亦实系千部小说中未敢说写者。】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甲戌侧批:此一句是今古才人通病,如人人皆如我黛玉之为人,方许他妒。此是黛玉缺处。】宝钗却浑然不觉。【甲戌侧批:这还是天性,后文中则是又加学力了。】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甲戌侧批:四字是极不好,却是极妙。只不要被作者瞒过。】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甲戌侧批:如此反谓“愚痴”,正从世人意中写也。】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甲戌侧批:八字定评,有趣。不独黛玉、宝玉二人,亦可为古今天下亲密人当头一喝。甲戌眉批:八字为二玉一生文字之纲。】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甲戌侧批:“又”字妙极!补出近日无限垂泪之事矣,此仍淡淡写来,使后文来得不突然。】气的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甲戌侧批:“又”字妙极!凡用二“又”字,如双峰对峙,总补二玉正文。】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的回转来。 第三回贾雨村“谋补应天府”、“择日上任”,代指清朝入主北京;“林黛玉入京都”代指南京弘光朝廷建立。第四回之“葫芦案”即“山海关之战”,“薛家进京”代指清朝迁都北京。 此处之所谓黛玉“一如宝玉”,意指南明弘光朝廷建立;林黛玉代表南明弘光朝廷。而探春代表南明隆武政权,迎春代表南明永历朝廷,惜春代表南明鲁监国政权,故谓“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参商”,参星与商星,因两星不同时在天空出现,借以比喻亲友分隔两地不得相见;也比喻人与人感情不和睦。 在弘光立国的一年时间里,特别是在其前期,朝廷上下几乎全都沉浸在借用满洲贵族兵力扫灭“流寇”(“联虏平寇”或“借虏平寇”)的美梦之中,并派出以左懋第为首的北使团,欲与清廷议和,平分江山。弘光君臣既然一厢情愿地“借虏平寇”,自身毫无振作之意,一味满足于偏安江左。他们只想利用江南富庶的物质条件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其腐朽程度较之崇祯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许多史籍都记载,朱由崧酗酒好色,追欢逐乐,不以国事为念。他说:“天下事,有老马在”,把军国重事委托给马士英,自己则同一班佞倖干着昏天黑地的勾当。掌握朝廷实权的马士英、阮大铖等人也是醉生梦死,利用手中的权力鬻官肥家。即便是那些自命与马、阮党见不同的官绅在生活上也大抵是追欢逐乐,寻花问柳,过着燕巢幕上的日子。时人道:“只要败国亡家,亦不消下此全力也。”弘光朝廷的苟且偷安达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一旦清兵南下立刻土崩瓦解,就是毫不奇怪的事了。(顾诚《南明史》) 所谓“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即指清朝入主北京。 所谓“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意指弘光朝廷之醉生梦死。所谓“(宝钗)大得下人之心”、“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意指清朝招降纳叛;“那些小丫头子们”代指降清之明军。 南明对入关之清朝自然“悒郁不忿”,而清廷根本不承认南明的合法性,即所谓“宝钗却浑然不觉”。 所谓宝玉“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点出宝玉之“情不情”,意指到了朱明末世,皇权已不专属于朱明,成了各方势力争夺之对象。(详见第十九回“情不情”) “二玉”之所谓“求全之毁,不虞之隙”,意指南明遭受打击。在《石头记》中,“二玉”每次“言语不合”,都代指朱明出现了倒霉的大事。故脂批道:“八字为二玉一生文字之纲。” 此处通过交代黛玉与宝玉、宝钗之关系,点出本回之时代背景是在清朝入主北京、南明弘光朝廷建立之后,为下文之所谓“指迷十二钗”、“曲演红楼梦”做好铺垫。 二、“金陵十二钗副册、又副册” 本回有脂批道:“世之好事者争传《推背图》之说,想前人断不肯煽惑愚迷,即有此说,亦非常人供谈之物。此回悉借其法,为众女子数运之机。无可以供茶酒之物,亦无干涉政事,真奇想奇笔。” 《推背图》是唐初预言后世兴衰治乱之书。《推背图》凡六十图像,每幅图像下均有谶语,并附有“颂曰”诗四句。本回“金陵十二钗”之“终身册籍”上,每一页也有一幅画,下有“判词”,后又有“红楼梦曲”十二支。所谓“判词”相当于《推背图》之“谶语”,“红楼梦曲”则相当于《推背图》之“颂曰”。 1、晴雯 第五回原文 这首页上画着一幅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有几行字迹,写的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毁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甲戌双行夹批:恰极之至!“病补雀金裘”回中与此合看。】 晴雯代表抗清(金)之明臣,其代表人物为袁崇焕、张煌言等(详见第五十二回、第七十七回之“晴雯”)。此判词中之晴雯即袁崇焕。 画中之“满纸乌云浊雾”,点出袁崇焕所处之明末是主昏臣暗,朝廷上下一片乌烟瘴气。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霁”隐“晴”,“彩云”即“雯”,点出此判词写“晴雯”,即袁崇焕。意谓在明末如袁崇焕之人极为难得,又极易消失。“霁月”,指雨雪初晴的明月;“霁(jì)”,雨雪停止。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下贱”,旧指出身卑贱或地位低下的人;《石头记》将明朝大臣比作皇帝之丫鬟。“心比天高”,指袁崇焕忠君爱国、以平辽为己任。 “风流灵巧招人怨”:天启二年(1622),袁崇焕任兵部职方主事,其时广宁兵败,京师震动,朝野官员谈敌色变。在朝廷正商议如何扼守山海关时,袁崇焕单骑出关察看关内外形势,还朝后说:“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旋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参与复辽。崇祯元年(1628),崇祯帝再次起用袁崇焕,“咨以方略”,袁崇焕道:“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袁崇焕还道:“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事任既重,为怨实多……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袁崇焕之言并非无的放矢,比如天启七年(1627年),袁崇焕大败皇太极,取得“宁锦大捷”,但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反遭魏忠贤阉党排挤,愤而乞休。 “寿夭多因毁谤生”:崇祯二年(1629)“己巳之变”,皇太极率清兵绕道蒙古,突破长城,直趋北京。袁崇焕从关外率部驰援京师,在广渠门、左安门两败皇太极,缓解了京师的燃眉之急。但当时京城阉党余孽兴风作浪,谣言四起,城中的兵民误认为后金兵是辽军引来的,崇祯帝又误中后金反间计,袁崇焕被下狱,次年八月十六日惨遭磔刑。“寿夭”,寿命短促。 “多情公子空牵念”:“多情公子”即宝玉,代指朱明朝廷和崇祯帝。 脂批道:“恰极之至!‘病补雀金裘’回中与此合看。”所谓“病补雀金裘”则指张煌言等在南明永历帝遇难后筹划拥立鲁监国为帝,以继明统。(详见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 2、花袭人 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有几句言词,写道是: 枉自温柔和顺, 空云似桂如兰。 堪叹优伶有福, 谁知公子无缘。【甲戌双行夹批:骂死宝玉,却是自悔。】 袭人代表降清之明臣,其代表人物为洪承畴(详见第三十六回之“袭人”)。此判词中之袭人即洪承畴。 画中“一簇鲜花,一床破席”,既点出“花袭人”,又点出明臣之降清就有如“鲜花”变“破席”。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洪承畴在明朝末年是大明的中流砥柱。天启七年(1627),升陕西督道参议。崇祯三年(1630),洪承畴迁延绶巡抚,征剿农民起义军。崇祯四年,任陕西三边总督,崇祯七年(1634),以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成为明廷镇压农民起义的主要军事统帅。崇祯九年(1636)俘杀闯王高迎祥。崇祯十二年(1639年),洪承畴大败李自成,李自成仅余十八骑走入陕南商洛山中。崇祯十三年(1640)冬,清军攻锦州及宁远。崇祯十四年(1641),为挽救辽东危局,洪承畴率领精锐驰援宁远,与清兵会战,洪承畴兵败退守松山城。崇祯十五年(1642),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降清。(详见第十二回“相思局”) 洪承畴为大明征战有年,劳苦功高,即所谓“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最后却以堂堂大明兵部尚书、蓟辽总督之尊投降清朝,就此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所以判词说他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洪承畴曾手书一联云:“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有人上下各加一字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堪叹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公子”即宝玉,代指朱明崇祯帝。“优伶”即蒋玉菡(清朝之缺角传国玺),代表清朝。此句表面上指袭人后来嫁给蒋玉菡,实际上即指洪承畴降清。(详见第二十八回“茜香罗”、第三十四回“准姨娘”) 3、香菱 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甲戌双行夹批:却是咏菱妙句。】 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甲戌夹批:拆字法。】 致使香魂返故乡。 甄英莲本代表南京朱明,被朱棣“拐”到北京后便代表北京朱明。后又被北京朱明之吴三桂先卖给李自成,再卖给多尔衮,并被薛宝钗(清朝)改名为香菱;香菱则代表南明。 画中一边是“桂花”盛开,一边是“水涸泥干,莲枯藕败”。“桂花”即夏金桂,代指吴三桂(详见第七十九回“悔娶河东狮”)。“莲”即英莲,代指朱明。 “根并荷花一茎香”:脂批道:“却是咏菱妙句。”“荷花”即英莲,代表南京朱明和北京朱明;香菱来自英莲,代表南明。此句谓香菱所代表之南明,是与英莲所代表之南京朱明和北京朱明一样的朱明政权。薛宝钗改英莲为香菱,意指入关后之清朝不承认南明朝廷的正统性、合法性。 “平生遭际实堪伤”:所谓“平生遭际”,即指朱明从建立到灭亡之历史。英莲代表南京朱明、北京朱明;香菱代表南明。“遭际”,境遇,经历。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两地生孤木”即桂,脂批道:“拆字法。”“桂”指夏金桂,即吴三桂。夏金桂将香菱又改名为秋菱,预示南明即将“莲枯藕败”。吴三桂不仅将明朝转卖给多尔衮,还消灭了南明永历朝廷,缢杀了永历帝,朱明王朝也就此灭亡。(详解见第七十九回“薛文龙悔娶河东狮”、第八十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所以甄英莲(香菱、秋菱)代表朱明,《石头记》之“明史”实际上即英莲(香菱)之一生。 三、“金陵十二钗正册” 1、林黛玉、薛宝钗 林黛玉代表南明,薛宝钗代表清朝。 (1)判词 头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甲戌夹批:此句薛。】 堪怜咏絮才,【甲戌夹批:此句林。】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甲戌双行夹批: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 画中之“两株枯木”即“林”(双木为林),代指南明;“玉带”倒读即“黛玉”,代指“赤玉”。“林黛玉”代表南京南明(南明)之赤玉(朱砂)。 “雪”即“薛”,代指清朝;“金簪”即“宝钗”,代指金角;薛宝钗代指清朝之金角。“钗”,妇女的一种首饰,由两股簪子合成。 “可叹停机德”:脂批道:“此句薛。”点出宝钗“有德”。“停机德”,《后汉书·列女传》:东汉乐羊子外出求学,中道而回,其妻停下织布机,并割断经线,以此劝喻其学习不可半途而废。 “堪怜咏絮才”:脂批道:“此句林。”点出黛玉“有才”。“咏絮才”,《世说新语·言语》:晋人谢道韫有诗才,一天大雪,其叔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其堂兄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道:“未若柳絮因风起。”其叔赞赏不已。 薛宝钗代表清朝,林黛玉代表南明,所以宝玉之大丫鬟分两类,一类随宝钗而“有德”,一类随黛玉而“有才”。(详见第八回“绛芸轩”)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与画中寓意相同。“玉带林”,倒读即“林黛玉”;“金簪雪”,前后颠倒即“薛宝钗”。 此判词前两句薛宝钗在前,林黛玉在后;后两句则林黛玉在前,薛宝钗在后。这里将“薛林”并列,点出其时代背景在南明与清朝对峙之时。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三日,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监国,南明建立;同日,清摄政王多尔衮进入北京,翻开了清朝历史的新一页。判词后两句是对画中内容之反写,意谓《石头记》正反都有寓意。 (2)“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甲戌眉批:语句泼撒,不负自创北曲。】 “终身误”,即误了终身。此曲点出南北对峙中之清朝与南明,写清朝入关逐鹿中原,与南明争夺代表皇权之缺角传国玺(宝玉)。此曲以宝玉(缺角传国玺)口气道出其金角(清朝)、玉角(南明)之争。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所谓“金玉良姻”,意指清朝入关后要将“薛宝钗”(金角)镶补在宝玉(缺角传国玺)“嘴”(缺角)上。所谓“木石前盟”,代指“三生石畔”南京朱明之“衔赤玉之传国玺”(“赤瑕宫神瑛”);“木”指“绛珠草”(丹沙草,朱砂),“石”指“神瑛”(缺角传国玺)。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山中高士”,指金,产自山中;“雪”即“薛”,代指清朝;所谓“山中高士晶莹雪”,即指清朝之金角,即薛宝钗。“世外仙姝”,指“三生石畔”之“绛珠草”(丹沙草),即朱砂,乃“神瑛”上的小红斑点,即赤玉;“林”代指南京朱明(南明);所谓“世外仙姝寂寞林”,即指南京朱明(南明)之赤玉,即林黛玉。“姝(shū)”,美女。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美中不足”,大体很好,但还有不足。 “齐眉举案”:同“举案齐眉”,意谓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出自《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此处借指清朝消灭南明,将“薛宝钗”镶补在了宝玉(缺角传国玺)“嘴”(缺角)上。 所谓“到底意难平”,则暗伏“三藩之乱”。 (3)“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意谓徒然悲愁。此曲写清朝入关后之南明。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阆苑仙葩”,指“三生石畔”之“绛珠草”(丹沙草),即“朱砂”,亦即玉上的小红斑点,即“瑕”,即南京朱明之赤玉。 “三生石畔”之宝玉本是“衔赤玉之传国玺”,即南京朱明之传国玺。而今世之宝玉是缺角传国玺,即失去赤玉(“瑕”)之玉,故谓“无‘瑕’美玉”。“阆苑(làng yuàn)”,神仙居住的地方。“仙葩(pā)”,仙花。 第一回脂批道:“以顽石草木为偶,实历尽风月波澜,尝遍情缘滋味,至无可如何,始结此木石因果,以泄胸中悒郁。古人之‘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之谓也。” “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改自刘长卿《戏赠干越尼子歌》诗:“一花一竹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此处之所以将“一花一竹”改为“一花一石”,是为了呼应所谓“木石因果”。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如果说没有奇特的缘分,南京朱明之赤玉(林黛玉)在南明时期偏又遇到了缺角传国玺(宝玉)。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如果说有奇特的缘分,为什么南京朱明之“血泪”(水印,林黛玉)没能在缺角传国玺(宝玉)上重行凝结成“赤玉”呢?“虚化”,成空,化为泡影。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枉自”,徒然,白白地。“嗟呀”,叹息。“空劳”,徒劳,白费。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水中月”、“ 镜中花”,比喻可以看到,但不能实际得到的事物。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意指林黛玉将“泪尽而亡”,即指南明将灭亡。“泪珠”,代指南京朱明(南明)之“血泪”(水印),即林黛玉。 2、贾元春 元春代表朱明,此处代表南明及弘光朝廷。 (1)“判词” 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甲戌夹批:显极。】 虎兔相逢大梦归。 画中“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橼”隐“元”,点出此乃元春之判词。“香橼(yuán)”,又名枸橼,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 “二十年来辨是非”:南明弘光朝廷建立于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到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永历帝遇难,南明共存续了约十九年。此即所谓“二十年来”。此句意谓辨别南明“二十年来”之是与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意谓南明皇帝所到之处即宫廷。“榴花”,火红色,借以喻“朱”,指南明皇帝。“宫闱”,指宫廷。南明弘光帝即位于南京,隆武帝继位于福州,鲁王监国于绍兴,绍武帝称帝于广州。而永历帝在肇庆即位后,随即踏上了逃亡之路。永历帝逃到哪里,哪里就是南明之宫廷。 “三春争及初春景”:“初春”,即元春,代指南明弘光朝廷。“三春”,即迎春、探春、惜春及其所代表之南明永历朝廷、隆武政权、鲁监国政权。此句意谓南明隆武政权、鲁监国政权、永历朝廷比不上弘光朝廷;意指弘光朝廷虽然只拥有南方半壁江山,但仍能维护朝廷权威,其后之南明政权则偏居一隅,成为地方大臣和军阀之傀儡。“争及”,怎及。 “虎兔相逢大梦归”: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1662)四月十五日,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杀于昆明,南明灭亡。“虎兔相逢”,即古之所谓“虎兔相逢年”,虎年为寅年,兔年为卯年。我国农历属于“阴阳历”,在“虎兔相逢年”,按照阴历寅年未完,按照阳历卯年已开始,故谓“寅卯年”。《巾箱秘术》诀言:“寅卯年时虎撵兔,家业难承离祖屋。”此处之“虎兔相逢”即指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1662)。康熙元年(1662)是虎年即寅年,康熙二年(1663)是兔年即卯年,一年从“立春”开始,康熙二年(1663)的“立春”在康熙元年(1662)的十二月二十六日,这一日按照阴历算虎年还没结束,但按照阳历算卯年已经开始,所以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1662)是“寅卯年”,即“虎兔相逢年”。 元春之“元”亦指君,代指皇帝。《广雅》:“元,君也。”所以画中之所谓“弓上挂着香橼”,意谓“弓上挂着皇帝”,又指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杀于昆明。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四月十五日,吴三桂在昆明命人用弓弦勒死永历帝,南明灭亡。 (2)“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甲戌夹批:悲险之至!】 “恨无常”,意谓不得寿终。此曲是对判词之“虎兔相逢大梦归”一句的具体解释。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永历帝正高兴地当着皇帝,可恨死期已到。“荣华”,显贵。“无常”,人死的婉词。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意指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四月十五日,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杀于昆明。 关于永历帝之死有两种说法:一为吴三桂命人用弓弦勒死(《庭闻录》、《求野录》等);一为吴三桂命人“进帛”,永历帝自尽(《狩缅纪事》、《小腆纪年附考》、《清史稿·吴三桂传》等)。画中之所谓“弓上挂着香橼”,即指永历帝被用弓弦勒死。此处之所谓“荡悠悠把芳魂消耗”,则指永历帝上吊自尽。《石头记》记载了这两种说法。 “望家乡,路远山高。” 永历帝“荡悠悠”于昆明,不管望的是北京还是南京,都“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天伦”,原指自然的道理,代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这里代指仍在坚持抗清的朱明宗室和南明人士。“须要”,一定要。 石头真言(五)“金陵十二钗”(下)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3、贾探春 探春代表南明隆武帝及郑成功。 (1)判词 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甲戌双行夹批:感叹句,自寓。】 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甲戌夹批:好句!】 画中“两人放风筝”,一指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1659年)永历帝亡命缅甸,一指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移师台湾。船中“掩面泣涕”之“女子”代指移师台湾之郑成功。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此联写隆武帝朱聿键,意谓虽然朱聿键是位有恢复大志的君主,但生逢朱明末世也无能为力。“末世”,代指南明。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此联写郑成功。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1658),清军三路进攻西南永历朝廷,李定国等战败,形势危急。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从金门、厦门率水师北入长江,围困南京。后中清军缓兵之计,功败垂成,退出长江,回师福建。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清军基本控制大陆地区,郑成功出兵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并把台湾经营为抗清基地。“清明”,代指南明政权之覆亡。 (2)“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分骨肉”,即骨肉分离;此处指郑成功退出长江,移师台湾。“穷通”,困厄与显达。“牵连”,牵挂。“奴”,古时青年女子的自称,或称“奴家”。 4、史湘云 史湘云代表北元(元朝),其“金麒麟”即元朝之金角。(详见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第六十二回“射覆”) 明兴元亡之后,元主退回漠北地区,习称北元。万历三十一年(1603)北元布延薛禅汗去世,次年(1604),其长孙林丹汗继任汗位,称呼图克图汗。林丹汗,出生于万历二十年(1592),原名库图可汗,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第二十三世孙,达延汗第八世孙,布延薛禅汗长孙,其父莽骨早逝。蒙古察哈尔部是蒙古各部的中心,其汗为蒙古各部的“共主”,世袭蒙古(北元)汗。但林丹汗即位之时蒙古早已四分五裂,蒙古族各部各自为政,互相倾轧,战乱不断,林丹汗实际上只是蒙古察哈尔部之大汗。林丹汗力图恢复其祖先达延汗的事业,努力积蓄力量,大力整顿军备,并在当初辽代庆州旧址上修建了瓦察尔图察汉浩特(又称白城,今内蒙古赤峰),作为整个蒙古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后金兴起后,天聪汗皇太极三征蒙古察哈尔部,崇祯七年(天聪八年1634)林丹汗走殁于甘肃大草滩,次年(1635),其子额哲率部降金,并献上传国玉玺。崇祯九年(天聪十年1636)皇太极即皇帝位,封额哲为和硕亲王。额哲死后其弟阿布鼐袭为亲王,由于阿布鼐多年不朝,清廷将其革职下狱,其子布尔尼袭为亲王。康熙十二年(1673)“三藩之乱”爆发。康熙十四年(1675)布尔尼乘机举兵反清,清廷派军讨伐,布尔尼被杀。布尔尼之死,标志着北元政权及其余部的彻底覆亡。 (1)“判词” 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词曰: 富贵又何为? 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 湘江水逝楚云飞。 画中“几缕飞云,一湾逝水”,隐“湘云”之名,点出北元末世。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意指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即汗位时元朝已亡,而北元也早已名存实亡,林丹汗只是蒙古各部名义上的大汗。此处之“父母”代指元朝和北元。“违”,不见面,离别,这里指死去。“襁褓”,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后借以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意指北元不久便彻底灭亡。“展眼”,比喻极短的时间。“吊”,凭吊,伤怀往事。“斜晖”,亦作“斜辉”,指傍晚西斜的阳光。 “湘江水逝楚云飞”句中隐“湘云”二字。所谓“湘云”即“猃狁(xiǎnyǔn)”,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xūnyù),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所谓“史湘云”即“历史上的猃狁”,意谓史湘云代表相当于历史上的猃狁的北方少数民族,即蒙古族。 (2)“乐中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甲戌侧批:意真辞切,过来人见之不免失声。】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甲戌眉批:悲壮之极,北曲中不能多得。】 “乐中悲”,意谓乐中寓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意指元朝已亡,北元也已名存实亡。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意指林丹汗虽然号称全蒙古的大汗,但实际上连漠南蒙古各部也不是完全听从其号令。“纵居那绮罗丛”,代指林丹汗即汗位。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意指林丹汗即位后,积蓄力量,整顿军备,力图重新一统蒙古。“光风”,雨止日出时的和风。“玉堂”,玉饰的殿堂,亦为宫殿的美称。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意指林丹汗之子额哲降金,封和硕亲王,以“博得个地久天长”。顺治十三年(1656)顺治帝曾对科尔沁等部道:“朕世世为天子,尔等皆世世为王,享富贵于无穷,垂芳名于不朽。”“准折”,抵消,抵折。“幼年时”,代指北元末世。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意指康熙十四年(1675)布尔尼亲王反清被杀,北元彻底灭亡。这里也嵌着“湘云”二字。“高唐”,战国时楚国台观名,在云梦泽中,传说楚襄王游高唐,梦见巫山神女,幸之而去。“涸(hé)”,水干。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尘寰(chénhuán)”,亦作“尘阛”,人世间。“消长”,增减,盛衰。“数”,气数,命运。 5、妙玉 妙玉之原型为南宋宋恭帝,代表南宋,借指南明。“妙玉”即美玉,代指宋朝之玉角;“妙”,美,好。(详见第十七回“妙玉”、第四十一回“茶品梅花雪”) 宋恭帝赵显(1271—1323),藏学家王尧《南宋少帝赵(曰丝)遗事考辨》:“瀛国公事迹概述如下:咸淳七年(1271)九月乙丑,生于临安。度宗第二子,母全氏。九年(1273)十一月,封嘉国公。十年(1274)七月癸未,即皇帝位,明年改元德佑。时年四岁,太后全氏临朝听政。至元十三年(1276),降,五月,至大都,封瀛国公。十九年(1282)十二月,迁上都。二十五年(1288)十二月,被遣至吐蕃,习学佛法。长期住于西藏萨迦大寺,曾任总持。更名合尊法宝,习藏语文,从事佛经翻译工作。至治三年(1323),被赐死于河西,元末即传诗文贾祸,藏族史学家皆认为冤屈而死。” 关于宋恭帝“诗文贾祸”,明初释无愠《山庵杂录》:“瀛国公为僧后,至英宗朝,适兴吟诗云:‘寄语林和靖,梅开几度花,黄金台上客,无复得还家。’谍者以其意在讽动江南人心,闻之于上,收斩之。既而上悔,出内帑黄金,诏江南善书僧儒,集燕京书大藏经。”从宋恭帝的获罪之诗可以看出其满腔的故国之思。宋恭帝有《因明入正理论》、《百法明门论》等译作传世,在其所译《因明正理論》末页留有一藏文短跋:“大汉王者出家僧人合尊法宝,在具吉祥萨斯迦大寺,取汉文本与蕃字本二者善为对勘,修订并正确翻译之,汉文本名为《入正理》,而晚近蕃地诸人名之为正理门论云。”宋恭帝更名为“合尊”,汉译“王僧”或“僧王”(舍天子位而出家的僧人),即“大汉王者出家僧人”。 (1)“判词” 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断语云: 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 终陷淖泥中。 画中“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意指宋恭帝被元廷赐死。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意指宋恭帝虽遁入空门,但并不能减少元廷的猜忌。而宋恭帝也仍称“大汉王”,其获罪之“梅花诗”也充满了故国之思。“洁”,元代民间戏称和尚为“洁郎”,省称“洁”;代指佛门。“空”,指佛门。这里的“洁”、“空”意指皈依释教,无俗世杂念,特指无帝王之念。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意谓宋恭帝最终还是死于元廷之疑忌。“金玉”,指传国玺之“金角”和“玉角”。“金玉质”,意指属于皇权级别。“淖(nào)”,烂泥,泥沼。 (2)“世难容”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甲戌侧批:妙卿实当得起。】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甲戌侧批:绝妙!曲文填词中不能多见。】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甲戌夹批:至语。】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世难容”,意谓难为世俗所容。 “气质美如兰”:意指宋恭帝的皇帝身份。“才华阜比仙”:意指宋恭帝被遣至吐蕃习学佛法,竟成一代佛学翻译大师。脂批道:“妙卿实当得起。”“阜”,丰富。 “天生成孤僻人皆罕”:意指宋恭帝以帝王之尊被迫出家。“孤僻”,孤独怪僻。“罕”,纳罕、诧异。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意指宋恭帝降元。“腥膻”,旧指北方游牧民族。 “视绮罗俗厌”:意指宋恭帝出家。“绮罗”,指繁华的生活。 “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意指宋恭帝虽然出家,但其皇帝身份仍遭疑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宋恭帝出家三十五年,被赐死时,五十三岁。“青灯古殿”,指西藏萨迦大寺;“红粉朱楼”,指南宋皇宫。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意指宋恭帝最后还是死于元廷之猜忌。“风尘肮脏”,指世俗猜忌。“违心愿”,指宋恭帝“冤屈而死”。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无瑕白玉”,代指宋朝之玉角。“王孙公子”,指宝玉,即缺角传国玺。“何须”,何必,何用。 6、贾迎春 迎春代表南明永历帝。大西军首领孙可望胁封“秦王”,并于永历六年(顺治九年1652)将永历帝迎请至贵州安龙,名义上尊奉永历年号,正式则自称秦国“国主”,实际上接管了永历朝廷的权力,永历帝处于软禁之中。孙可望任命亲信为安龙府知府,每年给银八千两、米六百石供永历君臣、随从支用。“帝以不足用为言,不答”。官员“造册,开皇帝一员、皇后一口,月支银米若干”。后孙可望“定仪制,立太庙,庙享三主:太祖高皇帝主于中,张献忠主于左,而右则可望祖父主也。拟改国号曰后明,日夜谋禅受”。 (1)判词 画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其书云: 子系中山狼, 得志便猖狂。【甲戌夹批:好句!】 金闺花柳质, 一载赴黄粱。 画中之“恶狼”代指秦王孙可望,“美女”代指永历帝。所谓“恶狼追扑美女欲啖”,代指孙可望欲取代永历为帝。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子系”即“孙”字繁体的分拆,代指孙绍祖,即孙可望。“绍祖”即“扫帚”,指带来灾祸的扫帚星。“中山狼”,指恩将仇报、没有良心的人。 “金闺花柳质”,代指永历帝。 “一载赴黄粱”,代指康熙元年(1662)永历帝遇难。“一载”,代指康熙元年(1662)。 (2)“喜冤家”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构。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甲戌双行夹批:题只十二钗,却无人不有,无事不备。】 “喜冤家”,意谓喜庆婚嫁招来冤家对头;此处指永历帝移跸安龙,成为孙可望之傀儡。 “构”,架木造屋。 永历帝移跸之安龙只是明代的一个千户所城,地方僻小,居民不过百家。永历帝居住的千户所公署虽称行宫,其简陋程度可想而知。而孙可望在昆明“营造王府,用黄瓦,拆呈贡县城砖石为墙,脚宽六尺。大门外设通政司,立下马牌,制天子仪仗,殿悬五龙,设螭陛,选有声音者为鸿胪寺赞礼。显然有僭称天子之形”。在贵阳也“大兴土木,建立宫殿、楼观甚美伟。又作行宫十余所于滇、黔孔道,以备巡幸”。孙可望自宝庆(今湖南邵阳)城外三十里的长烟司直至贵州、云南,每一舍设行宫一所,如清平卫宫邸“熳烂魁杰,台八九层,榴花亭子布置俨雅,与靖州署同”。国难当头,民力凋蔽,孙可望的追求享受,讲究排场,实在令人吃惊。这同他拨给永历帝居住的安龙相比,形成鲜明的对照。(顾诚《南明史》) “觑(qù)”,看。“侯门艳质”、“公府千金”,代指永历帝。“蒲柳”,即水杨,易生易凋,用以比喻本性低贱的人,故谓“下流”。 “芳魂艳魄”,代指永历帝。“一载荡悠悠”,代指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派人“进帛”,永历帝自尽。 7、贾惜春 惜春代表鲁监国及张煌言。康熙元年(1662)四月,永历帝在昆明遇难。五月,郑成功病逝于台湾。六月,李定国病逝于景线。十一月,鲁监国朱以海病逝于金门。复明运动的旗帜既已不复存在,继续同清军作战也就失去了意义。康熙三年(1664)六月,张煌言下令解散自己部下的军队,只留下几个亲信居住于人迹罕至的悬山花岙(悬岙岛)。七月,被俘。九月初七日,张煌言在杭州遇害。(顾诚《南明史》) (1)判词 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 勘破三春景不长, 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 独卧青灯古佛旁。【甲戌夹批:好句!】 画中在古庙里看经独坐之“美人”,代指隐居悬岙岛之张煌言。 “勘破”,犹看破。“三春”,代指南明鲁监国政权(惜春)、隆武政权(探春)、永历朝廷(迎春)。“缁(zī)衣”,指僧尼的服装。 “绣户侯门女”,代指张煌言。“独卧青灯古佛旁”,代指隐居。 (2)“虚花悟”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甲戌夹批:末句、开句、收句。】 “虚花悟”,意谓悟出良辰美景、荣华富贵皆虚幻;此处意谓张煌言悟出南明也是虚幻。 此曲之“末句”与“开句”“收句”一样,写张煌言在南明灭亡后解散军队隐居。 “韶华”,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天和”,谓自然的和气。 “夭桃”,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夭夭”,绚丽茂盛的样子。“杏蕊”,指红杏。唐代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生关死劫”,生的关头,死的劫数;泛指生死命运。 “西方宝树”,即菩提树,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而得名;“菩提”意为“觉悟”。“婆娑”即婆娑树,亦指菩提树。清代张紫琳《红兰逸乘》:“大林寺在天池之西,有西竺婆娑树一株。”“西竺”,即天竺,指古代印度。 8、王熙凤 王熙凤之原型为孝庄皇太后,代表清朝。 (1)“判词” 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甲戌夹批:拆字法。】 哭向金陵事更哀。 画中“冰山”代指长白山,因其主峰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积雪万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努尔哈赤之建州女真以原渤海国建州(今黑龙江依兰县)为部名,分布在长白山、牡丹江、绥芬河之间,分为建州五部和长白三部。努尔哈赤所建后金之都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在长白山系龙岗山脉中。“雌凤”指凤姐,即孝庄,代指清朝。此判词写清朝发展壮大之过程。 “凡鸟偏从末世来”:意指清朝(后金)兴起于朱明末世。“凡鸟”,由“凤”字的繁体分拆而来,指凤姐,即孝庄,代表清朝。“末世”,指朱明末世。 “都知爱慕此生才”:意指天命汗努尔哈赤、天聪汗(崇德帝)皇太极、顺治帝福临等,都充分展示才能,使清朝(后金)不断发展壮大,进而入主中原。“爱”,爱惜,珍惜。“慕”,《康熙字典》:“又系恋不忘也。《孟子》大孝终身慕父母。” “一从二令三人木”:写清朝之发展壮大。“人木”,脂批道:“拆字法。”“人木”即“休”,“人木”将“休”名词化,点出“从”、“令”也为名词。“从”,跟随的人。所谓“一从”,意指女真族本臣属于明朝,是明朝之仆从。“令”,通“鸰”,即鹡鸰,也单用。“鹡鸰(jí líng)”, 鸟类的一属,《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后以“鹡鸰”比喻兄弟。所谓“二令”,意指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不再臣服明朝。这犹如兄弟分家,单门独户过日子。“休”,旧指丈夫把妻子赶回母家,断绝夫妻关系。所谓“三人木”,意指崇祯九年(天聪十年1636)皇太极即皇帝位,改“金”为“清”,即与明朝彻底断绝关系。 “哭向金陵事更哀”:意指顺治帝福临入主北京。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经殉国。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三日,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此即所谓“哭向金陵”,“金陵”即南京。同日,清摄政王多尔衮进入北京。十月一日,顺治帝在北京即皇帝位,“定鼎燕京”。南明包括弘光朝廷、隆武政权、鲁监国政权、绍武政权及永历朝廷,前后共历19年。南明小朝廷不仅没能恢复大明江山,反而被清军逐一消灭,此即所谓“事更哀”。 (2)“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甲戌侧批:警拔之句。】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甲戌眉批:过来人睹此,宁不放声一哭?】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甲戌夹批:见得到。】 “聪明累”,即聪明反被聪明误之意。此曲写崇祯帝,解释判词之“哭向金陵事更哀”的原因。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崇祯帝在位期间,“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但还是做了亡国之君,并以身殉。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写北京朱明之亡。“奔腾”,飞奔急驰;这里指各自急忙找生路。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崇祯帝十八岁登基,在位十七年,亡时三十五岁。“意悬悬”,心神不定貌。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凌晨,崇祯帝自经于万岁山(景山)海棠树下。脂批道:“过来人睹此,宁不放声一哭?”“荡悠悠”,指上吊。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意谓崇祯帝死后,明朝如大厦将倾,“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悲辛”,悲伤辛酸。 9、巧姐 巧姐为琏凤之女,代指清朝皇权和皇帝。“巧姐儿”又叫“大姐儿”,“大姐儿”代指崇德帝皇太极和顺治帝福临,“巧姐儿”代指康熙帝玄烨(详见第四十二回“巧姐”)。巧姐之判词和“留余庆”写清朝消灭南明。 (1)判词 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其判云: 势败休云贵, 家亡莫论亲。【甲戌双行夹批:非经历过者,此二句则云纸上谈兵。过来人那得不哭!】 偶因济刘氏, 巧得遇恩人。 画中在“荒村野店”纺绩之“美人”,即第十五回之“二丫头”,代指南明第二个皇帝隆武帝,代表南明(详见第十五回“二丫头”)。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写弘光朝廷灭亡后之南明。故脂批道:“非经历过者,此二句则云纸上谈兵。过来人那得不哭!”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刘氏”,即刘姥姥,代指降金之蒙古部落(详见第六回“刘姥姥即叶赫老女”)。所谓“济刘氏”,表面上是指第六回凤姐送刘姥姥二十两银子,第四十二回荣府又送刘姥姥许多衣物和一百八十两银子;实际上是指降金之蒙古部落和后金(清朝)一起征服漠南蒙古和南明(详见第六回、第三十九回“刘姥姥进大观园”)。所谓“遇恩人”,意指蒙古八旗协助清朝消灭南明。 (2)“留余庆”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 意指后金征抚漠南蒙古,蒙古八旗则为清朝消灭南明。“留余庆”,指行善积德,造福子孙。《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阴功”,不为人所知的善行。 “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 “狠舅”,指凤姐之兄王仁(“忘仁”,见第十四回、第四十九回),代指顺治帝。“奸兄”指贾兰,即吴三桂。顺治十七年(1660),在平西王吴三桂的请求下,清廷决定出兵缅甸,迫使其交出永历帝。次年十二月,吴三桂大兵压境,获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四月十五日,吴三桂缢杀永历帝于昆明,南明灭亡。 “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意谓人们的所作所为老天都看在眼里,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苍穹”,苍天。 10、李纨 李纨代表率部降清(金)之明朝将领,主要代表南明灭亡后“封藩”云贵之吴三桂、“封藩”福建之靖南王耿继茂(耿精忠)、“封藩”广东之平南王尚可喜(尚之信),以及封广西将军驻镇桂林之孙延龄(孔有德之婿)。 “三王”所领之地,本只是驻防地,而不是封藩的领地。但由于形势的发展,朝廷又临时授予了他们某种特殊的权力。这样,王爵加上授予的特权,才使他们名高权重,得以发挥政治指导作用,换言之,可直接参加或干预国家的政治生活。顺治帝在世时,命吴三桂留镇云南,授予的权力包括:兵权,军队出征的指挥权;财权、钱粮、兵饷的支配权;民政权,民事庶务、地方兴除的管理权;人事权,当地官员考核、甄别荐举、弹劾、罢斥的任免权及赏罚权等等,地方一切事务,均授予裁决权,连本省的督抚大员也置于他的监督之下。朝廷在授予异姓王对当地的一切权力时,还特别规定:中央“内外各衙门不得掣肘”。吴三桂只对皇帝负责,“遵奉”皇帝的旨意行事。中央各有关部门对吴三桂所作所为只能是履行必要的手续,而不能干涉,更不许随便阻止。康熙帝即位之初,又把贵州全盘交给了吴三桂,规定了享有同云南一样的权利。对尚可喜、耿继茂二王也作了同吴三桂相似的规定。恰恰是这些特权规定,使三王具有封藩、裂土分封的意义。(李治廷《吴三桂大传》) (1)判词 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 桃李春风结子完, 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 枉与他人作笑谈。【甲戌双行夹批:真心实语。】 画中之“茂兰”指贾兰,即吴三桂;“凤冠霞帔的美人”指李纨,即耿继茂(耿精忠)、尚可喜(尚之信)、孙延龄。“帔(pèi)”,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 “桃李春风结子完”:点出“李纨”之“纨”即“完”。所谓“结子”,意指清朝取代朱明,一统中国。此句意谓清朝在取代朱明后决定裁撤三藩。 康熙帝亲政后即决意撤藩。康熙十二年(1673),尚可喜为了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上疏自请撤藩。吴三桂、耿精忠被迫也先后上疏求撤。尚可喜的本意并非是全撤,只是他自己撤回关外故乡,而想把王爵传给长子尚之信,让他继续留镇广东。吴三桂则估计朝廷一定会挽留他,只是假意求撤。不料康熙帝顺水推舟,下令三藩全撤。(李治廷《吴三桂大传》) “到头谁似一盆兰”:意指吴三桂在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又起兵反清。“兰”,指贾兰,即吴三桂。 “如冰水好空相妒”:意指吴三桂等反复无常,侍明而叛明,降清又反清。“冰水”,即冰和水,是一种物质的两种形态,随着气候的变化而经常转换;借以指反复无常。“好(hào)”,指常常容易发生。“空”,没有结果的,白白地。“妒”,因为别人好而忌恨。 “枉与他人作笑谈”:白作了他人的笑料。“枉”,徒然,空,白。 (2)“晚韶华” 镜里恩情,【甲戌夹批:起得妙!】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锈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晚韶华”,晚年荣华。“韶华”,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 此曲写“封藩”后之“三藩”。所谓“昏惨惨黄泉路近”,伏清朝之撤藩和“三藩之乱”。“阴骘(zhì)”,默默行善的德行,亦作“阴德”、“阴功”。 11、秦可卿 秦可卿主要代表崇祯帝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拂晓,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帝自经于万岁山(景山)寿皇亭海棠树下。(详见第十回“论病细穷源”、第十三回“死封龙禁尉”) (1)“判词” 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 情天情海幻情身, 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 造衅开端实在宁。 画中“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即指崇祯帝自经殉国。 关于崇祯帝之死有两种说法: 一为自经于万岁山寿皇亭海棠树下。清初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上登万岁山之寿皇亭,即煤山之红阁也。亭新成,先帝为阅内操特建者。……遂自经于亭下海棠树下,太监王承恩对面缢死。”李清《三垣笔记》:“遂同承恩对缢煤山古树下。”赵士锦《甲申纪事》:“二十二日,贼搜得先帝遗弓于煤山松树。” 一为自经于寿皇亭。《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天将曙,帝崩于寿皇亭,承恩即自缢其下。”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登万岁山之寿皇亭自经。”郑达《野史无文》:“上缢于山之寿皇亭。”《甲申朝事小纪》卷六:“乃回南宫,登万岁山之寿皇亭,自经于北棂,一云灵寿亭。亭新成,所阅内操处也。太监王承恩面帝缢殉。” 所谓“悬梁自缢”,即指崇祯帝自经于寿皇亭。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谓崇祯帝是正邪两赋之“情痴情种”,正邪相逢则必亡国(详见第二回“正邪两赋”)。“淫”,过度,无节制,滥;引申为过失。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不要说无能的皇帝都出在朱明末世,其实亡国之兆早已出现在万历朝。荣国府即末世朱明;宁国府即朱明朝廷,其中贾敬即“嘉靖”,代指万历帝。(见第二回“宁荣二府”) “漫言”,莫言,别说。“不肖”,品行不好,没有出息(多用于子孙)。“造衅”,制造事端。“开端”,事情的起头。 (2)“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甲戌侧批:六朝妙句。】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甲戌侧批:深意他人不解。】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甲戌夹批: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好事终”,意指家败国亡。 “画梁春尽落香尘。” 意指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崇祯帝朱由检自缢于万岁山寿皇亭。“春尽”,春末。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意谓所谓“情痴情种”,就是亡国之根源。所谓“擅风情,秉月貌”,意指崇祯帝是“情痴情种”,乃亡国之君。“根本”,事物的根源,基础,最主要的部分。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明朝虽然亡于崇祯帝之手,但“箕裘颓堕”于嘉靖帝,“家事消亡”于万历帝,即《明史》之所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箕裘(jī qiú)”,《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孔颖达疏:“积世善冶之家,其子弟见其父兄世业鋾铸金铁,使之柔合以补治破器,皆令全好,故此子弟仍能学为袍裘,补续兽皮,片片相合,以至完全也……善为弓之家,使干角挠屈调和成其弓,故其子弟亦覩其父兄世业,仍学取柳和软挠之成箕也。”良冶、良弓,指善于冶金、造弓的人。意谓子弟由于耳濡目染,往往继承父兄之业。后因以“箕裘”比喻祖上的事业。“颓堕”,颓败崩溃。“箕裘颓堕”即家业不振。“敬”即贾敬,指嘉靖帝,代指万历帝。 “宿孽总因情。” 意谓嘉靖帝和万历帝也是正邪两赋之“情痴情种”,即败家亡国之君。“宿孽”,前世的罪孽;旧有的罪孽。 脂批道:“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意谓作者心肠慈悲,已刀削斧劈般地进行过删减,不可能再进一步隐没,即“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 四、《石头记》解读方法(二)“意淫”、“谋局”、“会诗” (详见《红楼玄关》之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