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石头真言》(六至十回)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逗红轩 参加讨论

    石头真言(六)刘姥姥即叶赫老女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石头记》前五回一面讲述“明史”中的历史事件,一面介绍《石头记》的来历及其时代背景、人物等,《石头记》之正文则从本回开始。从第六回至第二十二回为《石头记》第一大部分,有选择性地讲述了清朝从兴起到一统中原的历史。
    “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
    “你道这一家姓甚名谁,又与荣府有甚瓜葛?”这还得从“叶赫老女”许配努尔哈赤说起。
    明代女真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部分。其中野人女真离明朝辽东腹地较远。海西女真主要分为四部——叶赫部(离明长城“镇北关”较近,又称北关)、哈达部(南关)、乌拉部、辉发部。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叶赫部和哈达部。建州努尔哈赤起兵后,开始统一女真各部的大业。首先,整合建州女真,然后对海西女真哈达、叶赫、乌拉、辉发四部,展开攻势,软硬兼施,远交近攻,先弱后强,征抚并用,逐个吞并——万历二十九年(1601)攻灭哈达;万历三十五年(1607)灭亡辉发;万历四十一年(1613)并取乌拉;万历四十七年(1619),吞并叶赫。努尔哈赤先后用时三十六年,统一女真各部,实现了自元末两百多年以来女真空前大一统的局面。
    “叶赫老女”又称“北关老女”,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时的一朵奇葩,她串起了女真族叶赫部、建州部、哈达部、辉发部、乌拉部以及蒙古内喀尔喀部之间的戏剧性关系。万历二十五年(1597),叶赫与建州睦邻友好,叶赫贝勒布扬古把妹妹(时年十四)许配给努尔哈赤,不久悔婚,将其留在叶赫部不嫁,后成为老女。这个老女还和哈达、辉发、乌拉和蒙古有婚姻关系。万历二十七年(1599),叶赫贝勒劝诱哈达贝勒说:如果你抓住从建州来援的两个将领,并全歼他们的两千兵,我就把你希望娶的女人嫁给你。这就是那个原先许配给努尔哈赤而又未嫁的女人,哈达贝勒竟然相信了。努尔哈赤得到这个消息后,就出兵攻破南关,哈达灭亡。万历三十五年(1607),辉发贝勒求努尔哈赤把女儿嫁给自己并得到同意,却背约不娶,而要娶叶赫老女。努尔哈赤以此为借口,亲自率兵攻灭了辉发。万历四十一年(1613),努尔哈赤听说乌拉贝勒要娶叶赫老女,亲率大兵讨伐。乌拉贝勒仅以身免,投往叶赫,努尔哈赤继续进攻叶赫。叶赫贝勒向明朝求援,明朝派兵帮助叶赫守城,同时遣使告诫努尔哈赤:“自今以后,勿侵叶赫。”努尔哈赤亲自到抚顺向明将说明原委并退兵。叶赫得到明朝支持,便将已许配努尔哈赤的女人改嫁蒙古内喀(kā)尔喀部巴哈达尔汉(明作暖兔)贝勒的长子莽古尔岱。叶赫贝勒想依恃明朝,联姻蒙古,来对抗建州。努尔哈赤发兵三千屯住南关,与叶赫部对峙,气氛相当紧张。后来在明朝的干预下,北关(叶赫)得以保全。万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1618),后金汗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征讨明朝,其中第“四恨”为:明朝越境帮助叶赫,将我已聘之女,改嫁蒙古。万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1619),努尔哈赤亲率倾国之师,攻破北关,灭叶赫,雪洗叶赫老女之耻,解除进攻明朝的后顾之忧,实现统一海西女真的宿愿。(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
    叶赫老女嫁给蒙古内喀尔喀部时,已经三十三岁,是标准的老女。努尔哈赤道:“此女生不祥,哈达、辉发、乌喇三部以此女构怨,相继覆亡。今明助叶赫,不与我而与蒙古,殆天欲亡叶赫,以激其怒也。我知此女流祸将尽,死不远矣。”叶赫老女嫁内喀尔喀部不到一年死去,时年三十四岁,明朝称之为“北关老女”。(《清史稿·列传十》)作者选择“叶赫老女”作为《红楼梦》之“头绪”,可谓提纲挈领。脂批道:“略有些瓜葛,是数十回后之正脉也。真千里伏线。”而“刘姥姥”之名,也正由此而来。“刘姥姥”,“留,老、老!”留之闺阁,老之又老!脂批道:“音老,出《谐声字笺》,称呼毕肖。”刘姥姥脱胎于“叶赫老女”,是了解努尔哈赤兴起之历史的最佳切入点。
    叶赫老女当初嫁给了蒙古内喀尔喀部,那么我们先了解一下努尔哈赤兴起之初的蒙古:
    明兴元亡之后,元主退回漠北地区,习称北元。北元蒙古贵族实行封建割据,不时犯扰内地。明朝为解除蒙古在北方的威胁,曾多次出兵朔漠,力图消灭北元势力。明初,徐达四次北伐,朱棣七次亲征,明朝终于击败北元势力,并与他们逐渐地建立了臣属关系。但是,北元势力虽被击败,却未被消灭。蒙古贵族势力在不断地骚扰北陲,尤以正统之后,明代北患益甚。万历初年,张居正为相,“居正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明廷采取分其枝,纳其款,顺者市赏,犯边攻剿的策略,辽东蒙古势力或受挫,或分化,逐渐地走向衰落。但辽东地区明朝军队同蒙古骑兵斗争的结果,是双方的力量都受到了严重削弱,反而为努尔哈赤登上历史舞台铺平了道路。明代后期,蒙古已逐渐形成三大部:生活在蒙古草原西部直至准噶尔盆地一带的漠西厄鲁特蒙古,生活在贝加尔湖以南、河套以北的漠北喀尔喀蒙古,生活在蒙古草原东部、大漠以南的漠南蒙古。同明朝汉族聚居地带近邻的漠南蒙古,西北有黄河河套地区的鄂尔多斯部,正北有呼和浩特土默特部,东北则有察哈尔、内喀尔喀和科尔沁等部。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后,率军伐明,先后攻克辽东抚顺、开原、铁岭。万历四十七年(1619)“萨尔浒之战”,消灭了明朝在辽东地区的有生力量。天启初年,努尔哈赤又连续攻克沈阳、辽阳、广宁,并于天启五年(1625)迁都沈阳。努尔哈赤一面伐明,一面对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的外围内喀尔喀、科尔沁等部采取离间、拉拢、威胁等手段,以孤立和削弱林丹汗的势力。努尔哈赤对科尔沁部主要是结姻盟。天命七年(1622),科尔沁部十六贝勒各率所属军民归附后金。从此别立“蒙古一旗”,奠定了以后蒙古八旗的基础。由于蒙古科尔沁部归附后金最早,影响了清初五朝四帝的政治,其中以皇太极孝庄文皇后尤为突出。因此蒙古科尔沁部成为了后金的政治同盟和军事支柱,也成为清朝的联袂懿亲和军政屏藩。努尔哈赤又与内喀尔喀部会盟。天命四年(1619),努尔哈赤命大臣与内喀尔喀五部贝勒的使臣对天盟誓。此后,努尔哈赤将攻击目标直指联明抗金的察哈尔部林丹汗。(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
    第六回原文
    方才所说的这小小之家,乃本地人氏,姓王,祖上曾作过小小的一个京官,昔年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甲戌双行夹批:与贾雨村遥遥相对。】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甲戌双行夹批:两呼两起,不过欲观者自醒。】与王夫人随在京中的,知有此一门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目今其祖已故,只有一个儿子,名唤王成,因家业萧条,仍搬出城外原乡中住去了。王成新近亦因病故,只有其子,小名狗儿。狗儿亦生一子,小名板儿,嫡妻刘氏,又生一女,名唤青儿。【甲戌双行夹批:《石头记》中公勋世宦之家以及草莽庸俗之族,无所不有,自能各得其妙。】一家四口,仍以务农为业,因狗儿白日间又作些生计,刘氏又操井臼等事,青板姊妹两个无人看管,狗儿遂将岳母刘姥姥【甲戌双行夹批:音老,出《谐声字笺》。称呼毕肖。】接来一处过活。这刘姥姥乃是个积年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儿女,只靠两亩薄田度日。今者女婿接来养活,岂不愿意,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这小小之家”之“王家”,代指漠南蒙古(北元)。“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代指努尔哈赤;“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代指努尔哈赤长子褚英,曾随父东征西讨,广有战功,万历四十三年(1615)因过错被处死。本回之王夫人原是“二小姐”,代指努尔哈赤次子代善。
    所谓“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即指漠南蒙古科尔沁部与后金结姻盟,内喀尔喀部与后金会盟。
    “王成”即“王城”,即漠南蒙察哈尔部林丹汗的都城瓦察尔图察汉浩特(白城),代指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
    所谓王成“因家业萧条,仍搬出城外原乡中住去了”,意指由于内喀尔喀、科尔沁等部与后金结盟,使得林丹汗势力退回到察哈尔部原有之地。
    “狗儿亦生一子,小名板儿,嫡妻刘氏,又生一女,名唤青儿。”
    “青”即“科尔沁”之“沁”(“科尔沁”意为“带弓箭的侍卫”,“沁”意为“人”或“民”),“青儿”代指科尔沁部。因科尔沁部与后金结姻盟,故谓其为“嫡妻刘氏”所生。刘姥姥即叶赫老女,“刘氏”代指女真族。
    “板”,蒙语音译,又作“板申”、“板升”等,简称作“板”,意指房子、住房、村舍、居住地等,主要用来构成地名。“板儿”代指内喀尔喀部。喀尔喀蒙古因分布于喀尔喀河而得名,“喀尔喀”意为遮挡、屏障。
    狗儿将刘姥姥接来照看“青板姊妹”,意指科尔沁部和内喀尔喀部进一步归附后金,并借助后金势力对抗林丹汗。“狗儿”代指归附后金之科尔沁部和内喀尔喀部。
    本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则指科尔沁部和内喀尔喀部在皇太极即后金汗位后彻底投降后金,并将随天聪汗皇太极一起征伐察哈尔部林丹汗。此时之刘姥姥已转而和板儿一起代指漠南蒙古科尔沁部和内喀尔喀部。
    狗儿道:“你竟带了外孙子板儿,先去找陪房周瑞,若见了他,就有些意思了。这周瑞先时曾和我父亲交过一件事,我们极好的。”于是本回刘姥姥到荣府先找到“周瑞家的”。“(周瑞家的)只因昔年他丈夫周瑞争买田地一事,其中多得狗儿之力,今见刘姥姥如此而来,心中难却其意,二则也要显弄自己的体面”。脂批道:“‘也要显弄’句为后文作地步,也陪房本心本意实事。”
    “周瑞家的”是王夫人之“陪房”。所谓“陪房”,是指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时建州女真之“陪房”,即海西女真乌拉、哈达、辉发三部。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在统一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乌拉、哈达、辉发三部后建立后金。王夫人代指建州女真,“周瑞家的”代指海西女真乌拉、哈达、辉发三部,而脱胎于叶赫老女之刘姥姥则原属于海西女真叶赫部。
    所谓“周瑞争买田地一事,其中多得狗儿之力”,意指在后金与北元的争斗中蒙古科尔沁部和内喀尔喀部曾出大力。所谓“争买田地”即指后金与北元争夺土地。
    “周瑞家的”道:“如今太太竟不大管事,都是琏二奶奶管家了。”
    凤姐即嫁给皇太极为妃之孝庄,此处代指天聪汗皇太极。
    在刘姥姥眼中“不过是个有些体面的丫头”之“平儿”,代指早期降金(努尔哈赤)之汉人,比如万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1618) 努尔哈赤攻陷抚顺时降金之游击李永芳、“仗剑谒军门”之范文程等。
    “东边这间屋内,乃是贾琏的女儿大姐儿睡觉之所。”“大姐儿”代指清朝(后金)皇权;此处意指皇太极在即后金汗位后将称皇帝。
    刘姥姥在凤姐园中正琢磨吊钟,“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脂批道:“细!是巳时。”
    “巳”为地支的第六位,借指天启六年(天命十一年1626)。《石头记》常用此法点出历史时间。
    天启六年(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努尔哈赤病死。九月初一日,皇太极即后金汗位,改元天聪。天启七年(天聪元年1627 )九月,皇太极以盟主身份率蒙古科尔沁、喀尔喀等部,亲征察哈尔部林丹汗。十月,皇太极大胜而归,进一步确立了盟主地位,从此建立了归附蒙古各部对后金的臣属关系,“令悉遵我朝制度”。
    “半日鸦雀不闻之后,忽见二人抬了一张炕桌来,放在这边炕上,桌上碗盘森列,仍是满满的鱼肉在内,不过略动了几样。板儿一见了,便吵着要肉吃,刘姥姥一巴掌打了他去。”
    刘姥姥虽穷却甚有骨气,不准板儿吃凤姐剩饭。
    “周瑞家的”道:“我的娘啊!你见了他怎么倒不会说话了?开口就是‘你侄儿’。我说句不怕你恼的话,便是亲侄儿,也要说和软些。那蓉大爷才是他的正经侄儿呢,他怎么又跑出这么个侄儿来了。”
    按连宗辈分算,板儿本是凤姐的侄孙。刘姥姥初见凤姐时即一边下拜,一边说“问姑奶奶安”。但刘姥姥见凤姐态度傲慢,又见凤姐“正经侄儿”贾蓉来借“玻璃炕屏”,于是心生一计,将板儿改称作凤姐侄儿。意谓若得不到好处便取消“连宗”,即将板儿由侄孙恢复到侄儿,意谓蒙古科尔沁部和内喀尔喀部将不臣服于后金。
    凤姐明白其意,这才问“可用了早饭没有”,并命“快传饭来”。凤姐又向“周瑞家的”确认王夫人的意思,听说“也不可简慢了他”,这才又告一番艰难,送给刘姥姥“二十两银子”。
    所谓“二十两”,代指后金存续之二十年。意指在“刘姥姥”所代表之蒙古科尔沁部、内喀尔喀部的协助下,皇太极得以消灭察哈尔部林丹汗(北元),建立清朝。
    崇祯五年(天聪六年1632 )三月,皇太极再次亲征察哈尔部林丹汗,命降金各蒙古部落出兵随征。崇祯八年(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命多尔衮等三征漠南蒙古,收抚察哈尔部众。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率部降金,并献上传国玉玺。崇祯九年(天聪十年1636)三月,漠南蒙古十六部49个大小领主在盛京(沈阳)尊皇太极为“博格达·彻辰汗”(宽温仁圣皇帝)。四月十一日,皇太极正式即皇帝位,改国号“清”,改元崇德。
    从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崇祯九年(1636)皇太极改“金”为“清”,后金前后共存续了二十年。
    第七回“送宫花”,周瑞女儿道:“实对你老人家说,你女婿前儿因多吃了两杯酒,和人分争,不知怎的被人放了一把邪火,说他来历不明,告到衙门里,要递解还乡。所以我来和你老人家商议商议,这个情分,求那一个可了事呢?”文中交代:“原来这周瑞的女婿,便是雨村的好友冷子兴,近因卖古董和人打官司,故教女人来讨情分。周瑞家的仗着主子的势利,把这些事也不放在心上,晚间只求求凤姐儿便完了。”
    “冷子兴”即指因与努尔哈赤结姻盟和会盟而遭到察哈尔部林丹汗猜忌和打击的科尔沁部和内喀尔喀部。因为频繁联姻,女真族与科尔沁、内喀尔喀蒙古族早已变为“亲家”(详见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所谓“卖古董”,意谓科尔沁部和内喀尔喀部将北元出卖给后金。所谓“古董”即指元朝(北元)之“传国玺”,代指林丹汗之北元政权。所谓“要递解还乡”,意指林丹汗要恢复对科尔沁部和内喀尔喀部的统治。所谓“只求求凤姐儿便完了”,则指科尔沁部和内喀尔喀部借助后金力量来对抗林丹汗。
    石头真言(七)凤姐即孝庄皇太后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本回之所谓“送宫花”接第四回“薛家进京”,介绍清朝入关后之全国形势;所谓“宝玉会秦钟”则接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写皇太极称皇帝。
    一、“贾琏戏熙凤”即“太后下嫁”
    在“送宫花”前,“周瑞家的”先到了宝钗房中,谈起了“冷香丸”。“癞头和尚”之“海上方”,首先点出薛宝钗也来自太虚幻境;其次点明清朝入主北京纯属机缘巧合,只是捡了李自成的一个大便宜,就如“冷香丸”“只难得‘可巧’二字”,故琏凤之女叫“巧姐”。
    本回之“宫花”由“英莲”改名后之“香菱”取来,从而引出南明。
    第一回被“拐”之“甄英莲”代表南京朱明建文朝。第四回被“拐子”(朱棣)养了“七八年”之“甄英莲”代表南京朱明永乐朝;“十二三岁”之甄英莲则代表传了十三个皇帝之北京朱明;被“拐子”(吴三桂)转卖给薛蟠(多尔衮)后之“甄英莲”则代表南明。
    本回登场之香菱即代表南明。脂批道:“莲卿别来无恙否?”又道:“二字仍从‘莲’上起来。盖‘英莲’者,‘应怜’也,‘香菱’者亦‘相怜’之意。此是改名之‘英莲’也。”第七十九回香菱道:“姑娘起的。”宝钗改“英莲”为“香菱”,将其由莲花降格为菱花,意指清朝入关取代了北京朱明,原北京朱明大臣已成了清廷之“丫头”。
    所以英莲(香菱)实际上代表朱明王朝,《石头记》之“明史”实际上即英莲(香菱)之一生。
    “周瑞家的”道:“倒好个模样儿,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脂批道:“一击两鸣法,二人之美,并可知矣。再忽然想到秦可卿,何玄幻之极。假使说像荣府中所有之人,则死板之至,故远远以可卿之貌为譬,似极扯淡,然却是天下必有之情事。”
    “蓉大奶奶”即秦可卿,代指北京朱明末代皇帝崇祯帝;而香菱代表南明,南明是北京朱明之延续。所以“周瑞家的”谓香菱“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
    本回香菱出场时是“一个才留了头的小女孩儿”。“留头”:古代女孩幼时剃发,稍大后在顶门正中留一小撮,梳成一根小辫,称作“羁”。七八岁左右时开始蓄全部头发,准备到十五岁时以簪(称“笄”)结发,称“留头”。“周瑞家的”问香菱道:“你父母今在何处?今年十几岁了?”香菱迟至十多岁才留头,里面显然有文章。
    甄英莲在第四回被“拐子”(吴三桂)转卖给了薛蟠(多尔衮),北京朱明文武官员则追随着吴三桂纷纷剃发降清。清初的剃发标准,是将四周头发全部剃去,只留脑后小手指粗细的一绺,拧成绳索一样下垂,蓄发部位只有金钱般大小,故称“金钱鼠尾”。后蓄发部位逐渐移到头顶,面积逐渐变大,辫子也越来越粗,从鼠尾变为猪尾、牛尾,到清末则演变为今人所熟知的“阴阳头(半瓢)”。所以“留头”前只在头顶梳着一根小辫子之甄英莲,代指降清之北京朱明文武大臣;而已开始“留头”之香菱则代指南明,南明是北京朱明之延续。
    “周瑞家的”先携花至王夫人正房后三间小抱厦内,贾母已将迎、探、惜三人移至此,“令李纨陪伴照管”。
    “正在窗下围棋”之迎春,代指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探春代指隆武帝朱聿键及郑成功。“和智能儿说笑”之惜春,代指和郑氏集团一起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之鲁监国朱以海和张煌言。“智能”代指南明郑氏集团(详见第十五回“水月庵”)。惜春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此处暗伏张煌言将在南明灭亡后解散军队隐居悬岙岛。
    第七回原文
    周瑞家的因问智能儿:“你是什么时候来的?你师父那秃歪剌往那里去了?”智能儿道:“我们一早就来了,我师父见了太太,就往于老爷府内去了,叫我在这里等他呢。”【甲戌双行夹批:又虚贴一个于老爷,可知尚僧尼者,悉愚人也。】周瑞家的又道:“十五的月例香供银子可曾得了没有?”智能儿摇头儿说:“我不知道。”【甲戌双行夹批:妙!年轻未任事也。一应骗布施、哄斋供诸恶,皆是老秃贼设局。写一种人,一种人活像。】惜春听了,便问周瑞家的:“如今各庙月例银子是谁管着?”周瑞家的道:“是余信【甲戌侧批:明点“愚信”二字。】管着。”惜春听了笑道:“这就是了。他师父一来,余信家的就赶上来,和他师父咕唧了半日,想是就为这事了。”【甲戌双行夹批:一人不落,一事不忽,伏下多少后文,岂真为送花哉!】
    “歪剌”,蒙语音译,意为“家伙”,是一种蔑称或谑称;后指卑劣下贱的人。所谓“秃歪剌”即“秃家伙”,代指清廷和清军。
    此处之“于老爷”和“余信”代指降清之明朝宗室。明崇祯朝廷覆亡前后,明朝诸藩王有的被擒杀,有的轻信清廷给以“恩养”的谎言自投罗网,有的流离失所(顾诚《南明史》)。故脂批谓“于老爷”为“愚人”,谓“余信”为“愚信”。
    “周瑞家的”往凤姐处去,从李纨后窗下过。脂批道:“细极!李纨虽无花,岂可失而不写者?故用此顺笔便墨,间三带四,使观者不忽。”李纨代指从龙入关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及引清兵入关之吴三桂等率部降清之明朝将领。
    “周瑞家的”进入凤姐院中,“只见小丫头丰儿坐在凤姐房中门槛上,见周瑞家的来了,连忙摆手儿叫他往东屋里去。周瑞家的会意,忙蹑手蹑足往东边房里来,只见奶子正拍着大姐儿睡觉呢。”
    此处之所谓“贾琏戏熙凤”, 用“柳藏鹦鹉语方知”之法暗写凤姐之“风月”,实际上是暗写“太后下嫁”,为下文“焦大醉骂”埋下伏笔。此处正睡觉之“大姐儿”,代指顺治帝;凤姐即孝庄;贾琏代指摄政王多尔衮;“平儿”代指从龙入关之降清明臣。脂批道:“妙文奇想!阿凤之为人,岂有不着意于‘风月’二字之理哉?若直以明笔写之,不但唐突阿凤身价,亦且无妙文可赏。若不写之,又万万不可。故只用‘柳藏鹦鹉语方知’之法,略一皴染,不独文字有隐微,亦且不至污渎阿凤之英风俊骨。所谓此书无一不妙。”
    “周瑞家的”到黛玉房中,“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环顽呢。”脂批道:“妙极!又一花样。此时二玉已隔房矣。”所谓“二玉已隔房”,意指南京弘光朝廷已经覆亡。黛玉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点出林黛玉又代表南明永历朝廷,即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林黛玉代表朱明(南京朱明、北京朱明、南明),主要代表南明,在南明五个政权中又主要代表弘光朝廷和永历朝廷(详见后文)。
    第七回原文
    至掌灯时分,凤姐已卸了妆,来见王夫人回话:“今儿甄家【甲戌侧批:又提甄家。】送了来的东西,我已收了。【甲戌侧批:不必细说方妙。】咱们送他的,趁着他家有年下进鲜的船回去,一并都交给他们带了去罢?”王夫人点头。凤姐又道:“临安伯老太太生日的礼已经打点了,派谁送去呢?”【甲戌侧批:阿凤一生尖处。】王夫人道:“你瞧谁闲着,就叫他们去四个女人就是了,又来当什么正经事问我。”【甲戌双行夹批:虚描二事,真真千头万绪,纸上虽一回两回中或有不能写到阿凤之事,然亦有阿凤在彼处手忙心忙矣,观此回可知。】
    此处之“甄家”代指南明。凤姐之所谓“今儿甄家送了来的东西,我已收了”,代指南明弘光朝廷之覆亡。所谓“临安伯老太太生日”,代指明潞王朱常淓监国于杭州。王夫人说派“四个女人”去送礼,意指清军即将攻入杭州。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豫亲王多铎部攻入南京,弘光帝朱由崧出逃被俘。六月八日,明潞王朱常淓在杭州就任监国,次日即派人以割让江南四郡为条件同清军讲和,清军却迅速地向杭州逼进。六月十四日,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杭州,朱常淓降清。
    潞王朱常淓的监国由于时间极短,又毫无作为,在南明史上不过是一个小插曲。历来的史家因为他的政权从未有效行使过权力,注意甚少。弘光政权垮台以后,朱常淓本来是皇位继承问题上最少争议的人选,就连不久以后成为隆武皇帝的朱聿键当时正在杭州,也拥护他出任监国。如果朱常淓稍有民族气节,把抗清的旗帜竖起来,即便一时守不住杭州,南方各地的抗清势力也比较容易形成一个核心。只是由于他的降清,才紧接而来出现了朱明宗室的两个远派子孙唐王朱聿键同鲁王朱以海的争立;在朱聿键的隆武政权垮台以后,又爆发了朱聿键之弟唐王朱聿鐭(yù)援引“兄终弟及”之义同桂藩朱由榔的争立。这两次争斗都严重地分散和抵消了南方的抗清力量,给清廷征服全国提供了有利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观察,朱常淓的望风纳降确实是关系非浅的,他应当被作为民族败类绑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受到无情的鞭挞。
    1645年夏天,清廷在军事上取得的胜利是十分惊人的。到这年五月,大顺农民军不仅失去了全部占领的地方,其领袖李自成——大顺国皇帝也在清阿济格部追击下逃入湖北通山县被乡团打死,大顺政权已经名实俱亡了,只剩下一支还有相当实力的武装,史学界一般称之为大顺军余部。同一个月,南京弘光朝廷在多铎统领的清军面前几乎毫无抵抗,就土崩瓦解了。南明原来拥兵自重的江北四镇和左梦庚部军队都争先恐后地向清朝投降。这种离奇的现象,对各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顺农民军元气大损,陷于群龙无首的境地,不再扮演逐鹿中原的主角。忠于明朝的官绅士民也震惊不已,他们当中许多人迷恋的东晋、南宋偏安局面被无情的事实打得粉碎了。可是,对于清廷的最高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来说,胜利却来得太容易,他以为清朝的两大对手大顺、南明都已经被彻底打垮,剩下的事不过是接管地方,享受胜利果实而已。(顾诚《南明史》)
    宫花一共十二支,薛姨妈对“周瑞家的”道:“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凤姐又将其中两支派人送给宁国府里的“小蓉大奶奶”,引出秦可卿(天启崇祯二帝),从而将时代背景转到天启崇祯年间,为“宝玉会秦钟”埋下伏笔。
    听“周瑞家的”说宝钗“身上不大好”,宝玉打发人去请安,“茜雪便答应去了”。所谓宝钗“身上不大好”,代指天启六年(1626)宁远兵败后努尔哈赤病死。所谓茜雪去“问安”,代指袁崇焕派人去盛京吊丧,趁机察看后金虚实;茜雪代表袁崇焕。此处也将时代背景转到天启年间。
    本回甲戌本有眉批云:“余阅送花一回,薛姨妈云‘宝丫头不喜这些花儿粉儿的’,则谓是宝钗正传。又出阿凤、惜春一段,则又知是阿凤正传。今又到颦儿一段,却又将阿颦之天性,从骨中一写,方知亦系颦儿正传。小说中一笔作两三笔者有之,一事启两事者有之,未有如此恒河沙数之笔也。”
    二、“宝玉会秦钟”代指皇太极称皇帝
    本回尤氏单请凤姐,宝玉“也要跟了逛去”,从而引出“宝玉会秦钟”。
    第七回原文
    说着,果然出去带进一个小后生来,较宝玉略瘦些,清眉秀目,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只是羞羞怯怯,有女儿之态,腼腆含糊,慢向凤姐作揖问好。凤姐喜的先推宝玉,笑道:“比下去了!”【甲戌侧批:不知从何处想来。】便探身一把携了这孩子的手,就命他身傍坐了,慢慢的问他年纪读书等事,【甲戌侧批:分明写宝玉,却先偏写阿凤。】方知他学名唤秦钟。【甲戌双行夹批:设云“情钟”。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早有凤姐的丫鬟媳妇们见凤姐初会秦钟,并未备得表礼来,遂忙过那边去告诉平儿。平儿知道凤姐与秦氏厚密,虽是小后生家,亦不可太俭,遂自作主意,拿了一匹尺头,两个“状元及第”的小金锞子,交付与来人送过去。凤姐犹笑说太简薄等语。秦氏等谢毕。一时吃过饭,尤氏、凤姐、秦氏等抹骨牌,不在话下。【甲戌双行夹批:一人不落,又带出强将手下无弱兵。】宝玉秦钟二人随便起坐说话。【甲戌侧批:淡淡写来。】那宝玉只一见了秦钟的人品出众,心中便有所失,痴了半日,自己心中又起了呆意,乃自思道:“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门薄宦之家,早得与他交结,也不枉生了一世。我虽如此比他尊贵,【甲戌双行夹批:这一句不是宝玉本意中语,却是古今历来膏粱纨绔之意。】可知锦绣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头;美酒羊羔,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甲戌双行夹批:一段痴情,翻“贤贤易色”一句筋斗,使此后朋友中无复再敢假谈道义,虚论情常。蒙侧批:此是作者一大发泄处。】秦钟自见了宝玉形容出众,举止不浮,【甲戌双行夹批:“不浮”二字妙,秦卿目中所取正在此。】更兼金冠绣服,骄婢侈童,【甲戌双行夹批:这二句是贬,不是奖。此八字遮饰过多少魑魅纨绮秦卿目中所鄙者。】秦钟心中亦自思道:“果然这宝玉怨不得人溺爱他。可恨我偏生于清寒之家,不能与他耳鬓交接,可知‘贫富’二字限人,亦世间之大不快事。”【甲戌双行夹批:“贫富”二字中,失却多少英雄朋友!蒙侧批:总是作者大发泄处,借此以伸多少不乐。】二人一样的胡思乱想。【甲戌双行夹批:作者又欲瞒过众人。】忽又【甲戌双行夹批:二字写小儿得神。】宝玉问他读什么书。【甲戌双行夹批:宝玉问读书,亦想不到之大奇事。】秦钟见问,便因实而答。【甲戌双行夹批:四字普天下朋友来看。】二人你言我语,十来句后,越觉亲密起来。
    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代指天启六年(天命十一年1626)皇太极即后金汗位;本回“宝玉会秦钟”则代指皇太极在即后金汗位后对明朝自称皇帝。秦钟代指皇太极(详见第八回之“秦家”);宝玉即缺角传国玺,代表皇权,称帝必备。在袁崇焕派人吊丧后,皇太极在给袁崇焕的信中便自称皇帝,并提出和议(详见第二十四回之“小红”)。
    崇祯二年(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进攻北京(“己巳之役”),谕明士民曰:“我国夙以忠顺守边,叶赫与我同一国耳,明主庇叶赫而陵我,大恨有七。我知终不相容,故告天兴师。天直我国,赐我河东地。我太祖皇帝犹原和好,与民休息。尔国不从,天又赐我河西地。及朕即位,复徇尔国之请,遂欲去帝称汗,趣制国印,而尔国不从。今我兴师而来,顺者抚,逆者诛。是尔君好逞干戈,犹尔之君杀尔也。天运循环,无往不复,有天子而为匹夫,亦有匹夫而为天子者。天既佑我,乃使我去帝号。天其鉴之!”(《清史稿·太宗本纪一》
    皇太极在天聪四年(1630)的一道谕文中也说:“逮至朕躬,实欲罢兵戈,享太平,故屡屡差人讲说。无奈天启、崇祯二帝渺我益甚,逼令退地,且教削去帝(号),及禁用国宝。朕以为天与土地,何敢轻与?其帝号国宝,一一遵依,易汗请印,委曲至此,仍复不允。”
    上面两条史料说明皇太极在即后金汗位后曾称皇帝。
    凤姐之所谓“比下去了”,意谓皇太极将天启帝“比下去了”。
    “平儿知道凤姐与秦氏厚密,虽是小后生家,亦不可太俭,遂自作主意,拿了一匹尺头,两个‘状元及第’的小金锞子,交付与来人送过去。”
    所谓两个“状元及第”,即指皇太极在即后金汗位后称皇帝;“小金锞子”则隐“后金”。
    宝玉对秦钟“相见恨晚”,点出宝玉之“情不情”。宝玉即缺角传国玺,代表朱明皇权,本专属于朱明。但到了朱明末世,宝玉便开始“博爱”,即“情不情”,意指朱明已有了皇权竞争者。(详见第十九回“情不情”与“情情”)
    秦钟之所谓“‘贫富’二字限人”,意指后金实力还不够强大,皇太极还不足以正式称帝。宝玉秦钟二人“越觉亲密起来”,意指皇太极向帝位靠拢,从而称皇帝。二人又商定同入贾家“义学”,则为第九回“闹学堂”埋下伏笔。“义学”,也叫“义塾”,旧时的一种免费学校,有宗族办的,也有私人集资或用地方公费办的,一般招收主办者的族人、亲友或乡里子弟。
    本回“尤氏单请凤姐”,凤姐之原型为孝庄,从而引出天聪汗皇太极。所谓“宝玉会秦钟”,代指皇太极在即后金汗位后称皇帝。“宁国府”代表明朝,而秦钟并不是宁国府人,此处意指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相当于与明朝分家单门独户地过起了日子。
    本回玩牌,“算帐时,却又是秦氏、尤氏二人输了戏酒的东道,言定后日吃这东道,一面就叫送饭。”脂批道:“自然是二人输。”意指在明朝与后金之间的战斗或战役中,明朝大都是失败的一方。
    三、“焦大”醉骂“太后下嫁”
    长期以来在史学界,或者是在野史中、正史中、民间传说中,关于多尔衮和孝庄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有三种说法。其一,孝庄皇太后下嫁给了多尔衮。其二,孝庄皇太后没嫁给多尔衮,而且两个人的关系是清白的。其三,孝庄皇太后与多尔衮是情人的关系。支持第一种观点的论据有如下7条:①庄妃下嫁为保全儿子的皇位。②弟娶其嫂是满洲旧俗。③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④张煌言《建夷宫词》之七道:“上寿称为合卺(jǐn瓢)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⑤顺治曾有谕旨道:“睿王摄政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乳母竭尽心力,多方保护诱掖,皇太后眷念慈衷,赖以宽慰。”蒋良骐所辑《东华录》则记载多尔衮常“亲到皇宫内院”。⑥孝庄死后埋在清东陵(河北遵化)的昭西陵,而不是葬在皇太极的昭陵(沈阳)。孝庄和康熙解释道:太皇太后不愿意惊动太宗的亡灵,而愿意同儿孙在一起。⑦有人见过“太后下嫁诏”。(纪连海《历史上的多尔衮》)
    本回之所谓“贾琏戏熙凤”即指“太后下嫁”,“宝玉会秦钟”则代指皇太极称皇帝,这已为“焦大醉骂”做好铺垫。
    秦钟即皇太极。“焦大醉骂”起因于宁府大总管派焦大送秦钟回家,焦大不愿意,“因趁着酒兴,先骂大总管赖二,说他不公道,欺软怕硬”,继而“连贾珍都说出来”,道:“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爬灰”,又称扒灰,专指公公和儿媳之间乱伦。“养小叔子”,指嫂子与小叔子(丈夫的弟弟)之间乱伦。
    尤氏介绍“焦大”道:“只因他从小儿跟着太爷们出过三四回兵,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了出来,得了命,自己挨着饿,却偷了东西来给主子吃。两日没得水,得了半碗水给主子喝,他自己喝马溺。不过仗着这些功劳情分,有祖宗时都另眼相待,如今谁肯难为他去。他自己又老了,又不顾体面,一味吃酒,吃醉了,无人不骂。我常说给管事的,不要派他差事,全当一个死的就完了。今儿又派了他。”此处交代焦大是曾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一起出生入死之人。
    “焦大”之所谓“爬灰”,表面上是指贾珍与秦可卿乱伦,脂批也有意识地往这个方向导引。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后,贾珍说要“尽我所有”为其料理后事。脂批道:“‘尽我所有’,为媳妇是非礼之谈,父母又将何以待之?故前此有思织(焦大)酒后狂言,及今复见此语,含而不露,吾不能为贾珍隐讳。”“焦大”之所谓“养小叔子”,表面上是指秦可卿与贾蔷乱伦。第九回介绍贾蔷道:“从小儿跟贾珍过活,如今长了十六岁,比贾蓉生的还风流俊俏。他兄弟二人最相亲厚,常相共处。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专能造言诽谤主人,因此不知又有了什么小人诟谇谣诼之辞。”
    但本回秦可卿送凤姐只送到了大厅,并没有出来,她并不是“焦大醉骂”的对象。焦大的“这些没天日的话”实际上是指向王熙凤。凤姐即孝庄,是皇太极之妃,顺治帝福临之母;多尔衮是皇太极之弟,顺治帝之叔。所谓“太后下嫁”即“养小叔子”。
    豪格是皇太极之长子,多尔衮之侄,曾和多尔衮争夺皇位,后被多尔衮构陷下狱而死。《清史稿·列传六》:“睿亲王多尔衮与豪格有夙隙,坐豪格徇隐部将冒功及擢用罪人……系豪格於狱。(顺治五年)三月,薨。睿亲王纳豪格福晋。”既然有所谓“太后下嫁”之说,那么多尔衮就是福临和豪格的继父,所以多尔衮“纳豪格福晋”即所谓“爬灰”。
    “凤姐和贾蓉等也遥遥的闻得,便都装没听见。宝玉在车上见这般醉闹,倒也有趣,因问凤姐道:‘姐姐,你听他说爬灰的爬灰,什么是爬灰?’凤姐听了,连忙立眉嗔目断喝道:‘少胡说!那是醉汉嘴里混唚。你是什么样的人,不说没听见,还倒细问!等我回去回了太太,仔细捶你不捶你!’”
    焦大已被塞了满嘴的马粪,凤姐又“装没听见”,于是让宝玉胳肢她一下,果然捅了马蜂窝。凤姐老羞成怒,断喝道:“仔细捶你不捶你!”原形毕露矣。
    “焦大”,即“嚼(舌),打!”脂批道:“因事命名,妙。”只许自己做,不许别人说,正所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田登忌讳“灯”,于是“放火”;清朝忌讳“养小叔子”和“爬灰”,于是大兴文字狱,即所谓“喧阗一炬”。
    从万斯同修史态度之严谨来看,所谓“太后下嫁”当确有其事。
    三、“贤贤易色”即“重品德轻外表”
    第七回原文
    那宝玉只一见了秦钟的人品出众,心中便有所失,痴了半日,自己心中又起了呆意,乃自思道:“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可恨我为什么生在这侯门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门薄宦之家,早得与他交结,也不枉生了一世。我虽如此比他尊贵,【甲戌双行夹批:这一句不是宝玉本意中语,却是古今历来膏粱纨绔之意。】可知锦绣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根死木头;美酒羊羔,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不料遭我荼毒了!”【甲戌双行夹批:一段痴情,翻“贤贤易色”一句筋斗,使此后朋友中无复再敢假谈道义,虚论情常。】
    “贤贤易色”,出自《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后人对“贤贤易色”有多种解释:
    1、朱熹《论语集注》:“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色”指美色。
    2、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凡人之情,莫不好色而不好贤,今若有人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于贤,则此人便是贤于贤者,故云‘贤贤易色’也。”“色”指美色。
    又云:“上贤字,犹尊重也。下贤字,谓贤人也。言若欲尊重此贤人,则当改易其平常之色,更起庄敬之容也。”“色”又指态度。
    3、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案夫妇为人伦之始,故此文叙于事父母事君之前。《汉书·李寻传》引此文,颜师古注:‘易色,轻略于色,不贵之也。’”“色”指女人相貌,即美色。
    4、王念孙《广雅疏证》:“贤贤易色,犹言好德如好色也。”“色”指美色。
    5、南怀瑾《论语别裁》:“贤贤易色的白话解释就是看到好的人能肃然起敬……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又道:“这个‘色’字,很简单,就是态度、形色。”
    本回宝玉因见秦钟“人品出众”而欲与其交结。此处之“人品”显然是指人的仪表,故脂批道:“翻‘贤贤易色’一句筋斗。”反而言之,脂批认为所谓“贤贤易色”是指与人交要重品德而轻外表。第一个“贤”字为动词,可译为看重、重视;第二个“贤”字指人的品格、品德(人品)。子夏之所谓“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是对第二个“贤”(品德)字的解释。“易”,轻视;《庄子·应帝王》:“是于圣人也,胥易技艺。”释文引崔注:“易,相轻易也。”“色”,指外表、仪表。
    石头真言(八)薛宝钗即后金之金角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本回接第七回之“宝玉会秦钟”,继续介绍末世朱明。
    一、薛宝钗即后金之金角
    第七回“宝玉会秦钟”代指皇太极称皇帝,从而引出本回之“比通灵”。
    本回宝玉到梨香院看望薛宝钗,“二宝”互看通灵宝玉和“金璎珞”。“通灵宝玉”即北京朱明之玉角,“金璎珞”则代指后金之金角。
    通灵宝玉上有八个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八个字为“一僧一道”中的茫茫大士所镌刻,仿自传国玺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代表北京朱明皇权。薛宝钗之“金璎珞”上也有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八个字是“癞头和尚”所送。茫茫大士一入红尘便为“癞头和尚”,脂批道:“和尚在幻境中作如此勾当,亦属多事。”所以“金璎珞”上的八个字与通灵宝玉上的八个字来历相同,代表后金皇权。但只有在皇太极称皇帝后,后金才能拥有这八个字,因为传国玺上的八个字来自“始皇帝”(秦始皇),代表皇权。
    所谓“金璎珞”,“金印络”也,即装“金印”的络子。“络子(làozi)”,依照所装的物件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而“金印络”正好套在薛宝钗的脖子上,所以薛宝钗等于其所佩“金璎珞”之“金印”,薛宝钗即后金之“金印”。脂批道:“按,璎珞者,颈饰也!想近俗即呼为项圈者是矣。”
    “金莺”是薛宝钗的贴身丫鬟,代指薛宝钗。“金莺”亦即“金印”,点出薛宝钗即“金印”,即后金之金角。
    且来比较一下“二宝”互看通灵宝玉和金璎珞时的情形。
    (1)“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
    通灵宝玉可以摘下来,因为它是镶补缺角传国玺之玉角,而宝玉即缺角传国玺。
    (2)“(宝钗)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
    薛宝钗之金璎珞则摘不下来,因为“金印络”之“金印”就是宝钗自己。所以宝钗才会做出如此不雅的动作,即当面解开排扣并让宝玉凑在胸前观看。
    所谓“比通灵金莺微露意”,实际上就是“比通灵‘宝钗’微露意”。且看宝钗“微露意”之过程。“宝钗看毕,又重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而莺儿居然没有反应,宝钗“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脂批道:“请诸公掩卷合目想其神理,想其坐立之势,想宝钗面上口中。真妙!”直到此时莺儿才反应过来,连忙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鉴赏鉴赏!’”并道:“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这就是宝钗之目的。
    通灵宝玉上的八个字与金璎珞上的八个字是一对儿,表明后金已拥有与朱明对等之皇权,这才是“金莺”所要“微露”之意。薛宝钗及其金璎珞即后金之金角,后皇太极正式称帝,“金璎珞”被“金麒麟”取代;“金麒麟”代表清朝皇权,即清朝之金角(详见第二十九回“金玉姻缘”)。
    所谓宝钗“微露意”,也表明后金还没有强大到足以与朱明争夺皇权,所以本回林黛玉也只是“半含酸”。(与第二十九回林黛玉与宝玉“大闹”对看)
    本回林黛玉也来“探宝钗”,一见宝玉便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宝钗问其故,黛玉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
    通灵宝玉即北京朱明之玉角,林黛玉原为南京朱明之玉角,现在又多出了一个后金之金角,所以林黛玉说“热闹”,应“间错开了来”。
    林黛玉来时正下“雪珠儿”。“雪”即“薛”,代表皇太极所建之清朝。但此时皇太极只是自称皇帝,尚未正式即皇帝位,故谓正下“雪珠儿”,是下雪的前奏。“雪珠”,霰(xiàn)的俗称,指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出现。
    宝钗劝宝玉别吃冷酒,宝玉依从。恰好紫鹃让雪雁来送小手炉,黛玉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此即所谓“半含酸”。“紫鹃”,脂批道:“鹦哥改名也。”“紫鹃”出自“杜鹃泣血”,点出血泪,从而点明林黛玉即南京朱明之“血泪”(水印)。此处之紫鹃代指北京朱明之文武大臣。
    “二玉”辞回时林黛玉亲自为宝玉戴斗笠,关系融洽。意谓在皇太极自称皇帝时(“下雪珠儿”),明朝根基尚稳。
    二、“嘲通灵宝玉”诗
    第八回原文
    宝钗托于掌上,【甲戌双行夹批:试问石兄:此一托,比在青埂峰下猿啼虎啸之声何如?甲戌眉批:余代答曰:“遂心如意。”】只见大如雀卵,【甲戌侧批:体。】灿若明霞,【甲戌侧批:色。】莹润如酥,【甲戌侧批:质。】五色花纹缠护。【甲戌侧批:文。】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甲戌侧批:注明。】后人曾有诗嘲云: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甲戌侧批:二语可入道,故前引庄叟秘诀。】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甲戌侧批:又夹入宝钗,不是虚图对得工。二语虽粗,本是真情,然此等诗只宜如此,为天下儿女一哭。】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甲戌侧批:批得好。末二句似与题不切,然正是极贴切语。】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女娲“炼石补天”本已是无稽之言,又从中敷演出大荒山。第一回回首道:“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大荒”,脂批道:“荒唐也。”“荒唐”,犹荒诞,谓思想、言行不符合常理人情,使人感到离奇。“向”,从。
    第一回之所谓“女娲补天”,实际上是指“王莽篡汉”;“青埂顽石”即“王莽篡汉”时被崩掉之“汉传国玺之玉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意谓青埂顽石被幻化为通灵宝玉,离开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幽灵真境界”,指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臭皮囊”,亦作“臭皮袋”,喻指人之躯壳,释道以人体内多污秽不洁之物,如痰、涕、屎、尿等,故有是称;这里指通灵宝玉,即北京朱明之玉角。
    脂批道:“二语可入道,故前引庄叟秘诀。”所谓“庄叟秘诀”即寓言,出自《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陆德明释文:“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重言,谓为人所重者之言也。”鲁迅评庄子道:“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阐述道理和主张,常假托于故事人物,故谓寓言是“庄叟秘诀”。此批谓《石头记》也借“石头”之口,敷演出一段故事。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当知命运衰败时,清朝之金角将没有光彩;可叹时运不济,北京朱明之通灵宝玉已失去光泽。“玉”,指北京朱明之通灵宝玉。“金”,指清朝之金角,即“薛宝钗”。故脂批道:“又夹入宝钗,不是虚图对得工。二语虽粗,本是真情,然此等诗只宜如此,为天下儿女一哭。”“好知”,应当知道。“堪叹”,可叹。“时乖”,时运不好。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被忘掉姓名的如山白骨,不外乎明(清)朝历史人物。所谓“公子”与“红妆”,代指历史人物(如山白骨),亦即第十二回脂批之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故脂批道:“批得好。末二句似与题不切,然正是极贴切语。”“红妆裹白骨”之法也可称为“万氏秘诀”。“红妆”,指美女。
    三、李嬷嬷即客魏阉党
    “李嬷嬷”是宝玉乳母,代指天启帝乳母客氏。“嬷嬷(mómo)”,旧时对老年女仆之称,源于满语奶妈一词,清代时传入中原。
    客氏,本为保定府定兴县民侯二之妻,万历中入宫哺育皇长孙。天启初封为奉圣夫人。每在宫中肆淫横行,后妃多遭其毒手。魏忠贤得势,实因客氏,二人狼狈为奸,贻害无穷。崇祯继位,令出宫。三月而论罪,下浣衣局笞死。
    魏忠贤,北直隶肃宁(今属河北)人。出身于市井无赖,后为赌债所逼自阉入宫做了太监,在宫中结交太子宫太监王安,得其佑庇。后又结识皇长孙朱由校奶妈客氏,与之对食。对皇长孙则极尽谄媚事,引诱其宴游,甚得其欢心。泰昌元年(1620),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年号天启。魏忠贤升为司礼秉笔太监,继续引诱天启帝玩乐,使其整日沉浸在木工活中,将国家大事抛诸脑后,成了名副其实的“木匠皇帝”。魏忠贤则与客氏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祸乱后宫,专擅朝政,搞得明朝上下乌烟瘴气。客魏阉党不仅残酷地排除异己,而且加深了对百姓的盘剥,使得民不聊生,政治极度黑暗。魏忠贤被封为“九千岁”,并在民间有不少“义子义孙”,如什么“五虎”、“五狗”、“十孩”、“四十孙”等。在其全盛时期,各地官吏阿谀奉承,纷纷为他设立生祠。天启七年(1627),崇祯帝朱由检即位,魏忠贤遭弹劾,流放凤阳,在途中畏罪自杀。
    本回李嬷嬷在梨香院阻止宝玉吃酒,即指客魏阉党干涉辽东军政。而李嬷嬷将宝玉送给晴雯的一碟“豆腐皮的包子”拿去给她孙子吃,则指天启年间有功者得不到升赏,客魏阉党却升官加爵,大发横财。比如天启七年(1627)宁锦大捷后,“文武增秩赐荫者数百人,忠贤子亦封伯,而崇焕止增一秩。尚书霍维华不平,疏乞让荫,忠贤亦不许。”(《明史·袁崇焕传》)李嬷嬷又喝了宝玉的“枫露茶”,代指客魏阉党专擅朝政。
    茜雪称李嬷嬷为“李奶奶”,意指明朝官员不得不奉承魏忠贤,并为其设立生祠。
    宝玉道:“他是你那一门子的奶奶,你们这么孝敬他?不过是仗着我小时候吃过他几日奶罢了。如今逞的他比祖宗还大了。如今我又吃不着奶了,白白的养着祖宗作什么!撵了出去,大家干净!”
    天启四年(1624),东林党人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阉党借此对东林党人进行血腥镇压,时东林“累累相接,骈首就诛”。
    第七回“周瑞家的”说宝钗“身上不大好”。宝玉道:“谁去瞧瞧?只说我和林姑娘打发了来请姨太太姐姐安,问姐姐是什么病,现吃什么药。论理我该亲自来的,就说才从学里来,也着了些凉,异日再亲自来看罢。”“茜雪便答应去了”。
    所谓宝钗“身上不大好”,代指天启六年(1626)“宁远大捷”后努尔哈赤病逝。所谓“茜雪便答应去了”,代指袁崇焕以遣人吊丧为名,往探后金虚实。天启七年(1627)“宁锦大捷”后,袁崇焕反遭魏忠贤阉党排挤,愤而乞休。
    此即宝玉之所谓“撵李嬷”,结果却是茜雪被撵;茜雪代指东林党人,主要代指袁崇焕。第十九回李嬷嬷道:“打量上次为茶撵茜雪的事我不知道呢。”第二十回李嬷嬷道:“……当日吃茶,茜雪出去……”
    本回李嬷嬷还在“当值”,第十九回“已是告老解事出去的”,第二十六回却又开始“当值”……《石头记》中这种“莫名其妙”之处颇多,从此等处着眼,方是会看。
    四、“绛芸轩”即朱明朝廷
    本回宝玉去梨香院前遇到了不少人,众人夸宝玉“字法越发好了”,索要“斗方儿”,为宝玉亲书“绛芸轩”三字埋下伏笔。“斗方”,指书画所用的一尺见方的纸或一尺见方的册页书画。
    这些人都代表明朝大臣。有门下清客相公“詹光”,脂批道:“妙!盖沾光之意。”“单聘仁”,脂批道:“更妙!盖善于骗人之意。”有银库总领“吴新登”,脂批道:“妙!盖云无星戥也。”“戥”,一种小型的秤,用来称金、银、药品等分量小的东西,称“戥子”。有仓上头目名“戴良”,脂批道:“妙!盖云大量也。”还有买办“钱华”,脂批道:“亦钱开花之意。随事生情,因情得文。”
    宝玉代表朱明皇权,而所谓“绛芸轩”是宝玉住处,所以“绛芸轩”代指朱明朝廷。“绛芸轩”三字为宝玉所书,又出于林黛玉眼中,正为点出此意。林黛玉代表朱明。“亲自爬高上梯的贴上”之晴雯则代表袁崇焕等明朝大臣。
    “绛芸轩”中的大丫鬟则代指朱明文武大臣。“绛”隐“色(朱)”,“芸”隐“香(降)”,宝玉的大丫鬟也因此分为两类,一类至死忠于朱明,一类中途投降清朝(后金)。
    “绛”字类的大丫鬟以晴雯为代表,其次为茜雪和绮霰。她们的名字当中都带有一个“雨”旁,并隐着一个“色”字。其特点是“有才”,但易“寿夭”。
    第五回晴雯判词第一句为:“霁月难逢,彩云易散。”晴雯之“晴”指“霁月”,但“难逢”;“雯”指“彩云”,却“易散”。“茜雪”,“大红色的雪”,更加“难逢”,除非血染。“绮霰”,“有文彩的雪珠”,同样“难逢”。而且雪与雪珠子也都容易融化。“绮”,有文彩的丝织品;“霰(xiàn)”,雪珠子。
    晴雯等“有才”而“寿夭”,这与林黛玉的才情命运一致。故本回脂批道:“晴有林风。”第五回判词谓黛玉有“咏絮才”。与宝钗的饱学博识不同,黛玉之才是一种天赋禀性,是所谓“信手拈来无不是”之才,脂批道:“阿颦之心臆才情原与人别,亦不是从读书中得来。”(第十七回“宝玉呈才藻”)林黛玉代表朱明,晴雯等则代指抗清(金)之明臣,其代表人物为袁崇焕、张煌言等,第五回判词中之晴雯即袁崇焕。
    宝玉的“芸”字类大丫鬟以袭人为代表,其次为麝月、檀云。她们的名字当中都隐着一个“香”字。其特点是“有德”而“降清(金)”。
    袭人本名珍珠,因其姓花,宝玉改为“袭人”,并谓典出旧人诗句上的“花气袭人”之句。(南宋陆游《村居书喜》诗:“花气袭人知骤暖。”《夜雨》诗:“花气袭人娱独夜。”《东窗遣兴》诗:“花气袭人浑欲醉。”)“花气”即“花香”。
    第二十三回“夏夜即事”:“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麝月”指月。明代唐伯虎在《咏春江花月夜》:“麝月重轮三五夜,玉人联桨出灵娥。”“檀云”,香云。“麝”即麝香;“檀”即檀香。
    第五回判词谓宝钗有“停机德”,薛宝钗代表清朝;而袭人等“有德”而“降清(金)”,故本回脂批道:“袭乃钗副。”此处之所以将降清之明臣归入“有德”一类,是因为明朝第一个降清(金)之著名将领为孔有德。降清(金)之明臣不胜枚举,其代表人物为洪承畴,第五回判词中之袭人即洪承畴。
    五、“秦家”即“万历帝之家”
    第八回原文
    他(秦钟)父亲秦业【甲戌双行夹批:妙名。业者,孽也,盖云情因孽而生也。】现任营缮郎,【甲戌双行夹批:官职更妙,设云因情孽而缮此一书之意。】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甲戌侧批:一顿。】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甲戌双行夹批:出明秦氏究竟不知系出何氏,所谓寓褒贬、别善恶是也。秉刀斧之笔、具菩萨之心亦甚难矣,如此写出可儿来历亦甚苦矣。又知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甲戌眉批:写可儿出身自养生堂,是褒中贬。后死封龙禁尉,是贬中褒。灵巧一至于此。】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甲戌侧批:四字便有隐意。《春秋》字法。】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那秦业至五旬之上方得了秦钟。因去岁业师亡故,未暇延请高明之士,只得暂时在家温习旧课。正思要和亲家【甲戌侧批:指贾珍。】去商议送往他家塾中,暂且不致荒废,可巧遇见了宝玉这个机会。又知贾家塾中现今司塾的是贾代儒,【甲戌侧批:随笔命名,省事。】乃当今之老儒,秦钟此去,学业料必进益,成名可望,因此十分喜悦。只是宦囊羞涩,那贾家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睛,【甲戌侧批:为天下读书人一哭、寒素人一哭。】容易拿不出来,又恐误了儿子的终身大事,【甲戌侧批:原来读书是终生大事。】说不得东拼西凑的恭恭敬敬【甲戌侧批:四字可思,近之鄙薄师傅者来看。】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甲戌双行夹批:可知“宦囊羞涩”与“东拼西凑”等样,是特为近日守钱虏而不使子弟读书之辈一大哭。】亲自带了秦钟,来代儒家拜见了。然后听宝玉上学之日,好一同入塾。【甲戌双行夹批:不想浪酒闲茶一段金玉旖旎之文后,忽用此等寒瘦古拙之词收住,亦行文之大变体处。《石头记》多用此法,历观后文便知。】正是:早知日后闲争气,岂肯今朝错读书。【甲戌侧批:这是隐语微词,岂独此指一事哉?余则谓读书正为争气。但此“争气”与彼“争气”不同。写来一笑。】
    第五回秦可卿之“好事终”末句“宿孽总因情”,是说万历帝也是“情痴情种”,乃败家亡国之君。秦可卿即崇祯帝,“宿孽”代指万历帝。“秦业”之名也由此而来。“秦业”,脂批道:“妙名。业者,孽也,盖云情因孽而生也。”意谓明朝之亡,根源于“宿孽”之万历帝,即《明史》之所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万历帝)”。所以“秦业”即万历帝。
    “营缮郎”,明清时工部有营缮司,设郎中、员外郎等职,但无“营缮郎”之称。脂批道:“官职更妙,设云因情孽而缮此一书之意。”意谓此书是写明朝之“情痴情种”,即亡国之君;意指《石头记》即末世朱明史,即“明末清初史”。“营”谐音“因”,“缮”,抄写;撰写。
    “年近七十”,意指距万历帝登基已将近七十年。万历帝朱翊钧于隆庆六年(1572)即位,次年(1573)改元万历,在位四十八年(1573—1620),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所以所谓“年近七十”,点出此处之时代背景在崇祯年间(1628—1644)
    “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
    “死了的儿子”,代指万历帝长子朱常洛,即明光宗。光宗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八月一日即位,泰昌元年(1620)九月一日崩,在位仅一个月。
    “女儿之可儿”,代指万历帝之孙天启帝朱由校、崇祯帝朱由检。天启帝朱由校,光宗长子,在位七年(1621—1627)。崇祯帝朱由检,光宗第五子,北京朱明末代皇帝,在位十七年(1628—1644)。
    “(可儿)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
    长大之“可儿”即指崇祯帝。所谓“性格风流”,即指崇祯帝是“情痴情种”,乃亡国之君。故脂批道:“四字便有隐意。《春秋》字法。”
    “可儿之夫”“贾蓉”,代指明末权臣。(详见第十回“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
    “那秦业至五旬之上方得了秦钟。”
    “五旬之上”,意指距万历帝登基已五十年以上。而万历帝共在位四十八年,所以所谓“五旬之上”,点出此处之时代背景在天启年间。
    秦钟代指在天启六年(天命十一年)即后金汗位之皇太极。
    “秦钟”,第七回脂批道:“设云‘情种’。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戚序本和蒙府本作“情种”;甲戌本作“情钟”,当为“情种”之误抄。)
    所谓“情”即指秦业,即万历帝。所谓“情种”即万历帝之“种”,其意一指女真族本臣属于明朝;一指清朝(后金)兴起于明万历年间。努尔哈赤的先人从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开始就是明朝册封的官员。祖父觉昌安、父塔克世为建州左卫指挥,后被明军误杀。努尔哈赤派人质问明朝,明朝做了解释,并归还其祖、父遗体,又给努尔哈赤“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努尔哈赤则以复仇为名,于万历十一年(1583)起兵,并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立后金。
    “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出自南朝徐陵编《玉台新咏》巻八刘缓《敬酬刘长史咏名士悦倾城》,这里借以介绍皇太极。所谓“未嫁先名玉”,意指皇太极在未正式称帝之前就得到了北元之传国玺。崇祯八年(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命多尔衮等第三次西征漠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率部降金,并献上传国玺。崇祯九年(1636),皇太极正式即皇帝位,改“金”为“清”。所谓“嫁”,指即皇帝位。“名”,占有。“玉”,指传国玺。所谓“来时本姓秦”,一指后金本臣属于万历朝,一指后金兴起于万历年间。“秦”即秦业,代指万历帝及万历朝。故脂批道:“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
    第九回“闹学堂”点出秦钟字“鲸卿”。“鲸”隐“金”;“卿”隐“清”;“鲸卿”代指从“金”到“清”之皇太极。不仅如此,“金”又指入关前之清朝(后金);“清”,又指入关后之清朝。而顺治帝从盛京迁都北京,所以秦钟又代指顺治帝福临。
    《清史稿·本纪四》:“(顺治元年1644)冬十月……即皇帝位……定鼎燕京,仍建有天下之号曰大清,纪元顺治。”从这里可以看出,清朝视其“入主北京”为建立新朝,只是“仍建有天下之号曰大清”罢了。
    明光宗朱常洛本为万历帝亲子,天启帝朱由校、崇祯帝朱由检本为万历帝亲孙,此处却谓其为从“养生堂”抱养。而与天启崇祯同时代之清朝(后金)皇太极和福临父子,却反而谓其为万历帝之“亲生”。故脂批道:“出明秦氏究竟不知系出何氏,所谓寓褒贬、别善恶是也。秉刀斧之笔、具菩萨之心亦甚难矣,如此写出可儿来历亦甚苦矣。又知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又道:“写可儿出身自养生堂,是褒中贬。后死封龙禁尉,是贬中褒。灵巧一至于此。”
    秦钟为秦可卿之弟,本比宝玉低一辈。第九回宝玉却说“不必论叔侄,只论弟兄朋友”, “只叫他‘兄弟’,或叫他的表字‘鲸卿’,秦钟也只得混着乱叫起来”。此处宝玉将秦钟拔高一辈,也点出秦钟代指皇太极和福临父子两人。
    第七回题曰:“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
    所谓“江南”即指江南甄家,即南明。所谓“惜花人”即指迎春、探春、惜春、林黛玉。林黛玉代表南明,迎春代表永历朝廷和永历帝,探春代表隆武政权和郑成功,惜春代表鲁监国朱以海。南明第一个皇帝弘光帝朱由崧和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也是万历帝之孙,是崇祯帝之堂兄弟,故谓“家住江南姓本秦”,意谓南明是北京朱明之延续;“秦”指秦业,即万历帝。
    所以所谓末世朱明是指从万历朝到南明永历朝,所谓《石头记》之“明史”,实际上主要记载“万历家事”,即万历帝及其后代的历史(从万历帝登基到永历帝遇难)。
    第七回宝玉与秦钟商定一起上贾家义学,本回得到了贾母认可。秦业还“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亲自带了秦钟,来代儒家拜见了”,为第九回“闹学堂”做好铺垫。
    石头真言(九)秦钟即天聪汗皇太极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九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本回接第八回之“比通灵”,继续介绍东北之后金。
    一、“香怜”、“玉爱”代指后金皇(汗)权
    秦钟代表皇太极和福临父子两人。秦钟是秦可卿之弟,本比宝玉低一辈。本回宝玉说“不必论叔侄,只论弟兄朋友”,将秦钟拔高一辈,只叫秦钟“兄弟”,或叫其表字“鲸卿”。而薛蟠即多尔衮,与宝玉同辈即与多尔衮同辈。所以本回之秦钟代指皇太极;本回之薛蟠则代指曾与皇太极争夺后金汗位之代善和多尔衮。
    朝鲜李肯翊《燃黎室记述》:“建州虏酋奴尔哈赤,疽发背死。临死命立世子贵荣(一作永)介。贵荣介让于弟弘他时(一作弘太始)曰:‘汝智勇胜于我,汝须代立。’弘他时略不辞让而立。或曰:奴尔赤临死,谓贵永介曰:‘九王子应立而年幼,汝可摄位,后传于九王。’贵永介以为嫌逼,遂立洪太氏云,僭号天总(聪)。”(“贵永介”即代善,“弘他时”、“洪太氏”即皇太极,“九王”即多尔衮。)(潘喆、孙方明、李鸿彬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
    《明熹宗实录》:“奴酋死于沈阳,四子与长子代善争立未定。”(“四子”即皇太极。)
    上面的史料说明代善和多尔衮曾与皇太极争夺汗位。
    本回之“贾家义学”(家塾)代指明朝之东北,是明清(金)双方之战场。故宝玉上学前只辞黛玉而不辞宝钗。“香怜”、“玉爱”代指后金皇(汗)权。所谓“香怜”、“玉爱”已被薛蟠“哄上手”,意指本应由代善(或多尔衮)继承后金汗位并进而称皇帝。
    努尔哈赤生前为巩固权位,先幽死胞弟舒尔哈齐,又杀死长子褚英。努尔哈赤晚年在汗位继承问题上非常烦恼,他没有指定继承人,而是宣布《汗谕》: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推举新汗和废黜大汗的制度。所以,他死之后,尸骨未寒,汗位之争,非常惨烈。当时在诸贝勒中,以四大贝勒的权势最大,地位最高;此外,还有多尔衮、多铎。四大贝勒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皇太极在四大贝勒中,座次和年齿均列第四,为什么却能登上后金国汗的宝座?因为皇太极在大位争夺中,长期而巧妙地运用了谋略。
    当时的形势是:二贝勒阿敏是皇太极的堂兄,其父舒尔哈齐获罪被圈禁至死。阿敏自己也犯下大过,自然没有资格也没有条件争夺汗位继承权;三贝勒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五兄,有勇无谋,生性鲁莽,军力较弱。他的生母富察氏曾因过失获罪,莽古尔泰竟亲手杀死母亲。这种人,名声差,可做统兵大将,但不能做一国之君,更没有条件争夺汗位;大贝勒代善有资格、有条件也有可能继承汗位。代善性格宽柔、深得众心,且军功多、权势大。努尔哈赤曾预示日后由其袭受汗位,说:“百年之后,我的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收养。”大阿哥就是代善。皇太极虽怀大志、藏玄机、有帝王之材,但同乃兄代善争夺汗位继承,各方面均处于不利的地位,于是不得不暗设机关。
    这里面有一个故事:努尔哈赤小福晋德因泽向天命汗告讦(jié)大福晋两次备佳肴送给大贝勒,大贝勒受而食之;又送给四贝勒,四贝勒受而未食。大福晋经常派人去大贝勒家,还在深夜外出宫院。努尔哈赤派人调查属实。他不愿家丑外扬,便借故惩处大福晋。这件事在满洲贵族中曝光后,大贝勒代善的威望大降,已无力争夺汗位。有人说小福晋德因泽告发是受到皇太极的指使,皇太极藉大福晋同大贝勒代善难以说清道明的“隐私”,施一箭双雕之计:既使大贝勒声名狼藉,又使大福晋遭到惩处。大福晋在这次事件中受了点“伤”,但没有“死”,不久又得到努尔哈赤的宠爱。
    大福晋就是多尔衮、多铎的生母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阿巴亥12岁嫁给努尔哈赤,共同生活25年。她当时37岁,正值盛年,丰姿饶艳。阿巴亥生有三个儿子:当时阿济格22岁、多尔衮15岁、多铎13岁。多尔衮、多铎兄弟也有资格同皇太极争夺皇位。要削弱多尔衮、多铎的力量,最好的办法就是处死大妃。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和几个贝勒说先汗有遗言,让大福晋殉葬。在皇太极等四大贝勒的威逼下,她自缢而死(一说被用弓弦勒死)。阿巴亥死后,多尔衮、多铎年幼,失去依靠,没有力量同皇太极争夺大位。据《清史稿·索尼传》记载,多铎曾说:“当立我,我名在太祖遗诏。”由此看来,努尔哈赤生前或有遗诏,可是至今没有见到。多尔衮死后议罪,一大罪名就是曾说:“太宗文皇帝之继位,原系夺立。”  
    代善失势、多尔衮失母,皇太极在大位争夺中处于有利地位。新汗的推举议商,在庙堂之外进行。大贝勒代善的儿子贝勒岳讬、萨哈璘到其父代善的住所,说:“四大贝勒(皇太极)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代善说:“这是我的夙愿!你们所说,天人允协,谁不赞同。”这样,父子三人议定。第二天,诸王、贝勒、贝子聚于朝。代善将他们的意见告诉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及诸贝勒。没有发生争议就取得共识。皇太极经过长达15年的精心谋划,终于登上大位。皇太极初登新汗宝座时,四大贝勒并肩而坐,处理军政大事,四人轮流分值。尔后,皇太极除掉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胁服大贝勒代善,终于“南面独坐”,稳固了权力。
    (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
    薛蟠“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秦钟、宝玉趁机和香怜、玉爱“或设言托意,或咏桑寓柳,遥以心照,却外面自为避人眼目”。此即指皇太极暗设机关,谋夺汗位,为“闹学堂”做好铺垫。
    二、《石头记》中的朝鲜(一)金荣即李氏朝鲜
    第八回介绍贾代儒是“贾家塾中现今司塾”,“乃当今之老儒”,脂批道:“随笔命名,省事。”贾代儒代指天启初年执掌朝政之东林党人士。本回所谓“可巧这日代儒有事”,意指东林党人士失势,即指第八回宝玉撵李嬷嬷(阉党)却撵走了茜雪(东林党人士)。所谓“暂且管理学中之事”之贾瑞,则指代替孙承宗经略辽东之阉党人物高第、王之臣等。
    “原来这贾瑞最是个图便宜没行止的人,每在学中以公报私,勒索子弟们请他;后又附助着薛蟠,图些银钱酒肉,一任薛蟠横行霸道,他不但不去管约,反助纣为虐讨好儿。”
    《明史·袁崇焕传》(宁远大捷):“(天启)五年(1625)夏,承宗与崇焕计,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缮城郭居之。自是宁远且为内地,开疆复二百里。十月,承宗罢,高第来代,谓关外必不可守,令尽撤锦、右诸城守具,移其将士于关内。崇焕力争不可,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第无以难,乃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尽驱屯兵入关,委弃米粟十余万,而死亡载途,哭声震野,民怨而军益不振。我大清知经略易与,六年正月举大军西渡辽河,二十三日抵宁远。崇焕闻,即偕大将(满)桂等集将士誓死守。崇焕更刺血为书,激以忠义,为之下拜,将士咸请效死。明日,大军进攻,载楯穴城,矢石不能退。崇焕令闽卒罗立,发西洋巨砲,伤城外军。明日,再攻,复被却,围遂解。初,中朝闻警,兵部尚书王永光大集廷臣议战守,无善策。经略第、总兵麒并拥兵关上,不救,中外谓宁远必不守。及崇焕以书闻,举朝大喜,立擢崇焕右佥都御史,玺书奖励,桂等进秩有差。高第镇关门,大反承宗政务,折辱诸将,诸将咸解体,遇麒若偏裨,麒至,见侮其卒。至是,坐失援,第、麒并褫官去,而以王之臣代第,赵率教代麒。”
    本回“拿住”秦钟香怜之金荣,代指明末清初之李氏朝鲜。金荣是“东胡同里璜大奶奶的侄儿”,所谓“东胡同”即指朝鲜之方位和地形。所谓秦钟和香怜“贴烧饼”,即指天启六年(天命十一年1626)皇太极即后金汗位。
    李氏朝鲜(1392~1910),韩国称朝鲜王朝,史学界称李氏朝鲜,简称李朝。1388年高丽国将军李成桂政变上台,1392年在松京(开城)寿昌宫即位。李成桂拟定“朝鲜”和“和宁”两个国号请朱元璋裁决,朱元璋以“朝日鲜明”之意,定其国号为“朝鲜”,但朱元璋认为李成桂“顽嚣狡诈”,没有册封。建文三年(1401),建文帝册封李成桂之子李芳远为朝鲜国王。天启三年(1623)十二月,天启帝又封李倧为朝鲜国王。李氏朝鲜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明清附属国。
    当时明金对峙,朝鲜的态度确实举足轻重。后金与朝鲜仅一江之隔,因此后金要想西进征明,就要考虑东邻朝鲜的行动,为此在后金统治集团内有两种意见,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第三子洪太时(即皇太极)常劝其父欲犯我国,其长子贵永介(即代善)则每以四面受敌,仇怨甚多,则大非自保之理,极力主和,务要安全,非爱我也,实自爱也。”努尔哈赤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不敢冒险,故对朝鲜采取拉拢的政策,曾多次派遣使臣赴朝投书,希望朝鲜与明朝脱离关系,同后金结盟,所谓“不事南朝,子子孙孙,永结盟约”。但是朝鲜不为所动,仍坚决支持明朝,反对后金。(李鸿彬《清朝开国史略》)
    所谓薛蟠“把香、玉二人丢开一边”,意指代善已放弃争夺汗位,转而支持皇太极。所谓“就连金荣亦是当日的好朋友”,即指代善曾对朝鲜极力主和。
    万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1618 )“萨尔浒之战”,朝鲜曾派军参战,后全军投降。代善与李朝都元帅姜宏烈在战场上共同盟誓讲和。代善想先移兵都城,令姜宏烈等朝见努尔哈赤后,将李朝官兵再释放回国。而努尔哈赤知道这批官兵有很强的战斗力,将对后金构成威胁,于是采取分散办法,将一部分分到村庄外,借口杀掉数百人。代善认为双方已讲和,“阵上之约不可负”。同时,他鉴于后金“四面受敌,仇怨甚多”,大非自保之策,对于李朝“极力主和”,坚决反对杀害李朝官兵,丧失信誉。皇太极和莽古尔泰等主张屠杀投降官兵,并主张出兵李朝,然后再进攻辽东。因此,在李朝问题上两个代表人物代善与皇太极“和战异议,所见相左”,争论十分激烈。兄弟争论最终裁判自然是汗父。从正常人情道理说,真理是在代善一边。努尔哈赤无奈,表态说:好!好!“当从汝言”。而皇太极和莽古尔泰早就摸清汗父心思。因此,这场军事路线的大争论,也是努尔哈赤对代善嗣位动摇的重要原因之一。(滕绍箴《多尔衮之谜(明清卷·人物)》)
    金荣代表朝鲜,贾瑞代表明朝辽东经略,所以当秦钟香怜(后金)来告金荣“无故欺负他两个”时,贾瑞“拿着香怜作法,反说他多事,着实抢白了几句。香怜反讨了没趣,连秦钟也讪讪的各归坐位去了”。“金荣越发得了意,摇头咂嘴的,口内还说许多闲话,玉爱偏又听了不忿,两个人隔座咕咕唧唧的,角起口来”。不想早触怒了贾蔷。
    “原来这一个名唤贾蔷,亦系宁府中之正派玄孙,父母早亡,从小儿跟贾珍过活,如今长了十六岁,比贾蓉生的还风流俊俏。他兄弟二人最相亲厚,常相共处。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专能造言诽谤主人,因此不知又有了什么小人诟谇谣诼之辞。贾珍想亦风闻得些口声不大好,自己也要避些嫌疑,如今竟分与房舍,命贾蔷搬出宁府,自去立门户过活去了。这贾蔷外相既美,内性又聪明,虽然应名来上学,亦不过虚掩眼目而已。仍是斗鸡走狗,赏花玩柳。总恃上有贾珍溺爱,下有贾蓉匡助,因此族中人谁敢来触逆于他。”
    “诟谇谣诼(gòusuìyáozhuó)”:诟:辱骂;谇:斥责;谣诼:造谣污蔑。辱骂斥责,造谣诽谤。形容相互勾心斗角,弄得乌烟瘴气。
    贾蔷代表后金(清朝),所谓“亦系宁府中之正派玄孙”,意谓女真族(满族)本臣属于朱明。
    所谓“父母早亡,从小儿跟贾珍过活”,则指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幼年丧母,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又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被明将李成梁误杀。
    所谓“如今长了十六岁”,点出此处之时代背景在天启年间。女真族自朱元璋时起就是朱明之臣民。所谓“十六岁”代指南京朱明三朝(洪武、建文、永乐)和北京朱明十三朝(从永乐朝至天启朝,含废帝景帝,参见第二十四回之“小红”)。
    所谓“如今竟分与房舍,命贾蔷搬出宁府,自去立门户过活去了”,意指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自立门户”。
    “总恃上有贾珍溺爱,下有贾蓉匡助,因此族中人谁敢来触逆于他。”
    贾珍与贾蓉代指明朝权臣。明将李成梁和努尔哈赤家族可能有着某种特殊的关系。庄氏《明史辑略·李成梁传》称努尔哈赤为李成梁所豢养。相传努尔哈赤青年时曾到李成梁麾下,后跟随李成梁到京师,因而出现“义犬救主”、“乌鸦护驾”和“大青马”的故事。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娶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女为妾,还生了儿子。所以当时流传“奴酋女婿作镇守,未知辽东落谁手”的民谣。(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
    本回与秦钟一起入学之宝玉,代指后金皇(汗)权。所以宝玉之男仆李贵以及书童茗烟、锄药、扫红、墨雨等都代指清军。贾蔷“调拨”茗烟对付金荣,即指皇太极即后金汗位后派兵进攻朝鲜,史称“丁卯之役”。贾蔷之所谓“是时候了”,意指皇太极认为到了解决朝鲜问题的时候。
    茗烟揪住金荣,金荣“夺手要去抓打宝玉秦钟”。“金荣的朋友暗助金荣,飞砚来打茗烟”,却打在了贾兰贾菌座上。
    贾菌(jùn)代指明朝东江镇统帅毛文龙。后率部降清(金)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皆为其部将。
    明天启元年(天命六年1621 ),明辽东巡抚王化贞,为了组织明军出广宁、渡辽河,从正面进攻后金,便派标下练兵游击毛文龙率领军丁二百余人,深入敌后,联络辽民,以牵制和分散后金的兵力。五月,毛文龙得知后金镇江守将佟养真派兵外出,城防空虚,以镇江中军陈良策为内应,一举攻破镇江。镇江捷报,附近城堡相继投降。毛文龙因功授参将,不久又晋升为平辽总兵。后金派大军前来镇压,毛文龙不战而退入朝鲜境内。后金兵几次入朝进击,并且遣使赴朝致书说:“如果我两国真心想友好相处,那么就逮捕毛文龙、陈良策交来。”朝鲜方面为了不使事态严重,“恐有日后之患,言其利害于毛将,使卷入海岛”。天启二年(天命七年1622 )十一月,毛文龙率部进驻朝鲜皮岛(即椴岛、稷岛、从云岛)。此岛位于明朝、后金和朝鲜之间,“地广衍,有险可恃”,“南可以屏蔽登莱,东可以联络朝鲜,北可以攻冲辽沈,乃平辽阨要区也”。此后,朝鲜为了防御后金侵犯,便大力支援毛文龙,如划给大片“闲田”,使其兵民驻耕,“以助军饷”;供给大量粮食,以解决十万军民的生计;补充大批火器,增强明军的战斗力。毛文龙一方面经常派兵袭扰后金,又派人潜入后金,鼓动辽民起来反对后金政权。毛文龙对后金的军事行动规模不大,仅是骚扰性的,但“牵制则有余”。后金的许多贝勒大臣认为:“毛文龙之患,当速灭耳!文龙一日不灭,则奸叛一日不息,良民一日不宁。”随着毛文龙势力日益壮大,后金就更加归罪朝鲜的支持,正如毛文龙所言:“奴酋之恨巨掣尾,每转恨于朝鲜之假地。”努尔哈赤虽然多次致书要朝鲜断绝与毛文龙往来,如果擒获毛文龙,则以朝鲜降将姜弘立作为交换,但是遭到朝鲜严词拒绝。当时后金战略的重点是在辽西,而对东江的毛文龙则封官许愿,采取招抚之策,然而毛文龙乃无降金之意。天启六年(天命十一年1626 )皇太极继承汗位后,虽然继续推行其父努尔哈赤进取中原的战略总方针,但是为了摆脱目前受包围的困境,在对明的策略上有所调整,公开遣使与辽东巡抚袁崇焕进行议和,暗地里则把进攻的矛头由西转向东,积极准备攻打朝鲜和毛文龙,以解后金的后顾之忧,“丁卯之役”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爆发的。(李鸿彬《清朝开国史略》)
    天聪元年(明天启七年,1627)一月,皇太极命大贝勒阿敏为统帅东征朝鲜。皇太极面授方略说:“朝鲜屡世获罪我国,理宜声讨,照此非专伐朝鲜也。明毛文龙近彼海岛,倚恃披猖,纳我叛民,故整旅徂(cú往)征。若朝鲜可取,则并取之。”后金兵先克义州,后攻铁山。由于毛文龙自冰合后,移驻皮岛,未能捉住。阿敏于是挥戈东进,把主攻目标由毛文龙转向朝鲜。为了减少和削弱朝鲜军民的抵抗,阿敏“一边进兵,一边求和”。后金兵连克定州、安州、平壤,直取朝鲜王京汉城。朝鲜国王李倧离开汉城,逃往江华岛。三月,朝鲜国王李倧率领群臣和后金南木太等八大臣在江华岛焚书盟誓。阿敏对誓文很不满意,不予承认。李倧被迫无奈,派遣王弟赴平壤后金大营,再次举行盟誓,结“兄弟之盟”。其间朝鲜向明廷求援,“上命文龙相机战守”。毛文龙不断派兵袭击入侵朝鲜的后金兵,“五战而五胜”。在阿敏准备率军渡江返回沈阳时,毛文龙对后金发动一次新的攻势,“传集诸将,面授方略,度地远近险要,发兵设伏,出奇夹攻,俱约至十三日齐到义州、鸭绿江边,水陆公开截杀”。(李鸿彬《清朝开国史略》)
    贾菌本要反击金荣朋友,却将“书匣子”砸在了“宝玉秦钟桌案上”。此即指毛文龙反击后金兵。
    “贾兰是个省事的,忙按住砚,极口劝(贾菌)道:‘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
    贾兰代指山海关、宁远、锦州方向之明军。贾兰后代指吴三桂,吴三桂也是宁锦方面之明将。《明史·袁崇焕》:“崇焕锐意恢复,乃乘大军之出,遣将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再使使持书议和。会朝鲜及毛文龙同告急,朝命崇焕发兵援,崇焕以水师援文龙,又遣左辅、赵率教、朱梅等九将将精卒九千先后逼三岔河,为牵制之势,而朝鲜已为大清所服,诸将乃还。”
    茗烟等主打,李贵则主劝。意指后金统帅阿敏“一边进兵,一边求和”。
    “金荣强不得,只得与秦钟作了揖。宝玉还不依,偏定要磕头……金荣无奈,只得进前来与秦钟磕头。”
    所谓“作揖”,意指朝鲜与后金地位平等。所谓“磕头”,则指“丁卯之役”朝鲜被迫与后金结“兄弟之盟”。
    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金荣之母胡氏劝金荣不要“争闲气”,金荣只好“忍气吞声”,金荣姑母“璜大奶奶”却气冲冲去宁府问罪。金氏听尤氏说秦可卿正病重,又为秦钟之事“又是恼,又是气”,于是“把方才在他嫂子家的那一团要向秦氏理论的盛气,早吓的都丢在爪洼国去了”。意指明朝已自顾不暇,根本无力救援朝鲜。
    胡氏、金氏、金荣都代指朝鲜。金氏为“贾家玉字辈的嫡派”贾璜之妻,意指李氏朝鲜本为明朝藩属国。“金荣”,代指转投后金之李氏朝鲜,故脂批道:“妙名,盖云有金自荣,廉耻何益哉?”
    石头真言(十)秦可卿“药方”之谜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十回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第九回介绍了末世朱明之外患,即后金之兴起。本回则介绍末世朱明之内忧,即阉党乱政。
    一、秦可卿之病源
    本回由金氏问罪引出秦可卿之病,秦可卿代指天启、崇祯二帝。
    关于秦可卿之病,尤氏道:“他这些日子不知怎么着,经期有两个多月没来。叫大夫瞧了,又说并不是喜。”张太医亦道:“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大奶奶从前的行经的日子问一问,断不是常缩,必是常长的。是不是?”婆子答道:“可不是,从没有缩过,或是长两日三日,以至十日都长过。”张太医道:“妙啊!这就是病源了。”
    月经长期不来,且不是“喜”,此乃“红尽”也,即“朱尽”,意指危机重重的朱明王朝已病入膏肓,走到了尽头。这就是秦可卿之病源。(参见第八十回香菱之“干血之症”)
    因后日是贾敬寿辰,贾珍去请安。贾敬道:“我是清净惯了的,我不愿意往你们那是非场中去闹去。你们必定说是我的生日,要叫我去受众人些头,莫过你把我从前注的《阴骘文》给我令人好好的写出来刻了,比叫我无故受众人的头还强百倍呢。”
    《阴骘文》,全称《文昌帝君阴骘文》,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也难下定论。清代朱珪校定的《阴骘文注》认为:“《阴骘文》有宋郊之事,当作于宋代。”一般认为作者是道士,书成于《太上感应篇》之后,至迟不会晚于元代。文昌帝君为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阴骘(zhì)”一词原为“默默地安定”之意,后引申为修善积德,俗称积阴德。《阴骘文》以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思想为依据,宣传儒家道德规范和道、释宗教戒条。
    贾敬在贾府中学问最大,第十三回贾蓉之“履历”中写明贾敬是“乙卯科进士”。
    贾敬即嘉靖,代指万历帝。而嘉靖即“家尽”,与秦可卿之病“红尽”寓意相同。《明史》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二、张太医之药方
    本回贾珍道:“方才冯紫英来看我,他见我有些抑郁之色,问我是怎么了。我才告诉他说,媳妇忽然身子有好大的不爽快,因为不得个好太医,断不透是喜是病,又不知有妨碍无妨碍,所以我这两日心里着实着急。冯紫英因说起他有一个幼时从学的先生,姓张名友士,学问最渊博的,更兼医理极深,且能断人的生死。今年是上京给他儿子来捐官,现在他家住着呢。这么看来,竟是合该媳妇的病在他手里除灾亦未可知。我即刻差人拿我的名帖请去了。今日倘或天晚了不能来,明日想必一定来。况且冯紫英又即刻回家亲自去求他,务必叫他来瞧瞧。等这个张先生来瞧了再说罢。”
    冯紫英代指皇太极(详见第二十六回、第二十八回之“冯紫英”)。张太医“姓张名友士”,是冯紫英“幼时从学的先生”。女真族本属明朝辽东都司管辖,努尔哈赤曾为明朝辽东统帅李成梁所豢养,所以张友士代指明朝辽东将领。
    且看张太医之“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
    人参二钱  白术二钱土炒  云苓三钱  熟地四钱
    归身二钱酒洗  白芍二钱  川芎钱半  黄芪三钱
    香附米二钱制  醋柴胡八分  怀山药二钱炒  真阿胶二钱蛤粉炒
    延胡索钱半酒炒  炙甘草八分
    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  红枣二枚
    张太医之药方其实是一个谜语。
    第三十七回“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宝钗道:“有了,如今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竟拟出几个题目来,都是两个字:一个虚字,一个实字,实字便用‘菊’字,虚字就用通用门的。如此又是咏菊,又是赋事,前人也没作过,也不能落套。赋景咏物两关着,又新鲜,又大方。”
    如果将宝钗的“虚实”之论用来解谜,此谜便迎刃而解。
    “人参、白术、云苓、归身、白芍、川芎、黄芪……”
    这些药名显然第一个字为“虚”,第二个字为“实”,那么分别取其第二个字。
    “引”即“引药”,亦称药引,是引药归经的俗称,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起“向导”的作用。所以引药之“建莲子”和“红枣”,应分别取其第一个字。
    这样“药方”就齐了:“参(shēn、cān)术(zhú)苓地,身芍(sháo)芎(xiōng)芪(qí),附柴山阿,胡甘建红。”
    翻译为非“药方”文便为:“谄主佞帝,身少雄器,浮财善讹,胡甘建红?”
    前三句:“谄主佞帝,身少雄器,浮财善讹。”
    以天启帝乳母客氏和太监魏忠贤为首的明末阉党,跃然纸上。“谄 (chǎn)”,谄媚,曲意迎合。“佞(nìng)”,用花言巧语谄媚。“浮财”,指金钱、首饰、粮食、衣服、什物等动产。“讹”,讹诈。
    第四句:“胡甘建红?”
    意谓怎么会甘愿兴旺朱明。“胡”,怎样,何。“甘”,甘愿,乐意。“建”,通“健”,使精力充沛。“红”即“朱”。
    《明史•天启帝本纪》:“(天启帝)在位七年,妇寺窃权,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
    张友士代指明朝辽东将领,由于客魏阉党专擅朝政,排斥异己,张友士也只能“上京给他儿子来捐官”。贾珍请张友士为天启朝(秦可卿)把脉,张友士就给出了这么一个药方。意谓只有铲除客魏阉党,才能医治秦可卿之“红尽”,即“朱尽”。
    贾蓉道:“高明的很。还要请教先生,这病与性命终久有妨无妨?”张友士道:“大爷是最高明的人。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
    贾珍道:“既有这个人(张友士),媳妇的病或者就能好了。”
    但张友士未能根治秦可卿之病,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崇祯帝自经于万岁山(景山),北京朱明灭亡。(详见第十三回“秦可卿淫丧天香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