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真言(十一)贾瑞即洪承畴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十一回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 本回接第十回之“论病细穷源”,介绍末世朱明之崇祯朝。 一、“凤姐看望秦氏”代指皇太极五入中原 本回所谓“贾敬寿辰”,代指天启七年(1627)崇祯帝朱由检即皇帝位。 关于秦可卿之病,邢夫人又道:“别是喜罢?”尤氏道:“从前大夫也有说是喜的。昨日冯紫英荐了他从学过的一个先生,医道很好,瞧了说不是喜,竟是很大的一个症候。昨日开了方子,吃了一剂药,今日头眩的略好些,别的仍不见怎么样大见效。” 崇祯帝少年老成,登基后不动声色地将阉党一举铲除,又启用东林党人,明朝出现了一番中兴的景象。但崇祯帝的一番作为,并没有改变明朝覆亡的命运。当时内有农民起义,外有清朝(后金)征伐,朱明已尽显末世光景。《明史》:“(崇祯帝)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末世朱明早在万历朝就已患上了“红尽”之病,天启朝又经阉党乱政,已是病入膏肓。故秦可卿道:“任凭神仙也罢,治得病治不得命。”第十回张友士亦道:“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 本回凤姐频繁入宁府“看秦氏”,实际上代指清(金)军在崇祯帝登基后不断进攻明朝,并五入中原。本回第一次出场之“尤氏的母亲”,代指随清(金)军一起进攻明朝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详见第六十五回“红楼二尤”)。 皇太极向明朝用兵,先后取得大凌河之战(崇祯四年1631)和松锦之战(崇祯十四年1641)的胜利,并五次向关内用兵。第一次是天聪三年(崇祯二年1629)十月,皇太极亲自带领大军,绕道蒙古地区,攻破大安口,围攻北京城。第二次是天聪八年(崇祯七年1634)七月,皇太极亲统大军,蹂躏宣府、大同一带。第三次是崇德元年(崇祯九年1636)七月,皇太极命多罗郡王阿济格等率军入关,到延庆,入居庸,取昌平,逼京师。接着,阿济格统军下房山,破顺义,陷平谷,占密云,围绕明都,蹂躏京畿。此役,清军阿济格奏报:凡56战皆捷,共克16城,俘获人畜17万。他们凯旋时,“艳服乘骑,奏乐凯归”,还砍木书写“各官免送”四个大字,以戏藐大明皇朝。第四次是崇德三年(崇祯十一年1638)九月,皇太极派多尔衮率军入关,兵锋直到济南。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多尔衮转战2000余里,攻克济南府城暨3州、55县,获人、畜46万。第五次是崇德七年(崇祯十五年1642)十一月,皇太极派阿巴泰率军入关,横扫山东一带,俘获人口36万、牲畜32万余头。皇太极五次大规模入塞,攻打北京,掳掠中州,陷落济南,皇太极之胆识、之气魄、之谋略确是雄奇的。但他多次派兵入塞,屠城、杀戮、焚毁、抢掠,却是兵略中之最下者。(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 尤氏对凤姐道:“你是初三日在这里见他的,他强扎挣了半天,也是因你们娘儿两个好的上头,他才恋恋的舍不得去。” 所谓“初三日”,代指清军五入中原之前三次,即指清军在崇祯二年(1629)、崇祯七年(1634)和崇祯九年(1636)三入长城,掳掠中原。 本回凤姐饭后再去看望秦氏,则代指崇祯十一年(1638)九月清军第四次侵入中原。 凤姐劝秦氏“总要想开了才是”,道:“况且听得大夫说,若是不治,怕的是春天不好呢。如今才九月半,还有四五个月的工夫,什么病治不好呢?” 所谓“九月半”,即指崇祯十一年(崇德三年1638)九月皇太极派多尔衮第四次侵入长城,掳掠山东达半年之久。所谓“还有四五个月的工夫”,意指到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崇祯帝自经于万岁山(景山)还有四五年时间。所谓“若是不治,怕的是春天不好呢”,即指北京朱明将亡。 “宝玉正眼瞅着那《海棠春睡图》并那秦太虚写的‘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的对联,不觉想起在这里睡晌觉梦到‘太虚幻境’的事来。正自出神,听得秦氏说了这些话,如万箭攒心,那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下来了。” 第五回秦氏引宝玉“游幻境”,意指秦氏(崇祯帝)魂归太虚幻境。此处暗示北京朱明即将灭亡,秦可卿(崇祯帝)也即将重归警幻帐下。 看望过秦氏,凤姐带人进入会芳园,“正自看园中景致,一步步行来赞赏”,不想遇到了贾瑞。贾瑞即洪承畴。 《清代名人傳略》:“洪承畴,字亨九,福建南安人。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累迁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初,流贼大起,明庄烈帝以承畴能军,迁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屡击斩贼渠,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督河南、山、陕、川、湖军务。时诸贼渠高迎祥最强,号闯王,李自成属焉,承畴与战,败绩。庄烈帝擢卢象升总理河北、河南、山、陕、川、湖军务,令承畴专督关中,复与自成战临潼,大破之,迎祥就俘。自成号闯王,分道入四川,承畴与屡战辄胜。自成还走潼关,承畴使总兵曹变蛟设伏邀击,自成大败,以十八骑走商洛。关中贼略尽。是岁为崇德三年(1638)。” 《明史•本纪•庄烈帝》:“(崇祯十一年1638)九月,大清兵入墙子岭,总督蓟辽兵部侍郎吴阿衡死之。京师戒严。冬十月,卢象升入援,召对于武英殿。卢象升、高起潜分督援军。是月,洪承畴、曹变蛟大破贼于潼关南原,李自成以数骑遁。十一月,大清兵克高阳,致仕大学士孙承宗死之。罢卢象升,戴罪立功。刘宇亮自请视师,许之。十二月,卢象升兵败于巨鹿,死之。孙传庭为兵部侍郎督援军。征洪承畴入卫。十二年(1639)春正月,大清兵入济南,德王由枢被执,布政使张秉文等死之。刘宇亮、孙传庭会师十八万于晋州,不敢进。改洪承畴总督蓟、辽,孙传庭总督保定、山东、河北。二月,大清兵北归。三月,出青山口。凡深入二千里,阅五月,下畿内、山东七十余城。” 凤姐所遇之贾瑞,正是在清军第四次侵入长城时被征入卫之洪承畴。贾瑞道:“也是合该我与嫂子有缘。”“一面说着,一面拿眼睛不住的觑着凤姐儿”。凤姐则一面假意含笑应酬,一面暗忖道:“这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那里有这样禽兽的人呢!他如果如此,几时叫他死在我的手里,他才知道我的手段!” 凤姐上了天香楼,点了一出《还魂》,一出《弹词》,道:“现在唱的这《双官诰》,唱完了,再唱这两出,也就是时候了。” 《双官诰》:又名《三娘教子》、《忠孝牌》、《忠孝节义》,出自清代陈二白所作传奇《双官诰》。写冯琳如的婢妾碧莲守节教子,后来得了夫、子双份官诰的故事。诰,即诰命,封建朝廷以皇帝名义颁赐品爵的诏令。 脂批道:“点下文。”凤姐的原型为孝庄,乃皇太极之妃。此处意谓孝庄有如《双官诰》中的碧莲,夫、子皆称帝,点出顺治帝福临即将即皇帝位,孝庄将成为清朝皇太后。 上天香楼前凤姐问道:“戏唱了几出了?”婆子回道:“有八九出了。”所谓“八”即指崇德八年(1643),这年皇太极病死,福临即位。所谓“九”即指正唱着的《双官诰》。 《还魂》:《牡丹亭》第三十五出。《牡丹亭》又名《还魂记》,作者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明戏曲作家,文学家。南宋初年,江西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在一日游园后,梦见自己与一书生幽会,醒来后思念不已,竟至一病而亡。后书生柳梦梅也来到园中,按丽娘阴魂吩咐掘其棺,丽娘因而复生,两人遂结为夫妇,同往临安。时杜宝升任淮安安抚史,正为金兵所困,丽娘生前教师陈最良惊悉丽娘墓被掘,赶往报知。柳生在临安应试后,也因金兵入侵,发榜延迟,乃受丽娘之托,至淮安传报还魂喜讯。杜宝以柳生是掘墓贼,吊而鞭笞。主考官苗舜宾赶到,救下柳生,告知柳生已高中状元。杜宝因退敌有功升为宰相,以丽娘柳生为鬼妖,奏请皇上灭除。皇帝裁决,柳生拜认岳父,全家人大团圆。《还魂》一出即写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为夫妇。 历史上女真族曾建立大金(金国、金朝),故称努尔哈赤所建之大金为“后金”。此戏意谓曾入主中原之金朝将“还魂”,意指后金(清朝)将再次入主中原。 《弹词》:清初洪升所著《长生殿》的第三十八出。《长生殿》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弹词》一出写唐玄宗的乐工李龟年,经“安史之乱”,流落江南,以弹琵琶卖唱为生。唱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欢离合及唐王朝的盛衰故事。 此处以“安史之乱”喻清朝入关,点出南逃之明朝宗室和大臣将在江南建立南明。 而明朝权臣贾珍等仍“带了打十番的那里(凝曦轩)吃酒”。“十番”,又称十番鼓,一种用乐器合奏的套曲。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是乐不用小锣、金锣、饶钹、号筒,只用笛、管、箫、弦、提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故名十番鼓。番者更番之谓……后增星钹,器辄不止十种……若夹用锣铙之届,则为粗细十番。” 看完戏,吃毕饭,喝了茶,凤姐等辞归,“贾瑞犹不时拿眼睛觑着凤姐儿”。此处犹如谓洪承畴为清军送行。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洪承畴总督蓟、辽;二月,大清兵北归;三月,出青山口。洪承畴已与清朝结下不解之缘,此即所谓“见熙凤贾瑞起淫心”。 “此后凤姐儿不时亲自来看秦氏。秦氏也有几日好些,也有几日仍是那样”。而“贾瑞到荣府来了几次,偏都遇见凤姐儿往宁府那边去了”。 此处实指“松锦之战”。(详见第十二回“相思局”) “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到交节的那几日,贾母、王夫人、凤姐儿日日差人去看秦氏……” “这年”指崇祯十五年(崇德七年1642)。崇祯十五年(1642)十一月三十日正是冬至,借以点明此处之历史时间。这年二月,明朝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洪承畴兵败被俘,对明清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大决战——松锦之战,以明朝的完败而告终。经此一役,明朝精兵已尽,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极曾道:“取燕京如伐大树,须先从两旁斫(zhuó)削,则大树自扑,朕今不取关外四城,岂能即克山海(关)?今明国精兵已尽,国势已衰,我兵力日强,若四围纵略,从此燕京可得矣。”(《清太宗实录》) 这年冬至后凤姐最后一次看望秦氏,代指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十一月清军第五次侵入中原。 《明史•本纪•庄烈帝》:“(崇祯十五年1642)十一月,大清兵分道入塞,京师戒严。命勋臣分守九门,太监王承恩督察城守。诏举堪督师大将者。征诸镇入援。大清兵克蓟州。蓟镇总督赵光抃提调援兵。辽东督师侍郎范志完入援。大清兵南下,畿南郡邑多不守。十二月,大清兵趋曹、濮,山东州县相继下,鲁王以派自杀。十六年(1643)二月,范志完、赵光抃会师于平原。四月,大清兵北归,战于螺山,总兵官张登科、和应荐败没,八镇兵皆溃。” 此次清军侵入长城,直到崇祯十六年(1643)四月方才退出。此时“秦氏的光景,虽未甚添病,但是那脸上身上的肉全瘦干了”,意指“红”将“尽”矣,代指北京朱明即将灭亡。(将秦可卿之“红尽”和第八十回香菱之“干血之症”对看,细思与林黛玉之“泪尽”同理否?)所以凤姐建议尤氏“将一应的后事用的东西给他料理料理”,尤氏回答说已“暗暗的预备了”,只是差根“好木头”。这里已为第十三回之“樯木”埋下伏笔。 本回中还有一脂批云:“正写幻情,偏作锥心刺骨语。呼渡河者三,是一意。” “呼渡河者三”:宋代抗金名臣宗泽留守汴京,拟于建炎二年(1129)六月北渡黄河进攻金兵,但宋高宗对宗泽的奏疏概不答复,宗泽因此忧愤成疾,于七月病逝,死前三呼“渡河”。 此批将秦氏将死之言,比作宗泽遗言,大有“出师未捷身先死”之叹,看官万不可轻忽。 二、会芳园即万岁山(景山) 景山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辽代营建瑶屿行宫(今北海琼华岛),将余土堆积于此。金代建太宁宫,凿西华潭(今北海),又在此堆土成丘,建皇家苑囿,称“北苑”。元世祖忽必烈营建大都,土丘一带正处在皇宫延春阁以北,故辟为皇宫“后苑”,称土丘为“青山”。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大规模营建城池、宫殿和园林,将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南海的泥土堆积在“青山”,形成五座山峰,称“万岁山”。明初曾在此堆煤,故又称“煤山”。山下遍植果树,称“百果园”。在东北隅建寿皇殿等殿台,供皇帝登高、赏花、饮宴、射箭。清顺治十二年(1655)改“万岁山”为“景山”。 第十六回原文 凤姐儿带领跟来的婆子丫头并宁府的媳妇婆子们,从里头绕进园子的便门来。【蒙侧批:偏不独行,用此等反克文字。】但只见: 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蒙侧批:点明题目。】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翻,疏林如画。西风乍紧,初罢莺啼,暖日当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纵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会芳园之景,以万岁山(景山)和太液池(北海)为蓝本。 “若耶溪”,在浙江省绍兴县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云笈七签》:“第十七福地:若耶溪,在越州会稽县南。”福地,指神仙之住所。 景山也曾有水有桥。《北京名胜古迹》:“远在13世纪中,这里(景山)曾经是元代皇帝的御苑,里面有金殿、翠殿、花亭、毡阁,又有熟地八顷,元代皇帝还到这里耕稼种植。并且还装有水碾,引玄武湖(即北海)的水来灌溉花木,想来,亭台交错,异卉参差,当时这里早已是风景所在了。”《马可•波罗游记》:“流经人工湖的溪水穿出青山(景山)山麓的沟渠,注入位于皇帝皇宫和皇太子宫之间大而深的人工湖。” “天台”即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神仙记》载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二仙女,留住半年,归后见乡邑零落,已十世矣。 所谓“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意指会芳园(景山)乃人间福地。 “篱落”,篱笆。元代“后苑”有熟地八顷,皇帝曾在此躬耕,以昭示天下。 “乍(zhà)”,刚。“暄(xuān)”,温暖。“蛩语”,蟋蟀的鸣声;“蛩(qióng)”,蟋蟀。 “榭”,建在高土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木屋;“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屋。“东南”之“山”,指万岁山;“西北”之“水”,指北海。所谓“依山之榭”,照应本回之“天香楼”和第十三回之“登仙阁”,为第十三回“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做好铺垫。所谓“临水之轩”,照应本回贾珍等“带了打十番的吃酒”之“凝曦轩”。 “笙簧”,代指乐音。“笙”,簧管乐器;“簧”,笙中之簧片。 “罗绮”,皆丝织品,代指穿罗着锦之人。 此处之会芳园即万岁山(详见第十三回“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代指明朝。带人进园之凤姐,即指第四次侵入长城之清军;“猛然从假山石后”走出之贾瑞,则指被征入卫之洪承畴。 石头真言(十二)“相思局”即“松锦之战”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十二回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本回接第十一回之“见熙凤贾瑞起淫心”,细写北京朱明与清朝最后的关键一役——“松锦之战”。 一、“相思局”即“松锦之战” 有人从“贾天祥”联想到文天祥,从而推论出贾瑞即洪承畴,正如是也。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正如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诗句,将永耀史册。南宋景炎二年(1277)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次年被押送元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始终不屈。元至元二十年(1283),从容就义。 明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洪承畴兵败被俘,被押至清朝都城盛京(今沈阳),随即投降。所以洪承畴乃“假(贾)天祥”也。文天祥字“宋瑞”,洪承畴则是“假(贾)瑞”。 1、历史上的“松锦之战” 皇太极在东边两征朝鲜,先结“兄弟之盟”后结“君臣之盟”;在西面征服蒙古察哈尔部,漠南蒙古臣服;在北面已经统一黑龙江流域;可以专注于南面——向明朝关宁锦防线的前茅锦州发动进攻。皇太极认为:必先破关(山海关)宁(宁远)锦(锦州)防线,占领辽西走廊,夺取山海关。他选择的突破口,就是锦州。 崇祯十三年(崇德五年1640)四月,洪承畴奉调辽东仅仅一年多一点的时间,松(山)锦(州)之战就打响了。 皇太极从以前的失败中明白:关宁锦防线不可强攻,而要智取——围城、设伏、打援、攻坚。为此,皇太极做了三点部署: 第一步,屯兵义州。义州离锦州90里,皇太极派军队屯田种粮,解决后勤供给。 第二步,围困锦州。仍用当年围大凌河城的办法,四面包围,内外隔绝。 在锦州东南面18里是松山城,松山城偏西南30里是杏山城,而杏山城西南约20里便是塔山城。这三城护卫着锦州城。在其背后西南120里是宁远城,为锦州城之后盾。锦州被围,粮薪奇缺,外援断绝,羽书告急。 第三步,围城打援。锦州城被围,突围又不能成功,明朝肯定会派军队来救援。辽西走廊是平地,八旗骑兵有优势,可以乘机歼灭明军。崇祯帝派洪承畴前去增援,恰中皇太极围城打援之计。 锦州守将祖大寿派人突围,向明廷求援。崇祯帝得报,命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步骑13万,克期出关,火速驰援,击退敌军,解围锦州。洪承畴率军从宁远出发,采取“建立饷道,步步为营,边战边进,解围锦州”的策略。 七月二十八日,明军到达松山,同皇太极的清军遭遇,于是爆发松山激战。 皇太极见明军大众集前,后队颇弱。猛然省悟道:“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皇太极召集诸王贝勒会议,定下对策: 第一,包围主力。明军以步兵在松山城北和乳峰山之间设立七个营,以骑兵驻松山东、西、北三面,合步骑兵,号13万,部署严整。于是,皇太极将主力部队部署在松山与杏山间,乌欣河南山至海边,“横截大路,绵亘驻营”。并于锦州至海之间,掘三道大壕,各深八尺、宽丈余,包围松山明军,并切断松山、杏山之间的联系。 第二,前锋打援。皇太极之作战布署是:围锦打援——将原重点围困锦州的兵力,转移到重点打击援锦明军。这就由松山、锦州明军对清军的包围,转变为清军对明军的反包围,即将洪承畴率领的13万大军,包围在松山一带,使锦州、松山、宁远,彼此孤立,无法互援。清军由被动转向主动。 第三,断敌粮道。洪承畴统率13万大军的粮道被清军切断。这引起明军的恐慌。 第四,退路设伏。派精兵伏于杏山、连山、塔山及沿海诸要路。特别是在明军退往宁远必经之路——高桥,预设伏兵,等待退敌。 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环松山立营,图进解锦州之围,却退无回旋之地——自断与后方杏山、塔山、宁远等城的联络。皇太极观察洪承畴阵势,决定掘长壕,断粮道,使之陷于绝境。 洪承畴见清军“环松山而营,大惧。欲战,则力不支;欲守,则粮已竭。遂合谋退遁。”当夜,洪承畴等欲收缩兵力,企图聚兵,突破重围。 崇祯十四年(1641)八月二十日,明清两军,列阵大战,杀伤相当,未分胜负。皇太极先派军进攻塔山,夺取了明军的军粮。明军粮食被抢夺,退路被截断,气挫势穷。洪承畴担心明军步、骑兵被分割,将步骑数万之众,收缩在松山城内。 二十一日,洪承畴见形势严峻,召开会议,共谋对策。他对八总兵等诸将说:“当各敕厉本部,与之力斗。余身执桴鼓以从事,解围制胜,在此一举矣!”但是诸将意见不一。洪承畴又对诸将说:“守亦死,不战亦死,若战或可幸万一,不肖决意孤注,明天望诸君悉力。”明军面临强敌,又缺乏粮食,多主张“回宁远就食”,以图再战。于是,洪承畴放弃解锦州之围的计划,决定分兵两路,半夜突围。 当夜,明总兵王朴“怯甚”,尚未到约定突围时间,率领部众,已先逃遁,以致明军大乱,马步争驰,自相践踏,弓甲遍野,尸横满地。洪承畴等人突围未成,退守松山城。冲杀出去的明军,遭到截击,伤亡惨重。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当吴三桂、王朴等沿海边逃跑时,清军迎头截击。数万明军,东有大海,后有追兵,盔甲遍野,溃不成军,“赴海死者,不可胜计”。当时正赶上潮水大涨,全军尽没,只有200余人逃脱。后仅白广恩、曹变蛟、王廷臣败入松山,与洪承畴及其万余残卒,共守松山城。 二十四日,皇太极命设伏于高桥大路。逃入杏山城的吴三桂、王朴等,率残部逃出,向宁远奔遁,遭到清军追击,败奔至高桥。吴三桂、王朴恰中皇太极的预算——清军多铎等伏兵四起,阻截前路,追兵蹑后。吴三桂、王朴和众士卒,手足无措,伏兵合力进击,各路溃窜。吴三桂、王朴,仅以身免,逃回宁远。后王朴下狱被杀。 松山激战,历时十天,明军大败,清军获胜,明军被杀五万多人,损失马匹、甲胄数以万计。 尔后,皇太极大规模进兵松山,必欲破城,擒洪总督。松山城内,缺粮短薪。洪承畴“欲战则力不支,欲守则粮已竭,欲遁又未敢成队而出。”松山明军,坐困城中。 松山副将夏承德,不甘坐以待毙,遣人密约降清,许诺为内应。崇祯十五年(崇德七年1642)二月十八日夜,清军应约攻城,由南城墙登梯而入,松山城陷落。次日晨,夏承德率部生擒洪承畴及巡抚丘民仰、总兵王廷相、曹变蛟、祖大乐等。皇太极下令把洪承畴及祖大乐等送往沈阳,将松山城夷为平地。 攻破松山城后,清军集中打锦州城。此时锦州城也没有吃的,也是杀人相食,祖大寿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剃发投降。这是祖大寿第二次降清。 松锦大战,皇太极的兵略是:围城打援,断粮阻截。其高明之处在于:第一,断敌粮道,逼其后撤;第二,设伏截击,攻其不备;第三,外攻内应,陷其四城;第四,擒获主帅,诱其投降。 松锦大战于明清兴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此役以清军歼灭洪承畴援锦大军与夺占辽西锦州、松山、杏山、塔山四城而告终结,并为尔后入主中原奠定基础。松锦大战是明清辽东军事冲突的结束,标志着双方辽西军事僵局的打破——明军顿失关外的军事凭借,清军转入新的战略进攻,为破山海关、定鼎燕京、入主中原,准备条件,奠下基础。 洪承畴被俘以后,皇太极把他带到盛京沈阳,堂堂大明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剃发投降。(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 2、《石头记》中的“松锦之战” 第十一回回末平儿道:“就是那三百银子的利银,旺儿媳妇送进来,我收了。再有瑞大爷使人来打听奶奶在家没有,他要来请安说话。” 旺儿及其媳妇代表清军(详见第七十二回“来旺妇倚势霸成亲”)。所谓“三百银子的利银”,即指崇祯十三年(1640)皇太极围困锦州。所谓“瑞大爷使人来打听奶奶在家没有”,意指洪承畴派军打探锦州势态。北京朱明与清朝之间的最后一场大战,就此展开。 所谓“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即指皇太极“围城打援”之计。 王熙凤第一次将贾瑞约至“西边穿堂儿”。“西边穿堂儿”,即“松锦之战”的发生地辽西走廊,在沈阳西南。 凤姐道:“我把上夜的小厮们都放了假,两边门一关,再没别人了。” 此处意指皇太极诱洪承畴进入辽西走廊伏击圈。 洪承畴果然中计,困在了辽西走廊。“南北皆是大房墙,要跳亦无攀援。”辽西走廊北山南海,东西一关门,“铁桶一般”,南北无路可逃。脂批道:“此大抵是凤姐调遣。不先为点明者,可以少许多事故,又可以藏拙。” “这屋内又是过门风,空落落;现是腊月天气,夜又长,朔风凛凛,侵肌裂骨,一夜几乎不曾冻死。” 此处意指皇太极掘长壕,断粮道,使洪承畴陷于绝境。 早晨凤姐命人“将东门开了”,意指皇太极诱洪承畴突围。 洪承畴本来采取的是且守且战的方针:不时从松山、杏山等据点出发,以小部队偷袭攻锦清军,以此法消耗、疲惫清军,然后相机决战。可未料到皇太极尚未有对策,洪承畴却后院起火,以新任兵部尚书陈新甲为代表的一批官僚以“兵多饷艰”为由,攻击洪承畴这样做是“旷日持久、耗费钱粮”,主张速战。崇祯派兵部职方郎中张若琪到宁远监军,又遣兵部 主事马绍愉到前线“赞画军务”,严令洪承畴率全部明军急速前抵锦州决战。迫于压力,洪承畴将辎重大部留在宁远,率8总兵13万人马向锦州进发,到达距锦州仅20里的松山。 贾瑞的祖父“贾代儒”,代指当时朝中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之流的腐儒,洪承畴正是受到了这帮腐儒的掣肘。 王熙凤第二次又将贾瑞约到“小过道子里那间空屋里”。意指洪承畴突围未成,退守松山城。“小过道子”即辽西走廊;书中常用“过道”、“穿堂”、“夹道”等形容辽西走廊,准确而形象。“那间空屋”,指松山城。 书中道:“凤姐在这里便点兵派将,设下圈套。” 贾瑞“直往那夹道中屋子里来等着,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却被贾蓉和贾蔷以“无故调戏”凤姐为由拿住。贾蓉代指明朝权臣,此处指“严令洪承畴急速决战”的朝中官僚;贾蔷代指清军。书中的贾瑞狼狈之极,被迫给贾蓉贾蔷各写了五十两银子的欠契,还被“浇了他一头一身”的“尿粪”,后“贾蓉两个常常的来索银子”。洪承畴正是在明廷的催促之下,改变“且守且战”的既定方针,才招致惨败,为清兵所擒。 “倏又腊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贾瑞要吃“独参汤”。所谓“倏又腊尽春回”,即指时间已到崇祯十五年(崇德七年1642)二月。所谓“独参汤”即圣人之所谓“君子慎独”(详见《红楼玄关》之四)。洪承畴被俘后,正是考验其是否是“君子”的时候,洪承畴面临着为明朝而死或降清而生的两难抉择。据说洪承畴被送到盛京后,清廷命其剃头易服投降,洪承畴拒不剃头,“延颈承刃”,只求速死,且又绝食七日,仍然“求死不得”。 “风月宝鉴”的正面是“凤姐”,代指清朝;反面是“骷髅”,代指死亡。贾瑞拒看骷髅,选择与凤姐“云雨”,意指洪承畴面对死亡,最后选择了降清。 松山兵败,举朝大震,都以为洪承畴必死无疑,崇祯皇帝极为痛悼,辍朝三日,以王侯规格“予祭十六坛”,七日一坛,于五月十日亲自致祭,还御制“悼洪经略文”明昭天下。祭到第九坛时,消息传来:洪承畴降清了,御祭始罢。 关于洪承畴降清,民间有皇太极之庄妃献参汤、色诱洪承畴之说。《石头记》作者显然借用了这种传说,所谓贾瑞对凤姐产生邪念、“指头告了消乏”、在镜中“与凤姐云雨”、以及所谓的“独参汤”等等,都应源自这种传说。 脂批道:“然便有二两独参汤,贾瑞固亦不能微好,又岂能望好,但凤姐之毒何如是?终是瑞之自失也。” 二、《石头记》解读方法(三)反照“风月鉴”。 (详见《红楼玄关》之四) 石头真言(十三)秦可卿即崇祯帝朱由检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本回接第十二回之“相思局”,写北京朱明之亡。 一、“秦氏托梦” 本回回首有脂批云:“此回可卿梦阿凤,盖作者大有深意存焉。可惜生不逢时,奈何奈何!然必写出自可卿之意也,则又有他意寓焉。” 秦可卿即崇祯帝。秦可卿道:“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 所谓“树”,代指北京朱明崇祯朝和崇祯帝;所谓“树倒”,代指北京朱明崇祯朝之覆亡。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经殉国,北京朱明灭亡。所谓“猢狲”,代指南明诸政权和四帝一监国。所谓“猢狲散”,代指南明诸政权之建立及覆亡。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三日,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监国,南明建立。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五月,朱由崧为清兵所俘,弘光朝廷覆亡。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七月,明鲁王朱以海在绍兴就任监国。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八月,朱聿键被俘遇害,隆武政权覆亡。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十一月,隆武帝之弟续封唐王朱聿鐭(yù)称帝于广州。同年十二月朱聿鐭被俘自缢,绍武政权一月而亡。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十一月,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即皇帝位,改明年为永历元年。永历七年(1653)鲁监国上疏提出退位归藩,奉永历帝为正统。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四月,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杀于昆明,永历朝廷覆亡。十一月,鲁监国病逝金门。(参见第二十二回贾母之“荔枝”谜) 甲戌本有眉批云:“‘树倒猢狲散’之语,今犹在耳,屈指三十五年矣。哀哉伤哉,宁不痛杀!” “甲戌”即康熙三十三年(1694),往前推“三十五年”即顺治十六年(永历十三年1659)。这年润正月,永历帝亡命缅甸,南明基本灭亡。此即所谓“猢狲散”,故脂批道:“哀哉伤哉,宁不痛杀!”。 所谓“可卿梦阿凤”,主要说了两件事,一为“祖茔祭祀”,一为“家塾”。 朱明之“祖茔”,在朱元璋老家凤阳。凤阳明皇陵位于中都城西南7公里处,陵墓中安葬着朱元璋父母及兄嫂、侄儿的遗骨。朱元璋出身贫寒,元至正四年(1344),其父母、兄嫂相继去世。朱元璋年仅10余岁,无力大办丧事,仅以“被体恶裳,浮掩三尺”之礼,安厝亲人。20多年后,朱元璋受封吴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修缮父母陵寝。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诏在家乡兴建中都城,同时诏谕因旧陵之地,培土加封。洪武八年(1375),罢建中都,又用中都余材,再次营建父母之陵。到洪武十二年(1379),皇陵的总体格局基本形式,外有城垣,内有护所、祭祀设施;又在陵前竖起高大的皇陵碑和成双成对的石像生。 秦可卿道:“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於此。” 秦可卿之所谓“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意指崇祯十七年(1644)北京朱明灭亡后,朱明宗室将在南京建立南明。 所谓“家塾”,在第九回“闹学堂”中代指东北,是明清(金)交战的战场。此处秦可卿之所谓“将家塾设於祖茔附近”,意指南明即将成为明清战场。 秦可卿道:“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脂批道:“‘瞬息繁华,一时欢乐’二语,可共天下有志事业功名者同来一哭。但天生人非无所为,遇机会,成事业,留名于后世者,办必有奇传奇遇,方能成不世之功。此亦皆苍天暗中扶助,虽有波澜,而无甚害,反觉其铮铮有声。其不成也,亦由天命。其好人倾险之计,亦非天命不能行。其繁华欢乐,亦自天命。人于其间,知天命而存好生之心,尽已力以周旋其间,不计其功之成否,所谓心安而理尽,又何患乎?一时瞬息,随缘遇缘,乌乎不可!” 所谓“非常喜事”,即指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三日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监国,南明建立。同日,清摄政王多尔衮进入北京,翻开清朝历史的新一页。这就是秦可卿托梦于凤姐的原因;凤姐代表清朝,这里主要代指多尔衮。秦可卿称凤姐为“脂粉队里的英雄”,说“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束带顶冠”,头上戴着朝冠,腰上束着玉带。旧指朝廷命官的装束。 秦可卿临别赠凤姐两句话道:“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意谓南明灭亡后,朱明宗室须各自寻找各自的生路。“三春”,代指弘光朝廷覆亡后之南明永历朝廷(迎春)、隆武政权(探春)、鲁监国政权(惜春)。故脂批道:“此句令批书人哭死。”又有署名“梅溪”之批道:“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 所以所谓“秦氏托梦”,点出了北京朱明之亡和南明之亡,为下文埋下伏笔。 二、“秦可卿淫丧天香楼” 在《石头记》中,有关秦可卿的章回笔墨并不多,但不管是其生,还是其死,都笼着薄雾,罩着轻纱,处处透着神秘。 第五回说秦可卿是贾母“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但那时贾母只有秦可卿这一个重孙媳妇,不知跟谁比出的“第一”。 第五回秦可卿之卧房:“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 果何人哉,如斯之奢华也! 关于秦可卿之死,第五回画中“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点出秦可卿将“悬梁自缢”。“红楼梦曲”“好事终”第一句亦道:“画梁春尽落香尘。”再一次点出秦可卿将“悬梁自缢”,并点出自缢时间在“春尽”,即春末。脂批道:“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意谓作者已对此书进行过刀削斧劈,已不可再做更删。 但本回秦可卿并非“悬梁自缢”,而是病死。第十回秦可卿既已病重,第十一回尤氏已在为其寻找做“那件东西”的“好木头”,本回秦可卿便“没了”。 对这种前后之出入,本回回首有脂批道:“‘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者?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诸文,是以此回只十页,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去四五页也。”意谓前后之出入是因为“删去天香楼一节”,而所谓“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则与第五回“册籍”和“红楼梦曲”中之“悬梁自缢”一脉相承。脂批又道:“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大发慈悲心也。”对“天香楼”和瑞珠“触柱而亡”也有脂批道:“是未删之笔。” 果何人哉,如斯之令人忌讳也! 秦可卿死后,众人之表现更令人不可思议。宝玉“只觉心中似戮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莫不悲嚎痛哭者”。贾珍要“尽我所有”为其料理后事。丫鬟瑞珠“见秦氏死了,也触柱而亡”,贾珍“遂以孙女之礼殓殡,一并停灵于会芳园中之登仙阁”。小丫鬟宝珠“因见秦氏身无所出,乃甘心愿为义女,誓任摔丧驾灵之任”。等等。 果何人哉,如斯之受人爱戴也! 且看秦可卿之棺材板“墙木”。 第十三回原文 (贾珍)一面吩咐去请钦天监阴阳司来择日,推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讣闻。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前亡后化诸魂,以免亡者之罪。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甲戌侧批:删却,是未删之笔。】【靖眉批:何必定用“西”字?读之令人酸鼻!】是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业醮。然后停灵于会芳园中,灵前另有五十众高僧、五十众高道,对坛按七作好事……看板时,几副杉木板皆不中用。可巧薛蟠来吊问,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做什么樯木,【甲戌眉批:樯者,舟具也。所谓“人生若泛舟”而已,宁不可叹!】出在潢海铁网山上,【甲戌侧批:所谓迷津易堕,尘网难逃也。】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蒙侧批:“坏了事”等字毒极,写尽势利场中故套。】就不曾拿去。现今还封在店里,也没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罢了。”贾珍听了,喜之不尽,即命人抬来。大家看时,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大家都奇异称赏。贾珍笑问:“价值几何?”薛蟠笑道:“拿一千两银子来,只怕也没处买去。什么价不价,赏他们几两工钱就是了。”【甲戌侧批:的是阿呆兄口气。】贾珍听说,忙谢不尽,即命解锯糊漆。贾政因劝道:“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甲戌侧批:政老有深意存焉。】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甲戌侧批:夹写贾政。】【甲戌眉批:写个个皆到,全无安逸之笔,深得《金瓶》壶奥!】此时贾珍恨不能代秦氏之死,这话如何肯听。【蒙侧批:“代秦氏死”等句,总是填实前文。】 “樯木”,脂批道:“樯者,舟具也。所谓‘人生若泛舟’而已,宁不可叹!”“樯”,本义为桅杆,指竖立于船的甲板上的长杆,用来挂帆悬旗或兼做吊杆柱等。“樯木”即桅杆。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百十二•物异考十八》:“(东吴孙权)赤乌十二年四月,有两乌衔鹊堕东馆,权使领丞相朱据燎鹊以祭……明年,太子和废……东馆,典教之府,鹊堕东馆,又天意乎?(东吴孙权)太元二年正月,封前太子和为南阳王,遣之长沙,有鹊巢其帆樯(船桅,桅杆)。和故官僚闻之。皆忧惨,以为樯木倾危,非久安之象。是后果不得其死。” “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脂批道:“何必定用‘西’字?读之令人酸鼻!” 本回之“天香楼”,在靖藏本中作“西帆楼”。“西”是“栖”之本字,本义为鸟入巢息止。那么所谓“西帆”即“栖帆”,意指鸟巢于帆樯。 薛蟠说“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潢”,积水池也。“潢海”,积水池而称作“海”。 北京城内有所谓前三海、后三海,从北往南依次为西海、后海、前海、北海、中海、南海。 后三海即什刹海,又称积水潭、海子,包括现在的西海、后海、前海。积水潭是大运河在元大都城内的终点,是元代最繁华的商业区。《元史•志第十》:“海子在皇城之北、万寿山之阴,旧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清史稿•志二十九》:“西北玉河自宛平入……入德胜门为积水潭,即北海子,流为太液池。” 积水潭即“积水池”,又称作西海、海子、北海子,此即所谓“潢海”之来历。 前三海即西苑三海,又称太液池、西苑。西苑三海包括北海、中海、南海及其沿岸、琼华岛、圆坻和瀛台。三海始建于金朝,1179年名大宁宫,1191年更名为万岁宫。后元朝以琼华岛为中心建大都,称琼华岛为万寿山,称水面为太液池。明朝因其在皇宫之西,称西苑。明嘉靖年间修“金鳌玉蝀桥”,将元太液池一分为二,北称“北海”,南称“中海”。明永乐十二年(1414),在太液池南端拓挖出“南海”。“北海”、“中海”、“南海”,合称“西苑三海”。 前三海、后三海之所以称作“海”,原因有二:①皇家园林在营建时追求东海三仙山的格局,以湖泊喻东海。西苑三海的“一池三山”便仿自仙境中的瑶池与蓬莱、瀛洲、方丈三山。“一池”即太液池,“三山”即琼华岛、圆坻和瀛台。②元朝的蒙古族人以“海子”称湖泊。由于漠北水资源缺乏,蒙古族关于水域的词汇也相应贫乏,只用“海子”(纳语儿)和“河”(沐涟)这两个词来统称。清人《咏归录》:“北人凡水之积者辄目为海。”清代王廷鼎《什刹海观荷》:“北人不识江与湖,潴水为潭便称海。”什刹海在辽代和金代称为“积水潭”,元代则改称为“海子”,后又称为“海”。 和积水潭一样,西苑三海也是“积水池”而称作“海”。所谓“潢海”,由积水潭而得名,主要指西苑三海。 所谓“铁网”,犹“禁苑”也。所谓“潢海铁网山”,即与西苑三海同属“禁苑”之山,此乃万岁山(景山)也。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自经于万岁山(煤山)。清初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上登万岁山之寿皇亭,即煤山之红阁也。亭新成,先帝为阅内操特建者。……遂自经于亭下海棠树下,太监王承恩对面缢死。”李清《三垣笔记》:“遂同承恩对缢煤山古树下。”赵士锦《甲申纪事》:“二十二日,贼搜得先帝遗弓于煤山松树。” 崇祯帝就有如鸟雀巢于帆樯,“息止”于万岁山寿皇亭之海棠树。所以所谓“樯木”即指海棠树,秦可卿即崇祯帝。“樯木”之棺材是秦可卿最后的归宿,而海棠树则是崇祯帝最后所“栖”之所。 薛蟠说“樯木”“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拿一千两银子来,只怕也没处买去”。 “义忠亲王老千岁”,代指清摄政王多尔衮;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尔衮病卒于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郊),追尊为“义皇帝”,庙号成宗。此处点出崇祯帝之葬礼乃为清朝所办。《明史本纪二十四》:“是年(崇祯十七年1644)夏四月,我大清兵破贼于山海关,五月,入京师,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谥曰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 贾政道:“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脂批道:“政老有深意存焉。”点出秦可卿乃“非常人”。 天香楼(西帆楼)在宁国府“会芳园”,那么会芳园即万岁山(景山)。脂批道:“会芳园,字意可思。”“会芳”即可成“景”。 关于崇祯帝之死有两种说法:一为自经于寿皇亭海棠树下;一为自经于寿皇亭。《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天将曙,帝崩于寿皇亭,承恩即自缢其下。”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登万岁山之寿皇亭自经。”郑达《野史无文》:“上缢于山之寿皇亭。”《甲申朝事小纪》卷六:“乃回南宫,登万岁山之寿皇亭,自经于北棂,一云灵寿亭。亭新成,所阅内操处也。太监王承恩面帝缢殉。” 《石头记》也记载了这两种说法:一为“栖”于“樯木”,即自经于寿皇亭海棠树下;一为“淫丧天香楼”,即自经于寿皇亭。 “天香楼”之名便来自寿皇亭下之海棠树。 海棠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花尊贵”之称,在皇家园林中常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贵”的意境。海棠的种类既有属蔷薇科的木本植物,又有属秋海棠科的草本植物。古人有所谓“五恨”之说,其中一恨为“海棠无香”。其实海棠不仅有香,而且与桂、梅、牡丹等并称“天香”。宋代王十朋《点绛唇》:“谁恨天香,试把花枝嗅,风微透,细熏锦袖,不止嘉州有。”宋代吴芾《咏海棠呈子肃》:“海棠元自有天香,底事时人故谤伤。不信请来花下坐,恼人鼻观不寻常。”宋代王质《一斛珠》(十一月十日知郡宴吴府判坐中赋海棠):“天香国色浓如酒。”宋代洪咨夔《烛下次海棠》:“天香更与牡丹分。” 因寿皇亭下有海棠树,而海棠花香亦天香,故《石头记》称寿皇亭为“天香楼”。 秦可卿死后停灵于会芳园之登仙阁,第十四回凤姐曾在这里哭灵。《明季北略》道:“万岁山之寿皇亭,即煤山之红阁也。”寿皇亭又称“阁”。秦可卿则停灵在“登仙阁”,而其“棺材”即“樯木”,亦即海棠树,那么所谓“登仙阁”亦即寿皇亭,“登仙”即指崇祯帝死于此处。而所谓瑞珠“触柱而亡”则指“王承恩缢殉”。所谓秦可卿和瑞珠“一并停灵于会芳园中之登仙阁”,意指崇祯帝和王承恩一起自经于万岁山寿皇亭。 第五回之所谓“有一美人悬梁自缢”、“画梁春尽落香尘”,即指崇祯帝自经于寿皇亭,即“悬梁自缢”。本回之所谓“樯木”和“西帆楼”,则指崇祯帝自经于寿皇亭下之海棠树。 所谓“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即指崇祯帝自经殉国。“淫”,点出秦可卿(崇祯帝)是正邪两赋之人,乃亡国之君。“淫丧”,即指崇祯帝亡国,并以身殉。 第二回贾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大门前虽冷落无人,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面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那里象个衰败之家?” 所谓“后带花园子”即指万岁山(景山),在明皇宫之后。脂批道:“‘后’字何不直用‘西’字?”“西”即“栖”,意指崇祯帝自经于万岁山寿皇亭海棠树下。脂批又道:“恐先生堕泪,故不敢用‘西’字。”这显然是批者与作者之间的一问一答。 秦可卿即崇祯帝。秦可卿卧室之奢华已不言自明。李自成迅速攻进北京,崇祯帝突然自经于万岁山,“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这正是当时明朝臣民们的反应。清初计六奇《明季南略》卷之三:“(崇祯十七年四月)十四日,有内官至南京,府部科道等官始知北京被陷确信,上殉社稷,大小惊惶。” 崇祯帝曾是明朝中兴之希望,故宝玉“听见说秦氏死了”,“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脂批道:“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务事者可卿也,今闻死了,大失所望。急火攻心,焉得不有此血?为玉一叹!”贾珍则“恨不能代秦氏之死”。《明史•本纪•庄烈帝》道:“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自大学士范景文而下死者数十人。”此即所谓“瑞珠触柱而亡”、“宝珠摔丧驾灵”。《明史•本纪•庄烈帝》道:“然(崇祯帝)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所以,“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平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 三、“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第十三回原文 贾珍因想着贾蓉不过是个黉门监,【庚辰侧批:又起波澜,却不突然。】灵幡经榜上写时不好看,便是执事也不多,因此心下甚不自在。【甲戌侧批:善起波澜。】可巧这日正是首七第四日,早有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甲戌侧批:妙!大权也。】先备了祭礼遣人来,次后坐了大轿,打伞呜锣,亲来上祭。贾珍忙接着,让至逗蜂轩【甲戌侧批:轩名可思。】献茶。贾珍心中打算定了主意,因而趁便就说要与贾蓉捐个前程的话。戴权会意,因笑道:“想是为丧礼上风光些?”【甲戌侧批:难得内相机括之快如此。】贾珍忙笑道:“老内相所见不差。”戴权道:“事倒凑巧,正有个美缺。如今三百员龙禁尉短了两员,昨日襄阳侯的兄弟老三来求我,现拿了一千五百两银子,送到我家里。你知道,咱们都是老相与,不拘怎么样,看着他爷爷的分上,胡乱应了。【甲戌侧批:忙中写闲。】还剩了一个缺,谁知永兴节度使冯胖子来求,要与他孩子捐,我就没工夫应他。既是咱们的孩子【甲戌侧批:奇谈,画尽阉官口吻。】要捐,快写个履历来。” “黉门监”,即监生,本指在明清时代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后来也可以捐钱买得,不一定要在国子监里读书;“黉(hóng)”,古代学校。 “大明宫”,唐代长安城“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之一,地处长安城北部禁苑中的龙首塬上,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内相”,本为翰林的别称,这里是对太监的尊称。“戴权”,脂批道:“妙!大权也。” 此处之“大明宫”实际上代指大明皇宫,所谓“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代指朱明皇权。 “逗蜂轩”,脂批道:“轩名可思。”所谓“逗蜂”,“逗封”也,即逗露出“封号”。“逗”,透露,显露。点出所谓“秦可卿死封龙禁尉”之中大有文章。 “龙禁尉”,书中点明为“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 “襄阳侯”,代指李自成。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所谓“襄阳侯的兄弟老三”来求封龙禁卫,意指“襄阳侯”李自成将称帝。戴权之所谓“胡乱应了”,则指李自成称帝。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一日,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年号“永昌”。 “永兴节度使冯胖子”,代指称帝后之李自成。“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永兴”即“永昌”;“冯胖子”即李自成(参见第四回之“冯渊”)。 所谓“永兴节度使冯胖子要与他孩子捐”,意指李自成将在北京再次称帝。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经殉国。四月二十二日,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二十六日,退回北京,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举行即位典礼,三十日撤出北京。戴权之所谓“没工夫应他”,即指李自成在北京匆忙称帝后西撤。 戴权道:“既是咱们的孩子要捐,快写个履历来。”贾蓉之履历为:“江南江宁府江宁县监生贾蓉,年二十岁。曾祖,原任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祖,乙卯科进士贾敬;父,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贾珍。” 贾蓉为“江南江宁府江宁县监生”,点出南京。秦可卿即崇祯帝,在崇祯帝死后贾蓉被封为“御前侍卫”,意指南明建立。所以所谓“秦可卿死封龙禁尉”,实际上是指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十五日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 “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癸巳(六日),(弘光帝朱由崧)为大行皇帝举哀哭灵。六月戊午(二日),上大行皇帝、皇后庙谥。”(钱海岳《南明史•本纪•安宗》)所以次日贾蓉“领凭回来”,灵牌疏上皆写“天朝诰授贾门秦氏恭人之灵位”。这里特意点出“天朝诰授”,“天朝”即指朱明(南明)。“恭人”,旧时命妇封号,根据丈夫的官职品级而定。《明史》卷七十二《职官一》:“外命妇之号九:公曰某国夫人,侯曰某侯夫人,伯曰某伯夫人。一品曰夫人,后称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但贾蓉所捐之龙禁尉是五品,秦氏当为宜人。所谓“恭人”,实际上代指弘光朝廷为崇祯帝所上之庙谥。 僧道对坛榜上则大书:“世袭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御前侍卫龙禁尉贾门秦氏恭人之丧……” 贾蓉是贾敬之“冢孙”,即嫡长孙;“冢”,长。秦可卿为贾蓉之妻,是贾敬之“冢孙妇”,即嫡长孙媳妇。而所谓“世袭宁国公”代指万历帝(贾敬),崇祯帝之兄天启帝朱由校即万历帝之“冢孙”,崇祯帝则相当于万历帝之“冢孙妇”。 三、“贾蓉之妻” “贾蓉之妻”秦可卿死于本回,但此后贾蓉之妻仍然不断出现。第五十三回有眉批云:“自可卿死后未见贾蓉续娶,此回有‘蓉妻回避’语,是书中遗漏处。绮园。” 第二十六回有署“壬午雨窗,畸笏”之批语,故此处署“绮园”之批疑似畸笏叟在不同时间或地点所作。但不管是否为畸笏叟所作,此批都提出了一个关于“贾蓉之妻”的问题。 本回将崇祯帝比喻为万历帝之“冢孙妇”。但万历帝之“冢孙妇”不只崇祯帝朱由检,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和永历帝朱由榔也是万历帝之“冢孙妇”。 弘光帝朱由崧为万历帝之孙,天启帝朱由校、崇祯帝朱由检之堂兄弟,万历帝第三子福王朱常洵之长子。永历帝朱由榔为万历帝之孙,天启帝朱由校、崇祯帝朱由检之堂弟,万历帝第七子桂王朱常瀛之四子。 《石头记》不写“贾蓉续娶”而又继续出现“贾蓉之妻”,并非“书中遗漏”。秦可卿死后之“贾蓉之妻”,或代表崇祯朝,或代表弘光朝,或代表永历朝,主要点出相当章回之时代背景。 四、“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崇祯帝自经殉国,北京朱明灭亡。五月三日,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监国,南明建立。同日,清摄政王多尔衮进入北京。所谓“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即指清朝入主北京。 清军在山海关地区作了短暂的休整后,向北京进发。四月三十日晚上,多尔衮在蓟县获悉大顺军已经撤离北京,命令多铎、阿济格和吴三桂等带领精兵火速追击,目的是进一步重创大顺军,尽量截留被大顺军运走的金银财物。他自己率领部分兵力于五月初二日由朝阳门进入北京。(李治廷《吴三桂大传》:多尔衮进北京时间,如《国榷》、《明季北略》、《甲申核真略》等书都记为五月三日,惟《清世祖实录》记为五月二日。)当时北京城里的官绅士民并不清楚吴三桂已经投降清朝等情况,纷纷传说吴军杀败大顺军,夺回明太子朱慈烺,即将送回北京即位,因此准备了皇帝的卤簿法驾出城迎接。没想到昂然而来的是清摄政王多尔衮,许多人大吃一惊偷偷溜走,少数官僚则将错就错地把多尔衮迎入劫后仅存的武英殿,拜倒在爱新觉罗皇室脚下。(顾诚《南明史》)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和少数官僚将多尔衮迎进北京,即指贾珍请求凤姐“协理宁国府”,并将宁国府对牌交与凤姐;贾珍代表明朝权臣。 多尔衮率清兵入关逐鹿时,号称“仁义之师”。他在给吴三桂的信中说:“予闻流寇攻陷京师,明主惨亡,不胜发指。用是率仁义之师,沉舟破釜,誓不返旌,期必灭贼,出民水火。”(《清世祖实录》)在进入北京前又晓喻明朝官民:“义师为尔复君父仇,非杀尔百姓,今所诛者惟闯贼。吏来归,复其位;民来归,复其业。师行以律,必不汝害。”(《沈馆录》)在“复君父仇”的幌子下,北京的大批明朝官僚将清兵迎入北京城,并胡说清兵是什么“仰承天命吊民伐罪”,“圣人出而解民悬”。进入北京后,多尔衮也采取措施拉拢明朝官吏,比如各衙门官员照旧录用;薙(剃)发归顺,地方官各升一级;朱姓各王归顺不夺其王爵等等。(《清世祖实录》)又“以帝体改葬(崇祯帝),令臣民为服丧三日”(《明史•本纪•庄烈帝》)。 推荐凤姐“协理宁国府”的是宝玉,宝玉即缺角传国玺,代表封建皇权,宝玉之推荐含有皇权更迭之意。脂批道:“荐凤姐须得宝玉,俱龙华会上人也。”所以所谓“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实际上是指清朝打着“义师”的旗号入主中原。 “这里凤姐儿来至三间一所抱厦内坐了,因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责,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 这是对朱明朝廷之总结,这五件实是明朝之“风俗”。脂批道:“旧族后辈受此五病者颇多,余家更甚。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令余悲痛血泪盈面。”所谓“三十年前事”,代指后金兴起时北京朱明万历朝之“风俗”。 第十四回凤姐道:“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并将误时之人打了二十大板,革了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一月银米。于是降清的原明朝大小官吏们,“这才知道凤姐利害。众人不敢偷闲,自此兢兢业业,执事保全”。南明弘光朝廷曾派代表团到北京感谢清朝“复君父仇”,欲与清朝“议和”,实行“联虏击寇”,并赏赐吴三桂。吴三桂却道:“清朝法令甚严,恐致嫌疑,不敢出见。”(《北使纪略》) 第十四回从荣国府来领牌支领东西之“来旺媳妇”、“王兴媳妇”、“张材家的”等执事人,都代指清臣或清朝入关前降清之明臣,宁国府之执事人则代指清朝入关后降清之明臣。 “(凤姐)刚到了宁府,荣府的人又跟到宁府;既回到荣府,宁府的人又找到荣府。凤姐见如此,心中倒十分欢喜,并不偷安推托,恐落人褒贬,因此日夜不暇,筹理得十分的整肃。于是合族上下无不称叹者。” 第十四回凤姐在“五七正五日上”为秦可卿哭灵,即指清廷之所谓“以帝体改葬(崇祯帝),令臣民为服丧三日”。 本回前来吊丧之“秦业”代指朱明;“秦钟”代指入关之清朝和顺治帝。秦业即万历帝,秦业之养女秦可卿代指天启崇祯二帝,秦业之子秦钟代指清太宗皇太极和顺治帝福临二人(详见第八回“秦家”)。“尤氏的几个眷属尤氏姊妹”,代指接引清兵入关之吴三桂和从龙入关之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等。“忠靖侯史鼎的夫人”,代指蒙古八旗;“史家”代指蒙古族,故脂批道:“史小姐湘云消息也。”等等。 石头真言(十四)北静王水溶即鲁监国朱以海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十四回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本回接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清朝入主北京),写清军南下消灭南明。 一、“彩明” 本回“凤姐即命彩明钉造簿册”。脂批道:“凤姐用彩明,因自识字不多,且彩明系未冠之童。”又道:“且明写阿凤不识字之故。壬午春。” 所谓“阿凤不识字”,借以讥讽入关之初的清朝统治者如多尔衮等不识字。第七十四回道:“凤姐因当家理事,每每看开帖并帐目,也颇识得几个字了。”意指入关后之清人逐渐“识得几个字了”。 “彩”,通“采”,古代指官。《史记•司马相如传》:“使获耀日月之末光绝炎,以展采错事。”《注》:“采,官也。展其官职,设厝(cuò 安置、措置)其事业者也。”所谓“彩明”即“明之官”,代指降清之明臣。 后有批者不明其理,道:“宁府如此大家,阿凤如此身份,岂有使贴身丫头与家里男人答话交事之理呢?此作者忽略之处。”另一人道:“彩明系未冠小童,阿凤便于出入使令者。老兄并未前后看明,是男是女,乱加批驳。可笑。” 二、“林如海捐馆”代指弘光朝廷覆亡 “捐馆”,即“捐馆舍”,抛弃馆舍,死亡的婉辞。 “如今且说宝玉因见今日人众,恐秦钟受了委曲,因默与他商议,要同他往凤姐处来坐。” 秦钟代表清太宗皇太极和顺治帝福临父子两人,这里代指顺治帝。 宝玉道:“这边同那些浑人吃什么!原是那边,我们两个同老太太吃了来的。” 对“浑人”有脂批道:“奇称。试问谁是清人?”点出宁国府之“浑人”代指降清之明臣,荣国府之“清人”则代指入关之清人。 凤姐说已让人“收拾书房”,以便让宝玉和秦钟念夜书。意指明清战场已移到关内;“书房”与“家塾”寓意相同,代指明清战场。 第十四回原文 正闹着,人回:“苏州去的人昭儿来了。”【甲戌侧批:接得好!】凤姐急命唤进来。昭儿打千儿请安。凤姐便问:“回来做什么的?”昭儿道:“二爷打发回来的。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甲戌眉批:颦儿方可长居荣府之文。】二爷带了林姑娘【庚辰侧批:暗写黛玉。】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大约赶年底就回来。二爷打发小的来报个信请安,讨老太太示下,还瞧瞧奶奶家里好,叫把大毛服带几件去。”凤姐道:“你见过别人了没有?”昭儿道:“都见过了。”说毕,连忙退去。凤姐向宝玉笑道:“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庚辰侧批:此系无意中之有意,妙!】宝玉道:“了不得,想来这几日他不知哭的怎样呢!”说着,蹙眉长叹。凤姐见昭儿回来,因当着人未及细问贾琏,心中自是记挂,待要回去,争奈事情繁杂,一时去了,恐有延迟失误,惹人笑话。少不得耐到晚上回来,复令昭儿进来,细问一路平安信息。连夜打点大毛衣服,和平儿亲自检点包裹,再细细追想所需【蒙侧批:“追想所需”四字,写尽能事者之所以为能事者之底蕴。】何物,一并包藏交付昭儿。又细细吩咐昭儿“在外好生小心伏侍,不要惹你二爷生气;时时劝他少吃酒,别勾引他认得浑账老婆,【甲戌侧批:切心事耶?】”“回来打折你的腿”【甲戌侧批:此一句最要紧。】等语。赶乱完了,天已四更将尽,总睡下又走了困,【庚辰侧批:此为病源伏线。后文方不突然。】不觉又是天明鸡唱,忙梳洗过宁府中来。 第十三回之所谓“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代指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崇祯帝自经于万岁山。所谓“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代指清朝入主北京。第十二回回末之所谓林如海“身染重疾”,贾琏送黛玉南归,则代指清军南下进攻南明。 此处之所谓“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代指为清军所俘之南明弘光帝在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九月初三日巳时,被清军从南京押往北京。“没(mò)”,同“殁”,死;这里代指南京弘光朝廷之覆亡。 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三日,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监国。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三月,清军南下。四月二十五日,清豫亲王多铎部陷扬州,史可法被俘后遇难。五月,弘光帝出逃,多铎进入南京。五月二十八日,弘光帝被明将马得功、田雄等活捉献给清方。六月,清军占领杭州,监国潞王朱常淓降清。七月,多尔衮下令多铎班师回朝,弘光帝和潞王、惠王、周、崇等藩以及在南京投降的弘光朝廷高官显爵王铎、钱谦益、赵之龙、徐久爵等都随军带回北京。多铎等人于九月初四日自南京起程返京。次年(1646)五月,清廷以“谋为不轨”之罪,将朱由崧、朱常淓以及其他降清的明朝藩王在北京处死。(顾诚《南明史》) 关于多铎等人的起程时间,顾诚《南明史》根据“顺治二年十月招抚江西孙之獬揭帖”(《明清史料》丙编),记载为“九月初四日”。钱海岳《南明史•本纪•安宗》记载为“九月初六日”:“隆武元年(1645)九月甲寅(六日),上与皇太后、潞王常淓槛车北狩,居北京。”清代徐鼒(zī)《小腆纪传》也记载为“九月初六日”:“九月甲寅(初六日),我大清豫亲王多铎以弘光帝北还。”《石头记》在本回则记载为“九月初三日巳时”。 所谓“二爷带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爷灵到苏州”,意指清军继续向东进攻江浙一带。“二爷”即贾琏,代表顺治康熙二帝,这里代指清军;林黛玉代表南明。 凤姐“和平儿亲自检点包裹,再细细追想所需何物,一并包藏交付昭儿”,意指清廷为南下之清军保障后勤供给。凤姐之所谓“别勾引他认得浑账老婆”,则指清军招降纳叛。 所以本回之林如海代表弘光帝,所谓“林如海捐馆扬州城”,代指弘光朝廷之覆亡。“扬州城”,代指南京。 弘光朝廷已亡,所以本回为秦氏送殡,前面铭旌上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 “铭旌”,竖在灵柩前标志死者官职和姓名的旗幡。 “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脂批道:“‘兆年不易之朝,永治太平之国’,奇甚妙甚!”所谓“洪建”,指明朝最初的两位皇帝洪武帝与建文帝;所谓“兆年不易之朝”,指北京朱明之万历朝。所谓“宁国公”代指万历帝,“冢孙”代指天启帝朱由校,“冢孙妇”代指崇祯帝朱由检(详见第十三回“秦可卿即崇祯帝”)。 除崇祯帝朱由检之外,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和永历帝朱由榔也是万历帝之“冢孙妇”(详见第十三回“贾蓉之妻”)。脂批之所谓“永治太平之国”即指南明永历朝,为后文埋下伏笔。 “龙禁尉”,即“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第十三回之所谓“秦可卿死封龙禁尉”,代指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十五日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 “享强寿”,意指秦可卿四十而亡。《礼记•曲礼》:“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但这显然与贾蓉的年龄不符,本回贾蓉之“履历”上写明贾蓉“年二十岁”;而秦可卿所代表之崇祯帝(1610-1644)殉国时也只有三十五岁。那么本回究竟是为谁“送殡”呢?乃南明弘光帝也。所谓“享强寿”,实际上是指弘光帝死于四十岁。弘光帝朱由崧出生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七月,死于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五月,年四十岁。 所以本回为秦可卿“送殡”,实际上是为南明弘光帝“送殡”。而所谓“送殡”,实际上是指清军南下消灭南明。 “一时只见宁府大殡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 所谓“从北而至”,即指清军南下。 四、“水溶”即鲁监国朱以海 本回为秦氏送殡,实为南明弘光帝送殡。而所谓“送殡”,实指清军南下消灭南明。参与送殡的“六公”和“四王”,则代指南明王公。 第十四回原文 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庚辰眉批: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陈即辰。翼火为蛇;巳字寓焉。马,午也。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晓鸣,鸡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夜也,犬字寓焉。此所谓十二支寓焉。】这六家与荣宁二家,当日所称“八公”的便是。余者更有南安郡王之孙,西宁郡王之孙,忠靖侯史鼎,平原侯之孙世袭二等男蒋子宁,定城侯之孙世袭二等男兼京营游击谢鲸,襄阳侯之孙世袭二等男戚建辉,景田侯之孙五城兵马司裘良。余者锦乡侯公子韩奇,神威将军公子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堂客算来亦有十来顶大轿,三四十小轿,连家下大小轿车辆,不下百十余乘。连前面各色执事、陈设、百耍,浩浩荡荡,一带摆出三四里远来。走不多时,路旁彩棚高搭,设席张筵,和音奏乐,俱是各家路祭:第一座是东平王府祭棚,第二座是南安郡王祭棚,第三座是西宁郡王,第四座是北静郡王的。 明太祖朱元璋曾大封功臣,共封七公,即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信国公汤和。这七公加上代表朱明之贾府即所谓“八公”。脂批谓“六公”寓十二支。第八回有脂批云:“凡用‘十二’字样,皆照应十二钗。”所以这“六公”乃朱明公侯之代表,是清军南下消灭的对象。而所谓“忠靖侯史鼎”(蒙古八旗)、神威将军公子冯紫英(满洲八旗)等,则代指南下清军。 所谓东南西北“四王”,代指在弘光朝廷覆亡后南明又陆续就任监国或称帝的之“三帝一监国”。“北静王”,代指在浙江绍兴就任监国之鲁监国朱以海;“南安郡王”,代指在福州即皇帝位之隆武帝朱聿键;“东平王”,代指在广州继位之绍武帝朱聿鐭(yù);“西宁郡王”,代指在粤西肇庆即位之永历帝朱由榔。 北静王名水溶。“溶”,广大,盛大;“水溶”,指水盛大的样子,借指海,代指朱以海。 朱以海,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崇祯十五年(1642)清兵南下山东,破兖州,鲁王朱以派遇难。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其弟朱以海袭封鲁王。同年三月,大顺军攻克北京,进兵山东,朱以海南逃,寓居浙江台州。弘光元年(1645)七月十八日鲁王朱以海在绍兴就任监国。次年清军攻浙东,流亡海上,依张名振,后居舟山。永历五年(1651)舟山陷,张名振、张煌言护王入闽,依郑成功。郑成功用隆武年号,“事王但月上豚、米,修寓公之敬”。永历七年(1653)朱以海“自去监国号”。永历九年(1655),永历帝“手敕命王仍监国”。是年“延平王郑成功以计力并诸镇,张煌言等避形迹,不敢入朝。王寄食成功,如家人而已”。永历十六年(1662)四月,永历帝被杀于昆明,张煌言筹划拥立朱以海为帝,以继明统。五月,郑成功在台湾病逝。十一月,朱以海病逝于金门。(钱海岳《南明史》) 鲁监国朱以海不仅名字中有一个“海”字,而且长期在海上坚持抗清,时人称“海上天子”。黄宗羲谓其“以海水为金汤,舟楫为宫殿”,“落日狂涛,君臣相对,乱礁穷岛,衣冠聚谈”。 “原来这四王,当日惟北静王功高,及今子孙犹袭王爵。现今北静王水溶年未弱冠,生得形容秀美,性情谦和。”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礼记•曲礼》:“二十曰弱,冠。” “年未弱冠”,指未到二十岁。此处借指永历十六年(1662);从崇祯十七年(1644)弘光帝即位到永历十六年(1662)永历帝遇难,南明共存续了约十八、九年。此时在南明四帝一监国中,鲁监国硕果仅存,故谓“当日惟北静王功高,及今子孙犹袭王爵”。 “近闻宁国公冢孙媳告殂,因想当日彼此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上日也曾探丧上祭,如今又设路祭,命麾下的各官在此伺候。” 水溶之鲁监国与秦可卿之崇祯帝、南明弘光帝等本都是朱明帝王,故谓“未以异姓相视”。 “那宝玉素日就曾听得父兄亲友人等说闲话时,赞水溶是个贤王,且生得才貌双全,风流潇洒,每不以官俗国体所缚。” 所谓“才貌双全,风流潇洒”,意指鲁监国也是“情痴情种”,乃亡国之君。 本回之所谓“贾宝玉路谒北静王”,实际上是指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永历帝被杀于昆明后,张煌言筹划拥立朱以海为帝,以继明统。所以此处水溶一定要见“衔玉而诞者”,并道:“几次要见一见,都为杂冗所阻,想今日是来的,何不请来一会?”意指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七月朱以海在绍兴就任监国时本就是为了称帝。 第十五回宝玉递上通灵宝玉后,“水溶细细的看了,又念了那上头的字”,问道:“果灵验否?”贾政道:“虽如此说,只是未曾试过。”实际上不灵验,南明四帝已经覆亡。水溶夸赞宝玉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意谓鲁监国即位后将胜于南明四帝。贾政忙陪笑道:“犬子岂敢谬承金奖。赖藩郡余祯,果如是言,亦荫生辈之幸矣。” 其时鲁监国寓居金门,故水溶约宝玉常到王府,因为“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令郎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 第十五回水溶还将“圣上亲赐鹡鸰香念珠一串”送与宝玉,“权为贺敬之礼”。“鹡鸰(jí líng)”,一种鸟,《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后以“鶺鴒”比喻兄弟。宝玉接过“鹡鸰香念珠”后却“回身奉与贾政”,故脂批道:“转出没调教。” 第十六回:“宝玉又将北静王所赠鹡鸰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 林黛玉代表朱明正统。宝玉将水溶之“鹡鸰香念珠”转赠黛玉,犹如谓鲁监国与崇祯帝、弘光帝和永历帝是“兄弟”关系,可以继承南明皇位。但鲁监国实际上是三帝之叔辈,故黛玉“掷而不取”。第十五回宝玉将“鹡鸰香念珠”奉与贾政,已为此埋下伏笔。此处意指张煌言虽然筹划拥立朱以海为帝,但遭到郑成功等反对,不久郑成功、鲁监国相继病亡,此事遂无果而终。“鹡鸰香念珠”由宝玉居间转送,寓含皇权更迭之意。 鲁监国于永历十六年(1662)十一月病逝于金门,是南明四帝一监国中死得最晚的一个。所以本回“宁府大殡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第十五回却在水溶面前“掩乐停音”,滔滔然而过。水溶道:“逝者已登仙界,非碌碌你我尘寰中之人也。小王虽上叩天恩,虚邀郡袭,岂可越仙輀(ér 丧车)而进也?” 石头真言(十五)张金哥即永历帝朱由榔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十五回 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本回继续为秦氏“送殡”,写清军继续南下消灭南明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朝廷。 一、“二丫头”即隆武帝朱聿键 本回称南明第二个皇帝隆武帝为“二丫头”,并将南明隆武政权比作凤姐在“送殡”途中之打尖处。“打尖”,旅程中间的短暂停留(休息或吃饭)。 本回凤姐决定“歇了再走”,“众小厮听了,一带辕马,岔出人群,往北飞走”。宁府大殡本浩浩荡荡,从北而南。此处凤姐转而向北,是因为第十四回刚写完寓居金门之鲁监国,此处则转而向北写福州之隆武帝。 明唐王朱聿键于崇祯十八年(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初七日,在福州就任监国。闰六月二十七日即皇帝位,纪元从本年七月初一日起改称隆武元年。次年(1646)八月清军攻福建,二十八日隆武帝在汀州遇难。 隆武政权一年而亡,故谓隆武政权只是南下清军之“打尖处”。 宝玉和秦钟在打尖村庄所见之“二丫头”即指隆武帝。二丫头之“十七八岁”,代指崇祯十八年(1645),即顺治二年,也是南明弘光元年、隆武元年。叫走二丫头之“老婆子”,代指拥立隆武帝之军阀郑芝龙、郑鸿逵等郑氏集团(详见本回之“智能”)。 因宝玉在叩赏的庄妇中没有看见二丫头,所以在离去时看见二丫头怀里抱着孩子,便断定那是她的“小兄弟”。二丫头之“小兄弟”代指隆武帝之弟绍武帝朱聿鐭(yù)。脂批道:“妙在此时方见,错综之妙如此!” 当清军进入福建的时候,隆武帝的弟弟续封唐王朱聿鐭和其他一些藩王乘船经海路逃到广州。隆武二年(1646)十一月初二日,原隆武朝大学士苏观生等奉请朱聿鐭监国,同月初五日正式称帝,改明年为绍武元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军攻入广州,朱聿鐭被俘,自缢而死;苏观生亦悬梁自尽。 “宝玉恨不得下车跟了他去,料是众人不依的,少不得以目相送,争奈车轻马快,一时展眼无踪。” “车轻马快”,脂批道:“四字有文章。人生离聚亦未尝不如此也。”意指绍武政权一月而亡,“展眼无踪”。 二、“张金哥”即永历帝朱由榔 第十五回原文 凤姐也略坐片时,便回至净室歇息,老尼相送。此时众婆娘媳妇见无事,都陆续散了,自去歇息,跟前不过几个心腹常服侍小婢,老尼便趁机说道:“我下有一事,要到府里求太太,先请奶奶一个示下。”凤姐因问何事。老尼道:“阿弥陀佛!【甲戌侧批:开口称佛,毕肖。可叹可笑!】只因当日我先在长安县内善才庵【甲戌侧批:“才”字妙。】内出家的时节,那时有个施主姓张,是大财主。他有个女儿小名金哥,【甲戌侧批:俱从“财”一字上发出。】那年都往我庙里来进香,不想遇见了长安府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那李衙内一心看上,要娶金哥,打发人来求亲,不想金哥已受了原任守备的公子的聘定。张家若退亲,又怕守备不依,因此说已有了人家。谁知李公子执意不依,定要娶他女儿。张家正无计策,两处为难。不想守备家听了此信,也不管青红皂白,便来作践辱骂,说一个女孩儿许几家,偏不许退定礼,就打官司告状起来。【甲戌双行夹批:守备一闻便问,断无此理。此必是张家惧府尹之势,必先退定礼,守备方不从,或有之。此时老尼,只欲与张家完事,故将此言遮饰,以便退亲,受张家之贿也。】那张家急了,【甲戌双行夹批:如何便急了,话无头绪,可知张家理缺。此系作者巧摹老尼无头绪之语,莫认作者无头绪,正是神处奇处。摹一人,一人必到纸上活现。】只得着人上京来寻门路,赌气偏要退定礼。【甲戌侧批:如何?的是张家要与府尹攀亲!】我想如今长安节度云老爷与府上最契,可以求太太与老爷说声,打发一封书去,求云老爷和那守备说声,不怕那守备不依。若是肯行,张家连倾家孝顺,也都情愿。”【甲戌双行夹批:坏极,妙极!若与府尹攀了亲,何惜张财不能再得?小人之心如此,良民遭害如此!】凤姐听了笑道:“这事倒不大,【甲戌侧批:五字是阿凤心迹!】只是太太再不管这样的事。”老尼道:“太太不管,奶奶也可以主张了。”凤姐听说笑道:“我也不等银子使,也不做这样的事。”【庚辰侧批:口是心非,如闻已见。】净虚听了,打去妄想,半晌叹【庚辰侧批:一叹转出多少至恶不畏之文来。】道:“虽如此说,张家已知我来求府里,如今不管这事,张家不知道没工夫管这事,不希罕他的谢礼,倒像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的一般。”【庚辰眉批:闺阁营谋说事,往往被此等语惑了。】凤姐听了这话,便发了兴头,说道:“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庚辰侧批:批书人深知卿有是心,叹叹!】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老尼听说,喜不自禁,忙说:“有!有!这个不难。” “衙内”,唐代藩镇于所居州城之内又筑小城一重,作为节度使的治所,前为节堂,后为私邸,称作“牙城”。并自募亲兵由牙内指挥使统帅,保护牙城。五代及宋初,藩镇多用自己的子弟充当牙内指挥使,后遂称贵官之子弟为“衙内”。“衙”,同“牙”。 秦可卿寄灵于铁槛寺,凤姐则下榻在馒头庵。 “原来这馒头庵就是水月庵,因他庙里做的馒头好,就起了这个浑号,离铁槛寺不远。”脂批道:“前人诗云:‘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是此意。故‘不远’二字有文章。” “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出自宋代范石湖(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诗,而范诗化自唐初诗僧王梵志诗:“世无百世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限”,即门槛,比喻生死界限。“土馒头”,指坟墓。 本回铁槛寺和馒头庵之名即由此而来。“铁槛寺”代指清朝,“水月庵”代指南明。 凤姐下榻“馒头庵”,却“弄权铁槛寺”,即指清军进攻南明。 崇祯十七年(1644)十一月,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封四个养子为王,孙可望为平东王,刘文秀为抚南王,李定国为安西王,艾能奇为定北王。南明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清肃亲王豪格和吴三桂等全力进攻大西军。十一月,张献忠战死。孙可望、李定国等率大西军余部进入贵州。永历元年(顺治四年1647)三月,大西军进军云南,平定土司沙定洲的叛乱,占据云南。孙可望等经营云南两年,由于政策措施正确得当,社会安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大西军对云南的统治日益稳定,实力已经大大增强。孙可望、李定国等四人地位大致相当,孙可望以大哥的身分充当“盟主”,主持军政重务。永历三年(顺治六年1649),孙可望等决定领兵出滇,开赴抗清前线,派人到肇庆联络永历朝廷,请封王爵,但永历朝廷只同意封孙可望为公爵。孙可望出兵接管了贵州全省,并和李定国东攻湖广,刘文秀等进军四川。永历五年(顺治八年1651),孙可望派军赶赴南宁护卫覆亡在即的永历朝廷,并借机胁封,永历帝正式封孙可望为秦王。永历六年(顺治九年1652)二月,“无尺土一民”的永历帝接受孙可望的安排,移居贵州安龙府。七月,李定国破桂林,清平南王孔有德自杀。李定国乘势收复广西全境和湖南大部分。八月,清敬谨亲王尼堪率军入湖南。十一月,李定国在衡州大败清军,尼堪毙命。永历七年(顺治十年1653),清廷启用洪承畴,任命其为五省(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经略,抽调精兵南下。由于孙可望跋扈自雄,阴谋篡位,永历帝密诏李定国救驾。永历十年(顺治十三年1656年)三月,李定国将永历帝从安龙府迎至昆明。永历帝封李定国为晋王、刘文秀为蜀王。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1657)八月,孙可望率军进攻云南,九月兵败逃往湖南,并派人火急送往清湖南当局一封信,说:“李定国、刘文秀等大逆不道,荼毒生灵。可旺兴师问罪,反为所诱。乞代奏大清皇帝陛下,发铁骑一万,愿献滇、黔、蜀以归一统,更报不世之仇。”清湖广当局得知孙可望处境危急,为了捞到这张王牌,派军接应,孙可望才得以进入清方管辖区。孙可望派人送信给清五省经略洪承畴,再次表示:“自行开诚,愿附大清朝,献滇、黔、蜀之土地,岁纳贡赋,祈职(洪承畴揭帖中自称)转奏大清皇帝陛下,请兵报仇,以复滇云,擒渠获丑,荡平叛逆,归版章于一统。”孙可望一手挑起的南明内讧和兵败降清,对清廷来说无异是喜从天降。在这以前,洪承畴受命经略五省总督军务,始终局促于湖南、广西境内,毫无进展。清廷决定利用南明内讧,一举荡平黔、滇。清廷封孙可望为义王,并诏其赴京陛见。为了取悦于清廷,孙可望不仅提供了永历朝廷军事机密等各方面的情况,献上了“滇黔地图”,还为清军进攻提供了一批熟悉地形的向导。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1658),清军三路大军进攻云贵。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1659)年正月,清军占领昆明,闰正月,永历帝亡命缅甸。永历十四年(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在平西王吴三桂的请求下,清廷决定出兵缅甸,迫其交出永历帝,并摧毁在云南边境地区继续抗清的李定国军。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十二月,吴三桂率军入缅,永历帝被俘。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四月十五日,永历帝被缢杀于昆明。六月,在云南边境九龙江(澜沧江)一带坚持抗清的李定国,病死勐腊(或景线)。(顾诚《南明史》) 本回之所谓“张大财主”,代指南明秦王孙可望;“金哥”,代指南明永历帝;“原任守备”,代指明军;“原任守备的公子”,代指南明晋王李定国;“长安府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代指清朝五省经略洪承畴。 所谓“金哥已受了原任守备的公子的聘定”,意指永历十年(顺治十三年1656年)三月李定国将永历帝从安龙府迎至昆明。 所谓李衙内“一心看上,要娶金哥”,意指清五省经略洪承畴一心要消灭永历朝廷。 所谓张家与守备家“打官司告状”,意指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1657)孙可望率军进攻云南,挑起南明内讧。 所谓“(张家)着人上京来寻门路,赌气偏要退定礼”,意指永历十一年(顺治十四年1657)孙可望降清,“乞代奏大清皇帝陛下,发铁骑一万,愿献滇、黔、蜀以归一统,更报不世之仇。” 所谓“张家连倾家孝顺,也都情愿”,即指孙可望之所谓“请兵报仇,以复滇云,擒渠获丑,荡平叛逆,归版章于一统”。 凤姐索要之“三千银子”,代指朱明三百年基业。从洪武元年(1368)明朝建立,到永历十六年(1662)南明灭亡,共295年。 前往长安县给节度使送信之来旺儿,代指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1658)大举进攻云贵之清军。 “那节度使名唤云光,久受贾府之情,这点小事,岂有不允之理,给了回书,旺儿回来。” 所谓“长安节度云老爷”,代指攻入昆明并留镇云南之吴三桂。所谓“云光”,指吴三桂因云南而显耀;“云”,指云南;“光”,荣耀,昭著。 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1659)三月,清廷命吴三桂驻镇云南。十月,又授吴三桂全权治理云南,“云南省凡应行事宜,听该藩遵奉上谕举行,各衙门应遵旨,不得掣肘。至于云南通省文武大小官员,悉听该藩酌举人地相宜者补授候题,请到该部之日,议复实授。如无应补之人,该藩题明前来,臣二部即行另补可也。理合会复,恭候命下,臣等遵奉施行。”清廷把云南的人事权、民政、军事、钱粮及一切事务,包括对地方的兴利除弊,实施各项措施等所有权利都授给吴三桂掌管,由他直接请示顺治帝批准。地方官员,从总督、巡抚到各政府部门都不得干预。吏兵部甚至把任免官吏权也交给吴三桂,凡他提名的,吏兵部不过履行任免手续罢了。这样,吴三桂集军民政财文大权于一身,成了凌驾于地方官之上的“太上皇”,实为顺治帝钦定的代理人。(李治廷《吴三桂大传》) 凤姐让节度使云光给“原守备”施压,意指清廷命吴三桂等剿灭云南明军残部。 第十六回原文 那凤姐已是得了云光的回信,俱已妥协。老尼达知张家,果然那守备忍气吞声的受了前聘之物。谁知那张家父母如此爱势贪财,却养了个知义多情的女儿,【庚辰侧批:所谓“老鸦窝里出凤凰”,此女是在十二钗之外副者。】闻得父母退了前夫,他便将一条麻绳悄悄的自缢了。那守备之子闻得金哥自缢,他也是个极多情的,遂也投河而死,不负妻义。【庚辰侧批:一双美满夫妻。】张李两家没趣,真是人财两空。这里凤姐却坐享了三千两,【庚辰侧批:如何消缴?造孽者不知,自有知者。】王夫人等连一点消息也不知道。自此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的作为起来,也不消多记。【甲戌双行夹批:一段收拾过阿凤心机胆量,真与雨村是一对乱世之奸雄。后文不必细写其事,则知其乎生之作为。回首时,无怪乎其惨痛之态,使天下痴心人同来一警,或可期共入于恬然自得之乡矣。脂砚。】 所谓“那守备忍气吞声的受了前聘之物”,意指在吴三桂的打击下,明军无力保护永历朝廷。 所谓 “(金哥)闻得父母退了前夫,他便将一条麻绳悄悄的自缢了”,意指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四月十五日,吴三桂从缅甸擒回永历帝后“进帛”,永历帝自尽。 所谓“守备之子闻得金哥自缢,遂也投河而死,不负妻义”,意指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六月撤退到九龙江一带的李定国病死勐腊。“河”,指九龙江(澜沧江),勐腊与缅甸隔江相望。 所谓“张李两家没趣,真是人财两空”,意指南明永历朝廷灭亡。 所谓“凤姐却坐享了三千两”,意谓清廷坐拥朱明三百年之江山。 三、“智能”即南明郑氏集团 第十五回原文 不言老尼陪着凤姐。且说秦钟、宝玉二人正在殿上顽耍,因见智能过来,宝玉笑道:“能儿来了。”秦钟道:“理那东西作什么?”宝玉笑道:“你别弄鬼,那一日在老太太屋里,一个人没有,你搂着他作什么呢?这会子还哄我。”【甲戌侧批:补出前文未到处,细思秦钟近日在荣府所为可知矣。】秦钟笑道:“这可是没有的话。”宝玉笑道:“有没有也不管你,你只叫他倒碗茶来我吃,就丢开手。”秦钟笑道:“这又奇了,你叫他倒去,还怕他不倒?何必要我说呢。”宝玉道:“我叫他倒的是无情意的,不及你叫他倒的是有情意的。”【甲戌侧批:总作如是等奇语。】秦钟只得说道:“能儿,倒碗茶来给我。”那智能儿自幼在荣府走动,无人不识,因常与宝玉秦钟顽笑。他如今大了,渐知风月,便看上了秦钟人物风流,那秦钟也极爱他妍媚,二人虽未上手,却已情投意合了。【甲戌侧批:不爱宝玉,却爱案钟,亦是各有情孽。】今智能见了秦钟,心眼俱开,走去倒了茶来。秦钟笑说:“给我。”【甲戌侧批:如闻其声。】宝玉叫:“给我!”智能儿抿着嘴笑道:“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甲戌侧批:一语毕肖,如闻其语,观者已自酥倒,不知作者从何着想。】宝玉先抢得了,吃着,方要问话,只见智善来叫智能去摆茶碟子,一时来请他两个去吃茶果点心。他两个那里吃这些东西?坐一坐仍出来顽耍。 所谓“王凤姐弄权铁槛寺”,代指清廷任命洪承畴经略五省,重兵围剿西南永历朝廷。与此同时,清廷又利用已降清之郑芝龙招降东南沿海之郑氏集团,此即所谓“秦鲸卿得趣馒头庵”;“智能”代指南明郑氏集团。 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五月,清多罗贝勒博洛部进占浙东,朱以海遁往舟山一带海岛,鲁监国政权濒于瓦解。博洛即部署清军乘胜入闽。早在这年三月间,清廷招抚使者秘密到达福建,“见到郑芝龙,见其有诚意归附”。六月初,清军渡过钱塘江,征南大将军博洛又命其“持敕书赍送郑芝龙”。郑芝龙既已决定投降清朝,首先撤回防守仙霞岭的军队,使清军得以顺利进入福建;接着又谎称“海寇”侵扰他的故乡安平,在八月间率部返回泉州。八月二十八日,隆武帝在汀州遇难。九月,清军占领福州。博洛写信招降郑芝龙,许以闽粤总督之职。郑芝龙不顾郑成功的阻拦,前往福州,却被博洛裹挟至北京,遭软禁。郑芝龙曾向博洛求情,表示他既已降清,进京“面圣”正是自己的愿望;不过,留在福建沿海的长子和兄弟拥有相当兵力,自己一旦进京,呼应不灵,恐怕海上从此多事。博洛的估计同他正好相反,以为掌握了郑芝龙,郑氏家族群龙无首,又不能不为郑芝龙的安全着想,必然惟清朝之命是听。因此,他让郑芝龙当面写了几封信,借以招抚郑氏子弟和部将。博洛回京之前,确实利用了郑芝龙的声望招降其十余万部众。 1651—1652年(顺治八至九年,永历五至六年),郑成功在福建沿海地区多次击败清军,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原大西军出滇抗清,占领贵州全省,在广西、湖南、四川战场上大显声威。清廷统治者自进关以来从未受到这佯重大的挫折,他们在军事上的弱点暴露得越来越明显。于是,为了继续推行其民族征服政策,不得不把以汉制汉作为主要手段。招降郑成功就是为实现这一谋略的重大步骤。在清廷统治者看来,郑氏家族的首脑郑芝龙是自己手里的一张王牌,利用他出面招降其子郑成功可以不费一兵一卒达到平定东南海域的目的。1652年(顺治九年),为了使招抚工作得以进行,首先给处于软禁状态的郑芝龙恢复名誉,肯定了他在1646年降清的功绩,把郑芝龙被骗到北京后遭到监视的过失推到多尔衮身上,承认了清廷处置失当,对郑芝龙予以安抚,将其由正黄旗拨入镶黄旗,授予郑芝龙在京的第二个儿子郑世忠为二等侍卫。清廷让郑芝龙出面写信,动以父子之情;由浙闽总督刘清泰派人向郑成功转达朝廷招抚密旨,中心意思是只要他剃发归顺,即可保持自己的军队,仍旧镇守福建沿海,不必进京,借以解除郑成功担心重蹈父亲覆辙的疑虑。清廷所作的让步实际上是在兵力不敷分配的情况下企图先稳住东南沿海的郑成功部,集中力量摧毁西南的永历朝廷,然后再迫使郑成功完全就范。郑成功从自身利益出发,既要考虑父亲的安全,又想趁机扩展兵力和势力范围。因此对郑芝龙派家人李德送来的劝降书信迅速作了回答,双方各自怀着自己的打算,开始了“清、郑和谈”。1653年(顺治十年)五月,清廷封郑成功为海澄公,郑芝龙为同安侯,郑鸿逵为奉化伯,郑芝豹授左都督,给泉州一府地方供郑成功安插和供养军队。郑成功给父亲回了一封信,反复表示他不相信清廷的诚意,因为有郑芝龙前车之鉴。但是,他又不愿把和谈的大门关死,要求再给“三府屯兵,并辖三省沿海地方”。清廷判断郑成功有归降之意,决定作出让步,引诱郑成功入彀(gòu)。于是,给郑成功颁发敕谕,同意郑军以漳州、潮州、惠州并泉州四府驻扎,并命郑成功“挂靖海将军印”。郑成功对清廷的招抚正如他自己所说不过是“将计就计,权借粮饷”,虚与委蛇而已。他表面上盛接来使,郑重其事地“三跪九叩头”领受清朝所封海澄公敕印,却拒绝剃发,仍然使用明朝永历年号;同时又借口已受清廷封爵,堂而皇之地派人到闽、粤沿海地区征收粮饷,甚至在清廷允许驻兵的四府以外又提出新的土地要求。他要求把福建全省,广东惠州、潮州二府,浙江温州、台州、宁波、绍兴、处州五府都交给他屯兵筹粮,只有这样才算是“朝廷委用得人”,实现“海无扬波”、“地方宁静”;否则就是“大才小用”,“海寇”四起,“祸不可测”。 清政府的许多官员都看出郑成功并无归顺诚意,先后上疏朝廷希望不要为郑成功所愚弄。 和谈失败,清廷改而用兵。顺治十二年(1655),清廷一面将郑芝龙及其在京家属再次囚禁,一面派军南下福建。郑成功则一面放弃漳州、泉州,加强金、厦等岛屿防务,一面派遣部将带领舟师北上浙江、南下广东,使入闽清军主力陷入进战无能,后顾有忧的困境。永历十一年(1657)九月,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延平王。 1658年(顺治十五年、永历十二年),清军三路进兵西南,李定国等战败,永历朝廷形势危急。郑成功见清方主力集中于西南,决定率领主力乘船北上,展开长江战役。八月,郑成功率军进抵羊山,因飓风而返。1659年(顺治十六年,永历十三年)四月,郑成功、张煌言再次北伐,由吴淞口进入长江。六月,攻克江阴、瓜州、镇江。七月,围攻南京,清廷震动。由于郑成功骄傲轻敌,中敌缓兵之计,功败垂成。八月,郑成功退出长江,回师南下。在进攻南京战役失败以后,郑成功把目光转向了台湾。1661年(顺治十八年)二月,郑成功出兵台湾,十二月收复台湾。 (顾诚《南明史》) 本回宝玉说秦钟曾在“老太太屋里”搂着智能,意指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郑芝龙降清。脂批道:“补出前文未到处,细思秦钟近日在荣府所为可知矣。” 秦钟夜间与智能“亲嘴”、“云雨”,意指清廷利用郑芝龙招降郑成功。智能之所谓“除非我出了这牢坑,离了这些人,才依你”,意指郑芝龙希望清廷放其南归,招降旧部。而宝玉按住云雨中的秦钟和智能,意指清廷终止与郑成功和谈。 第十五回原文 秦钟连忙起来,抱怨道:“这算什么?”宝玉笑道:“你倒不依,咱们就喊起来。”羞的智能趁黑地跑了。【庚辰眉批:若历写完,则不是《石头记》文字了,壬午季春。】宝玉拉了秦钟出来道:“你可还和我强?”【蒙侧批:请问此等光景,是强是顺?一片儿女之态,自与凡常不同。细极,妙极!】秦钟笑道:“好人,【庚辰侧批:前以二字称智能,今又称玉兄,看官细思。】你只别嚷的众人知道,你要怎样我都依你。”宝玉笑道:“这会子也不用说,等一会睡下,再细细的算帐。”一时宽衣要安歇的时节,凤姐在里间,秦钟宝玉在外间,满地下皆是家下婆子,打铺坐更。凤姐因怕通灵玉失落,便等宝玉睡下,命人拿来塞在自己枕边。宝玉不知与秦钟算何帐目,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创。【甲戌双行夹批:忽又作如此评断,似自相矛盾,却是最妙之文。若不如此隐去,则又有何妙文可写哉?这方是世人意料不到之大奇笔。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惧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故特因此二三件隐事,指石之未见真切,淡淡隐去,越觉得云烟渺茫之中,无限丘壑在焉。】 宝玉和秦钟同塌,凤姐则将通灵玉拿来塞在自己枕边,意指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1659)润正月永历亡命缅甸,清廷取代朱明,一统大陆。 第八回“比通灵”,写皇太极称皇帝,薛宝钗成为后金之金角。当日袭人伏侍宝玉睡下后,“伸手从他项上摘下那通灵玉来,用自己的手帕包好,塞在褥下,次日带时便冰不着脖子”。脂批道:“‘塞玉’一段,又为‘误窃’一回伏线。” 所谓“误窃”,即指此处之“凤姐塞玉”,意指清朝已将北京朱明之通灵宝玉窃走。宝玉和秦钟同塌“算账”,则指清朝将其“金角”镶补在了缺角传国玺上。此处之秦钟代表顺治帝;宝玉即缺角传国玺,而传国玺之“缺角”即宝玉之“嘴”。秦钟称宝玉为“好人”,脂批道:“前以二字称智能,今又称玉兄,看官细思。” 凤姐将通灵宝玉拿走,“石头”(通灵宝玉)未见宝玉如何与秦钟“算帐”,故谓之“疑案”。 脂批道:“秦、智幽情,忽写宝、秦事云:‘不知算何账目,未见真切,不曾记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创。’是不落套中,且省却多少累赘笔墨。昔安南国使有题一丈红句云:‘五尺墙头遮不得,留将一半与人看。’” “五尺墙头遮不得,留将一半与人看”,出自清初褚人获《坚瓠集》。 第十六回原文 话说宝玉见收拾了外书房,约定与秦钟读夜书。偏那秦钟的秉赋最弱,因在郊外受了些风霜,又与智能儿偷期绻缱,未免失于调养,【庚辰侧批:勿笑。这样无能,却是写与人看。】回来时便咳嗽伤风,懒进饮食,大有不胜之态,遂不敢出门,只在家中养息。【甲戌侧批:为下文伏线。】宝玉便扫了兴,只得付于无可奈何,且自静候大愈时再约。【甲戌侧批:所谓“好事多魔”也。】 “外书房”,代指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1659)永历亡命缅甸和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移师台湾之后的明清战场。所谓宝玉“与秦钟读夜书”,即指清军进兵缅甸和进攻台湾(详见第九回“闹学堂”)。但顺治帝在郑成功移师台湾前既已死去,故宝玉未能“与秦钟读夜书”,“只得付于无可奈何”。 秦钟因“与智能儿偷期绻缱”而“咳嗽伤风”,意指清廷在与郑成功的和谈、交战中受到郑成功的愚弄和打击。 第十六回原文 谁知近日水月庵的智能私逃进城,【甲戌侧批:好笔仗,好机轴。】【甲戌眉批:忽然接水月庵,似大脱卸。及读至后,方知为紧收。此大段有如歌疾调迫之际,忽闻戛然檀板截断,真见其大力量处,却便于写宝玉之文。】找至秦钟家下看视秦钟,不意被秦业知觉,将智能逐出,将秦钟打了一顿,自己气的老病发作,三五日光景鸣呼死了。秦钟本自怯弱,又带病未愈,受了笞杖,今见老父气死,此时悔痛无及,更又添了许多症候。 所谓“智能私逃进城看视秦钟”,意指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和张煌言北伐,围攻南京。所谓“秦业知觉,将智能逐出”,即指郑成功兵败退出长江后,于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移师台湾;所谓“将秦钟打了一顿”,即指郑成功之北伐重创了清军。秦业代指末世朱明,包括明朝和清朝(详见第八回“秦家”)。 所谓“(秦业)气的老病发作,三五日光景鸣呼死了”,代指南明之亡。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四月十五日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杀于昆明,南明灭亡。 第十六回秦钟之死,代指顺治帝之死。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七日,顺治帝病逝,年仅24岁。二月,郑成功移师台湾。 “那秦钟魂魄那里肯就去,又记念着家中无人掌管家务,又记挂着父亲还有留积下的三四千两银子,又记挂着智能尚无下落……” 所谓“记念着家中无人掌管家务”,意指顺治帝遗诏立玄烨为皇太子,即皇帝位;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鰲拜为辅臣。所谓“父亲还有留积下的四千两银子”,代指清朝(后金)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四朝。所谓“智能尚无下落”,意指清朝尚未消灭郑氏集团。 秦钟临终对宝玉道:“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意谓清朝已消灭南明,一统大陆地区,“宝玉”(缺角传国玺)已专属清朝,劝宝玉不要再“情不情”(详见第十九回“情不情”和“情情”)。所谓“鬼叛”也“见不得‘宝玉’二字”,乃嘲讽明朝人士又纷纷转奉清朝。脂批道:“如闻其声,试问谁曾见都判来,观此则又见一都判跳出来。调侃世情固深,然游戏笔墨一至于此,真可压倒古今小说。这才算是小说。”又道:“世人见‘宝玉’而不动心者为谁?”又道:“大鬼小鬼论势利兴衰,骂尽攒炎附势之辈。”宝玉即缺角传国玺,代表皇权。 秦业即万历帝,“秦家”即“万历帝之家”,其养女秦可卿代指天启崇祯二帝,秦业之子秦钟则代指清太宗皇太极和顺治帝福临,而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和永历帝朱由榔也是万历帝之“冢孙妇”。所以第十六回秦业、秦钟之死,标志着“秦家”尽绝,“万历帝之家”彻底败亡。(参见第八回“秦家”即“万历帝之家”) 石头真言(十六)大观园代表末世朱明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十六回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本回以及第十七回至第十八回,借“元春晋封”和“元妃省亲”,为后文记述“明史”搭建了一个历史大舞台,即大观园。 一、“元春晋封”代指朱由崧就任监国 本回在贾政生日,元春“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政和元春都代表明朝,这里代指南明。所谓“元春晋封凤藻宫尚书”,即指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三日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监国;所谓“贾政生辰”,即指南明建立。 “凤藻宫尚书”:“凤”,喻帝王;“藻”,指华丽的文彩、文辞;“凤藻”与“凤诏”谐音,代指天子诏书。所以所谓“凤藻宫”代指皇宫。“尚书”,古代官名,执掌文书奏章,始置于战国,或称“掌书”,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明清两代是政府各部的最高长官。所以所谓“凤藻宫尚书”,意指皇宫最高长官,代指朱由崧就任之监国。 “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借指太子本人;这里代指即将就任监国之明福王朱由崧。所谓“如今老爷又往东宫去了”,意指朱明大臣迎请朱由崧监国。“监国”,监管国事,指太子代君主管理国事;也指君主因故不能亲政,由权臣或近亲摄政。 本回之所谓“林黛玉回京”,与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寓意相同,代指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三日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监国,南明建立。所谓“贾雨村也进京陛见”,则与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寓意相同,代指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三日清摄政王多尔衮入主北京;所谓“候补京缺”,意指顺治帝将于崇祯十七年(1644)十月一日在北京即皇帝位,“定鼎燕京”。 本回又用“平儿口头谎言”,补写薛蟠纳香菱为妾;香菱代表南明。所谓“薛蟠纳妾”,意指入主北京之清朝不承认南明为中华正统;薛蟠即多尔衮。 所谓来旺(来旺媳妇)为凤姐“放贷”,意指清军进攻南明,所谓“利息”则指清军攻城掠地。来旺和来旺媳妇代指清军。 凤姐之所谓“内人”,代指清朝入关前降清之汉人(辽人);所谓“外人”,代指清朝入关后降清之汉人。清廷重“辽人”而轻“外人”,后李成栋即因此反正。贾琏乳母赵嬷嬷之子赵天梁、赵天栋,即指在关外降清之辽人。 二、“省亲”与“南巡” 本回之所谓“贾元春才选凤藻宫”,代指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三日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监国,从而引出所谓“省亲”。同日,清摄政王多尔衮入主北京,从而引出所谓“南巡”。脂批道:“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所谓“省亲”,代指朱明之“南迁”,即南明诸政权之建立。所谓“南巡”,则代指清军南下消灭南明诸政权。 1、朱明之“省亲” 第十六回原文 贾琏此时没好意思,只是讪笑吃酒,说“胡说”二字,“快盛饭来,吃碗子还要往珍大爷那边去商议事呢。”凤姐道:“可是别误了正事。才刚老爷叫你作什么?”【庚辰双行夹批:一段赵妪讨情闲文,却引出通部脉络。所谓由小及大,譬如登高必自卑之意。细思大观园一事,若从如何奉旨起造,又如何分派众人,从头细细直写将来,几千样细事,如何能顺笔一气写清?又将落于死板拮据之乡,放只用琏凤夫妻二人一问一答,上用赵妪讨情作引,下文蓉蔷来说事作收,馀者随笔顺笔略一点染,则耀然洞彻矣。此是避难法。】贾琏道:“就为省亲。”【甲戌双行夹批:二字醒眼之极,却只如此写来。】【甲戌眉批:大观园用省亲事出题,是大关键事,方见大手笔行文之立意。畸笏。】凤姐忙问道:【甲戌双行夹批:“忙”字最要紧,特于凤姐口中出此字,可知事关巨要,非同浅细,是此书中正眼矣。】“省亲的事竟准了不成?”【甲戌双行夹批:问得珍重,可知是外方人意外之事。脂砚。】贾琏笑道:“虽不十分准,也有八分准了。”【甲戌双行夹批:如此故顿一笔,更妙!见得事关重大,非一语可了者,亦是大篇文章,抑扬顿挫之至。】凤姐笑道:“可见当今的隆恩。历来听书看戏,古时从未有的。”【甲戌双行夹批:于闺阁中作此语,直与击壤同声。脂砚。】赵嬷嬷又接口道:“可是呢,我也老糊涂了。我听见上上下下吵嚷了这些日子,什么省亲不省亲,我也不理论他去;如今又说省亲,到底是怎么个原故?”【甲戌侧批:补近日之事,启下回之文。】【甲戌眉批:赵嬷一问是文章家进一步门庭法则。】【庚辰眉批:自政老生日用降旨截住,贾母等进朝如此热闹,用秦业死岔开,只写几个“如何”,将泼天喜事交代完了,紧接黛玉回,琏、凤闲话,以老妪勾出省亲事来。其千头万绪,合榫贯连,无一毫痕迹,如此等,是书多多,不能枚举。想兄在青埂蜂上,经锻炼后,参透重关至恒河沙数,如否?余曰:万不能有此机括,有此笔力,恨不得面问果否。叹叹!丁亥春。笏叟。】贾琏道:【甲戌侧批:大观园一篇大文,千头万绪,从何处写起,今故用贾琏夫妻问答之间,闲闲叙出,观者已省大半。后再用蓉、蔷二人重一渲染。便省却多少赘瘤笔墨。此是避难法。】“如今当今贴体万人之心,世上至大莫如‘孝’字……竟大开方便之恩,特降谕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处,不妨启请内廷銮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此旨一下,谁不踊跃感戴?现今周贵人父亲已在家里动了工了,修盖省亲别院呢。又有吴贵妃的父亲吴天佑家,也往城外踏看地方去了。【甲戌侧批:又一样布置。】这岂非有八九分了?”赵嬷嬷道:“阿弥陀佛!原来如此。这样说,咱们家也要预备接咱们大小姐了?”【庚辰侧批:文忠公之嬷。】贾琏道:“这何用说呢!不然,这会子忙的是什么?”【甲戌侧批:一段闲谈中补明多少文章。真是费长房壶中天地也。】凤姐笑道:“若果如此,我可也见个大世面了。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甲戌侧批:忽接入此句,不知何意,似属无谓。】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庚辰侧批:既知舜巡而又说热闹,此妇人女子口头也。】我偏没造化赶上。”【庚辰侧批:不用忙,往后看。】赵嬷嬷道:“嗳哟哟,那可是千载希逢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儿,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庚辰侧批:又要瞒人。】把银子都花的像倘海水似的!说起来……”凤姐忙接道:【甲戌侧批:又截得好。“忙”字妙!上文“说起来”必未完,粗心看去则说疑团,殊不知正传神处。】“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那时候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甲戌侧批:点出阿凤所有外国奇玩等物。】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赵嬷嬷道:“那是谁不知道的?如今还有个口号儿呢,说‘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江南王’,【庚辰侧批:应前“葫芦案”。】这说的就是奶奶府上了。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甲戌侧批: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嗳哟哟,【庚辰侧批:口气如闻。】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庚辰侧批:点正题正文。】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庚辰侧批:极力一写,非夸也,可想而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庚辰侧批:真有是事,经过见过。】凤姐道:“常听见我们太爷们也这样说,岂有不信的。【庚辰侧批:对证。】只纳罕他家怎么就这么富贵呢?”赵嬷嬷道:“告诉奶奶一句话,也不过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甲戌侧批:是不忘本之言。】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甲戌侧批:最要紧语。人苦不自知。能作是语者吾未尝见。】 凤姐道:“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 “舜巡”,指传说中的舜帝南巡。司马迁《史记》:“(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舜帝南巡,崩于南方,故脂批道:“既知舜巡而又说热闹,此妇人女子口头也。” “太祖皇帝”,指明太祖朱元璋。所谓“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意指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崇祯帝自经殉国后,明福王朱由崧又在南京建立南明。此即所谓“省亲”,代指朱明之“南迁”,即指朱明从“假家”(贾家、北京)又回到“真家”(甄家、南京)。 赵嬷嬷道:“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脂批道:“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 “江南甄家”即南明。所谓“接驾四次”,意指南明四帝陆续称帝,建立南明诸诸政权。 (1)弘光朝廷 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五月十五日,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五月,朱由崧为清兵所俘,弘光朝廷覆亡。 (2)隆武政权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八月,朱聿键被俘遇害,隆武政权覆亡。 (3)绍武政权 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十一月,隆武帝之弟续封唐王朱聿鐭(yù)称帝于广州。同年十二月朱聿鐭被俘自缢,绍武政权一月而亡。 (4)永历朝廷 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十一月,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即皇帝位,改明年为永历元年。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四月,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杀于昆明,永历朝廷覆亡。 赵嬷嬷道:“那时候我才记事儿,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的像倘海水似的!说起来……” 此处之“贾府”代指南明鲁监国政权。“姑苏扬州一带”,借指浙东。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七月,明鲁王朱以海在绍兴就任监国。次年清兵攻浙东,鲁监国逃亡海上,后辗转于浙江、福建,坚持抗清,颇有一番作为。永历五年(顺治八年1651)鲁监国兵败舟山,次年移师郑成功控制的金门、厦门。由于郑成功不承认鲁监国政权,永历七年(顺治十年1653)鲁监国上疏提出退位归藩,奉永历帝为正统。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永历帝被清军俘获,张煌言等商议拥立鲁监国为帝,但掌握实权的郑成功父子并无此意。次年(康熙元1662)五月,郑成功去世。同年十一月,鲁监国“中痰”去世。(顾诚《南明史》下同) 南明四帝都是先就任监国,后即皇帝位。但鲁王朱以海就任监国后,至死没能称帝,故谓其“只预备接驾一次”。 鲁王朱以海于弘光元年(1645)七月十八日就任监国时,唐王朱聿键已于闰六月七日在福州就任监国,并于二十七日称帝。鲁监国政权不仅晚于隆武政权,而且只局促于浙东一隅之地。隆武政权则得到了两广、赣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明朝势力的承认,被视为正统。所以此处称鲁监国政权为“贾府”,即“假府”。(贾府本代指北京朱明,而鲁监国朱以海即北静王水溶,所以第二十八回“北静王”又代指北京朱明。记清。) 凤姐道:“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那时候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赵嬷嬷道:“那是谁不知道的?如今还有个口号儿呢,说‘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江南王’,这说的就是奶奶府上了。” 此处之“王府”,代指延平王郑成功之郑氏集团。 郑成功初名森,隆武帝即位后赐郑森姓朱,改名成功,“以驸马体统行事”。郑森自称和被称为朱成功、国姓爷、郑成功等皆由此而来。永历二年(顺治五年1648),郑成功始奉永历为正朔。永历八年(1654,一说为永历七年)七月,郑成功受封延平王。永历十五年(1661),永历帝被清军俘获,郑成功及其子孙再未立明朝宗室为帝,直到1683年郑克塽降清,都以延平王爵统治着台湾。所以此处称之为“王府”,只为接驾“预备过一次”。 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本是海盗,占据台湾,“置苏杭两京珍玩,兴贩琉球、朝鲜、真腊、占城诸国,掠潮、惠、肇、福、汀、漳、台、绍之间”,进行着大规模的海上贸易。后郑芝龙降明,台湾被荷兰人占据。郑成功继承了郑芝龙的这支海上武装力量,以海上贸易的巨额利润支撑抗清斗争。收复台湾后,清朝实行“海禁”,郑成功更垄断了海上贸易,与日本、暹罗、越南、菲律宾、柬埔寨等进行通商,使台湾成为十七世纪海上贸易的中转基地。郑成功之子郑经继位后,也大力发展海上贸易,主要是对日本贸易,同时也与荷兰人、西班牙人以及英国人进行贸易。所以凤姐道:“那时候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 赵嬷嬷道:“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凤姐道:“常听见我们太爷们也这样说,岂有不信的。只纳罕他家怎么就这么富贵呢?”赵嬷嬷道:“告诉奶奶一句话,也不过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谁家有那些钱买这个虚热闹去?” 拥立南明诸帝的文武大臣,大都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南明诸帝也大都奢侈腐败,群臣趁机借“定策”之功,搜刮民脂民膏,作威作福。弘光朝廷就曾大肆卖官鬻爵,弄得朝廷人满为患,正如民谣所说:“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方贱如狗。”然后这些贪官污吏再去贪污受贿,也正是“不过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 曾四次接驾之“江南甄家”代表南明,包括南明四帝及其政权。“预备接驾”之“贾府”代指南明鲁监国政权;“王府”则代指南明郑氏集团。 2、清朝之“南巡” 所谓“省亲”,代指南明诸诸政权之建立。所谓“南巡”,则代指清军南下消灭南明诸政权。 本回贾蔷来回贾琏道:“下姑苏聘请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等事,大爷派了侄儿,带领着来管家两个儿子,还有单聘仁、卜固修两个清客相公,一同前去,所以命我来见叔叔。” 贾蔷等代指南下之清军。贾蔷代表清朝(详见第九回“闹学堂”),此处代指南下之清军统帅,即凤姐之所谓“坐纛(dào)旗儿”;其他人则代指清军,如贾琏乳母赵嬷嬷之子赵天梁、赵天栋等。所谓“采买”之“女孩子”,代指南明时期的明清历史人物,为后文伏线。 贾蔷又回:“赖爷爷说,不用从京里带下去,江南甄家还收着我们五万银子。明日写一封书信会票我们带去,先支三万,下剩二万存着,等置办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幔的使费。”脂批道:“《石头记》中多作心传神会之文,不必道明。一道明白,便入庸俗之套。” 所谓“江南甄家”之“五万银子”,代指南明五政权(四帝一监国)。 所谓“先支三万”,意指清军先消灭三个南明政权,即南明弘光朝廷、隆武政权、绍武政权。 所谓“下剩二万存着,等置办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幔的使费”,意指南明鲁监国政权和永历朝廷长期坚持抗清,直到康熙元年(1662)清军才将其消灭。 三、“文忠公之嬷” 对贾琏之乳母“赵嬷嬷”,脂批道:“文忠公之嬷。”有人据此把赵嬷嬷附会为傅恒之乳母,理由是乾隆朝谥“文忠”的大臣只有傅恒一人。有人甚至还把“傅恒之乳母”作为铁证,认为本回之“南巡”是指“乾隆南巡”,挑战主流“红学”之所谓“康熙南巡”。还有人以苏轼曾作《乳母任氏墓志铭》而将赵嬷嬷附会为“苏文忠公之嬷”(苏文忠公即苏轼,谥号“文忠”);等等。 其实所谓“文忠公之嬷”,只不过是调侃之语罢了。 且看“文忠公之嬷”的出处。 本回赵嬷嬷唯一一次正式出场,来找琏凤为其子谋差事,听到贾琏提及“省亲”之事。脂批道:“赵妪讨情闲文,却引出通部脉络。所谓由小及大,譬如登高必自卑之意。细思大观园一事,若从如何奉旨起造,又如何分派众人,从头细细直写将来,几千样细事,如何能顺笔一气写清?又将落于死板拮据之乡,故只用琏凤夫妻二人一问一答,上用赵妪讨情作引,下文蓉蔷来说事作收,馀者随笔略一点染,则耀然洞彻矣。此是避难法。” 此批点出所谓“赵妪讨情”,是为“大观园一事”作引。 凤姐忙问道:“省亲的事竟准了不成?”贾琏笑道:“虽不十分准,也有八分准了。”赵嬷嬷接口道:“可是呢,我也老糊涂了。我听见上上下下吵嚷了这些日子,什么省亲不省亲,我也不理论他去;如今又说省亲,到底是怎么个原故?” 脂批道:“赵嬷一问是文章家进一步门庭法则。”点出“赵嬷一问”是文章家“进一步”的写作手法。“门庭”,门径;方法。 贾琏道明原委后,赵嬷嬷道:“阿弥陀佛!原来如此。这样说,咱们家也要预备接咱们大小姐了?”脂批道:“文忠公之嬷。” 贾琏道:“这何用说呢!不然,这会子忙的是什么?”脂批道:“一段闲谈中补明多少文章。真是费长房壶中天地也。”于是赵嬷与凤姐一唱一和,说起了“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和“现在江南的甄家”“接驾四次”、“贾府”“王府”预备“接驾一次”的故事。 脂批之所谓“文忠公之嬷”,其实与脂批之“赵妪讨情”和“赵嬷一问”一样,都是在剖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文忠公之嬷”之“文忠公”,或指欧阳文忠公(欧阳修,谥号“文忠”),或指“苏文忠公”,两人都是宋代大文学家。此处之赵嬷嬷则是专为“省亲”和“起造大观园”作引。脂批道:“大观园一篇大文,千头万绪,从何处写起,今故用贾琏夫妻问答之间,闲闲叙出,观者已省大半。后再用蓉、蔷二人重一渲染,便省却多少赘瘤笔墨。此是避难法。”而其间赵嬷嬷的每一问都恰到好处,所以脂批戏称之为“文忠公之嬷”,意谓只有在文忠公家耳濡目染、受过熏陶的“嬷嬷”,才能懂得“文章家”之“门庭法则”,才能接话接得如此“合榫贯连,无一毫痕迹”。 “文忠公之嬷”与“郑玄之婢”可有一比。《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介绍郑玄(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道:“玄家中侍婢俱通毛诗。一婢尝忤玄意,玄命长跪阶前。一婢戏谓之曰:‘胡为乎泥中?’(《诗经》句)此婢应声曰:‘薄言往愬(诉),逢彼之怒。’(《诗经》句)其风雅如此。”《三国演义》用侍婢之戏言,反衬郑玄之风雅。脂批则用“文忠公之嬷”之调侃,反衬《石头记》作者笔法之高明,堪比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或苏轼。 所以脂批之所谓“文忠公之嬷”,不过一“戏言”耳,万不可作“铁证”看。不然脂批一句“真是费长房壶中天地也”,《石头记》岂不又成了东汉方术之书? 费长(zhǎng)房,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曾为市掾(yuàn管理市场的官员)。长房偶见市场上有一老翁,悬壶卖药,市罢竟跳入壶中。长房觉得奇怪,前去拜见,老翁带他进入壶中。只见玉堂宽广富丽,美酒佳肴,充溢其间。长房于是随老翁入山学仙,未成辞归。能医重病,鞭笞百鬼,会缩地之术。后因失其符,为众鬼所杀。(《后汉书•方术列传》) 四、大观园代表末世朱明 第十六回原文 贾蓉先回说:“我父亲打发我来回叔叔:老爷们已经议定了,【庚辰侧批:简净之至!】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庚辰侧批:园基乃一部之主,必当如此写清。】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庚辰侧批:后一图伏线。大观园系玉兄与十二钗之太虚幻境,岂可草率?】明日就得。叔叔才回家,未免劳乏,不用过我们那边去,【庚辰侧批:应前贾琏口中。】有话明日一早再请过去面议。”贾琏笑着忙说:“多谢大爷费心体谅,我就不过去了。正经是这个主意才省事,盖造也容易;若采置别处地方去,那更费事,且倒不成体统。你回去说这样很好,若老爷们再要改时,全仗大爷谏阻,万不可另寻地方。明日一早我给大爷去请安去,再议细主。”贾蓉忙应几个“是”。【庚辰侧批:园已定矣。】……次早贾琏起来,见过贾赦贾政,便往宁府中来,合同老管事的人等,并几位世交门下清客相公,审察两府地方,缮画省亲殿宇,一面察度办理人丁。自此后,各行匠役齐集,金银铜锡以及土木砖瓦之物,搬运移送不歇。【蒙侧批:一总。】先令匠人拆宁府会芳园墙垣楼阁,直接入荣府东大院中。荣府东边所有下人一带群房尽已拆去。当日宁荣二宅,虽有一小巷界断不通,【甲戌侧批:补明,使观者如身临足到。】然这小巷亦系私地,并非官道,故可以连属。会芳园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今亦无烦再引。【甲戌侧批:园中诸景,最要紧是水,亦必写明方妙。余最鄙近之修造园亭者,徒以顽石土堆为佳,不知引泉一道。甚至丹青,唯知乱作山石树木,不知画泉之法,亦是恨事。脂砚斋。】其山石树木虽不敷用,贾赦住的乃是荣府旧园,其中竹树山石以及亭榭栏杆等物,皆可挪就前来。如此两处又甚近,凑来一处,省得许多财力,纵亦不敷,所添亦有限。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甲戌侧批:妙号,随事生名。】者,一一筹画起造。贾政不惯于俗务,【庚辰侧批:这也少不得的一节文字,省下笔来好作别样。】只凭贾赦、贾珍、贾琏、赖大、来升、林之孝、吴新登、詹光、程日兴等几人安插摆布。凡堆山凿池,起楼竖阁,种竹裁花,一应点景等事,又有山子野制度。下朝闲暇,不过各处看望看望,最要紧处和贾赦等商议商议便罢了。贾赦只在家高卧,有芥豆之事,贾珍等或自去回明,或写略节;或有话说,便传呼贾琏、赖大等来领命。贾蓉单管打造金银器皿。【蒙侧批:好差。】贾蔷已起身往姑苏去了。贾珍、赖大等又点人丁,开册籍,监工等事,一笔不能写到,不过一时喧阗热闹非常而已。 会芳园即明清皇家御苑景山(万岁山),会芳园中的“潢海铁网山”即指万岁山(详见第十三回“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大观园则“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所谓“转至北边”,即指从景山向北将北海包括进来,所以大观园之原型实际上就是“潢海”和“铁网山”,即西苑三海(北海、中南海)和景山(万岁山)。 “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子野者,一一筹画起造……凡堆山凿池,起楼竖阁,种竹裁花,一应点景等事,又有山子野制度。” “明公”,本用以称呼有学识有地位的人,后泛作对人的尊称。“山子野”,脂批道:“妙号,随事生名。”“山子”,假山,指用假山造园;隐万斯同之号“石园”。“野”,切万斯同之字“季野”。所以此处之“山子野”即指万斯同。 “会芳园本是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股活水,今亦无烦再引。”脂批道:“园中诸景,最要紧是水,亦必写明方妙。余最鄙近之修造园亭者,徒以顽石土堆为佳,不知引泉一道。甚至丹青,唯知乱作山石树木,不知画泉之法,亦是恨事。脂砚斋。” 此批署名“脂砚斋”,而曹雪芹、脂砚斋都是万斯同。脂砚斋批评“近之修造园亭者”“不知引泉一道”,“甚至丹青”也“不知画泉之法”,反证“起造”大观园之“山子野”即万斯同。 大观园之原型虽然为西苑三海(含景山,下不注),但其内部结构则由万斯同“一一筹画起造”,其间各事也皆由万斯同“制度”。所以大观园实际上是万斯同以西苑三海为原型而虚构的人间仙境,是万斯同为记载“明史”而搭建的历史大舞台,代指明朝。 “先令匠人拆宁府会芳园墙垣楼阁,直接入荣府东大院中。” 宁国府代表明朝,荣国府代表清朝。大观园横跨宁荣二府,意指“大观园”纵贯“明末清初”,代表末世朱明,而《石头记》之“明史”即“明末清初史”。 贾蓉道:“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 所谓“三里半大”,借指《石头记》之“明史”的主要历史时段共三十五年。宝玉和众钗在第二十三回入住大观园,而从第二十三回至末回(第八十回),《石头记》所记载之“明史”主要从天启七年(1627)崇祯帝登基到永历十六年(1662)永历帝遇难,共三十五年。(其中插入了康熙帝平“三藩”、收台湾、定蒙古等历史。详见后文) 第二十三回有眉批云:“大观园原系十二钗栖止之所,然工程浩大,故借元春之名而起,再用元春之命以安诸艳,不见一丝扭捻。” 石头真言(十七至十八)大观园原型为西苑三海(上)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十七回至第十八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本回接第十六回之所谓“省亲”和“南巡”,继续写清军南下消灭南明,并介绍大观园及其主要处所。 一、“第十七回至第十八回”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将第十七回和第十八回合为一回,却又在回首批道:“此回宜分二回方妥。”(庚辰本)又在“妙玉入园”后批道:“‘不能表白’后是第十八回的起头。”(己卯本)点明第十七回和第十八回实为两回,并应在“妙玉入园”后分回。这是作者对《石头记》之章回及“明史”之时代背景的精心设计,详见后文。 二、“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本回贾珍等来回贾政,说大观园工程告竣,请题匾额对联。贾政道:“这匾额对联倒是一件难事。论理该请贵妃赐题才是,然贵妃若不亲睹其景,大约亦必不肯妄拟;若直待贵妃游幸过再请题,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众清客道:“老世翁所见极是。如今我们有个愚见:各处匾额对联断不可少,亦断不可定名。如今且按其景致,或两字、三字、四字,虚合其意,拟了出来,暂且做出灯匾联悬了。待贵妃游幸时,再请定名,岂不两全?”贾政等道:“所见不差。我们今日且看看去,只管题了,若妥当便用;不妥时,然后将雨村请来,令他再拟。”脂批道:“点雨村,照应前文。” 大观园为元春“省亲”而建,而所谓元春“省亲”代指朱明之“南迁”,第十六回“贾政生辰”即指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三日朱由崧就任监国,故大观园由贾政等题写匾额对联。第十六回贾雨村与林黛玉一同进京,则指多尔衮入主北京,故贾政又道:“不妥时,然后将雨村请来,令他再拟。”本回还提及“有雨村处遣人来回话”。但最后大观园之匾额对联皆由宝玉题就,脂批道:“宝玉系诸艳之冠,故大观园对额必得玉兄题跋,且暂题灯匾联上,再请赐题,此千妥万当之章法。”宝玉即缺角传国玺,代表朱明皇权。 本回借“试才题对额”,详细介绍了大观园及其主要处所。其中“翠嶂”之原型为景山(万岁山);“正殿”之原型为北京紫禁城,其前之“玉石牌坊”之原型为承天门(天安门)。承天门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本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寓“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火烧紫禁城,承天门亦毁。后顺治帝重建,才有了如今之天安门。所以大观园之原型实为西苑三海(含景山、紫禁城),而北京紫禁城也是宁国府和荣国府之原型。 第十六回有脂批云:“大观园系玉兄与十二钗之太虚幻境,岂可草率?”本回宝玉见了正殿前的“玉石牌坊”,“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像在那里曾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那年那月日的事了”。脂批道:“仍归于葫芦一梦之太虚玄境。” “大观园系玉兄与十二钗之太虚幻境”,太虚幻境的原型为北京东岳庙,大观园之正殿的原型则为北京紫禁城,这里将东岳庙和紫禁城联系起来。东岳庙前的石牌坊相当于紫禁城前的承天门(天安门),东岳庙的正殿则相当于朱明皇宫。东岳庙中设有“七十二司”,分别司理人的生死贵贱;承天门前则设有文武官署衙门,是朱明朝廷的统治中枢。东岳庙是阴曹地府,紫禁城则是朱明朝廷,这正如第十五回脂批之所谓“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详见第八十回“警幻情榜”) 本回有几个脂批值得注意。 1、贾政等进入翠障山口时,脂批道:“此回乃一部之纲绪,不得不细写,尤不可不细批注。盖后文十二钗书,出入来往之境,方不能错乱,观者亦如身临足到矣。今贾政虽进的是正门。却行的是僻路,按此一大园,羊肠鸟道不止几百十条,穿东度西,临山过水,万勿以今日贾政所行之径,考其方向基址。故正殿反于末后写之,足见未由大道而往,乃逶迤转折而经也。” 所谓“不得不细写,尤不可不细批注”,点明曹雪芹和脂砚斋都是作者,即万斯同。 2、贾政等出山口,“再进数步,渐向北边”。脂批道:“细极。后文所以云进贾母卧房后之角门,是诸钗日相来往之境也。后文又云,诸钗所居之处,只在西北一带,最近贾母卧室之后,皆从此‘北’字而来。” 第十六回介绍大观园由宁府会芳园“直接入荣府东大院中”,此处则点出大观园直至荣府西大院。第三回介绍“贾母卧室”在荣府西大院。此批点出西苑三海在紫禁城之西北。 3、对“正殿”脂批道:“想来此殿在园之正中。按园不是殿方之基,西北一带通贾母卧室后,可知西北一带是多宽出一带来的,诸钗始便于行也。” 此批也说大观园西至荣府西大院贾母卧室之后,点出西苑三海在紫禁城之西北, 三、“黛玉误剪香囊” 第十六回贾蔷回贾琏道:“赖爷爷说,不用从京里带下去,江南甄家还收着我们五万银子。明日写一封书信会票我们带去,先支三万,下剩二万存着,等置办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幔的使费。” 所谓“江南甄家”之“五万银子”,代指南明五政权(四帝一监国)。所谓“先支三万”,意指清军先消灭三个南明政权,即南明弘光朝廷、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所谓“下剩二万存着,等置办花烛彩灯并各色帘栊帐幔的使费”,意指清军后消灭南明鲁监国政权和永历朝廷。 本回贾政在“有凤来仪”(潇湘馆)问起“帐幔帘子并陈设玩器古董”,贾珍道:“那陈设的东西早已添了许多,自然临期合式陈设。”贾琏道:“妆蟒绣堆、刻丝弹墨并各色绸绫大小幔子一百二十架,昨日得了八十架,下欠四十架。帘子二百挂,昨日俱得了。外有猩猩毡帘二百挂,金丝藤红漆竹帘二百挂,墨漆竹帘二百挂,五彩线络盘花帘二百挂,每样得了一半,也不过秋天都全了。椅搭、桌围、床裙、桌套,每分一千二百件,也有了。” 贾琏之所谓“帘栊帐幔”已大部分“得了”,意指清军即将消灭南明鲁监国政权和永历朝廷,并将在“秋天”将其彻底消灭。 本回“试才题对额”后,小厮们求赏,“一个上来解荷包,那一个就解扇囊,不容分说,将宝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黛玉误以为她做的荷包也被宝玉给人了,赌气将“前日宝玉所烦他作的那个香袋儿”铰破。等看到宝玉将荷包珍重地带在“里面红袄襟上”后,又自悔莽撞。宝玉生气地将荷包掷还黛玉,“黛玉见如此,越发气起来”,“拿起荷包来又剪”。宝玉忙上来“‘妹妹’长‘妹妹’短赔不是”。黛玉道:“你的意思不叫我安生,我就离了你。”宝玉道:“你到那里,我跟到那里。”又将荷包拿起来带上。 宝玉即缺角传国玺,代表皇权;林黛玉代表南明,这里代指永历朝廷。林黛玉因荷包与宝玉怄气,意指南明永历朝廷仍然在坚持抗清,即仍在与清朝争夺“宝玉”。故宝玉道:“好妹妹,明日另替我作个香袋儿罢。 四、妙玉即宋恭帝 第十七回至第十八回原文 此时王夫人那边热闹非常。【庚辰双行夹批:四字特补近日千忙万冗多少花团锦簇文字。】原来贾蔷已从姑苏采买了十二个女孩子,并聘了教习,以及行头等事来了。那时薛姨妈另迁于东北上一所幽静房舍居住,将梨香院早已腾挪出来,另行修理了,就令教习在此教演女戏。又另派家中旧有曾演学过歌唱的众女人们,如今皆已皤然老妪了,【庚辰双行夹批:又补出当日宁、荣在世之事,所谓此是末世之时也。】着他们带领管理。就令贾蔷总理其日用出入银钱等事,以及诸凡大小所需之物料帐目。【庚辰双行夹批:补出女戏一段,又伏一案。】又有林之孝家的来回:“采访聘买的十个小尼姑、小道姑都有了,连新作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庚辰双行夹批:妙卿出现。至此细数十二钗,以贾家四艳再加薛林二冠有六,添秦可卿有七,熙凤有八,李纨有九,今又加妙玉仅得十人矣。后有史湘云与熙凤之女巧姐儿者共十二人,雪芹题曰“金陵十二钗”是本宗《红楼梦》十二曲之意。后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皆陪客也,《红楼梦》中所谓副十二钗是也。又有又副册三断词乃晴雯、袭人、香菱三人,余未多及,想为金钏、玉钏、鸳鸯、苗(彩)云、平儿等人无疑矣。观者不待言可知,故不必多费笔墨。】【庚辰眉批:妙玉世外人也,故笔笔带写,妙极妥极!畸笏。】【庚辰眉批:是处引十二钗总未的确,皆系漫拟也。至末回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壬午季春。畸笏。】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庚辰双行夹批:因此方使妙卿入都。】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林之孝家的回道:“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庚辰双行夹批:补出妙卿身世不凡心性高洁。】王夫人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林之孝家的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次日遣人备车轿去接等后话,暂且搁过,此时不能表白。【庚辰双行夹批:补尼道一段,又伏一案。】【己卯眉批:“不能表白”后是第十八回的起头。】 本回进入大观园之“妙玉”,即宋恭帝赵显(1271—1323)。(详见第五回“妙玉”) “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 点出南宋都城杭州。《石头记》常用苏州、扬州代指古都南京、杭州。 “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 宋恭帝赵显五岁降元,即所谓“自小多病”;后为元世祖忽必烈所疑忌,自愿出家才保住了一命,“替身儿”当然不中用。所谓“今年才十八岁”,意指宋恭帝在“十八岁”时被遣至吐蕃,习学佛法。清代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至元二十五年(1288)丙寅,赐瀛国公赵显钞面锭。遣瀛国公赵显学佛法于土番。” 第六十三回邢岫烟道:“闻得他(妙玉)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意指宋恭帝为蒙元之权势所不容,不得已才赴西藏“学佛法”。清代昂孙《网庐漫墨》:“《符台外集》云,宋幼主北迁,降封瀛国公。一夕,元世祖梦金龙舒爪绕殿柱,明日瀛国来朝,立所梦柱下,世祖(忽必烈)感其事,欲除之,谋诸臣下。瀛国公知之,大惧,遂乞从释号合尊大师,往西天受佛法,事获免。” “妙玉”即美玉,代指宋朝之玉角。(详见第四十一回“茶品梅花雪”) “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 “贝叶”,古代印度人用以写经的树叶;亦借指佛经。 元末权衡《庚申外史》:“国初收江南归附时,瀛国公幼君也。入都,自愿为僧白塔寺中,已而奉诏居甘州山寺(今甘肃张掖大佛寺)。”宋恭帝在前往西藏前,已为僧白塔寺、张掖大佛寺,所以“经文也不用学了”。 “西门外牟尼院”,即指北京白塔寺,即妙应寺。妙应寺地处辽代南京城(北京)北郊,寿昌二年(1096)曾在此建佛塔,供奉佛舍利以及香塔、佛经等佛教圣物,后毁于战火。至元八年(1271),元世祖忽必烈敕令在辽塔遗址上重建喇嘛塔。至元十六年(1279)白塔建成,随即迎请佛舍利入藏塔中。同年,忽必烈又下令以塔为中心建造“大圣寿万安寺”。至元二十五年(1288)寺院落成,因位于大都城西,故又称“西苑”。“牟尼(mù ní)”,梵语音译,意为寂静;多指释迦牟尼。 “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 至元二十五年(1288)丙寅,忽必烈“遣瀛国公赵显学佛法于土番”,此即妙玉之“结果”,即指本回妙玉之“入园”。 “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 所谓“帖子”,诏令也。元代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勅令瀛国公往脱思麻路习学梵书、西番字经。” 妙玉即宋恭帝,代表南宋,借指南明。本回妙玉之“入园”,意指在南宋灭亡后宋恭帝赴西藏学佛法,保得一命;这里借指在南明灭亡后,朱明宗室也借出家保命。大观园代表末世朱明,西藏当然也在其中(详见第五十七回“《石头记》中的青藏地区”)。所以本回之所谓“妙玉入园”,代指南明覆亡。 贾蔷“从姑苏采买”之“十二个女孩子”,代指南明时期之明清历史人物。那些“曾演学过歌唱”之“皤然老妪”们,代指清军南下消灭南明之前的明清历史人物;贾蔷代表清朝,故“令贾蔷总理其日用出入银钱等事”,为后文埋下伏笔。“皤(pó)然”,白貌,多指须发。 “十二个女孩子”入住梨香院,梨香院便成了“梨园”。梨园原为唐代长安的一个地名,后唐玄宗李隆基在此教演艺人。《旧唐书•玄宗本纪》:“玄宗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号为皇帝弟子,又云梨园弟子。以置院近于禁苑之梨园。”《新唐书•礼乐志》:“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也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梨园法部,更置小部音声三十余人。”后世遂称戏曲界为梨园界或梨园行,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 薛家代表清朝(后金),梨香院代指以沈阳(盛京)为中心的东北之清朝(后金)。本回“十二个女孩子”入住梨香院,薛家则“另迁于东北上一所幽静房舍居住”,为后文埋下伏笔。所谓“东北上一所幽静房舍”,仍代指东北之清朝。 (至于脂批之所谓“警幻情榜”,详见即第八十回之“警幻情榜”。) 五、“元妃省亲”代指弘光帝登极 第十六回之所谓“贾元春才选凤藻宫”,代指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三日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监国。本回正月十五日之“元妃省亲”,则代指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 本回贾府众人早起就在门外等候,有太监来报:“早多着呢!未初刻用过晚膳,未正二刻还到宝灵宫拜佛,酉初刻进太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只怕戍初才起身呢。”回末元春回宫前执事太监启道:“时已丑正三刻,请驾回銮。” 古代以十二地支计时,即以十二地支表示十二时辰,一时辰等于两小时,前一个小时为初,后一个小时为正。十二地支为:子(23~1)、丑(1~3)、寅(3~5)、卯(5~7)、辰(7~9)、巳(9~11)、午(11~13)、未(13~15)、申(15~17)、酉(17~19)、戌(19~21)、亥(21~23)。 本回元春是在元宵节归省,如果将下午视为上午,所谓“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则变为弘光帝之登极大典。 且看明朝之“登极仪”。《明史》志第二十九礼七:“明兴,太祖以吴元年十二月将即位,命左相国李善长等具仪。善长率礼官奏。即位日,先告祀天地。礼成,即帝位于南郊。丞相率百官以下及都民耆老,拜贺舞蹈,呼万岁者三。具卤簿导从,诣太庙,上追尊四世册宝,告祀社稷。还,具衮冕,御奉天殿,百官上表贺……遂遣官册拜皇后,册立皇太子,以即位诏告天下。成祖即位仓猝,其议不详。仁宗即位,先期,司设监陈御座于奉天门,钦天监设定时鼓,尚宝司设宝案,教坊司设中和韶乐,设而不作。是日早,遣官告天地宗社,皇帝具孝服告几筵。至时,鸣钟鼓,设卤簿。皇帝衮冕,御奉天门。百官朝服,入午门。鸿胪寺导执事官行礼,请升御座。皇帝由中门出。升座,鸣鞭。百官上表,行礼,颁诏,俱如仪。宣宗以后,储宫嗣立者并同。正德十六年,世宗入承大统。先期造行殿于宣武门外,南向。设帷幄御座,备翼善冠服及卤簿大驾以候。至期,百官郊迎。驾入行殿,行四拜礼。明日,由大明门入。省诏草,改年号,素服诣大行几筵谒告。毕,设香案奉天殿丹陛上。皇帝衮冕,行告天地礼。诣奉先殿、奉慈殿谒告,仍诣大行几筵、慈寿皇太后、庄肃皇后前各行礼,遂御华盖殿。百官朝服入。传旨免贺,五拜三稽首。鸿胪寺官请升殿,帝由中门出御奉天殿。鸣鞭,赞拜,颁诏,如制。” 本会之所谓“宝灵宫拜佛”,即指“诣奉先殿”和“诣大行几筵”。“奉先殿”,位于紫禁城内廷东侧,为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初。“大行”,古代称刚死而尚未定谥号的皇帝、皇后。“几筵”,犹几席,祭祀的席位,后亦称灵座。 所谓“进太明宫请旨”,即指到皇太后前行礼。 所谓“起身”,即指入朝(御奉天殿)。 “贾妃乃下舆。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作就的。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珠帘绣幕,桂楫兰桡,自不必说。” 所谓“风灯”、“盆景”、“通草绸绫纸绢”作成之“花叶”、“螺蚌羽毛”等作就之“荷荇凫鹭”等,意指南明弘光朝廷乃一派虚假繁荣。“通草”,即通脱木,茎含大量白髓,采髓作薄片,可制通草花或其它饰品;也可入药。“桡(ráo)”,船桨。 第十七回至第十八回原文 当日这贾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之心上念母年将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且同随贾母,刻未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庚辰侧批:批书人领过此教,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俺先姊仙逝太早,不然余何得为废人耶?】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自入宫后,时时带信出来与父母说:“千万好生扶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眷念切爱之心,刻未能忘。前日贾政闻塾师背后赞宝玉偏才尽有,贾政未信,适巧遇园已落成,令其题撰,聊一试其情思之清浊。其所拟之匾联虽非妙句,在幼童为之,亦或可取。即另使名公大笔为之,固不费难,然想来倒不如这本家风味有趣。【庚辰侧批:转得好。】更使贾妃见之,知系其爱弟所为,亦或不负其素日切望之意。【庚辰侧批:有是论。】【庚辰双行夹批:一驳一解,跌宕摇曳,且写得父母兄弟体贴恋爱之情,淋漓痛切,真是天伦至情。】因有这段原委,故此竟用了宝玉所题之联额。那日虽未曾题完,后来亦曾补拟。【庚辰双行夹批:一句补前文之不暇,启后文之苗裔。至后文凹晶馆黛玉口中又一补,所谓“一击空谷,八方皆应”。】 元春代表朱明。“未入宫”之元春代指南京朱明;“选入宫作女史”之元春代指朱棣篡位迁都后之北京朱明;本回“省亲”之元春则代指南明弘光朝廷。 元春“未入宫”时宝玉之所谓“三四岁”,代指南京朱明存续之“四十年”,即从洪武元年(1638)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到永乐七年(1409)朱棣第一次北巡。 朱棣迁都北京后,实行两京体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南京和京师一样,设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官员的级别也和京师相同。北京所在府为顺天府,南京所在府为应天府,合称二京府。此即元春入宫后之所谓“眷念切爱之心,刻未能忘”。 宝玉即缺角传国玺,代表朱明皇权,而元春“省亲”代指南明弘光朝廷,所以贾政令宝玉题撰匾联,“使贾妃见之,知系其爱弟所为,亦或不负其素日切望之意。” 第十七回至第十八回原文 闲文少叙,且说贾妃看了四字,笑道:“‘花溆’二字便妥,何必‘蓼汀’?”侍坐太监听了,忙下小舟登岸,飞传与贾政。贾政听了,即忙移换。【庚辰双行夹批:每的周到可悦。】一时,舟临内岸,复弃舟上舆,便见琳宫绰约,桂殿巍峨。石牌坊上明显“天仙宝镜”四字,【庚辰双行夹批:不得不用俗。】贾妃忙命换“省亲别墅”四字。【庚辰双行夹批:妙!是特留此四字与彼自命。】于是进入行宫。但见庭燎烧空,【庚辰双行夹批:庭燎最俗。】香屑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说不尽本 虾须,毯铺鱼獭,鼎飘麝脑之香,屏列雉尾之扇。真是: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贾妃乃问:“此殿何无匾额?”随侍太监跪启曰:“此系正殿,外臣未敢擅拟。”贾妃点头不语。礼仪太监跪请升座受礼,两陛乐起。礼仪太监二人引贾赦、贾政等于月台下排班,殿上昭容传谕曰:“免。”太监引贾赦等退出。又有太监引荣国太君及女眷等自东阶升月台上排班,【庚辰双行夹批:一丝不乱,精致大方。有如欧阳公九九。】昭容再谕曰:“免。”于是引退。 本回“试才题对额”,贾政等从稻香村出来,“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茶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忽闻水声潺湲,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故宝玉题为“蓼汀花溆”。“蓼(liǎo)”,亦称水蓼、红蓼。“汀(tīng)”,水边平地,小洲。“溆(xù)”,水边。 本回“归省庆元宵”,元春道:“‘花溆’二字便妥,何必‘蓼汀’?”“花溆”之名,本因其临近茶蘼架、木香棚、牡丹亭、芍药圃、蔷薇院、芭蕉坞而有。但如果将其与“蓼汀”并列,“花溆”之“花”则指芦花。第三十八回宝钗之“忆菊”诗:“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红蓼花与芦花花期相同,代指秋天。而此处之“贾妃”代指即将登极之弘光帝,所以“贾妃”将“蓼汀”去掉,意指南明才刚刚建立,还是“元春”,而“花溆”之荼靡、牡丹、芍药、蔷薇等将陆续开放。 大观园正殿之原型为北京紫禁城,而紫禁城是以南京明皇宫为蓝本而修建,故此处之正殿代指南京明皇宫。正殿前“石牌坊”之原型为承天门(天安门),原题“天仙宝境”,元春改为“省亲别墅”,意指弘光帝又在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南京建立南明。 所谓“礼仪太监”引贾府人等“月台下排班”、“昭容传谕曰‘免’”,即指登极大典上百官拜贺,“传旨免贺”。 第十七回至第十八回原文 又有贾政至帘外问安,贾妃垂帘行参拜等事……贾妃亦嘱“只以国事为重,暇时保养,切勿记念”等语。贾政又启:“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如果有一二稍可寓目者,请别赐名为幸。”元妃听了宝玉能题,便含笑说:“果进益了。”贾政退出。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姣花软玉一般。因问:“宝玉为何不进见?”【庚辰双行夹批:至此方出宝玉。】贾母乃启:“无谕,外男不敢擅入。”元妃命快引进来。小太监出去引宝玉进来,先行国礼毕,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拦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庚辰侧批:作书人将批书人哭坏了。】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庚辰双行夹批:至此一句便补足前面许多文字。】尤氏、凤姐等上来启道:“筵宴齐备,请贵妃游幸。”元妃等起身,命宝玉导引,遂同诸人步至园门前。早见灯光火树之中,诸般罗列非常。进园来先从“有凤来仪”、“红香绿玉”、“杏帘在望”、“蘅芷清芬”等处,登楼步阁,涉水缘山,百般眺览徘徊。一处处铺陈不一,一桩桩点缀新奇。贾妃极加奖赞,又劝:“以后不可太奢,此皆过分之极。”已而至正殿,谕免礼归座,大开筵宴。贾母等在下相陪,尤氏、李纨、凤姐等亲捧羹把盏。元妃乃命传笔砚伺候,亲搦湘管,择其几处最喜者赐名。按其书云: “顾恩思义”匾额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此一匾一联书于正殿。【庚辰双行夹批:是贵妃口气。】 “元妃”,国君或诸侯的嫡妻;这里代指南明第一个政权弘光朝廷。本回一直称元春为“贾妃”,只在元春见宝玉时才改称“元妃”。所谓“元妃见宝玉”,即指弘光帝登极,成为南明第一个皇帝。 元春为正殿题“一匾一联”。所谓“顾恩思义”,意指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又在南京建立南明。所谓“恩义”,是指朱元璋之“恩义”。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此联即写弘光帝之登极大典。“赤子”,刚生的婴儿;“苍头”,言头发斑白,指年老的人;“赤子苍头”代指百姓。“旷典”,稀世盛典。 六、咏大观园诗 元春为省亲别院赐名为“大观园”。 元春道:“我素乏捷才,且不长于吟咏,妹辈素所深知。今夜聊以塞责,不负斯景而已。异日少暇,必补撰《大观园记》并《省亲颂》等文,以记今日之事。妹辈亦各题一匾一诗,随才之长短,亦暂吟成,不可因我微才所缚。” 大观园代表末世朱明,其原型为西苑三海(含景山、紫禁城,下不注),即“潢海铁网山”。其中大观园“翠嶂”之原型为景山(万岁山),“正殿”之原型为北京紫禁城,“玉石牌坊”之原型为承天门(天安门)。而北京紫禁城是以南京明皇宫为蓝本而修建,故其正殿又代指南京明皇宫。北京紫禁城也是宁国府和荣国府之原型。(详见第十六回“起造大观园”、第十七回“大观园题对额”) 本回之七首咏大观园诗,可视作咏西苑诗。元春之“大观园”诗,是对西苑三海之总写,其它六首则从不同角度进行分写。 1、元春 大观园 园之名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第一句写西苑三海之格局。 第二句写西苑三海之历史。西苑三海历经辽、金、元、明、清五代而筑成,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苑。 第三句写西苑三海之景致。 第四句总结。“锡(cì)”,通“赐”。“大观”,形容事物的美好繁多;或谓规模宏大,内容齐备。 2、迎春 旷性怡情 匾额 园成景备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 谁信世间有此景,游来宁不畅神思? 此诗写游园心情。“额旷怡”,即“旷性怡情”之“匾额”。“宁不”,怎不。 3、探春 万象争辉 匾额 名园筑出势巍巍,奉命何惭学浅微。 精妙一时言不出,果然万物有光辉。 此诗写总体印象。 4、惜春 文章造化 匾额 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 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此诗谓西苑三海巧夺天工。“横拖”,横亘绵延。“千里外”、“五云中”,是夸张说法。“文章”,指文采,错综华美的色采或花纹。“造化”,自然界。“日月光辉”,喻皇恩。 5、李纨 文采风流 匾额 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 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 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 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 此诗着重写西苑之水和山。西苑三海的格局为“一池三山”,仿自仙境中的瑶池与蓬莱、瀛洲、方丈三山。“一池”即太液池,“三山”即琼华岛、圆坻(chí)和瀛台。 “蓬莱”又称“蓬壶”,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 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 “歌扇”,旧时歌者歌舞时用的扇子。“绿裁歌扇”,用绿绢裁制的歌扇。“湘裙”,用湘地丝织品制成的女裙;《西厢记》:“亸(duǒ下垂)香袖以无言,垂湘裙而不语。” “珠玉”,喻精彩的诗文。“瑶台”,神话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 6、薛宝钗 凝晖钟瑞 匾额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着宸游夕,孝化应隆遍省时。 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此诗着重颂圣。脂批道:“好诗!此不过颂圣应酬耳,未见长,以后渐知。”“晖”,日光。“钟”,集聚。 “芳园筑向帝城西”,点出西苑三海位于北京紫禁城之西;“帝城”,指紫禁城。 “高柳喜迁莺出谷”:高高的柳树喜迎黄莺从幽谷迁出。 “修篁时待凤来仪”:修长的丛竹时刻等候凤凰的来临。传说凤食竹实,故竹可招凤。“修”,长,高。“篁”,竹林,泛指竹子。“仪”,匹配,配合。 “宸游”,帝王之巡游。“宸(chén)”,帝王住的地方,宫殿;代指王位或帝王。“孝化”,孝道的教化。 “睿藻”,指皇帝或后、妃所作的诗文。 7、林黛玉 世外仙园 匾额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此诗将西苑三海比作“世外仙园”。 “金谷”,即金谷园,西晋石崇的别墅,石崇常在园中设宴豪饮。“玉堂”,嫔妃的居所,借指宠妃。《汉书•谷永传》:“抑损椒房玉堂之盛宠。”颜师古注:“玉堂,嬖(bì)幸之舍也。” 石头真言(十七至十八)大观园原型为西苑三海(下)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十七回至第十八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七、宝玉五言律四首 元春道:“且喜宝玉竟知题咏,是我意外之想。此中‘潇湘馆’、‘蘅芜院’二处,我所极爱,次之‘怡红院’、‘浣葛山庄’。此四大处,必得别有章句题咏方妙。前所题之联虽佳,如今再各赋五言律一首,使我当面试过,方不负我自幼教授之苦心。” 1、“有凤来仪” 本回“试才题对额”写此处“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有人认为该题“淇水遗风”或“睢园遗迹”。“淇水”和“睢(suī)园”都以竹闻名。《诗•卫风•淇奥》篇:“瞻彼淇(淇水)奥(yù水边弯曲地),绿竹猗(é)猗(é)。”唐王勃《滕王阁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陶渊明)之樽。” 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于是题匾为“有凤来仪”。《尚书•益稷》:“箫韶九成,有凤来仪。”“箫韶”,舜所制的音乐;乐一曲为一成。“仪”,匹,配合。“凤”也代指后妃,故脂批道:“果然,妙在双关暗合。” 宝玉另作一联云:“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脂批道:“‘尚’字妙极!不必说竹,然恰恰是竹中精舍。”又道:“‘犹’字妙!‘尚绿’、‘犹凉’四字,便如置身于森森万竿之中。” 本回元春赐名为“潇湘馆”,仍紧贴“竹”字。“潇湘竹”即“湘妃竹”、斑竹。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舜南巡不返,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痛哭,泪下沾竹,竹上文为之斑斑然。” 有凤来仪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防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宝玉之所谓“第一处行幸之处”,意谓“有凤来仪”代指南明第一个政权——南京弘光朝廷。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意指弘光帝登极。“秀玉”,喻竹。“实”,指竹食。“堪宜”,正适宜。传说凤食竹实,故竹可招凤。 “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迸砌防阶水,穿帘碍鼎香。” 这两联写竹之茂密。“个个”,竹叶攒聚,像很多“个”字;明代刘基《种棘》诗:“风条曲抽乙,雨叶细垂个。”“迸”,溅射。“砌”,台阶。“碍”,妨碍,阻挡。 脂批道:“妙句!古云:‘竹密何妨水过?’,今偏翻案。”“竹密何妨水过”,出自南宋高僧道川禅师之诗偈:“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意谓不要摇动影子(晃眼)影响午睡,好梦才开始呢。“昼”,中午、正午。 2、“蘅芷清芳” 本回“试才题对额”贾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脂批道:“先故顿此一笔,使后文愈觉生色,未扬先抑之法。盖钗、颦对峙有甚难写者。”“步入门时,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贾政又道:“有趣!”脂批道:“前有‘无味’二字,及云‘有趣’二字,更觉生色,更觉重大。”故宝玉题匾为“蘅芷清芳”,“蘅”即蘅芜,“芷”即青芷,皆香草。本回元春赐名为“蘅芜苑”,仍点“香草”二字。 宝玉另题一联云:“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亦香。”紧贴“香草”二字。意谓吟成豆蔻诗后才思还很旺盛,在荼靡花下足睡梦也甜香。“豆蔻”即草豆蔻,花初开时成穗状,为嫩叶所卷,故俗称含胎花,以喻少女。唐代诗人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脂批道:“实佳。”贾政却道:“这是套的‘书成蕉叶文犹绿’,不足为奇。”《时古对类》:“书成蕉叶文犹绿,吟到梅花句亦香。” 蘅芷清芬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 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此诗写入主北京之清朝及清军南下消灭弘光朝廷;蘅芜苑代指入主北京之清朝。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 点出“香草”。“萝薜”,藤萝薜荔。脂批道:“‘助’字妙!通部书所以皆善炼字。”本回“试才题对额”宝玉道:“这些之中也有藤萝薜荔,那香的是杜若蘅芜,那一种大约是茝兰,这一种大约是清葛,那一种是金簦(dēng)草,这一种是玉蕗(lù)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想来《离骚》《文选》等书上所有的那些异草,也有叫作什么藿蒳(huònà)姜荨(jiāngqián)的,也有叫什么纶组(lúnzǔ)紫绛的,还有石帆、水松、扶留等样,又有叫作什么绿荑(tí)的,还有什么丹椒、蘼芜、风连。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象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 “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脂批道:“刻画入妙。”香草牵藤引蔓,萦绕盘曲,如绳如带,故谓其为“软衬三春”之草,“柔拖”着一缕香气。“衬”,衬托。“三春”,春天。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 意谓香草牵藤引蔓,使曲径难以辨认;垂檐绕柱,青翠得就像要滴落到走廊上。脂批道:“甜脆满颊。”“轻烟”,谓香草藤蔓纤柔,萦绕盘曲,犹如轻烟。“迷”,迷惑,使…辨不清。“曲径”,弯曲的小路。“冷翠”,浓绿;“翠”,绿色。“回廊”,曲折回环的走廊。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谁说苦吟之谢灵运,梦境能长久呢?“幽梦”,隐约的梦境。 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钟蝾《诗品》引《谢氏家录》道:“康乐(谢灵运袭爵康乐公)每对惠连(谢惠连,灵运之从弟),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 谢灵运为南朝宋诗人,故此处之“谢家”代指南明弘光朝廷。“有凤来仪”以竹喻南明弘光朝廷,极写竹之青翠、茂密,并谓“好梦昼初长”。“蘅芷清芬”则以香草喻入主北京之清朝,也极写香草之翠之香之曼妙,并反问道:“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意指清军南下消灭弘光朝廷。 3、“怡红快绿” 本回“试才题对额”写此处“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颗西府海棠,其势若伞,绿垂碧缕,葩吐丹砂”。宝玉道:“此处蕉棠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固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故题匾为“红香绿玉”。所谓“红香绿玉”(“海棠”与“芭蕉”),代指在弘光朝廷覆亡后同时并存之两个南明政权。因唐王朱聿键就任监国后称帝,而鲁王朱以海只是就任监国,所以“红香”(海棠)代指福州之隆武政权,“绿玉”(芭蕉)代指绍兴之鲁监国政权;“红”隐“朱”。(“唐鲁争立”详见第四十八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本回元春改作“怡红快绿”,并赐名“怡红院”。“怡红”即“残明”;“怡”隐“遗”,残存;“红”即“朱”。元春赐名“怡红院”,意指隆武政权和鲁监国政权并存之南明已是“残明”。后“怡红院”也代指南明和末世朱明。 怡红快绿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意指唐王朱聿键与鲁王朱以海争立,分别建立隆武政权和鲁监国政权。脂批道:“双起双敲,读此首始信前云‘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等批非泛泛妄批驳他人,到自己身上则无能为之论也。”“婵娟”,姿态美好,也指美女。 “绿蜡春犹卷”:脂批道:“是蕉。”“蜡”,脂批道:“本是‘玉’字,此尊宝卿改,似较‘玉’字佳。”宝玉作此诗时,宝钗道:“他(贾妃)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并举钱珝(xǔ)咏芭蕉诗为典,让宝玉改“绿玉”为“绿蜡”。 唐代钱珝《未展芭蕉》诗:“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显然宝玉之“绿蜡春犹卷”句,本就化自钱珝诗,此处却偏由宝钗提醒,其中必有文章。 元春改“红香绿玉”为“怡红快绿”并赐名“怡红院”,意指弘光朝廷覆亡后之南明已是“残明”。此处宝钗则以元春“不喜”为由,让宝玉改“绿玉”为“绿蜡”。而按照宝玉的思路,下一句中的“红妆”本当为与“绿玉”相对之“红香”,所以宝钗让宝玉改“绿玉”为“绿蜡”,等于同时也改掉了“红香”之“香”。所以此处宝玉“尊宝卿”改“玉”为“蜡”,实际上是指清军南下消灭南明鲁监国政权和隆武政权。(详见第十九回“小耗子偷香芋”) “红妆夜未眠”:脂批道:“是海棠。”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凭栏垂绛袖”:谓栏杆旁的海棠如凭栏美女垂下的红袖。脂批道:“是海棠之情。” “倚石护青烟”:谓石旁的芭蕉像遮护石头的青烟。“护”,掩蔽;保护。脂批道:“是芭蕉之神。何得如此工恰自然?真是好诗,却是好书。”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此联意谓隆武政权与鲁监国政权并存。“解怜”,懂得爱惜。此联第一句后有脂批道:“双收。”第二句后脂批则道:“归到主人方不落空。王梅隐云:‘咏物体又难双承双落,一味双拿则不免牵强。’此首可谓诗题两称,极工、极切、极流利妩媚。” 4、“杏帘在望” 本回“试才题对额”:“(贾政等)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墙,墙头上皆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故宝玉取“红杏梢头挂酒旗”之意题碣为“杏帘在望”,又取“柴门临水稻花香”之意名之为“稻香村”。本回元春赐名为“浣葛山庄”。 本回“试才题对额”宝玉另题一联云:“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新涨绿添浣葛处”:脂批道:“采《诗》颂圣最恰当。”《诗•周南•葛覃》:“薄(语助词)浣我衣。”“新涨”,指新涨的春水。“浣葛”,洗衣。 “好云香护采芹人”:脂批道:“采《风》采《雅》都恰当。然冠冕中又不失香奁格调。” “好云”,指稻香村“喷火蒸霞一般”的杏花。“采芹”:《诗•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毛传:“泮(pàn)水,泮宫(学宫)之水也。”郑玄笺:“芹,水菜也。”古时学宫有泮水,入学则可采水中之芹以为菜,故称入学为“采芹”、“入泮”。后亦指考中秀才,成为县学生员。 此处之“采芹人”代指南明永历帝。永历朝廷管辖范围主要为福建、两广、云贵等南方边疆,故用“杏帘在望”、“稻香村”等代指永历朝廷。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此诗为林黛玉代作。在南明五政权中,林黛玉主要代表弘光朝廷和永历朝廷。此诗即写南明最后一个政权,即永历朝廷。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脂批道:“分题作一气呵成,格调熟练,自是阿颦口气。”“杏帘”,这里指用竹竿挑在杏花树梢的酒幌(见第十七回)。明代唐寅《题杏林春燕》诗:“绿杨枝上啭黄鹂,红杏梢头挂酒旗。”“红杏”隐“朱”。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此联写山庄:菱荇、鹅儿、溪水;桑榆、燕子、人家。脂批道:“阿颦之心臆才情原与人别,亦不是从读书中得来。”“荇”,荇菜,浅水性植物。“桑榆”,桑树和榆树。“梁”,屋梁,燕子筑巢处,代指村舍。 “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 此联写田野:春韭成熟,稻花飘香。“畦”,田园中分成的小区。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脂批道:“以幻入幻,顺水推舟,且不失应制,所以称阿颦。”“馁 (něi)”,饥饿 。 南明共存续了十八、九年,其中永历朝廷坚持抗清最久,共十六年。所以元春“指‘杏帘’一首为前三首之冠”,并改“浣葛山庄”为“稻香村”。脂批道:“仍用玉兄前拟‘稻香村’,却如此幻笔幻体,文章之格式至矣尽矣!壬午春。”唐代许浑《晚至章隐居郊园》诗:“村径绕山松叶暗,柴门临水稻花香。” 八、元春之“四出戏”代指《石头记》四大部分 第十七回至第十八回原文 那时贾蔷带领十二个女戏,在楼下正等的不耐烦,只见一太监飞来说:“作完了诗,快拿戏目来!”贾蔷急将锦册呈上,并十二个花名单子。少时,太监出来,只点了四出戏: 第一出《豪宴》;【庚辰双行夹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第二出《乞巧》;【庚辰双行夹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出《仙缘》;【庚辰双行夹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第四出《离魂》。【庚辰双行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贾蔷忙张罗扮演起来。一个个歌欺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态。虽是妆演的形容,却作尽悲欢情状。【庚辰双行夹批:二句毕矣。】 此处之脂批显然属于赤反文,是《石头记》本文。 脂批道:“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元春所点之“四出戏”,实际上代指《石头记》之四大部分。 1、“第一出《豪宴》” 《豪宴》是清初李玉《一捧雪》传奇中的一出。《一捧雪》演明朝莫怀古因玉杯“一捧雪”被严世蕃(宰相严嵩子)害得家破人亡的故事。 脂批道:“《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贾家”代表末世朱明,所谓“贾家之败”即指末世朱明之亡。末世朱明也因“通灵宝玉”(皇权)被清朝害得家破人亡。 “第一出《豪宴》”代指《石头记》第一大部分,从第六回至第二十二回。(第一回至第五回是《石头记》之序曲) 《石头记》第一大部分从后金之兴起(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一直写到南明之亡(第十七回“妙玉入园”)。主要从天启六年(天命十一年1626)皇太极即后金汗位,写到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永历帝遇难。 其中第十八回至第二十二回主要介绍清朝入关后之南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将第十七回和第十八回合为一回,即表明第十八回至第二十二回也属于《石头记》第一大部分。 第二十二回宝钗生日之“正月二十一日”,代指《石头记》第一大部分到第二十一回为止。因第十七回和第十八回已被合为一回,所以此处之第二十一回实际上即指第二十二回。 2、“第二出《乞巧》” 《乞巧》是清初洪升《长生殿》传奇中的一出。《长生殿》演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脂批道:“《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元春代表朱明。入宫前之元春代表南京朱明;入宫后之元春代表朱棣迁都后之北京朱明;本回“省亲”之元春代表南明弘光朝廷;“省亲”后回到宫中之元春,则根据情节或代表南明,或代表北京朱明。此处之所谓“元妃之死”,即代指北京朱明之亡。 《长生殿》中的杨贵妃自缢于马嵬坡梨树下,北京朱明崇祯帝则自经于万岁山海棠树下。脂批之所谓“《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实际上是借杨贵妃之死,隐喻崇祯帝之死。所以此处之“元妃”实际上代指崇祯帝。 “第二出《乞巧》”代指《石头记》第二大部分,从第二十三回至第三十六回。 《石头记》第二大部分从天启六年(天命十一年1626)皇太极即后金汗位、天启七年(1627)崇祯帝登极(第二十四回“贾芸谋差事”),一直写到崇祯十七年(1644)崇祯帝自经殉国(第三十七回“贾芸送海棠花”)、清朝入关。 第二十三回贾政遣人来回贾母道:“二月二十二曰子好,哥儿姐儿们好搬进去的。”所谓“二月二十二”,即指《石头记》第二大部分从第二十二回(实为第二十三回)开始。 3、“第三出《仙缘》” 《仙缘》即明代汤显祖《邯郸记》的最后一出《合仙》。《邯郸记》演吕洞宾下凡度卢生上天,代替何仙姑天门扫花的故事。“合仙”演吕洞宾度卢生至“荒山”,众仙点化。 脂批道:“《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甄宝玉”即“宝玉”即南京朱明(南明)之缺角传国玺。所谓“甄宝玉送玉”,即指“缺角传国玺”将“通灵宝玉”送回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即第一回“那僧”之所谓“劫终之日,复还本质,以了此案”,代指朱明之亡。 “第三出《仙缘》”代指《石头记》第三大部分,从第三十七回至第六十九回。 第三大部分从崇祯十七年(1644)朱明之“南迁”(第三十七回“贾政离京”),一直写到康熙二十年(1681)“三藩之乱”平(第六十九回“尤二姐吞生金自逝”)、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湾郑克塽降清(第四十九回“薛宝琴进京”)。 第三十七回回首贾政“点了学差,择于八月二十日起身”。第七十回贾政来信“说六月中准进京等语”,第七十一回回首贾政既已回京,并已“诸事完毕,赐假一月在家歇息”。贾政离京期间的章回部分即《石头记》第三大部分。 4、“第四出《离魂》” 《离魂》是汤显祖《牡丹亭》改编本中的一出,演杜丽娘因“惊梦”而夭折。 脂批道:“《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林黛玉代表南明,所谓“伏黛玉死”即指南明之亡。 “第四出《离魂》”是《石头记》第四大部分,从第七十回至第八十回。 《石头记》第四大部分主要从永历六年(顺治九年1652)永历帝移跸贵州安龙府成为孙可望之傀儡(第七十一回“司棋幽会”),一直写到康熙三年(1664)张煌言就义(第七十七回“夭风流”)。 九、“龄官”即吴三桂 第十七回至第十八回原文 贾蔷忙张罗扮演起来。一个个歌欺裂石之音,舞有天魔之态。虽是妆演的形容,却作尽悲欢情状。【庚辰双行夹批:二句毕矣。】刚演完了,一太监执一金盘糕点之属进来,问:“谁是龄官?”贾蔷便知是赐龄官之物,喜的忙接了,【庚辰双行夹批:何喜之有?伏下后面许多文字只用一“喜”字。】命龄官叩头。太监又道:“贵妃有谕,说:‘龄官极好,再作两出戏,不拘那两出就是了。’”贾蔷忙答应了,因命龄官做《游园》、《惊梦》二出。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庚辰双行夹批:《钗钏记》中总隐后文不尽风月等文。】【庚辰双行夹批:按近之俗语云:“宁养千军,不养一戏。”盖甚言优伶之不可养之意也。大抵一班之中此一人技业稍出众,此一人则拿腔作势、辖众恃能种种可恶,使主人逐之不舍责之不可,虽欲不怜而实不能不怜,虽欲不爱而实不能不爱。余历梨园弟子广矣,个个皆然,亦曾与惯养梨园诸世家兄弟谈议及此,众皆知其事而皆不能言。今阅《石头记》至“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二语,便见其恃能压众、乔酸娇妒,淋漓满纸矣。复至“情悟梨香院”一回更将和盘托出,与余三十年前目睹身亲之人现形于纸上。使言《石头记》之为书,情之至极、言之至恰,然非领略过乃事、迷蹈过乃情,即观此,茫然嚼蜡,亦不知其神妙也。】贾蔷扭他不过,【庚辰双行夹批:如何反扭他不过?其中隐许多文字。】只得依他作了。贾妃甚喜,命“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庚辰双行夹批:可知尤物了。】额外赏了两匹宫缎、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食物之类。【庚辰双行夹批:有伏下一个尤物,一段新文。】 此处之“龄官”代指接引清军入关之吴三桂。 南明弘光君臣对清廷和吴三桂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当群臣陆续得到吴三桂战败农民军的“捷音”时,无不兴高采烈,“举手加庆”,简直把吴三桂看成了大救星、大英雄!盛赞吴三桂“惟凭忠义,当闯百万,遂能屡挫贼锋,凯奏收京,功成勒鼎”,把吴三桂比作中兴唐朝名将郭子仪、李光弼,与郭、李“同功”,乃至“功在唐郭、李之上”。朱由崧也大夸“三桂倡义讨贼,雪耻除凶,功在社稷”。他们以为,有吴三桂的累战累胜,又有清兵的援助,明朝就中兴有望了。于是纷纷建议同吴三桂取得联系,派兵进至黄河一带,与吴三桂成“犄角”之势,置农民军于死地。有人提出:“宜速檄三桂提全师,及号召秦晋两边宿将义旅,并力入秦”,与左良玉部“前后夹攻,指顾扫灭(农民军)”。为了鼓励吴三桂效忠南明,不惜封爵之赏。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朱由崧赐封吴三桂为蓟国公,子孙世袭。加赐坐蟒滚纻丝八表里、银二百两。户部发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令人自海道运送给吴三桂。其他有功将士,由吴三桂开列名单,以便给予升赏。后又封赠吴襄为辽国公,谥忠壮,吴三桂母祖氏为辽国夫人。在给吴三桂封爵时,南明弘光政权还不知道他已降清,还认为他借了清朝的兵平息了农民军,对国家创下不世之功。他们所提建议都不过是不合实际的一厢情愿。当然,他们也根本不知道清兵此次进关的目的,一直把它当成是扶危济困的“义师”。为此,弘光政权决定派一个代表团前去北京,一则对清出兵为明复仇表示感谢之意,同清议和,平分江山;一则面见吴三桂,把勅书与封赏交给他,以使他为南明效力。弘光朝廷授权使团执行如下命令:在天寿山特立园陵,为崇祯改葬,与清议和,可割山海关外地,每年给钱十万为限;往来国书按古称“可汗”;通使礼仪,宜遵“会典”,不得曲膝,以致辱命。九月,使团到达沧州时才听说吴三桂已由清朝改封“平西王”,决定派人携带册命与书信先期赶到北京,转授给吴三桂,并说明使团此行之使命。吴三桂接到册书后,不启封,原样进呈给清摄政王多尔衮,表示他对清朝的忠诚不贰。多尔衮打开赐封吴三桂蓟国公册命,内有“永镇燕京,东通建州”的话,勃然动怒,想拒绝南明使臣进京。但诸臣议论,南明既以理来,应令使臣入京传见。多尔衮同意了他们的意见,令使臣来京。十月,使团至京。吴三桂说:“清朝法令甚严,恐致嫌疑,不敢出见。”还表示:对南明“终身不忍一矢相加遗”。弘光朝廷自海道运来的五万两银子、十万石漕米,吴三桂也婉言谢绝,一粒米不收,一文钱不要。吴三桂不见南明使臣,不拜福王诏书,使团携带赏给吴三桂的白银一万两、缎二千匹,无法当面交付给他,被前来收礼物的清朝满族官员争抢而空。南明不仅苦心笼络吴三桂的目的落空了,与清朝议和、划界为守的目的也没有达到。多尔衮拒不出见,只派官员出面交涉,断然拒绝南明的议和要求。使臣提出致祭崇祯、重新埋葬的要求,也被拒绝。不久清廷派人向使臣下逐客令,并宣布:“你们回去通告,我们即将发兵南下!” 本回元春赐龄官“一金盘糕点之属”,并夸“龄官极好”,即指弘光朝廷把吴三桂当作大功臣进行封赏。 元春命龄官任意再作两出戏,“(贾蔷)因命龄官做《游园》、《惊梦》二出。龄官自为此二出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定要作《相约》《相骂》二出。 贾蔷扭他不过,只得依他作了”。 贾蔷代表清朝。“本角”即本工;戏曲界通常把扮演演员本人所属行当中的剧中人叫本工。 《游园》《惊梦》是《牡丹亭》中的两出戏,写杜丽娘游园后梦中与柳梦梅在牡丹亭交欢之事。如果龄官作《游园》《惊梦》,则隐含着吴三桂有忠明之心,而《石头记》中的“柳氏家族”代指南明和郑氏集团(详见第四十七回“柳湘莲”、第六十回“柳五儿”)。 《相约》《相骂》是明代王玉峰《钗钏记》传奇中的两出。《钗钏记》演落难书生皇甫吟与富家女史碧桃几经波折,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 《相约》《相骂》:史父欲悔婚,碧桃命丫环云香去约皇甫吟相会,以便赠以金银财物,使其尽快纳聘迎娶。时逢皇甫吟不在,云香告知其母。后皇甫吟之友韩时忠竭力劝阻皇甫吟前去赴约,自己却假冒其赴约,骗走钗钏、银两。碧桃不见皇甫家前来迎娶,又遣云香前去问讯。云香与皇甫吟之母发生争执,大吵一场。 龄官“执意不作”《游园》《惊梦》,“定要作《相约》《相骂》”,意指吴三桂向清廷表明自己的忠诚。 “贾妃甚喜,命‘不可难为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额外赏了两匹宫缎、两个荷包并金银锞子、食物之类。” 此处即指南明弘光朝廷不知道吴三桂早已降清,额外赏赐吴三桂,以使其为南明效力。 “龄官”即“伶官”,指乐官。源自《诗•邶风•简兮序》:“卫之贤者,仕於伶官。”郑玄笺:“伶官,乐官也。伶氏世掌乐而善焉,故后世多号乐官为伶官。”后以称供职宫廷的伶人。龄官是“红楼十二官”中唯一不从贾府辈分取名者,其目的是借“伶官”之乐官身份,点明以“龄官”为代表的“红楼十二官”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优伶,而是朝廷官员。 第三十六回明点龄官是小旦,《游园》《惊梦》正是其“本角之戏”,并且唱得最好,宝玉央其所唱之“袅晴丝”,便是《游园》《惊梦》中杜丽娘的一段著名唱段。 脂批道:“按近之俗语云:‘宁养千军,不养一戏。’……今阅《石头记》至‘原非本角之戏,执意不作’二语,便见其恃能压众、乔酸娇妒,淋漓满纸矣。复至‘情悟梨香院’一回更将和盘托出,与余三十年前目睹身亲之人现形于纸上。使言《石头记》之为书,情之至极、言之至恰,然非领略过乃事、迷蹈过乃情,即观此,茫然嚼蜡,亦不知其神妙也。” 十、“戊子孟夏”之批 本回靖本有一眉批云: “孙策(1)以天下为三分(2),众才一旅(3);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4)分裂山河,宰割(5)天下。岂有百万义师,一朝卷甲(6);芟夷(7)斩伐,如草木焉!江淮(8)无(9)涯岸(10)之阻,亭(11)壁(12)无藩篱之固。头会箕敛(13)者,合纵缔交(14);锄耰棘矜者(15),因利乘便(16)。将非(17)江表(18)王气(19),终于三百年(20)乎?是知(21)并吞六合(22),不免轵道之灾(23);混一车书(24),无救平阳之祸(25)。呜呼! 山岳崩颓(26),既履(27)危亡之运;春秋迭代(28),必有去故(29)之悲。天意人事(30),可以凄怆(31)伤心者矣!大族之败,必不致如此之速,特以子孙不肖招接匪类,不知创业之艰难。当知瞬息荣华,暂时欢乐,无异于烈火烹油,鲜花著锦,岂得久乎?戊子孟夏,读《虞子山文集》,因将数语系此,后世子孙,其毋慢忽之。” 此批从第一句至“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句,出自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序》。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人,南北朝文学家。脂批中《虞子山文集》之“虞子山”,当为“庾子山”之音误。 译文 孙策在天下分裂为三之时,军队不过五百人;项藉率领江东子弟起兵,人只有三千。于是就剖分山河,割据天下。哪里有号称百万的义师,竟一朝卷甲溃败,让作乱者肆意戮杀,如割草摧木一般?长江淮河失去了水岸的阻挡,军营壁垒缺少了藩篱的坚固,使得那些得逞一时的作乱者得以暗中勾结,那些持锄耰和棘矜的人得到乘虚而入的机会。莫不是江南一带的帝王之气,已经在三百年间终止了吗!于此可知并吞天下,最终不免于秦王子婴在轵道旁投降的灾难;统一车轨和文字,最终也救不了晋怀、愍二帝被害于平阳的祸患。呜呼!山岳崩塌,既已经历国家危亡的厄运;春秋更替,必然会有背井离乡的悲哀。天意人事,真可以令人凄怆伤心的啊! 注释 (1)“孙策”:字伯符。他在父亲孙坚死后,募得数百人从袁术,后来终于平定江东。 (2)“三分”:指魏、蜀、吴三分天下。 (3)“旅”:古代以五百人为一旅。《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中说孙策“兵不一旅,而开大业”。 (4)“遂乃”:终能。 (5)“宰割”:分割,分裂。 (6)“卷甲”:卷起衣甲。这里是说卷甲溃逃。卷:同“捲”。据《南史•侯景传》记载:侯景作乱时,号称百万的梁朝军队都纷纷败逃或投降。 (7)“芟(shān)夷”:割草,削除。此处喻斩杀人民。侯景作乱时,曾大肆残杀无辜。 (8)“江淮”:长江、淮河。 (9)“无”:竟无。 (10)“涯岸”:河岸。“涯”:水边。 (11)“亭”:堡,即亭候,监视敌情的岗亭。 (12)“壁”:壁垒,军营的围墙,用作攻守的工事。 (13)“藩篱”:用竹木编制的屏障。 (14)“头会(kuài)箕敛”:按人头计算纳赋,用畚箕收取。语出《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头会箕敛,以供军费。”此处“头会箕敛者”是指那些乘势起事聚敛民财的下层官吏。 (14)“合纵缔交”:互相联盟结合,此指互相联络起来反抗朝廷。 (15)“锄耰棘矜者”,指拿着低劣武器的下层人。“耰(yōu)”:碎土平田的农具,头如木锥形。“棘”:同“戟”。“矜”:矛柄。 (16)因利乘便:意谓乘时势之便。这里是取贾谊《过秦论》中“因利乘便,以宰割天下”一语的意思。 (17)“将非”:莫非。 (18)“江表”:江南。这里专指金陵。 (19)“王气”:天子之气运。 (20)“三百年”:自吴孙权于黄龙元年(229)建都建业,经东晋、宋、齐,至梁敬帝太平二年(557),金陵作为帝王都城约三百年。 (21)“是知”:由此可知。 (22)“并吞六合”:指秦吞并天下。“六合”:指天地四方。 (23)“轵道之灾”:指秦王子婴在轵道旁降迎刘邦的事。“轵(zhǐ)道”:亭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北。 (24)“混一车书”:即《礼记•中庸》所说的“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这里指西晋统一中国。“混一”:统一。 (25)“平阳之祸”:指晋怀、愍二帝被害于平阳的事。晋永嘉五年(311),刘聪兵陷洛阳,迁怀帝于平阳,后被杀。建兴四年(316),刘曜陷长安,将愍帝迁至平阳杀害。“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 (26)“山岳崩颓”:喻国家的覆亡。语见《国语•周语上》:“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27“履”:践,经历遭遇。 (28)“春秋迭代”:比喻朝代的更替。“迭代”:更替。 (29)“故”:指故土、故国。 (30)“天意”:是说梁的覆亡出于天意。“人事”:指人的所作所为,如侯景之作乱,梁朝的君臣昏庸腐朽,陈霸先的乘机而起等。 (31)“凄怆”:悲伤。 (《古文鉴赏辞典》) 此眉批写在第十七回和第十八回之间。第十七回之“妙玉入园”代指南明灭亡,第十八回之“元妃省亲”代指南明弘光帝登极,所以此批显然是在借庾信之《哀江南赋》而“哀南明”。此批署“戊子孟夏”,当为当时之个中人所作,“戊子”即康熙四十七年(1708)。 石头真言(十九)“情不情”与“情情”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十九回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本回接第十八回“元妃省亲”,继续介绍清朝入关后之朱明。 一、“卍儿”代表南明 第十八回之“元妃省亲”,代指弘光帝登极。本回唱戏放花灯、“繁华热闹到”“不堪田地”之宁国府,则代指弘光朝廷。满街之人个个都赞:“好热闹戏,别人家断不能有的。” 宝玉不耐,便走开各处闲耍。因想:“这里素日有个小书房,内曾挂着一轴美人,极画的得神。今日这般热闹,想那里自然无人,那美人也自然是寂寞的,须得我去望慰他一回。”不想茗烟在书房里正按着一个女孩子“干那警幻所训之事”。 所谓“书房”,代指明清战场,这里代指南明。所谓“美人”,代指南明皇帝。茗烟按着“美人”“干那警幻所训之事”,意指清军南下进攻南明。茗烟代表清军(参见第九回“闹学堂”)。 茗烟说那女孩子“大不过十六七岁”,意指南明最多坚持十六七年。所谓“十六七岁”,代指从崇祯十七年(1644)南明弘光朝廷建立到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永历帝被俘之间的“十六七年”。 茗烟道:“若说出名字来话长,真真新鲜奇文,竟是写不出来的。据他说,他母亲养他的时节做了一个梦,梦见得了一匹锦,上面是五色富贵‘卍’不断头的花样,所以他的名字叫作卍儿。” “卍(wàn)”,又作“卐”,佛教相传的吉祥的标帜。来自梵文,义为“吉祥万德之所集”,武则天定音为“万”。 所谓“五色”,代指南明四帝一监国。所谓“富贵”,即福王朱由崧之“福”。所谓“不断头的”,即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之年号“永历”。所以所谓“五色富贵‘卍’不断头的花样”,代指南明四帝一监国;“卍儿”代表南明。“卍儿”之名因其母梦锦而有,意指南明不过是美梦一场。脂批道:“千奇百怪之想,所谓‘牛溲马渤皆至乐也,鱼鸟昆虫皆妙文也’,天地间无一物不是妙物,无一物不可成文,但在人意舍取耳。此皆信手拈来随笔成趣,大游戏、大慧悟、大解脱之妙文也。”“牛溲马渤”:“牛溲”,即牛遗,车前草的别名。“马渤”,又作“马勃”,一名马牷,一名屎菰,生于湿地及腐木的菌类。均可入药。比喻虽然微贱但是有用的东西。 二、“李嬷嬷”代表阮大铖等阉党余孽 本回回首宝玉将贾妃所赐之“糖蒸酥酪”留给袭人,意指弘光朝廷在建立之初重用东林、复社人士。本回之袭人代表东林、复社人士。 本回袭人被家人接回去“吃年茶”,宝玉前去看袭人,见到了“三五个女孩儿”。此处之所谓“袭人之家”,代指南明。袭人之兄“花自芳”,代指东林党人和复社人士;脂批道:“随姓成名,随手成文。”所谓“三五个女孩儿”,代指南明四帝一监国;袭人将通灵宝玉“递与他们传看了一遍”,点出这“三五个女孩儿”都与皇权有缘。 回贾府后宝玉问袭人道:“今儿那个穿红的是你什么人?”袭人道:“那是我两姨妹子……如今十七岁,各样的嫁妆都齐备了,明年就出嫁。” 所谓“那个穿红的”,即指已登极之弘光帝。所谓“十七岁”,代指崇祯十七年(1644)。所谓“明年就出嫁”,意指弘光朝廷将于次年灭亡。“红”喻“朱”。 “二人正说着,只见秋纹走进来,说:‘快三更了,该睡了。方才老太太打发嬷嬷来问,我答应睡了。’宝玉命取表来看时,果然针已指到亥正。” “亥”,为十二地支的最后一位;一个时辰分初、正两部分,“正”表示一个时辰的后半部分。此处借以指崇祯末年的下半年,即崇祯十七年(1644)下半年。脂批道:“表则是表的写法,前形容自鸣钟则是自鸣钟,各尽其神妙。” 本回之“李嬷嬷”则代指明末阉党余孽阮大铖(chéng)。(详见第八回“李嬷嬷即明末阉党”) 阮大铖(1587~1646),字集之,号圆海、石巢、百子山樵,安徽桐城(今安庆市枞阳藕山)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进士。天启年间先依东林党,后依魏忠贤阉党。崇祯二年(1629)魏党事败,阮大铖名列逆案被罢官为民。崇祯十七年五月,福王在南京即帝位,马士英执政,阮大铖得其荐举,被起用为兵部右侍郎,不久晋为兵部尚书。阮大铖与马士英狼狈为奸,对东林、复社诸人立意报复,大兴党狱。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六月,阮大铖剃发降清,病死于随清军攻打仙霞关的石道上。 本回出场时“已是告老解事出去”之“李嬷嬷”,即指以附逆罪罢官为民之阮大铖。李嬷嬷将宝玉留给袭人之“酥酪”吃掉,则指弘光朝廷起用阮大铖等,排斥东林、复社人士。 李嬷嬷道:“你们也不必妆狐媚子哄我,打量上次为茶撵茜雪的事我不知道呢。明儿有了不是,我再来领!” 第八回之所谓“撵茜雪”,是指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镇压东林党人;“李嬷嬷”代指客魏阉党。此处李嬷嬷旧事重提,从而引出南明之党争。 《明史•列传•奸臣》:当王监国时,廷推阁臣,刘孔昭攘臂欲得之,可法折以勋臣无入阁例。孔昭乃讼言:“我不可,士英何不可?”于是进士英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与可法及户部尚书高弘图并命,士英仍督师凤阳。士英大愠,令高杰、刘泽清等疏趣可法督师淮、扬,而士英留辅政,仍掌兵部,权震中外。寻论定策功,加太子太师,廕锦衣卫指挥佥事。九月,叙江北历年战功,加少傅兼太子太师、建极殿大学士,廕子如前。十二月,进少师。明年,进太保。当是时,中原郡县尽失,高杰死睢州,诸镇权侔无统。左良玉拥兵上流,跋扈有异志。而士英为人贪鄙无远略,复引用大铖,日事报复,招权罔利,以迄于亡。初,可法、弘图及姜曰广、张慎言等皆宿德在位,将以次引海内人望,而士英必欲起大铖。有诏广搜人材,独立逆案不可轻议。士英令孔昭及侯汤国祚、伯赵之龙等攻慎言去之,而荐大铖知兵。初,大铖在南京,与守备太监韩赞周暱。京师陷,中贵人悉南奔,大铖因赞周遍结之,为群奄言东林当日所以危贵妃、福王者,俾备言于王,以潜倾可法等。群奄更极口称大铖才,士英亦言大铖从山中致书与定策谋,为白其附珰赞导无实迹。遂命大铖冠带陛见。大铖乃上守江策,陈三要、两合、十四隙疏,并自白孤忠被陷,痛诋孙慎行、魏大中、左光斗,且指大中为大逆。于是大学士姜曰广、侍郎吕大器、怀远侯常延龄等并言大铖逆案巨魁,不可召。士英为大铖奏辨,力攻曰广、大器,益募宗室统昚、建安王统镂辈,连疏交攻。而以大学士高弘图为御史时尝诋东林,必当右己,乃言“弘图素知臣者。”弘图则言先帝钦定逆案一书,不可擅改。士英与争,弘图因乞罢。士英意稍折,迟回月余,用安远侯柳祚昌荐,中旨起大铖兵部添注右侍郎。左都御史刘宗周言:“杀大中者魏珰,大铖其主使也。即才果足用,臣虑党邪害正之才,终病世道。大铖进退,实系江左兴亡,乞寝成命。”有旨切责。未几,大铖兼右佥都御史,巡阅江防。寻转左侍郎。明年二月进本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仍阅江防。吕大器、姜曰广、刘宗周、高弘图、徐石麒皆与士英龃龉,先后罢归。士英独握大柄,内倚中官田成辈,外结勋臣刘孔昭、硃国弼、柳祚昌,镇将刘泽清、刘良佐等,而一听大铖计。尽起逆案中杨维垣、虞廷陛、郭如暗、周昌晋、虞大复、徐复阳、陈以瑞、吴孔嘉;其死者悉予赠恤,而与张捷、唐世济等比;若张孙振、袁弘勋、刘光斗皆得罪先朝,复置言路为爪牙。朝政浊乱,贿赂公行。四方警报狎至,士英身掌中枢,一无筹画,日以锄正人引凶党为务。初,举朝以逆案攻大铖,大铖憾甚。及见北都从逆诸臣有附会清流者,因倡言曰:“彼攻逆案,吾作顺案与之对。”以李自成伪国号曰顺也。士英因疏纠从逆光时亨等;时亨名附东林,故重劾之。大铖又诬逮顾杲及左光斗弟光先下狱,劾周镳、雷縯祚杀之。时有狂僧大悲出语不类,为总督京营戎政赵之龙所捕。大铖欲假以诛东林及素所不合者,因造十八罗汉、五十三参之目,书史可法、高弘图、姜曰广等姓名,内大悲袖中,海内人望,无不备列。钱谦益先已上疏颂士英,且为大铖讼冤修好矣,大铖憾不释,亦列焉,将穷治其事。狱词诡秘,朝士皆自危,而士英不欲兴大狱,乃当大悲妖言律斩而止。 本回之晴雯,代指遭马士英、阮大铖等排挤而出京师之史可法。秋纹道:“他倒是赢的。谁知李老奶奶来了,混输了,他气的睡去了。” 本回生病之袭人,则代指遭受阉党打击之东林、复社人士。袭人家人之所谓“赎身”,代指东林党人和复社人士之“罢归”。 第二十回李嬷嬷骂袭人道:“忘了本的小娼妇!我抬举起你来,这会子我来了,你大模大样的躺在炕上,见我来也不理一理。一心只想妆狐媚子哄宝玉,哄的宝玉不理我,听你们的话。你不过是几两臭银子买来的毛丫头,这屋里你就作耗,如何使得!好不好拉出去配一个小子,看你还妖精似的哄宝玉不哄!” 所谓“李嬷嬷排揎袭人”,即指阮大铖阉党打击报复东林、复社人士。凤姐来拉李嬷嬷去喝酒吃鸡,“李嬷嬷脚不沾地跟了凤姐走了”,则指阮大铖降清。 第二十回让宝玉觉得“公然又是一个袭人”之麝月,代指留任之东林、复社人士。宝玉为麝月篦头,晴雯嘲笑道:“交杯盏还没吃,倒上头了。”又道:“你们那瞒神弄鬼的,我都知道。等我捞回本儿来再说话。”“上头”,旧时女子出嫁前更改发型的专用仪式,表示由姑娘变成了媳妇;这里指得到朝廷重用。晴雯忙着取钱捞本,即指史可法督师淮扬抗清。 脂批道:“闲闲一段儿女口舌,却写麝月一人。袭人出嫁之后,宝玉、宝钗身边还有一人,虽不及袭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弊等患,方不负宝钗之为人也。故袭人出嫁后云‘好歹留着麝月’一语,宝玉便依从此话。可见袭人虽去实未去也。写晴雯之疑忌,亦为下文跌扇角口等文伏脉,却又轻轻抹去。正见此时都在幼时,虽微露其疑忌,见得人各禀天真之性,善恶不一,往后渐大渐生心矣。但观者凡见晴雯诸人则恶之,何愚也哉!要知自古及今,愈是尤物,其猜忌愈甚。若一味浑厚大量涵养,则有何可令人怜爱护惜哉?然后知宝钗、袭人等行为,并非一味蠢拙古板以女夫子自居,当绣幕灯前、绿窗月下,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说,不过一时取乐买笑耳,非切切一味妒才嫉贤也,是以高诸人百倍。不然,宝玉何甘心受屈于二女夫子哉?看过后文则知矣。故观书诸君子不必恶晴雯,正该感晴雯金闺绣阁中生色方是。” 所谓“袭人出嫁”,意指东林、复社人士被排挤出弘光朝廷。所谓“好歹留着麝月”,意指东林、复社人士并未全都“罢归”。 三、“情不情”与“情情” 第八回“贾宝玉大闹绛芸轩”,脂批道:“按警幻情榜,宝玉系‘情不情’。凡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今加‘大醉’二字于石兄,是因问包子、问茶、顺手掷杯、问茜雪、撵李嬷,乃一部中未有第二次事也。袭人数语,无言而止,石兄真大醉也。” “警幻情榜”评宝玉曰“情不情”(“警幻情榜”详见第八十回“天齐庙”)。宝玉之所谓“情不情”,按照第八回脂批之解释是指“凡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第一个“情”为动词,指用痴情去体贴;“不情”,指“世间之无知无识”,即不情之物。 本回宝玉去宁国府小书房望慰画轴上之美人,脂批道:“天生一段痴情,所谓‘情不情’也。” 第二十三回宝玉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读《会真记》,“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脂批道:“情不情。” 第三十一回“晴雯撕扇”,脂批道:“‘撕扇子’是以不情之物供娇嗔不知情时之人一笑,所谓‘情不情’。” 第三十五回傅试家的两个嬷嬷议论宝玉,一个道:“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疼不疼,这可不是个呆子?”那一个又道:“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大雨淋的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咭咭哝哝的。且是连一点刚性也没有,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的。爱惜东西,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糟踏起来,那怕值千值万的都不管了。” 但宝玉并不是只对“不情之物”才用“天生一段痴情”去体贴。第二十五回:“谁知宝玉昨儿见了红玉,也就留了心。若要直点名唤他来使用,一则怕袭人等寒心;二则又不知红玉是何等行为,若好还罢了,若不好起来,那时倒不好退送的。”脂批道:“不知‘好’字是如何讲?答曰:在‘何等行为’四字上看便知,玉儿每情不情,况有情者乎?” 所以宝玉之所谓“情不情”,是指宝玉不仅对“有情者”,而且对“世间之无知无识”之“不情之物”也用“天生一段痴情”去体贴。 宝玉即缺角传国玺,代表皇权。传国玺本是“不情之物”,随着封建时代的改朝换代在各个朝代之间传递,并不特定属于某个朝代或某一方。所以宝玉之所谓“情不情”,实际上是指任何朝代对“宝玉”来说都一样,都是“有情者”,就连“不情之物”也是“有情者”,正所谓“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宝玉之金角和玉角则分别代表不同的朝代,故宝玉对妙玉(宋)、史湘云(元)、林黛玉(明)、薛宝钗(清)有都“情”。此即宝玉之所谓“天生一段痴情”。宝玉之所谓“情不情”是一种“博爱”,即不代表任何朝代或一方。只有在标明姓氏时宝玉才代表某个朝代或一方,比如“贾宝玉”代表北京朱明,甄宝玉代表南京朱明(南明)。在《石头记》中,宝玉代表朱明皇权,本属于朱明。但到了明末清初,皇权又成为争夺的对象,有可能改换姓氏,于是宝玉“天生一段痴情”又开始发酵,即开始“博爱”。 本回谈到袭人家“那个穿红的女孩子”,宝玉道:“我不过是赞他好,正配生在这深堂大院里,没的我们这种浊物倒生在这里。”脂批道:“此皆宝玉心中意中确实之念,非前勉强之词,所以谓今古未有之一人耳。听其囫囵不解之言,察其幽微感触之心,审其痴妄委婉之意,皆今古未见之人,亦是今古未见之文字。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光明正大,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令他人徒加评论,总未摸着他二人是何等脱胎、何等心臆、何等骨肉。余阅此书,亦爱其文字耳,实亦不能评出此二人终是何等人物。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 脂批中的几个“说不得”,是对宝玉“情不情”的注解。与宝玉“情不情”相对,林黛玉本是南京朱明之玉角,后幻化为水印(血泪),代表朱明和汉族,故谓“黛玉情情”。第二者“情”字代指“有情者”,即朱明之缺角传国玺(贾宝玉或甄宝玉)。 第二十七回宝玉问黛玉“昨儿可告我了不曾”,黛玉却回头吩咐紫鹃。脂批道:“不见宝玉,阿颦断无此一段闲言,总在欲言不言难禁之意,了却‘情情’之正文也。” 第二十八回黛玉“刚说到‘短命’二字,又把口掩住”。脂批道:“‘情情’,不忍道出‘的’字来。”黛玉听了宝玉一番话后,“不觉将昨晚的事都忘在九霄云外了”。脂批道:“‘情情’本来面目也。” 第三十一回又有脂批云:“‘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金麒麟,是间色法也。何颦儿为其所感?故颦儿谓‘情情’。” 宝钗之“金麒麟”代指清朝之金角(详见第六十二回“射圃”),史湘云之“金麒麟”代指北元之金角,故代表朱明之林黛玉会“为其所感”。 本回宝玉之所谓“爱红的毛病儿”,即指宝玉之“博爱”。“红”代指“女儿”,即指分别代表“宝玉”金角、玉角之妙玉(宋)、史湘云(元)、林黛玉(明)、薛宝钗(清)等,以及与其相关之历史人物。所谓“嘴上擦的胭脂”则代指女儿。 第二回贾宝玉道:“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甄宝玉道:“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又道:“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设若失错,便要凿牙穿腮等事。” 第七十八回贾母道:“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耽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本回袭人劝宝玉三件事。宝玉道:“别说两三件,就是两三百件,我也依。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了。那时凭我去,我也凭你们爱那里去就去了。”所谓“化灰化烟”预示了南明之亡,所以“话未说完,急的袭人忙握他的嘴”,道:“好好的,正为劝你这些,倒更说的狠了。”此为第一件。 第二件袭人劝宝玉读书,意指弘光朝廷应重用东林、复社人士,将朱明之“德”发扬光大。“明明德”,语出《大学》,第一个“明”为动词,彰明、发扬之意。“明德”即所谓至德,完美的德行。 第三件袭人说“不许毁僧谤道,调脂弄粉”。所谓“不许毁僧谤道”,是一种妇人求平安的说法,故脂批道:“是妇女心意。”所谓“调脂弄粉”,则引出袭人“更要紧的一件”,即“再不许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了,与那爱红的毛病儿。”意指弘光朝廷应恢复朱明,即让宝玉仍然专属朱明,不能让宝玉“博爱”,从而改换姓氏,并为史湘云的到来埋下伏笔。 第九回宝玉上学前对黛玉道:“和胭脂膏子也等我来再制。”本回宝玉又“淘漉胭脂膏子”,并在脸上蹭上了一点儿“红”。黛玉道:“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便是舅舅看不见,别人看见了,又当奇事新鲜话儿去学舌讨好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又该大家不干净惹气。”林黛玉之劝戒与袭人之箴规寓意相同。 三、“偷香玉”之“小耗子”即薛宝钗 本回宝玉“只闻得一股幽香,却是从黛玉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于是给黛玉讲了一个“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 第十九回原文 扬州有一座黛山,山上有个林子洞。林子洞里原来有群耗子精。那一年腊月初七日,老耗子升座议事,【庚辰双行夹批:耗子亦能升座且议事,自是耗子有赏罚有制度矣。何今之耗子犹穿壁啮物,其升座者置而不问哉?】因说:“明日是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如今我们洞中果品短少,【庚辰侧批:难道耗子也要腊八粥吃?一笑。】须得趁此打劫些来方妙。”【庚辰双行夹批:议得是,这事宜乎为鼠矣。】乃拔令箭一枝,遣一能干小耗【庚辰双行夹批:原来能于此者便是小鼠。】前去打听。一时小耗回报:“各处察访打听已毕,惟有山下庙里果米最多。”【蒙双行夹批:庙里原来最多,妙妙!】老耗问:“米有几样?果有几品?”小耗道:“米豆成仓,不可胜记。果品有五种:一红枣,二栗子,三落花生,四菱角,五香芋。”老耗听了大喜,即时点耗前去。乃拔令箭问:“谁去偷米?”一耗便接令去偷米。又拔令箭问:“谁去偷豆?”又一耗接令去偷豆。然后一一的都各领令去了。【庚辰侧批:玉兄也知琐碎,以抄近为妙。】只剩了香芋一种,因又拔令箭问:“谁去偷香芋?”只见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庚辰侧批:玉兄,玉兄,唐突颦儿了!】应道:“我愿去偷香芋。”老耗和众耗见他这样,恐不谙练,且怯懦无力,都不准他去。小耗道:“我虽年小身弱,却是法术无边,口齿伶俐,机谋深远。【庚辰双行夹批:凡三句暗为黛玉作评,讽得妙!】此去管比他们偷的还巧呢。”众耗忙问:“如何比他们巧呢?”小耗道:“我不学他们直偷。【庚辰侧批:不直偷,可畏可怕。】我只摇身一变,也变成个香芋,滚在香芋堆里,使人看不出,听不见,却暗暗的用分身法搬运,【庚辰侧批:可怕可畏。】渐渐的就搬运尽了。岂不比直偷硬取的巧些?”【庚辰双行夹批:果然巧,而且最毒。直偷者可防,此法不能防矣。可惜这样才情这样学术却只一耗耳。】众耗听了,都道:“妙却妙,只是不知怎么个变法?你先变个我们瞧瞧。”小耗听了,笑道:“这个不难,等我变来。”说毕,摇身说“变”,竟变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一位小姐。【庚辰侧批:奇文怪文。】众耗忙笑说:“变错了,变错了。原说变果子的,如何变出小姐来?”【庚辰双行夹批:余亦说变错了。】小耗现形笑道:“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庚辰双行夹批:前有“试才题对额”,故紧接此一篇无稽乱话,前无则可,此无则不可,盖前系宝玉之懒为者,此系宝玉不得不为者。世人诽谤无碍,奖誉不必。】 所谓“黛山”、“林子洞”、“香芋”,隐“林黛玉”三字。小耗子要“变成个香芋,滚在香芋堆里”,用“分身法”巧偷香芋,却“变了一个最标致美貌的一位小姐”,原来是要去巧偷“香玉”,即“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林黛玉;林黛玉代表南明。 第十八回元春将宝玉所题之“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并赐名“怡红院”,意指南明已是“残明”。宝玉作“怡红院”诗时,宝钗以元春“不喜”为由,让宝玉将“绿玉春犹卷”句中的“绿玉”改为“绿蜡”,等于同时也将“红香夜未眠”中的“红香”改为了“红妆”。而所谓“红香”和“绿玉”代指南明隆武政权和鲁监国政权。所以薛宝钗巧妙地抹去“香玉”二字,实际上即指清军南下消灭隆武政权和鲁监国政权。本回则借以指清军南下消灭南明。 本回之所谓“小耗子巧偷香玉”,是指清朝打着为明朝“复君父仇”之旗号入主北京,并南下消灭南明。 多尔衮入关时对吴三桂等明朝官绅说:“汝等愿为故主复仇,大义可嘉。予领兵来成全其美。先帝时事,在今日不必言,亦不忍言。但昔为敌国,今为一家。我兵进关,若动人一株草、一颗粒,定以军法处死。汝等分谕大小居民勿得惊慌。”多尔衮自称“义兵”,说什么“期必灭贼,出民水火”,为明朝“报君父之仇”。进入北京后,又“为崇祯帝发丧三日,具帝礼葬之”,以收买民心。南明弘光君臣则因此把引清兵入关之吴三桂当成大救星、大英雄,又把清军当成扶危济困之“义师”,幻想着“借虏平寇”,并派出北使团向清廷表示感谢,欲以割山海关外地为条件与清朝议和;并当面封赏吴三桂,使其为南明效力。直到清朝大军南下,弘光君臣才如梦方醒,吴三桂早已降清,而清廷则意在取代朱明。 宝玉讲完故事后道:“我因为闻你香,忽然想起这个故典来。”恰巧宝钗走来,道:“原来是宝兄弟,怨不得他,他肚子里的故典原多。只是可惜一件,凡该用故典之时,他偏就忘了。有今日记得的,前儿夜里的芭蕉诗就该记得。眼面前的倒想不起来,别人冷的那样,你急的只出汗。这会子偏又有记性了。” 这里将“小耗子巧偷香玉”与宝钗巧妙地让宝玉改掉“香玉”二字联系起来。所以本回“巧偷香玉”之“小耗子”,实际上即指薛宝钗,即清朝。 石头真言(二十)赵姨娘(贾环)代表李自成农民军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二十回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本回接第十九回“小耗子偷香玉”,写李自成大顺政权和南明弘光朝廷之覆亡。 一、赵姨娘和贾环代表李自成农民军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经殉国。四月,李自成亲征降而复叛之吴三桂。就在吴军筋疲力尽之时,多尔衮率清军加入战斗,李自成大败而回。李自成在北京匆忙称帝后西撤。多尔衮命吴三桂穷追猛打,李自成从山西退入陕西。多尔衮入据北京不久,即决策迁都。十月初一日,顺治帝在北京即皇帝位,“定鼎燕京”。多尔衮命清军分兵两路,南北出击,对李自成农民军与南明政权发起战略总攻击。和硕英亲王阿济格率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等进攻陕西,直指西安;和硕豫亲王多铎率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等进攻江南。由于李自成部在河南进行反攻,多铎部停止南下,转攻陕西,两军突击,会师西安。李自成弃西安撤入河南。次年二月,多尔衮命阿济格部追击李自成,多铎部照原定计划进攻南明弘光朝廷。三月,李自成南下湖北,抵襄阳,进驻武昌。阿济格、吴三桂等尾随而至,双方大战于武昌,李自成弃城东撤。四月,双方在九江附近又展开大战,李自成部被彻底击垮。李自成在撤退途中死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下,大顺政权灭亡。五月,多铎部攻入南京,弘光帝被俘,弘光朝廷灭亡。闰六月,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南明隆武政权建立。大顺军余部进入湖南,与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达成“合营”协议,联明抗清。七月,明鲁王朱以海在绍兴就任监国,南明鲁监国政权建立。(顾诚《南明史》、李治廷《吴三桂大传》) 本回与莺儿顽掷骰子之贾环,即代指李自成农民军;莺儿代指清军。 所谓贾环“头一回自己赢了,心中十分欢喜”,意指李自成攻占北京,东征山海关。 所谓“后来接连输了几盘,便有些着急”,意指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并在清军的追击下退回北京。 接着贾环又输了耍赖,宝玉将其撵回,意指李自成在北京匆忙称帝后西撤。 赵姨娘在家正骂贾环,被从窗外经过的凤姐听见,出言进行弹压,意指清朝两路大军会攻陕西。凤姐让丰儿取了一吊钱给贾环,贾环“得了钱,自己和迎春等顽去”,意指大顺政权覆亡后,大顺军余部“联明抗清”。大顺军余部在隆武帝时“联明”,其后一直奉南明永历正朔,而迎春即南明永历帝。 二、史湘云代表清军(满蒙) 史湘云代表北元和蒙古族。第十九回袭人道:“自我从小儿来了,跟着老太太,先服侍了史大姑娘几年,如今又服侍了你几年。”脂批道:“百忙中又补出湘云来,真是七穿八达,得空便入。”此处点出史湘云代表曾入主中原之元朝。第二十一回宝玉就湘云残水洗脸,翠缕道:“还是这个毛病儿,多早晚才改。”也是此意。 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后,“忠靖侯史鼎的夫人”前来祭吊。脂批道:“史小姐湘云消息也。”所谓“忠靖侯史鼎的夫人”,代指和满洲八旗一起入关之蒙古八旗。 本回一出现即“大笑大说”之史湘云,则代指和满洲八旗一起南下进攻弘光朝廷之蒙古八旗,代表清军(满蒙)。 林黛玉听宝玉说是从宝钗处回来见史湘云,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林黛玉吃醋,点出清朝已开始和南明争夺“甄宝玉”(南明皇权)。 林黛玉嘲笑史湘云“咬舌”,即嘲讽南下之清军不懂中原文化。 湘云道:“这一辈子我自然比不上你。我只保佑着明儿得一个咬舌的林姐夫,时时刻刻你可听‘爱’‘厄’去。阿弥陀佛,那才现在我眼里!”湘云之言预示了南明之亡,所谓“咬舌的林姐夫”,代指即将消灭南明之清朝。 第二十一回众人在贾母处“闲话了一回”后,“各自归寝”,“湘云仍往黛玉房中安歇”。脂批道:“前文黛玉未来时,湘云、宝玉则随贾母。今湘云已去,黛玉既来,年岁渐成,宝玉各自有房,黛玉亦各有房,故湘云自应同黛玉一处也。” 所谓“湘云与黛玉同房安歇”,意指清军占领南京,南明弘光朝廷覆亡。 宝玉辫子上的“四颗珍珠”,代指南明四帝。第二十一回早起湘云为宝玉梳头,发现珍珠只有三颗,有一颗不是。这颗被宝玉丢掉的“珍珠”,即指已覆亡之弘光朝廷。湘云打掉宝玉“意欲要往口边送”的胭脂,则与第十九回袭人劝宝玉改掉“爱红的毛病儿”用意相同,但寓意相反。 南明弘光朝朝廷覆亡后,隆武政权建立,故宝玉的发型不变:“在家不戴冠,并不总角,只将四围短发编成小辫,往顶心发上归了总,编一根大辫,红绦结住。”“总角”,是汉族未成年人发型。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 石头真言(二十一)平儿与多姑娘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二十一回 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本回接第二十回“谑娇音”,继续写南明。 一、“四儿”即鲁监国朱以海 第二十一回原文 正闹着,贾母遣人来叫他吃饭,方往前边来,胡乱吃了半碗,仍回自己房中。只见袭人睡在外头炕上,麝月在旁边抹骨牌。宝玉素知麝月与袭人亲厚,一并连麝月也不理,揭起软帘自往里间来。麝月只得跟进来。宝玉便推他出去,说:“不敢惊动你们。”麝月只得笑着出来,唤了两个小丫头进来。宝玉拿一本书,歪着看了半天,因要茶,抬头只见两个小丫头在地下站着。一个大些儿的生得十分水秀,【庚辰双行夹批:二字奇绝!多少娇态包括一尽。今古野史中无有此文也。】宝玉便问:“你叫什么名字?”那丫头便说:“叫蕙香。”【庚辰双行夹批:也好。】宝玉便问:“是谁起的?”蕙香道:“我原叫芸香的,【庚辰双行夹批:原俗。】是花大姐姐改了蕙香。”宝玉道:“正经该叫‘晦气’罢了,什么蕙香呢!”【庚辰双行夹批:好极!趣极!】又问:“你姊妹几个?”蕙香道:“四个。”宝玉道:“你第几?”蕙香道:“第四。”宝玉道:“明儿就叫‘四儿’,不必什么‘蕙香’‘兰气’的。那一个配比这些花,没的玷辱了好名好姓。”【庚辰双行夹批:“花袭人”三字在内,说的有趣。】一面说,一面命他倒了茶来吃。袭人和麝月在外间听了抿嘴而笑。【庚辰双行夹批:一丝不漏,好精神!】这一日,宝玉也不大出房,【庚辰双行夹批:此是袭卿第一功劳也。】也不和姊妹丫头等厮闹,【庚辰双行夹批:此是袭卿第二功劳也。】自己闷闷的,只不过拿着书解闷,或弄笔墨,【庚辰双行夹批:此虽未必成功,较往日终有微补小益,所谓袭卿有三大功劳也。】也不使唤众人,只叫四儿答应。谁知四儿是个聪敏乖巧不过的丫头,【庚辰双行夹批:又是一个有害无益者。作者一生为此所误,批者一生亦为此所误,于开卷凡见如此人,世人故为喜,余反抱恨,盖四字误人甚矣。被误者深感此批。】见宝玉用他,他变尽方法笼络宝玉。【庚辰双行夹批:他好,但不知袭卿之心思何如?】至晚饭后,宝玉因吃了两杯酒,眼饧耳热之际,若往日则有袭人等大家喜笑有兴,今日却冷清清的一人对灯,好没兴趣。待要赶了他们去,又怕他们得了意,以后越发来劝,【庚辰双行夹批:宝玉恶劝,此是第一大病也。】若拿出做上的规矩来镇唬,似乎无情太甚。【庚辰双行夹批:宝玉重情不重礼,此是第二大病也。】说不得横心只当他们死了,横竖自然也要过的。便权当他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悦。【庚辰双行夹批: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四儿”,代指鲁监国朱以海。南明五政权覆亡的次序为:弘光朝廷、隆武政权、绍武政权、鲁监国政权、永历朝廷。鲁监国政权排第四,故谓之“四儿”。 鲁王朱以海在1645年(顺治二年)七月出任监国以后,在东南沿海的抗清事业中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1651年(顺治八年)清军攻陷舟山,鲁监国在张名振等的军队扈卫下移居金门、厦门,由于郑成功不承认监国政权,而在西南建立的永历朝廷基本上得到了包括郑成功在内的南明各方势力的一致拥护,1653年三月,朱以海也承认了永历帝的正统地位,派使者上疏提出退位归藩。永历帝为了维护朱明王朝对东南地区的影响,仍然让他保留监国的名义。但这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福建沿海的抗清实力基本上控制在郑成功手里,朱以海只是作为“寓公”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顾诚《南明史》) 本回袭人对宝玉道:“你爱往那里去,就往那里去。从今咱们两个丢开手,省得鸡声鹅斗,叫别人笑。横竖那边腻了过来,这边又有个什么‘四儿’‘五儿’伏侍。我们这起东西,可是‘白玷辱了好名好姓’的。” 所谓“五儿”则指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永历朝廷,为后文埋下伏笔。 “谁知四儿是个聪敏乖巧不过的丫头,见宝玉用他,他变尽方法笼络宝玉。” 意指鲁王朱以海与唐王朱聿键争立。在弘光元年(1645)七月朱以海就任监国前,唐王朱聿键已于闰六月在福州称帝。 鲁王朱以海出任监国是在潞王朱常淓投降后,浙东士大夫迫于清廷强制推行剃发令而自发组织的抗清政权,带有很大的地区性特色。参与拥立鲁藩的官绅开初并不知道唐王朱聿键已经在福州继统,他们在拥立朱以海之后立即处于进退两难之势。就亲疏而言,唐王和鲁王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在谱系上与崇祯帝相距甚远;在拥立时间上,唐藩略早于鲁藩,而且由监国称帝;地域上,唐藩为首的隆武政权得到了除浙东以外各地南明地方政权的承认,鲁监国政权只局促于浙东一隅之地。闽、浙的纷争使南明业已呈现的劣势进一步恶化了。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朱明王朝的宗室有的屈膝降敌,轻信清廷给予“恩养”的空言;有的利用国无常主,妄图黄袍加身,那怕过上一天皇帝瘾也好。而相当一批文官武将也以拥立定策作为自己飞黄腾达的机会,演出了一幕幕兄弟阋墙,勾心斗角的闹剧。瞿式耜在一封信中写道:“以我观之,分明戏场上捉住某为元帅,某为都督,亦一时要装成局面,无可奈何而逼迫成事者也。其实自崇祯而后,成甚朝廷?成何天下?以一隅之正统而亦位置多官,其宰相不过抵一庶僚,其部堂不过抵一杂职耳。”又说:“其见在朝廷者,干济则平常,争官则犀锐,部曹则想科道,科道则想督抚,毕智尽能,朝营暮度,无非为一身功名之计。其意盖谓世界不过此一刻,一刻错过便不可复得矣!彼其胸中,何尝想世界尚有清宁之日,中原尚有恢复之期也哉!”这段文字是在永历元年写的,但所指出的南明残余势力醉生梦死,热衷于乱中窃权却是概括了弘光以来的普遍现象。从宗藩到官僚大抵都是利令智昏,为眼前的名利争得不可开交。唐、鲁争立不仅是两个南明政权的对立,而且在两个政权内部也引起了严重纷争,尽管唐、鲁政权都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很大一部分精力却消耗在内部矛盾上。与此相应的是,文官武将的升迁不是以抗清功绩为据,而是被作为拉拢的一种手段。隆武、鲁监国两政权封爵拜官的人数很多,大抵都是因在内部倾轧中有“功”。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可能组织有效的防清阵线。就当时的形势而言,隆武朝廷得到了南方绝大部分明朝地方政权的承认,鲁监国仅凭浙东一隅之地与之相抗是极不明智的。他和忠于他的大臣明知在南明管辖区内竞争不过隆武政权,却幻想攻克杭州后进取南京,先拜孝陵,建立超过隆武朝廷的威望。以监国政权的兵力要实现这种战略目标显然是不现实的。何况,即便旗开得胜,如愿以偿地拿下了留都南京,唐、鲁对峙的局面也将继续下去。由于鲁监国坚持同隆武朝廷分庭抗礼,地理原因监国政权处于抗清的前线,给福建提供了屏障,隆武朝廷的实权人物郑芝龙对这种局面心中窃喜,按兵不动有了借口。唐、鲁对立严重削弱了东南的抗清势力。(顾诚《南明史》) 故脂批道:“又是一个有害无益者。作者一生为此所误,批者一生亦为此所误,于开卷凡见如此人,世人故为喜,余反抱恨,盖四字误人甚矣。被误者深感此批。”因弘光帝也曾争立,故谓“又是一个有害无益者。” 脂批之所谓“宝玉三大病”即指南明皇帝(监国)之“三大病”;宝玉代指皇帝(监国)。 “宝玉恶劝,此是第一大病也。”“恶劝”,正是末世朱明皇帝之“第一大病”。 “宝玉重情不重礼,此是第二大病也。”意指朱明皇帝随性而为,不重制度和规矩。 “此意却好,但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今古无人可比,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物极必反,宝玉之所谓“情极之毒”即“不情”,意指朱明皇帝并不真正看重大臣和江山。 所谓“后文‘悬崖撒手’一回”,即指第二十二回“宝玉悟禅机”。 “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这是对宝玉“情极之毒”的举例说明,例子中的皇帝则为顺治帝。 顺治成为一位笃信佛教的皇帝,有他生活环境的影响。早在他的祖父努尔哈赤时,藏传佛教已传到赫图阿拉。努尔哈赤常手持念珠,并在赫图阿拉建立佛寺。到皇太极时,盛京(沈阳)兴建实胜寺,藏传佛教在后金已产生很大影响。顺治的生母是蒙古族人,自幼受到佛教的熏陶,又年轻寡居,以信佛解脱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再加上太监们的怂恿,顺治帝稍长便信奉起佛教来。顺治十四年(1657),在太监的精心安排下,20岁的顺治在京师海会寺同憨璞(pú)聪和尚见面,两人相谈甚欢。顺治帝欣赏憨璞聪的佛法智慧、言谈举止,便将他召入宫中。十月,顺治帝又在皇城西苑中海的万善殿,召见憨璞聪和尚,向他请教佛法,并赐以“明觉禅师”封号。他对佛教愈信愈虔,愈修愈诚。顺治还召见玉林琇、木陈忞(mín)、(áng)溪森等和尚,让他们在宫里论经说法。顺治请玉林琇为他起法名,“要用丑些字样”,他自己选择了“痴”字,于是取法名“行痴”、法号“痴道人”。玉林琇称赞顺治是“佛心天子”,顺治在这些和尚面前则自称弟子。顺治总有剃度出家的念头。有一次他对木陈忞说,朕想前身一定是僧人,所以一到佛寺,见僧家窗明几净,就不愿意再回到宫里。要不是怕皇太后罣(guà)念,那我就要出家了!在爱妃董鄂氏死后,他更是万念俱灰,决心遁入空门。有记载统计,他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先后38次到高僧馆舍,相访论禅,彻夜交谈,完全沉迷于佛的世界。顺治命溪森为他净发,要放弃皇位,身披袈裟,孑身修道。溪森开始劝阻,他不听,最后就剃成和尚头了。这一下皇太后可着急了,火速叫人把溪森的师傅玉林琇召回京城。玉林琇到北京后非常恼火,当时命人架起柴堆,要烧死弟子溪森。顺治无奈,只好让步。溪森得免一死。后来溪森临终时作偈(jì)语说:“大清国里度天子,金銮殿上说禅道!”就是说的他同顺治的特殊关系。这件事过去不久,顺治又听从玉林琇的建议,命选僧1500人,在阜成门外八里庄慈寿寺从玉林琇受菩萨戒,并加封他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有一次,顺治和玉林琇在万善殿见面时,因为一个是光头皇帝(新发尚未长出),另一个是光头和尚,所以相视而笑。 顺治是个既任性又脆弱、既多情又哀愁的人。他接连受到情感上的打击——爱子夭折、宠妃死亡、出家不成,他极度忧伤的精神垮了,他骨瘦如柴的身体也垮了!董鄂妃死后刚过百天,“痴情天子”顺治,因患天花,终因医治无效,崩于养心殿。(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 所谓“宝钗之妻”,代指顺治帝入关后一统中原之清朝;宝钗代表清朝。所谓“麝月之婢”,代指清朝入关后之降清明臣。所谓“弃而为僧”,即指顺治帝在消灭南明、一统大陆后却弃江山而为僧。此即皇帝之所谓“情极之毒”。 本回袭人劝宝玉是因为宝玉和湘云没了“分寸礼节”、“没个黑家白日闹”,亦即因宝玉之所谓“情不情”,即“博爱”。而宝玉因袭人之劝,“这一日不大出房”、“也不和姊妹丫头等厮闹”、“只不过拿着书解闷,或弄笔墨”,脂批谓之为“袭人三大功”,“直与宝玉一生三大病映射”。 二、宝玉续《庄子》 第二十一回原文 因命四儿剪灯烹茶,自己看一回《南华经》。正看至《外篇•胠箧》一则,其文曰: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庚辰双行夹批:此上语本《庄子》。】 看至此,意趣洋洋,趁着酒兴,不禁提笔续曰:【庚辰眉批:趁着酒兴不禁而续,是作者自站地步处,谓余何人耶,敢续《庄子》?然奇极怪极之笔,从何设想,怎不令人叫绝?己卯冬夜。庚辰眉批:这亦暗露玉兄闲窗净几、不寂不离之工业。壬午孟夏。】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注释: 《南华经•外篇•胠箧》:《南华经》即《庄子》。“胠箧(qūqiè)”,撬开箱子;“胠”,从旁边打开。《胠箧》从讨论各种防盗的手段最终都会被盗贼所利用入手,指出当时治理天下的主张和办法都是统治者、阴谋家的工具,批判“仁义”和“礼法”,进而提出“绝圣弃知”,主张摒弃社会文明与进步,退回到原始状态的“至德之世”。 “大盗”,指窃国;“小盗”,指小偷小摸。《胠箧》:“窃钩(腰带环,比喻不值钱的小物件)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擿”,同“掷”,扔掉。 “符”,符信;《说文》:“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按:有铜虎符,竹使符,或曰五寸,古用圭璋,其后乃以符代之。“玺”,印章。 “掊(pǒu)”,破开。“衡”,秤。 “殚残”,毁尽,灭绝;“殚(dān)”,尽。 “擢(zhuō)”,《小尔雅》:“拔根曰擢。”“乱”,败坏,破坏。“六律”,古代音律;泛指音乐。“铄(shuò)”,销毁。 “竽”,古代吹奏乐器,像笙。“瑟(sè)”,弦乐器,似琴。“瞽旷”,指春秋晋国盲人乐官师旷,善于审音辨律;“瞽(gǔ)”,瞎眼;先秦时以盲人为乐师,故“瞽”又代指乐官。 “聪”,听觉灵敏。 “胶”,粘着,粘合。“离朱”,传说中视力特强的人;《孟子•离娄上》焦循正义:“离朱,即离娄也,能视於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 “钩”、“绳”、“规”、“矩”,四种工具,钩可定曲,绳可定直,规可定圆,矩可定方。“攦(lì)”,折断。“工倕”,倕(chuí)为古巧匠名,相传尧时被召,主理百工,故称工倕。“巧”,技艺高明、精巧。 “焚花散麝”,“花”代指花袭人;“麝”代指麝月。 “劝”,勤勉,努力。 “戕”,毁坏。“灰”,烧毁。“灵窍”,慧心。“丧(sàng)”,丢掉,失去。“相类”,相同。 “参商(shēnshāng)”,参星和商星;参星在西,商星在东,此出彼没,永不相见;比喻亲友隔绝不得相见或彼此对立、不和睦。“虞”,忧虑。 “穴其隧”,挖好了陷阱;“穴”,洞,这里为动词;“隧”,地道,引申为陷阱。 “迷眩”,指用声色迷惑人。“缠陷”,指用罗网陷阱捕捉人。 原文译文: 所以杜绝圣人抛弃才智,大盗就会消失;丢掉玉器毁坏珠宝,小贼就不会产生;焚烧符信砸破玺印,百姓就会朴实浑厚;打破斗斛,折断秤杆,百姓就不会争执;尽毁天下圣人之法,百姓才可以谈论是非。根绝音律,销毁乐器,堵住师旷之耳,天下才人人保有原本的听觉;消除纹饰,离散五彩,粘住离朱之目,天下才人人保有原本的视觉;毁掉钩弧、墨线,抛弃圆规、角尺,折断工倕的手指,天下才人人保有原本的智巧。 宝玉所续《庄子》仿自《胠箧》原文的下一段: 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曾史”,曾参和史鰌(qiū)的并称,古代视为仁与义的典型人物。“杨墨”,战国时杨朱与墨翟的并称。“攘弃”,犹抛弃。“玄同”,谓冥默中与道混同为一。 “爚(yuè)乱”,炫惑扰乱;《庄子•胠箧》锺泰发微:“爚犹炫也。炫者乱之本,乱者炫之果也。” 译文: 因此说:“最大的智巧就好像是笨拙一样。”削除曾参、史鰌的忠孝,钳住杨朱、墨翟善辩的嘴巴,摒弃仁义,天下人的德行才能混同而齐一。人人都保有原本的视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毁坏;人人都保有原本的听觉,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忧患;人人都保有原本的智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迷惑;人人都保有原本的秉性,那么天下就不会出现邪恶。那曾参、史鰌、杨朱、墨翟、师旷、工倕、离朱,都外露并炫耀自己的德行,而且用来迷乱天下之人,这就是圣治之法之所以没有用处的道理。 宝玉续《庄子》译文: 消灭花袭人、麝月,闺阁中就人人都勤勉了。毁坏宝钗的仙姿,灰灭黛玉的慧心,消减情意,闺阁中的美与恶就相同了。她们人人都勤勉,就没有不和睦的忧虑了,毁坏了仙姿,就不会对其有恋爱之心了,灰灭了慧心,就不会对其才思产生情意了。那宝钗、黛玉、袭人、麝月等,都张着罗网、挖着陷阱,用以迷眩缠陷天下之人。 宝玉因“恶劝”而续《庄子》,竟要“焚花散麝”、“戕钗灰黛”,所谓“贤袭人娇嗔箴宝玉”宣告失败。次日黛玉“看至所续之处,不觉又气又笑,不禁也提笔续书一绝云”: 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 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庄子因》,清代林云铭阐释《庄子》之书。 本回宝玉续《庄子》处有一眉批云:“赵香梗先生《秋树根偶谭》内兖州少陵台有子美祠为郡守毁为已祠。先生叹子美生遭丧乱,奔走无家,孰料千百年后数椽片瓦犹遭贪吏之毒手。甚矣,才人之厄也!因改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数句,为少陵解嘲:‘少陵遗像太守欺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折克非已祠,旁人有口呼不得,梦归来兮闻叹息,白日无光天地黑。安得旷宅千万间,太守取之不尽生欢颜,公祠免毁安如山。’读之令人感慨悲愤,心常耿耿。壬午九月。因索书甚迫,姑志于此,非批《石头记》也。为续《庄子因》数句,真是打破胭脂阵,坐透红粉关,另开生面之文,无可评处。” 此批当为借阅者所作,正如批者所言“非批《石头记》也”,“子美祠”之事当与《石头记》内容无关。所谓“索书甚迫”,当指还书之事。 三、平儿与多姑娘 本回“凤姐之女大姐”“见喜”,贾琏因此“搬出外书房来斋戒”“十二日”。贾琏先“将小厮们内有清俊的选来出火”,后又勾搭上“多姑娘儿”,“遂成相契”。 “凤姐之女大姐”代指顺治帝。所谓“见喜”,意指清廷即将一统大陆,故谓“病虽险,却顺”。所谓贾琏“搬出外书房来斋戒”,意指清军进攻南明;“外书房”代指南明战场。 所谓“十二日”,代指从永历元年(1647)至永历十三年(1659)间的“十二年”。明桂王朱由榔于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十一月在肇庆即皇帝位,改明年为永历元年。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1659)闰正月,永历帝亡命缅甸,清廷基本统一大陆地区。 贾琏“选来出火”之“清俊小厮”,代指降清之明军。 “多官”,代指永历朝廷文武官员,脂批道:“今是多多也,妙名!”“人见他懦弱无能,都唤他作‘多浑虫’”,脂批道:“更好!今之浑虫更多也。” “多姑娘”,脂批道:“更妙!”“多姑娘”代指降清之南明文武官员;南明之“浑虫”和降清者确实多不胜数。理学家提倡“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的忠贞观,所以《石头记》用水性杨花、人皆可夫的淫妇来代指降清者,即用女人之“贞”代指男人之“忠”。“多姑娘”也是“美貌异常,轻浮无比”。 “多姑娘”之所谓“今年方二十来往年纪”,代指南明存续时间。从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弘光帝登极到永历十六年(1662)四月永历帝遇难,南明共存续了十九年,即所谓“二十来往”。(参见第五回“元春判词”) “谁知这媳妇有天生的奇趣,一经男子挨身,便觉遍身筋骨瘫软,使男子如卧绵上,更兼淫态浪言,压倒娼妓,诸男子至此岂有惜命者哉。那贾琏恨不得连身子化在他身上。” 降清之南明文武官员为虎作伥,使缺兵少将的清廷如虎添翼,就像“多姑娘”“压倒娼妓”的床上功夫一样,令“贾琏恨不得连身子化在他身上”。脂批道:“此段系书中情之瘕疵,写为阿凤生日泼醋回及‘夭风流’宝玉悄看晴雯回作引,伏线千里外之笔也。丁亥夏。畸笏。” 平儿从贾琏枕套中抖出的“一绺青丝”,即指降清者剃发降清时所剃之发。“平儿”代指在清朝入关前降清之明臣,即第十六回凤姐之所谓“内人”。“多姑娘”则指在清朝入关后降清之“外人”(详见第十六回“内人”与“外人”)。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族各部的过程中,创建了八旗制度,“以旗统兵,以旗统民”, 兵民合一。皇太极天聪三年(1629),已有蒙古二旗的记载,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在征服察哈尔蒙古后,正式编设蒙古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天聪五年(1631)设汉军旗,崇德七年(1643)正式编设汉军八旗。 由此可知,入关前的清朝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满族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这三者在清朝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与贾琏、凤姐、平儿之间的关系一样。贾琏即顺治康熙二帝,代表满族;凤姐即孝庄,代表蒙古族;平儿则代表汉族。在清朝入关前,贾琏是夫,凤姐是妻,平儿是丫环。表明满族是一家之主,满蒙都是主子,汉族人则是奴仆。在清朝入关后,贾琏是夫,凤姐是妻,平儿则成了通房丫头(下等妾)。满蒙仍是主子,平儿仍是奴仆,但“奴仆”在外人(关内汉族人)面前,则上升为半个主子。 本回拿着“青丝”向贾琏邀功之平儿,主要代指在消灭南明的过程中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之吴三桂、尚可喜、耿继茂(耿仲明子)等。平儿正色反问凤姐,又“不打帘子让凤姐,自己先摔帘子进来”,意指驻镇云贵之平西王吴三桂、驻镇广东之尚可喜、驻镇福建之耿继茂等已有尾大不掉之势。贾琏道:“我竟不知平儿这么利害,从此倒伏他了。”凤姐道:“都是你惯的他,我只和你说!”(详见第六十四回至第六十九回“红楼二尤”) 四、“客题《红楼梦》诗” 庚辰本在本回回首有脂批云:“有客题《红楼梦》一律,失其姓氏,惟见其诗意骇警,故录于斯:‘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凡是书题者不少,此为绝调。诗句警拔,且深知拟书底里,惜乎失名矣!” “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 意谓万斯同创作《石头记》的手法是自写自批。 “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 “茜纱公子”,指曹雪芹;“脂砚先生”,指脂砚斋。曹雪芹和脂砚斋都是万斯同。 “是幻是真空历遍,闲风闲月枉吟哦。” 指万斯同写《石头记》。 “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 所谓“情不情”即指宝玉之“爱红”。 这个“深知拟书底里”之客,道出了《石头记》真相。 石头真言(二十二)薛宝钗之谜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 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本回用“灯谜”对顺治帝登基后之明史进行了一番梳理,也可视作末世朱明之谶。 一、“宝玉年龄” 宝玉的年龄是解读《红楼梦》最重要的切入点之一。 第二回宝玉“衔玉而生”,而宝玉及其通灵宝玉代表北京朱明皇权,所以宝玉的年龄其实就是北京朱明的皇帝数。北京朱明本来有十四帝,减去一个废帝(即景帝),实际上是十三帝。《石头记》是明末清初之“明史”,所以到北京朱明末代皇帝崇祯帝时宝玉便十三岁,而到南明弘光帝时宝玉则十四岁,到隆武帝十五岁,到永历帝十六岁。(在南明四帝一监国中,鲁监国与隆武帝、绍武帝与永历帝的在位时间相重叠。) 弄清宝玉在特定章回情节中的年龄,就能判断该章回情节的历史时间。比如: 1、第二十三回:“因这几首诗,当时有一等势利人,见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抄录出来各处称颂,再有一等轻浮子弟,爱上那风骚妖艳之句,也写在扇头壁上,不时吟哦赏赞。” 宝玉“十二三岁”,表明时间当在天启末年或崇祯初年,即在北京朱明第十二帝和第十三帝之间。 2、第二十四回宝玉道:“你倒比先越发出挑了,【庚辰侧批:何尝是十二三岁小孩语。】倒象我的儿子。”贾琏道:“好不害臊!人家比你大四五岁呢,就替你作儿子了?”宝玉道:“你今年十几岁了?”贾芸道:“十八岁。” 贾琏说宝玉比十八岁的贾芸小四五岁,那么宝玉十三四岁,但脂批指出宝玉仍是“十二三岁小孩”,所以此处时间仍在天启末年或崇祯初年。 3、第二十五回那和尚接过“通灵宝玉”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 通灵宝玉已入世十三年,而宝玉“衔玉而生”,那么宝玉也十三岁,所以时间当在崇祯年间。 4、第二十二回凤姐道:“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 薛宝钗也比宝玉大两岁,那么宝玉十三岁,所以时间当在崇祯年间。第六回:“(袭人)年纪本又比宝玉大两岁”。第六十三回:“大家算来,香菱,晴雯,宝钗三人皆与他(袭人)同庚……” 5、第四十五回黛玉道:“我长了今年十五岁。”脂批道:“黛玉才十五岁,记清。” 宝玉大林黛玉一岁,那么宝玉十六岁,所以时间当在南明永历年间。第三回黛玉道:“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 等等。 二、“宝钗生日”代指顺治帝沈阳即位 本回凤姐与贾琏商议如何料理宝钗生日。凤姐道:“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老太太说要替他作生日。想来若果真替他作,自然比往年与林妹妹的不同了。”不想贾母自己“蠲资二十两”,并“定了一班新出小戏”为宝钗“作生日”。“笄(jī)”,簪子;古代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 所谓“正月二十一日”,即指《石头记》第一大部分到第二十一回(实为第二十二回)为止。 “宝钗十五岁”,宝玉则十三岁,点出时代背景在崇祯年间。所谓“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意指顺治帝在沈阳第一次即皇帝位(后又在北京第二次即皇帝位);薛宝钗代表清朝。所谓“将笄之年”,暗伏清朝即将入主中原,将清朝之金角(宝钗)镶嵌在传国玺(宝玉)之缺角(“嘴”)上(详见第十五回“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贾母所蠲之“二十两”,代指顺治帝的在位时间。崇德八年(崇祯十六年1643)八月,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在沈阳即皇帝位,以明年为顺治元年。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1661)正月,顺治帝在北京病逝,共在位十九年。 “贾母深爱那作小旦的与一个作小丑的”,“那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 “小旦”代指降清之洪承畴。洪承畴从崇祯四年(1631)任陕西三边总督到崇祯十五年(1642)“松锦之战”兵败降清,共十一年。“小丑”代指降金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崇祯六年(1633)孔有德与耿仲明渡海降金,崇祯七年(1634)尚可喜亦降,到顺治帝登基时已九年。 湘云之所谓小旦“倒象林妹妹的模样儿”,意指洪承畴乃降清之明臣;此处之林黛玉代表明朝。 此处之小旦和小丑,为第三十回“椿灵画蔷”埋下伏笔。 三、“悬崖撒手” 第二十一回脂批道:“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 所谓“悬崖撒手”即指本回之“宝玉悟禅机”。“悬崖撒手”即“顿悟”,指禅宗之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即打破“我执”(执著有个自我),达到“无我”(天人合一)的境界。 本回“宝玉悟禅机”,起自第十九回袭人以“赎身”劝宝玉改掉“爱红的毛病”,即脂批之所谓“情不情”,即“博爱”。宝玉答应“都改”。第二十回湘云到来,宝玉从宝钗处回来见湘云,这引起黛玉的不快,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脂批道:“总是心中事语,故机括一动,随机而出。”宝玉一番“亲疏”之论才使黛玉消气。次日宝玉用湘云剩水洗脸,让湘云为其梳头,袭人抱怨道:“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而宝钗得知原委,便与宝玉保持距离。 “一时宝玉来了,宝钗方出去”。脂批道:“奇文!写得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何也?宝玉之心,凡女子前不论贵贱,皆亲密之至,岂于宝钗前反生远心哉?盖宝钗之行止端肃恭严,不可轻犯,宝玉欲近之,而恐一时有渎,故不敢狎犯也。宝钗待下愚尚且和平亲密,何反于兄弟前有远心哉?盖宝玉之形景已泥于闺阁,近之则恐不逊,反成远离之端也。故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实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不然,后文如何反较胜角口诸事皆出于颦哉?以及宝玉砸玉,颦儿之泪枯,种种孽障,种种忧忿,皆情之所陷,更何辩哉?此一回将宝玉、袭人、钗、颦、云等行止大概一描,已启后大观园中文字也。今详批于此,后久不忽矣。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 “袭人见他无晓夜和姊妹们厮闹,若直劝他,料不能改,故用柔情以警之”。宝玉则连麝月也不理,并续《庄子》泄愤,竟要“焚花散麝”、“戕钗灰黛”,所谓“贤袭人娇嗔箴宝玉”宣告失败。黛玉则作诗说宝玉“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 袭人之箴规和黛玉之角口,都是为了让宝玉改掉“爱红的毛病儿”而专属朱明,即在为恢复朱明而努力。“角口(juékǒu)”,斗嘴,争吵。 本回宝钗生日看戏,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又称《山门》、《醉打山门》),并说其中一支《寄生草》填得极妙,念道: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脂批道:“此阕出自《山门》传奇。近之唱者将‘一任俺’改为‘早辞却’,无理不通之甚。必从‘一任俺’三字,则‘随缘’二字方不脱落。” “漫”,随便,随意。“揾(wèn)”,揩拭。“缘法”,佛教称遇到能随缘指引入法门者为有缘法。“乍”,突然。“卷单”,谓僧人收拾自己的行装离开寺院。“芒鞋”,草鞋。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说的湘云也笑了。”脂批道:“趣极!今古利口莫过于优伶。此一诙谐,优伶亦不得如此急速得趣,可谓才人百技也。一段醋意可知。”《妆疯》出于昆曲折子戏中的《缀白裘》,即北曲《诈疯》。 宝玉之所以“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是因为宝玉正在为袭人之箴规和黛玉之醋意而苦恼,而《寄生草》之所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正符合宝玉此时之心态。这也是宝钗给宝玉念《寄生草》的目的,即让宝玉摆脱袭人和林黛玉,自己则趁机取而代之,即清朝取代朱明。 戏后宝玉用眼色阻止湘云直言小旦像黛玉,结果同时惹恼了湘云和黛玉。宝玉“细想自己原为他二人,怕生隙恼,方在中调和,不想并未调和成功,反已落了两处的贬谤。正合着前日所看《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曰‘山木自寇,源泉自盗’等语。因此越想越无趣。再细想来,目下不过这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为何?想到其间也无庸分辩回答,自己转身回房来”。 “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语出《庄子•列御寇》。意谓心灵手巧的人总是辛苦劳碌,聪明智慧的人总是多思多虑,而无挂无碍的人则什么也不追求,吃饱了就任性漫游,好像没有缆绳拴住的小船,自由自在地随水漂流。 “山木自寇”,语出《庄子•人世间》。脂批道:“按原注:山木,漆树也。精脉自出,岂人所使之?故云‘自寇’,言自相戕贼也。” “源泉自盗”,化自《庄子•山木》“甘井先竭”句。脂批道:“源泉味甘,然后人争取之,自寻干涸也,亦如山木意,皆寓人智能聪明多知之害也。” 经此一事,宝玉认为自己是在自找麻烦,即所谓“山木自寇”、“源泉自盗”。黛玉道:“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宝玉则对袭人道:“他们娘儿们姊妹们欢喜不欢喜,也与我无干。”又道:“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可见宝钗之《寄生草》已产生了效用。脂批道:“拍案叫好!当此一发,西方诸佛亦来听此棒喝,参此语录。” “宝玉细想这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趣味,不禁大哭起来,翻身起来至案,遂提笔立占一偈云”: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证”,佛教用语。修习正法,如实体验而悟入真理,称为证,即以智慧契合于真理。依其所悟,能证得智慧之结果,称为证果。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意谓黛玉和宝玉角口,都是想从对方心中印证自己的存在。第二十回宝玉论“亲疏”,林黛玉道:“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道:“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脂批道:“此二语不独观者不解,料作者亦未必解;不但作者未必解,想石头亦不解;不过述宝、林二人之语耳。石头既未必解,宝、林此刻更自己亦不解,皆随口说出耳。若观者必欲要解,须揣自身是宝、林之流,则洞然可解;若自料不是宝、林之流,则不必求解矣。万不可记此二句不解,错谤宝、林及石头、作者等人。”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只有不再验证,才可以说是有所悟。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到了无所谓悟与不悟,才算是有了安身之地。 “(宝玉)写毕,自虽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因此亦填一支《寄生草》,也写在偈后”: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脂批道:“看此一曲,试思作者当日发愿不作此书,却立意要作传奇,则又不知有如何词曲矣。”意谓万斯同最初曾立意将“明史”写作“传奇”(明清时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而不是用反文写成《石头记》。 “无我原非你”:没有“我”本来就没有“你”。意谓“我”和“你”本是相对的存在。《庄子•齐物论》:“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没有它就没有我,没有我它就无从体现。)“原”,本来。 “从他不解伊”:任凭她不理解你。“从”,任凭。“他”,指林黛玉。“伊”,你,指宝玉自己。 “肆行无碍凭来去”:(我)随性而为自由自在地来去。“肆行”,恣意而为。“无碍”,佛教语,谓通达自在,没有障碍。“凭”,由着,听任。此句化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 “茫茫”,纷繁,纷杂。“着甚”,犹言凭什么,用什么。“纷纷”,烦忙;忙乱。“说亲疏密”,第二十回宝玉对黛玉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 “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碌碌”,即忙忙碌碌,形容事务繁忙、辛辛苦苦的样子。第二十八回宝玉对黛玉道:“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到了。我心里想着:姊妹们从小儿长大,亲也罢,热也罢,和气到了儿,才见得比人好。” 宝玉所作之偈和《寄生草》,都未达到“无我”的境界。所以黛玉对袭人道:“作的是玩意儿,无甚关系。”脂批道:“黛玉说‘无关系’,将来必无关系。余正恐颦、玉从此一悟则无妙文可看矣。不想颦儿视之为漠然,更曰‘无关系’,可知宝玉不能悟也。余心稍慰。盖宝玉一生行为,颦知最确,故余闻语则信而又信,不必宝玉而后证之方信也,余云恐他二人一悟则无妙文可看,然欲为开我怀,为醒我目,却愿他二人永堕迷津,生出孽障,余心甚不公矣。世云损人利己者,余此愿是矣。试思之,可发一笑。今自呈于此,亦可为后人一笑,以助茶前酒后之兴耳。而今后天地间岂不又添一趣谈乎?凡书皆以趣谈读去,其理自明,其趣自得矣。” 脂批道:“前夜已悟,今夜又悟,二次翻身不出,故一世堕落无成也。不写出曲文何辞,却留于宝钗眼中写出,是交代过节也。”宝玉所填之《寄生草》,是在第二天从宝钗眼中写出。脂批道:“出自宝钗目中,正是大关键处。”意谓宝玉之所以填《寄生草》,正是因为宝钗所念之《寄生草》已存其心。 宝钗明知“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却有意给宝玉念《寄生草》。所以黛玉拿宝玉所填之《寄生草》来给宝钗看,显然有兴师问罪之意。于是宝钗道:“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只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并将《寄生草》“撕了个粉碎”,又吩咐丫头烧掉。但这只是在做表面文章。黛玉则不同,黛玉要从根本上“叫他收了这个痴心邪话”,于是领宝钗、湘云“往宝玉屋里来”。 黛玉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脂批道:“拍案叫绝!大和尚来答此机锋,想亦不能答也。非颦儿,第二人无此灵心慧性也。” 黛玉之机锋直指宝玉之“我执”。“宝玉竟不能答。三人拍手笑道:‘这样钝愚,还参禅呢。’” 黛玉又为宝玉之偈续上两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脂批道:“拍案叫绝!此又深一层也。亦如谚云:‘去年贫,只立锥;今年贫,锥也无。’其理一也。” 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役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彼时惠能在厨房碓(duì)米,听了这偈,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他。今儿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 “上座”即首座。“神秀”,唐代高僧,为禅宗五祖弘忍弟子,禅宗北宗创始人。 神秀之偈,代表了禅宗北宗的主张,认为人自身虽有佛性,但因受尘世杂念搅扰,必须通过坐禅,逐渐修炼,方能领悟,因称“渐悟”。 惠能之偈,则代表了禅宗南宗“顿悟”的主张,认为所谓“觉悟”不是外在的而只要向内心寻求,因此主张不用诵经、坐禅、布施,只要体会佛经的精神,主观上顿时觉悟,便可立地成佛。 黛玉之意,是想通过打击宝玉来打消宝玉参禅之念。宝钗则相反,宝钗用“五祖六祖问答二偈”解释完“顿悟”后,道:“今儿这偈语(黛玉所续两句),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黛玉之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这是在进一步诱导宝玉参禅。所以黛玉连忙道:“彼时不能答,就算输了,这会子答上了也不为出奇。只是以后再不许谈禅了。连我们两个所知所能的,你还不知不能呢,还去参禅呢。”宝玉道:“谁又参禅,不过一时顽话罢了。” 袭人之箴规和黛玉之角口,是为了让宝玉改掉“爱红的毛病儿”而专属朱明。宝钗给宝玉念《寄生草》则是为了让宝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自己则趁机取黛玉而代之,即清朝取代朱明。但双方都没有达到目的,于是宝玉继续“情不情”,即所谓“四人仍复如旧”。林黛玉代表明朝,薛宝钗代表清朝,史湘云代表北元。其中北元早已降清(金),故史湘云处于从属地位,为后文埋下伏笔。 脂批总结道:“前以《庄子》为引,故偶继之。又借颦儿诗一鄙驳,兼不写着落,以为瞒过看官矣。此回用若许曲折,仍用老庄引出一偈来,再续一《寄生草》,可为大觉大悟矣。以之上承果位,以后无书可作矣。却又作黛玉一问机锋,又续偈言二句,并用宝钗讲五祖六祖问答二实偈子,使宝玉无言可答,仍将一大善知识,始终跌不出警幻幻榜中,作下回若干书。真有机心游龙不测之势,安得不叫绝?且历来不说中万写不到者。” 所谓“警幻幻榜”,即指《石头记》之“明史”,主要指“明末清初史”。所谓“一大善知识,始终跌不出警幻幻榜”,意指“明末清初”之宝玉并未“悬崖撒手”,仍是“情不情”;所谓“作下回若干书”,即指后文之“明末清初史”。如果宝玉真改掉了“爱红的毛病儿”,则可谓“以后无书可作矣”。 四、第二十二回之“灯谜” 本回“宝钗生日”即指顺治帝登基,元春之“灯谜”则引出清朝之入关和南明诸政权。 1、贾环 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 谜底:(1)枕头(明朝) (2)兽头(清朝) “大哥”代指明朝。“枕头”指“绣花枕头”,比喻徒有外表而无学识才能的人,这里借指外强中干之明朝。 “二哥”代指清朝。“兽头”指吻兽,古建筑屋脊上避邪的神兽,屋顶正脊两端上的吻兽叫鸱吻。鸱吻是龙的九子之一,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龙形吞脊兽,本叫蚩尾,据史料记载:“蚩者,海兽也。汉武帝作柏梁殿,有上疏者云: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鸱字。”鸱,一种鸟,即鹞鹰。因蚩尾的形状与鹞鹰的尾部相似,故蚩尾又叫鸱尾。中唐时,因其造型改变,由原来鸱尾前端与正脊齐平变为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故称鸱吻,俗称吞脊兽。这里借指指清朝。在朱明末世,长城就像明朝这座建筑物的正脊,已将漠南蒙古纳入版图之清朝则像“蹲”在上面的“吞脊兽”。 贾环代表李自成农民军(大顺军),贾环之谜模拟出了清朝入关前的明清态势。此时清朝在关外虎视眈眈,外强中干的北京朱明则大厦将倾。故脂批道:“诸卿勿笑,难为了作者摹拟。”又道:“亏他好才情,怎么想来?”李自成正是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在崇祯十七年(1644)一月从西安出发东征北京,导致崇祯帝自经殉国,吴三桂引清兵入关,从而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全国态势。 2、贾母 猴子身轻站树梢 打一果名 谜底:(1)荔枝 (2)北京朱明 “荔枝”即“立枝”,比喻清朝入关前摇摇欲坠之北京朱明。脂批道:“所谓‘树倒猢狲散’是也。”所谓“树倒”,即指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崇祯帝自经殉国,北京朱明灭亡。所谓“猢狲散”,则指南明诸政权之建立及覆亡。(详见第十三回“秦氏托梦”) 3、贾政 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用物 谜底:(1)砚台 (2)南明 砚台是盛墨之物,“墨”即林黛玉之“黛”,代指水印,即南京朱明(南明)之“血泪”。此谜点出历史已进入南明时期。故脂批道:“好极!的是贾老之谜,包藏贾府祖宗自身,‘必’字隐‘笔’字。妙极,妙极!” 贾政代表明朝,这里代指南明,因此代表南明之林黛玉本回无谜。 4、元春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谜底:(1)炮(爆)竹 (2)弘光帝 此谜用爆竹比喻南明弘光朝廷。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五月三日,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监国,五月十五日即皇帝位。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四月,扬州失守,史可法遇难。五月清军占领南京,弘光帝仓惶出逃被俘,弘光朝廷覆亡。故脂批道:“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 宝玉代表朱明皇权,故宝玉本回也无谜。 5、迎春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 谜底:(1)算盘 (2)永历帝 迎春即南明永历帝。南明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 十一月,桂王朱由榔于广东肇庆即皇帝位,年号永历。永历帝性格懦弱,遇事毫无主见,一生从未自主,先受制于拥立大臣和军阀,后依附于张献忠大西军余部孙可望、李定国。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四月,被吴三桂缢杀于昆明。永历帝一生受人摆布,正如任人拨弄的算盘。故脂批道:“此迎春一生遭际,惜不得其夫何!”所谓“夫”,指能干忠心的文武大臣。 6、探春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谜底:(1)风筝 (2)郑成功 探春代表南明隆武政权及郑成功。南明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二月,在清廷基本稳固了大陆统治的情况下,郑成功出兵台湾。十二月,荷兰殖民者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次年五月,郑成功病逝。郑成功就如断线的风筝,再也没能回师大陆。故脂批道:“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陈寅恪先生谓当时之人都“心悬海外之云(郑成功 ),目断月中之树(永历帝)”。康熙十二年(1673)“三藩之乱”爆发,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师登陆参战,事败后又退回台湾。 7、惜春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谜底:(1)佛前海灯 (2)张煌言 惜春代表鲁监国政权和张煌言。上联写张煌言在南明灭亡后,解散军队隐居悬岙岛。“菱”,代指南明。下联颂扬张煌言之精神。张煌言被俘后断然拒绝降清,从容就义,黄宗羲为其撰墓志铭道:“今公已为千载人物,比之文山,人皆信之。” 8、宝钗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谜底:(1)更香 (2)南明五政权 解读:(此谜作者没有给出谜底,一般猜为“更香”) (1)更香 “更香”,旧时为夜间按时打更而特制的一种线香,每燃完一支恰是一更,故名。“更”,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朝罢谁携两袖烟”:从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朝罢香烟携满袖”句化出,隐“香”字。 “琴边衾里总无缘”:弹琴时焚鼎炉之香,衾被则用熏笼之香,而更香用于计时打更,故谓其与“琴边衾里”没有关系。 “晓筹不用鸡人报”:“筹”,指古代计时报时用的竹筹或铜筹。“晓筹”,代指早晨的时间。“鸡人”,古代宫中头戴“绛帻(zé)”(象征雄鸡鸡冠的红布头巾)专职司晨报晓的卫士。此句点出更香用于打更报时。 “五夜无烦侍女添”:改自唐代李颀《送司勋卢员外》诗之“侍女新添五夜香”句,隐“香”字。更香燃尽只须更换,不用添加香料。“五夜”即五更或五鼓。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焦首”、“煎心”比喻更香的燃烧特点,更香从头上点燃,棒香还有细竹棍或细木棍做“芯”。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更香只用于打更报时,不管“风雨阴晴”之“变迁”。 (2)南明五政权 一夜分为五更,而更香每燃完一支恰是一更,所以此谜用更香比喻南明五政权,即南明弘光朝廷、隆武政权、绍武政权、鲁监国政权、永历朝廷。南明五政权正有如更香,“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一个接着一个化烟成灰,相继消亡。 本回庚辰本至惜春灯谜止,后有脂批道:“暂记宝钗制谜云……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丁亥”即康熙四十六年(1707)。 五、第五回元、迎、探、惜之补正 1、贾元春 元春代表朱明,此处代表南明及弘光朝廷。 (1)“判词” 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甲戌夹批:显极。】 虎兔相逢大梦归。 画中“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橼”隐“元”,点出此乃元春之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南明弘光朝廷建立于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到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永历帝遇难,南明共存续了约十九年。此即所谓“二十年来”。此句意谓辨别南明“二十年来”的是与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意谓南明皇帝所到之处即皇宫。“榴花”,火红色,借以喻“朱”,指南明皇帝。“宫闱”,指宫廷。南明弘光帝即位于南京,隆武帝继位于福州,鲁王监国于绍兴,绍武帝称帝于广州。而永历帝在肇庆即位后,随即踏上了逃亡之路。永历帝逃到哪里,哪里就是南明的宫廷。 “三春争及初春景”:“初春”,即元春,代指南明弘光朝廷。“三春”,即迎春、探春、惜春及其所代表之南明永历朝廷、隆武政权、鲁监国政权。此句意谓南明隆武政权、鲁监国政权、永历朝廷比不上弘光朝廷;意指弘光朝廷虽然只拥有南方半壁江山,但仍能维护朝廷权威,其后之南明政权则偏居一隅,成为地方大臣和军阀的傀儡。“争及”,怎及。 “虎兔相逢大梦归”: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1662)四月十五日,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杀于昆明,南明灭亡。“虎兔相逢”,即古之所谓“虎兔相逢年”,虎年为寅年,兔年为卯年。我国农历属于“阴阳历”,在“虎兔相逢年”,按照阴历寅年未完,按照阳历卯年已开始,故谓“寅卯年”。《巾箱秘术》诀言:“寅卯年时虎撵兔,家业难承离祖屋。”此处之“虎兔相逢”即指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1662)。康熙元年(1662)是虎年即寅年,康熙二年(1663)是兔年即卯年,一年从“立春”开始,康熙二年(1663)的“立春”在康熙元年(1662)的十二月二十六日,这一日按照阴历算虎年还没结束,但按照阳历算卯年已经开始,所以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1662)是“寅卯年”,即“虎兔相逢年”。 元春之“元”亦指君,代指皇帝。《广雅》:“元,君也。”所以画中之所谓“弓上挂着香橼”,意谓“弓上挂着皇帝”,又指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杀于昆明。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四月十五日,吴三桂在昆明命人用弓弦勒死永历帝,南明灭亡。“香橼(yuán)”,又名“佛手柑”,借以指点迷津。 (2)“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甲戌夹批:悲险之至!】 “恨无常”,意谓不得寿终。此曲是对判词之“虎兔相逢大梦归”一句的具体解释。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永历帝正高兴地当着皇帝,可恨死期已到。“荣华”,显贵。“无常”,人死的婉词。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意指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四月十五日,永历帝被吴三桂缢杀于昆明。 关于永历帝之死有两种说法:一为吴三桂命人用弓弦勒死(《庭闻录》、《求野录》等);一为吴三桂命人“进帛”,永历帝自尽(《狩缅纪事》、《小腆纪年附考》、《清史稿•吴三桂传》等)。画中之所谓“弓上挂着香橼”,即指永历帝被用弓弦勒死。此处之所谓“荡悠悠把芳魂消耗”,则指永历帝上吊自尽。《石头记》记载了这两种说法。 “望家乡,路远山高。” 永历帝“荡悠悠”于昆明,不管望的是北京还是南京,都“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天伦”,原指自然的道理,代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这里代指仍在坚持抗清的朱明宗室和南明人士。“须要”,一定要。 2、贾迎春 迎春代表南明永历帝。永历六年(顺治九年1652),大西军孙可望将永历帝迎请至贵州安龙,名义上尊奉永历年号,正式自称秦国“国主”,实际上接管了永历朝廷的权力。永历帝实际上处于软禁之中。孙可望任命亲信为安龙府知府,每年给银八千两、米六百石供永历君臣、随从支用。“帝以不足用为言,不答”。官员“造册,开皇帝一员、皇后一口,月支银米若干”。后孙可望“定仪制,立太庙,庙享三主:太祖高皇帝主于中,张献忠主于左,而右则可望祖父主也。拟改国号曰后明,日夜谋禅受”。(顾诚《南明史》) (1)判词 画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其书云: 子系中山狼, 得志便猖狂。【甲戌夹批:好句!】 金闺花柳质, 一载赴黄粱。 画中之“恶狼”代指孙可望,“美女”代指永历帝。所谓“恶狼追扑美女欲啖”,代指孙可望欲取代永历为帝。 “子系”即“孙”字繁体的分拆,代指孙绍祖,即孙可望。“绍祖”即“扫帚”,指带来灾祸的扫帚星。“中山狼”,指恩将仇报、没有良心的人。 “金闺花柳质”,代指永历帝。 “一载赴黄粱”,代指康熙元年(1662)永历帝遇难。“一载”,代指康熙元年(1662)。 (2)“喜冤家” 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还构。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甲戌双行夹批:题只十二钗,却无人不有,无事不备。】 “喜冤家”,意谓喜庆婚嫁招来冤家对头;此处指永历帝移跸安龙,成为孙可望之傀儡。 “构”,架木造屋。 永历帝移跸之安龙只是明代的一个千户所城,地方僻小,居民不过百家。永历帝居住的千户所公署虽称行宫,其简陋程度可想而知。而孙可望在昆明“营造王府,用黄瓦,拆呈贡县城砖石为墙,脚宽六尺。大门外设通政司,立下马牌,制天子仪仗,殿悬五龙,设螭陛,选有声音者为鸿胪寺赞礼。显然有僭称天子之形”。在贵阳也“大兴土木,建立宫殿、楼观甚美伟。又作行宫十余所于滇、黔孔道,以备巡幸”。孙可望自宝庆(今湖南邵阳)城外三十里的长烟司直至贵州、云南,每一舍设行宫一所,如清平卫宫邸“熳烂魁杰,台八九层,榴花亭子布置俨雅,与靖州署同”。国难当头,民力凋蔽,孙可望的追求享受,讲究排场,实在令人吃惊。这同他拨给永历帝居住的安龙相比,形成鲜明的对照。(顾诚《南明史》) “觑(qù)”,看。“侯门艳质”、“公府千金”,代指永历帝。“蒲柳”,即水杨,易生易凋,用以比喻本性低贱的人,故谓“下流”。 “芳魂艳魄”,代指永历帝。“一载荡悠悠”,代指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派人“进帛”,永历帝自尽。 3、贾探春 探春代表南明隆武帝及郑成功。 (1)判词 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也有四句写云: 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甲戌双行夹批:感叹句,自寓。】 清明涕送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甲戌夹批:好句!】 画中之“两人放风筝”,一指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1659年)永历帝亡命缅甸,一指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移师台湾。船中“掩面泣涕”之“女子”代指移师台湾之郑成功。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此联写隆武帝朱聿键,意谓虽然朱聿键是位有恢复大志的君主,但生逢朱明末世也无能为力。“末世”,代指南明。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此联写郑成功。永历十二年(顺治十五年1658),清军三路进攻西南永历朝廷,李定国等战败,形势危急。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从金门、厦门率水师北入长江,围困南京。后中清军缓兵之计,功败垂成,退出长江,回师福建。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1661),清军基本控制大陆地区,郑成功出兵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并把台湾经营为抗清基地。“清明”,代指南明政权之覆亡。 (2)“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分骨肉”,即骨肉分离;此处指郑成功退出长江,移师台湾。“穷通”,困厄与显达。“牵连”,牵挂。“奴”,古时青年女子的自称,或称“奴家”。 7、贾惜春 惜春代表鲁监国及张煌言。康熙元年(1662)四月,永历帝在昆明遇难。五月,郑成功病逝于台湾。六月,李定国病逝于景线。十一月,鲁监国朱以海病逝于金门。复明运动的旗帜既已不复存在,继续同清军作战也就失去了意义。康熙三年(1664)六月,张煌言下令解散自己部下的军队,只留下几个亲信居住于人迹罕至的悬山花岙。七月,被俘。九月初七日,张煌言在杭州遇害。(顾诚《南明史》) (1)判词 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 勘破三春景不长, 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 独卧青灯古佛旁。【甲戌夹批:好句!】 画中在古庙里看经独坐之“美人”,代指隐居悬岙岛之张煌言。 “勘破”,犹看破。“三春”,代指南明,即鲁监国政权(惜春)、隆武政权(探春)永历朝廷(迎春)。“缁(zī)衣”,指僧尼的服装。 “绣户侯门女”,代指张煌言。“独卧青灯古佛旁”,代指隐居。 (2)“虚花悟”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甲戌夹批:末句、开句、收句。】 “虚花悟”,意谓悟出良辰美景、荣华富贵皆虚幻;此处意谓张煌言悟出南明也是虚幻。 脂批道:“末句、开句、收句。”意指此曲之“末句”与“开句”“收句”一样,写张煌言在南明灭亡后解散军队隐居。 “韶华”,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天和”,谓自然的和气。 “夭桃”,出自《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夭夭”,绚丽茂盛的样子。“杏蕊”,指红杏。唐代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生关死劫”,生的关头,死的劫数;泛指生死命运。 “西方宝树”,即菩提树,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而得名;“菩提”意为“觉悟”。“婆娑”即婆娑树,亦指菩提树。清代张紫琳《红兰逸乘》:“大林寺在天池之西,有西竺婆娑树一株。”“西竺”,即天竺,指古代印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