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正解戚蓼生《序》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邵向东 参加讨论

    

    原文 :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试一一读而绎之:写闺房则极其雍肃也,而艳冶已满纸矣;状阀阅则极其丰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写宝玉之淫而痴也,而多情善悟,不减历下琅琊;写黛玉之妒而尖也,而笃爱深怜,不啻桑娥石女。他如摹绘玉钗金屋,刻画芗泽罗襦,靡靡焉几令读者心荡神怡矣,而欲求其一字一句之粗鄙猥亵,不可得也。盖声止一声,手只一手,而淫佚贞静,悲戚欢愉,不啻双管之齐下也。噫!异矣。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乎?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音乎?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千万领悟,便具无数慈航矣。彼沾沾焉刻楮叶以求之者,其与开卷而寤者几希!
    译文:
    我听说绛树能同时唱两支歌,一支歌通过喉咙发声,一支歌通过鼻腔发声;黄华双手能同时写字,左手写的是楷体字,右手写的是草体字。这真是神奇的技艺啊,可是我从来没有真正地见到过。现在是同时唱两支歌却不区分喉咙和鼻腔,同时写两种字却没有区分左手和右手,一处发声也能同时唱两支歌,一只手也能同时写出两种字体,这是绝对不可能有的事儿,不可能实现的奇迹,然而竟在《石头记》一书中实现了。啊!!!太神奇了。在《石头记》中,作者舒文布藻、遣词立意没有一处陷入前人的老套子,这本来是有目共赏的,我们暂且不去具体的讨论它们;首先看他把蕴含在内心的情感用手抒发出来,注释的是那个然而实际写的是这个,目送归鸿的同时又手挥五弦,好像是在玩弄手段欺诈读者而实际是合乎道理的,好像是在描写一些我们可以效法的榜样而实际他们是淫荡的,就如同《春秋》里有隐晦的批评和史家往往出于顾虑而不去直接书写历史事实一样。我试着一一的把这些内容读出来:作者描写闺房之事是极其的和睦庄重,然而艳丽妖冶却已经是满纸都是了;作者形容四大家族的门第家世是极其的高大宽敞井然有序,然而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迹象却已经是满眼都是了;作者刻画贾宝玉的放纵沉溺和痴情,然而他的多情善感,却比历下、琅琊少不了多少;作者刻画林黛玉的嫉妒和尖钻刻薄,然而她的厚爱怜悯,却和桑娥、石女一个样儿。再比如描绘女儿的房屋,刻画飘香的衣着,作者娓娓道来几乎使我们读者到了神魂颠倒不能自持的地步了,但是想要在其中找出粗野鄙陋下流不堪的一个字一句话,却不能得到。声音只有一个,手也只有一只,然而淫佚和贞静、悲戚和欢愉,就如同双管齐下一个样儿。啊!!!太神奇了。作者莫非就是稗官野史中的左丘明和司马迁?但是我觉得作者虽然立意有两个,读者应该具有一心。用绘画打个比方,画石之法虽分三面,优美之处不过就是一峰而已;画路之法虽看两蹊,幽深之处不过就是一树而已。读者一定要领会这层意思,再来读这本书,这样就能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隐晦旨意。就如同水中捞月,我们仅取月光;就如同天花飘落,我们只闻香气,有谁能够明白此书的言外之意呢?有人或许以不能看到此书的全璧为遗憾,却不知道盛衰本就是循环往复,一切因缘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作者具有敏锐的眼力和慈悲善良的心地,恰好没有必要再写那些令我们读者恍然大悟的机锋话语,而许许多多的领悟,便被无数脱离了生死苦海的人领悟了。那些执着地挖空心思地探求《石头记》后半部的人,他们和《石头记》开篇入梦的甄士隐根本没有什么区别!
    解读:
    1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世间万物,无非名实,或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作者塑造某个人物必然会给这个人物起个名字,这就是名;同时,作者要赋予这个人物一定的人物性和故事性,这就是实。名和实就是《石头记》的两歌与二牍。所谓“一声”“一手”,指的是“名、实”在《石头记》中不过都是“文字”而已,作者用“名”可以直接表达一种意义,用“实”也可以直接表达另一种意义,但是任何意义的发出都离不开“文字”。这就是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这就是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有人或许会问:哪一部文学作品不是文字写成的?都是文字而已啊。非也非也!《石头记》的不同之处在于她充分的挖掘了事物“名”的表意空间。在其它文学作品中,“名”是“实”的附庸,它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它的存在是为修饰“实”服务的。但是到了《石头记》作者这里,这个局面被打破了!作者通过不同的名与名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它们可以脱离“实”而直接去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从而构架出了两部红楼梦。名实就是两部红楼梦的建构原理。
    2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这是在揭示作者创作和读者阅读之间的关系问题。“石分三面路看两蹊”,这都是绘画方面的方法问题。“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豆人。此其格也。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高与云齐;远水无波,隐隐似眉。此其式也。山腰云塞,石壁泉塞,楼台树塞,道路人塞。石分三面,路看两蹊,树看顶宁页,水看岸基。此其法也。”戚蓼生用绘画之法来比拟《石头记》作者的作文之法,指出作者创作《石头记》时有“两意”,哪两意?就是前文提到的“微词”和“曲笔”,作者创作虽然是这样创作法,读者阅读时应该直奔其意,而不必深究意义表达的这个方法。“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这里确实涉及网友阿迦说的:“《紅樓夢》終究是一部小說,從整體上去「閱讀」而不是「研究」,或者更符合作者的意圖。”文学研究和读者阅读不是一回事儿。“研究”研究的是意义创作、意义传播、意义接受;而“读者阅读”阅读的就是“意义”。
    3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千万领悟,便具无数慈航矣。这里就点出了《石头记》全书的结构问题。作者有没有必要非得把“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实实在在的写出来?大可不必。因为贾府衰败之后只不过就是又多了几个甄士隐而已啊。作者开篇先写了甄士隐的小枯荣,其用意就是影射贾府的大枯荣。虚而实之,实而虚之,虚虚实实,运用之道,存乎一心!八十回后戛然而止,我们试图探寻后面的文字,实际是读者的“阅读惯性”在作怪。八十回后没有文字,我们也知道贾宝玉出家了,因为黛玉和宝玉的多次嬉戏已经透漏出来了;八十回后没有文字,我们也知道薛宝钗肯定会嫁给贾宝玉,因为护官符上说的四大家族的联姻关系已经透漏出来了。 只不过这种透漏方式是一种“虚笔”而已!试问作者用“虚笔”写出来后,有没有必要用“实笔”再写一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