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楼今犹在 唯有风月鉴空 徐进笔下的越剧《红楼梦》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冯先中 参加讨论

    今年是纪念越剧改革70周年,上海越剧院重新公演了经典保留剧目《红楼梦》。
    大幕展开,响起了千古绝唱《红楼梦》主题曲 :
    休笑前人痴,由来同一梦。 
    绣金翠袖,难揾悲金悼玉泪。 
    菱花镜里,谁拥旷世情种。 
    罗带同心结未成,鹊桥长恨无归路。 
    红楼今犹在,唯有风月鉴空。
    听了这段绝美唱词,我不禁想起了这部戏的编剧,著名戏曲作家徐进先生,是他找到了《红楼梦》的灵和魂,用最唯美的文学语言,改编创作完成了越剧《红楼梦》剧本,完美诠释了这部中国古典名著,并与其他演职员们为观众奉献了一部传世文艺精品。
    文革期间,“四人帮”一伙猖狂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否定一切,打倒一切,根据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越剧《红楼梦》也不可避免地被视为毒草,遭到禁锢的命运。只有在“四人帮”被粉碎后,这部浸透越剧人心血的伟大艺术作品。才能重见天日,剧本才得以再版,电影才得以公演。
    本文据史(回忆录、口述、影视、照片等),并参考有关学术研究文献文章,向读者讲述一个真实的徐进,讲述一段鲜为人知的越剧《红楼梦》剧本艰难创作历程,讲述一部感人肺腑的越剧“红楼史”。若有谬误,不吝指教,致谢。
     
    一. 周总理代表观众感谢他
    让我们的目光回到历史的那一幕:
    1961年10月下旬,北京人民大会堂灯火通明,周总理宴请访朝演出归来的上海越剧团的全体同志们,周总理特意穿过人群,来到一位气质儒雅的男同志面前,对他说:“我代表观众向你致谢,写了《红楼梦》这么一个好剧本。”这位男同志就是越剧《红楼梦》的编剧徐进。
    总理如此夸奖和敬重文艺工作者,如此关怀越剧《红楼梦》的成长,让徐进和越剧团所有人十分感动!
    徐进至今还珍藏着一张越剧《红楼梦》主创人员和周恩来的合影,他动情的说:“周总理是我越剧《红楼梦》的知音。”
    在央视《艺术人生陈爱莲专题节目》中,红学家周岭先生说了这么一句话:“中国文艺界诞生了很多倾尽毕生心血,传承弘扬《红楼梦》的艺术家文学家们,他们的付出和取得的成就,超过了红学研究学者,因此,他们也是红学家。”
    虽然他说的这一番话有不少自谦成分,但却是一个红学家,对很多倾尽一生心血,运用各种文艺手段,演绎表现《红楼梦》的艺术家文学家们,从心中发出的一种由衷钦佩和敬意。
    电影、戏剧、电视等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确实要比文字传播,有着快捷,直观、辐射面大的优势。
    越剧《红楼梦》1958年2月首演于上海共舞台,后赴广州演出,徐玉兰、王文娟更以精湛的演技和动人的唱腔在舞台上出色地演绎了这部力作,一经演出,便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好评如潮。
    1962年由岑范导演,徐进编剧,上海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拍摄成彩色影片,同年11月影片在香港首映,首轮连续放映38天,400余场,观众近40万人次。接着在全国放映,同样立刻风靡全国,成了文学经典名著《红楼梦》的视听普及版,真正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
    虽然在十年文革浩劫期间,影片《红楼梦》遭禁演,但是,严寒过后是春天,1978年影片《红楼梦》在国内重映,更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观众带了铺盖通宵排队买票,电影院24小时跑片,有的观众一连看了十几遍,还欲罢不能。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一时成了人们的文化流行语。由此可见,越剧《红楼梦》受观众欢迎的程度,也由此可见它的艺术魅力之巨大。
    新时期,越剧《红楼梦》进了上海大剧院,拍摄了新版的越剧电影《红楼梦》,还被改编成30集的越剧电视连续剧播映,这部作品获得了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其影响就更其深广了。
    特别说明:
    1.本文所论越剧《红楼梦》,专指徐进1958年改编、1962年拍摄的电影越剧《红楼梦》。少量涉及30集越剧电视连续剧,新版越剧《红楼梦》。
    2. 本文所论所引《红楼梦》原著,专指曹雪芹著前80回,少量涉及高鹗所著后40回内容。
       二. 徐进是如何改编红楼梦的?
    《红楼梦》的巨大成功,当然是曹雪芹的不朽之作和编、导、演、音、美等各部门通力合作、综合体现的结果,但徐进的剧本立了首功,这是他对越剧艺术、戏曲事业的一大贡献。当年周总理代表观众向他致谢,徐进受之无愧。
    徐进从小就非常喜欢越剧,对《红楼梦》更是一往情深,非常执着,几乎到了一种痴迷痴爱的状况,可以说,他后来之所以敢于接受红楼梦剧本的创作任务,并倾尽心血,获得成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来源。
    1943年,上海某西药房的职员徐伯耕在一次越剧编剧招聘中脱颖而出,著名越剧表演家袁雪芬回忆当时的考试情形:“我未见其人,只见其文,边看边唱,觉得其唱词非常通顺上口。我点了点头,说了声好”。
    考试结果徐伯耕得了本次考试的头名状元,以后就被越剧人戏称为“状元编剧”。后徐伯耕将笔名定为徐进。
    徐进从事专业编剧后,谦虚谨慎,安于本分,不张扬,他的老师曾中肯地向他指出:“你要成为真正的剧作家,必须在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中打下扎实的基础……”徐进心领神会,之后始终努力地学习,进步很大,很快就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编剧作家。
    徐进写的第一个越剧剧本是袁雪芬主演的《月缺难圆》,尽管大来剧场只有三四百个座位,但他看到自己写的剧本能搬演于舞台,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徐进进了越剧界之后,十分勤奋,接二连三地推出了《长恨天》、《木兰从军》、《明月重圆夜》等新戏。
    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袁雪芬的剧团就演出了他写的9部戏。这些戏大多揭露黑暗,颂扬善良,描写封建婚姻的不幸,反映国家安危和社会不公等内容。
    1955年,这个被誉为“状元编剧”的徐进,开始着手执笔改编《红楼梦》剧本。
    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是一部巨著,单单人物就有400多个,情节又十分丰富和复杂,改编成戏,难度极大。无怪乎有些人可能出于嫉妒心理,在一旁说风凉话,泼冷水,认为他自不量力,没有自知之明,100多万字的巨著要浓缩在3个小时戏曲舞台上演绎,谈何容易,再说你剧本写好了,谁能演呢?
    据说当时不到30岁的著名越剧演员王文娟听了这话,挺身而出说:“林黛玉我来演,演不好,把头砍给你!”
    徐进的决心当然也没有被这些话所动摇,他还是决定写,认真地写,而且他真正写成功了。
    上世纪50年代,徐进正在潜心攻读中国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但因为当时正在批判《红楼梦》研究者俞平伯,不得不去看大量批判俞平伯研究《红楼梦》的文章,也因此钻研了曹雪芹的原著。
    他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研读了多种版本的《红楼梦》以及《红楼梦散套》、《红楼梦传奇》、鼓词《露泪缘》和京剧、话剧、川剧、锡剧、评弹的各种改编本。
    徐进清楚认识到,若想越剧《红楼梦》的写作成功,首先全剧的结构设计布局,必须合理妥当,为此他费尽心思,伤透脑筋。
    徐进在他的回忆红楼梦创作的文章中写道“要把内容如此深刻、篇幅非常浩瀚的这一古典文学名著改编成戏,确非易事,有几个核心难题必须解决”
    1. 对于这么个巨著,想从里面抽出一根线来,并且顺着这条线合理地将其压缩,不下足功夫是不行的。试着撇开已有的剧本,我们会从哪里着手?
    2. “小说是以众多的艺术形象,无数的生动的细节组成的,头绪十分纷繁,曹雪芹在结构小说时确曾煞费过苦心。且看小说第六回上写道:‘且说荣府中合算起来,从上到下也有三百余口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一般,没个头绪可做纲领……。
    3. 而戏的结构,表现平台和小说又不同。戏需要高度集中,需要生动的戏剧情节,需要场次连贯,一气呵成;特别是小说可以不受时间时空限制,而戏却受到舞台的严格约束。此外,还须考虑到使没读过小说的人也能看懂戏。”
    经过反复斟酌,细心梳理,考虑再三,他决定剧本创作按鲁迅先生研究红楼梦的思路走,确定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作为全剧的主线,把爱情悲剧和反封建精神糅合在一起。根据这条主线,来取舍原著的情节,并将有机二者融汇贯穿起来,体现出原著的精神。
    他在文章中写道:“通过学习思考,也学到《红楼梦》小说中很多的好东西,学到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从生活出发,从塑造人物性格出发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个创作方法就像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不讳饰,和从前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实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从小说到剧本》
    徐进的想法正好和越剧擅长生旦戏的传统暗合,可是立刻有人从“左”的角度指责他没有做到“反映更广阔的反封建的社会面貌,很有局限性”,徐进替自己辩驳,说“追两只兔子,是一只也追不到的”。
    所以袁雪芬点评说,“徐进的《红楼梦》之所以好,还真是懂得删减之道,再好的东西也要有缺憾,徐进的《红楼梦》就很懂得取舍,因为靠3个小时的戏剧反映小说全貌是不可能的”。
    其二:在剧本内容进展方面,徐进注意剧情人物出场、故事表现的跌宕和起伏,精心处理铺垫、对比和高潮。
    徐进在古典文学和《红楼梦》原著中吸收的大量营养,已经到了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地步了。
    在从未有过的创作激情的激励下,他一头扎进越剧《红楼梦》的剧本写作之中。
    他将宝黛的爱情悲剧作为戏剧的中心事件,在此基础上分出从“黛玉进府” 开头到宝玉“哭灵出走”结尾的12场戏。
    戏以“黛玉进府”开头,别具匠心,用黛玉的眼光观察贾府及其人物,这种“主观镜头”有助于突出剧本的主线和黛玉的刻画。其实徐进最早时想用“元妃省亲”开头,“可以烘托贾府的鼎盛气质”,可是,热闹场面越多,人物性格越缺乏,所以最后选择了“黛玉进府”作为开头。
    (注;新版越剧《红楼梦》采用了“元妃省亲”做开头)
    以宝玉哭灵出走为结尾,以深刻诠释揭示红楼梦原著中宝黛爱情悲剧结局主线。
    第二场“识金锁”,薛宝钗介入,为矛盾冲突伏笔。
    第三场“读西厢”,通过典型细节写宝黛情感、心灵的相通、相融。
    第五场“笞宝玉”和后面的调包计乃是封建家长与叛逆子弟的冲突层层推进。“闭门羹”、“葬花”则写了宝、黛、钗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和情感纠葛。
    第十场“焚稿”和第十二场“宝玉哭灵·出走”,分别写了在封建包办婚姻思想压迫下,两位主人公遭遇的悲剧命运结局: 一个死,一个走。
    最为精彩的第十二场“宝玉哭灵”,后来被红学家、剧评家高度评价是全剧高潮,是对《红楼梦》文化艺术的一个大突破,甚至能与曹雪芹原笔媲美。
    其三,徐进对《红楼梦》的人物作了高度的集中精练,在原有的400多个人物
    中只选用了17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对主要人物采用“工笔画”的手法重点刻
    画,特别是深挖一些细节,如读西厢、闭门羹等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从
    而成功地塑造了宝玉热情率真的封建逆子的形象和黛玉孤高傲世、多愁善感的
    性格。另外对宝钗的形象有所加强,对贾政则是粗线条的勾勒。
    一场场故事,一段段唱词,一个个人物……,就这样,经过整整两年苦战,
    近十次修改,徐进终于把一百多万字的巨著浓缩改编成三个多小时的越剧经
    典之作。而写成这部剧本时,他才34岁。
    王文娟曾经深有感触地告诉采访的记者:“徐进写的戏很多场面都很细腻,演
    起来觉得十分过瘾,例如一场“闭门羹”,就有6个层次刻画黛玉,当黛玉听
    到丫环说 “凭你是谁”,不许进来的时候,又气,又惊,冲上去想问,可是听
    见屋子里宝钗的笑声的时候,又退了回来,呆呆独立,十分凄凉,最后还是忍
    住了,短短几分钟,就有“惊、气、冲、退、悲、忍”6个层次的东西,“特
    别难演,但是又有挑战性”。
    三.  经典唱词:“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诞生
    越剧《红楼梦》有一句经典唱词“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已经人人称颂,唱遍全国。
    徐进以往写戏曲剧本,大家公认他有一个最大长处,就是唱词写得极好,正是文采飞扬,字字珠玑,妙笔生花。
    这次写《红楼梦》唱词,他更是倾尽心血,精雕细琢,逐字推敲。
    有志者,事竟成,他写的《红楼梦》唱词果然朗朗上口,雅俗共赏,即风流飘逸,又超卓雄伟。唱词之雅、之美、之意、之趣,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项背也。”
    ——清·汪琬《与周处士书》
    比如宝黛玉初会那段唱词:
    “(宝)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黛)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骼清奇非俗流。(宝)闲静犹似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黛)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宝)眼前分明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两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境。
    “葬花”中“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哭灵出走”中的““金玉良缘将我骗,害妹妹魂归离恨天”、“天缺一角有女娲,心缺一块难再补,”“你已是无瑕白玉遭泥陷,我岂能一股清流随俗波”……。
    无不写得荡气回肠,如泣如诉,动人心弦。
    其他如“想当初,妹妹从江南初来到”、“我一生与诗书做了闺中伴”、“金玉良缘将我骗”等等,一句句精妙绝伦的唱词跃然纸上,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流行唱段。
    剧中还有很多很多极好唱词,不一一枚举,读者可自行赏析。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徐进文品很好,虽然有这么好的文学诗词天赋,但他并不持才自傲,不骄狂,不炫耀,令人钦佩。在创作过程中非常尊重原著,特别是精髓部分,基本不做任何修饰改动,例如葬花一场,他只选取了原著“葬花吟”的二十一句做唱词:
    葬花吟
    花落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他这种做法无疑是非常明智的,因为像“葬花吟”这样的经典之作,哪怕改一个字,都是往这部名著脸上抹黑。后来的电影、电视剧编导们也不敢改。大概他们都把“东施效颦”的故事牢牢记住了。
    但徐进也不是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在葬花词前面,他加上了几句唱词做序,比较典型化地显示了越剧唱词的韵律美和辞藻美,有力的衬托了曹雪芹原作美。
    “绕绿堤,拂柳丝,穿过花径。听何处,哀怨笛,风送阵阵。
    人说道,大观园四季如春。我眼中,却只是一座愁城。
    看风过处,落红成阵,牡丹谢,芍药怕,海棠惊杨柳带愁,桃花含恨
    这花朵儿与人一般受逼凌,我一寸芳心谁共鸣,七条琴弦谁知音,
    我只为,惜惺惺,怜同命,不教你陷落污泥遭蹂躏且收拾起桃李魂,自筑香坟葬落英。”
    还有,“曾记得菊花赋诗多魁首,海棠起社斗清新。怡红院中行新令,潇湘馆内论旧文。”后面四句分别对应原书中“林潇湘魁夺菊花诗”,“秋爽斋偶结海棠社”,“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慕雅女集雅苦吟诗”等回目。创意之奇之妙,令人拍案叫绝。
    将唱词与剧情的发展的紧密联系起来,对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呈现有着重要意义以这种戏剧独有的“虚实照应”的叙述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这诗稿,不想玉堂金马登高第,只望他高山流水遇知音。”诗稿是爱情的象征;焚稿从表面上理解,是黛玉对宝玉负心的气愤情绪的发泄,但实际上是抒发了黛玉对宝玉的深情,敢爱敢恨正是原著中描写林黛玉性格的基本特征。
    通过唱段抒情来叙事,情也蕴涵在这些叙事中,二者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徐进的剧本改编在唱词语言上所取得的成功,正是基于他对原著诗意化语言和丰富的情感的准确把握,基于他得到了中国戏剧编剧大师关汉卿、汤显祖的真传。
      四. 剧本人物塑造以性格描写为突出位置
     
    《红楼梦》全书人物个个精彩,犹如满桌珍馐,如何选用,颇费徐进踌躇。
    小说共写了四百多个人物,改编成戏,必然要求把人物作最高度的精炼集中。戏只能取舍一些主要人物入戏,使人尽其用。戏的有限篇幅不能平均使用,而必须腾出地位给宝玉、黛玉这些主人公形象作浓墨饱笔的描绘。
    小说中的人物,是用巨大篇幅以无数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的细节描写构成的。戏不可能有此篇幅,也不能如此散写,因而要求剧作者在塑造人物时,把握其性格最主导方向,突出其人物最基本的素质,予以形象,予以“工笔画”。
    写宝玉、黛玉,对这二个主人公的反对封建礼教,蔑视功名利禄,对爱情的纯真炽热,对婢仆的平等观念等主要的性格素质,放在突出位置,加以艺术渲染。当然,突出其主导方面,并不能忽略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宝玉既是神采飞扬,又是脸上有点“胭脂膏”的疯疯傻傻的贵族子弟,黛玉则可以“对花落泪”,都要是那个时代的人物”
    “黛玉则可以“对花落泪”,都要是那个时代的人物”
    “在写“焚稿”这场戏上,我体会到必须着力描写黛玉深深地误解了宝玉,这不仅强化了戏的悲剧性,并激起人们对悲剧制造者的憎恨情绪。但要掌握的是黛玉的表现,决不是肤浅地责备宝玉“负心”,而是颇有深度地通过焚稿、焚帕以及与紫娟的诀别来传其神。最后,直着喉咙叫出“宝玉!宝玉!你好……”的声音,这些正概括了她的悲愤之情。直到临死所发出的“质本洁来还洁去,休将白骨埋污淖”的反抗声,则集中体现了对封建压迫的最后抗争。
    ——(徐进创作手记)
    同样,对人物涉及的故事、情节、对白等等都必须精心遴选。
    正由于徐进做剧本总体筹划时,已经确立了宝、黛爱情悲剧主线,所以,剧中的人物描写也必然也要以宝、黛人物形象性格为导向,其他人物也都要服从配合这个构思来进行,即所谓的绿叶衬红花,群星伴明月的意思。
    他认为应先从大处着眼,即先注意小说章回中的重要回目,然后遴选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细节,作烘云托月,绿叶扶花之用。
    总之,理线索,选要点,抓关键,动结构,最后希冀能达到无损原著而传其精神的目的。
    但是对剧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宝钗的形象塑造,徐进很诚实,他并未掩饰自己的不足,坦言承认自己没有写好“宝钗,“这是戏中笔力最弱,根本没有写好的人物。小说给她以‘一问摇头三不知’、‘装愚守拙’般姿态出现,用旁敲侧击的笔法,含蓄深邃地刻划了她。在戏中,这一人物除了后面出闺成大礼外,自己的遭遇不多,她总是在别人的遭遇旁边,表现出她的性格和风貌。因而,我认为困难在于她身上的戏剧素材特别的少,但她的位置又很重要。”
       五.《宝玉哭灵》是对红楼梦文化的一大贡献
     
    提起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家,不少红楼梦爱好者们,只会知道胡适、俞平伯、冯其庸、周汝昌等大家的名字,而忽视了那些默默无闻地为红楼梦文化传承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他们的名字是:徐进、徐玉兰、王文娟、王扶林、王立平、陈晓旭……。
    虽然他们限于工作性质、范围,无法深入钻研《红楼梦》的奥妙,但正是他们将《红楼梦》从古代文字还原成现代艺术表现形式,让千千万万的观众、听众欣赏到精彩绝伦的艺术盛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也是红学家,他们也对红楼梦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我们同样也要敬重他们。
    徐进在越剧改编中,在不违背曹雪芹原著精髓的情况下有所创新,增加了《宝玉哭灵》这一场戏,这是他对红楼梦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的一大贡献。我想,若曹雪芹大师得知此情,也会深感欣慰的。
    1984年9月19日,邓颖超看浙江省“小百花”剧团《红楼梦》演出,在听到《哭灵》那场戏时,她激动地对剧团领导说:“《哭灵》这段好啊!我告诉你们,恩来同志和我都喜欢听《红楼梦》,他生病住院时,特别要我们放这一段戏录音给他听,他对《红楼梦》中有些唱词基本上能背出来。”
    这是对徐进艺术探索成果的最佳评价和认可。
    《宝玉哭灵》这一场戏故事是:当林黛玉知道贾宝玉和宝姑娘要成婚,忧愤郁郁而终。而当贾宝玉在发现和自己成婚的不是林黛玉而频频质问老祖宗、母亲和宝姑娘及丫鬟的时候,却被宝姑娘告知自己的林妹妹已经死了的时候,就泣不成声。当来到林黛玉灵堂前,就有了这一段凄惨欲绝,撕心裂肺的《宝玉哭灵》。
    “我来迟了” ……,
    《宝玉哭灵》唱出的一大段唱词,恰好把前七八场中宝玉黛玉那些含蓄的、隐秘不露的肺腑之言都讲出来了,如泣如诉般的自白,自责、忏悔,愧疚,溢于言表,
    但可惜不是在黛玉生前告白,而是对着她的灵位悲声倾诉……。
    悲伧的音乐伴奏声中,宝玉在黛玉的灵前放声大哭,达到全剧高潮。
    正是:千呼万唤唤不归、上天入地难寻见......既然人间难栽连理树,不如到世外去结并蒂花.....
    全剧以出走结尾,写的很有意境和思想内涵:只听得远处传来一阵阵寺院的钟声,用钟声这是一种暗示,暗示着宝玉最后的归宿,也意味着敲响了贾府衰败的丧钟。
    宝玉钟声中摔了那块玉,“抛却了莫失莫忘通灵玉,挣脱了不离不弃黄金锁。离开了苍蝇竞血肮脏地,撇掉了黑蚁争穴富贵巢。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宝玉义无反顾地与黑暗封建势力彻底决裂,离开了那“除了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是干净的”之外,充满肮脏腐朽、寡廉鲜耻的贾府,大步走向那白雪皑皑的雪原,只留下那一行行脚印……
    这一段唱把人们带到前几幕的回忆中,再与宝、钗已经成婚的现实一对照,就使人不禁为他们的短促的爱情悲剧结局,一洒同情之泪。让观众真切体会到黛死钗嫁那种强烈情感冲突,更加突出揭示了宝黛钗人物形象、性格的复杂性,典型性和悲剧美。
    自越剧《红楼梦》放映以来,观众每次看到哭灵宝玉四问紫鹃一段,总会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不由得叫人在心底产生一种即是怜悯又是痛惜的感情。观众都知道是黛玉误解了宝玉,宝玉并不是一个负心的人,只是两个人中间隔着一座高山隔着一堵门墙,无法将真情说出来。一个连怨带恨,一个蒙在鼓里,于是这个悲剧不是一般的悲剧了,已经被强化了,但黛玉至死都不知道她误会了宝玉,并且这个误会致使宝玉悔恨终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宝玉哭灵》是越剧《红楼梦》里浓墨重彩的一笔,最具艺术感染力,最具闪光点,是对红楼梦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即符合原著宝黛爱情悲剧主题,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中国普通观众的文化欣赏习惯和善恶伦理标准,这就是《宝玉哭灵》的艺术成功之处。
    当然,葬花、焚稿部分也是充分发挥了戏剧唱段的煽情性特点,黛玉唱段那对自己身世凄凉的感叹,对贾府世态炎凉的悲怨,对自由爱情破灭的哀诉,字字句句,悲愤哀怨,催人泪下,使黛玉形象、情感、性格宣泄得淋漓尽致,更加悲切,  剧本推波助澜了原著中宝黛爱情悲剧结局主线,完美凸显了文学的悲剧之美。
    可能有一些对红楼梦原著理解比较深的观众,要问越剧《红楼梦》的改编剧本,为什么要把“黛玉焚稿”、“宝玉哭灵”,等几场重头戏高潮戏的构思落点,都要放在后四十回内容上。
    是的,全剧从第八场《王熙凤献掉包计》开始,到剧终《哭灵·出走》的五场戏,都是以高鹗所写续作96、97、98、三回为内容改编的,这一点与87版电视剧《红楼梦》恰恰相反,电视剧是彻底摒弃了后四十回,而是完完全全地,按照曹雪芹前80回内容和红学家们研究探佚成果展开的,但是很奇怪的是,无论是艺术成就,还是观众反响,这两部改编作品都取得了成功,都成为经典作品,这就产生了一个很让人感到困惑的命题,值得我们去好好去进行探索。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虽然后四十回里的确有很多地方忤逆了曹雪芹的原意,但如果是仅仅针对宝黛钗爱情悲剧这一条主线,除了黛玉之死原因是中了王熙凤调包计悲愤而死,还是因不能接受宝、钗已婚,宝黛爱情成为悲剧的现实,愤而投湖而死,这一条有异议以外,高鹗写的还是基本符合前八十回线索的,而且写的还是这么精彩绝美,我甚至怀疑高鹗是不是看到了曹雪芹流失的后几十回残稿后才写成的。而徐进在这个良好的文学素材基础下,写下这几场剧情,并发挥增加了《宝玉哭灵》以突出整出戏的主题,激荡观众对罪恶的封建包办婚姻的厌恶愤慨之情,也不足为奇了。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眼前分明外来客,心底却似旧时友”、“金玉良缘将我骗,害妹妹魂归离恨天”、“天缺一角有女娲,心缺一块难再补”……。
    “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一段段温婉悲凄的吴侬软音,至今观众听起来,仍然是津津乐道,赞不绝口,可见其艺术魅力。
    纪念越剧百年时, 为表彰徐进同志对越剧事业的贡献,上海市为他颁发了“百年越剧特殊贡献艺术家”荣誉奖牌,他受之无愧。
    徐进生前性格温和,平易近人,从不摆大编剧的架子,为人始终低调,谦虚谨慎,远避虚荣,从不张狂,真正的大家君子风度。
    “我在改编工作中,同时参照和汲取了其他《红楼梦》戏曲改编本在人物、结构、语言等方面的优点。以上所谈的这些点滴体会,目的也只是在于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便相互探讨,来提高对《红楼梦》的分析理解水平,并希望能出现更好的《红楼梦》戏剧作品。” 
    ——《越剧红楼梦创作手记 — 从小说到戏 》  直到众多同辈老艺人再三劝说,他才于2010年初同意着手编辑出版作品集,但就在10月刚刚拿到凝结了一生心血的作品选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后不久,他就与世长辞了……。
    “因此我愿为春蚕自作茧,我为他日吐情丝夜织网”
    2010年10月15日徐进病逝,享年86岁。
    如今徐进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作品将会永远留在我们心中,留在戏曲文化百花园。
    本文参考文献及资料来源:
    1.《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徐进越剧作品选集》  作者:徐进
    2.《越剧《红楼梦》创作手记 — 从小说到戏 》  作者:徐进
    3. 越剧改革中的状元剧作家徐进  作者:袁雪芬
    4.《徐进如何写出“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作者:沈鸿鑫
    5.  《评新编越剧红楼梦》 作者:周思源
    6.  互联网有关搜索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