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是在对中国文学以及东西方各主要民族文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中外文学的比较研究,探讨文学发展的普遍规律,深化人们对于文学的总体认识,并向比较文化的方向拓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对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文学和文化事业,扩大改革开放,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比较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和思想手段,可谓由来已久。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欧洲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文学研究,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类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文学涉及人类的感情和心灵,较少功利打算,而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较多的共同层面,最容易相互沟通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较文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文化沟通,避免灾难性的文化冲突以至武装冲突,改进人类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这种21世纪的新人文精神正是未来比较文学的灵魂,也是一切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灵魂。所以,被定位为“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的比较文学,必然处于21世纪人文精神的最前沿。 在我国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比较文学成为独立的新兴学科,并发展为“显学”。它直接受到欧美比较文学的影响,但是比较文学现象在中国并不是新事物。历史上,境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就包含了文学的平行比较和影响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比较文学正在形成独有的特色。中国比较文学将清理世界文学的发展线索,弥补由于对东方文学研究不足而造成的整个文学“岩系”的断层,在世界比较文学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它的思维层面、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大,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新的整合,这是比较文学学科生机和活力的表现。同时,也就有一个如何保持比较文学开放性和超越性、同时维持它的稳定性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学科在国内比较文学界处于领先地位。这一研究是由老一代先驱者奠定基础,并且辛勤培植起来的。建院之初,一批文坛名宿如钱钟书、冯至、李健吾、卞之琳和戈宝权等,挥洒译翰,撷英采华,奉献了大量经典之作。新时期以来,又一批莘莘学子如钱中文、袁可嘉、吴元迈、柳鸣九等,评骘百家,吐故纳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比较文学又臻至一个崭新的水平。 当今世界的比较文学是全球全人类的比较文学,它的重要使命就是精确地描绘出不依性别、种族、阶级、国家的那些文化为界线,从跨文化、跨学科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学。作为一门对于知识性要求很强的学科,比较文学要求研究者具有多语种的修养,以及对于不同文化的深度理解能力。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的主要发起者之一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学科,一直致力于培养一种学科的自觉精神,研究特点具有知识的跨学科特征、知识的思想性特征以及知识的社会性特征。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7-1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