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古典美的光辉,古典美的延宕 ——由古典主义视角浅谈莫里哀喜剧之艺术特色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邓荣 参加讨论

    莫里哀的喜剧成就超过了古典主义悲剧,他的喜剧成为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究其原因主要得益应该是其喜剧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悲剧是伤悲的凝结物, 喜剧是欢愉的闪光点。笑是喜剧的灵魂, 而喜剧作家的任务就是探究人们的可笑之处。“欧洲是喜剧的故乡,从古希腊到古罗马, 特别是经过文艺复兴运动, 欧洲的喜剧在17 世纪的法国, 由莫里哀将其推上了一个发展的高峰。”⑴莫里哀一生对喜剧痴情不改, 自从1643年,莫里哀和一些青年戏剧爱好者一起组织“光耀剧团”后,他便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并且为之奋斗终身,直至生命的最后一秒。他广泛汲取民间艺术精华,拓展戏剧表现范围,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喜剧风格,揭示了一个个深刻的主题,他是当之无愧的喜剧大师。
    要从古典主义的角度来审视莫里哀的喜剧,那么有必要简单的介绍一下古典主义的源流始变。“古典主义”在文艺思想史上,人们最早是把古罗马时期的文艺思潮称为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的意思是指优秀的、完美的。“美”一直是艺术的“核心”,在经历了古希腊、古罗马这一段漫长而又光辉伟大的“古典主义”时期后,人们学会和创造了完美的艺术作品,著名的米洛的“阿佛洛狄特”就诞生在那个时期。从过程上来讲,古典主义是指从十七世纪初期的本·琼生所代表的古典派到十八世纪的新古典主义作家如蒲柏等。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具体是指17世纪产生、繁荣于法国并且后来影响和波及全欧的一场文学运动。古典主义之所以会在法国的发生和繁荣,一方面是由于封建王权与新兴资产阶级相妥协以及在此背景之下实施的文化政策:另一方面勒内·笛卡尔及尼古拉·布瓦若等人的理论指导及铺垫。笛卡尔的唯理主义是法国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布瓦若的《诗的艺术》是古典主义的美学规则和艺术理想。古典主义文学在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是戏剧。虽然说十七世纪是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全盛时期,但在十六世纪,它已开始萌芽。马雷伯可以说是它的创始人。他主张文学要为王权服务。他严格要求语言纯洁,反对七星诗社毫无限制地扩大法语词汇。之后如彼埃尔·高乃依(著有《熙德》等),若望·拉辛(《安德洛玛刻》等)等,对于古典主义戏剧推动与发展又起了极大的作用。但是真正将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发挥到极致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是莫里哀,他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喜剧家。下面我将从古典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出发,通过戏剧情节审美性、戏剧矛盾冲突、多样型技巧、人物性格等四个方面来对莫里哀的喜剧艺术进行初步探析:
    一、戏剧情节审美性——迂回曲折而又出乎意料,是对古典主义原则的继承与创新
    
戏剧的情节是戏剧的生命力所在。古典主义要求戏剧情节要粘练突出,要有计划的展开。在这个层面上来讲,与莫里哀有关的便是对于戏剧悬念的运用与创新。戏剧的情节是用制造悬念来吸引观众, 并迫使观众抱着期待的心理关注戏剧的发展。但这个悬念在什么问题上悬, 在什么地方不悬却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一般作家制造设计悬念多是尽量把观众蒙在鼓里, 不到最后不露谜底, 莫里哀在喜剧创作中却独辟蹊径。在《太太学堂》中他从人文主义观点出发,讨论了爱情、婚姻、教育以及其他社会问题。第一幕第一场中奥拉斯向阿尔诺耳弗泄露了自己与阿涅丝的恋情时, 这一点同时也公开给了观众, 大家明明白白地掌握了他们两人朋友加情敌的关系。这里人们关切的不是剧中人物的关系, 他们更担心的是剧中人物那种“亲密”的敌对关系如何维持?冲突将向何处发展?阿涅丝面对两个男人的选择以及她的命运将会怎样? 这一连串悬念, 光打雷而不下雨,让观众担心焦急,不知何时暴风骤雨会落向那一对恋人的头上。这种悬念没有玄味, 但却更让人焦虑, 这种焦虑是喜剧抖包袱所必需的系包袱或称蓄势。《太太学堂》在情节结构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公开的秘密。公开是指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对观众公开, 秘密是指剧中人“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他们自己的处境、矛盾冲突的发展等是秘密的。“过度的公开,一切了如指掌, 对观众就失去了吸引力, 同时也就失去了审美价值。”⑵如过度的秘密, 观众对剧情一无所知,那将会分散观众的审美注意力, 他们首先得集中精力搞清楚剧中人物的基本关系, 然后才能审视情节发展和戏剧冲突的内涵所在。只注重外在枝节而难以顾及内在魅力, 这就会影响喜剧的审美价值, 总有些捡芝麻丢西瓜之感。这里的难点在度的把握。莫里哀对这一点的把握, 对秘密与公开关系的处理是恰到好处的。莫里哀喜剧情节设计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让剧情在重复中发展, 这主要是由作者的思想立意、艺术构思和剧中人物的性格决定的。鲁莽热情的奥拉斯向阿尔诺耳弗泄露了自己的全部计划, 然后就去与情人阿涅丝约会, 这样的情节在剧中前后重复了五次之多。每次都是以奥拉斯暴露计划为界限。没有奥拉斯的泄露, 就没有阿尔诺耳弗的防范, 没有阿尔诺耳弗的防范和防范的失败, 也就没有一系列的喜剧场景和喜剧效果, 同时也就会缺少对封建卫道者必然失败的主题表达。奥拉斯第一次向阿尔诺耳弗告知他将与情人幽会之事后, 阿尔诺耳弗马上找到阿涅丝, 告诉她:“他要是敲门的话, 你从窗口扔下一块石头砍他。”第二天, 他幸灾乐祸地去看奥拉斯, 并假惺惺地说:“你相信我, 我确实为你难过”。说这话时, 他心里是非常得意和自豪的。但是他要女孩子完全无知, 偏偏就是这完全无知的女孩子, 用她想出来的兵器, 就在他眼前反把他骗了。原来, 阿涅丝投出来的石头上带着一封情书。作品中写奥拉斯一连用了六个反问, 使得扮演假面的人本想嘲笑别人一番, 没想到却成了被嘲弄的对象, 而且还不得不跟着别人一在嘲弄自己。当然, 对他来说这笑是勉强和苦涩的,但在观众眼里, 这笑是发自内心的畅快的笑。因为它是愚蠢的丑者自炫失败后的献丑。没有比喜剧主角聪明反被聪明误更具有喜剧效果了。这就形成了主要情节在重复中的不重复细节。喜剧的主角成了必然的丑角, 在情节的多次重复性发展中, 在人们的连续笑声中, 喜剧实现了自己的审美化。
    二、戏剧矛盾冲突——自然合理又不失欢快,是对古典主义理想的典型实践
    
  古典主义要求戏剧冲突要明显,自然,要集中强烈。喜剧离不开欢笑, 笑是喜剧家的主要武器, 但剧作家所要达到的目的却不仅仅是笑, 而是在笑声中让观众体味出什么东西。奥尔恭的愚昧所导致的滑稽、尴尬, 茹尔丹奴颜屈从贵族所导致的丑态, 正是缺乏阶级自尊心, 盲目崇拜贵族的必然结果, 因而所引发的嘲笑声也包含着沉甸甸的现实内容。阿尔诺耳弗企图以社会地位与财产的差距拥有来弥补年龄上缺陷, 以无知为目的来培养一个对自己百依百顺的愚忠型妻子, 以隔断社会交往强迫背诵“妇道格言”来保住其不戴绿帽子的命运。这一切显然既不合时宜又枉费心机。阿涅丝就是不遇到奥拉斯,其失败也是必然的, 阿尔诺耳弗每次都明明白白地知道他们的计划, 但每次都是除丢丑献眼外均无法阻止事情的进展就说明了问题。在剧中, 由于培养白痴型妻子的任务主要是交给修道院来完成的, 因而剧本又将封建教会和修道院对人性的戕害、对情感的践踏和其说教在现实面前的苍白无力, 从一个侧面展示在了观众的面前。在喜剧的笑声中, 宗教的虚伪和欺骗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从喜剧的实际来看, 阿尔诺耳弗灌输给阿涅丝的是“丈夫就是她的长官、他的领主和他的主人” ,“地狱里有滚水锅, 女人不干正经, 扔在锅里就再也出不来了”。这些思想在中世纪可能还起点作用, 在17 世纪的法国就已经是缺乏市场的“思想垃圾”了。加上13 年修道院对阿涅丝的“封闭式教育”,一经与现实生活接触, 就立刻土崩瓦解了。在舞台上一个个封建卫道者带有历史必然性的失败场景,“白痴”阿涅丝大智若愚式的对答, 双方你来我往的喜剧性冲突既让施教者尝到了活该品尝的苦滋味, 又使观众忍俊不禁享受到了快乐, 同时它在人们笑声中流泻出的是对封建宗教思想的讽刺、嘲弄和批判。这正是莫里哀喜剧笑声经久不衰的内在力量之所在, 它也是一切喜剧笑声能否经得起岁月苍桑淘洗的关键。
    三、多样型技巧——观照情节而不显突兀,是对古典主义延拔中的点睛
    
  能否使戏剧收到良好的效果,戏剧技巧的运用至关重要。对于此,古典主义强调灵活性与多变性。关于喜剧效果的取得,它涉及到人物性格、戏剧情节、矛盾冲突等问题, 也就是达到目的的方法问题。莫里哀曾长期在民间艺术的环境中进行创作和演出,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些都创造性地运用到了他的喜剧创作之中, 取得了理想的舞台效果。在剧中, 阿尔诺耳弗扮演着两个双重身份。对阿涅丝而言, 他既是养父又是未婚夫; 对奥拉斯而言, 他既是父亲的朋友、自己的恩人, 又是对手和情敌。喜剧人物受多种关系的制约, 或者说是为了适应多种面孔的需要, 有时是清醒的糊涂, 有时是糊涂的清醒, 两者交替呈现。是装糊涂, 而奥拉斯对此的态度则是“那个男的,人家叫他德拉? 树身, 要不就叫他德拉? 阿尔诺耳弗在奥拉斯面前装作不知道阿涅斯的丈夫德拉? 树桩先生就是他自己, 是清醒的糊涂,树桩, 到底叫什么, 我没有很搁在心上, ” 这就给其装糊涂造成了可能因为是装假而会对装假者有便利之处, 但在他获取方便之利时, 他也必然要为此付出巨大代价。这个代价, 从喜剧笑声的角度来看, 正是最有价值的。奥拉斯第二次向他告知自己反败为胜的爱情幽会时, 当着他的面(当然也是当着观众的面) 谴责和痛骂那个所谓的“树桩先生”时, 他只能竖起耳朵当面聆听。奥拉斯说“爱情开始撕破罗网, 我要是运气好, 照我所希望的, 能遇见这畜生, 这大坏包, 这刽子手, 这流氓, 这野蛮家伙……”这时的他实在听不下去, 但又不能辩白, 只好狼狈逃窜。观众在听这一大段台词时, 在看两人的不同表情时, 是非常过瘾和舒畅的。用喜剧的眼光来看, 这个弄巧成拙的装糊涂既符合人物性格, 也很适合喜剧性的需要, 它很自然很有效地产生出了一系列的笑声。奥拉斯曾连续五次清醒地将自己的行动计划和盘交给了阿尔诺耳弗。他的这个清醒是糊涂的清醒,它必然会带来一系列他想不到的后果, 被骗上当, 按别人安排好的圈子往里钻, 掉入陷阱还不知道陷阱是自己造成的。在这之中的一系列喜剧场景, 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而且也引发出了笑声的不断产生。但这笑声不再是嘲弄对方产生的笑, 而是凝结成一种自我嘲笑、自我观照, 它使人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悲哀与某种荒谬。轻信、鲁莽何止是奥拉斯一个人的缺憾?在最后一幕, 阿尔诺耳弗在不清楚奥拉斯父亲要给儿子的订婚者就是阿涅斯的情况下, 为了保住自己岌岌可危的局面, 就糊涂而坚定地催其“拿出父亲的权威来, 不许婚礼拖延下去”他甚至还得意地叫道:“赶快举行婚礼吧, 我是不请自到, 一定观光”。“ 这个丑恶的表演既让奥拉斯最终认清了他的面目, 又最终粉碎了它的图谋。这个清醒的糊涂倒给喜剧的主角创造了一个彻底暴露的机会, 同时也给丑角一个自食其果的结局。”⑶
    四、人物性格——各有千秋而不单薄,合乎古典主义传统的同时做到与时代的吻合
    
性格是人物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最能表现一个人在态度和行为方面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在喜剧中, 要取得喜剧效果, 真实地刻画出人物的喜剧性格是其成功的有效手段和根基所在。在莫里哀的喜剧中, 奥尔恭的轻信、愚昧, 达尔杜佛的恶人伪善(《伪君子》) , 阿巴公既一毛不拔, 又想娶个年轻美貌的妻子(《吝啬鬼》) ,茹尔丹身为资产者, 却要处处模仿贵族,一心想当贵人(《醉心贵族的小市民》)。这些充满喜剧个性的人物, 正是其作品中喜剧性的生命力之所在。在《太太学堂》中, 主人公阿尔诺耳弗的喜剧性格表现得更为典型, 他是资产阶级富商, 却满脑子封建意识。他既迂腐又愚顽, 还要处处表现出高人一等, 常常爱发出所谓的独到见解。这就使人物必然会经常性地不由自主地在进行“聪明的”愚蠢行动。这种个性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喜剧性,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丑恶的东西, 只有在它力求自炫为美的时候。才是可笑的。”钱财提高了阿尔诺尔弗的社会地位, 使他精神上有了不可一世的优越感, 但其骨子里封建夫权思想意识又是根深蒂固的。这就造成他特别爱嘲讽别人, 尤其对别人戴绿帽子当王八感兴趣, 他甚至有一个专门记录此类绯闻的笔记本。因此, 他唆使其朋友的儿子奥拉斯去进行爱情冒险, 力争给另一个所谓愚蠢的丈夫戴顶绿帽子, 同时给他的笔记本又增添新的材料。但出其所料, 奥拉斯所追求的对象, 正是他自己苦心培育、精心藏匿的“妻子”阿涅斯, 他自己倒成了带绿帽子的一员。总想在嘲弄别人中获得优越感的人, 首次遭到了嘲弄。这时他的优越感就转化成了滑稽, 观众则成了发笑者, 在笑声中产生的优越感转移到了发笑者身上。阿尔诺耳弗在婚姻问题上一直趾高气扬, 根本不相信自己会戴绿帽子。他在阿涅丝身上从四岁小孩就开始的一系列所作所为, 可算是费尽心机, 有些甚至是闻所未闻的奇招。这些实际上正是他在婚姻问题上内心虚弱的表现。“心里不踏实才会处处设防, 费尽心血自认为固若金汤的‘堤坝’被冲毁, 自然会产生‘痛苦到极点’ 的感受。”⑷但在他的个性当中还有股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愚顽, 当单纯善良的阿涅丝和热情卤莽的奥拉丝已经相爱, 甚至私的时候, 他仍然坚信自己不是那种孱头, 仍在进行徒劳无益的挣扎。正是这一性格推动了他不停的“献丑过程”, 也推动了笑声的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假如阿尔诺耳弗很自卑内向, 一旦知道了阿涅斯的恋情就束手无策, 就把她拱手相让, 那就不仅失去了喜剧的笑声, 甚至连戏剧情节也不能继续下去。在自私虚伪的性格中, 阿尔诺耳弗还有“看重友谊”、“为人大方”的一面。在第一幕第四场中, 他见到老朋友的儿子时显得很高兴, 当奥拉斯顺风扯旗提出自己寻欢作乐需要一百皮斯陶耳时, 他慷慨解囊, 甚至连钱包也一起送给, 他还否定了奥拉斯主张立一借据的建议, 表现的落落大方, 充满友谊。他的这一个性特点又为他以后的所作所为设置了一个参照物, 两相对照就自然会产生出喜剧的讽刺效果。当他得知奥拉斯的恋情时, 并没有光明磊落地将事情挑明, 而是利用两副面孔, 表面支持暗中作对, 除严加防范外, 甚至雇人向奥拉斯大打出手, 从而亲手撕毁了虚伪的面纱, 明显表现出了性格的反差。就在这种真假善恶的交替冲突过程中, 喜剧的笑声也便时时迸涌而出。
    莫里哀的喜剧艺术体现了古典美的光辉,更是古典美的延宕。“莫里哀喜剧的艺术魅力并没有随着法国古典主义的消逝而成为过去。”⑸他的民主内容和倾向,给的古典主义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莫里哀是17 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艺思潮的杰出代表,创造了法国现实主义喜剧这一艺术形式。他独具一格的喜剧艺术给世人留下了永久的笑声,具有持久的魅力和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其价值是无穷而深远的。
    参考文献:
    
[1]穆雷. 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王世德. 美学辞典[Z]. 北京: 知识出版社, 1986.
    [3]李韶华. 莫里哀与莎士比亚喜剧艺术比较[J].甘肃: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 卷第1 期,2005.
    [4]莫里哀. 莫里哀喜剧选[M]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5]李健吾. 莫里哀喜剧六种[M ].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通信地址:
    盐城师范学院 文学院 邓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