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西西里岛巴勒莫人写的长篇小说《豹》出版发行了。此举立即轰动了意大利文坛,小说成为当年畅销书。1959年5月,书已经印到了十八版,并获得Strega文学奖。1961年,小说被译成法、英、德语。 这个不为人知的巴勒莫人就是朱塞佩·托马西·迪·兰佩杜萨;然而,书在斯人去,作者已于1957年7月23日病故。书的出版是一波三折。作者在世时,相继遭到Mondadori及Einaudi出版社的拒绝,后来,书稿辗转传到了作家乔治·巴萨尼手里。他认定这是“本世纪一部佳作”,遂把它推荐给了Feltrinelli出版社,并为该书写了序言,《豹》终于得以问世。 多年来经过研究兰佩杜萨的学者的探索和考证,兰佩杜萨的身世之谜慢慢浮出水面,他的基本生活轨迹也日渐清晰。事实证明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并非是人们所谓的“奇迹”,而是和其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渊博的学识分不开的。 1896年12月23日,兰佩杜萨诞生在巴勒莫一个古老而又日趋没落的贵族家庭。曾祖父是一位天文学家。兰佩杜萨是独生子,孤寂的童年养成了内向、沉默的性格。阅读是他的爱好,给了他许多乐趣。 兰佩杜萨在10岁之前就开始和父母去巴黎旅游,后来,他学习法语,可以直接读法文书籍,他喜欢巴黎的文化氛围和法国文学,赞赏卢梭、司汤达、巴尔扎克和普鲁斯特等法国作家。 1914-1915学年,他在热那亚大学法律系读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中断了学习,应召入伍,在战场上受伤,被俘,关在匈牙利的松博特海伊战俘营中。后来,兰佩杜萨越狱成功,历尽艰辛,徒步返回祖国。 从1925年开始,他多次去伦敦旅游。这使他和英国文学结缘。莎士比亚、狄更斯、萨克雷等古典作家令他折服。他在伦敦结识了未来的生活伴侣——亚历山德拉·沃尔夫·斯托梅尔西。亚历山德拉是拉脱维亚人,母亲是意大利人。1932年8月24日,一对情侣在拉脱维亚里加城的一座教堂里举行了婚礼。婚后,在里加居留期间,兰佩杜萨学习俄语,阅读俄国文学作品,普希金、托尔斯泰等诗人和作家把他带进了一个新的文化天地。 1953年至1955年,他在家乡以私人授课方式聚集了一些有才华的青年,和他们一起探讨文学。在这群人中,有的日后成为著名学者。例如:焦阿基诺·兰扎·迪·马扎里诺(兰佩杜萨的义子)成为研究音乐的学者;弗朗切斯科·奥兰多成为法国文学专家。奥兰多写的《回忆兰佩杜萨》提供了许多这一阶段关于老师的有价值资料。 1955年至1957年是兰佩杜萨致力于文学创作时期。父母的过世、外祖父家府邸被变卖、自家府邸在二战期间被飞机炸毁等事件对兰佩杜萨是很大的打击,令他感到更加孤寂和失落。1954年夏天,他陪表弟——诗人彼科洛参加了在伦巴底的圣·佩雷克里诺举行的一次文学会议。早年就萌发的创作意识此时已日趋成熟,从此,他就全神贯注在长篇小说《豹》的创作之中。 兰佩杜萨天资聪慧,通晓英、法、德、俄及西班牙等国语言。在阅览群书中,他吸收了本国及其它多国经典文学中的精华,化为己有,再把它们融会在自己的作品中。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多元化的文化底蕴是他写作的源泉。 书稿完成后,1957年5月27日,他被诊断患有肺癌,到罗马医治无效,于1957年7月23日离开人间。 《豹》叙述的是西西里一个古老贵族家庭在资产阶级革命风暴中经历衰亡的历史。“豹”是这个家族的族徽,象征着这个家族的权势和威严。 19世纪,意大利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外族占领,要求自由和解放的民族统一运动。世纪初,意大利出现了秘密团体烧炭党。30年代,马志尼成立了青年意大利党,主张建立共和国。当时,奥地利、法国和西班牙分别控制着意大利北部、中部和南部,意大利处于四分五裂状态。1859年意、法对奥战争获胜,迫使奥军退出伦巴底,推动了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革命浪潮。一些城市和地区,如帕尔马、摩德纳、马尔凯、翁布里亚、托斯卡纳并入了彼埃蒙特的撒丁王国,部分实现了统一。不久,革命风暴席卷南方各地。1860年4月,西西里岛爆发了农民起义,遭到南部波旁王朝政府军的血腥镇压。青年意大利党人加里波里闻讯率千人团前往援助。5月11日,他们在西西里岛西部的马尔萨拉登陆,消灭了政府军。波旁王朝覆灭,西西里全境得到解放。10月21日,经过公民投票,统一的意大利王国诞生了。北部原撒丁王国国王艾玛努尔勒成为一国之君。意大利复兴运动是意大利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从实质上讲,是经济发达,思想开明的北部(城市)与经济落后、思想保守的南部(农村)的较量,北部在这一番较量中胜出。北部和南部的差异和矛盾始终是困扰意大利的一大问题。 小说《豹》正是以加里波第登陆马尔萨拉为切入点,展开了萨利纳家族在这一动荡时期的故事。萨利纳亲王在这一社会变革中,像海藻一样,随波逐流,同时由于同旧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心的冲突十分激烈,经常为一种不安、失落和死亡感所折磨。外甥唐克雷蒂投身革命,他的一句话“假使我们希望一切如故,就得先让它一切都变”令萨利纳恍然大悟:以不变应万变。国家的统一在历史上是前进了一步,但是,国家的体制仍然是君主专政制,而不是人民共和国制。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阶级经过较量后,不但互相妥协,而且进一步勾结,劳动人民则受到双重压迫。加里波第在阿斯普罗蒙特受伤后,贵族们频频举行舞会,庆幸劫后余生。作者阶级出身的局限性使他在书中流露了对未来的悲观情绪和怀疑主义,但是客观上揭示了意大利复兴运动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小说中除了社会变革这一条主线外,还有一条支线,那就是爱情。萨利纳亲王的外甥唐克雷蒂和市长女儿安琪丽卡的爱情与结合是建立在政治和经济利益基础上的。唐克雷蒂要凭借安琪丽卡家的财富步入政界,而安琪丽卡则需依靠萨利纳家族的声望进入所谓的上流社会。小说从这个侧面衬托了新旧两个阶级的互相利用、互相渗透的现象。 《豹》对西西里岛的社会也作了一定的剖析。它通过生动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这个岛屿的旖旎风光、物质和精神上的贫困以及黑手党的猖獗。西西里长期以来受到外族的侵占和统治。自公元前735年以来,它就成为异族占领的殖民地。希腊、迦太基、东哥特、拜占庭、撒拉逊、诺曼底以及西班牙等侵略者接踵而来,陷西西里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小说对人物性格刻画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萨利纳亲王是中心人物,他表面上威严,内心却很脆弱。他不善理财,却怜香惜玉,醉心于对星际的研究。他的复杂而矛盾的精神世界被描绘得十分细腻,层次分明,跌宕起伏,表现了他思想上的多面性。这个人物的原型是作者的曾祖父朱利奥·托马西。他生于1814年,是个天文学家,曾发现两颗小行星,获得法国索邦神学院的奖励。书中其他人物也各具鲜明个性,栩栩如生。 《豹》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由盛而衰时期。它以国人关切的历史题材、生动诙谐的语言及高超的艺术技巧,打破了当时意大利文坛沉默的局面,令人耳目一新。从出版到20世纪80年代,小说售出百万册,被译成15国语言,并且引起文艺界的关注。小说曾被电台广播,还被改编成歌剧上演,效果很好,又被搬上银幕。影片由意大利电影大师维斯孔蒂执导,由美国的伯特·兰凯斯特、法国的阿兰·德隆以及意大利女星克劳迪亚·卡尔迪纳利联袂演出。影片大获成功。 1961年,兰佩杜萨的《短篇小说集》也出版了。人们发现他还留有一部没有写完的长篇小说。如果他不是过早地被病魔夺去生命,一定会给读者奉献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兰佩杜萨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他留下的唯一的这部作品却是不朽的。 原载:《中华读书报》2007年7月4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