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关注文学的命运——读《逝者的馈赠——论文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高 方 参加讨论

    Daniele Sallenave, Le don des Morts-Sur la literature, (Paris: Gallimard, 2006)
    达妮艾尔·萨勒娜芙著,《逝者的馈赠——论文学》,巴黎:伽利玛出版社,2006
    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艺处前处长玛德莱娜·戈贝伊·诺埃尔女士到南京大学访问。她是萨特和波伏瓦生前的好友,与法国文坛的不少作家都有密切的交往。四十年前,戈贝伊·诺埃尔女士曾对萨特和波伏瓦进行过专访,拍成记录片。访问期间,她就如何理解萨特与波伏瓦谈了自己的看法。言谈之中,透露出她对文学在当今社会中命运的深深忧虑。
    文学的命运和文学的作用是紧密相连的,这是法国作家和思想家不断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历史上,对于启蒙思想家而言,文学无疑是开启民众心智的一剂良方,启蒙的重任曾一度降于文学之上。上个世纪中期,文学的介入,对于法国作家,特别是对于已经离开我们的萨特而言,不仅仅是一种姿态,而且是一种关注人类生存的全面而又实际的行动。然而,在当今社会,“当人的存在被劳动与休闲残忍而荒诞地一分为二,当艺术也逐渐成为众多的‘消费品’之间的一种”的时候(《逝者的馈赠——论文学》,第19页),文学何在?文学何为?这样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成为法国著名女作家达妮艾尔·萨勒娜芙心中的一种隐痛。
    由文学,萨勒娜芙首先想到的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的遗产——书。在她看来,人类历史中,书是先人对我们最好的馈赠。而“逝者的这一馈赠为的是帮助我们生存下去”。她认为,要是没有书,“人类的生存便会贫乏,便会是一种无可比拟的痛苦。若没有了书,任何的生命都会沦为平庸的生命”。对个人而言,若没有文学的体验,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去求知,或妨碍其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但他或她一定会因此而缺乏对生命的一种特殊的感悟。
    当今社会,“利益、金钱与消费至上,它们不断地蚕食着先人给我们留下的书的世界”,萨勒娜芙从中看到了某种危险。她认为,读书或写书,在我们的生命之中不应该是一种优越的享受或高贵的显示。它应该是对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的一种关注,应该是对我们的生存空间的一种思考,更应该是对人类生存可能性的一种探索。然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学与科学有着不同的命运。19世纪以来,无论是社会的人,还是个体的生命,都构成了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社会的人的存在状况,探讨影响人之存在的诸多因素,试图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某些动因与规律,成为科学研究的目标。但说到底,这些科学研究的对象不是人本身,而是所谓的人类活动规律。文学则不同,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它们首先关注的是人,是人的命运。萨勒娜芙认为,文学赖以生存的土壤在于人的喜怒哀乐,在于人对生命的热爱、对死亡的焦虑,在于对日常生活中任何一点新的感触、新的感悟。
    萨勒娜芙在她的书中谈书,谈文学,从古希腊的读书观谈到当今社会对书对文学的漠然,从文学的体验谈到文学的创造,她的感性的富有生命律动的语言带着女性常有的某种细腻而跳跃的特质。对她而言,没有书,没有文学的生活是“残缺的生活”,是“不完整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而真正的生活对她而言是什么呢?“真正的生活,是孤独,是别离,是奥秘,是隐退;是消逝的钟声,是身后闭合的门扉,是垂落的紫藤,是颤抖的长青藤;是葡萄的芬芳和湿润的微风的气息,是在树阴下灵魂的安憩。在那里,人可以老去,可以远离一切但又不与之隔绝。未来与过去,犹如叶间滚动的水珠那样融为一体。”(第46-47页)而文学便是对所有这一切的关注,文学也因此而与人的存在息息相关,它的命运,便是人类存在的命运。于是,萨勒娜芙希望,我们要像关注自己的命运一样,去珍惜逝者留给我们的馈赠,去关注文学在当今社会的命运。
    

    原载:《中国图书评论》2007-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