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写作理想”的困惑与破灭——读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潘启雯 参加讨论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英国一位多产、严肃而又极富探索精神的女作家。就其作品创作而言,大到种族时代、世界纷争;小到都市生活、男女私情,无不诉诸她的笔下。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关注与好奇,或许正是我翻开莱辛这本《金色笔记》(译林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的初衷。据报道,当88岁的莱辛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公布时,她本人正饶有兴趣地在超市购物,对消息不以为然,只是幽默地来了一句:“我此前已经获得所有的奖,这只是最后一次胜利。”
    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看,《金色笔记》并不是一部非常容易抓住读者的书,全书不分章节,由一个被分割的故事《自由女性》作为主线,穿插以黑、红、黄、蓝、金五色笔记。除《自由女性》采用了第三人称外,5本笔记都以主人公安娜·沃尔夫的第一人称完成,时间跨度为1950年至1957年。黑色笔记中记述了安娜作为一名作家在非洲的经历,涉及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问题;红色笔记写她的政治理想;黄色笔记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爱情生活所创作的一个故事,题为《第三者的影子》;蓝色笔记是安娜的日记,记录了主人公精神危机的轨迹;最后的金色笔记,则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哲理性总结。然而每种笔记中都呈现出一个被挫败感深深围困、自我分裂的安娜,主人公对艺术的探求与思索在经历了一个从充满热情到困惑的过程后最终导致了她的“写作理想”的彻底破灭。
    安娜生活在一个传统观念崩溃、社会结构混乱的时代中,她自称是获得解放的自由女性,情感方面她自由选择情人而不受婚姻的约束。可是当同居5年的情人弃她而去时,她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自由”生活。这时她感觉自己的生活“一团糟”。身为作家,安娜患了“写作障碍症”,写不出新作品;作为自由女性,她发现自己并不自由,因为她无法摆脱因被情人抛弃所造成的痛苦。最终,她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她感到周围的世界“一切都开始分裂”。莱辛懂得传统的叙事手段很难真实刻画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的“零乱性、不稳定性、浮动性”以及主人公安娜内心世界的“分裂症”,因而作者在《金色笔记》中没有完全采用她十分崇拜的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传统作家所使用的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而是通过对小说形式和结构的突破,采用后现代作家使用的一些特殊叙事手法,从而使文本的形式更好地反映、服务内容。莱辛曾声称:“这是一次突破形式的尝试,一次突破某些意识观念并予以超越的尝试。”
    当然,在对创作的刻意追求中,安娜一直以作家的道德责任感来约束自己,在内心深处与自己的消极情绪进行斗争,想通过积极的文学作品来展现充满意义的人生。然而,她却把自己的生活投射到不同颜色的笔记中,这不仅孤立了她观察事物的角度,还分割了她对生活的整体认识。在黑、红、黄、蓝四本笔记表面所创造的、暂时的、有序的生活之下是安娜生活中彼此孤立、互不相连的四个侧面,它从根本上分割了主人公对写作、自身及周围世界的整体认识。因此,在对创作的苦苦探索过程中,她将其孤立成互不相连的两部分:写作要么就应该像在“黑色笔记”中记录客观事实一样;要么就应该像在“黄色笔记”中虚构人生一样。但她始终没有认识到艺术真实不仅显示着生活的外在状态,而且揭示着生活的深层本质,它是对客观事实的艺术升华。因而安娜无法超越自我,使自己的创作升华到一种哲理性的高度。同时,也不能接受文学作品成为内容空洞的躯壳这一现实,她的内心深处被挫败和困惑感层层围困,使得她对自己、对艺术失去了信心。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写作理想”的破灭。
    实际上,莱辛并不是一位简单的形式主义者,她关心的始终是那个时代的人和事。作者创作此书也并非单纯为了探讨女主人公“写作理想”如何受到困惑、如何破灭,而是以女主人公写作理想困惑、破灭过程为引子,探讨是什么让女主人公政治理想破灭?是什么导致女主人公精神分裂?最终为何又与现实社会妥协……这些才是作家想要在作品中所要表达和思索的核心内容。
    阅读《金色笔记》,我惊异于莱辛敢于采取如此大胆的叙事方式,但同时我又发现这些笔记各叙各的故事,相互之间好像毫不相干,几个板块所叙的时间也不一致。然而,通过细读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自由女性》和黑、红、黄、蓝四本笔记其实各为一个整体,分别讲述不同的故事,四个小板块的“轮回”之后是整部作品中唯一完整的一个部分———安娜的“金色笔记”。因此,这部作品可以按两种方法进行阅读:一是按原书的顺序和页码来读;一是把《自由女性》和各个笔记当作独立的整体来读。按照后一种读法来读,读者易弄清每一部分各自的内容,但相互间的联系不易建立。而按前一种读法来读,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尤其是开始每一个小板块之前,将不得不时时回到前一个相应的板块,才能将阅读的思路连接上。这种费力的读法打破了传统作品中读者被动舒适的阅读习惯,使读者不得不积极地参与阅读过程。
    原载:《河北日报》2007-11-1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