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泽诺与施蒂勒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云也退 参加讨论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斯韦沃1928年死于一场车祸,四年前发表的《泽诺的意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版)刚刚获得国际文坛的承认。读完小说之后,我感到他的大器晚成十分可以理解,能这么解剖一个男人的失败人生的,起码得积累半辈子的丰富阅历才行。而且,斯韦沃就像托马斯·曼所说的那样,是个“写作困难”的作家,年过六旬修成正果,已是殊为不易。
     泽诺其人其事,给每个自诩为善良、温柔、有道德责任感的人都敲了一记闷棍,在平生的每一次选择中,他似乎都认真守着良心安宁的底线,可是问题在于,很多事情不是靠道德可以解决的。比如婚姻,他内心中爱阿达,但是,当阿达婉拒了他的求爱,并把自己的妹妹奥古斯塔推荐给他时,泽诺立刻就产生了一种恩赐的愿望,他觉得这是阿达的负疚感使然,假如他接纳了奥古斯塔,也能让奥古斯塔为此而感恩,于是,他跟自己并不爱的姑娘结了婚,把所爱的人放给了浮夸的古伊多。他自觉高尚,并暗下决心,不会利用这种道德优势任意背叛妻子;可是当美女卡门出现在他跟古伊多的贸易公司里的时候,他又按捺不住春心萌动,觉得如果能够跟古伊多“分享”一个情人,对奥古斯塔的伤害能减到最小,也可以把古伊多对阿达的背叛程度降到最低。
     真善与伪善,在泽诺这里是混在一起的。他不好也不坏,他最依赖的能力,不过是凡人在利益取舍时所习惯进行的那些可怜的权衡与计算,小心地推掉部分严重的过错,自己再纳入一些不痛不痒的责任。在伤害了妻子的时候,他抢先把孩子抱过来,跟他嬉戏,心里想的却是“这样一来,我不必屈就道歉,就能使自己跟奥古斯塔接近起来。”他自己偷偷找了个情人,当他知道古伊多的外遇行为被阿达发现的时候,却感到好一阵如释重负,当着奥古斯塔的面痛骂“真是个大流氓!这样败坏自己的家风!”泽诺总在寻找类似的五十步笑百步的机会;相对的道德优越感,一种在问心有愧的情况下敏捷转移注意力的本能,都是一个生性软弱的人赖以自我保护的手段。
     这样的小说会给我一丝隐隐的恐惧。一个总以大度自居的人,也许恰恰是最善于计算尺寸得失的人,他以此来安全地享受那种道德优越,还换取一个胸怀宽广的名声。泽诺是自我安慰的行家,在读瑞士作家马克斯·弗里施的《施蒂勒》(重庆出版社2008年4月版)时,我又发现了另一种自欺欺人的形式:逃避。施蒂勒是一个青年雕塑家,他面对的心理问题是,自己无法承受妻子和朋友的善待,他的自尊过于敏感,以至于拒绝恩赐和宽容,对最亲密的友伴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嫉妒。他为了克服自卑,为了躲开过去欠下的感情债务,他抛弃病中的妻子,隐姓埋名远走高飞,拒绝承认自己就是施蒂勒。被瑞士警方逮捕后,他的自我才在众人的探视、询问、陪伴和诱导之下渐渐苏醒,不得不接受了自己那伤害了太多人的过去。
     施蒂勒和泽诺一样,都是软弱者的代名词,施蒂勒暴躁、自闭,宁愿舍弃自身,编造了一堆往事来虚构一个新的自我,相比之下,泽诺要柔顺得多,至少表面上还能当当体贴的丈夫和可靠的生意伙伴,可是,一个公认的好人却无法逃避一生之平庸失败,因为他做任何事都无法坚持必需的原则。两个欧洲的精神病人,意大利人在治疗失败后迎来了更压抑人心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瑞士人则在二战后对瑞士中立立场的深刻怀疑之中,走上了一条对任何人都不抱信任的窄路。
     弗里施年过不惑时发表的《施蒂勒》,内中有大量自传体成分,说明他对自己的性格弱点已有深刻的认识。果不其然,此后他一生多次婚恋皆以破裂告终,其中包括与瑞士文坛才女英格博格·巴赫曼的一段轰轰烈烈的情史,弗里施也就以这些女人为素材,写出了一个个弥漫着淡淡忧伤的、有关两性情感伤害的悲情故事。“认识自我”还不至于能够改变命运——弗里施可能是这样认为的,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何以泽诺的回忆录自我剖析得如此之深,也没觉得对自己所接受的精神治疗有何助益。最后他放弃了治疗,还发牢骚说“S大夫从瑞士给我写信,仍然请我把记下的东西寄给他。”这个定居瑞士的S影射的便是精神分析鼻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斯韦沃否认这种疗法的科学作用,却利用它完成了使自己挤入经典作家行列的一部小说。
    原载:中国作家网2008-9-1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