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伊夫林·沃:创造一个自己的系统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余扬 参加讨论


     在近年出版的回忆录《父与子:一个家庭的自传》中,作家亚历山大在忆及祖父伊夫林·沃时,对其独特的个性做了深入细致的描绘。作为一个集各种矛盾、偏见和无常于一体的怪人,沃性格孤僻、酗酒挥霍、脾气暴躁,连朋友也认为难与其相处。到了晚年,他这种古怪的性格甚至殃及子女,对他们极尽尖酸刻薄之能事。
     虽然语调尖刻,回忆录并没有歪曲事实。几乎所有的野史、正传谈到这位英国上世纪极为重要的小说家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就其个性而言,沃是一个极度自私、贪婪、势利、保守、傲慢的男人。然而,这无损于他作为一个重要作家的崇高地位。作为英语文学史上最具摧毁力和成就卓著的讽刺小说家之一,沃被誉为“狄更斯以来英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喜剧艺术家”,是他把英语文学的讽刺艺术推到了另一个巅峰。正值沃诞辰105周年之际,译林出版社引进出版了代表其最高艺术成就的长篇《荣誉之剑》,加以之前推出的《旧地重游》等重要作品,推崇沃小说的读者得以一览这位独特作家的整体面貌。
     1
     在《荣誉之剑》中,沃对他所熟悉的英国军队上层作了辛辣的讽刺,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个毫无英雄气概的“反英雄”角色以及一出出由色厉内荏、虚张声势的军官们所上演的高潮突至的丑剧。作品讽刺的锋芒还直指一切社会弊端,其笔触经常触及英国的政治,从各个侧面揭露大英帝国的衰败和沉沦,以及贵族传统的腐朽和没落。小说主人公盖伊无比敬仰的圣人罗杰爵士的“荣誉”竟来自参加“伯爵的部队,去进攻一个邻居”;而他时刻带在身边代表他家族荣誉的奖章是他哥哥杰维斯参军第一天糊里糊涂地死于战场的纪念品……与以往战争题材的作品不同,这部小说没有对战争做正面的描绘和渲染,而是通过叙事者的个人视角,写出了一部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历史”。虽然题为“荣誉之剑”,小说的内容却是对荣誉的幻灭。
     与小说流露出来的讥讽基调相仿,讽刺的艺术在沃几乎所有的作品中一以贯之。在小说处女作《衰落》(1928年)中,不谙世事的保罗·潘尼费瑟是一次酒后闹事的受害者,因“行为不检”被开除出牛津大学,只好到一个偏远的学校当教师。漂亮富有的上流社会贵妇比斯特切温德夫人看上他,并借机向他示爱。但就在两人结婚前夕,保罗却因为帮夫人处理妓女生意而被捕,并被判七年徒刑;《邪恶的躯体》(1930年)的主人公亚当始终处在想弄到一笔钱以具备跟女友尼娜结婚的条件这一目的造成的尴尬困境里,他意外得到了钱,但又意外失去,并因此经历了种种意想不到的事情;在《一把尘土》(1934年)中,沃则把一个家庭的解体清晰地呈现在面前。布林达,这个美丽的少妇,当她听到死亡的是自己的儿子而不是同名的情人时,竟然庆幸地“感谢上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屡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为沃带来巨大声誉的作品《旧地重游》(1945年),可谓他讽刺作品系列中唯一的例外。这部小说从一个敏锐而聪明的观察者的第一人称角度,再现了两次大战期间英国的风情。在建筑绘画师、英国陆军上尉查理斯·莱德的回忆和追溯中,伦敦近郊布赖兹赫德庄园一个天主教家庭一家人的生活和命运,渐次呈现出来。尽管小说感伤的意味压倒了沃小说惯有的讽刺特色,却凸显了贯穿沃一生创作的复杂心态。出身于伦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沃,像巴尔扎克一样,对世袭的贵族阶级怀着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无情地揭露和嘲讽了这个阶级的颓败和堕落;另一方面在内心深处却始终渴望跻身于这个阶级之中。面对西方价值体系解体的现实,他在理智上认识到这个阶级必将灭亡的命运,但在情感上却将恢复社会秩序和道德信仰的希望寄托在这个阶级身上。
     2
     沃几乎所有的作品,都烙上了自身经历的痕迹。他1903年10月28日生于英国汉普斯特德。在一战的阴影中度过了颓废的青少年时光。1921年至1924年,在牛津大学赫特福德学院学习期间,他一心结交权贵子弟,醉生梦死,虚掷时光,没有拿到学位,负债累累离开了那里。随即转入希瑟利艺术学校学习绘画,不久,他发现绘画亦非其爱好,就去当中学教员,可两年之内被开除了3次,从此开始酗酒,并企图自杀,生活中屡遭挫折使他更加愤世嫉俗。这段经历被他写进了《衰落》之中,小说出版后在英国上流社会中风行一时,日后成为英国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更是把这本书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了好友。
     《邪恶的躯体》,作为沃第一部大获成功的小说,则是他在婚变的阴影中写成的。其间他新婚不久的妻子伊夫林·加德纳写信告诉他,她爱上了一个叫约翰·阿克顿的男人,而且自称思想混乱需要帮助。沃匆匆从牛津乡间赶回伦敦,为挽回一切而努力,然而两个月后,他不得不面对事实。1930年1月14日,《邪恶的躯体》出版,四天后,《泰晤士报》刊登他的离婚通告。一个月后,他皈依天主教。当我们注意到小说里,亚当无论在金钱上、还是在婚姻上,尽管几经努力争取,但最终都一无所获的时候,不难发现,沃实际上正是通过这种悲观但并未绝望的灰色调子,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自己内心的痛楚与阴影,可能也正是基于这种原因,三十四年后,当沃回顾这部为他打开成功之门的小说时,一直采取了有意压低其价值的态度,称之为“一本完全未经计划的小说”。
     二战期间发生在《荣誉之剑》的主人公盖伊身上的故事,同样取材于沃自己的经历。在1939年9月英国向德国宣战时,像盖伊一样,沃加入军队时年龄太大,将近36岁。在经受了数星期求职失败给他带来的沮丧以后,当时的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在下院的私人秘书布伦丹·布雷肯干预了此事,沃未参加军官训练就在军队里获得了任命。由此,沃顺理成章地把在军旅生活中看到的混乱、荒诞和失败的情景写进了书中。
     从任何意义上而言,沃小说题材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但如果仅止于在作品中对现实生活做讽刺性描绘,我们很难想象他能在讽刺作家林立的英国文坛确立自己的崇高地位。在继承英国文学传统的同时,沃的创作与时代同步,在叙事手段和行文风格上开辟了耳目一新的境界。如果说,同时代的乔伊斯、福克纳、伍尔芙等作家,创新地运用了内心独白、意识流和心理分析等手法,开创了现代文学探索内心的新潮流。沃则标新立异,竭力探索一种从外部描述的手法。他常常以冷峻、含蓄和严肃的态度,观察描写人物的举止神情、言语行为、事件的发展始末、前因后果,以及作为一个旁观者的所见所闻。其简练、明快、克制的文体,与海明威相比也毫不逊色。而作品中那些时而意味深长、时而谐趣十足、充满讽刺幽默意味的对话更是值得玩味。
     《荣誉之剑》出版后仅一年,1966年沃辞世。生前对自己的创作,沃有过这样的阐述:艺术家在今天这个分崩离析的世界里,唯一能做的就是创造一个自己微小而独立的有秩序的系统。联系他跌宕起伏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或许沃的创作只是通过创立一个由文字构成的世界来使自己的现实生存获得某种支撑,如此而已。
    原载:《文学报》2008-09-1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