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仅此一家,不需分店”! 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记》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人家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认为应当为《西游记》找到一个被人家确认的主题,这样一来,“众里寻它千百度”,“百家争鸣”,歧见纷出,也就在所难免了。而且,各人在阐述自己的见解时,也力图证明其切中了《西游记》的真正主题,甚而有人在自己的门前挂起了一面“仅此一家,不需分店”的牌子。如近几年来,在《西游记》研究方面卓有建树的青年学者——李交纲,在《论<西游记>诗词韵文的金月学主旨》一文中,批评了“鲁迅、胡适等人‘滑稽说’的错误”,以及“不知何所据而云”的“讽刺的说法”之后,则肯定地指出了《西游记》的“金丹学主旨”,“是在表述修道炼丹的次序和过程的,与讽刺说毫无关系”。 其实,有这种认识,也是不足为怪的。因为经典的文学理论正是如此教导人们的。认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只能是一个,就“是指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塑造的艺术形象所显示出来的贯穿全篇的中心思想或主导情感,也就是一部作品的题材所蕴含的主要的思想情感”。各家文学概论教材,在这一观点上,如出一辙。他们虽然也承认主题的多义性,并且_对一些篇幅较长的作品还提出了主题和副主题的说法,但是这种观点,却仍然停留在一个平面上,或者一说,他们始终不肯走出唯一主题的阈限。因此,他们不能宽容这种主题意见龋齬的状况存在,想把人们赶进唯一主题的藩篱,也是可以理解的了。若此,真的“仅此一家,不需分店”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当看看这些“分店”的货色。 二“分店”的花色品种 如前所说,对《西游记》主题的看法,虽然八音俱汇,五彩纷呈,但择众说之荤荤大端,仍可归纳为如下三个层次 一、作者的角度。这就是说视者的创作意图为主题。一般说来,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循着三条途径去寻找:一是从作者或其他人在作品之外的文章和言论中,提及他的创作意图:二是从作品中作者对自己创作意图的表述:三是从作品的人物、情节、环境的整体描绘中所渗透的作者的看法、观点、态度,来窥探作者的创作意图。走第一条途径的困难在于,后人无法准确地对《西游记》的作者验明正身。即便如此,在《西游记》作品之外,任何所谓的作者或准作者,都没有发表过对《西游记》创作意图的意见。若姑且按照目前流行的“吴承恩作者说”,去把握吴氏的创作意图,也不令人乐观。因为吴承恩留下来的文章中未提及《西游记》一书的创作意图。 因而,研究者们则大多是从后两条来接近和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就有人发现了吴承恩与作品主题的抵牾。尽管“吴承恩作者说”,经过鲁迅、胡适等人的考证,似乎已成为不刊之论,但是仍有人提出疑议,大陆、台湾,乃至日本都有人对“吴说”发难。李交纲甚至断言:“吴承恩是一位儒生,……没有接触过玄门释宗,没有学过佛,修过道”,因而他“决不是《西游记》的作者。据此,李交纲在他的《<西游记>新评》一书上,将作者署名为“无名氏”,这位“无名氏”,在他看来,“不仅懂佛学,还精通儒、道之学,更发展了三教之学,应该说是一代宗教大师。”这位大师写《西游记》的目的是“表现金丹学主旨”,“不仅在表现着内丹学,更且体现着以心性为金丹的全真道后期思想” 但是,仍有人坚持“吴承恩作者说”,从吴承恩的个性、时代和社会对作者的影响来研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就是“游戏说”此观点应当溯及鲁迅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作品中“玩世不恭之意寓焉”。王齐洲认为,这种观点,给《西游记》中许多令人费解的矛盾找到了注脚,“《西游记》具有较明显的游戏性质,透视出一种娱乐化倾向”。 二、作品的角度。许多论者通过对作品文木的研究,提出了尊崇佛教说。他们认为作品的整体思想倾向,可以从师徒几人去西天取经,最后成了佛,看到它是尊崇佛教的。就连著名学者任继愈也说:“《西游记》中有修炼,道教的东西很多,涉及的词汇也很多,但在具体处理法上,佛高一些” 三、读者的角度。这种角度的论者,并不十分在意和着力寻找作者的创作意图,而是看重读者的接受。他们的批评实践表明,读者可以通过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整体形象的理解,并结合作品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生活,从自己的审美感受出发,作出对作品主题的判断。由于时代的变化和读者的不同,从这一角度去理解作品的主题,也就难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了。影响比较大的看法有以下几种。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