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三国演义》关羽形象所表现出的忠义观念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杨彭荔 参加讨论

     《三国演义》第一回便安排了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情节,随后通过许多情节展现他们之间肝胆相照的情义,自至刘备、张飞对关羽殉义的悲剧结局为止。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描写他们之间的义气,在关羽身上,体现了“义”的全部丰富性和生动性,展示了一个既集中传统道德精华又能为明清时期的市井百姓所认同的古代名将的人格力量,必然引起全社会的热切关注。甚至今天不论在海外,还是在穷乡僻壤,都有关帝庙,神化了的而且普及化了的关公形象时时刻刻都在提醒我们中国古典文学是如何追求传统道德理想和人们审美理想的统一。
     一、《三国演义》关羽“义绝”形象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1、“忠”和“义”的基本涵义
     忠、孝、仁、义,这是从两周以来就开始萌芽的封建伦理教条,儒家的开山祖师孔子把它们发展成伦理学说,而历代的儒家正统,为了服务于封建统治者一,对于这些伦理观念作了更为系统的发挥。所谓“忠”主要指君臣关系、主仆关系的纽带,是下属对上司的义务,即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所谓“义”主要指比较平等的朋友关系,兄弟关系,从真挚的感情出发,丝毫不带有利诱和强制的性质。早在司马迁修《史记》时,就以极大的热忱为朱家、郭解等游侠列传这些侠义之士,讲究信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仗义疏则,扶贫济弱,因此受到广大人民的同情和爱戴,当时有人在大庭广众说郭解不贤,马上被旁边的人割去了舌头,可见“义”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了。普通人民心目中的“义”是与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知恩图报、恩怨分明、忠诚守信等美德相联系的。封建统治者偷梁换柱,把那些奴颜卑膝、死心塌地为他们“效犬马之劳”的豪强褒为“义士”,把俯首贴耳、愚忠报主的奴才誉为“义仆,”达到借“义”之名,推行“奴化”之实的统治目的。所以,对于历史上所谓的“忠”、“义”,我们必须仔细分析,辩证地加以理解。
     2.《三国演义》作:者的价值观
     三国故事在长期的民间传播过程中形成了“尊刘抑曹”的鲜明倾向。《三国演义》作者罗贯单方面以中国传统知识阶层“士”的一员的身份,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儒学正统价值观念,同时他又是身处元末明初大动荡时代里的民间知识分子,与广大底层民众一同体验了动乱年代的悲苦,在对曹操奸诈凶残和刘备宽厚仁慈一抑一扬的背后,实际蕴含着的是中国百姓对于清明政治的渴望,这对处于颠沛流离混乱时代的下层民众尤其显得真实。如果把《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倾向统统归之于封建正统思想,那是不符合作品的实际的。罗贯中的价值观并非单一的正统观念,而是复杂而统一的,他将历史上和传说中的三国人物性格之各个组成部分,在作品中协调地交织在一起:他以一个艺术家的敏锐和技巧深刻地解剖了人物的心理,创造出矛盾而统一、蕴含丰富的性格,我们必须承认罗贯中创造出了鲜明动人的艺术形象,至今仍深深地打动着后代的读者。清人毛宗岗的《读三国志法》提到突出的、有特长的人物共九十一人,认为“古今人才之众未有盛于三国者。”[1](P295)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三奇”,或称“三绝”,即诸葛亮、关羽、曹操。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原载:《榆林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