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万有引力之虹》 读还是不读?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金煜 参加讨论
《万有引力之虹》,是托马斯·品钦最著名的作品,天书般难懂的文学经典,最近出版中译本。包括黄集伟、止庵等在内的书评人在第一时间向读者强力推荐,与此同时,他们也承认阅读这样一部经典天书的巨大难度,就像当年的《尤利西斯》一样。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打开《万有引力之虹》是需要勇气的,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样一种阅读挑战呢?
    难度 雪山里爬行缺乏氧气
    主持人:1973年《万有引力之虹》出来,《纽约时报》书评曾以“近几十年最长、最难读、最有野心的书”为标题。在座的各位,无论是读完了懂了的,读完了没懂的,读不下去的,正在读想读完的,都请你们谈谈对这本书“难读”的看法。
    张文宇:我原来研究翻译和语言学,后来读人工智能理论方面的博士,结果因为翻译这本书,耗去了三年时间,博士论文也给耽搁了,其中的痛苦真是无人能知。品钦语言的一个特征就是对英语语言的破坏,或者说革新,有时候句子非常之长,有时候又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汉语有时候只能用注释来解释。
    比目鱼:我曾尝试阅读《万有引力之虹》这本书的原版,作者总爱用一些比较大的书面语,内容涉及物理学、生物学、导弹学、宗教、心理学甚至流行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直接看英文没读下去。后来出了中文版,我就对照着看了半本,但总觉得不如读英文版过瘾。品钦的语言,句式结构感特别好,很有气势,但中文不管谁来翻译,原本里面语言的美丽肯定要打折扣。
    徐则臣:因为做文学编辑,我们这种比较专业的读者就比较愿意有一些有挑战的阅读。我挺高兴作者给我们制造了阅读难度。我不是连续地读,而是一段一段地读,每次从小的地方来看。读者一般都会想尽早梳理出完整的故事,越是迫不及待的时候,书内小的障碍越是造成很大的阻隔,很难受。这本书是没法在短时间内理顺思路的。
    邱华栋:小说的难度确实是达到了让人望而生畏的程度。我读着觉得非常干涩,涩在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信息,庞杂到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程度。
    对于品钦,现在大部分评价都非常高了,认为他开拓了人类小说的新境界,研究后现代小说的评论家都把他列为典范。但到现在还有人批评他把小说引向了死胡同,说他把写作当成智力游戏在操纵,批评他的情节支离破碎,人物奇奇怪怪,认为是一堆垃圾。有时候我看书觉得厌恶的时候我也这么想,会想这小子不会讲故事,但读着读着我觉得很伟大,所以我是在两种情绪里拉扯着,因此不会带来非常强的快乐,好像雪山里爬行缺乏氧气一样。
    对比 比《尤利西斯》更非逻辑
    主持人:有人认为《尤利西斯》深刻地影响了上世纪前半叶的文学,而《万有引力之虹》则深刻地影响了上世纪后半叶。你们觉得这两本书在可阅读性和其他方面有可比性吗?
    徐则臣:《尤利西斯》和《追忆似水年华》是一样的读法,《万有引力之虹》这本书肯定理解的难度更大一点,他写作时的逻辑性不像前两者那么顺。不过这样的书只能出现在科技高度发展,对世界认知越来越宽泛的后现代,《尤利西斯》也只能出现在乔伊斯的时代。
    比目鱼:我没看《尤利西斯》,但可以肯定这本书要比乔伊斯的书更加不严肃,带有更多性虐、黑色幽默和流行文化的元素在里面,关键是比《尤利西斯》“乱”。有人说《尤利西斯》经过多本注解参考书,所以现在人们也能看懂了,但事实上《万有引力之虹》在美国也有非常详细的注解的书,但西方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这书刚出来的时候,一些著名的书评写得都是“试读”,说明也读不下去。
    止庵:一般的小说,都符合我们自己的逻辑,探索性的小说,则有自己的逻辑。《追忆似水年华》和我们的逻辑还算比较近,但像《尤利西斯》、《没有个性的人》都不是我们的逻辑。关键我们不能拿读者的逻辑去要求作者,只能去适应。阅读最大的好处就是要了解作者的逻辑,跟他同步,携手共进。
    张文宇:我是学人工智能的,所以翻译的时候,慢慢借这个学科理出一条看法来。
    尽管后现代文学非常独特,但是总共享一些起码的特征:1.审美的角度的“张力”,也就是语言里信息涵盖量和结构总体呈现出的力量;2.“势能”。人的大脑也是物理器官,作品和读者本身的信息审美的结构,自身已经具有的知识,审美结构语言习惯,甚至道德方面等等之间,应该有一个高度差,有一定的势能差,读者才能在阅读中得到提升;3.“共鸣”。它是一切作品的基础,不管有多少势能,张力凸显,如果缺少共鸣,是不可能读下去的。
    科学 用物理理论表达哲学思想
    主持人:译者到底是懂计算机工程的,真是很新颖的文学解读看法。有意思的是,品钦也是物理学出身,《万有引力之虹》不光频繁夹杂着各种科学知识,而且也借用科学原理来描述人类的状况。
    邱华栋:品钦作品最核心的观点是“熵”的世界观。这个概念借用了热力学第二定理,描述人类最终在“熵”不断增加的过程中走向毁灭,这种世界观包含了现在环保主义的想法,但显然比环保的想法更深沉,它谈论人类的终极问题,即人类将在这种情况下逐渐走向死亡。
    江晓原:我是搞科学史的,“万有引力之虹”这样的题目,肯定会吸引我,但这本书1000页太厚了。“熵”是物理学上非常重要的概念,可能是所有物理概念中最具有哲学意味的。简单解释它,一个冷的,一个热的东西放在一起,结果是冷的变热,热的变冷,但不会冷的更冷,热的更热,除非外面有能量对它进行作用。“熵”可以理解成事物无序、混乱的总量,“熵”总是在单向增加的,除非当外面有外力能量输入的时候,才可能产生“负熵”。这个概念被不少人用来描述社会、趋势等,相当有文学色彩。
    陆建德:品钦把战争里面的细节写得荒唐可笑,好像是因为个人奇怪的习惯才对这么重大的事件产生影响。他想表达,历史本身并非有铁的规律,可能受到无数很细小东西的影响,这些又是和人的贪欲有一定联系,他通过借用“熵”这个物理现象来说明问题。
    比目鱼:我觉得作者之所以写成这么乱的感觉,就是为了展示他要说的“熵”的概念,“熵”就是混乱的总和,而他是故意要造成一种阅读障碍,不是为了娱乐大众,而是表现他想要表现的一种现实,一种状态,从阅读上给人带来乱的感觉,这是他的一种艺术追求。
    末日 很多地方给人感觉很恶心
    主持人:所以这可能也是和品钦之所以在书中体现出如此强烈的绝望的“末日”感有关,书中借用弗洛伊德的“妄想”理论,用一个末日后幸存者的反英雄角色表现对人生的绝望。
    邱华栋:我们读福克纳,海明威,感觉人类永远是无可战胜的,是有希望的,但品钦对人的基本判断是,人是非常脆弱的可疑的存在,慢慢走向死亡。这是他跟前辈们的差别。
    张文宇:这本书像海上女妖,她的歌声美丽迷人,但充满魔性。书里有很多地方给人感觉很恶心,比如好多性变态的场面,还有马桶转下去,大小便一起直冲的场面,还有吃饭时说出最肮脏的菜名的场面,结果所有的人都恶心得全吐光了,这些恶俗、淫秽的场面很多,这就是魔性所在。
    读者初看可能会觉得品钦是写人类的堕落,腐败。但是我觉得,你还是能感受到品钦最深的一些感受,他其实想通过这些恶俗淫秽东西的描写,释放一些东西,让人们更好地达到精神的彼岸。
    主持人:有人说,如果只能带5本书去月球的话,一定会带这本。
    陆建德:品钦就是写大书的作家,他其他的书也是写得很大的。有人写小故事也可以写得很好,但他不是这样的,尤其这本书对传统意义的小说形式提出了挑战。有人说他书里就写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东西,其实他很关心社会历史的,同时又会对我们传统所设定的既定价值观念形成挑战。不管怎么说,他都代表了美国文学里的一种活力,他开创了新天地。
    原载:《新京报》2009-03-0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