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南沙,即明代学者文人熊过(1507-?),字叔仁,号南沙,四川富顺人,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礼部祀祭司郎中。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是明朝“西蜀四大家”(杨慎、熊过、任瀚、赵贞吉)及“嘉靖八才子”(李开先、王慎中、唐顺之、陈束、赵时春、熊过、任瀚、吕高)之一,著有《周易象旨决录》七卷、《春秋明志录》十二卷和《熊南沙文集》八卷,对四川文化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五》之《周易象旨决录》提要云:“然过研思经训,实不止以文章名。”可见其文章在当时已享有知名度。对其文学之才,清代著名学者、词人朱彝尊所编《明诗综》说:“景仁、叔仁皆以文笔著,叔仁文章奥博,不欲居王、唐之下”,“山甫与富顺熊过叔仁名在八子之列,虽未能骖乘王、唐,亦一时之隽也。”但通行的古代文学史著作不录其名,古代文学作品选未录其文,也很少有现代学者对其文学作品进行专门整理与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文史杂志》1988年第5期曾发表了李朝正的《熊南沙的文学活动及其对四川文化的影响》,综述了熊南沙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活动,肯定了熊南沙的学术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本文想就几则文献资料所反映出的熊南沙与《水浒传》的关系,对其文学思想与活动做一点补充。 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钱谦益的诗文总集《牧斋初学集》卷三十二《序五‘王元昭集序》载:“昔有学文于熊南沙者,南沙教以读《水浒传》。有学诗于李空同者,空同教以唱《琐南枝》。”对《水浒传》相关资料的辑录,目前当推马蹄疾所编《水浒资料汇编》与《水浒书录》、朱一玄与刘毓忱所编《水浒传资料汇编》最为完备。而《牧斋初学集》中的这则资料,在以上三种著作及目前其他《水浒传》研究论著中均未辑录和提及。钱谦益不仅诗文兼备,而且博通经史。清代大学者黄宗羲及朴学家阎若璩都对其赞誉有加。从钱谦益治学为文的态度与功底来说,他在《牧斋初学集》中提到的这则材料应该是真实可信的。这则资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熊南沙为代表的明代中期文人学士对《水浒传》的接受与传播情况,值得重视。 资料中提到的李空同,即明代文学家李梦阳(1472-1530),字献吉,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明代中期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前七子领袖人物。《琐南枝》(又称《锁南枝》),是明代中叶流行于中原地区的民歌曲调之一。关于李梦阳教学诗者唱《琐南枝》之事,李开先《词谑·时调》中亦有记载:“有学诗文于李崆峒者,自旁郡而之汴省。崆峒教以:‘若似得传唱《锁南枝》,则诗文无以加矣。一’可见钱谦益所说并非空穴来风。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观念中,诗歌与散文所代表的是雅文学,向为正宗,《水浒传》和《琐南枝》所代表的通俗小说与民间俗曲则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鄙野之辞。而留心经学的熊南沙教学文者读《水浒传》,诗文名家李空同教学诗者唱《琐南枝》,则反映了他们对通俗文学的接受与欣赏,反映了明代中期文人士大夫喜爱、重视和学习通俗文学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熊南沙研究经学多不主旧说而自为新说,其教学文者读《水浒传》,既反映出他对传统文学观念的超越,也反映出他对《水浒传》人际传播有推动之功。钱谦益在《牧斋初学集》中还曾高度评价熊南沙日:“往余搜采国史,独《儒林》一传,寥寥乏人。国初则有赵子长,嘉靖中则有熊南沙。” 同为“嘉靖八才子”之一、同是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的明代文学家李开先(1502—1568)在其《词谑·时调》中记载了熊南沙与唐顺之等名士在一起评论《水浒传》的情况:“崔后渠、熊南沙、唐荆川、王遵岩、陈后冈谓:《水浒传》委曲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且古来更无有一事而二十册者。倘以奸盗诈伪病之,不知序事之法,史学之妙者也。”李开先显然认同熊南沙等人对《水浒传》的评价,况且他是在高度评价民歌时调的价值时提到《水浒传》的,有类比论证之意;因为上文之后紧接着说到:“若以李、何所取时词为鄙俚淫亵,不知作词之法、诗文之妙者也。”李开先把《水浒传》与当时流行的民间歌曲相类,把《水浒传》中的“序事之法,史学之妙”与民歌时调中的“作词之法、诗文之妙”相比,反映出他对通俗文学的肯定与欣赏。这与熊南沙的《水浒传》接受观念及通俗文学思想是一致的。 熊南沙、唐荆川等人把《水浒传》与《史记》相提并论,赞誉有加,这是从历史演义、史传叙事的角度来接受和高度评价《水浒传》。它反映出以熊南沙为代表的明代中期文人学士对小说的历史真实性与史传艺术价值的审美期待和接受视野。无独有偶,明代钱希言《戏瑕》也说:“微独杂说为然,即《水浒传》一部,逐回有之,全学《史记》体。”明代《水浒传》三大评点本中的小说批评也往往将《水浒传》与司马迁、《史记》相联系和比较。例如:容与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的《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回评曰:“说淫妇便像个淫妇,说烈汉便像个烈汉,……何物文人,有此肺肠,有此手眼!若令天地间无此等文字,天地亦寂寞了也。不知太史公堪作此衙官否?”壤无涯刻本《出像评点忠义水浒全书》的《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眉批日:“三段叙得详略虚实不同,亦是史笔。”《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眉批日:“以上情事不曾说,都将一笑字托出,真史迁之笔。”贯华堂刻本《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三《读第五才子书法》说:“《水浒传》方法,都从《史记》出来,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若《史记》妙处,《水浒》已是件件有。……某尝道《水浒传》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这些评点反映了明代后期小说批评家对《水浒传》的接受情况。他们已经认识到《水浒传》小说叙事与《史记》史传叙事的不同,而更多地着眼和侧重于对《水浒传》人物塑造、叙事方法等艺术创作层面的总结与评价,高度评价了《水浒传》依托史实进行艺术虚构而又形象逼真的艺术成就。 此外,熊南沙在其为杨廷和所写的《故相国石斋杨公墓表》中也提到了《水浒传》:“或说七等《水浒传》宋江赦者,遂阴结上所幸通事王永,彦明遂潜见上豹房。”这则资料在马蹄疾、朱一玄所编的三种《水浒传》资料著作中均未辑录。不过《明清小说研究》1986年第1期的刘知渐《<水浒)的书名及其所谓“真义”》一文曾经引用它来证明《水浒传》的成书时间。《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萧相恺、苗怀明与石昌渝讨论《水浒传》成书时间的两篇论文也运用过,但双方对这则资料的理解不一致。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讨论。杨廷和(1459—1559)是熊南沙的忘年知交杨慎(1488—1559)的父亲,武宗、世宗两朝叱咤风云的宰辅。其扶危定倾、改革弊政的政治功绩,为朝野上下所称颂。熊南沙能在为杨廷和所写的墓表中提到《水浒传》,也可见他对《水浒传》的熟悉与欣赏。 以上几则文献资料都透露出熊南沙与《水浒传》的关系,反映出《水浒传》在嘉靖年间已经开始流行并且获得文人学士的高度评价,以及明代中期俗文学在文学接受中的地位提升。这无论对熊南沙还是对《水浒传》的研究,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值得熊南沙及《水浒传》的研究者重视。仅从这一点来看,熊南沙也不应该成为一个被古代文学史及古代文学研究者遗忘的学者、文人。 原载:《文史杂志》2010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