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白璧微瑕话孔明 ——且说孔明的失误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陈增荣 参加讨论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南)人,是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曾经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刘备在成都称帝后官拜丞相。罗贯中的名著《三国演义》对他的智谋多所渲染,一般用来称足智多谋的人。(1)我国民间早就有这样的说法:“前朝诸葛亮,后朝刘伯温”。“十个臭皮匠,不敌半个诸葛亮。”至于诸葛亮的姓氏,有两种说法,一说姓诸葛,一说姓葛。据说,诸葛亮本姓葛,这在裴松之为陈寿的《三国志》所作的注里就有明确的记载:“(诸葛谨)其先葛氏,本琅邪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为之诸葛,因以为氏。”(2)这条注释是说,诸葛谨的祖上本姓葛,是诸县人,迁到阳都后,因为阳都也有姓葛的,当地人为了把他们与当地姓葛的区分开,便称他们为诸葛,意思是从诸县来的葛姓。后来诸葛谨的先人就用诸葛做了姓。诸葛谨是诸葛亮的亲哥哥,由此我们可知,诸葛亮确实本不姓诸葛,而是姓葛。按三国时代取名用单字的习惯,诸葛亮的名字应该是葛亮。(3)对此,本文暂且搁置不论,着重讨论关于诸葛亮的几点失误,或者叫做白璧之中的微瑕。
    诸葛亮的微瑕之一:隆中决策的重大失误
    《隆中对》可以说是千古传诵、家喻户晓、享誉中外的名“对”,甚至说它是千古绝“对”也是毫不夸张,绝不过分的。因为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不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英明地预见了将来的中国必定是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而且科学地提出了未来的蜀汉政权应该采取的正确路线与策略:东联孙吴,北拒曹魏。这些,都已经被证明了是正确的。但是,且慢,我们不能不指出,《隆中对》也是有缺陷的,甚至可以说是有比较严重的失误的。第一,这个“对”的结论“诚若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可以说是盲目乐观,根本实现不了的,这和鲁肃对吴主孙权分析天下大势的时候所说的“汉室不可复兴矣”大相径庭。“天下大势,分久必合”(4),魏、蜀、吴三国归晋的铁的历史事实早已证明,前者是基本错误的(“霸业可成”有正确之处,“汉室可兴”则是完全错误的),后者则是完全正确的。第二,《隆中对》所提出的具体行动方略也是不正确的,至少是盲目乐观和麻痹轻敌的。诸葛亮在后来的多次军事行动中也完全暴露出了这个弊病。诸葛亮说的是:“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亲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否?”很难设想,就是在若干年以后,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就会发生根本的改变。既然如此,怎么能将“成霸业”“兴汉室”这样极为重大的兼有军事与政治责任的行动责成“一上将”只是带领着兵微将寡的“益州之众”去付诸实施呢?看来笔者批评诸葛亮盲目乐观和麻痹轻敌是言之有理的。
    诸葛亮的微瑕之二:赤壁战役末期的小失误
    众所周知,赤壁战役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是诸葛亮“东联孙吴,北拒曹魏”的正确路线的一次重要的实践。这次战役,以孙刘联军的大获全胜,曹操的大败而逃结束,是诸葛亮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一场重头戏。但是,笔者不能不指出,对这个战役的尾声的处理,诸葛亮也是有小小失误的,这主要就是指他亲自部署本来就和曹操很有交情、而自己又特别讲义气的关羽去把守华容道,最终导致了关羽私自放跑了曹操的极其严重的不可挽回的后果。也许有读者会替诸葛亮辩解说,诸葛亮正是由于预知关羽一定会私自放跑曹操而故意安排他去把守华容道的,这也是为了以后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的形成而精心安排的。这个说法其实是不能成立的,笔者也不赞成。试想,历史上有哪次战争、哪个战役甚至战斗不是以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敌人为目标,而是以放跑敌人的最高领导人为目标的。诸葛亮是以知人善任著称于世的,他安排关羽把守曹操北逃的最后一个关口华容道最终造成曹操得以成功北逃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失误。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是诸葛亮另外安排张飞或者赵云去把守华容道而活捉了曹操,赤壁之战以曹魏的彻底失败而结束,那么,三国时期的历史很可能就要改写了。
    诸葛亮的微瑕之三:刘后主时代的严重失误
    这里主要谈谈诸葛亮在对待后主刘禅即阿斗上的失误和选拔、培养人才方面的严重失误。
    众所周知,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曾经对诸葛亮说过这样一番话:“如果阿斗可以辅佐则请辅之,否则,请丞相自代可也。”(4)这是很有政治远见的,也表现了刘备对于诸葛亮的政治品质、军事才能及人品的极端信任与放心。有了这样一柄尚方宝剑,在必要的时候诸葛亮完全可以取而代之。但是,诸葛亮为了他自己个人一世的名节,全心全意地辅佐那个根本扶不起来的刘阿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4),放弃了蜀汉政权的最高领导权,在某种意义上断送了后刘备时代蜀汉政权的大好前程。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的一个悲剧,这也是当时时代的一个悲剧,当然也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的一个失误。还应当指出,尽管诸葛亮自己也曾经说过:“宫中府中,俱为一体。”(5)但是,实际上,他主要是治理“府中”即丞相府,而对于“宫中”的管理却是不到位的,以至于留下了“宫中”的重大隐患——在诸葛亮去世后就明显地暴露出来了,比如姜维被后主刘阿斗从前线紧急召回及姜维被迫远离成都而避祸汉中就是证明。
    忽视对后继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可以说是诸葛亮在刘备时代特别是刘备后时代的又一个严重失误。这一点在刘后主时代更是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来。因为比较魏、吴两国,蜀国人才原本就十分缺乏,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到了刘后主时代,随着刘备和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及黄忠的相继谢世,蜀国可用的人才就更为稀少,达到了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程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诸葛亮忽视了对后继人才群体的培养。如果说诸葛亮不重视后继人才的选拔与培养,这显然有失公允。比如他在降伏姜维,决定将平生所学传给姜维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道:“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愿尽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当尽授之,汝宜倾心而报国也!”(5)但是,诸葛亮培养人才,有点类似于我国民间的老中医带徒弟一样,只重视单个人才的传授,而忽视了人才群体的培养,实在有失一国之丞相的开阔胸襟和宽广眼界,比如他没有尽早培养“副军师”或者“副丞相”——培养姜维也是在他自己行将就木,蜀国将要灭亡之际。比较起来,魏国在人才的培养上就注重多了,高明多了。魏文帝曹丕即位后,大力实行用人取士制度的改革,用人不拘一格,惟才是举。同时,大力开办学校,发展经济,选拔、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在这方面,我们不能不说身为丞相的诸葛亮确实是缺乏大局意识与战略眼光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这就是造成蜀国灭亡至少是提早灭亡的重要原因。
    诸葛亮的微瑕之四:其他失误
    这里主要谈谈诸葛亮“事必躬亲”与用人“求全责备”等方面的失误。而且,诸葛亮在这两方面的失误是有一定联系的。
    首先,诸葛亮在“事必躬亲”的失误。作为蜀国的丞相,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这很可能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品德。但是,事物常常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第二把手——军师(也就是实际上的丞相)、丞相——这样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级领导人,这可能就不是什么优点与长处了。笔者认为,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不好的现象。因为,如果像诸葛亮这样的高级领导人事无巨细都过于事必躬亲,大致可能就会有如下几种情况:要么是对下属的不信任,要么是授权不明,职责不清。如果这种情况长期继续下去,就会严重束缚下属的手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让他们失去了锻炼自己增长才干的机会。很明显,这对于培养和锻炼接班人是非常不利的。
    其次,诸葛亮在用人方面“求全责备”的失误。由于在用人方面“求全责备”,“一生唯谨慎”的诸葛亮几乎对任何人做事都不甚满意,也不甚放心。因此,诸葛亮“事必躬亲”,“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正是由于诸葛亮有着“事必躬亲”与用人方面的“求全责备”,由于诸葛亮“食少事繁”——根据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描写,魏国的司马懿从蜀国来使口中得知这一关于诸葛亮“食少事繁”的绝密情报后不仅大喜而且重赏了来使——不仅折损了他的寿命,更抑制了蜀国满朝文武的才能的发挥和新人的涌现。这就好比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生长得过于茂盛,势必使周围的小树受到它的影响自然难以茁壮成长一样。因此,明清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评论诸葛亮的时候就说过这样的话:“人皆局于循吏之矩”,“虽有英才之士,然摧其生气以即于瓦合,悉可恃矣!”
    如前所述,刘后主时代蜀汉政权本来已经人才奇缺,而且刘备对于马谡已经给诸葛亮有过明确的交代:“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4)但是,素以善于用人的诸葛亮却偏偏命令一贯夸夸其谈,只是会纸上谈兵的马谡去防守战略要地街亭,以至于因为街亭的失守被迫上演了一出“空城计”,诸葛亮自己也差点当了司马懿的俘虏,因此后来在追究责任的时候不得不挥泪斩之。此时的诸葛亮方才追思起先帝之言而失声痛哭,不得不承认自己在重用马谡防守街亭问题上的失误。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的这几点失误,和他的丰功伟绩相比较,和他的足智多谋相比较,又只不过是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的问题,充其量不过是白璧之中的微瑕而已。这丝毫无损于诸葛亮的伟大光辉。
    纵观西蜀兴亡的历史,除去别的因素不论,概而言之,兴亦系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亡亦系乎诸葛亮的几点失误。特别是到了刘备后时代即刘阿斗时代,笔者认为这与诸葛亮的失误恐怕是不无关系的。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裴松之.三国志·吴志·诸葛谨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书刊报》2009年3月30日—4月5日第13版
    (4)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5)诸葛亮.出师表[A].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C].中华书局,2008.
    作者简介:陈增荣(1950—),男,重庆人,大学本科,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原载:《长城》2009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