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办的“俄国经典作家与文学教学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的俄罗斯文学、历史、哲学界的学者讨论了俄罗斯经典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190周年纪念大会的筹备工作,并从跨学科视角论述了研究心得。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安启念从文学、哲学思想、文化历史等不同语境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西方很多思想流派都希望通过外在条件为人类指出光明的道路,而陀氏则看到了西方道路不能照搬,真正的解放在于消除人内心的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百春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性体现在其哲学性方面。他第一个提出了“俄罗斯理念”概念,引导了其后的哲学家从这一角度与西方对话。北京大学教授徐凤林认为,从破坏对人自由观念的束缚、纠正人类观念的偏颇这一意义上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类型具有典型性。 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情况,与会学者也展开了热烈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启超详细介绍了在意大利召开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国际研讨会的情况。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林精华则重点探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具有广泛世界意义的原因。他认为欧美作家的专文讨论、英语世界对俄国本土作家研究的重视以及俄罗斯侨民的介入,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广泛的重要步骤。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吴晓都谈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思想是理解俄罗斯文化中心论的资源和文化依据。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学者万海松细读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于19世纪70年代的《永恒的丈夫》,提出陀氏认为这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表达了关于信仰的主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建华则透过《群魔》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史家自觉和史学意识,认为《群魔》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将文学体验和内心体验、时代体验结合在一起的作品。 原载:《文艺报》10年12月24日第四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