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元末明初的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通过对历史上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描述,热情地歌颂了起义的英雄好汉,深刻地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并全景式地展现了起义的发生、发展、壮大直至失败的全过程。 从小说的基本主题来看,《水浒传》仍不脱离于传统的儒家忠义之理念。《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就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叫《忠义传》。一如明代的思想家李贽所言“:忠义在水浒”“,水浒之众—————皆忠义。” ① 从其结构布局来看,小说作品完整地体现着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所有环节。而其间的许多人物及其故事又有相对的完整性、独立性、集中性,它们像一个个独立的环穿在起义这根主线上,既有独立完整的特点,又环环相扣,紧密衔接,逐渐汇合,至第七十一回梁山众英雄排座次为最高潮。此后的故事发展就呈现出单线直下的格局,并渐入尾声。这种结构布局可谓是:首尾连贯,结构完整,情节集中,高潮迭起。而这种结构形式显然是受到史传文学与话本文学的共同影响。中国史传文学之祖的《史记》的体例就是典型的分开来是列传、合起来是通史的模式,而深受史传文学影响的话本文学既有故事的完整性,又有故事的发展,且相互穿插,环环勾连。这种结构体制显然是具有相当鲜明的中国特色。 要知道,小说作者的如是安排,既明确地昭示了小说作品的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主线,又形象地展演了《水浒传》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典型的民族特征,更让我们读者不由自主地从一个个相对独立的英雄好汉的故事中去把握其新的内蕴,去感受一种新思潮的酝酿与萌动。 毋庸置疑,小说中最精彩的看点莫过于众英雄好汉纷纷登台亮相的具体过程,而这具体过程便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人物的传奇史。诸如,从第三回至第七回的篇幅,便是集中叙写花和尚鲁智深的故事,可以称得上是一篇演绎鲁达性格史的中篇小说《鲁达传》 ② ;从第八回至第十一回,则可谓《林冲传》;从第十二回至第十六回则是青面兽杨志的传记。诸如此类,在小说中还有很多,众英雄好汉中的绝大部分在汇聚梁山之前,都有着一段光彩照人的“个人奋斗史”。 一、诸英雄列传的精彩展示 小说中的一百零八将的上梁山之路尽管各不相同,但几位主要人物的被逼上梁山之旅则几乎是如出一辙,那就是被逼无奈的最终选择。重要的是小说作者用了几近相似的手法,以几回或十几回的篇幅集中去叙写他们各不相同的被逼上梁山的过程。而这些相对集中的篇幅无形中也就造就了这些英雄好汉们的光彩照人的“个人奋斗史”。试看: 小说第三回至第七回集中演绎了花和尚鲁智深的传奇历史。刚一亮相的鲁达是一个下级军官身份的鲁提辖(提辖之官相当于现代的最低警衔———一级警司、排长)。他走上反抗之路,并不像林冲那样是自己直接受到欺侮,而是他见义勇为、打抱不平,为封建恶势力所不容被逼上梁山的。他豪爽、勇猛、朴实、单纯。在渭州,他爱憎分明,他帮助金氏父女逃走,并三拳打死镇关西郑屠(第三回),无奈在五台山出家。在五台山耐不住寂寞,久静思动,两次酒后打上山来,甚至把半山亭、山门下金刚都打坏了(第四回),这是他蔑视宗教神权的具体体现。被智真长老推荐到东京相国寺,又因救护林冲,被高俅恨杀(第八回),这是他无视权贵的大无畏精神的表现。做不成和尚的鲁智深逃走在江湖上,最后索性在二龙山聚义(第十七回),并最终汇聚到起义的洪流之中。 作品从第八回至第十一回专写林冲。他曾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虽也有屈沉在小人之下的感叹,但由于他处于中层的社会地位,又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所以,也就形成了他苟安现状、委曲求全的个性,压根儿也未曾想到背叛朝廷。后来,高俅的义子高衙内调戏其妻,使他怒火满腔,但也未曾下手。高氏父子设计骗他误入白虎节堂,被刺配沧州,这时的他还在幻想将来与妻子团圆。一直到高俅派人追杀到沧州、在山神庙亲耳听到陆谦火烧草料 场置他于死地的阴谋后,才在风雪之夜走上投奔梁山之路。一个“逼”字在林冲的身上演绎得最为精彩。 从第十二回到第十七回,作品集中叙写了青面兽杨志的故事。出身名门的杨志作为京城一个小官,在押运 “花石纲”进京的途中因遭风浪翻了船,失去花石纲,难以回京复任,逃走他处避难。后遇朝廷大赦,得以返回东京。想不到路过梁山撞上了林冲,此时林冲为了上山入伙,正在拿“投名状”。但杨志为了追求功名,不愿落草为寇,执意离去。辗转来到东京的杨志却遭到高太尉的一顿大骂且被赶将出去。万般无奈之下的杨志只好忍心去卖祖上留下的一口宝刀。尴尬人偏又遇到尴尬事,泼皮牛二苦苦纠缠,杨志一时兴起,杀死了牛二,又惹下杀身之祸。因是为民除害而免于死刑的杨志被发配大名府充军。大名府的梁中书非常信任杨志,把押送生辰纲的重要任务交付于他。生辰纲被劫,杨志一度欲寻短见,猛然醒悟后的他无奈被逼上了二龙山,并最终汇聚到起义的大军之中。 以上三位人物的故事是小说中最早、最集中叙写的英雄的传记,也是这三位小说人物的人生岁月中最能感动读者的传奇故事,更是他们光彩夺目的“个人奋斗史”。读者不难发现,小说中,这三英雄好汉尽管在日后也是大战沙场颇有建树,但其故事中最引人注目的仍是这些章回。不仅是这三位英雄好汉在上梁山之前的故事最富有魅力,即便是其他诸位英雄们也大多如此。众所皆知,数百年前、颇具慧眼的小说评论家金人瑞就已经对小说做了大刀阔斧的调整 ③ ,尽管他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角度出发的,但作为小说的精彩之笔的确是在众英雄好汉汇聚梁山之前。 二、诸英雄列传的文化意蕴———传统理念与新思潮雏形的博弈 之所以说到鲁达、林冲、杨志等人的“个人奋斗史”,是因为这三位同时也包括相当一部分英雄好汉们在汇聚梁山之前的斗争故事,诸如,武松的故事、阮氏三雄的故事、解氏兄弟的故事等,基本上都是不满黑暗势力而进行的单打独斗的个体行为。这些人的崛起,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官逼民反或奸逼民反的内涵,更有着为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去赢得空间的挑战与拼搏。也就在这种挑战与拼搏的过程中,凸显其非同凡响的彰显其个体生命价值的合理性。这在重视群体意识、强调个人必须服从集体的传统价值观下,显得尤为另类,也因此而格外的引人关注。 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人和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同呼吸共命运,他们在儒家传统的家国的责任感、义务感和个体生命的意志、自由、激情、欲望的共同挤压下,艰难地生活着、挣扎着。当家国的责任意识占上风时,他们是平和的、冷静的,抑或是理性的,就像林冲、杨志那样,是一再地忍耐。而当个体的意志、自由受限制而使个人的欲望与激情大增时,他们往往是挥手而上,哪一个愿臣虏自认?这是作为一个纯粹的个体的人的真实存在与表现,没有这一点,那么这样一个人也只能是失去灵魂的躯壳。如林冲,如果没有斗杀陆谦的一幕,其英雄的美名恐怕也就难以成立。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人与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人物一样,是在一种理性与感性的交错中生存和发展着的,因而也就有了风雪山神庙之前的隐忍平庸的林冲同风雪山神庙中的神勇威猛的林冲并存。梁山好汉的经历与结局,绝好地演绎了中国古代小说题材乃至人物的民族特色:天下兴亡之责、民族大义之举的主旋律。如果仅看其前半生的举动,他们最初所关注的或许只是修齐治平的理想、兴邦富民的伟业,而当社会的黑恶势力的挤压与其固有的理想产生激烈的冲突且快让其窒息时,个体的人的本能与欲望终于迸发出来,一个真正的个体的人站起来了,尽管这或许不是一个特殊意义上的大写的人,但却是一个真正意义的自然中的人。他们往往是仰天大笑出门去,路见不平拔刀助。这时候的他们“一片天真烂漫” ④ ,保存了一颗颗绝假纯真的童心,任天而动、率性而为;这时候的他们才是真正的魅力四射。他们这种在特定形势下被激发出来的关注自我、彰显个性的一面恰恰是对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注重群体价值观念的一种挑战,这是封建社会里群体意识的个体复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水浒传》中的诸英雄列传不仅仅是小说中的精彩看点,也是一种展示自我意识的萌动。 而当生活在传统文化氛围中的作者依循这社会中的人亦是小说中的人物所必须遵循的治国平天下的基本规则后,小说中的众英雄的个性也就渐次泯灭,精彩看点也就不复存在。也就是说,在传统理念与新思潮的博弈中,刚刚萌动的新思想、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让位于传统的道德文化规范了。 综上所述,《水浒传》中的诸位英雄好汉在汇聚梁山之前的英雄壮举,不仅铸就了他们自身的辉煌,也同时是借逼上梁山之名,形象地展演了表现自我之实,更是明代后期崇尚自由、彰显个性的时代思潮的先声。 作者简介:江中云,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小说。 ① [明]李贽·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② 文中所提或所引《水浒传》的本子是指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出版的《水浒传》。 ③ 明末清初的金人瑞评改《水浒传》,形成了七十回繁本的《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七十一回《水浒传》即以此为蓝本。 ④ 朱一玄,刘毓忱.水浒传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原载:名作欣赏2010年第2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