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再论《西游记》中的佛与道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刘铭 参加讨论

    长期以来,关于《西游记》中佛与道的阐释与论争就没有停止过。有人认为《西游记》是证道之书,也有人认为它是谈禅之作,胡适曾在《〈西游记〉考证》中说:“《西游记》被这三四百年来的无数道士和尚秀才弄坏了。道士说,这部书是一部金丹妙诀。和尚说,这部书是禅门心法。秀才说,这部书是一部正心诚意的理学书。这些解说都是《西游记》的大仇敌”。不能否认,《西游记》一书与佛道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它不是宣传道佛的书,也不含贬低某一宗教的倾向,即便是有批判,也是针对于佛教与道教中的不仁不义之徒。正是基于这一点,《西游记》中的佛道观是不崇不抑的,而孙悟空则是这不崇不抑间的制衡者。
    
  • 与佛道“无关”

    《西游记》本身对于佛或道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贬低倾向,作品曾借孙悟空之口说道:“你应该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保你江山永固。”对于正当的佛道,是不否定的。
    (一)《西游记》不抑佛,对佛教普度众生,存善去恶等观念是持肯定态度的
    首先,从取经这一贯穿文章始末的线索来看,这一行为是佛教的活动,为的是取得大乘佛经,普度众生,保江山永固。唐太宗游一番地狱,见到:
    时闻鬼哭与神号,血水浑波万丈高。无数牛头并马面,狰狞把守奈何桥。
    于是起超度孤魂野鬼之念,欲寻僧人去西天取经,取得大乘佛法。唐僧则应承下这一重要任务。
    其次,《西游记》中最具有“本事”者,并不是孙悟空,而是佛教中人如来佛,孙悟空并不能逃出如来佛的五指山,并且取经路途上每每遇到不能收服的妖魔鬼怪,孙大圣往往要找菩萨、诸佛帮忙,这就体现出《西游记》对于佛教救人于危难的肯定。这种肯定不仅体现在唐僧等人对于佛的请助上,还体现在众人对于唐僧等人的请助上。如孙悟空医治朱紫国国王疾病,帮助捉拿妖怪,救回金圣宫(《心主夜间修药物君王筵上论妖邪》);乌鸡国国王给唐僧托梦,诉说冤情(《鬼王夜谒唐三蔵悟空神化引婴儿》)等。
    再次,从取经的结果来看,作者对于佛教寄托了某种情结,九九八十一难后,封佛是对主人公功德圆满的犒赏,在文本接受者看来,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这种结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作者对于“佛是可以在人们经过受难之后帮人完成夙愿”这一理念的肯定。且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本都是“戴罪之身”,最终都得道成佛,也说明了佛教对于犯错者的宽恕与改过后的褒奖,这种既往不咎即是宽恕理念的体现。
    (二)《西游记》不抑道,作品有时也体现某些道教思想内容
    作品中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强烈的重生观念,道教向来注重长生不老,老子曾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作品中重生的观点正体现了《西游记》所受道教思想的影响。
    首先,孙悟空面对猴子的生老病死,心生感慨,渡海求方,以求长生不老。
    《西游记》中的仙丹仙果也大都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蟠桃、太上老君的仙丹、御酒等等,孙悟空对于这些灵丹妙药也十分有兴趣。《西游记》有两个十分精彩的片段,一是孙悟空改生死簿,这一片段生动刻画出孙悟空重生恶死的观念。另一片段是,孙悟空被放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之中煅烧,炼丹炉是道士炼丹的器具,却帮助孙行者炼出了火眼金睛,可见,道教对于最终修成正果的孙悟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作为一心向佛的唐僧来说,他的前生今世都是与佛有关,但是他的肉身却有着长生不老的功效,而加害于他的妖怪也大部分是想吃唐僧肉以求长生不老的。并且孙悟空的第一任师父菩提祖师虽是佛教中人,却常常以道人样貌出现,讲话别具“仙风道骨”:
    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真个是——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总之,从《西游记》中对于某些佛道观念的肯定,以及佛道对作品的重要影响上看来,作品并没有刻意批判某一方或宣扬某一方的意图。
    二、《西游记》中被揶揄的佛、道者
    《西游记》不贬低佛道,同时也不尊崇佛道,它并没有将佛道的任何一方奉为圭臬。相反,却对佛道中的某些人进行了揶揄与讽刺。值得注意的是,《西游记》中被讽刺者,只是那些佛、道门中的可笑与可恶者,而并非佛教、道教本身。
    一方面,作品对佛道中的可笑者给予了讽刺,最为显著的例子就是唐僧,他是一个慈悲为怀的僧人,却胆小怕事,做事死板迂腐,不辨忠奸;仙界占统治地位的道教系统的神仙们也有可笑的行径,以玉皇大帝为代表。孙悟空大闹天宫,整个天庭束手无策,只得求助于西天如来,可看出当时其无能的可笑状。
    另一方面,作品批判了心术不正的佛道门徒,反对狭隘的宗教观,对于借宗教害人的道士、和尚予以了谴责。例如车迟国的三位大仙,利用自己的本领蛊惑国王,荼毒生灵,并伺机杀害国王,取而代之。比丘国的国丈,以自己从海外的来长生秘方为引诱,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做药引,十分残忍。以上是道教门徒的恶劣行径,佛教中也有此种。例如观音禅院的老僧见袈裟起歹念,意欲烧死唐僧师徒。这些身为佛道门人,却不怀善念之徒才是作品极力批判的。
    《西游记》讽刺揶揄了许多佛道门中的邪恶之徒,表明作品并非佛道的宣扬者与尊崇者,而是对于宗教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能够将其间的糟粕剔除出来,作出毫不留情的揭露。
    三、崇、抑之间的制衡者——孙行者
    (一)作为制衡者
    《西游记》并不将佛道的宗教观念作为宣传的对象,也没有批判其中的某一方,孙悟空起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孙悟空可以说是对于佛道关系的调和者,从而使得作品的在倾向上达到了在崇、抑之间的制衡。这主要体现在他与宗教权力者之间的关系上。
    孙悟空企图与玉皇大帝平起平坐,闹得天庭不得安宁,踏上取经路前,天庭是被揶揄的对象,取经路上,天庭倒成为了助手。镇元大仙乃道教高人,悟空推翻他的人参果树,于是他便露出凶狠残暴之像,要用油锅煮师徒四人,此时残暴的道人成了讽刺的对象。观世音救活人参果树后,悟空又与镇元大仙结为兄弟。此时,道人的被讽地位瞬时间改变。
    孙悟空与佛家的关系更是如此。在取经路上,唐僧的孱弱与善良、轻信,使得本不顺畅的取经路更加坎坷,孙悟空的机智、果敢、稳重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如前文所说,唐僧往往成了一个被揶揄者,唐僧甚至多次不分青红皂白赶走悟空,酿成恶果。如果单纯是这样,佛教就容易被变成一个被嘲笑的对象。此时,孙悟空起了一个调和剂的作用。如来佛祖可以将悟空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观世音和唐僧可以用欺骗的方式让他戴上紧箍咒,而且,观世音常常指点迷津,遇到困难,孙行者最先想到的也是观音菩萨。当遇到与自己一模一样的假美猴王时,也只有如来佛祖才能解除危难。这些都避免了佛教成为“懦弱”的被嘲笑者。
    (二)之所以为制衡者
    孙悟空在崇与抑之间起了一个巧妙的调节作用,是因为他天性是一个清醒而独立的自然的个体。自打出生之日起,他便不依附于任何人,他无父无母,自然是他的老师: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生于自然间的他,不知何所谓束缚,何所谓礼教,何所谓为佛,何所谓道。所以他可以清醒地判断这佛道,不会因为惧怕权势与门第而失去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日后,即便是成了一个和尚,也不是迂腐地守着“佛门清规”过日子,孙悟空仿佛成为了一剂廓清浊气的药,使人于宗教的浓重氛围中嗅到了一股清新之气。
    四、结语
    总之,《西游记》与佛教和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却不是宣扬宗教的布道书,也不含批判宗教的意图,对于佛道的态度可用“不崇不抑”来概括。而达到“不崇不抑”这一效果的关键性人物就是孙悟空,他天性的自然与不做作使他保持了清醒的态度,从而使得整部作品透出了一股清凉之气。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孟湘,王苏生《.西游记》宗教超越主题之透析.保定学院学报,2009,01.
    [3]张春玲.从《西游记》中道士形象看崇佛抑道思想.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学院科学版),2009,07.
    原载:《安徽文学》2011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