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坐在“门槛”上读书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马大康 参加讨论

    在巴赫金笔下,“门槛”有着丰富的隐喻意义和深刻的思想蕴含,它既分隔了两个世界,是不同世界的界限、边界,又连接着两个世界,不同的世界在这里交接、转化和穿越。在“门槛”上站着的正是门神,那个能够同时看到内外两个世界、主宰开端和终结的雅努斯。当然,我们都没有资格做神灵,即便仅仅是看门的神,但也无妨坐在门槛上读书、思考,偶尔也看看门内的喜剧和门外的闹剧。
    巴赫金就是这么做的。巴赫金所谓人文科学方法论中的“外位性”,说白了,无非是像祥林嫂那样捐出一道门槛,区分界限,然后再自由自在地跨进跨出。无论在不同文化之间、不同理论之间、你我之间,我与自己之间都免不了得设那么一道坎,划上界,才谈得上对话、质疑、认识理解,否则,就连自己也无法认识自己。读书更应该如此。坐在门槛上,时而深入作品世界,沉醉其中,忘却自我;时而又逍遥书外,进而拷问之,辩驳之,终于又从中获得心灵启迪。这种方法不叫“骑墙”,而叫“坐门槛”。王国维所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正是此之谓也。没有门槛,也就无所谓“入”和“出”,就不存在“入”或“出”。其实,杜甫所称道的转益多师就是要我们多跨几道门槛,多拜几个老师,然后才有开阔的视野。这样,在你自己的头脑中就构成了对话和交锋,你才能别裁真伪,做出选择,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领地,进而将“他人的话语”转化为“自己的话语”。这样,面对种种疑难,你就能够做出中肯的应答。
    门槛隔开了内与外、“家”与“国”、私密与公开、内心与外表、“我”与“我们”,就在你跨进跨出门槛之际,你的言谈举止、你的心情心境就发生了微妙变化,因为你已经是一个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人了。当“我”蜷缩在内心世界,我似乎只是我自己;一旦打开心灵的门扉,跨过心灵的门槛,踏进社会,开始说话,行事,交友……“我”就只能是“我们”,甚至成为“他们”了。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这道门槛,看看这一切变化究竟是如何发生在门槛上的?当门槛隔开的是美术馆、图书馆、教堂、官府或者监狱,其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转换?譬如,杜桑将小便器请进美术馆展览大厅之后,我们跨过这间大厅的门槛,看到的是一件艺术品,是“泉”;设若我们跨过的是另一道门槛,在它原本应该呆的地方看见它,那它就只能是原先那个模样。
    如果“门槛”是人生的门槛、生命的门槛呢?前者把人生不同阶段划分开来,清晰地展示出特殊的人生经历对人的成长的重大影响,描绘出人的成长历程,譬如出生、入学、成人,等等,这些门槛不仅仅是人生过程一个简单标志,而是一种关键性的过渡、一种转换,对我们的先人来说,其意义大矣,他们是必须为此举行庄重的礼仪的。特纳就深入研究过这些特殊的人生门槛,他称其为“阈限阶段”。而后者则又是另一种区分,它隔开了阴阳两个世界,同时又是生死间的摆渡。有了生死间的门槛,才有对永恒的追求,对天堂和地狱的玄想,人生也因此被赋予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正因为人生和生命中设定了许多门槛,这就在每一个人面前设置了无法回避的抉择。跨不跨过门槛,跨过哪一道门槛,这就是人生抉择。屠格涅夫《门槛》中的女郎面临着承受人生困境和牺牲,或是逃避人生责任的抉择;纪德笔下的阿丽莎却是敢不敢跨越性格和宗教的门槛,追求热烈爱情的抉择;而《马太福音》则又将其视为“灭亡”和“永生”的抉择。
    门槛有宽窄之分,高低之别。门槛不仅仅是一条“界线”,它是一片“边缘地带”,是一个“过渡阶段”。这里交织着各种冲突、交换、穿越和变化,门槛本身就是色彩绚烂的意义世界。对门槛的思考,佩尔尼奥拉称之为“仪式思维”。他说:“因为读书、思考和写作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主观性,或者满足个人需要;相反,它代表的是失去个人,是体验到个人其实是一种中间状态,是个通道,是向一个不同和奇怪事物的过渡。”这种“中间状态”和“过渡状态”正发生在门槛上。埃斯卡皮同样认为:阅读“要求读者到另一个人家里去,求助于另一个人,于是得从自己家里走出去。”这也是一种过渡。读书竟然要跨越两重门槛,自家的门槛和人家的门槛。只不过,过去之后还得回来,得重新回到自己的家中。仿照巴赫金的说法,要来来往往走上几趟。于是,人生就不得不忙于在门槛上进进出出。
    如今,在人们心目中二元对立思维似乎已落得声名狼藉,“亦此亦彼”的思维则开始备受热捧,而事实上,却几乎没有人对“此”与“彼”之间的“门槛”感兴趣,而是“彼此彼此”地不分彼此,也不再思维了。与此不同,萨特既没有“非此即彼”,也没有简单地“亦此亦彼”,他抓住形而上学与历史化、文学自律性与功利目的性这些相互对立的关系问题,力图跨越门槛,探索“使形而上的绝对与历史事实的相对性交汇、和解”,将独立自律的“目的之城邦”改变成具体的开放性社会的途径,并因此取得深刻的洞见。
    门槛这个世界竟如此丰富多彩,不妨让我们就坐在门槛上读书吧:打开书本是一个诱人的世界;合上书本,举目四望,那又是一片更为广阔、迷人的风景。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11年7月5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