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德勒兹是当代西方极具原创性的哲学家,被称为“创造概念的哲学大师”、“哲学中的毕加索”、“差异哲学家”、“20世纪最重要的空间哲学家”、“游牧美学家”等。 德勒兹与德里达、福柯、利奥塔等当代法国其他思想家存在两个殊为不同之处。其一,在德勒兹的哲学大厦中,对艺术的探讨占据了一个显著的位置。他评论过的艺术家多达75位,还写过三部文学专论《普鲁斯特与符号》、《批评与诊疗》、《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他对艺术的阐释不滞留在哲学概念思索的层次,而是力图形成一种哲学与艺术的互动,将文学视为创造新的思想形象的领域。其二,德勒兹虽然批判和颠覆了再现、意义、结构和主体性等西方理性主义范畴,但他不是直接去批判,一味去捣毁,而是建构与之针锋相对的、更高级的概念。作为“创造概念的哲学大师”,德勒兹创造了一系列特色斐然、风格独异的概念。 差异哲学与块茎思维是德勒兹创造概念的方法论基础。他将差异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事物不同于它自身,存在就是差异。”在《差异与重复》一书中,德勒兹指出,一个重复在本质上与它所重复的东西不同,进行重复就是进行区分。因此,存在的基本原则不是统一而是差异。德勒兹创造的概念都奠定于差异哲学之上。由此,他倡导“块茎”的思维模式,不把事物看成是僵化的、等级制的、具有中心意义的单元系统,而是把它们看作植物的“块茎”或大自然的“洞穴式”的多元结构,强调块茎构架式的“and…and…and”式的链接逻辑。这种链接逻辑为其概念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什么是哲学》一书中,德勒兹指出,“概念属于异质生成……概念与其全部组成成分是即时共现的,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距离”,“概念之内的关系既不是包蕴关系,也不是外延关系,而是赋序关系;同样,概念的组成成分既不是常量,也不是变量,而是一些按照相邻地带排列起来的名副其实的变式”。由此,德勒兹大大弱化概念之间的对立性、悖论性而创造一些风格独异的概念,欲望机器就是精神分析学的“力比多”概念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劳动”概念的结合,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种“and…and…and”式的链接逻辑在不同的领域之间追踪概念,如在哲学与音乐之间、文学与动物之间、音乐与文学之间,让这些领域既相互沟通,又保持彼此间的差异,从而创造出跨学科间的对话,如哲学的生成音乐、音乐的生成文学、文学的生成动物等。 在德勒兹创造的概念中,不无古怪、晦涩、玄奥的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其受众的广度。例如,“无器官身体”是德勒兹最难捉摸的概念之一。无器官身体在字面意义上指的不是没有器官的身体,它不与器官对立,而是与器官所形成的组织结构相对立。德勒兹痛恨组织体,他曾言;“人类的有机体是一个可恶的无效之物。”他由此创造无器官身体这一概念对精神分析的三个术语(有机论、意义论和主体性)进行彻底解域。有机论是一种叠层化(中心化、等级化)的身体模式,而无器官身体则是解叠层化(非中心化、非等级化)的身体。无器官身体不是一具僵死的肉体,而是一具活生生的、富于生命、充满躁动的肉体,从而使得有机体及其结构发生爆裂。从《反俄狄浦斯》到《千高原》,无器官身体一词衍生出充盈的无器官身体、空虚的无器官身体、特定的无器官身体和单一的无器官身体等富于意义的嬗变,更增添了其潜在的歧义性。简言之,无器官身体是欲望的基础,是未成形的、非层化的物质,是强度的母体。在德勒兹那里,无器官身体是本原性的,近似于老子的“道”或中国诗学的大象无形和无我之境。 德勒兹创造概念的目的不外于三个方面。首先,反本质主义、拆解总体化、消解二元对立、颠覆等级制、抵制同一性的压制、主张差异对话精神、强调变动不居的开放性以及块茎图式的间性关联,是德勒兹在差异、重复和生产性欲望基础上进行哲学实验的根本动机和主要内容,因此而创造的系列概念,如机器、生成、生成妇女等,为我们输送了大量的诗学术语。其次,强调创新至上。德勒兹认为,哲学家不是反思者,而是创造者。他把文学视为机器、装配、生产、解辖域化、际遇、弱势、抽象机器、战争机器,强调的正是文学的多元、流变、动态生成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彰显了文学永恒创新的本质。最后,为弱势作家和弱势艺术代言。德勒兹认为,强势作家,如莎士比亚和歌德,体现了趋同的艺术价值观,是历史进程中里程碑式的存在。弱势总是处于边缘地位或被置于圈外,历史很少思考弱势经验,弱势艺术及艺术家常常受到忽视。他以“弱势”对抗“强势”,认为弱势艺术家才创造真正的杰作。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8月30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