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刘心武的“大胆”映照出时代弊端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杨青 参加讨论

    上周六下午,刘心武在北京为其新作《刘心武续红楼梦》举办了首场签售会。与图书销售成绩不错、发行方夸口向百万册冲刺的信心相比,读者的反应却是恶评如潮。有人调侃说,刘心武是把曹雪芹说的“白茫茫”理解为“死光光”了。网友“痴人十二少”在豆瓣读书上感叹:“看了刘心武的续本,真是觉得如今的残本是已完的,任何的补缀都是多余。”
    这样的结局早就在大家的意料之中。可为什么一件明明知道不可为的事,偏偏要勉力为之,落得骂名满天呢?仔细反思一下刘心武续红的胆量和动机,我觉得正好反射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种种弊端。
    第一重罪就是缺乏对传统的敬畏。从近现代算起,读者心目中有资格和能力续红的为数不少,真正痴迷《红楼梦》的作家也为数甚众,为什么别人都按兵不动,偏偏刘心武敢揽下这泼天重担呢?答案是:无知者无畏。
    刘心武一直强调“还原”曹雪芹本意和不满意高鹗的创作是他续红的动机,其实更早不满意高鹗的是新红学的代表者之一俞平伯,对高鹗后四十回的否定性评价让他获得了“腰斩派”的称号。但俞平伯临终时曾为”腰斩“而忏悔,事实上,在俞平伯的《红楼梦辨》中,他就说高鹗是功多罪少的人,甚至指出“轻视高作”就是在文学创作上“不知深浅”。
    刘心武虽然不是名门正派的红学家,但是作为《红楼梦》的爱好者,几十年来一直围着《红楼梦》打转,按说应该不会错过红学界权威写就的实用指南。可是,如果没有错过,又怎么会漏掉俞平伯的警告呢?这鲁莽之举显然是唐突前辈,也是对传统和古典文学的不尊重。而这正是我们时代的通病,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第二重罪是缺乏自知之明。从近现代作家名单上搜索,读者心目中续《红楼梦》的候选人不少,张爱玲是,俞平伯也是。但张爱玲只做一本《红楼梦魇》,不敢起续写的念头。俞平伯曾恃才去补《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中的一节缺文,绞尽脑汁,“竟一字不能下笔”,足见进入“曹体”有多难。俞平伯感叹,“我以为凡书都不能续,不但《红楼梦》不能续,凡续书的人都失败。”但时代不一样了,看看刘心武的胆气:“中国人在经典面前总是匍匐在地,我不成,我不对,我不敢,我不做,我错了……”而他的“续红”显然是“我来了,我敢,我行”的典型时代宣言。
    第三重罪是基本功太差。抛开《刘心武续红楼梦》的情节和结局不提,单看文字功底和驾驭能力,有读者感叹:诗越来越少了,勉强呈现的顶多是打油水准。这不是刘心武个人的错,也是时代的问题。我们这个时代还是有诗的,梨花体、海棠体,层出不穷,但诗意荡然无存。在曹雪芹那个时代,不懂诗词的凤辣子也能随便吟出一句“一夜北风紧”。刘心武是这个时代的人,对仗联句吟诗这些古人的童子功,现在连有的文学大家也不会,所以也不能一味责怪刘心武。
    时代不同了,像西南联大时期一批批出人才的时代刘心武没赶上,以后也成了绝响。此外,我们生活的日渐快速和粗鄙,也是刘心武笔下无文的主要原因之一。没赶上好时代,没受到过好的教育和训练,又没遇上沉静自知的氛围,再被利益一撺掇,罔顾自己的实力,就拍马上阵了。
    按常情来推测,这本无论是文字功底还是情节故事都与原著距离以“光年”计的图书,如果放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或四五十年代,估计会被出版社抛置一边,懒得搭理。但到了眼下,出版社一味向钱看,正好给无知无畏的作者壮了胆色。归根结底,刘心武敢续红楼,就因为有出版社敢出敢卖,而且要大卖。谁不知道眼下出书,有水准的远不如有卖点的更抢手,也许只有变异的时代才会结出这种没有水准的“怪胎”。
    俞平伯曾说,“高氏的失败,不在于‘才力不及’,也不在于‘不细心谨慎’,实在因两人性格嗜好的差异。而又要强合为一,致一百二十回成了两橛,正应古语所谓‘离之双美,合之两伤’”。我猜想,如果俞平伯看到《刘心武续红楼梦》更会气得两手发抖,数落道:才力不及,学识不及,文字又不及,谨慎心细更不及,全书无一及处,除了余勇可贾,实在更无一词。
    原载:《深圳商报》2011年3月22日
    
    原载:《深圳商报》2011年3月2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