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也谈《 红楼梦》 后四十回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王瑞盛 参加讨论

    《 红楼梦》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不朽名著,犹如熠熠闪光的一块玉任。说它是玉珏含义有二:一是《红楼梦》 这一宏篇巨著,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的完美统一,莫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堪称范本之一;二是《 红楼梦》 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竟前后出自二人之手。曹雪芹以其前八十回未完之作,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创作之伟大,堪称一绝。高鹗能冲破前人和同辈案臼,以生花妙笔,补写了《红楼梦》 后四十回,续书在悲剧结局的描写上基本遵循原著踪迹,完成了故事的最后结局,使整部《 红楼梦》 得以广泛流传。原著和续作两玉合为一任,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这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一大奇迹。然而,由于作者的思想、立场、观点及才智等不同,结合在一起的两块玉亦有优有劣。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续书比之原著,犹如泰山比之“珠峰”。的确,如果对原著和续作细加品味,就不难发现,续书在思想和艺术上与原著有很大差距,甚至有相悖之处。拙笔仅就续书与原著不相吻合之处略谈浅见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叛逆者在续书中逐步回归
    贾宝玉是《 红楼梦》 的中心人物,是作品思想倾向的主要代表者。他在出场之前,作者就通过冷子兴之口向读者介绍了他的叛逆性格。出场后,曹公又以《西江月》 二首在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乃至最后的结局上为贾宝玉做了质的规定,是塑造贾宝玉形象的总纲。而续作者高鸽站在封建阶级的正统立场上,表面遵循曹雪芹的总纲,使一些情节和事件与原著“关联照应”,但实际对贾宝玉这一形象不断加以修正,使其叛逆思想得以回归,严重损害了作品反封建的伟大思想意义。
    一、鄙弃功名利禄与追求富贵寿考
    贾宝玉叛逆的思想性格最集中地表现在他鄙弃功名利禄上。在功名利禄面前,他奉行“三不主义”,即不喜欢读书、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不想当官。在前八十回可以说宝玉未曾用心读过一日书,还竟然把《四书》 以外的其它书烧了,说明宝玉对宣传封建思想的书籍是深恶痛绝的。而在高鹗的笔下,贾宝玉一反过去之常态,开始“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追求起富贵寿考来。续书开篇贾政就改昨日的“名利大灰”为精神大振,责子入学,并要求宝玉“单要学习八股文章”。宝玉也一改前八十回听说问功课就假借有病以搪塞的常态,嘱咐丫头们 “明日早早叫我.老爷等着送我到家学里去呢。”其学习态度是何等积极。行动上也表现得用功刻苦,甚至是废寝忘食。第八十二回宝玉“连忙吃了晚饭,就叫点灯,把念过的《 四书》翻出来,看着小注,又看讲章,闹到梆子下来了”,都累病了还说“不怕”。宝玉在学习上由无病装病已变为有病瞒病,坚持上学,前后判若两人。贾宝玉二番人家塾后,追求功名利禄,刻苦学习,求得上进,四篇八股文一篇比一篇好,终于金榜题名,没有辜负众人的希望.没有愧对“列祖列宗”。这就是高鹗笔下的贾宝玉,显然与前八十回中的形象是迥然不同的。
    二、轻视封建伦理与讲求忠孝节义
    在前八十回,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不仅表现在鄙弃功名利禄上.还表现在他轻视封建伦理道德上,而高鹗的后四十回使贾宝玉的这种性格也有所回归。
    首先,在君臣大义上,原著和续作的态度是不同的。如第三十六回.宝玉道:“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者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拼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拼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沂以这皆非正死。”这段话不仅否定了“文死谏,武死战”的君臣大义,而且还说“死谏甘是由于存在件君,具有反对皇权的意味。再如第七十八回,贾宝玉奉严父之命作炙姽婳词、贬低君臣,唐突朝庭。天子与满朝文武却不及一闺中林四娘。在歌颂林四娘忠义之余,宝玉尚“太息”“仿徨”。“太息”“仿徨”什么?他没有明确说明,但与他反对“文死谏,武死战”的议论相对照不言自明。贾宝玉一向看重女性,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而恒王的爱姬林四娘也以死战来沽名钓誉,可见不独须眉浊物,“亦且琼闺绣阁之中亦染此风”。这怎能不令贾宝玉“太息”“仿徨”呢?
    而高鹗在第九十二回中让贾宝玉大谈《 女孝经》和《 烈女传》 ,对文王后妃等历代忠烈之女加以赞赏,讲得巧姐肃然起敬。这与对林四娘的““太息”“仿徨”是两种思想。后四十回贾宝玉不仅在思想上接受了封建的君臣礼义,而且在行动上也开始格守这种君臣礼义。第八十五回写宝玉去给北静王拜寿.这与第十五回宝玉因听说北静王“每不以官俗国体所缚”才愿意“相会”和相会后日渐疏远的态度是有很大不同的。
    其次,贾宝玉对待女性的态度原著与续作大不相同。原著中的贾宝玉是一个喜在“内闱厮混”, “护法裙钗”,追求男女平等的人物形象,他的名言是:“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并认为女儿是山川日月之精秀载体,男子不过是一些渣滓浊沫而已。这些话看来有些荒唐和偏激,但在当时却含有超前的进步思想。贾宝玉的“女清男浊”说就是对夫权的否定,是对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挑战。贾宝玉从他的进步妇女观出发,对女性特别是对被压迫的下层女性是尊重、体贴、关怀、爱护和帮助的。
    在高鹗的笔下,对宝玉不仅没有有关“护法裙钗”的描写,而且在有些片断的描写上有悖于前八十回的进步妇女观。比如:同是祭奠晴雯,在曹公的笔下宝玉发出的是愤怒和诅咒的呼声,将晴雯比作至美至洁的芙蓉女神,自称为“浊玉”。这充分表现了封建叛逆者贾宝玉对在思想品格上属于自己同类的晴雯的崇敬与歌颂,对晴雯受残害夭逝表现深切同情。而在八十九回中,时隔仅一年,贾宝玉在祭奠晴雯时却写了《望江南》 这样缠绵徘侧的宫词,字里行间表现的无非是他对晴雯美色的迷恋。词中宝玉竟自称“怡红主人”,称晴雯为“晴姐”。这完全是贵族少爷称呼通房丫头的口吻。从“浊玉”到“怡红主人”,从“女神”到“晴姐”,从对同类歌颂和同情到单纯对美色的眷恋.思想感情的变化是多么大!
    二、爱情婚姻悲剧失去了社会内容
    续作完成了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单从悲剧结局这一点看,高鹗照应了原著所留下的暗示伏笔,但高鹗采取偷梁换柱之法,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抽去了宝玉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内容,降低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认识作用。恩格斯说,对于王公贵族,“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的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因此,贾宝玉婚姻起决定作用的,就是贾府的家世利益。具体说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弃黛娶钗是贾府造就接班人的需要
    宝玉在贾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只有他有希望成为贾府的继承人。即宁荣二公所言:“惟嫡孙宝玉一人… … 略可望成。”这样宝玉走什么路,做什么人,就直接关系到贾府是否后继有人,能否延续家道的问题。在婚姻的缔结决定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贾府选择谁做宝二奶奶,不取决于宝玉的意愿,而是取决于家世利益。这家世利益首先就表现在能否利用婚姻关系使“行为偏僻性乖张”的宝玉归于“正路”,也就是能否把宝玉改造成贾府的继承人。
    宝黛爱情是以共同的叛逆思想为基础的,而林黛玉的叛逆思想较宝玉更为激进,她不仅支持宝玉叛逆,而且在叛逆的道路上较宝玉往往先走一步。若宝黛结合,不仅无助于规引宝玉于“正路”,而且是“助纣为虐”.对宝玉的叛逆将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使贾府陷入后继无人的绝境。可见宝黛爱情不仅违背封建礼教,而且将严重地损害贾府的家世利益。所以.贾府无论如何是不会娶林黛玉的。
    薛宝钗是封建卫道者,她举止娴雅,端庄大方,温柔敦厚.具有“小惠全大体”的“治才”。她洞明世事,练达人情,规劝宝玉屡尝闭门羹而仍喋喋不休,堪称诲人不倦。她所具有的这一切完全符合贾府改造宝玉和治理家政的需要,所以她博得贾府上下的欢心。贾府只有利用宝钗的“停机德”和“治才”,才能使其挽回崩溃的企图有一线希望。可见贾府弃黛娶钗是改造宝玉的需要,是维护家世利益的需要。这是我们分析原著所得出的必然结论。而续作让黛玉说起“混帐话”,把她改造成象宝钗一样的人物,使钗黛合一,抹煞了弃黛娶钗是维护家世利益即封建利益这一社会内容,而归结为“以黛玉赚弱而迎宝钗。”这样就把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必然性用个人生理上的偶然性所取代。
    (二)弃黛姿钗是金钱与权势结合的需要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金钱与权势的结合是相当紧密的,金钱靠权势来捍卫,权势以金钱作为后盾。如果缺少一方,另一方便难以自保。在金钱与权势两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联姻是一条取长补短的有效办法。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得以缔结,除贾府为改造宝玉之外,重要的原因就是实现这种金钱与权势的结合,以期使贾薛两府能得以苟延残喘。
    贾府是门庭显赫而内囊空虚,薛府是家资尚厚而家势无威。薛姨妈携女进京的目的,就是寻求权势以保护家资。当初薛府置人命官司于不顾,急急送女进京“待选”就是为了寻找政治靠山。而无论是宝钗被选进宫,还是与宝玉结合都能实现这一根本目的。可见,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结合,在本质上是权势和金钱的结合。其根本目的是为巩固贾薛两府既得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而续书让薛府遭倾家灾祸,变得一贫如洗,与身无长物的林黛玉一般贫寒,从而抹煞了“金玉姻缘”是权势与金钱结合的这一实质。
    另外,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悲剧,是宝玉叛逆思想和性格发展所造成的,贾宝玉出家是他经历了种种变故,终于认清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后,决意与本阶级决裂所选择的唯一道路。这样通过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使我们可以有两点认识:一是封建社会在当时已是后继无人,整个封建大厦即将倾倒;二是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异常激烈的封建社会末期,权利与财产的再分配频繁。在这种情况下金钱和权势的结合也已无助于延续贵族的家世利益,从而说明封建社会已岌岌可危。而高鹗抹煞了贾宝玉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内容,也就使续作失去了上述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作用。虽然高鹗也让宝玉出走,使宝玉和宝钗的婚姻成为悲剧,但这只是表面与前八十回的照应,其实质与曹公原意根本不同。
    三、“运终数尽”和“否极泰来”
    曹雪芹做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看出腐朽的封建制度必然要灭亡。所以他说:“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真干净的白茫茫大地意味着封建制度的总崩溃.这是政治上的白茫茫。续作表面与原著“有应接而无矛盾”,展现了一个“白茫茫”的场面,而这种“关照”却改变了原著的思想内涵,写出的是一个自然景观的“白茫茫”。这就是贾政安葬母柩回归途中,天乍寒下雪,贾政在船中写家书。“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 贾政看出是宝玉大吃一惊,忙问道:“‘可是宝玉?’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只见船头上来了一僧一道,三人飘然登岸而去。贾政疾忙赶来,“转过一小坡,倏然不见”。“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并无一人。”续作用这种带有神鬼迷离色彩的雪景来照应原著中的“白茫茫”,可谓貌合神离,一笔抹煞了原著深刻的政治内容。曹雪芹在描写封建家族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向“运终数尽,不可挽回”的境地衰败的过程中,展现了各种各样的不可调和的矛盾。随着这些矛盾的日益激化,预示着封建制度逐渐走向崩溃。
    续作仅用一自然雪景与原著的“白茫茫”相照应,而且是一笔带过,但是确用了大量的笔墨篇幅来掩盖和熄灭原著中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矛盾,使矛盾逐渐消失和变性,向最后的目标“沐皇恩贾家延世泽”迈进。总之,“后四十回,虽然远远不及前八十回,但自有它不可抹煞的价值。它续了全书,保留了宝黛爱情悲剧的结局,在一定的程度上仍然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现实,而且事实上它接在八十回后头已有了近两百年的历史。”月亮与太阳相比其光明相去甚远,这后四十回就好是月亮,但与其它凡星相比,人类感觉最亮的还是月亮。只要把后四十回与“金榜题名、奉旨完婚”等作品稍加比较,孰高孰低就立见分晓。
    原载:《学术交流》1996 年第1 期
    
    原载:《学术交流》1996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