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五十回中,史湘云编了一个谜语,是一阕《点绛唇》,打一俗物。词云,“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大家猜了半天,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也有猜是“偶戏人”的,都没有猜对。后来宝玉猜是“耍的猴儿”。湘云笑道:“正是这个了。”众人道.“前头都好,末后一句怎么解?”湘云道:“那一个耍的猴儿不是剁了尾巴去的。”引的大家都笑了起来。 “耍猴儿”过去北京街上常有,现在早已见不到。但湘云所说的“耍猴儿”和后来北京有的是否一样?我们这里找到了一个最早的“耍狠儿”的资料,时间是康熙年间,当在《红楼梦》成书之前,“耍猴儿”的人是满洲人用满语耍猴,不似北京用汉语耍猴。耍猴的是两个人,用两个猴。也不似后来北京只一人,用一个猴。大约史湘云他们所看到的就是这种“耍猴儿”吧。原文见于朝鲜人金稼斋所著的《稼斋燕行日录》中。金稼斋于康熙五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在进北京的路上的十三山地方看到的。情形如下: “有两人各携一猿而来,二黑犬随其后,其犬如猫。遂招人,使呈其伎。 各出红衣穿其猴,一人敲锣叫声有所云,于是两猿各自开柜,出胡帽(按。当系满洲帽)戴之,人立回旋。既已,又喝声道辞,则两猿昏脱其帽,又于柜中出假面着之;一双髻童子,一美须长者。童子持鏖,长者伛偻扶筇,相与回旋。既已,又皆脱去,更着女人面:一女有愁容,持巾时时作拭泪状。既已,又脱女面,更着甲胄,跨木马,持兵器,作击刺状,回旋数次而止。其行止以锣声为节,此似皆仿戏子而不知其演何本也。胡人(按:当系满洲人)所道之语,亦似戏子唱曲矣。 又使两犬驾车,车上作屋设帷,大与犬称,驰走庭中,回转中规。 又以筛轮四个,周回置地上,相去丈许,胡人敲锣有所云云,其犬从轮外转一周而止。乃竖一轮为门,犬则从轮外转一周后,即从其门出。再竖一轮相对,犬又穿过两轮而一周。于是尽竖四轮,则犬悉穿四轮。又以四轮连排如串字样,犬则从四轮一直穿过。又以四轮相比如连环状,犬乃曲腰转作,东人西出,西人东出,尽轮而止。又以三轮相连加一轮于其上,如山字形,犬则先穿边轮,又穿中轮,而即又腾身跳人其上轮而一出。其一边亦然。其回旋出人,悉如人意而一不触动其轮,每回一次辄卧。闻锣声徐起而行,意甚闲暇,尤其异也。”这两个满洲“耍猴儿”的人的精采表演,令当时来中国的朝鲜使团大为惊奇,做了这样详尽的记录.。这段记录对我们研究民俗学的帮助也很大。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距《红楼梦》庚辰定本的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不过四十八年。距甲戍即乾隆十九年(1754年)不过三十二年,而甲戍写定之本已有脂批“三十年前事,见书于三十年后”,那么曹雪芹笔下的“耍猴儿”的背景正是如《稼斋燕行日录》所记的那个时代。“耍猴儿”的样子必也如《稼斋燕行日录》所记的样子了。 原载:《学习与探索》 1980/03 原载:《学习与探索》1980/0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