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楼梦》的阅读与文本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邓遂夫 参加讨论
同学们,大家等久了,非常抱歉!因为我和你们学校来接我的同学一道,专门跑了两家出版社,去给大家要了些我的书,获得了可以给大家稍微优惠一点的价格。还多亏了这位小姑娘(指主持这次演讲会的清华大学研究生屈真同学),她也为此费了好多劲。加上堵车,所以来晚了一点。有些同学,是几天以前特意跑到开新闻发布会的三联书城去买了我的书。因为我和周汝昌先生都要在那里签名,买的都是原价。昨天我在女子学院去讲,我也帮她们要了一点书,是按照世界图书节那天在地坛公园的优惠价。有的同学就说:“我们先买的吃亏了。”我新出的这部庚辰校本,印制精美,封面做得还是比较漂亮的,可能有些同学已经看到了。但我当初要求出版社在定价上一定要坚持平民价格,这是我一贯的主张。可最先还是定的108元,现在终于同意按99元定价了。这是接受了我刚开始的要求:我说这个四卷本的书,定价不要超过100元,最好98元。所以编辑最后说:“就定99元吧。”我说我代表读者感谢你们。他说这样会影响你的稿费哟。我说这个是很次要的,我希望大家都有能力买。就是现在这个99元,对于一些同学来说,仍然价格不菲,所以我希望能借今天这个机会,再为你们优惠一点。今天也把我的《草根红学杂俎》弄了一些来,这是我和这位女同学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跑到东方出版社,费尽千辛万苦才拿到的。刚开始他们说来不及从库房里拿出来,后来还是在门市部拿到了,也是特别的优惠价。
    通过今天这样一个活动,促使我们多读一些书,我觉得是有好处的。特别是《红楼梦》这部书,是我们中国文化里面比较公认的一部最伟大的作品,一定要深入地去读它。我可以在书上给大家签上名,还带了章来,给大家盖一盖。我希望大家看了我的书,能给我多提一些宝贵意见。我对所有的读者,不管是学生还是一般的读者,只要你提出的意见我觉得是可以参考的,都会认真地吸取到今后的修订本中去。凡是买过我的甲戌校本修订本的同学,可能都看得出来,在后记中,在我的注释中,我都提到了这样的事例。比如最初的一次修订版,我就提到了西北大学的一个学生,还提到了其他一些年轻人。后来的修订新版,我又提到了我家乡自贡的一个大学生,当然也提到了其他读者。所以凡是我来讲过的学校,我都希望同学们能够接受我的请求,在读我这部书的过程中,凡是发现了问题,哪怕是自己认为还不够成熟的疑问,都最好及时地给我提出来,以便今后把《红楼梦》脂评本的校订工作做得更加完美。这不是为了我个人,而是为了中华文化,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好不好?
    这是一个简单的开场白,现在给大家讲正题。
    我今天没有吃晚饭,因为时间来不及了。最近这几天连续到各个大学去讲,再加上接受媒体采访,我的嗓音有些哑了,讲的时候可能声音大不起来,希望同学们稍微安静一些好吗?我今天是这样安排的。一般情况是讲两个小时,其中一个半小时由我讲,半个小时留给大家提问,作交流。但我今天大约只讲一个小时左右,多留一点时间跟大家交流。因为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还要回答,或者相互探讨。不知道今天的题目是怎么定的(回头看黑板上的讲座题目),反正就是一个漫谈吧。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各处连轴转,根本停不下来认真思考和准备,所以只有根据你们的情况大概地讲一下。
    我想着重谈四点:第一,《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第二,应该怎样去读《红楼梦》?第三,我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精力去搞甲戌校本和庚辰校本?有那么多《红楼梦》版本,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两种权威校本,现在去搞这两个版本有什么必要?而且我还要搞一个《蒙古王府本石头记校本》,简称蒙府本,明年出版。搞这些本子,花了我二十多年的功夫来考订、校正,这是为什么?最后第四点,就是当前在红学界,在红学这个领域,到底有些什么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大概就讲这么几个方面。也没作什么准备,不一定严格依照顺序去讲,可以把它穿插起来。然后呢,同学们有些什么问题,平时有些什么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对我所讲的,有不同意的,或不理解的,也可以大胆地提出来。我都可以根据我自己的理解,给大家做些回答,以供参考。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有些看过我的《草根红学杂俎》的读者可能知道,里面有我在这方面的专门论述,散见于这里面的好多篇文章。我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是四大名著,在中国应该是最伟大的一部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小说,都没有哪一部书超过了《红楼梦》,这是大家比较公认的。当然也有一些人不同意,但是大多数人是公认的,在学术界算得上是一种共识。但是为什么还要提出《红楼梦》是怎样的书这个问题呢?因为有些同学或者有些读者,往往觉得《红楼梦》读起来特别费劲,觉得有距离有隔膜。还有,就是和我们当前流行的一些小说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有些人爱看金庸、古龙,有些人爱看琼瑶、席娟,或新涌现出来的爱情小说、青春小说、网络小说。这类小说和《红楼梦》有什么不同呢?武侠小说以及现在的某些爱情小说,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具有传奇的色彩。我们中国古代曾经把小说称为传奇。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人看来,平平常常的故事,似乎不适宜写成文学作品,总得要有一些离奇的、不平凡的情节,才值得把它写出来。也就是说,凡是写成小说的,包括写成戏剧的——以前戏剧也称为传奇——它就得有些不平凡的东西,有些非常离奇的,甚至掺杂着神仙鬼怪的东西。所以有的人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奇特的不平常的经历,就称之为传奇性的经历或具有传奇色彩。而当代小说,特别是外国小说,在这个概念上就有一些变化,就不去追求故事的传奇性;有的甚至走向另一种没有情节、没有故事的极端。为什么人们会觉得读金庸的小说很有可读性呢?原因就在这里,就是因为它里面的情节都具有传奇色彩。爱情小说也是这样,比如琼瑶小说,它的人物、故事,总是包含着一些不同寻常的成分。
    《红楼梦》却不是这样。它虽然有故事,有情节,有丰富的细节,但是从整体上讲,它并不具有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以及外国古典长篇小说那样的传奇色彩。英国两百多年前比较流行的哥特式小说,以及后来的伤感小说,也都具有传奇色彩。就是后来德国诗人歌德的小说,它也具有传奇色彩,比如《少年维特之烦恼》。当然,《红楼梦》也用了一些诸如梦游太虚幻境,癞僧跛道携带一批风流冤孽下凡入世,以及贾宝玉含玉而生等情节,这也是不寻常的。但这些东西不是这部书的主流,它只是作为一个引子,甚至作为一种象征来体现;而这部书的主要故事内容,仍然像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一样平常和琐碎。为什么以前总是称这部书为现实主义小说呢,恐怕就是因为它的主体仍然是依据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如实描写的。但是这个“如实”,也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加入了小说的一些手法、技巧,还有它的章法。一句话,它是基本上按照生活的真实来写的。里面所用的一些具有神怪色彩的东西,只是一个装饰性的外壳——这在中国古代小说里是不能完全排除的。《红楼梦》虽然照例用上了这些东西,作者却明确表示这是一种“荒唐言”,让你真切地感觉到这样的描写是假的不是真的;或者说仅仅是一种象征,一种隐喻,有的还是一种幽默或曰调侃。比如秦钟死了,有小鬼来把他的魂勾走,还说了一些奇奇怪怪的话。那就不是真正的神话,而是一种调侃,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黑色幽默。所以《红楼梦》的主要情节、主要内容,都是合乎生活真实的东西。因此,用读金庸和琼瑶小说的那种读法来读《红楼梦》,就不行了,在感觉上就会很不带劲。即使在四大名著中,读《三国演义》,读《水浒传》,也和读《红楼梦》很不一样。那是大量的战争或历史场面的表现,非常壮观,非常激烈,而且情节非常惊险,扣人心弦。有的人看四大名著,只看了三部,看到《红楼梦》就觉得不带劲。相对而言,女性的读者读《红楼梦》要读得进去一些,这是一种总体的现象。
    现在把话说回来,《红楼梦》究竟是一部什么小说?过去比较占主流的认识,认为它是一部爱情小说。更早的时候,则认为它是一部政治小说,或者历史小说,说它是写政治斗争的,是写一个家族、一个社会的衰亡史。但现在人们大多认为这种认识太牵强了,也大多认为它是写爱情的。因为它里面的确有好多涉及爱情的描写。但我却认为,《红楼梦》主要还不是写爱情。是写什么呢?有人读过我的《〈红楼梦〉主题辩》就知道了,我认为它是写少女们的故事,写主人公在其生活圈子里所感受到的少女们的故事。而作品的立足点,则是站在一个无比赞美也无比哀叹的角度来写的。过去我们古代有些作家、戏剧家,也写过不少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写了不少美好的女性。但是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在封建社会中很难避免的、对女性的不平等观念。他们仍然是把作品中的女性当作为奴为婢、为男人服务的对象。即使书中人物所追求的爱情获得了成功,作品中的女性与她心仪的男人结合了,也仍然摆脱不了作男人的奴隶的最终命运。但是《红楼梦》所体现的内容就很不一样。它所塑造的贾宝玉这个男主人公,在他的心目中,一切年轻的女性特别是少女,都是美好的,高贵的,高尚的。他没有那种以为只有贵族小姐才高尚的等级观念,他对任何一个丫环、戏子或其他等级低下的少女,都是一视同仁看待的。同样觉得她们都是水做的骨肉,是聪明伶俐的,是美丽可爱的,是富于感情的,是很有个性的。而且不管什么样个性的女孩子,在主人公心目中都是值得尊敬、怜爱、悲悯、同情的。曹雪芹就是用这样一种视角来描写他所熟知的女孩子。他通过这种赞美和悲悯同情的笔调,来描写大观园所有这些女孩子的聪明才智和美丽,来揭示她们的悲剧命运,对她们的遭遇鸣不平。
    书中第五回梦游太虚幻境,仙女们演唱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它的引子,也就是这一套曲子的序曲,最后一句是:“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这是脂评本的文字。当初我写文章的时候,用的是以程高本为底本的通行印本,叫“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怀金悼玉”和“悲金悼玉”,在这里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指对金、玉的怀念和悲悼。金是宝钗,玉是黛玉,是以这两个人物作为代表,来概括大观园里所有的女孩子。我们从这支《红楼梦》曲的引子(实际上是它的主题曲)中,就可以看出:《红楼梦》正是一部“怀金悼玉”的书。也就是作者在为他所亲见亲闻的一批年轻女孩子的命运而悲叹。所以,如果说得准确一点,《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就是为当初那个时代的少女们唱的一曲哀歌。这个哀歌里面透着由衷的赞美的基调,但更多还是哀叹她们的悲惨命运。
    这部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男性,却是一个地道的“女权主义者”。我为什么要力求通过校订脂评本,而把《红楼梦》的文本恢复到曹雪芹的本来面目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去的种种权威校订本,都把贾宝玉的形象给扭曲了,给篡改了。这当然不是校订者有意要这样做的,而是因为过去的传抄本比较混乱,出现了一些由各种原因所造成的讹误,校订者在判断上出现了偏差所造成的。我们知道,作者是以他本人为原形来塑造的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因而在写到这个人物的一些敏感问题时就总是有点闪烁其词,遮遮掩掩,欲言又止。比如每个人过生日都在书中写明了日期,唯有贾宝玉,通篇找不出他是哪年哪月哪日生的。这还牵连到一些和贾宝玉同一天过生日的人,也不知道是哪天生的。贾宝玉有一次过生日,在大观园里开夜宴,平儿偶然说起她也是这天生的,大家都说以前不知道呀,也得准备礼物呀。后来说起鸳鸯也是那天生,还有一个丫头也是那天生。因为书中没有点出贾宝玉的生日是哪月哪日,所以和贾宝玉同一天生的人就都不知道日子了。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却非常奇特。原因就在于,这涉及到作者本人的形象,他一说出真实的生日,就怕别人说是写他自己;说一个假的日子呢,可能又不愿意。于是就躲躲闪闪,写得含糊其词。
    但作者在书中有没有写过贾宝玉的生辰日期呢?写了。他实际写了贾宝玉是哪一天生的,只不过搞了一些隐晦的手法。这就涉及到贾宝玉的人物形象问题。书中实际上给贾宝玉作了个形象的定位,说他是“总花神”,或者“花王”。这正是通过书中暗写宝玉过生日,却谎称是给“花神饯行”所隐约透露出来的。这个“饯花神”的日子,作者明确写出是农历四月二十六日。后来大观园女儿们筹办诗社,每个人都要取个雅号,贾宝玉也要起,李纨不屑地说:“你还是用你的旧号‘绛洞花王’就好。”这就再一次印证了四月二十六日所谓给“花神饯行”,是在给宝玉过生日。证明这个所谓“绛洞花王”和前面提到的“花神”,都是对贾宝玉形象的一个定位。但是这个“绛洞花王”的雅号后来并没有真正使用,贾宝玉写诗,正式的落款又变成了“怡红公子”,这就是一种有意的遮掩。曹雪芹在书中总是这样,有时给你一点提示,却不明说,然后又遮遮掩掩。但越是这样,就越是大有深意。这是《红楼梦》在表现手法上的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特点。《红楼梦》这个作品为什么具有那么大的魅力?其魅力之一,就是在书中设置了很多障碍,设置了很多象征隐喻的成分,存在着大量说一半留一半的东西,让人感到扑朔迷离,牵肠挂肚。大家仔细去读《红楼梦》,就有这个感觉。
    现在来说说什么叫“绛洞花王”。直译的解释就是红色洞府中的一个花王。什么叫“花王”呢?贾宝玉自己有个说法。晴雯死了以后,小丫头见他很难过,就骗他说:晴雯昨晚给她托了个梦,说她当了芙蓉花神。宝玉就信了,还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一样花一位神之外,还有总花神。”意思就是说,在每一个分管一种花的花神之外,还应该有一个管总的花神存在,这个管总的花神也就是“花王”。像这样一种“花王”的概念是从哪来的呢?《牡丹亭》。汤显祖的《牡丹亭》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书中的男女主人柳梦梅和杜丽娘,两个人在梦中相遇、恋爱,在他们相依相偎掩入花丛,进入一种情爱的境界时,舞台上就有个空白。原著是这样写的,“末扮花神,红衣插花,上”。什么叫“末扮花神”?生旦净末丑。生,就是小生,年轻的男子;旦,就是年轻的女子;净,是大花脸;末,就是须生,有胡子的中年男子;丑,是丑角。末扮花神,就是由挂须的男子扮演的花神。红衣插花,则可能是一批着红衣而插着花的女子,也就是他所率领的一批分管各种花的花神,一同上场。这个末扮的花神,实际上就是“花王”。我当年在南京参加纪念曹雪芹逝世220周年大会的时候,江苏省昆剧院把传统的《游园》和《惊梦》这两出戏表演给我们看。因为书中大量描写了有关上演《游园》、《惊梦》的情节,黛玉在山坡上偶然听到里面的曲子,还感动得在山坡上坐了下来。江苏省昆剧院演的这两出戏,是严格按照前辈艺人代代相传的原始演出台本表演的,和《红楼梦》书中的描写完全吻合,和汤显祖的原著反倒有一点小小的差别。那就是,舞台上末扮的花神虽然挂着青须、穿着绿袍,却有一个细节,让我当时看了情不自禁地叫出声来:“这不就是‘花王’的出处吗?”当时坐在我旁边的何满子先生,回过头来很奇怪地望着我。
    我为什么要从《牡丹亭》里去寻找“绛洞花王”的出处呢?因为以前的古人也常常提到“花王”这个称谓,但和《红楼梦》这个“花王”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古人通常是把牡丹花称为花王,那是指花里面的佼佼者,指花里面最美丽、最雍容华贵的一种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花王。而真正意义上的花王应该是《牡丹亭》里的那种领头的花神,而且通常是男性,这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怜香惜玉”的特点。《牡丹亭》里的花王在出场时有句台词——我们可以在《牡丹亭》原著中查找出来——他说:“咱花神专掌惜玉怜香,竟来保护他,要他云雨十分欢幸也。”什么叫“惜玉怜香”?就是爱护女孩子,要千方百计地让她们得到欢乐和幸福。这就是花王的职能。《红楼梦》书中处处提到《牡丹亭》,作者曹雪芹对《牡丹亭》这类传奇角本,这类在一般正统儒生中可能是不屑一顾的书,显然熟悉得很。他通过书中的人物,一再地欣赏和赞美这些东西。所以曹雪芹才给他所塑造的贾宝玉这个人物赋予了花王的形象,这绝不是偶然的,随意的。通过这一“花王”形象定位,就可以看出:贾宝玉正是大观园女儿国里的一个超级“护花使者”。以前的所谓“护花使者”,只是护一个人;书中的贾宝玉不是护一个人,他是护所有的女孩子,成天为女孩子们奔忙。谁受了一点委屈,遭了一点祸事,他就要去帮助她,为她奔走。甚至一个小丫头金钏儿死了,满周年的时候,大家都去看戏,热热闹闹地为凤姐庆贺生日,唯独贾宝玉把他的小厮带出来,买了些香烛,换了一身素缟——就是穿了一身白衣服,古代的孝服,悄悄地骑着马出城去了。来到一座叫“水仙庵”的庙宇,专门选择一个井台边,插上香烛,祭奠那投井而死的小丫头。
    原载:在清华大学的讲演
    
    原载:在清华大学的讲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