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 金瓶梅》和《 红楼梦》之间的三段“链环”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沈治钧 参加讨论

    《 金瓶梅》 是世情小说的奠基作,《 红楼梦》 是世情小说的最高峰。两书同属于我国长篇小说名著,相隔近两个世纪。《红楼梦》代表了我国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所以,它的生成原因,历来倍受学者关心。一部巨著的产生,缘由往往是相当复杂的。大致说来,它是特定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是作家个人一切条件凝聚在一起的结晶,也是文化传统在一定时期发生作用的必然反映。在文化传统中,当然就包括文学传统。具体到《红楼梦》 来说,它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学传统的集大成之作。在《 红楼梦》 里,我们可以见到《 诗经》 《 楚辞》 以降历代文学经典的影子。换言之,那些文学经典都对《红楼梦》 产生了影响。其中,《 金瓶梅》 的作用尤其明显,因为,它和《 红楼梦》 同属于世情书,有许多相似之处。关于这两部巨著之间的关系,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张俊先生《 试论金瓶梅与红楼梦》 已经阐述得比较全面和透彻了① 。我们相信,现在大概不会有学者怀疑这样的看法,即倘若没有《金瓶梅)) ,或许就不会产生出《 红楼梦》。 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 金瓶梅》 是写实主义极好的一部著作,《 红楼梦》 从这本书里得到的好处很多。”② 然而,《金瓶梅洲双红楼梦》 是否仅止于这种简单的直接影响呢?两座相隔近两个世纪之遥的艺术高峰之间,是否会有某些间接影响的因素存在呢?也就是要问,从《 金瓶梅》和《 红楼梦》中是否存在某些中间环节。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注意。如张俊先生就曾多次提出他的“链环”说③ ,在最新出版的著作中他再次重申了自己的观点。《清代小说史》第一章《 明清之际小说》 第五节《 醒世姻缘传和世情小说》指出:
    在《 金瓶梅》 之后、《 红楼梦》 之间近二百年世情小说发展史上,《 玉闺红》 《 醒世姻缘传》及稍后出现的《 林兰香》 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而成为联络两部煌煌巨著的“链环”④ 。
    我们认为,这是很有道理的。这些“链环”,清楚地显示出了世情书作家薪火相传,从一座高峰向另一座高峰奋力挺进的道路。这中间,蕴藏着小说史发展的规律性内容,也展示出中国小说向艺术顶峰攀登的曲折道路。从这个角度探索《红楼梦》 的生成原因,或许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大体说来,《 金瓶梅》和《 红楼梦》 之间这条艺术链,似可分为三段。第一段是明末,代表作品是《玉娇丽》(一名《玉娇李》)和《玉闺红》) 。这是对《 金瓶梅》进行刻意摹仿和初步进行发挥的阶段,思想和艺术上都有些变化,但幅度不大。第二段是清初顺治年间,代表作品是《续金瓶梅》和《 醒世姻缘传》。这是在借鉴前段成果的基础上,对《 金瓶梅》进行学习继承和大力发挥的阶段,思想和艺术上的变化比较明显,成就也比较突出。第三段是清前期康熙年间,代表作品是《隔帘花影》和《 林兰香》。 雍正年间则有《姑妄言》。 这是在吸取前段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对《金瓶梅》进行创造性继承和发扬的阶段,也是孕育和催生《 红楼梦》 的阶段。第三段“链环”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相当明显的变化,相对来说,风格情调远离了《 金瓶梅》,而更接近《红楼梦》 了。只有《姑妄言》 ,似表现出向《 金瓶梅》 回归的艺术趣向。“链环”之作都是些典型的世情书,由于每段之内的作品大体产生于同一时代,作者互不相识,彼此不了解对方的创作,所以,没有明显的“链环”关系。然而,三段间则明显是环环相扣的,从而在《金瓶梅》和 《 红楼梦》 之间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艺术链条。尤其是《 金瓶梅》 的三部续书,恰好分别处于三个不同的阶段,次第相因,演化蜕变之迹甚明,可以作为“链环”的标志。
    我们不妨先看看这些“链环”的大致情况。
    《 玉娇丽》 是《 金瓶梅》 的第一部续书,产生于万历年间,原书已佚。据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记载,此书亦出自“嘉靖间大名士手笔”,袁中郎谓其“与前书各设报应因果”, “以见报应不爽”。沈德符则指出,书中“暗寓”时事,甚至“至嘉靖辛丑庶常诸公,则直书姓名,尤可骇怪”。书中也有不少风月笔墨,“秽默百端,背伦灭理,几不忍读”。然而,它的艺术表现力似颇不弱,“笔锋态横酣畅,似尤胜《金瓶梅》 ”。张无咎为《北宋三遂平妖传》 作序,也提及《 玉娇丽》序凡两作,而美刺异端。先是说“《 玉娇丽》 《 金瓶梅》如慧碑作夫人,只会记日用帐簿,全不曾学得处分家政,效《水浒》 而穷者也”;后则云两书“另辟幽蹊,曲中奏雅,然一方之言,一家之政,可谓奇书,无当巨览,其《 水浒》 之亚乎”。可见,《 玉娇丽》 的特点,与《 金瓶梅》极为近似。“一家之政”云云,表明它也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世情书;“只会记日用帐簿”云云,则透露出它事件琐屑、笔触细致的特点。《 玉娇丽洲双金瓶梅》 的发展,似是对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暴露谴责更为直露激烈,作者的爱憎态度更加鲜明了。这对《续金瓶梅》 及稍后出现的《 玉闺红)) ,无疑都是有影响的。据刘辉、薛亮《 明清稀见小说经眼录》 介绍,《 玉闺红》六卷三十回,作者署名“东鲁落落平生”。卷首序,尾署“崇祯四年辛末湘阴白眉老人序于金陵抱简斋,时年六十有五”。可知,《 玉闺红》 成书于崇祯四年或稍前。书名仿《金瓶梅》,取书中三个重要人物(金文玉、李闺贞、红玉)名中各一字组成。小说写监察御史李世年被阉魁魏忠贤迫害至死,其女闺贞携丫鬟红玉仓皇出逃,不幸被骗,沦为土娟。后红玉至金尚书府,闺贞则为舅父所救,与尚书府公子金文玉私订终身。魏忠贤密谋篡逆,被参受戮,报应不爽。《玉闺红》 具有时事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的某些特点,但世情书色彩更为强烈。白眉老人序说它“文字之瑰奇,用语之绮丽,自古所未之见。其描写朝廷名器,至于市井小人,口吻无不毕肖,曲尽其致”。由于有《金瓶梅》 巨大声望的依托,《 玉娇丽》 在明末有一定影响,对《 玉闺红》 当有所启发。《 玉闺红》 的主要贡献是,正面人物成了作品的主角,富于理想色彩。这在《金瓶梅》 《 玉娇丽》所描绘的一团漆黑的艺术世界里,照进了一些光亮。
    《 金瓶梅》 的第二部续书,是丁耀亢创作完成于顺治末年的《 续金瓶梅》 ,故事与前书最后一回相接。黄霖先生认为,《 续金瓶梅》 的创作是直接受了《 玉娇丽》 的启发。这是因为,曾经收藏有《玉娇丽》 的丘志充与丁耀亢是诸城同乡,而且“丁耀亢与志充子丘石常又一生友善,意气相投,齐名当曰”,所以,丁氏即使没读过,至少对《 玉娇丽》 的内容也有所耳闻,对它的因果报应和指斥时事的特点有所了解。⑤这个推测,是非常合乎情理的。《金瓶梅》前后集之间,《 玉娇丽》 是直接相连的一环。《 续金瓶梅》 在表现果报轮回及色空观念的同时,痛悼明朝的灭亡,通过揭露金兵屠城掳掠的残暴罪行,大胆讥刺满清统治,有较为浓重的政治色彩和民族情绪,大大发挥了世情书“指斥时事”的特点。因此,小说出版后不久,丁耀亢人被监押,书遭禁毁,闹得沸沸扬扬。
    西周生的《 醒世姻缘传》 ,几乎是与《 续金瓶梅》 同时产生的⑥ 。这部长篇小说,或许是除《 红楼梦》之外,有清一代最杰出的世情书。小说围绕晃、狄两个财主家庭的荣枯兴衰,在因果报应观念支配下,描写了两世仇怨轮回报应的恶姻缘故事。它的价值,在于广泛反映了明末中下层社会各色人物的普通生活,绘制了一幅纷繁驳杂的社会风俗画。就反映现实生活的广阔程度而言,《醒世姻缘传》 超过了以往所有的章回说部,大大丰富了世情书的题材内容。所以,胡适盛赞它是“一部最丰富又最详细的文化史料”⑦ 。小说第三回表现珍哥的泼悍,写她说道:“这可是西门庆家潘金莲说的, ‘三条腿的蟾希罕,两条腿的骚x 老婆要千取万’,倒仗赖他过日子哩!”珍哥引语见《 金瓶梅》又十七回,话并非潘金莲所说,只是事件与她有重要关联,当系西周生误记。然而,这恰恰说明西周生相当熟悉《金瓶梅》 ,无须查对原文便信手拈来用于自己的小说创作。作品第七十九回“寄姐大闹葡萄架”,是对《 金瓶梅》 第二十七回“潘金莲醉闹葡萄架”的刻意摹仿。可以说,《醒世姻缘传》 的成就与缺陷,都有受《 金瓶梅》 影响的明显因素存在。另外,《 玉娇丽》 在明末清初一直比较有名气,西周生至少也曾耳闻其特点,从而受到影响。从《金瓶梅》到《 醒世姻缘传》 ,世情书的发展线索基本上是清楚的。虽然徐志摩说《 醒世姻缘传》 是我国“五名内的一部大小说”,不免过誉,但它的确可算是一部相当重要的作品,如论者所谓:“上承《金瓶》 意蕴,下开《 红楼》 先河。”⑧
    至康熙年间,四桥居士将《 续金瓶梅》 改编为《 隔帘花影》 ,《 金瓶梅》遂有了第三部续书。为避免官方注意,书中删除了斥责金兵暴行的内容,原来的人名也做了改动。这样一来,《续金瓶梅》这种较高的思想意义,基本被阉割了。然而,《 隔帘花影》 也自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除删除那些政治历史情节外,小说还归并了一些故事,使情节相对集中,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生动,减少了原书破碎拉杂之感。另外,还删去了那些大段的说教及有关果报轮回的冗长描述,艺术性有所提高。总之,《隔帘花影》 是部更纯粹的世情书,使遭禁的《 续金瓶梅》 得以继续流传,仍然发挥着较大的艺术影响。显然,在世情小说发展史上,《 隔帘花影》 也做出了独特贡献。随缘下士的《林兰香》 ,可能也产生于康熙年间。小说正文、序文及评点中,都提到了《 金瓶梅》 ,而无一语涉及《 红楼梦》 ,可知成书于《 红楼梦》之前。陈洪《 林兰香年代小考》所言:“此书成于康熙中期的可能性很大,至迟亦不会至雍乾。”它的书名,也仿效《金瓶梅》 ,取三位重要女性的姓名捏合而成。“林”指男主人公耿朗之妻林云屏;“兰”指耿氏大妾燕梦卿,取《 左传》 中郑文公妾燕氏梦天赐兰之事为典;“香”则指耿氏第三妾任香儿。小说描写了贵族后裔耿朗及其六妻妾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一个贵族大家庭盛衰变化的历史。从基本框架上看,《林兰香》 与《 金瓶梅》 极为近似。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看,它则远离了《 金瓶梅》 ,而与《 红楼梦》接近了。张俊先生明确指出:
    《 林兰香》 上承《 金瓶梅》 ,下启《 红楼梦》 ,在明清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出现,把世情小说的创作,拓向新境界,而成为清中叶一个新的世情小说创作高潮的前奏⑨ 。
    我们还应注意到,先于《 林兰香》 的《 续金瓶梅》和《 醒世姻缘传》 ,在当时都不是默默无闻之作,必然对《林兰香》 产生过一定影响。从顺治到康熙,世情书中正面形象日益突出,理想色彩日趋浓重,发展演变的痕迹也相当清晰。
    至于《姑妄言》 ,据陈益源《 从娇红记到红楼梦》 介绍,全卷帙存俄罗斯,长达百万言,内容也是以家庭生活为中心展现现实社会的广阔场景。张俊《清代小说史》 认为:“这当是继《 金瓶梅》 《 玉闺红》 《 醒世姻缘传》 《 林兰香》 等之后,又一部有价值的世情类小说。”原书未见,姑置不论。
    下面,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些作品在《 金瓶梅》和《 红楼梦》 之间所起的“链环”作用。
    从故事题材上看,这条艺术链始终保持着世情书的基本特点,即以家庭日常生活为主要素材。这是近二百年中它们能够连结为艺术链的基本条件。其中,有两个趋势值得注意。第一个趋势是,从《玉闺红》 开始,就有了拓展题材范围的企图。世情书笔触越来越向家庭之外发展,至《 续金瓶梅》 《 醒世姻缘传》左到极端,有蜕变为社会小说的危险。幸而至《 隔帘花影》和《林兰香》,这种趋势没有进一步发展。《 隔帘花影》 大量删除了《 续金瓶梅》 中那些政治历史事件,恢复了世情小说题材的基本特点。《 林兰香》 虽有集四大奇书之奇于一身的愿望,实际上描写历史事件、侠义行为和神怪故事的部分比较有节制,仍然保持了世情书题材的纯粹性。其实,《金瓶梅》 的故事也有走出家庭的特点,后半为甚。世情书并非封闭的题材系统,只要扩展得不甚过份,不至于失去家庭这个核心,就能够保持住艺术链的一贯性。在这方面,《 金瓶梅》的鲜明特点和巨大影响,起到了强有力的规范作用,从而保证了艺术链得以持续延仲,一直发展到《 红楼梦》。 贾家有宁荣两府,有“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有薛家及王、史家族为陪衬,故事无须过份向外求发展。所以,《红楼梦》 的故事题材,基本上是收缩在家庭内部的。这,合乎世情小说题材的发展趋势。
    第二个趋势是,这些作品中的家庭,其社会地位是从中下层向上层发展的。《 玉闺红》 中是御史府和尚书府,较西门庆家地位为高。至《续金瓶梅》 ,仍是千户指挥等军官家庭。《 醒世姻缘传》写财主之家,属社会中层,并有向下层滑落的趋势。至《 隔帘花影》,复振为地方上层之家;《 林兰香》就更上一层,开始反映贵族大家庭的生活。直到《红楼梦》,不仅是贵族之家,而且是皇亲国戚了。这其间,《 林兰香》 显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如张俊先生所说:
    在题材上,《 林兰香》 上承《 金瓶梅》和《醒世姻缘传》 ,也在写家庭生活。不同的是,《 金瓶梅》 写的是恶霸、富商、酷吏西门庆家的生活,充满淫欲和邪恶;《 醒世姻缘传》 写的是城镇中小地主晃源、狄希陈两家的生活,显得卑污和嘈杂。而《林兰香》 则写的是勋旧世族耿朗家的生活,透出大家气派和没落贵族的情调10 。
    很显然,描写大家庭的生活,是世情书的特长。家庭规模愈大,愈易发挥艺术潜能。《 醒世姻缘传》 写中小财主之家,可记之事有限,不得不向外发展,同时还写了另外五十多个家庭,布局显得特别分散。这种情形,必然会促使《林兰香》 作者把眼光投向规模庞大的贵族之家。另外,这也合乎通俗小说典雅化规律的要求。西门庆只是个富商,其家那样豪华,不免夸张之嫌。当出现赏雪、观花、游园、吟曲等风雅化场面时,略觉做作,也不可能进一步铺张渲染。《林兰香》和《 红楼梦》则不然,日常生活风雅化,原是勋旧世家的特点,可以在题材上充分满足典雅化的条件。所以,王永健先生说:“在日常生活的风雅化,以及百科知识的艺术化方面,笔者以为《林兰香》和《 红楼梦》是很有影响的。”11
    从故事情节的特点及创作方法上看,这些“链环”始终保持了以写实笔法描写日常琐碎细事和普通人物的特点,这是艺术链得以保持不断的另一个基本条件。其间,奇趣对作家一直有不小的诱惑,总有一些作意好奇的表现。《玉娇丽》 指名道姓地“指斥时事”使人“骇怪”;《 玉闺红》 涂上了才子佳人小说的色彩;《 续金瓶梅》展示残酷的战乱场面;《 醒世姻缘传》 表现泼妇悍妻百般虐待丈夫的古怪变态行为;《林兰香》 也试图成为“第二奇书”,加入了一些战争、侠义和神怪情节。这说明,世情书的包容性渐大,《 金瓶梅》 的“奇书”特性也在发挥作用。然而,《 金瓶梅》录突出的艺术特征是情节故事平淡、琐屑、自然,改变了情节传奇化的艺术趣味。因此,这些“链环”仍然受到了较强的规范,不至于使奇趣过份泛滥。直至《红楼梦》, “追踪踢迹,不敢稍加穿凿”,在平凡琐事中表现普通人物的悲欢,触及了生活的本质和人的深层心理。于是,在艺术链的另一端,《红楼梦》焕发出了淡极而更艳的写实光彩。
    从思想倾向上看,这些“链环”始终保持了批判社会现实的特点。这也是艺术链得以不断延仲的基本条件。大致说来,作品的主题从醒世劝人发展到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个性化和理想化色彩渐趋浓重。从《玉娇丽》到《 醒世姻缘传》都有果报观念在起作用。至《 隔帘花影》 ,宿命色彩已有所减弱,《 林兰香》则完全摒弃了这种思想。在《 醒世姻缘传》 中,理想色彩已经有所显现。小说第二十三至二十四回,集中描写了绣江县明水村,这里风调雨顺,景色宜人,民风古朴,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一片太平景象。这完全是儒家理想中所向往的西周太平盛世的写照,也是老子小国寡民和陶渊明世外桃源思想的翻板。这个理想中的小环境,与书中重点展示的肮脏混乱的现实社会大环境,形成了对比,“这在所有古代长篇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篇章”12 。后世小说中才较为普遍地在沙漠中开辟一片绿洲,那是由于《 红楼梦》 大观园的影响所致。
    至《 林兰香》 ,正面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已占主导位置。“情”在书中具有重要意义。作者认为“大概男女之间,情为第一,理居其次”,所以,小说大胆肯定了儿女之情,将“情”当作了婚姻的基础。耿家四少爷耿服打破世俗偏见,与丫鬟涣涣相爱,得到了燕梦卿的热情支持,使有情人终成了眷属。这个主奴相恋故事,以及耿朗与燕梦卿等妻妾间感情纠葛的描写,是对《玉闺红》 中才子佳人恋爱情节的发展,突破了以往世情书侈谈艳情而不太注重感情表现的局限。这对《 红楼梦》 ,无疑是有所启发的。另外,《 林兰香》还有比较浓重的悲剧意识,流露出强烈的人生如梦式的虚无感。作品的总体艺术构思,是梦幻模式,如寄旅散人所说:“第一回以邯郸侯开场,第六十四回以邯郸道结局,以梦始终也。”书中还有七八次梦境描写,富于浪漫色彩。小说不仅表现了燕梦卿的悲剧命运,而且还描写了耿府由盛转衰再到事迹湮没不传的家庭悲剧,全书笼罩着厚厚一层无奈的悲凉伤感的气氛。性情豪爽如史湘云的宣爱娘也感伤地说:“人无百年不散之局,盛必有衰,天地不能偏其栽培,祖宗亦不能庇其子孙也。”张俊先生指出:“这种挽歌式的悲叹,是一种时代情绪。曹雪芹对贾府的描写,与此一脉相通。”13 可见,艺术链延伸至《 林兰香》 ,已经奏起了《 红楼梦》 的先声。
    倘若忽略中间的“链环”,只看《 金瓶梅》和《 红楼梦》 ,会感觉两部巨著的妇女观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十分突然。其实,转变是逐渐发展的。《玉闺红》里女主人公李闺贞和红玉的不幸遭遇,满怀同情,表现了她们的美丽、聪明和善良。《 醒世姻缘传》 中的主要女性形象,如薛素姐和童寄姐,尽管泼悍成性,心理扭曲变态,却并不是潘金莲式的淫妇。尤其是薛素姐,伤害的只是自己的丈夫,对他人并不构成很大威胁。童寄姐害死小珍珠,采用的也不是潘金莲那种卑鄙阴险的手段。因果报应的结构,大大减轻了她们的罪责,体现了作者某种程度上对妇女的理解。至于《金瓶梅》和《隔帘花影》 中那些前世为淫妇荡娃的女性,最终也能悟彻因果,出家为尼,改恶向善了。艺术链延仲到《 林兰香》 ,妇女观已经完成了根本性的转变。书中的五位女主人,都是“灵心巧性,出口成章”,平庸如耿朗只能甘拜下风。林云屏和燕梦卿知人善任,颇有理家才干,令作者赞叹不已。宣爱娘聪颖豁达,田春碗勤勉持家,也是“女中丈夫”, “人世之英”。即使是被作者批评最多的任香儿,也有其活泼可爱的一面;轻浮多情的平彩云,本性还是淳良的。尤其是燕梦卿,最为作者所推重。出嫁之前,她是孝女,不惜舍身为奴以救父难。既嫁之后,她是贤妻,割发断指以疗夫疾。难能可贵的是,她又不愿作丈夫的附庸,敢于面斥耿朗的过失,意图与丈夫建立一种“名虽夫妇,实同朋友”的平等关系,以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这便遭到了耿朗的挟制和裁抑,以致抱恨而死。通过燕梦卿的悲剧命运,作者对妇女的不幸表达了深切的同情,抒发了“薄命从来属丽娟,几回翘首问青天”、“屈身都只为纲常,薄命红颜谁见伤”的深沉感慨。在作者看来,须眉男子大多平庸无能,那些贤淑聪颖的女子,尽管薄命,却很值得钦敬,即所谓“果然士德无三二,闺阁淑媛即我朋”。很显然,在对待妇女问题上,《林兰香》 彻底抛弃了《 金瓶梅》 中那种“女人祸水”之类的陈腐观念,与《 红楼梦》 中那些进步的妇女观十分接近了。当然,像贾宝玉所宣扬的“女清男浊”理论,是把男尊女卑思想彻底颠倒了过来。曹雪芹对女性的歌颂,最强音是对叛逆思想的咏叹。这些,都是《林兰香》 所不及的。
    从艺术表现上看,这些“链环”是由俗到雅,由粗糙向精致发展的。《 金瓶梅》 虽然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可是,书中情节疏漏、语句错讹等毛病,几乎随处可见。甚至还大量抄袭别人的作品,缺乏充分的艺术消化。《续金瓶梅》和《 醒世姻缘传》结构比较松散,吸引力不强。至《 隔帘花影》和《 林兰香》 ,艺术上才比较精致起来。《 隔帘花影》对《续金瓶梅》 的修改,可以说是精致化的标志。尽管修改主要是政治因素促成的,但不可否认也有相当多的艺术因素存在。当改编者将原书的政治意图巧妙地遮掩起来的时候,也就具有了借世情描写讽喻政治的影射效果。比如,孔梅玉在原书中是受金兵主帅挞懒之子哈木儿的欺骗而作妾受难的,《隔帘花影》 改哈木儿为汉族将军金之子金坚。表面上看,这种改动抹去了民族压迫的色彩,其实,这不过是将真实意图隐藏起来而已。况且,“金”姓本身仍然具有暗示效果。对于略知底细的读者来说,这种影射式的处理方式,会激发起索隐欲望,或许令讥刺效果更为强烈了。平步青《霞外裙屑》 卷九就说,《 隔帘花影》“意在刺新朝而泄离之恨”。这种特点,对于曹雪芹可能不无启发。《 红楼梦》 写芳官改名耶律雄奴,被称作“小骚挞子”,显然是有调侃意味的。书中此类描写尚多,只是不易一一指实罢了。像索隐派那样把《红楼梦》解读为影射小说,曾经颇为畅销的《 红楼解梦》还编造出曹天佑与情人竺香玉刺杀雍正帝的奇谈,固然荒唐。然而,如果说先世为汉人的曹雪芹,在经历了毁家之痛后,竟完全没有在书中流露些许民族情绪,那恐怕是不合情理的,也不符合《红楼梦》 的文本实际。
    再以《 林兰香》 为例,精致化及典雅化的特点会看得更清楚。首先,《 林兰香》加强了心理描写的力度,手段有心理剖析、内心独白、托物寄情、寓形于神、诗词抒发等,相当齐全,比较充分地表现了人物行为的依据,增添了艺术形象的神采。如二十六回耿服思念涣涣的一段心理描写,长达八百余言,如抽丝剥茧,层层展现,情理逼真,将青年公子的恋爱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正如张俊先生所说:“像这样的描写,较之《 红楼梦》 的某些片断,也不逊色。”14 可见,《 红楼梦》 能够成为西方百科全书所交口称道的“伟大的心理小说”,也是有传统的缘由可寻的。其次,“《 林兰香》有《金瓶》之粉腻而不及于妖淫”(《林兰香序》 ) ,风月笔墨极少。从《玉 娇丽》到《林兰香》,风月笔墨一直呈递减趋势,至《红楼梦》 才基本绝迹,转而采用了一些比较含蓄的方式来表现性行为。我们了解了那些“链环”的情况,便不难领悟,世情书中风月笔墨的多寡,是不能单纯归因于作家的个人趣味的。其三,《林兰香》的语言相当典雅。写景状物,吸收运用了骈俪句式,富于音韵之美。人物对话,则是切合人物身份的个性化语言。可以说,《 林兰香》 已经初步具备了诗化小说的特点。张竹坡说:“《金瓶梅》 ,倘他当日发心不作此一篇市井的文字,他必能另出韵笔,作花娇月媚如《 西厢》 等文字也。”(《 金瓶梅读法》八十)《醒世姻缘传》 之前,世情书采用的基本是“市井的文字”, “造句涉俚,用字多鄙”,《醒世姻缘传凡例》 ) ,偏向俗的一面。《 红楼梦》 则熔雅俗于一炉,极富“花娇月媚”的诗情画意,活泼生动,意境优美,韵味幽远。在这方面,那些“链环”在雅俗两方面都做了示范。可以说,《林兰香》问世,《 红楼梦》更呼之欲出了。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从《 金瓶梅》 到《 红楼梦》 ,在中间近两百年的时间里,世情书作家一直没有停止艺术探索;两部巨著之间,确实存在着若干艺术“链环”。它们连结两极,薪火相传,将《金瓶梅》 所开创的“描摹世态,见其炎凉”的世情书传统,输送给了《 红楼梦》 ,将中国小说推向了艺术峰巅。我们这样说,无意于否认时代环境对曹雪芹的影响,也无意于贬低曹雪芹个人条件的作用,更无意于忽视整个中国文化传统对《红楼梦》 的哺育滋养。至于《 金瓶梅洲双红楼梦》 的直接影响,那是谁也无法忽略的客观事实。《 红楼梦》 的出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文化现象,我们应当从各个角度去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链环”说便揭示了一个独特的角度,如前所述,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视角。
    概括地说,这些艺术“链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们向《 红楼梦》 显示出了世情书的传统,形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世情小说创作热潮,在曹雪芹的时代酿造出“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15 的文学风气。这对《 红楼梦》 无疑有催生作用。其二,它们对世情书的创作,做了各种不同的尝试,其中有经验,也有教训,为曹雪芹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艺术借鉴材料。这至少节省了曹雪芹进行艺术探索的精力,减少了一些走弯路的机会。在构思创作《红楼梦》过程中,曹雪芹似乎确实走过些弯路。比如,大家基本认同这样一种推测,即曹雪芹对“戒妄动风月之情”的初稿《 风月宝鉴》 不甚满意,遂充实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及十二钗的悲剧命运等富于理想色彩的内容,经过“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艰辛努力,才完成《红楼梦》 的创作。倘若确如一些学者所估计的,贾琏、凤姐、贾瑞、二尤、薛蟠等人的风月故事原是《 风月宝鉴》 的内容,那么,这部初稿的价值确乎是有限的。它不仅未能超越《金瓶梅》 ,或许还要输于《 醒世姻缘传》和《 林兰香》。至少,《 风月宝鉴》似乎没有为世情书提供更新鲜的内容。曹雪芹能够及时否定初稿,力图“令世人换新眼目”,单凭《金瓶梅》—— -个参照物恐怕是不够的。那些“链环”所显示的经验教训,必定发挥过一定作用。其三,这些“链环”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在增添新的思想艺术因素。如《 醒世姻缘传》中描写了世外桃源般的优美环境,《 林兰香》 表现了梦幻意识、悲剧情怀,并显扬了女子的才德。这些,对曹雪芹都会有所启迪。有一个相关的问题需要说明,即有的学者认为,才子佳人小说也对《红楼梦》 产生过积极影响。我们认为,这种看法似是由于对那些“链环”末予以充分重视而形成的。才子佳人小说思想上陈腐庸俗,艺术上有明显的情节程式化和形象概念化的弊病,“千部共出一套”。更不必说“鬓碑开口即者也之乎”, “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遭到了曹雪芹的严厉批评。除《 金云翘传》 《 定情人》 等个别作品尚有新鲜因素外,那些大量充斥于清初至中叶文坛的“佳话”,陈陈相因,格调愈趋愈下,与《红楼梦》 的风格相差何营霄壤。即便才子佳人小说曾对《 红楼梦》 产生过某种积极影响,那也是微乎其微的。比较强烈的影响,或许反而是负面的。钱钟书先生曾经指出:
    一个艺术家总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创作,也总在某种文艺风气里创作。这个风气影响到他对题材、体裁、风格的去取,给予他以机会,同时也限制了他的范围。就是抗拒或背弃这个风气的人也受到它负面的支配,因为他不得不另出手眼来逃避或矫正他所厌恶的风气。16
    很显然,才子佳人小说的泛滥,正是曹雪芹所“厌恶的风气”,是他“不得不另出手眼来逃避或矫正”的创作习尚。这种“负面的支配”, 与世情书“链环”对《 红楼梦》 所形成的正面影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应当强调指出,所谓“链环”,必须是那些与《 金瓶梅》同为世情书,而又对《 红楼梦》 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的作品。这是讨论“链环”问题的前提。
    或许有人会说,《 金瓶梅》 是曹雪芹肯定读过的;《 续金瓶梅》 《 醒世姻缘传》 《 隔帘花影》 是有可能读过的;即使失传较早的《 玉娇丽》 ,曹雪芹也是有可能耳闻过的;唯独产生年代、思想倾向及艺术风格都相当接近的《林兰香)) ,是关键性的一个“链环”,却无法证明曹雪芹必曾阅读或听闻过。我们认为,这正是“链环”说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诸如此类的问题尚多,如对《玉闺红》 《姑妄言》 ,我们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只能希望它们能够早日公开出版,同广大读者见面。正因如此,这个独特的研究角度才更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至于《 林兰香》,纵然曹雪芹未曾阅读或听说过这部小说,事情本身也仍然能够说明一些问题。那至少可以显示出小说史发展的某种规律。《 金瓶梅》之后的世情书,既然能够孕育出《 林兰香》,当然也就能够孕育出更辉煌的巨著《 红楼梦》。 换言之,《 红楼梦》 出现于清中叶,绝非偶然,乃是《 金瓶梅》 之后世情小说的思想艺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
    注释:
    ① 张俊《 试论金瓶梅与红楼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次社科版》1981 年第三期。② 参见水晶《 侍钱“抛书”杂记一一两晤钱钟书先生》,《 钱钟书研究》 第二辑。
    ③ 参见张俊《 论林兰香一一兼论金瓶梅与红楼梦之间的“链环”》 ,《 明清小说论丛》 第五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 年。
    ④⑨10 13 14 张俊《清代小说史》 第55 、151 、148 、148 、157 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年。
    ⑤ 参见黄霖《 金瓶梅续书三种前言》 ,《 金瓶梅续书三种》 卷首,齐鲁书社,1988 年。
    ⑥ 关于《 醒世姻缘传》 的成书年代,学术界颇有争议。袁世硕《 稗边琐记四则》 考为成书于顺治十八年,比较可信。
    ⑦ 胡适《 醒世姻缘传考证》 ,《 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 第1046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⑧ 张远芬《 醒世姻缘传新考序》《 醒世姻缘传新考》 卷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年。
    11 王永健《 金瓶梅· 林兰香· 红楼梦》《 红楼梦学刊》 1988 年第三期。
    13 徐朔方《 论醒世姻缘传及其和金瓶梅的关系》 ,《 小说考信编》 第191 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
    15 笑花主人《 今古奇观序》
    16 钱钟书《 中国诗与中国画》 ,《 七缀集》 第2 页,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0 年。
    原载:《红楼梦学刊》一九九九年第一辑
    
    原载:《红楼梦学刊》一九九九年第一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